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擠破了腦袋】(慣)形容爭先恐后,非常擁擠。 也作“擠破了頭”。
【第2句】:【財動人心】(諺)錢財能打動人心,使人改變主意。
【第3句】:一根柱子難撐天,一塊石頭難壘山。
【第4句】:【沒眼先生上鐘樓——瞎撞】(歇)沒眼先生:盲人。瞎:本指失明,轉指盲目地。撞:本指撞擊鐘,轉指莽撞地行動。指盲目地東沖西撞或盲目行動。 也作沒眼先生出海——瞎撞。 沒了頭的蒼蠅——亂撞一氣。
【第5句】:【倒騎毛驢,往后看】 釋義:比喻總看過去,看不到進步。 例句:對于這一點,連里有過不少扯淡的說:崔國華落后,是倒騎毛驢,老往后看。
【第6句】:【尥蹶子】(慣)原指騾馬跳起來用后腿向后踢,比喻人不服管教,調皮、搗亂。
【第7句】:【東廟里燒香,西廟里許愿】(慣)許愿:迷信的人祈求神佛保佑時許下某種酬謝。比喻到處許愿,求人幫助。 也作東廟里拜佛,西廟里燒香。 東廟里打齋,西寺里修供。 打齋:念經做法事。修供:向神佛敬獻供品。
【第8句】:【嚴師出高徒】(諺)師傅教導嚴格,學徒才能獲得高超的技藝。指學徒的高水平,離不開師傅的嚴格教導。
【第9句】:【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釋義:比喻大的欺壓小的,強的欺壓弱的。“蝦水”又作“螞蝦”、“蝦”、“蝦子”。 例句:但他就沒有想到還有人比他更沒良心,一個小錢不花,白白拿走他的油。“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難道那樣的世道又回來了么?
【第10句】:【水果生熟看在皮】 釋義:比喻從外表就能看出事物如何。 例句:古諺語說:“水果生熟看在皮。”金夫人仔細瞧了半晌,更覺得內里有名堂。
【第11句】:【天高皇帝遠】這一俗語比喻上層官僚不了解下情或比喻中央政權的力量達不到邊遠地區。“天高皇帝遠”起源于北宋末年農民造反的響亮口號。 北宋末年,浙江臺州、溫州一帶大旱,很多百姓餓死。宋朝的京官和地方官員數量之多,超過歷代,機構龐大,政府支出特別多。加上皇帝奢侈,大興土木,修建宮殿,負擔都轉嫁到百姓身上。地方官員貪婪無度,作威作福,欺壓百姓。于是天下大亂,農民紛紛起義。其中以浙江一帶的方臘起義氣勢最盛。起義的農民在村子里樹起造反大旗,旗上寫著四句話:“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雖然農民起義被鎮壓下去,但宋王朝的統治根基已受到根本動搖。
【第12句】:【一頭放火,一頭放水】(慣)比喻兩邊挑撥,從中破壞。
【第13句】:【漏風信】見“露風聲”。
【第14句】:【胡說八道】“胡說八道”指那些沒有根據的或沒有道理的話。這一俗語的來歷與胡人有關。我國自先秦時起,就把北方邊地和西域各民族稱為“胡人”,后來這種稱呼也擴大到外國人。東晉之后,不斷有胡人人主中原,建立自己的政權。由于當時他們的文化比較落后,加之風俗習慣也不一樣,說話辦事迥異于漢民族所尊奉的孔孟之道,不講究禮法典制,也沒有中原人的規矩,尤其是對他們直言無忌的講話非常反感,稱其為“胡說”。至遲在南宋明代就有“胡說”這個詞了。朱熹《朱文公集·答柯國材》中就有“不知當時如何敢胡說”的記載。 所謂“八道”,即八正道,又稱八圣道,為佛教三十七道品中的一類。要想達到佛教的最高境界,就需要采用八種方法和途徑修行,即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就是八正道的主要內容。佛教傳人中國后,印度和西域來傳經的僧人沒有幾個高僧,對佛教教義理解的不深不透,講解佛經經常出錯誤,中原漢人懂梵文的人又很少,就是聽他們講錯了也不知道,于是出現了亂說佛經的現象。這樣講解的佛經當然會有很多錯誤,有些簡直是無稽之談。從而認為胡人講解的佛法八圣道是“胡說八道”,是毫無根據地亂說一氣,以后就不再輕信胡人講解佛經。“唐僧取經”便是例證。
