【第1句】: 或許你剛剛起床,或許你正在吃早餐,或許你已在路上,在 這個晴朗的早晨,有溫煦的陽光作伴,有歡快的晨歌相隨,你的心情 一定舒展而愉悅。綻放你的微笑,送出你的問候,世界將因你更加美 好,人間將因你更加溫暖!也請接受我的微笑和問候,愿你的人生因 早晨而豐滿,愿你的生命因快樂而燦爛。
【第2句】:弘法者本身就是旗幟,就是標桿。旗幟要鮮明、唯一,也就是要專;不能講“圓融”,圓融來圓融去,信眾不知所從。這是利益眾生的大慈悲、大智慧。
【第3句】: 世界上如果有一種念想值得你為它活,你就沒有白活。活著的 意義就是為自己的一縷念想而活,如果連這縷你值得為它活的念想都沒 有,那么活也是白活,而且會活得糾結,活得支離破碎。
【第4句】:佛陀常教導我們:要安分守己,守住清凈無為的心,讓心時時寂靜。心靜自然人安分,人安分就能過著和樂的日子。
【第5句】:大氣是總能高屋建瓴地去看待問題,讓人感覺厚重,像一本好書,讓人蕩氣回腸,不輕不浮,無論從何種角度去看,都不會感覺索然無味,一旦讀起來讓人愛不釋手,受益匪淺。
【第6句】:心分別世間,是心無所有,如來知此法,如是見佛身。《華嚴經》卷十三,光明覺品
【第7句】:向前走的愛,向后退的愛,真正的愛不是強加的,也不應執著,而應該以善的力量付出愛心,給自己和別人帶來幸福。
【第8句】:生活在此處,莫要向別處求佛求悟。塵世人心喧擾,只因在眾生心中有 一個對靜寂、悠閑的渴望。靜處不存,二元對立打破,鬧處亦無蹤跡, 此時所作所為皆是如實應緣。妙悟之人運水搬柴,絕無凡心亦無圣心, 只是運水搬柴。
【第9句】:現今社會有一種通病——“缺愛癥”。大家若能先由自我做起,充足自己的愛心,然后互相付出,將這分愛充足于社會,社會就能祥和。
【第10句】:人生的兩端,是生與死,中間幾十年或平靜如水,或刀光劍影,漫長的博弈中,終有得有失,有苦有樂。
【第11句】:【大徹大悟的佛學智慧】修行并非比賽,而是練就自己的耐力、定力與寬廣的心。
【第12句】:是心從本已來,自性清凈,而有無明,為無明所染,有其染心。雖有染心,而常恒不變。(古印度)馬鳴《大乘起信論》
【第13句】:所謂“綠燈的愛”,就是一切符合道德和法律的正當的愛,佛教并不排除世俗的愛情。例如,在《善生經》及《玉耶女經》里,佛陀告訴那些在家的信眾,什么才是符合道德的愛情,甚至在《華嚴經》《維摩經》《寶積經》中也都強調倫理綱常、感情生活等。
【第14句】:不是慚愧、感恩念佛能往生,而是念佛必生,因而生起慚愧、感恩等。但凡夫心生滅不定,或時慚愧、歡喜,感動至深,或時這一切皆煙消云散,無慚愧,無歡喜,所以還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的好。
【第15句】:如果一個人表現得很匆忙,只能說明其本身有問題,是他“心里有事,不夠干凈”。心亡則忙,太忙使生命缺氧,整體失序的欲望膨脹使人不堪負累,所以,我們需要停下來重新審視自己。小孩永遠都不會太忙,即使他們玩得團團轉,也都是有序的、快樂的!
