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一鍋端】(慣)比喻全部消滅掉。
【第2句】:【死狗——扶不上墻】(歇)比喻人素質(zhì)太差或沒有志氣,別人想扶持也扶持不起來。 也作“死狗——扶不到墻上”。
【第3句】:【打狗看主面】(諺)指要打狗,還得顧及主人的臉面。比喻懲處下人,必須看在主子的面上,手下留情。
【第4句】:【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謂自愛自重。浩然《艷陽天》: “告訴你,我這個人可是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我不跟你 們干這號事兒!”
【第5句】:我學習總是心猿意馬,精力不集中。爸爸說:“心專才能繡得花,心靜才能織得麻;人深水者得珍珠,涉淺灘者撈魚蝦。你呀,今后可得用心點。”(廣西·都安)
【第6句】:螞蟻啃象鼻——不識大體
【第7句】:【 不知天高地厚】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姚雪垠《李自 成》:“你我是世家公子出身,又涉獵了幾部經(jīng)世致用的書, 平日不知天高地厚,自以為多么了不起。”
【第8句】:燈草抵門——靠不住;不可靠
【第9句】:【魚幫水,水幫魚】(慣)比喻人與人互相幫助。
【第10句】:【寧叫人打死,別叫人嚇死】強調(diào)要有斗爭精神,不能懦弱 自棄。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怎么把牙都咬碎了,不值 得。在我們民族的老俗話中,我喜愛這一句:寧叫人打死, 別叫人嚇死!”
【第11句】:【忠厚是無用的】別名謂老實人缺乏斗爭性,讓人欺侮。魯 迅《墳》:“俗話說:忠厚是無用的別名,也許太刻薄一點罷, 但仔細想來,卻也并非唆人作惡之談,乃是歸納了許多苦楚 的經(jīng)歷之后的警句。”
【第12句】:三九天穿裙子——又美麗又凍(動)人
【第13句】:【事無三不成】經(jīng)再三努力,事情才能辦成。明代《西游 記》:“常言道:事無三不成。你進洞兩遭了,再進去一遭,管 請救出師父來也。”
【第14句】:【評劇】劇種一般冠以地域名稱,如豫劇、淮劇、晉劇、河北梆子、秦腔等,評劇則比較特殊,與地域名無關,它是怎么來的呢?有兩種說法比較流行。一種說法是,首先使用“評劇”二字的是早期評劇女演員李金順。民國十七年(1928年)初,兩次闖關東的李金順又回到天津演出。當時這位譽滿關內(nèi)外的名角,對演出的戲報上所用的“蹦蹦”(評劇原來的名稱)二字十分厭惡,故把“慶春平腔梆子班”中的“平”字抽取出來,將其改名為“平戲”。但因為當時京劇也叫平戲,兩樣劇種同名叫人難以區(qū)分。因此,天津的一些文人墨客建議李全順將“平”加一…言”字偏旁,從此就稱“評劇”了。還有一說,民國初年,一評劇團到北京演出,當時的“評劇”叫“平劇”,與北平(京)的“平劇”同名。有一天,評、京兩班兒演員碰巧到一個飯館吃飯。京劇演員看不起小地方來的評劇演員,質(zhì)問他們有什么資格敢叫“平劇”,吵得不可開交。當時知名度很高的李大釗也在飯館吃飯,他是唐山人,對家鄉(xiāng)戲頗有研究,見雙方爭執(zhí)不下,便走上前勸架,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他說:“你們平劇(指評劇)的演出風格是善于演出平裝戲(相對于古裝戲),時評政局,鞭撻丑惡,接近百姓,風趣活潑,不如在‘平’字旁加一‘言’字,改叫‘評劇’,更符合你們的演出風格,你們看如何?”,雙方聽了,非常佩服李大釗的高見,遂握手言和,“評劇”之名由此而來。
【第15句】:上高中的姐姐向媽媽訴苦:“怎么白天的時間越來越不夠用了?”媽媽說:“長五月,短十月,不長不短二八月。過了十月中,梳頭洗臉功。”(陜西·城固)
【第16句】:【閨女是娘的連心肉】(諺)指女兒是母親最貼心的人。
【第17句】:【捉到強盜連夜解】(慣)比喻事情緊急,要立刻動手。
【第18句】:【撐硬船兒】(慣)形容人態(tài)度生硬,架子大。
