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極端性格的人,不懂得把握分寸,人生就會失去目標。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只要我們豁達一些,彼此都會得到利益,難道損人又不利己好嗎?不一定非要采取極端不理智的行為,不能生存又何談發展?
【第2句】:人生中的煩惱都是自己找的,當人的心靈,猶如空杯,空靈無物,如蓮花與日月,超然平淡,無分別心、取舍心、愛憎心、得失心,便能獲得快樂與祥與。水往低處流,云在天上飄,一切都自然與諧地發生,這就是平常心。擁有一顆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回歸本真,這便是參透人生,便是禪。
【第3句】:做事并不是為求名,也不是為求功德;抱著“盡本分”的心去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好事、才是至誠無私的善事?!C嚴法師
【第4句】:修行首先要戰勝自己心胸狹窄的關卡、畏首畏尾的關卡。戰勝自我,把自我的下劣心、分別心、貪圖安逸享受的心能夠戰勝得了,修行就一定會一往直前。
【第5句】:猶如青蓮花,紅、赤、白蓮花,水生水長,出水上,不著水,如是,如來世間生、世間長,出世間行,不著世間法。《中阿含經》卷二十三,《青白蓮花喻經》
【第6句】:分別迷惑相,是名依他起;相中所有名,是則為妄計;諸緣法和合,分別于名相,此等皆不生,是則圓成實?!洞蟪巳肜阗そ洝肪砹?/p>
【第7句】:內心善良正直的人,看人、看事往往從好的一面看,跟人打交道時,總以為別人也會像自己一樣,往好里想、往好里做,因此敢于拿對方當好人,敢于信任別人,于是,他們可以非常幸運地為自己營造一個友善、信任的小環境,因為每個人都有好的一面和可信的一面,只是需要受到友好和信任的激發。
【第8句】:佛不是在臉上,而是在心中。形似佛,不是佛;心有佛,方為佛。參禪要求內心的清凈與空靈,容不得半點的私心和雜念。
【第9句】:痛苦永遠由內而生人生雖苦,卻也充滿樂,如何看待它們,從哪個角度看待,是可以選擇的。
【第10句】:一切苦的主要原因,源于自我珍愛的心,它的解藥就是珍愛別人。——海濤法師
【第11句】:以惡眼視發菩提心人故,得無眼報;以惡口謗發菩提心人故,得無舌報。《大方廣總持經》卷一
【第12句】:當主敬存誠,于二六時中,不使有一念虛浮怠忽之相。及與世人酬酢,唯以忠恕為懷。則一切時,一切處,惡念自無從而起。(印光法師)
【第13句】:【禪悟人生】人生有四苦:一是看不透??床煌溉穗H中的糾結、爭斗后的隱傷,看不透喧囂中的平淡、繁華后的寧靜。二是舍不得。舍不得曾經的精彩,舍不得得意處的掌聲。三是輸不起。輸不起一段情感之失,輸不起一截人生之敗。四是放不下。放不下已經走遠的人與事,放不下早已塵封的是與非。
【第14句】:【佛心禪語】 生活中每個人都想擁有真正的快樂。要做到這一點,除了自己有一個 良好的心態外,還需要懂得如何與他人友好相處。
【第15句】:在生活中,只要我們超越狹隘之心,主動幫助他人,為世界散播美麗,善意地看待所有人和事,快樂、幸福和豐收就會時時與我們相伴。不吝于付出,既是一種道德與精神力量的感召,也是一種處世智慧和快樂之道。
【第16句】:如幻亦如夢,如乾闥婆城,所說生住滅,其相亦如是。(古印度)龍樹《中論》卷二,觀三相品
【第17句】:我們不能選擇什么果報,但是可以選擇種什么因緣;我們無法改變結果,但是我們可以創造一切善因善緣。
【第18句】:譬如父母憐愍于子,心常欲令離苦得樂。王亦應爾,于諸國邑所有眾生,僮仆作使輔臣僚佐,應以諸佛所說四攝而授受之?!度鐏硎窘虅佘娡踅洝?/p>
【第19句】:船子和尚一連幾槳,棒打夾山省悟,悟什么?就是悟佛法真諦,教外別傳,心心相印,不落文字。一旦江波釣盡,遇上可傳之人,即金鯉魚,船子和尚便死而無憾。從中可看出禪宗悟道的艱辛和悟道的風格。