【第16句】:慈心無害想,不害于眾生,心常無怨結,是則升天路。《雜阿含經》卷四十九,第1229經
【第17句】:成為家人的榜樣之后,再進一步擴大到整個社會、整個人類,最終才能做到利益眾生。
【第18句】:無論發生任何事,都不要怨天尤人,先從自身找原因,將那些失敗的慘痛教訓寫在紙上,天天告誡自己:如果我們不徹底從心底改變,我們還會失敗,還會跌倒,還會被人唾棄。因為你不能奢望這個世界會因為要迎合我們而有任何改變。
【第19句】:原諒生活的所有不完美,禪是一種生命的坦然,歲月里,不管你的臉色是青是白,歲月還是歲月。不管你的臉是瓜子臉還是平底鍋,活自己的灑脫,其他都是啰嗦。
【第20句】:若見眾生受諸苦惱,當作是念:我長夜輪轉生死以來,亦曾更受如是之苦,其數無量,當勤方便,斷除諸有,莫令增長。《雜阿含經》卷三十四,第943經
【第21句】:失去此刻,等于失去未來,低頭,滿地陽光,滾滾紅塵古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回頭日望家山遠,滿目空云帶夕陽。——明-憨山德清
【第22句】:對待金錢必須拿得起放得下,賺錢是為了活著,但活著絕不僅僅是為了賺錢。假如一個人活著只把追逐金錢作為唯一的目標和宗旨,那他將是一種可憐的動物,將會被自己制造出來的這種工具捆綁和束縛,失去生活的樂趣。
【第23句】:倘若我們讓心靈得到凈化,坦誠地面對自己的內心,放下一切瑣事,以真心去發現真我,我們就會發現,佛其實離我們并不遠,佛就在我們身邊,在一切蘊含著真善美的事物中。
【第24句】:培養面對現實的勇氣和毅力,以歡喜心接受一切境界,不要動輒求神問卜。心若迷時會很苦,苦在自己無法作主。
【第25句】:常欲求多聞,諸佛所稱嘆,能得定實義,是故如大海。《大寶積經》卷七十七,富樓那會
【第26句】:若以負面的心態去看世界,那么你所看到的世界是灰暗、不光明的;若以正面的心態去看世界,那么你所看到的世界是真實、且光明的。
【第27句】: 生活中的挫折是在所難免的,重要的不是絕對避免挫折,而是要在挫 折面前采取積極進取的態度。勇敢面對艱險,不怕挫折,這是一種積極的 心態,更是人生的必修課。
【第28句】:人天生是對自己滿意的。看看嬰兒,他們那種安詳、沉穩的神態,就是自我滿足到了極致的表現。他們也有資格對自己滿意:作為造物主最杰出的產品,對自己不滿意實在是對造物主的不敬。
【第29句】: 欺負誰都別欺負農民,因為他們是天底下最純真、最樸實的 一群人;小看誰也別小看農民,因為普天下的人們都是被他們勤勞的 雙手養活的。他們也許有一點小小的狡黠,也許有一點小小的保守, 甚至有一點小小的粗野,他們之所以如此,是出于一種自我保護的本 能,誰也沒有理由,更沒有資格指責他們。
【第30句】:趨利避害,這也正是放棄的實質。放棄是為了更好地擁有,是一種超脫,一種氣度,更是一種升華,一種境界。
【第31句】:一盞離愁,孤單的雀鳥闊別了許久的暖。一片落葉妖嬈了紛飛的淚眼,一絲紅巾點燃了心底的風情,一山一水感染了禪意的心凈,一曲梵音繾婘了心底的哀愁,一眼泉水清淺了心的冰凍,帶來無限的詩情。一針一線一畫繡,點綴了愛的苦澀。
【第32句】:三界無法,何處求心?四大本空,佛依何往?睿璣不動,寂爾無言。覿面相呈,更無余事。——《盤山寶積禪師》
【第33句】: 書要活讀,讀書要活,若死讀書,讀死書,把書讀死,到頭來充其 量將自己讀成書蟲,讀成書袋。書要擇善而讀,擇要而通,讀以熏 心,通以生慧,學以致用,否則不如不讀。
【第34句】:人生也是這樣,人在一生中積累了許多人生經驗,可正是這些經驗也成 為各種觀念的“鎖”,有些人可能會被這些無形之“鎖”鎖一輩子,拒絕跳 出原來的觀念看問題。制度、機制、感情、固有觀念、缺乏激情……這些都 會把我們的心鎖住,久而久之,我們就跟魔術師一樣,只會按照被禁錮的思 維走下去。
【第35句】: 一周太長,周末太短。周末太長,一周太短。周一很短,周 末更短。一千個人有一千個不同的一周,一萬個人有一萬個不同的周 末。一周,一年,一生,人生圓不圓滿,就看一周圓不圓滿!