【第15句】:【天上無云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婚】(諺)天空要是沒云,雨就下不成;人群中要是沒有做媒的,男女就配不成婚。指男女婚配總得要有人從中介紹。 也作“天上無云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
【第16句】:【問誰毀之,小人譽之】(諺)要問是誰毀了你的名聲,那是邪佞小人對你的阿諛奉承,對你無休止的親近與利用。指邪佞小人對你獻殷勤,是給你幫倒忙。
【第17句】:【把守山門的哼哈二將,不鎮廟還嚇人哪】 釋義:哼啥二將:佛教守護廟門的兩個神,形象威武兇惡,看了使人害怕。在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他們兩個被描寫成有法術的督糧官,一個鼻子里哼出白氣,一個口里晗出黃氣。后來用“哼哈二將”比喻有權有勢的人手下的兩個得力幫手;也比喻狼狽為奸的兩個幫兇。哼哈二將雖然不鎮廟,可是還能起嚇唬人的作用。比喻有某種身份的人,在客觀上就起某種作用。 例句:有咱們在干部里面摻和著,不管他拿咱們當不當神仙拜,咱們倆總是把守山門的哼哈二將,不鎮廟,還嚇人哪。
【第18句】:【死水不藏龍】 釋義:蛟龍不在死水里藏身。比喻有雄心壯志的人,不愿在安閑舒適中生活。 例句:梁山緣觀禪師問:“家賊難防時如何?”師日:“識得不為冤。”日:“識得后如何?”師日:“貶向無生國里。”日:“莫是他安身立命處也無?”師日:“死水不藏龍。”
【第19句】:【烏鴉嘴】“烏鴉嘴”指那些說話不吉利、討人嫌的人。 那么,烏鴉是一種什么鳥呢?早先,烏鴉不僅不是不吉利的鳥,還是一種神鳥。烏鴉在古代也被稱作“烏”,《尚書·大傳》曾記錄說:“周將興時,有大赤烏銜谷之種,而集王屋之上者,武王喜,諸大夫皆喜。”這是把烏鴉當做瑞兆的例子。古代傳說太陽中有三足烏,所以把太陽稱作“金烏”。古人還相傳烏鴉能反哺其母,所以常贊頌烏鴉,用“烏鴉反哺”來比喻孝敬父母。 甚至用慈烏來代指母親。晉代王嘉《拾遺記·魯僖公》說:“仁鳥,俗亦謂烏……。”烏鴉變成不祥之鳥,大概是從它能預示吉兇開始的。唐代段成式所著《酉陽雜俎》就記載:“烏鳴地上無好音。人臨行,烏鳴而前行,多喜。此舊占所不載。”可見到了后來,把烏鴉報吉兇變成了報兇不報吉。民間開始越來越排斥烏鴉,認為烏鴉會帶來晦氣,專主報兇。宋代梅堯臣還曾寫文為烏鴉辯解,認為烏鴉為表忠心才預示吉兇,卻為人們誤解以為它專報兇信。可見,烏鴉由吉祥鳥轉變為不祥之物,當在唐宋時期。 “烏鴉嘴”一詞意思的演變,和民間的世俗觀點有關。在民間,人們總把烏鴉和霉運相連,于是賦予“烏鴉嘴”另一種意思,即稱喜歡說話又出言不吉的人,這種人好事說不靈,壞事一說就靈。
【第20句】:【兵不厭詐】 釋義:用兵作戰時可以用欺詐的策略和方法迷惑敵人。 例句:難道你不知道“兵不厭詐”的道理嗎?我軍虛虛實實,所以使你們的指揮官無所適從,吃了敗仗。
【第21句】:【公雞頭,母雞頭,湊到一起就想斗】 釋義:形容人像好斗的雞一樣喜歡爭斗。 例句:老蒲見兩人拉起架子,要吵嘴的樣子,忙推開二人,打著哈哈說:“公雞頭,母雞頭,湊到—起就想斗,斗來斗去,為的是—粒砂土豆。”
【第22句】:【人生面不熟】(慣)指彼此沒見過,不認識。
