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牛皮燈籠——肚里亮】(歇)亮:本指明亮,轉指亮堂、清楚。指心里清楚、明白。 也作“牛皮燈籠——外頭不見光,內里亮堂”。
【第2句】:【車到山前必有路】 釋義:事到臨頭,總有辦法解決。 例句:“車到山前必有路。天老爺自然給人鋪排,既是叫咱往那么遠去,自然送到咱地頭。”
【第3句】:【土里滾,泥里爬】(慣)指整天在莊稼地里受苦受累地干農活兒。
【第4句】:【馬勺免不了碰鍋沿】 釋義:借指人經常在一起,免不了會發生矛盾。 例句:“都是一個單位的,馬勺免不了碰鍋沿,我看就別去找廠長啦,有問題找他坐下來談談,沒有到不了底的事。”
【第5句】:【拿皇杠壓人】 釋義:比喻用皇家或官府的權勢壓服別人。 例句:什么尊重不尊重國府,你別拿皇杠壓人,這是咱地方上的事兒。
【第6句】:【北上、南下】說到“北上、南下”人們自然聯想到當年紅軍北上抗日或解放軍南下解放海南島。為什么不能反過來說呢?這種以北為上、以南為下,對方位的稱謂習慣是怎樣形成的呢? 原來,在我國古代的禮儀中以北為尊,尊者為上,其位置為“上位”,也叫“上首”。帝王會見群臣時,坐北朝南,叫做“南面稱王”;臣子們朝見帝王時,則須背南面北,叫“北面稱臣”。例如《易經-說卦傳》日:“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惫糯輲煂W藝,以及其他一些莊重場合,在行禮時也均按北南方位為尊卑、上下施禮。在建筑上也是以北為上,北屋為上屋。 由于在我國古代禮儀中,北為上,南為下,人們在稱渭北、南地理方位時,便借用禮儀中的稱謂習慣,稱北方為上,南方為下,久而久之,約定俗成,遂成了地理方位的稱謂用語了。如地圖上的方位為“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第7句】:【懶牛懶馬屎尿多】(諺)指懶牛懶馬只要一上套干活,就不停地拉屎拉尿磨時間。常比喻懶人做事,總是找種種借口少勞動或不勞動。 也作懶驢上磨屎尿多。 懶牛上套,屎尿都到。
【第8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慣)1形容詩文富于變化,跌宕起伏有氣勢。2比喻問題層出不窮,一個尚未解決,另一個又出來了。 也作一波未了,一波已起。 一浪未平,又起一浪。
【第9句】:【棗核解板兒——能有幾鋸】(歇)解板兒:用鋸子鋸開。棗核很小,把棗鋸開,根本用不了幾鋸。 鋸:諧“句”。指沒有多少話語或唱詞。
【第10句】:【君子成人之美】(諺)指品德高尚的人能成全別人的好事。
【第11句】:【鼻子里插大蔥——裝象】(歇)象:諧“相”。指裝模作樣,欺騙人。 也作“鼻子插蔥——充象”。
【第12句】:【懷著鬼胎】(慣)比喻心里有不能告人的想法和隱情。 也作“懷著一肚子鬼胎”。
【第13句】:【言語傳情不如手】(諺)用手指彈奏出的音樂,比語言更能傳達豐富的感情。指演奏器樂最能傳情。
【第14句】:【搔不著癢處】(慣)比喻沒有觸及要害。 也作“搔頭不知癢處”。
【第15句】:【黃瓜熬冬瓜,一色貨】 釋義:黃瓜跟冬瓜放在一起熬,都是同一種顏色。比喻都是一樣的。 例句:供銷社和私商天生就是兩碼事,你怎么好說“黃瓜熬冬瓜,一色貨”? 上回分明是算賬疏忽了。
【第16句】:【經風雨,見世面】(慣)比喻經歷各種磨難、考驗,增長知識才干。 也作“經風浪,見世面”。
【第17句】:【走獨木橋】見“過獨木橋”。
【第18句】:【連軸轉】(慣)指白天黑夜不休息,一直不停地做事。
【第19句】:【狗仗人勢】 釋義:比喻依仗主子的勢力欺負人?!叭恕庇肿鳌袄恰?。 例句:我不過看著太太的面子,你又有幾歲年紀,叫你一聲“媽媽”,你就狗、仗人勢,天天作耗,在我們跟前逞臉。
【第20句】:【百人百條心,千人千個樣】(諺)指人各有自己的思想、行為與性格,各不相同,這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相貌一樣。
【第21句】:【疤瘌眼兒照鏡子——自找難看】(歇)疤瘌眼兒:指眼皮上有疤的人。指人自找難堪,或自討沒趣。
【第22句】:【認錢不認人】(慣)指人只認錢財,沒有情意。
【第23句】:【黃鱔坭鰍一簍裝】 釋義:坭鰍:即泥鰍。比喻不加區別,混為一談。 例句:李青山過去攔住,想緩和他,被他觸了一鼻子灰:“噢!青菜蘿卜一鍋煮,黃鱔坭鰍一簍裝!沒有那么安逸!”
