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排檔】“排檔”,是指敞開式的簡易大眾就餐場所。排檔是廣東口語。 “排檔”可能源于“排當”。元代劉一清撰《錢塘遺事》細述南宋舊事,卷五有“排當”一則云:“宮中飲宴名排當。理宗朝排當之禮多內(nèi)侍自為之,一有排當則必有私事密啟度宗。因之故,咸淳丙寅給事陳宗禮有日:‘內(nèi)侍用心非借排當以規(guī)羨馀,則假秩筵以奉殷勤。不如聚幾州汗血之勞而供一夕笙歌之費。’此說可想矣!” 原來,“排當”是宮中飲宴的名稱,是古代一種腐敗現(xiàn)象。根據(jù)發(fā)現(xiàn)的南宋宮廷菜單考證,皇宮里下人也不是每天花天酒地,皇宮里也不是每天都能吃上肉。有時宮廷內(nèi)侍們就自己掏腰包,請皇帝、貴族、大臣吃飯。一下子競成風氣,由于輪流請客,排隊當值,稱為“排當”。剛開始是自己掏腰包或找地方報銷,到宋理宗的時候,開始拿到中央或各級財政的金庫報銷了。 后來,排當流到民間,成為簡易、廉價、大眾消費的形式。由于經(jīng)常設(shè)在街邊,擺有大量桌椅,同時廣東人稱攤位為“檔”或“檔口”,進而轉(zhuǎn)變?yōu)椤芭艡n”了。現(xiàn)在“大排檔”風靡全國。
【第2句】:【天下衙門朝南開,有理沒錢進不來】見“八字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
【第3句】:【出乎其類,拔乎其萃】 釋義:拔:超出,高出。萃:聚在一起的人或事物。形容人品德才能出眾。 例句:不為習俗所移,不為貧窮所詘,其乎其類,拔乎其萃。
【第4句】:【急行無好步】(諺)好步:穩(wěn)當?shù)牟阶印<奔泵γΦ刈撸筒粫~出穩(wěn)當?shù)牟阶印1扔鞔掖颐γψ鍪拢y以把事做好。 也作“緊行無好步”。
【第5句】:【聾子的耳朵——擺設(shè)】(歇)擺設(shè):用來裝飾點綴的東西。指人或物形同虛設(shè),沒有實際作用或價值。 也作聾子的耳朵——樣子貨。 聾子的耳朵——擺個樣子。 聾子的耳朵——配相的。
【第6句】:【好事不出門,壞事行千里】 釋義:壞事很容易被人們知道。 例句:好事不出門,壞事行千里。不大的工夫,寇家的丑事就傳遍了全胡同。
【第7句】:【知其一,不知其二】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第8句】:【寧分數(shù)斗,莫增一口】(諺)寧可分出幾斗糧食送人,也不愿平添一口人吃飯。指增添人口吃飯,是極大的經(jīng)濟負擔。 也作寧出一斗,莫進一口。 寧贈一斗,莫增一口。 寧出一斗,莫增一口。
【第9句】:【拉墊背的】(慣)1比喻找人頂替自己的錯誤或拉人一起去干壞事。 2指自己不行了,也不讓別人好過。
【第10句】:【千丈麻繩總要有一個結(jié)】(諺)麻繩縱然長到千丈,也總會有一個結(jié)梢處。比喻事情再大再麻煩,總會有個結(jié)果,不能無限期地拖著。
【第11句】:【止寒莫若重裘,止謗莫若自修】見“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修身”。
【第12句】:【咬人的狗兒不露齒】(諺)真正下口咬人的狗不齜牙咧嘴,也不汪汪亂叫。比喻實干的人并不聲張。 也比喻狠毒的人表面不露形跡,只在暗中做事。 也作咬人的狗不齜牙。 咬人的狗暗下口。 咬人的狗不叫,汪汪叫的狗不咬人。
【第13句】:【英雄流血不流淚】(諺)指英雄好漢寧愿浴血奮戰(zhàn)拼死沙場,也決不悲傷流淚。
【第14句】:【吃蔥吃蒜不吃姜】(慣)姜:諧“將”,用話語刺激人(使人沖動之下做出原先不愿或不敢做的事)。 指頭腦保持冷靜,無論別人怎么激將,自己也不上當。
【第15句】:【酒要少吃,事要多知】(諺)要少喝酒,保持清醒的頭腦;要多曉事,開拓見聞的領(lǐng)域。指少喝酒就少出麻煩,多曉事就多增見識。
【第16句】:【窮媳婦知米貴】(諺)指窮家婦女最懂得儉省節(jié)約。
【第17句】:【上什么山,打什么柴;進什么廟,念什么經(jīng)】(諺)到了哪座山,就砍哪座山上的柴;進了哪座廟,就念哪座廟里的經(jīng)。指人遇到什么情況就作什么打算,不可死守成規(guī)。
【第18句】:【刀分兩把,各有其鞘】 釋義:每把刀有每把刀的刀鞘。比喻不能搞錯,張冠李戴。 例句:潛逃犯與謀殺案,究竟有什么必然聯(lián)系呢?俗話說:刀分兩把,各有其鞘。搞破案的,可不能隨意地張冠李戴啊!