【第20句】:回首,青春猶如一場盛大的演出,來不及揮手,早已匆匆落下了帷幕。靜坐紅塵,喜歡盈盈碧天上飄逸的白云,喜歡臨窗聽雨,聆聽心之禪意,讓雨洗盡塵埃,也純凈了心靈。
【第21句】:云何無放逸行?所謂不觸嬈一切眾生,不害一切眾生,不惱一切眾生?!对鲆话⒑洝肪硭模o心品
【第22句】:古人云:“橫逆困窮,是鍛煉豪杰的一副爐錘。能受其鍛煉者,則身心交益;不受其鍛煉者,則身心交損?!彼?,當磨難向我們走來時,躲閃不是明智之舉,我們應該把背脊挺得更直,練好自己的內功。一個人的身心,在錘煉下才會日益強壯,最終找到自己的天空。
【第23句】:世間一切皆如過眼云煙,生活不過是彈指一揮的區區數十年,悲歡離合也都是一瞬間的體驗,我們存在,所以我們思考;我們思考,所以我們懷疑。我們在懷疑中尋找生存的理由,尋來尋去,卻仍舊迷茫。
【第24句】:般若要用、要觀照,才有自在;般若要行,行深般若,才能照見五蘊緣生無自性的空理。般若要深觀、要深行,才能在它的指導下度一切苦厄。
【第25句】:眼睛向外觀看時,見到一切形形色色,感到世界如此的真實;用心往內觀照時,覺得內心空無一物,感到世界如此的虛幻。世界到底是真實還是虛幻?對于初學者而言,理論上世界是虛幻的,現實上世界是真實的。事實上,世界既不是真實,又不是虛幻,而是顯空雙運、明空雙運、樂空雙運和智悲雙運的大法界境界。
【第26句】:有人說:好好愛自己。假如“愛自己”就是全心全意關注自己,那就是把憂愁請進來,把快樂趕出去。愛自己的最好方式只是愛他人,除此別無妙法。
【第27句】:學佛若學得心在寧靜中,意在微細分析中,則天下一草一木一花一葉,無不是如來的形象。
【第28句】:很多人都知道境由心生的道理,但仍有很多人為外境所困,以至于自己的心常常囿于圍城而不得自在。佛家認為,只有明心見性,看清自己的本心,才能找到癥結所在,解開心中的死結,走出生活的圍城,達到心神的通暢。
【第29句】:生活的禪法在于關注眼前的時光,減少那些分別與復雜,活好生命的清晰程度,不必要思考生命將來去哪里,首先要活好生命現在經過這里,管好自己的淚珠子,別砸傷了心地。人生活來艱難多,要想活得好,心地要寬,眼眶要深,淚珠子亂滾,證明不了什么深沉。
【第30句】:有些人為了錢財與名利而引發親人之間的糾紛、朋友之間的背叛、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有些人為了親人之間的感情、朋友之間的友好、人與人之間的與諧而善用錢財、廣結善緣,忍讓與包容。你選擇哪一種,取決于你自己。
【第31句】:雪殘春鳥路迢迢,水靜云開見碧霄。別后誰同此深意?只應孤月共寥寥。——《明覺禪師文案》
【第32句】:若能至心生大憐愍施于畜生,專心恭敬施于諸佛,其福正等無有差別。《優婆塞戒經》卷四,雜品
【第33句】:修行就是一種忙碌。要忙出成果,忙出價值,就要如禪詩中所描述的那樣,為自己尋一個龍潭虎穴,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來做事,積極解決生活中遇到的難題。
【第34句】:心無主宰則虛空無物,也找不到真正的安樂與滿足。要認清心,必須認識“心”與“相”的邏輯關系。古人造會意字,“心”上有“相”便為“想”。而我們每天千絲萬縷的動念,都是“想”,并不是我們的本心。
【第35句】:花草樹木的枯榮與太陽的東升西落,如晝夜的交替、四季的轉換一樣,是自然界里極其平常的事情,而一旦與個人際遇相聯系,人們便會生發出無限感慨。大多數人會因為美好事物的逝去而感傷慨嘆,但實際上大可不必如此。
【第36句】:智慧大海勝威德,知法自在為法王。世間應供天中天,覺悟自在應歸命?!斗綇V大莊嚴經》序品
【第37句】:可言不可行,不若勿言;可行不可言,不若勿行;發言必慮其所終,立行必稽其所蔽。(宋)白云守端禪師(《禪林寶訓》卷一)
【第38句】:由不稱理作意為因,無明為緣,令諸有情發起雜染?!卸蚨?,能令一切有情清凈,所謂由他順音,及由內自如理作意。違理作意及無明,為彼有支生根本?!洞髮毞e經》卷三十八,菩薩藏會