【第19句】:【擺龍門陣】我國西南部四川省等地方言,“擺龍門陣”就是聊天或講故事的同義語。 “龍門陣”原本是古代打仗布陣的一種比較復雜的陣法。此陣模仿龍的活動方式,有龍頭、龍身、龍尾,攻其任何一個部位都有其余部分來接應,變化無窮.高深莫測。所以,“擺龍門陣”這一俗語借指故弄玄虛,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如人們平時交談,說:“你那兩下子我還不知道,收起你的‘龍門陣’吧。”后引申為比喻人們聊天或講故事的內(nèi)容千變?nèi)f化,進而成為四川方言,指聊天講故事。
【第20句】:除夕洗衣服——今年不干明年干
【第21句】:吃了抄手(餛飩)吃餛飩——碼事
【第22句】:【好心總有好報】(諺)對人對事操好心的,終歸會有好的回報。指人只要憑良心辦事,與人為善,就不會有壞下場。 也作好心自有好報。 好心必得好報。
【第23句】:小青每年都被縣煙草局聘用,到地方上去收煙。而他自家那幾分地的煙,煙苗是用王家的,煙葉也是請王家燒的。小青答應日后幫王家收熟煙。街坊大嫂說:“他小青啊,盡抱的是不哭的孩兒。就是那倆煙葉錢,也是趁人家的腿搓繩,指人家的孩子賭咒。”(河南·許昌)
【第24句】:【盜不過五女門】(諺)盜賊不進生有五個女兒的人家。指女兒多的人家必定貧困,盜賊也就不會光顧。
【第25句】:【有緣千里來相會】此語源自一個傳說。相傳很久以前,蘇州一大戶人家的女兒叫席盼盼。一次,她去紫金庵燒香,回來時發(fā)現(xiàn)髻上的一支寶簪不見了。而這簪是席盼盼家的祖?zhèn)髦铮灾缓觅N出告示,重賞拾到簪者。有一天,一位廣東客商肩馱一猿來到紫金庵門前,看到告示后也沒在意,心想,這種好事也輪不到自己。就準備在庵前人多的地方做點小生意。沒承想猿將一支簪交給了他。原來,那天盼盼的簪被樹枝鉤住了。還是猴子眼尖,就爬到樹上摘了下來。客商將簪送到席家。席家見客商一表人才,又沒結(jié)婚,就將盼盼許配給他,擇吉日完婚。不料,猿偷吃了廚房的東西,客商一氣之下將猿殺死了。一對新人入了洞房,新娘聽說簪是猿找到的,就說:“女方媒人是簪,男方媒人是猿,應該謝謝猿。”可是,新郎卻說,猿被他殺了。新娘一聽非常生氣,責罵客商傷天害理,說:“我們是有‘猿’千里來相會,無‘猿’對面不相逢。”還將新郎趕出洞房,婚事告吹。由于“猿”和“緣”是諧音,“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就從中演化和引申出來。
【第26句】:要想身體好,吃飯別太飽:要想身體好,天天要起早;要想身體好,睡覺不蒙腦。
【第27句】:竹林里的筍子——嘴尖皮厚腹中空
【第28句】:【歪理三千,不如正理一條】(諺)歪理:謬論邪說。指歪理再多,也抵不上一條正理能說服人。
【第29句】:【一女不吃兩家茶】(諺)吃茶:舊時訂婚,男方須給女方送茶葉,故以“吃茶”比喻訂婚。指一個女子不能同時許配兩家。
【第30句】:【縮著脖子】(慣)喻做人老實、謹慎、膽小。
【第31句】:甘草心——甜中有苦
【第32句】:八股文的形式——干篇一律
【第33句】:【聽見風,就是雨】釋義:比喻做事輕率,盲目。也指輕信。例句:“這號人哪,都是氣象大學畢業(yè)的,聽見風,就是雨,看見閃,就是雷,……”
【第34句】:【山不轉(zhuǎn)路轉(zhuǎn)】(諺)山是固定的,不會轉(zhuǎn)動,但圍繞著山轉(zhuǎn)的路卻是可以隨意鋪修的。比喻任何事物都不是固定不變的。 也作山不轉(zhuǎn)路轉(zhuǎn),石頭不轉(zhuǎn)磨轉(zhuǎn)。 山不轉(zhuǎn)路轉(zhuǎn),河不轉(zhuǎn)水流。
【第35句】:【弓弦拉得太緊】事情做到極限,或做得過了頭,適得其 反。類似的:力大使翻了船。羅廣斌等《紅巖》:“我不喜歡 你這種怪脾氣,老是無休止地干,弓弦拉得太緊,也會斷 的。”
【第36句】:【人家偷牛,他拔樁】牛被別人偷走,他拔樁被捉,作了替罪 羊。類似的:沒抓住偷牛的,抓住了拔橛的/偷牛的抓不住, 抓住拔樁的/偷菜的捉不住,拔籬笆樁的捉住了/走了牽牛 的,捉住拔樁的。清代《三俠五義》:“銀兩業(yè)已到手,我還在 此作什么?難道人家偷驢,我還等著拔橛兒不成!”