【第19句】:【寡婦回娘家——苦衷難吐】(歇)指有苦說不出。
【第20句】:【眼中疔,肉中刺】(慣)比喻心中最恨的人。 也作眼中釘,肉中刺。 眼中釘,心上刺。 眼中之釘,舌中之刺。
【第21句】:【蝎子的巴巴——毒糞兒】(歇)蝎子:節(jié)肢動物,口部兩側(cè)有一對螯,胸部有四對腳,后腹部細長,末端有毒鉤。巴巴:方言,屎,糞便。 毒:諧“獨”。糞:諧“份”。指只此一份或只此一家。 也作蝎子巴巴——毒一糞。 蝎子屎——毒一糞兒。
【第22句】:【老鴉占了鳳凰巢】(慣)比喻卑賤的人霸占了高貴人的位置。
【第23句】:【挖窟窿打洞】(慣)比喻到處鉆營。
【第24句】:【六成】“六成”是個俗語,念成兒化音“六成兒”。比喻生猛、不懂事,心眼不全。它源自事物的比例,以十為滿(整體)。后多用于生熟比例,例如“今年的芒種,麥子才有八成熟,得再過三天才能割。”再如,蒸年糕要十成熟,一旦沒蒸熟,也不能說沒熟,得說“高(糕)生”,過年時都要避諱不吉利的言語。后來,用于比喻傻小子缺心眼,是為“六成兒”,即半生不熟。
【第25句】:【小錯護短,大錯不遠】(諺)護短:對缺點或過失加以袒護。指護短的行為只能助長錯誤的發(fā)展。
【第26句】:【小孩兒沒娘——說起來話長】(歇)指事情很復雜,三言兩語講不完。 也作小孩兒沒娘——說來話長。 小孩兒沒娘——提來話長。
【第27句】:【驅(qū)羊入虎口】(慣)把羊往老虎嘴里趕。比喻讓人白白去送死。
【第28句】:【當歸】“當歸”是一味婦科良藥。早在《神家本草經(jīng)》中就將它列為可補可攻的中品藥,既可扶正補養(yǎng),又可攻邪治病。那么,“當歸”之名是怎么來的呢? 相傳,從前有個青年,新婚不久就外出采藥,同妻子約定三年之內(nèi)回來,媳婦信以為真。誰知這一走三年杳無音訊。他的媳婦憂郁悲傷,得了一種婦科病,月經(jīng)紊亂,頭暈心慌,生活十分凄涼,被逼改嫁他人。沒想到改嫁不久,男青年返回了家鄉(xiāng)。他質(zhì)問媳婦為何不等自己。媳婦哭訴說:“三年當歸你不歸,片紙只字也不回。如今我已錯嫁人,心如刀割真悔恨。”男青年聽后也懊悔不已,把采集到的草藥送給媳婦,居然治好了她的婦科病。這事在鄉(xiāng)里傳開后,一些得了婦科病的人也找來這種草藥服用,居然都痊愈了。從此,人們知道這是一種婦科良藥,給它取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名字叫當歸,告誡后人要汲取“當歸不歸,嬌妻改嫁”的慘痛教訓。后人出一謎語:丈夫外出三年整。謎底:當歸。
【第29句】:【搶棺材奔命】(慣)罵快跑的人是搶著去死。
【第30句】:【八月初一雁門開,懶婦催將刀尺裁】 釋義:雁門:山名,在山西省代縣西北。到了農(nóng)歷八月,大雁就開始南飛了,人們無論怎樣也應(yīng)準備過冬的衣食了。 例句:田家雜諺:八月初一雁門開,懶婦催將刀尺裁。