【第39句】:云何惡知識,現善友相者?內心實恥厭,口說我同心,造事不樂同,故知非善友??谡f恩愛語,心不實相應,所作而不同,慧者應覺知。《雜阿含經》卷三十五,第978經
【第40句】: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明)澫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第41句】:貪本性者彼則清凈,若清凈者,彼則究竟,若究竟者,云何有貪?云何有說?《大寶積經》卷四,無邊莊嚴會
【第42句】: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 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因為修行要有超越之 心、承擔之心、轉化之心、和合之心。
【第43句】: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壇經·頓漸第八》
【第44句】:受人誤解你泰然處之,你是在布施自在;受人漫罵你坦然一笑,你是在布施寬容;被人欺騙,你風輕云淡,你是在布施真誠;布施可以用任何形式存在。
【第45句】:成功從設定目標的那一刻開始,以前的日子,只不過是在繞圈子而已。目標不在遠處,就在心底,每個人都應給自己一個期望,確定一個可以實現的目標,朝著這些目標筆直前行,如此才能消除迷惘,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第46句】:假說世法,非第一義故,雖得世法而不執著;假說佛法,非第一義故,雖得佛法而不執著;假說菩提,非第一義故,雖得菩提而不執著得菩提者。善男子,假名言說,名字論量,名為世諦,于世法中無第一義;雖然,若離世法,第一義諦不可得說。《大乘寶云經》卷六
【第47句】:聞所說而信者,不名為信,智慧知已,名為信。(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一
【第48句】:吃了黃連才知道甘蔗更甜,受了風霜才覺得陽光更暖,經歷了貧寒才感到生活更美好,遭遇挫折才感到人生更充實!
【第49句】:佛家棄絕私情,遠離紅塵,但佛家的宗旨是“普度眾生”,因此對俗世生活仍然關心,對于男女之愛,佛經上也頗多妙論。
【第50句】:勝義諦有五種相:一離名言相,二無二相,三超過尋思所行相,四超過諸法一異性相,五遍一切一味相。(古印度)彌勒《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五
【第51句】: 世界上如果缺少了信任,這樣的世界如同伸手不見五指的黑 夜,所有的人都不敢輕易邁出腳步,因為不知道前面究竟是天堂還是 地獄。人世間如果沒有了愛,這樣的人世仿佛宇宙中流浪的孤星,永 遠沒有可以??康母蹫?。
【第52句】:一個人的言談,是人格的表現,關系人一生的信譽。要立足社會,首先要能取信于人;若能篤信、誠實、慎守口業,則能樹立自己的品格。
【第53句】: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斗疬z教經》
【第54句】:【天天禪語】愛惜生命并非計較壽命長短,而是應時時提高警覺,把握分秒利益人間。
【第55句】: 有些奇跡會不期而遇地發生在你身上,你或許感到意外,甚 至覺得悴不及防。其實大可不必這樣,倘若世上真有奇跡,奇跡就注 定要發生,發生在你身上也是一種注定。造化早已安排的事情,不會 事先告訴你,要不然,奇跡就變得稀松平常了。
【第56句】:應該尊敬長者,不妒忌,懂得按時拜見老師,抓住時機討論正法,專心聆聽精妙言辭。《經集》第二品,第九章《戒行經》
【第57句】: 總有一些齷齪的念頭想掐掐不斷,總有一些美好的念頭想留 留不住,人心里難免白天黑夜陰晴圓缺。我笑不代表我真快樂,我哭 不說明我真痛苦,生命往往處在真假難分、美丑莫辨的狀態。心靈的 混沌總是讓我們左右為難、不知所措。有沒有一盞燈可以穿過混沌, 照亮靈魂、照亮生活與人生?