【第23句】:【板上釘釘】(慣)板上釘釘子,十分牢固。1形容態度堅決,或說話算數,決不更改。2形容做事實在、牢靠。
【第24句】:【老身】在戲曲表演中,老旦的道白常自稱“老身”。“老身”一詞由來已久,這是古人對后輩的自稱,也含謙稱之意。較早時候并不專屬女性,孔子曾有“吾日三省吾身”的名言,便是證據。古人為何自稱“老身”?因為“身”字原本就有“自己”、“一己”的意思。我國最早的詞典《爾雅》解釋此字:“身,我也。”可見古人以“身”自稱很有道理。 到了五代時期,“老身”一詞開始向女性專屬靠攏。后漢皇后李氏自稱“老身”,她對于手握大權的郭威說:“老身未終殘年,屬此多難,唯一衰朽,讬于始終。”這是女性自稱“老身”最早的文字記載。由她開了先河,以后的皇后照用不誤,北宋哲宗皇帝趙煦死后,皇太后無可奈何地說:“老身無子,諸王皆是神宗庶子。”到了元代,“老身”一詞進一步擴大,普通老太太也可以用這個詞了。如關漢卿《竇娥冤》中,蔡婆婆上場后念道:“老身蔡婆婆是也!”元代“老身”已多用于民間,而且女性使用“老身”一詞越來越頻繁,漸漸成了老年婦女的專用名詞。
【第25句】:【有借有還,再借不難】見“好借好還,再借不難”。
【第26句】:【依著官法打殺,依著佛法餓殺】(諺)要是完全按照官法行事,就得處處挨打;要是完全按照佛法行事,就得時時挨餓。指不能死守成法,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
【第27句】:【吹冷風】(慣)比喻散布一些使人泄氣的冷冰冰的話。 也作“扇冷風”。
【第28句】:【多一位菩薩多一爐香】(諺)多供奉一位菩薩,就得多燒一爐香火。比喻多設立一個部門,就得多增加一層開支。也比喻多添一位領導,辦事就多一道手續。
【第29句】:【樹林大了,什么鳥都有】見“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
【第30句】:【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諺)步行一百里路,走過九十里,才算走了一半。指最后的十里,走起來最吃力。借指凡事越接近成功,越難以堅持。常用來勸勉人做事貴在善始善終。 也作行百里者半九十。 行百里,半九十。
【第31句】:【花又不損,蜜又得成】(慣)比喻既沒有受到損失,又得到了好處。
【第32句】:雞大飛不過墻,灶灰筑不成墻。
【第33句】:【識時務者為俊杰】(諺)時務:時局發展的方向。俊杰:識時達務的英杰人物。指能認清形勢大局,順應潮流的人,才是真正的英杰。 也作識時務者呼為俊杰,知天命者稱為英豪。 識時務者為俊杰,應天順人是英雄。 識時務者為俊杰,不識時務為匹夫。
【第34句】:【都說十五月亮好,一夜不如一夜圓】(諺)指十五夜晚的月亮是最圓的,但過了十五卻是一夜比一夜虧缺。泛指世間的一切事物,最圓滿的時候,也就是走向衰落的開始。
【第35句】:【結發夫妻】“結發夫妻”是指原配夫妻,為什么叫結發夫妻呢? “結發”又叫“束發”。我國古代講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此為孝行必須做到的基本要求。因此,男女皆要蓄留頭發。男子“二十而冠”,即到二十歲把頭發盤成發髻,再戴上冠(帽子),表示已經成年;女子“十五而笄”,即到十五歲也要把頭發盤成發髻,再插上簪子,表示長大成人。 這里的“結發”即表示初成年。 成年之后,男女可以建立婚姻關系,在結婚之夜,由新郎把束在新娘發髻上的絲纓解開,這是“結發”夫妻的一項重要儀式。