【第31句】:【中南海】“中南海”是北京的一個地名,舉世聞名。緣何那樣出名,它曾是毛主席居住過的地方,足全國人民向往的中心。也是著名的風景區(qū)。但是北京屬內(nèi)陸,為何有“海”? “中南海”的“海”,是蒙古語“海子”的簡稱,是花園的意思。因為地處北京的中南方位,故把這一帶風景游覽區(qū)統(tǒng)稱為“中南海”。此名始于元代,一直沿用至今。
【第32句】:【六枝兒刲癢癢——敷余著一個】(歇)刲(ku-):抓。癢癢:癢。敷余:多余。指多余的人。也指多此一舉。
【第33句】:【寄物則少,寄言則多】(諺)托人捎東西,特別是吃的東西,會越捎越少;托人捎話,輾轉(zhuǎn)相傳,添枝加葉,會越捎越多。指話越傳越失真。
【第34句】:【吃飯不知道饑飽,睡覺不知道顛倒】(慣)形容人不知好歹,不懂事。
【第35句】:【脅肢骨里敲髓】(慣)脅肢骨:肋骨。從人的肋骨里敲出骨髓。比喻殘酷地榨取錢財。
【第36句】:燈不亮,要人撥;事不明,要人說.
【第37句】:【卿相出寒門】見“白屋出公卿”。
【第38句】:【拔了蘿卜栽上蔥,一茬比一茬辣】 釋義:比喻一個比一個厲害。 例句:年輕輕的,成了這個樣子!唉,真是拔了蘿卜栽上蔥,—茬比一茬辣。
【第39句】:【一朵好花,生在荊棘叢中】(慣)比喻一個好姑娘生活在險惡的環(huán)境中。
【第40句】:【明人不做暗事】(諺)明人:光明磊落的人。暗事:背地里做的見不得人的事。指明人做事正大光明,絕不鬼鬼祟祟,搞陰謀詭計。 也作明人無暗事。 明人不做暗事,好漢不使暗拳。
【第41句】:【得便宜翻做落便宜】(慣)便宜:利益,好處。翻:反。落:失去。 指討了便宜,最后反倒吃了虧。
【第42句】:【干榆濕柳,木匠見了發(fā)愁】 釋義:木匠也難對付干榆木和濕柳木。比喻人頑固,不好對付。 例句:俗話說,“干榆濕柳,木匠見了發(fā)愁。”依我看,陸隊長就是個榆木墩子,早就風干了,再鋒利的鋸子也劈不開!
【第43句】:【走得正,行得端】(慣)形容行為正派,光明磊落。 也作“走得直,行得正”。
【第44句】:【光腚拉磨——轉(zhuǎn)圈丟人】(歇)腚:屁股。指到處丟人現(xiàn)眼。常含譏諷或責罵意味。 也作“光著屁股推磨——轉(zhuǎn)著圈地丟人”。
【第45句】:【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歇)周瑜:東漢末孫權(quán)手下主將,任前部大都督,曾率孫權(quán)軍大破曹操軍于赤壁。黃蓋:孫權(quán)手下老將。《三國演義》中描寫,黃蓋獻苦肉計,讓周瑜痛打他一頓,然后詐降曹操,取得曹操信任,配合火燒赤壁,大敗曹兵。指打人和挨打都是自愿的。也泛指所做的事情是雙方情愿的。 也作周瑜打黃蓋——一家愿打,一家愿挨。 周瑜打黃蓋——愿打愿挨。 周瑜打黃蓋——打的愿打,挨的愿挨。
【第46句】:【狐貍不能和雞同籠】 釋義:比喻不能和敵人生活在一起。 例句:是呀,狐貍不能和雞同籠,黑心肝的漁霸不會跟窮抓魚的拉親家!