【第58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流傳著這樣的口頭禪:“雞毛蒜皮,何足掛 齒。”口頭禪,顧名思義,是常掛在人們嘴上的、不為人們所注重的話語。
【第59句】:信仰佛、法、僧三寶,勤修戒、定、慧三學,息滅貪、嗔、癡三毒,凈化身、口、意三業,這四件事是佛法的總綱,也是我們修行的起點和終點。
【第60句】:心里放不下,自然成了負擔,負擔越多,人生越不快樂。計較的心如同口袋,慈悲的心猶如漏斗;復雜的心愛計較,慈悲的心易快樂。
【第61句】:如不思量,自性便空寂不變;思量便造成自性的變化。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宗教箴言錄》
【第62句】:如人擎油缽,不動無所棄。妙慧意如海,專心擎油器。若人欲學道,執心當如是。《修行地道經》卷三,勸意品
【第63句】: 童年結對過家家的伙伴,少年同桌讀書的女孩,青春走入夢 境的姑娘,培養了我的想象力,左右了我的愛情觀。時光流逝,顛沛 流離,我以為自己早已忘記了她們,實際上她們已經悄然在我的心中 扎根。年華愈是老去,記憶愈是清晰,往事愈是歷歷在目。
【第64句】:譬如一燈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盡,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燈,亦復如是,人于眾生心室之內,百千萬億不可說劫諸業煩惱種種暗障,悉能除盡?!度A嚴經》卷七十八,入法界品
【第65句】:謂多聞圣弟子不見色是我,不見色異我,不見我中色、色中我;不見受想行識是我,不見識異我,不見我中識、識中我,是名得無身見。《雜阿含經》卷二十一,第570經
【第66句】:很多時候我們做人失敗,修行不成功,其原因是我們對自己缺乏智慧的自醒與自察,反而對他人投入了豐富的鑒別與想象。對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行舉止糊里糊涂;對他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卻一清二楚。其實我們應該做到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這樣才能使我們進步與成功。
【第67句】:佛體本無為,迷情妄分別。法身等虛空,未曾有生滅。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處處化眾生,猶如水中月。——《南岳懷讓禪師法嗣第二世·洛京佛光如滿禪師》
【第68句】:【天天禪語】財富再多,總有用盡的時候;地位再高,總有衰敗的時候;名譽再大,總有失去的時候;親人再多,總有離散的時候;身體再好,總有衰老的時候。只有內心的覺醒才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的至高無上境界。
【第69句】: 才人秋,夏未遠,也不知是因為天氣忽冷忽熱,還是自己對 時序的感知應對出了問題,似乎連一點前兆也沒有,說感冒就感冒 了。反正感冒也不是頭一回,也沒有什么大不了,就沒太在意。你不 在意它,它卻在意你,這不,我頭也痛了,眼也花了,心也躁了。忽 然想,定力這東西不怕大亂卻怕小擾。
【第70句】:敲空作響,誰是知音?擊物無聲,徒勞側耳。不是目前法,莫生種種心,起滅不相知,個中無背面。一《黃龍晦堂心和尚文案》
【第71句】:不管何時,何地,何境,保持一顆寧靜的心都是一種美好的生活狀態,靜是一種品格,可以沉淀浮躁。靜是一種智慧,能感悟生命的大慈大悲。
【第72句】:人在平安的時候,很容易迷失自己。偶爾有小挫折或坎坷,反而能喚醒良知、長養善根,這何嘗不也是福?