據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記載:“凡娶婦,男女對拜畢,就床,男左女右,留少頭發,二家出匹緞、釵子、木梳、頭須之類,謂之合髻。”此外,新婚夫妻,在飲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綹頭發,綰在一起表示同心。婚禮之夜,夫妻二人要“對鏡結紐”,即對著鏡子把頭發束好。唐宋時期婚禮中的這些禮儀,就是由“結發”演變而來。由此,人們稱首次結成的夫妻為“結發夫妻”。倘若再婚,就沒有資格稱為“結發夫妻”了,男方稱為續弦,娶二房稱為納妾,女方則稱再醮了。
【第36句】:【當面是人,背后是鬼】 釋義:當而一套,背后一套,兩面派作風。 例句:他當面是人,背后是鬼,在陰暗角落里興風作浪。
【第37句】:【米粒是米粒,糠皮是糠皮】(慣)米粒糠皮原本是一體的,經碾壓而分離開來。比喻關系破裂,互不來往。
【第38句】:【東閃日頭西閃雨,南閃烏云北閃風】(諺)閃:天空閃電。指東方閃電,主晴;西方閃電,主雨;南方閃電,主陰;北方閃電,主風。
【第39句】:【會行船的,不怕大風大浪】 釋義:比喻有本事,有信心,什么危險也不怕。 例句:斗就跟他們斗!怕什么?真金不怕烈火,會行船的,不怕大風大浪!
【第40句】:【拿著草帽當鍋蓋——亂扣】(歇)扣:本指朝下覆蓋在鍋上,轉喻給人安上罪名或不好的名聲。 指沒有根據地給人安上某種罪名或不好的名聲。
【第41句】:【船大了,才會沖起浪】(諺)指大船才能在水中沖起浪,小船沒有這沖激力。比喻事情不大,就不會掀起風波,引起議論。
【第42句】:【順風使令箭】(慣)比喻順應形勢發展,根據情況再作出決斷。
【第43句】:【吐了舍不得,咽了怕撐著】(慣)比喻做事遲疑,拿不定主意。
【第44句】:【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諺)九泉:也稱黃泉,人死埋葬處。人生在世,有酒應當醉飲,須知死后連一滴酒也享用不到。 指人生當及時行樂。
【第45句】:【江河橫流憑魚躍,天空地闊任鳥飛】 釋義:比喻不受任何限制,到處都可以施展自己的本領,發揮自己的才能。 例句:你們現在走有去處,路有奔頭兒,江河橫流憑魚躍,天空地闊任鳥飛,只要一步一步向前走,總可以做一點事情,好男兒志在四方嘛。
【第46句】:【上坡騾子下坡馬】(諺)指騾子有蠻力,拉車上坡,彪悍得勁;馬腿蹄靈便,騎馬下坡,平穩飛快。常比喻人做事風風火火,強猛而有魄勢。
【第47句】:【哪里跌倒哪里爬】 釋義:在什么地方受挫折,就在什么地方克服困難,爭取成功。 例句:“養豬衛星”雖然丟了丑,可衛治國并沒泄了氣。他想:哪里跌倒哪里爬。他決心再放個“衛星”,以挽回面子。
【第48句】:【老虎吃天,沒法下嘴】 釋義:比喻事情大,不知從何處下手。 例句:“我們的大計劃是老虎吃天,沒法下嘴。”
【第49句】:【五湖四海都行船】 釋義:比喻哪里都可以去,在哪里都有行動的自由。 例句:“你剛才說得好,五湖四海都行船,咱們各走陽關道,你憑啥仗勢欺人?
【第50句】:【無鹽不解淡】見“沒咸不解淡”。
【第51句】:【老天爺餓不死瞎家雀】(諺)家雀:麻雀。比喻生活能力再差的人,也總會設法活下去。 也作老天爺餓不死沒眼的家雀。 老天爺餓不死瞎眼雀。
【第52句】:【豁出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見“拼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第53句】:【老鼠溜舔貓屁眼】 釋義:比喻干冒險的事。 例句:李德泰幾個老漢也說:“哼!打下馬威?不要老鼠溜舔貓屁眼,小心給我們村惹下禍害吧!”