【第47句】:【結(jié)束】事情到了最后階段稱之為“結(jié)束”。如快開學了,暑假即將結(jié)束。 “結(jié)束”一詞,源自古代少女結(jié)婚。現(xiàn)在只要看到女子的左手無名指上戴了戒指,就表示她已經(jīng)訂婚或結(jié)婚了。而在我國古代,女子把頭發(fā)束起來也就意味著她已經(jīng)訂婚或嫁為人婦了。“結(jié)束”一詞的由來跟古代婦女結(jié)婚有密切的關(guān)系。“結(jié)束”就是把頭發(fā)盤結(jié)束起來.“結(jié)發(fā)夫妻”也是來源于此。 我國儒家傳統(tǒng)認為“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因此,頭發(fā)也被認為是人體最珍貴、最神圣的一部分,古代女子一生是不能剪發(fā)的,頭發(fā)也就越長越長。 大約到十五歲的時候,就必須把頭發(fā)盤起來,要舉行笄禮,也就是成年禮。 這時候家里人會把及笄女子的頭發(fā)盤成發(fā)髻,再插上簪子,表示此女子成年了。而且一般來說,女子在“及笄”之前,父母就已經(jīng)給她訂下了婚事,到“及笄”那一年出嫁。束發(fā)結(jié)簪就表示女子已為人婦,為閨閣之女的完結(jié),為之結(jié)束,這就是“結(jié)束”一詞的由來。同時,又是該女子新生活的開始。
【第48句】:【梁山上的軍師——吳用】(歇)吳用:《水滸傳》中人物,綽號智多星,梁山起義軍的軍師。吳:諧“無”。指沒有用處。
【第49句】:【拾了根襪帶,配窮了人家】(諺)好襪帶必須配上好衣裳,好衣裳又須配上好飾物,越配越多,最后配窮了家當。指奢侈往往從細小處開頭。
【第50句】:【香餑餑】“香餑餑”一詞現(xiàn)在使用頻率很高,指受重視、受人待見、受歡迎的人或事物。那么,“香餑餑”是什么樣的東西呢? “香餑餑”源自滿族對面食的稱呼。滿族早期以漁獵經(jīng)濟為主,但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所占比重是逐漸上升的,滿族早期種植的糧食以雜糧為主,包括小米(谷子)、黃豆、高粱、玉米、稷等,滿族的發(fā)祥地東北現(xiàn)仍種植這些莊稼。這些糧食磨成面做成各種面食,滿族人把用面粉做成的饅頭、包子、餃子等面食統(tǒng)稱為“餑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餑餑有:豆面餑餑、蘇子葉餑餑、搓條餑餑、黏米餑餑、薩其瑪(又稱油炸條餑餑)、哎吉格餑餑、菠蘿葉餑餑、酸餑餑、牛舌餑餑等等。 可以看出滿族人做的餑餑種類繁多,滿足了人們?nèi)粘I钏瑁瑫r也體現(xiàn)了滿族飲食文化的特色。 餑餑之所以香,從滿族的習俗可知其意。滿族祭祀時要用各種餑餑,在《滿洲祭神祭天典禮》中,對祭祀時所用祭品有明確規(guī)定:每歲春秋二季祭,以搓條餑餑供獻,五月以椴葉餑餑供獻,六月以蘇子葉餑餑供獻……從這段文字記載來看,滿族祭祀所用的祭品以餑餑為主。另外,結(jié)婚時要吃“子孫餑餑”(即餃子),以示早生貴子。辦理喪事也吃多種餑餑。從這些風俗當中可以看到餑餑在滿族民間習俗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自然很吃香了。在今天,以瘦為美,減肥成為時尚,雜糧面食當然更是“香餑餑”了。