【第73句】:真正的慈悲不只是愛你所愛的人,還要去寬恕、愛護你的仇敵;真正的智慧不僅是頭腦的聰明,而是用寬厚的胸懷來面對一切禍福,是一種愛人如己的智慧。真正做到了以慈悲心愛眾生、以智慧心對自己、以慈悲去包容、以理智去面對、以貴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就不會再有敵人,也不會再有煩惱。
【第74句】:法性遍在一切處,一切眾生及國土,三世悉在無有余,亦無形相而可得?!度A嚴經》卷二十八,十回向品
【第75句】:看經須是周遍廣博,方得融貫,不致偏執。蓋經有此處建立,彼處掃蕩,此處掃蕩,彼處建立,隨時逐機,無定法故。……是故執醫之一方者誤色身,執經之一義者誤慧命。(明)蓮池《竹窗隨筆·廣覽》
【第76句】:先自除惡,后教人除。若不自除,能教他除,無有是處?!秲炂湃浣洝肪矶岳?/p>
【第77句】: 古人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現實中人人都會犯錯,人人都會有失 誤的時候,關鍵是能不能及時認識到錯誤,能不能及時改正它。認識到錯 誤后,能馬上改過自新,還是一條好漢。佛說:“做人行事一是不可將錯 就錯、不肯悔過;二是不可一錯再錯、積重難返。”正所謂:浪子回頭金 不換。
【第78句】:【一句禪語一種人生】沒有吃過苦的人生,就無法真正探討道理,也無法充分發揮良能。
【第79句】:以其男女追勝福,有大金光照地獄,光中演說深妙音,開悟父母令發意。憶昔所生常造罪,一念悔心悉除滅??诜Q南無三世佛,得脫無暇苦難身,往生人天常受樂,見佛聞法當成佛?!洞蟪吮旧牡赜^經》卷三,報恩品下
【第80句】:【佛心禪語】 不怕地獄,就怕心偏。我們為人處世要光明磊落,內心耿直,行為端 正,這樣才能有光明的前途。
【第81句】: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一切空無性,要心分別有。如理而觀察,一切皆無性?!度A嚴經》卷十三,菩薩問明品
【第82句】:學佛之前,生命像二張白紙,橫寫豎畫,隨心所欲。學佛之后,生命像在紙上學寫字,要端正規矩才能給人看。
【第83句】:縮小自己,要能縮到對方的眼睛里、耳朵里;既不傷他,還要能嵌在對方的心頭上。
【第84句】:每一個人都應當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個人的幸福與否,完全取決于自己的行為是善是惡。
【第85句】:過去的已然過去,再怎么煩惱,人生也不會重新來過。莫若振作精神,把今天做好!
【第86句】:將全部的能量集中于當下,該做什么就做什么,不為昨天的事犯愁,也不為將來的事煩憂。
【第87句】:富有是命運的一個獎勵,獎勵過去的勤種善因;貧窮是命運的一個提醒,提醒得果當自今天始,努力為明天耕耘。無論貧富,都值得你對命運心存感激。
【第88句】:【禪語感悟】 人的力量可大可小,就像太陽光一樣。陽光照在我們身上暖洋洋的, 這時候的陽光是溫柔的。要是用一個放大鏡將溫暖的陽光聚焦,只要持續 一定的時間,就可以點燃焦點處的可燃物,從而形成火焰。
【第89句】:把心胸放開,自然就可斷除煩惱。為何人會有煩惱?是因為心胸狹窄,容納不了不喜歡或是比自己能干的人。
【第90句】:供給于惡人,欲益反遭損,如人飼猛獸,無不傷害者?!洞蟪死砣ち_蜜多經》
【第91句】:凡學佛之人,無論在家出家,皆不得以安受坐享為應分,務必隨位隨力,日作其資生利人事業,不得荒廢偷惰。(民國)太虛《學佛者應知行之要事》
【第92句】:如果你簡單,這個世界就對你簡單。幸福就是簡單的生活,簡單的做人。什么事情都不能想得太繁雜,心靈的負荷重了,就會怨天尤人。不愉快的人和事不需要記住,簡簡單單的生活就是不要人為的增加自己的精神負擔。
【第93句】:我們很少人有勇氣獨樹一幟,或很清楚明了自己究竟擁護什么主張。假如周圍環境與我們個性格格不入,我們會變得神經質或不快樂,會感到失落和迷惑,會不喜歡我們自己。不喜歡自己的人,表現在外的癥狀之一便是過度自我挑剔。
【第94句】:當你手中抓住一件東西不放時,你只能擁有這件東西,如果你肯放手, 你就有機會選擇別的。人的心若死執自己的觀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 也只能達到某種程度而已。
【第95句】:戀愛時,他想你只能給你打電話發短信;而結婚后,他可以對你呼之即來,揮之即去。
【第96句】:修心禪語:種下一個善念,收獲一種良知;種下一種良知,收獲一種道德;種下一種道德,收獲一種習慣;種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種下一種性格,收獲一個人生。
【第97句】: 感恩是一個人最好的習慣。一個對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心存感恩的人,必定 會熱愛生命。
【第98句】:如雨墮不住山頂,必歸下處。若人僑心自高,則法水不入。若恭敬善師,則功德歸之。(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四十九
【第99句】:內樂、涅槃樂,是樂不從五塵生。譬如石泉,水自中出,不從外來。心樂亦如是。(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