【第54句】:【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句俗語用來比喻人事的盛衰興替變化無常,有時候會向反面轉化,難以預料。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是一句民間諺語。在古代,由于黃河河床較高,泥沙淤積嚴重,河道不固定,經常泛濫成災,所以黃河經常改道,改道后,某個地方原來在河的東面,很可能就變到河西去了,所以叫“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關于這個說法還有個小故事。 唐朝中興名將郭子儀之孫由于揮霍無度,到中年時便將家產敗盡,以沿街乞討為生。某日,他來到河西莊,想起了自己的奶媽,便一邊打聽一邊找。 當問到一個農夫時,恰巧這農夫正是奶媽的兒子,郭孫到他家里一看,糧囤座座,牛馬成群,很是驚訝,就問他:“你家里已經很有錢了,為什么你自己還要勞作呢?”奶媽的兒子就說:“家母在世時,領我們創業,才有了現在的家業。我們也得勤儉持家,否則金山也會吃空的。”郭孫聽后很慚愧。農夫不忘舊情,給郭孫在家里找了活計,無奈他什么也不會做,處境非常尷尬。農夫見狀不禁嘆息到:“真是三十年河東享不盡榮華富貴,三十年河西寄人籬下。”
【第55句】:【早知水淹人,何必偏下水】(諺)比喻早知道后果嚴重,當初就不該貿然行事。
【第56句】:畫鬼容易畫人難。
【第57句】:【參謀一群,當家一人】(諺)對問題出謀劃策的人可以有很多,但歸納意見、作出決斷還要靠一人做主。指遇事需要集思廣益,但最后必須主事人拿定主意。
【第58句】:【媳婦到門前,還得個老牛錢】(諺)新媳婦迎到門前,還得耗費一條牛的價錢。指舊時娶媳婦花費很大,從提親到訂親直到完婚,花錢無數。
【第59句】:【不會做官看前樣】(諺)指不熟悉當官的事,只要看看以前的種種事例,也就知道該怎么做了。也泛指多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就可知道如何從政。
【第60句】:【十年九不遇】(慣)形容非常少見,難得碰到。
【第61句】:【臨橋須下馬,過渡莫爭船】見“逢橋須下馬,過渡莫爭先”。
【第62句】:【吃了豹子膽】(慣)形容人膽子大,什么都不怕。常用于指責人膽大包天。 也作吃了熊心豹子膽。 吃了豹子心肝熊的膽。
【第63句】:【酒】酒,對中國人來說,是太重要了。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曹操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李白反諷日:“借酒澆愁愁更愁。”李白還說:”舉杯邀明月”。蘇軾說“把酒問青天”。就是在平民百姓當中,也是“無酒不成席”。那么,酒是誰發明的呢? 關于酒的發明,說法很多。 一種說法是“猿猴造酒”。傳說猿猴將采摘的蘋果儲存起來,時間一長,蘋果發酵成酒,醉倒猿猴。 一說始于大禹時代的儀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朱翼中的《酒經》記載,上古用桑葉包飯的發酵方法造酒,是指儀狄用此法造酒,獻給大禹而言的。儀狄是個官員,他造酒是為了獻給大禹邀功。 另一種說法是始于周朝的杜康,也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據《說文解字》記載,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秫即高梁。傳說杜康生于周朝,是個牧羊人。有一天,他把高梁粥裝進竹筒里帶著去牧羊,竹筒放在一棵樹下忘記帶走。半個多月后,他趕羊回來又在那棵樹下找到了他遺忘之物,打開一看里面高粱粥已經發酵變成液體了。村里人喝了都夸這種液體好喝,于是他不再牧羊,改行釀酒了,并辦起了杜康酒店。