【第51句】:釣魚要忍,拿魚要狠。
【第52句】:【張跟斗,豎直立】(慣)豎直立:做倒立。翻跟頭,做倒立。比喻瞎折騰。
【第53句】:【十年不下雨,也有怨雨人】見“大旱三年,還有恨雨之人”。
【第54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釋義:朱:朱紅。接近好的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的可以使人變壞。 例句:我們研究外國文學的,整天接觸外國的東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注意世界觀的改造,很容易接受外國的影響。
【第55句】:【女愁哭,男愁唱】見“男愁唱,女愁哭”。
【第56句】:【橋歸橋,路歸路】(慣)比喻二者互不相干。也比喻事情明明白白地擺在那里。 也作“橋是橋,路是路”。
【第57句】:【女大不中留】(諺)指女兒長大了就應(yīng)該出嫁,不可久留娘家。 也作女大不中留,留下結(jié)冤仇。 女大留不得,留下惹是非。
【第58句】:【不怕出山狼,就怕藏家鼠】(諺)藏家鼠:暗藏在內(nèi)部的耗子。指不怕外面來的惡狼,就怕暗藏的家鼠。比喻內(nèi)部的奸人要比公開的敵人更危險。
【第59句】:【閉塞眼睛捉麻雀】(慣)比喻目標不明確,盲目行動。
【第60句】:【日出早,雨淋腦;日出晏,曬殺雁】 釋義:晏:遲。日出早,預(yù)示著有雨,日出時有云霧遮住,預(yù)示著天氣晴熱。 例句:老七伯抬頭看著天,頭也不回地對巧姑說:“嗬,今天可是非去不行了。看見沒有,太陽在云霧眼兒里呢,沒聽說嗎?‘日出早,雨淋腦;日出晏,曬殺雁’,今日正是個好天!”
【第61句】:【打不斷的親,罵不斷的鄰】(諺)親:親戚。鄰:鄰里。指親戚、鄰里關(guān)系親密,縱然有時發(fā)生矛盾,但很快就會和解,不會結(jié)成冤仇。 也作“割不斷的親,打不斷的鄰”。
【第62句】:【有冤沒處訴,有苦沒處說】(慣)指冤屈或苦惱無處申雪、訴說。 也作有冤無處申。 有苦沒處說。
【第63句】:【讓禮一寸,得禮一尺】(諺)對別人有一寸的禮讓,就會得到別人十倍的回報。指待人處事,你能尊重人,人自然會尊重你,而且是更加尊重。
【第64句】:【半天云里拍巴掌——高手】(歇)本指高空里的手,轉(zhuǎn)指技能高超的人。
【第65句】:【蟈蟈兒多了顯不出你叫,八哥兒多了顯不出你俏】(諺)蟈蟈兒:昆蟲,雄的前翅有發(fā)音器,叫聲清脆。八哥兒:鳥名,能模仿人說話的某些聲音。比喻人才多了,便顯不出某一個人的出眾才華。
【第66句】:【車多礙轍,船多擦邊】 釋義:比喻人多手雜,不利于辦事。 例句:“我沒有什么說的!反正‘車多礙轍,船多擦邊’!”