【第37句】:【云往東,一場空;云往西,馬濺泥;云往南,水潭潭;云往北,好曬麥】(諺)指從云的走向上可判斷是否有雨:云往東走,無雨;云往西走,馬足濺泥;云往南走,暴雨來臨;云往北走,天晴。
【第38句】:【上床蘿卜下床姜】(諺)姜:生姜。指蘿卜能幫助消化,睡覺前吃了,有利于消食;生姜能開胃暖胃,起床后吃了,有利于健胃。
【第39句】:【緊火粥,慢火肉】(諺)熬粥要用快火,火慢了容易焦鍋;燉肉要用慢火,火快了很難燉爛。指熬粥與燉肉,火力大小快慢各有不同。 也作“緊鍋粥,慢鍋肉”。
【第40句】:【誰人背后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諺)人人在背后都被人說長道短,在人前也都會對人品頭評足。 指人前議論人,背后被議論,這是人情之常,用不著大驚小怪。 也作誰人背后無人說,誰人背后不說人。 誰個背后不說人。
【第41句】:快馬拉空車——朝前奔;輕松自在
【第42句】:【耍滑頭】(慣)l指玩弄手段,推卸責任。2指人不實在,搞圓滑的一套。
【第43句】:釜底的游魚——命不長
【第44句】:大廟里的娘娘——有求必應
【第45句】:有人在背后說媽媽的壞話,媽媽知道了很生氣。奶奶勸她:“一川石頭一川沙,等到一日大水發(fā),只剩石頭不見沙。天長日久了,誰好誰壞,大家會看清楚的。”(甘肅·武威)
【第46句】:【黃梅天十八變】釋義:指黃梅天氣候多變。例句:黃梅天……又以其對忽睛忽雨,諺有云:“黃梅天十八變。”
【第47句】:狐貍精放屁——陘氣;妖氣;一股邪氣
【第48句】:百年大樹風刮不倒一一根深蒂固
【第49句】:【話不傳六耳】(諺)六耳:一人兩耳,六耳是三個人。指機密的話只可你知我知,不可傳到第三者的耳里。
【第50句】:扯著耳朵腮頰動——互相牽連
【第51句】:包公升堂——盡管直說;青天在上
【第52句】:【東河里沒水西河里走】(諺)指東河里沒小時,就去西河,總會取到水的。比喻做事貴在靈活通變,一處不通,還可另找途徑。
【第53句】:【好酒不怕巷子深】見“酒好不怕巷子深”。
【第54句】:肚皮上的癤子——心腹之患
【第55句】:師字去了橫——真帥
【第56句】:【 三天三夜說不完】要說的內(nèi)容太多。三,也說:幾。臺灣 白先勇《孽子》:“我為他受的罪,三天六夜說不完。”
【第57句】:【丈八的燈臺——照見人家,照不見自家】(歇)燈臺:燈盞的底座。 一丈八尺高的燈臺,點起燈能照到別處,卻照不到燈臺自身。比喻人只看見別人的短處,看不到自己的短處。
【第58句】:菜鍋里炒鵝卵石——不進油鹽
【第59句】:【官憑印,虎憑山,女人憑的是男子漢】(諺)指官員憑借印信,行使職權;老虎憑借山林,施展雄威;婦女依靠丈夫,才能過好日子。
【第60句】:【摸摸筷子就算入席】釋義:只要沾點邊,就算有關系。例句:“別胡思亂想了,只要你摸摸筷子就算入了席,吃,也擾了,不吃,也擾了:我看你還是領頭快沖,一沖,麥子就算到手,別的事兒,咬著白面饃再說!”