【第36句】:亦不得將佛禮佛,不得將心念佛。佛不誦經,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無持犯,亦不造善惡。——《達摩大師血脈論》
【第37句】:【天天禪語】錢財,如果妥當使用,能讓我們邁向幸福;如果使用不當,會讓我們趨向痛苦。錢財乃一切善與惡的媒介,具有愛心與智慧之人,能善用錢財;自私與愚昧之人,則會使用不當。
【第38句】:若有貧窮人,無財可布施,見他修施時,而生隨喜心。隨喜之福報,與施等無異。《過去現在因果經》卷四
【第39句】:任何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除了必須以務實之心做好每一件小事外,還要有持之以恒的品質,不因為事小而懈怠、放棄。
【第40句】: 在朝霞中與山靈水魄相伴,讓身心變得通透而充滿活力,是 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趁紅塵未醒,一切的機巧尚在遠處,一個人盡 享這透明的時光,我感到輕松而愉悅。薄薄的秋涼,在婉轉的鳥鳴中 變得溫暖,晨風在這一刻非常純粹,被鍍上陽光的顏色,我的思想在 無垠中放飛,靈魂遙望安謐的家園。
【第41句】:欲成就菩薩道業,必須擁有不畏心勞、不懼身苦的精神毅力,勇往直前,方能達成。
【第42句】:【佛心禪語】 把無心之過放下吧,不要對它耿耿于懷,不要讓它成為心靈的負擔, 不但受害者要放下,犯錯的人也要放下。
【第43句】:無相之相,名為實相。一切法無自相、無他相及自他相;無無因相、無著相、無受相、無作者相……無菩提相、無得菩提者相;無業相、無業主相;無煩惱相、無煩惱主相。善男子,如是等相,隨所滅處,名真實相。《大般涅槃經》卷四十
【第44句】:應當修習無相正觀,無相能伏妄想。唯現實性,不見實相,一切諸法,體本空寂,無見無知,是名正觀。《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四,厭舍品
【第45句】:有人以為自己修持得很好,但是碰到一點小事就起煩惱心。師言:“凡夫心容易起波瀾,即是‘八風’(注)吹不動,微風吹動了。”(注:人生“八法”如八種風,分別是: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第46句】:通俗地講,氣場就是一個人的氣質,表現為權威性、魅力、風度、影響力等,是一個人身、心、靈所散發出來的能量圈。生活中我們經常說這個人看上去很有氣場,某某人很有氣質、很有煽動性、比較有魅力,等等。所有這些都是氣場能量對外釋放的一種結果,它們都是氣場的一部分。
【第47句】:佛與禪,既出世又入世。并不要求拘于形式,死讀經書。佛教主張的四大皆空,清心禁欲,只是修行的方式,并不是修行的目的,否則佛教就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普度眾生。
【第48句】:佛經講:一切諸果,皆從因起,一切諸報,皆從業起。也就是說,我們今天遭受的一切,都是由前世的因決定的。
【第49句】:【一句禪語一種人生】當今時代最需要的不是物質富裕,而是精神充實。因為有了愛心,才會有真正的和諧;因為有了智慧,才會有真正的文明。
【第50句】:四大等不離心大。心色雖異,其性則同。色即心,心即色,無障無礙。(日本)空海《即身成佛義》
【第51句】:【佛心禪語】 真正聰明的人,就懂得平時待人和善,樂于助人,樂于和人分享自己 的美好。這樣到了“大難臨頭”的時候,總會有人站出來為我們出頭。
【第52句】:生命需要平衡,需要和諧。對于所有的生命,我們都應該承認其存在的價值,承認其對我們個人乃至人類所做出的重大貢獻。
【第53句】:出去走走,這個世界能給你的,往往能比我們一直亂想的東西還多。人生的一切痛苦,都來源于自己的內心。心存善良,世界就會變得美好;心若堅強,生命就會有力量;心若有歸宿,日子便會馨香;心若隨緣,便無煩惱生成;心若超脫,便會淡然;心若感恩,幸福就會來臨;心若有禪意,人生則豁然開朗。
【第54句】: 有些事情可以堅決不做,有些面子卻一定要給。因為中國是 個面子社會,你要是老是駁人家面子,離被打人另類就不遠了。這不 是世故,是洞世。
【第55句】:若知污染是法界體性,是名白凈。然第一義無有污凈,若污染法,若白凈法。《大寶積經》卷二十六,法界體性無分別會
【第56句】:心靜者不浮躁,沉穩者不輕浮。人,有好的心境,才能塑造好的生活環境,優化生活環境是創造甜美生活的重要途徑。