【第67句】:【肥豬拱廟門——自來】(歇)指自己送上門來。
【第68句】:【說一千,道一萬,不如拿眼看一看】(諺)聽別人說千道萬,終究是聽來的,不如自己親眼過目,才是真切的。指耳聞不如目見,聽得再多也不如目睹可靠。
【第69句】:【有眼牙人無眼客】(諺)牙人:也叫牙客,舊時集市上貨物買賣的中間人,現(xiàn)稱經(jīng)紀人。客:外地來當?shù)刭徫锏目蜕獭V干鈭錾现虚g人心中有數(shù),采購客商卻不時受騙。
【第70句】:【亮一手】見“露一手”。
【第71句】:【吃酒紅人面,財帛動人心】見“白酒紅人面,黃金黑世心”。
【第72句】:【沒有梧桐,引不到鳳凰來】 釋義:梧桐樹:也叫青桐樹,落葉喬木,傳說鳳凰喜歡棲息的樹。 鳳凰:古代傳說中的百烏之王,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比喻沒有好的條件或出色的人才,就招引不來出眾的人物。 例句:有個姑娘,也可以招來個上門的女婿。老二奶奶又孤.又窮,雖然一二十年來早就有過這份心,可是,“沒有梧桐樹,引不到鳳凰來”啊。
【第73句】:【貓老不逼鼠】(諺)逼:威懾。指貓老了,對老鼠就失去威懾力。比喻人到老年,就不再像青壯年時期那樣有威勢,有作為。
【第74句】:【耽誤一夜眠,十夜補不全】(諺)一夜睡不成覺,身體困損,接連幾夜也補不回來。指夜間睡眠很重要,必須保證足夠的夜眠時間。
【第75句】:【剪草除根,萌芽不發(fā)】(諺)指除草必須連根除掉,才能除得徹底。 比喻必須從根本上消除禍患,不使它有再滋生的機會。 也作剪草若除根,萌芽再不生。 斬草除根,萌芽不發(fā)。
【第76句】:【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諺)樹:栽種,培植。指作一年打算的,最好種谷,當年就可收益;作十年打算的,最好栽樹,十年就可成材。
【第77句】:【猴年馬月】“猴年馬月”泛指年代久遠或遙遙無期,或者沒有指望的事情。 “猴年馬月”的起源還得從十二生肖說起。生肖是十二種代表十二地支的動物,即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這些動物,與-f--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匹配,常用以記人的出生年份。這樣說來,“猴年”即指申年,每十二年就有一個猴年。除了用生肖紀年之外,占人還有用生肖紀月的說法:正月:萬木凋零,虎嘯震野,故稱“虎月”。 二月:大地復蘇,小革新綠,故稱“兔月”。 三月:春雷陣陣,神龍作雨,故稱“龍月”。 四月:天氣轉(zhuǎn)暖,蟄蛇出洞,故稱“蛇月”。 五月:草長鶯飛,駿馬奔馳,故稱“馬月”。 六月:水草豐茂,群羊遍野,故稱“羊月”。 七月:山林樹茂,群猴出沒,故稱“猴月”。 八月:中秋月圓,殺雞飲酒,故稱“雞月”。 九月:秋收時節(jié),養(yǎng)狗防盜,故稱“狗月”。 十月:秋意微涼,肥豬滿圈,故稱“豬月”。 十一月:冬雪初降,室內(nèi)多鼠,故稱“鼠月”。 十二月:寒風凜凜,老牛歸棚,故稱“牛月”。 這樣看來,每個猴年都會有一個“馬月”,以十二年為一個周期。時過境遷,有指望的事情也給拖黃了。現(xiàn)在普遍認為,“猴年馬月”這個詞極有可能是口語中“何年嘛月”的諧音。不管怎么說,以上兩種解釋都通,泛指事情遙遙無期。
【第78句】:【打圓場】(慣)指調(diào)解糾紛,打破僵局,使矛盾得到緩和或解決。
【第79句】:【寧要一藝精,不要百藝通】見“百樣通,不如一樣精”。
【第80句】:【實話好說,謊話難編】(諺)指實話實說,自然流利,毫不費力,而編造謊話,生拉硬扯,往往難以自圓其說。 也作“真話好說,謊話難編”。
【第81句】:【背黑鍋】(慣)比喻被冤枉,代人受過。
【第82句】:【鯉魚跳龍門】(慣)比喻脫離了原來的環(huán)境,提高了地位。
【第83句】:【指冬瓜說葫蘆】(慣)比喻表面上說這個人,實際上說的是那個人。
【第84句】:【掀差了皇歷,做錯了夢】 釋義:比喻打錯了主意。 例句:誰要還想把窮人當成算盤珠,愿怎么撥拉就怎么撥拉,那是掀差了皇歷,做錯了夢!