【第61句】:【過鬼門關】(慣)鬼門關:迷信指陰陽交界的關口,比喻兇險的地方。指經(jīng)歷艱險或磨難。
【第62句】:【白露身不露】釋義:“白露”時,不要再光膀子了。言天氣漸冷,赤身露體易著涼。例句:八月,秋興:諺云:“白露身不露”,言至是天氣乃肅,可以授衣耳。
【第63句】:【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諺)門道:事物內(nèi)部的規(guī)律與訣竅。指會看的,著眼于事物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不會看的,只滿足于表面的熱熱鬧鬧。 也作會聽的聽門道,不會聽的湊熱鬧。 不會看的看熱鬧,會看的看門道。
【第64句】:一根繩子拴兩個螞蚱——飛不了你,也蹦不了他;誰也別想跑
【第65句】:【敬酒不吃吃罰酒】敬酒可以謝絕,罰酒必須吃。引申為: 不識抬舉,客氣不行,只能強迫執(zhí)行。香港唐人《金陵春 夢》:“真是敬酒不吃吃罰酒,你們別理她,我也不管,看她把 我怎么辦!”
【第66句】:【大丈夫膝下有黃金】(諺)男子漢的雙膝像黃金一樣貴重,絕不能輕易折膝向人下跪。指不恰當?shù)南鹿蛴腥枞烁褡饑馈?也作“男兒膝下有黃金”。
【第67句】:金鑄的鞋模——好樣子
【第68句】:龍王爺亮相——張牙舞爪
【第69句】:天漸漸地冷了。早晨,我總是坐在床上先暖和一會兒才起來。媽媽說:“你真是早晨難出窩,夜晚難脫殼。”(河南·內(nèi)鄉(xiāng))
【第70句】:【萬變不離其宗】(慣)宗:宗旨。 指形式上千變?nèi)f化,本質(zhì)卻沒有變。
【第71句】:奪下羊羔放走狼——留下后患
【第72句】:【使出渾身解數(shù)】拿出全部本領。海外陳若曦《突圍》:“為 了今晚的菜,她可真使盡了渾身解數(shù)。”
【第73句】:火鐮對火石——碰就發(fā)火
【第74句】:【荷葉包鱔魚,一下子就溜跑了】釋義:鱔魚:體形像蛇而無鱗,有黏液,很滑。比喻悄悄地走開。例句:爸爸曉得有理說不清,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荷葉包鱔魚,一下子就溜跑了。
【第75句】:【閑磨牙】(慣)比喻毫無意義地爭辯或多費口舌。
【第76句】:【得意時車馬盈門,失意時門庭冷落】(諺)車馬盈門:門前你來他往,車馬不斷。門庭冷落:門里門外冷冷靜靜。舊指人情冷暖,得勢時都來奉承,失勢時無人往來。
【第77句】:小霞后天就要到縣城參加歌詠比賽了,可她仍像沒事似的。她媽媽對老師說:“別看她這幾天表面上挺悠閑的,心里可又是鑼又是鼓的,在暗暗用勁呢!”(山東·平度)
【第78句】:【脊梁朝天臉朝土】見“臉朝黃土背朝天”。
【第79句】:【一口吃成胖子】(慣)比喻一次就取得成功或一下子發(fā)了大財。也泛指急于求成。 也作一口吃個胖子。 一嘴吃個胖子。
【第80句】:【大腕】“大腕”是近幾年才流行的,原來詞書中設有,新出版發(fā)行的《當代漢語新詞詞典》解釋為:大腕又稱大牌,指名氣大,實力強的明星巨匠。“大腕”這個詞是怎么來的呢?“腕”,據(jù)詞典解釋即臂下端與手掌根相連可以活動的部分。說白了就是手腕。顯然,此“腕”非“大腕”之腕。 “大腕”應來自“大萬”或“大蔓”,因為音諧意同。 “大萬”或“大蔓”本來是江湖藝人們的專用語言,或者說是江湖隱語。按照舊時走江湖的規(guī)矩,“蔓”和“萬”是對“姓”的代稱。比如,通報姓名來歷為“報萬(蔓)兒”,稱成名或顯揚名聲為“揚名立萬(蔓)”。“蔓”是本字。 “蔓”本指蔓生植物的長莖,具有延伸、攀附之意,蔓有粗細長短之分。粗長強壯的自然是“大蔓兒”。而社會上的姓氏宗族也有大小、強弱之別,所以將。“蔓”移用過來,強大有名望者就稱“大蔓兒”了。但是,傳到后來“大萬(蔓)”作為名人代稱,常常使人摸不著頭腦,于是又把代表人的力量輸出的“腕”借來,因“蔓”“腕”諧音,牽強附會地演變成“大腕”。這樣傳來傳去就成了如今的“腕兒”或“大腕兒”了。如當今社會的大腕很多,什么“影視大腕兒”、“足球大腕兒”、“房地產(chǎn)大腕兒”、“汽車大腕兒”等等。