【第64句】:【出家】“出家”為佛家語,是梵文“波吠爾野”的意譯。也有的譯為“林居者”,指離開家庭生活到寺廟里修行。源于印度吠陀時代和婆羅門教的遁世制度,佛家也采取了這一制度。 那么,中國何時有了“出家人”?這種做法自佛教傳人中國就開始了。據宋趙令時《侯鯖錄》卷一記載:“漢明帝聽陽城侯劉峻等出家,僧之始也;濟陽婦女阿潘等出家,尼之始也。”由此可知,我國古代第一個出家的男性是漢明帝時期陽城侯劉峻,第一個出家的女性是濟陽(今山東濟陽)女子阿潘。 出家有多種形式:如心出身不出,這指的是在家學佛;身出心不出,雖然走出原來的家庭,但對于名利仍然戀戀不舍,實則沒有出家;身心俱人空門,割除了一切世俗欲念,開始真正修行。一般意義上的出家修行,要和原來家庭脫離一切關系,不再有任何瓜葛。按照《增一阿含經》要求:剃除須發,連姓名也不能要了,依照釋門排序,重新取一佛家名號,開始與俗家完全不同的生活。
【第65句】:【核桃大的字,沒有認得一巴掌】 釋義:諷剌人不識幾個字。 例句:這隨你選好了,不論教啥子,我本家都不管的,他黃昏子,核桃大的字,沒有認得一巴掌。
【第66句】:【叫化子也有三個窮朋友】(諺)指不管什么樣的人都會有些朋友。
【第67句】:【藕斷絲不斷】 釋義:藕:荷的根莖,外皮呈黃褐色。藕已折斷,但絲還連著。比喻表面上斷了關系,但實際上仍有牽連。多指男女之間的情思。 例句:恩深如海,情重似山;佳期非偶,離別最難。常言道藕斷絲不斷。
【第68句】:【秋風過耳——早休休】(歇)指早就完了。
【第69句】:【老鴉落在豬身上——只看見別人黑,看不見自己黑】(歇)老鴉:烏鴉。指只看見別人長得黑,看不見自己長得黑。也指只看到別人的壞或不好,看不見自己的壞或不好。
【第70句】:【打鐵看火候,做事看時機】(諺)火候:適度的火力。時機:恰到好處的機會。指做事要抓住好的時機,就像打鐵要定好火候一樣。
【第71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慣)指時光一天天流逝,并無多大改變。
【第72句】:【下課】“下課”一詞原本是教學用語,指一堂課結束。現在卻增添了新的詞意,指體育教練因執教能力被迫停教。它源自四川的球迷。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經過四川球迷們的演繹,下課詞義得到進一步的拓展,變成了足球隊教練被迫離職的一種生動寫照。“下課”最初應用在中國足球隊第一任外籍教練施拉普納身上。當時這位德國老頭告訴中國球員,如果不知道將球往哪踢好,就往門里踢,1993年中國足球隊卻在成都慘敗,而在成都也破天荒地響起了“施拉普納,下課”的憤怒聲音。從此,“下課”一詞被廣泛地應用在足球領域,隨后,又被廣泛地引申到其他體育領域,幾乎與引咎辭職同義了。同時,也用于指示某些事物該被淘汰的意思。
【第73句】:【棺材里伸手——死要錢】(歇)死:本指死亡,轉指拼死,不顧生命。指人財迷心竅,愛財如命,臨死還不罷休。常含責罵意。 也作“棺材里伸出手來——死要”。
【第74句】:【狗無廉恥,一棍打死;人無廉恥,無法可治】(諺)狗無恥處死即可,人無恥則難以處置。指人要是不顧羞恥就無藥可救。
【第75句】:【樹密多收果,梢頭結大瓜】 釋義:種樹多果實就多,蔓梢上也會結大瓜。 例句:婆日:“花有重開日,天時也;人無再少年,人道也。且樹密多收果,梢頭結大瓜。”
【第76句】:【自己絆住自己的腿】(慣)比喻自己給自己找麻煩,使行動不自由。
【第77句】:【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慣)比喻說話沒有條理,做事不按章法或次序,沒有明確的目標。也比喻這事干一點兒,那事也干一點兒,什么事都干。 也作東一榔頭,西一棒槌。 東一榔頭,西一棍子。 東一榔頭,西一杠子。
【第78句】:【穿小鞋】(慣)比喻受到有權勢者暗中刁難、限制,又無可奈何。
【第79句】:【一棍子打死】(慣)比喻對人或事粗暴地全盤否定。
【第80句】:【瓜熟要落蒂,兒大要自立】(諺)蒂(di):瓜果等與莖、枝相連的部分。瓜熟了,瓜蒂就自然脫落;兒長大了,就必須自我獨立。指兒女長大成人,就不可再依靠父母生活。