【第57句】:學佛無須了解無常的道理,如能徹了此理,才能操縱自己的生命,來去自在,通向光明的境界。——證嚴法師
【第58句】:抱著功利主義的思想去學佛法,動機不正,因地不真,虛偽的因,必得幻滅的果。——耕云先生
【第59句】:人的情緒就像一條流淌的河,貫穿于人的一生之中,這條河時而風平浪靜,時而驚濤駭浪。風平浪靜時,心靈如春風吹拂,人生充滿希望,如在天堂;驚濤駭浪時,人生則是天昏地暗,如在地獄。而天堂和地獄,僅在一念之間。
【第60句】:云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云何緣生法?謂無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雜阿含經》卷十二,第296經
【第61句】:有人問:“為何要持戒?”師言:“人之所以痛苦、惶恐不安,是因犯錯的罪惡感所致。持戒就是要防患于未然,守正于日常生活中并形成規矩,自可避免犯錯。”
【第62句】: 什么是洪荒?這就是。什么是永恒?這就是。相遇一萬年, 糾纏一萬年,擁抱一萬年,獨立一萬年,石頭還是那石頭,流水還是 那流水。仿佛兩個相依的靈魂,仿佛兩顆相連的心,踏著相同的旋 律,上演著永恒的二重奏。這是來自蠻荒的交響,相似卻絕不重復, 總是讓你常聽常新,永不厭倦。
【第63句】:葉子和樹木、果實是一個整體,花兒從來不會因為謝了而像林黛玉那樣哭哭啼啼,而是慶祝,因為它們已經在迎接果實。果實是花兒的另一種能量層次。生態平衡的根本,在于每一個物種都無法獨立存在。你可以不喜歡蚊子,但是,青蛙依靠它們而生存!生態鏈告訴人們,一切都不可被分割。
【第64句】:強硬有強硬的好處,忍讓有忍讓的優勢,任何時候,都需要我們審時度勢,適宜而為。妥協不一定全是軟弱,忍讓不一定就是無能,和為貴,有時,遷就忍讓也是一種智慧。
【第65句】:倘若擁有一顆平靜心,就不會感到焦灼,不會感到浮躁,不會把靈魂擱淺在無氧的空氣中。
【第66句】:有在家出家者,有出家在家者,有在家在家者,有出家出家者。(明)蓮池《竹窗三筆》
【第67句】: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沒有救。每一個人都要相信自己,有一天你會 發現,照耀你一生中每次夜行的那束明亮的火炬,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點 燃的。
【第68句】:【一日禪】高調做事是一種責任。高調做事是一種責任,一種氣魄,一種精益求精的風格,一種執著追求的精神。所做的哪怕是細小的事、單調的事,也要代表自己的最高水平,體現自己的最好風格,并在做事中提高素質與能力。
【第69句】:倘使生活中缺少了安詳,而懷著挫折、無奈、懷疑、恐懼、憂慮的心態去過活人生,那生活對生命來說,毫無疑問就是一種懲罰了。——耕云先生
【第70句】:最容易的是堅持,最難的也是堅持,從最細微處開始行動,一點一滴的積累也能穿透頑石。
【第71句】:道是平常心,介于知與不知之間。無欲無念才能體會道的博大與精深。因此,凡事要順其自然,為人要平靜淡泊。
【第72句】: 做好事如種田,播下種子,多少會有收獲;做壞事如照鏡, 做下什么,必定就報應什么。做好人不難,像農民那樣專心農事就可 以;做壞人如同借債,借了總是要還。
【第73句】:一般說來,一切眾生都希望自己得到幸福和快樂,諸佛菩薩們也希望眾生獲得幸福和快樂。雖然是同一個目標,然而標準卻有所不同。凡夫眾生想得到的幸福和快樂,是眼前的、暫時的、物質上的和虛幻的幸福和快樂,而佛菩薩們希望眾生得到的幸福和快樂,是長遠的、永恒的、精神上的和真實的幸福和快樂。
【第74句】:碧溪幽林,輕掬明月凈紅塵,醉沐清風聽禪音。陪鶴伴琴,閑溫詩酒煮愛恨,笑泯浮生葬古今。
【第75句】: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當勤精進,生安樂國!《無量壽經》
【第76句】:一切因緣所生,變化無常,索性把“我”放下,把環境忘記,把無常當作常態,自在與快樂將會緊隨身后。
【第77句】:見乞丐者,若生是心:佛是福田,我應供養,禽獸非福田,不應供養,是非菩薩法。《摩訶般若經》卷二十六,四攝品