【第81句】:【惡人自有惡人磨】(諺)指惡人作惡,自有比他更兇的惡人來降伏他。也指惡人到了惡貫滿盈時,自有懲罰。
【第82句】:士氣不可辱,民意不可欺。
【第83句】:門角里晾衣裳——陰干
【第84句】:【橫下一條心】(慣)指下了非常大的決心。 也作“橫下心”。
【第85句】:【輸贏勝敗,兵家常事】見“兵家勝負,自古無常”。
【第86句】:【主題】“主題”是指文學、藝術作品中表現(xiàn)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內(nèi)容的核心。 “主題”是個外來詞,它源自德國,來自日本。在德國,主題最早只是個音樂術語,指音樂中最具有特征的、并處于優(yōu)越地位的旋律,也就是主題旋律。它表現(xiàn)一個完整的音樂思想,是整個樂曲的核心。音樂中的這個術語后來被移植到文章寫作及文藝創(chuàng)作中,把文章與文藝作品的中心思想稱作“主題”。我國使用的“主題”這個詞.是從口語引進的,日語從德語中翻譯過來。中國古代文論中的意、義、理、旨、主意、主旨、主腦等,實際上都是“主題”的意思。
【第87句】:【魚兒掛臭,貓兒叫瘦】(諺)魚掛得時間長了,就要發(fā)臭;貓吃不到魚,叫得時間長了,就會消瘦。指該舍的不舍,該得的不得,會落得兩敗俱傷。
【第88句】:【東海鰲魚脫釣鉤——再不回頭】(歇)鰲魚:傳說中生活在大海里的大龜或大鱉。本指鰲魚脫鉤后再也不返回,轉(zhuǎn)指人一去再也不回來。
【第89句】:【禮拜】現(xiàn)在,人們將星期幾習慣上也稱禮拜幾,這是為什么呢?原來,這同基督教有關。公元一世紀,基督教受到巴比倫人的影響,按照巴比倫人的七曜記日法,采取七日星期制。據(jù)說,耶穌死后第三天復活,正在星期日這一天。故此,星期日成為基督教的“安息日”,這天要休息。他們又稱這一天為“主日”,也叫做“禮拜日”,在這天,教徒們都到教堂做禮拜,向耶穌行禮、誦經(jīng)。隨著基督教的傳人,我國信眾逐漸多起來,禮拜天他們要去做禮拜,要遵守“安息日”的規(guī)定,這一天要休息。轉(zhuǎn)而,在平民中也開始禮拜日休息。逐漸把星期和禮拜統(tǒng)一起來了,形成兩種稱呼并存。
【第90句】:【好伙計勤算賬】(諺)伙計:商場中合伙經(jīng)商的人。合作者關系處得再好,也要經(jīng)常結(jié)算賬目。指在錢財上必須做到賬目公開,有透明度。
【第91句】:高梁稈挑水——擔當不起
【第92句】:【吃一看二眼觀三】(慣)吃著這個,看著那個,還望著第三個。形容人貪心不足。
【第93句】:【成大事者,不惜小費】釋義:辦大事的人,不在乎花些小錢或受些小的損失。例句:“難得尋下這房舍兒。……常言‘成大事者不惜小費’。”
【第94句】:【搔不著癢處】(慣)比喻沒有觸及要害。 也作“搔頭不知癢處”。
【第95句】:李阿姨的兒子和她頂嘴,李阿姨氣呼呼地坐在床上生悶氣。李叔叔勸道:“消消氣吧,哪個牛犢不抵母呢?”(湖北·丹江口)
【第96句】:心急等不得人,性急釣不得魚。
【第97句】:【大筆寫大字,大人物辦大事】(諺)就像筆大了才能寫出大字一樣,才大志大的人物才能成就大事業(yè)。指要成就大事業(yè),必須有大才大志大氣魄。 也作“大人辦大事,大筆寫大字”。
【第98句】:【打人休打臉,罵人休揭短】 |釋義:意指要講情面,不要揭發(fā)別人的短處。例句:“大奶,打人休打臉,罵人休揭短。我是你家小老婆,誰人不知?也不該為一個使女子,便無情無義地罵我!”
【第99句】:【狗咬石匠——找的挨榔頭】(歇)榔頭:石匠干活用的錘子。比喻自找挨打,或自討苦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