【第81句】:【榜眼】“榜眼”指古代科舉考試殿試第二名。它為什么叫“榜眼”,又產生于何時? “榜眼”的稱呼在北宋才開始出現。北宋年間的殿試規則是,進士一甲只欽點三人,并規定第一名稱狀元,第二、三名為榜眼。第二、三名之所以同為榜眼,是因為填進士榜時,第一名狀元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進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體的眼部地位;參見皇帝時,第一名狀元在前面正中,第二、三名分立狀元身后的左右位置,也如同身體的兩只眼睛,故以榜眼稱呼第二,三名進士。到北宋后期,為對殿試中的第二、三名進士有所區別,人們便只以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則稱之為“探花”。“榜眼”則成為第二名進士的專稱。
【第82句】:【種火又長,拄門又短】(慣)種火:引火。拄門:頂門。用來生火嫌長,用作頂門棍又嫌短。形容人或物不成材料,沒有用。
【第83句】:【打連手】(慣)指聯合起來做事情。
【第84句】:【磕閑牙】(慣)指說沒用的閑話。 也作“拉閑篇兒”。
【第85句】:【漢語拼音】“漢語拼音”是給漢字注音和拼寫普通話語音的方案,是幫助學習漢字和推廣普通話的工具。那么,漢語拼音來自哪里呢? 漢字用拉丁字母注音,已有370多年的歷史。明朝萬歷年間,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就開始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拼音(拉丁字母:古羅馬人所用文字的字母。一般泛指根據拉丁文字母加以補充的字母,如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的字母)。后來法國的傳教士金尼格又用25個字母給漢字注音,目的都是為了西方人便于學習和掌握漢語漢文。以后又陸續出現過多種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漢語拼音方案。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鴉片戰爭后曾任駐華公使等職的英國人威妥瑪所擬定的“威妥瑪式”。 到了近代,我國一些語言文字學者曾一度想以拼音文字替代方塊字。 1892年,近代漢語拼音文字提倡者盧戇章,仿拉丁字母筆形創造了一種“切音新字”。1926年,國語統一籌備會制定了“國語羅馬字”。1931年,吳玉璋等人又制定了“拉丁化新文字”。這些都對后來創立“漢語拼音方案”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都不成熟。 新中國建立后,毛澤東提出“要走世界文字共同體的拼音方向”。1958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準頒布《漢語拼音方案》,代替了中國特有的舊拼音方法,促進了普通話的普及與推廣。1977年,在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準化會議上,通過了按照《漢語拼音方案》來拼寫中國地名的決議,我國自定的《漢語拼音方案》登上了國際文化舞臺。
【第86句】:【夾著尾巴做人】(慣)形容為人處世極為小心謹慎。
【第87句】:【一顆心吊在嗓子眼上】(慣)形容提心吊膽。 也作一顆心提到嗓子眼兒。 一顆心懸在半天里。
【第88句】:【吃柿子揀軟的捏】(慣)比喻專找軟弱的欺負。 也作“吃柿子揀軟的”。
【第89句】:【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諺)賢:賢良,賢慧。指為夫免禍賴妻賢,為父寬心賴子孝。 也作妻賢夫省事,子孝父心寬。 省事:省去了種種煩心的事情。 妻賢夫少禍。