【第85句】:【疑心生暗鬼】(諺)懷有疑心,看什么都似乎有鬼附身一樣。指疑心重的人,對一切都疑神疑鬼。
【第86句】:【巧婦安能作無面湯餅】(諺)安:怎么。湯餅:水煮的面食。再巧的媳婦也做不出沒有面料的湯餅。 比喻再有才干的人,離開基本條件,也無法做成事情。 也作巧媳婦做不得沒面馎饦。 馎饦:面食的一種。 巧媳婦煮不得沒米粥。 巧女難為無米之炊。
【第87句】:【瞎子過河——不摸水深淺】(歇)深淺:本指水深淺的程度,轉(zhuǎn)喻事情的根底。比喻不知道事情或人的根由、底細。
【第88句】:【一寸光陰一寸金】“一寸光陰一寸金”這句至理名言是勉勵人們要惜時如金。要知其來源,先要知其時間是怎么得來的,寸陰是多長時間。 古代用日晷計時,日晷是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的計時儀器。 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晷針垂直地穿過晷面中心,日晷安放在石臺上,呈南高北低之勢,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在晷面上劃上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投影就會投向晷面,并隨著太陽的移動而移動,于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xiàn)代鐘表的指針,晷面則是表盤,以此來顯示時刻。將晷面上的格子用“寸”來衡量,晷針投下的陰影,就叫“寸陰”。 那么“一寸光陰一寸金”這句話是怎么來的,古人早就使用“寸陰”一詞了。如漢劉安《淮南子·原道訓》:“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南宋陳亮《上光宗皇帝鑒成箴》:“當效禹王,寸陰是惜;當效文王,日昃不食。”此處均是用“寸陰”代表光陰。將“寸陰”最早比作“寸金”的是唐代詩人王貞白,其詩云:“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后來元代詩人同恕《送陳嘉會》也這樣比喻:“盡歡菽水晨昏事,一寸光陰一寸金。”說的最完整的是清代周希陶編著的《重訂增廣賢文》云:“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從此,這句話就十分流行。
【第89句】:【兩邊倒】(慣)指沒有主見,對兩邊的意見都隨聲附和。
【第90句】:【吃柿子揀軟的捏】 釋義:比喻欺負老實人或弱小者。“揀”又作“找”、“挑”。 例句:留根:“這小子,吃柿子揀軟的捏,看我留根好欺負啊!”
【第91句】:【貨比三家不吃虧】(諺)買貨物時,多跑幾家作個比較,就能比出貨物的優(yōu)劣與價格的高低。指買貨多問多比,自不會上當吃虧。 也作“貨買三家不上當”。
【第92句】:【跌跟頭】見“栽跟頭”。
【第93句】:菜無心必死,人無心必亡。
【第94句】:靜而少動,眼花耳聾;有靜有動,無病無痛。
【第95句】:【驢倒了架子不倒】(慣)比喻雖然已經(jīng)面臨死亡或沒落,但還要勉強支撐。 也作“驢死不倒架”。
【第96句】:【荒旱三年,餓不死廚子】見“大旱三年,餓不死廚官”。
【第97句】:【不吃奔牛酒,枉在江湖走】 釋義:奔牛:地名,在今江蘇省武進縣,一名奔牛塘,又名奔牛堰,其地出佳釀。指不喝奔牛鎮(zhèn)釀的酒,等于白白地闖蕩了江湖四方。 例句:仆逢曲流涎,到處不肯輕過。聞之人語日:“不吃奔牛酒,枉在江湖走。”余過其地潔而試焉。
【第98句】:【得意夫妻欣永守,負心朋友怕重逢】(諺)指相親相愛的夫妻,終生相守會感到莫大的欣慰;忘情負義的朋友,最怕的是再相見時會尷尬難堪。
【第99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此語是指憂患使人勤奮、警覺,因而得生;安樂使人怠惰,因而致死。常用來激勵人們奮發(fā)圖強,于民于國同理。此典出自《孟子·告子下》:“人則無法家拂土,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戰(zhàn)國時期的孟子經(jīng)常到各國游說,用事實勸諫那些國君:傳說中的虞舜曾當過農(nóng)民。春秋時的管仲、孫叔敖、百里奚等人,有的被囚禁,有的隱居海濱,有的靠放牛度日。經(jīng)過這些磨煉,他們后來都擔當了重要職務(wù)并成為很有成就的人。 孟子指出:一個國家,如果經(jīng)常處在安樂之中,在外沒有敵人來犯的憂慮,國法又不嚴,那么這個國家往往很快就會滅亡。 中國的歷史反復證明了孟子的論斷是正確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