【第78句】:【一句禪語一種人生】遍于一切宇宙與生命的真理,稱為盡所有智;超越一切宇宙與生命的真理,稱為如所有智。盡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是佛教的唯一真理。盡所有智,是真理的廣的角度而言,猶如遼闊的海面;如所有智,是真理的深的角度而說,仿佛深廣的海底。雖然深廣的不同,但究竟是一體。
【第79句】: 寬容比仇恨更有力量 這世上,沒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頭,沒有什么錯誤不可以改正。所以 有時在面對別人的錯誤時,寬容比懲罰更有力量。
【第80句】:佛與眾生是沒有差別的,每個人生來就有佛性,只是很多人沉淪于俗世,不能自拔,所以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因此每個人都不必妄自菲薄,只要你愿意去修行,同樣能夠修成正果。
【第81句】:第一善知識,能呵責過患者是。如譽我,非上師也。此為要門口訣。(古印度)阿底峽四、勝進心·出離心·菩提心
【第82句】:有些人,沒信佛以前不信有天堂地獄,一直為貪圖欲念享受,造作很多損人不利己的事。一旦信了佛,又迷于有天堂地獄而貪圖功德,這二者都是“迷”。
【第83句】:成功從設定目標的那一刻開始,以前的日子,只不過是在繞圈子而已。目標不在遠處,就在心底,每個人都應給自己一個期望,確定一個可以實現的目標,朝著這些目標筆直前行,如此才能消除迷惘,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第84句】:不以見形相,知人之善惡,不應暫相見,而與同心志。有現身口密,俗心不斂攝,猶如鐍石、銅,涂以真金色。《雜阿含經》卷四十二,第1148經
【第85句】:一切諸佛身,皆有無盡相,出現雖無量,色相終不盡。《華嚴經》卷六,如來現相品
【第86句】:【人生四賤】 可笑貧而無志;可悲無知無學;可惡賤而無能;可嘆老而虛生。
【第87句】:心凈則國土凈,我們要時常保護心念,不要被貪嗔癡等毒害侵襲;更要積極救護世界,不要讓暴力充斥社會,讓災難破壞家園、污染
【第88句】:看教貴精不貴多。一部中精研妙義,徹骨徹髓,自然旁通眾典,勢如破竹。欲徹骨徹髓,必須看時即是觀心,既日觀心,功同參悟。(明)澫益《靈峰宗論》卷二之二
【第89句】:【天天禪語】如果自己的心清凈,世界就變得完美;如果自己的世界就變得骯臟,無論我們的心安定、穩同還是發揮功用,修行的成長都是階梯式的,需要一個過程。要在時間的打磨下,不斷地成就與完善自己。只要得到善知識的正確引導,依教奉行,并持之以恒地勇往直前,大器晚成又何妨?
【第90句】:緣分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我們無法預見,可該來到時,它卻不遲不緩。正是因為緣分不可強求,所以佛才說:一切都要隨緣。
【第91句】:閑到心閑始是閑,心閑方可話居山。山中剩有閑生活,心不閑時居更難。——恕中無慍
【第92句】:在惡毒者的眼中,善良是用來獵獲的槍彈,善良是用來掩飾兇殘的裝潢,善良是用來欺騙別人的麻藥;面對善良,他們狂笑不已。
【第93句】:感恩入懷,一種平與的情愫在血液中緩緩流淌,云卷云舒,去留無意,花開花落,不再黯然神傷。如此境界,仿似置身于云水禪心之境,一念清幽,何懼風雨,細細品味時光的靜好,不言山高水遠,只念風過留香。
【第94句】:生命之間需要對話,但不一定需要語言,和自然握手,和天地擁抱,隨處結祥云。
【第95句】:發心菩薩,若于如是一切諸法,不愛著、不思想、不見不知、不聞不識、不取不舍、不生不滅,是則名為真發心也。《大寶積經》卷-。四,善住意天子會
【第96句】:【名人佛學經典文案】《法句經》說:“過失犯非惡,能追悔為善,是明照世間,如日無云噎。”意思是說:過失不屬于罪惡,能夠自我懺悔就是向善了,這樣的光輝普照人世間,就像太陽普照沒有云翳遮擋一樣。
【第97句】:真實觀者,不以空故,令諸法空,但法性自空。非無人故,名日為空,但空自空。前際空,后際空,中際亦空。《大寶積經》卷一一二,普明菩薩會
【第98句】:虔誠之心,不分大小。從一件小事上,就能看到人的真心,所以我們要認真對待每一件事。不管做什么事情,我們都要有一顆至誠的心,因為只有認真對待每一件事,才能把事情做好。
【第99句】:口頭說法喋喋不休,身心卻毫無行持和體驗,這種說教,就像是鸚鵡學舌一樣,實在毫無意義。(宋)岡波巴《寶鬘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