【第90句】:【寫字像畫狗,越描就越丑】(諺)指寫毛筆字貴在一氣寫成,如果對不順心的筆畫加筆再描,就會越描越走樣。也借指對缺理事越辯解就越不能自圓其說。
【第91句】:【閨女是娘的連心肉】(諺)指女兒是母親最貼心的人。
【第92句】:【八哥嘴巴毒蛇心】(慣)形容人說得好聽,而心腸卻非常狠毒。
【第93句】:【吝嗇】“吝嗇”指過分愛惜自己的財物,當用不用。“吝嗇”一詞,最遲見于漢朝。《三國志·魏書·曹洪傳》云:“初,洪家富而吝嗇。”史書記載,當屬正源。 關于這個詞的來歷,民間還有一段趣聞:傳說很久以前,有兩位先生,一個名叫吝先生,一個名叫嗇先生。吝先生有一回到城里辦事,在半路上碰到了嗇先生。兩人一路上有說有笑,談得十分投機,于是便結為朋友。分手時,他們相約中秋節到烏有山子虛亭(子虛、烏有是漢朝司馬相如《子虛賦》中的兩個虛構的人物)飲酒賞月,定好了由吝先生攜酒,嗇先生備菜。但兩人都很小氣,不肯輕易花一分錢。中秋節到了,兩人如約來到烏有山上的子虛亭,但彼此都是一雙空手而來,他們大眼瞪小眼地互相對視了一會兒,忍不住哈哈大笑。兩人謙讓一番在亭子里坐下之后,吝先生首先站起來打破僵局。只見他一只手彎曲著佯做舉杯狀,另一只手遙指高空,朗聲說道:“月光如水水如酒,請嗇先生開懷暢飲。”嗇先生也不甘示弱,隨即伸出兩個手指做筷子,指著荷塘深情地說:“池中游魚魚是菜,請吝先生大飽口福。”兩人觥籌交錯,互敬互讓,好不高興。吝先生脖子一仰,嘴里咂得滋滋作響,連聲稱道:“好酒,好酒,杜康也要遜色三分!”嗇先生也把手指送入口中,連聲稱道:“好菜,好菜,山珍海味也無與倫比!”過往的行人看到兩個人如癡如呆的舉動,無不捧腹大笑。其中一位過客認識吝嗇二人,便走上前打趣道:“今天兩位仁兄賞月,喝的是吝嗇酒,吃的是吝嗇菜,活著是吝嗇人,死了是吝嗇鬼。”從此,“吝嗇”一詞便傳揚開來。
【第94句】:【兩袖清風】“兩袖清風”比喻為官清正廉潔。此詞確實源自清官。 明朝時候,在外居官的臣子如果有機會奉旨進京朝見皇帝,都要帶上許多當地的“土儀”(即土特產)去獻給皇帝和朝中權貴。當時有位著名的清官叫于謙,在外省當巡撫(相當于現在的省長)。有一次,于謙也奉命進京面見圣上,但他既不張羅禮物,也不采辦“土儀”,而是準備空手前去。有人問他什么緣故,于謙作了一首詩回答:“絹帕蘑菇并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詩中“絹帕”、“蘑菇”、“線香”借指土特產,“閶閻”借指老百姓。為了避免老百姓議論,黎民指斥,于謙做到了“為官不擾民”。后來,人們就把居官清正、一塵不染贊頌為“兩袖清風”。
【第95句】:【婆娘做鞋——一針一線往前錐】(歇)錐:諧“追”。指一點一點地深入追問。
【第96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釋義:道:道行指僧道修行的功夫。魔:“魔羅”的簡稱,指破壞修行的惡魔。原是告誡修行的人警惕外界誘惑的一種說法。后用來比喻一種力量超過另一種力量。 例句:哼,你別臭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那手法到底騙不過咱們丁主任的眼睛。
【第97句】:【留得葫蘆子,不怕無水瓢】 釋義:比喻只要人在,雖少,也會像種子一樣,發展壯大起來“子”又作“籽”。 例句:“留得葫蘆子,不怕無水瓢”,別看我們游擊隊只剩下二十多個人,都是雷山的革命火種。火種本身不大,但它燃燒起來,就會引起漫山大火!
【第98句】:【扯順風旗】(慣)順風旗:指船帆。 順著風向揚起船帆。1比喻占有好條件,有某種優勢,能占上風。2比喻順著權勢者的心意說話辦事。 也作“打順風旗”。
【第99句】:【只拉弓,不放箭】見“開弓不放箭”。
上一篇:今年最火勵志文案,超經典!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