【第24句】:孤樹不成林,孤雁不成群。
【第25句】:【不蒸包子蒸(爭)口氣】(慣)蒸口氣:諧“爭口氣”。爭氣:要強,
【第26句】:【二八月亂穿衣】 釋義:亂:不一致,隨便。二月和八月是天氣冷暖交替的季節,也是服裝換季的時候,穿什么衣服的都有。 例句:各人穿戴的,有新款,有舊式,形形色色,參差不一,真是俗話說的:二、八月亂穿衣。
【第27句】:【書無百日工】(諺)書:書法。學寫毛筆字,練習一百天是不會見效的。指漢字書法難度很大,必須長期下苦功,方能自成一體。
【第28句】:【打虎先掰牙】 釋義:比喻首先打擊要害,挫傷敵人的銳氣。 例句:“這叫打虎先掰牙?!编嚺辔湔f了一句?!皦永镒綖觚?,跑不了的?!碧沾蟛畼泛呛堑卣f。
【第29句】:【狗吃屎】(慣)形容人身體向前摔倒、嘴啃地皮的樣子。多含譏諷義。
【第30句】:【表壯不如里壯】(諺)外表強大,不如內里壯實。常專指丈夫有才干,不如妻子善理家。 也作“里壯強如表壯”。
【第31句】:【牛不吃水強按頭】(慣)比喻強迫別人做不愿做的事。 也作“牛不喝水強按頭”。
【第32句】:【斬草不除根,萌芽依舊發】 釋義:比喻禍害如不根除,必留后患。 例句:常言說得好,斬草不除根,萌芽依舊發。殺了他一家,恨不得把我們吞在腹內,方才快活,豈肯安心與陳四哥做夫妻?
【第33句】:【露馬腳】(慣)比喻隱瞞著的事露出了痕跡。
【第34句】:【皮笑肉不笑】(慣)形容勉強裝出笑容。
【第35句】:【吃掛落】(慣)指受牽連。 也作吃掛撈。 吃掛累。
【第36句】:發誓發得靈,監房無罪人.
【第37句】:【睜眼一抹黑】見“兩眼一抹黑”。 玩笑。
【第38句】:【把狼羔子當親人】 釋義:比喻把壞人當成好人。 例句:你這會兒迷著,回去趴在被窩里想想,你是個什么人,像不像個隊長,像不像個復員軍人,你別把狼羔子當親人看。
【第39句】:【放下包袱】 釋義:比喻解除思想上的負擔和顧慮。 例句:所謂放下包袱,就是說,我們精神上的訐多負擔應該加以解除。
【第40句】:【藍靛染白布——一物降一物】(歇)藍靛:靛藍的通稱,深藍色的有機染料,用來染布,顏色經久不退。降:降伏,制服。本指一種東西制服另一種東西,轉指某人或某事物專門制服另一人或另一事物,或某人、某事物專由另一人、另一事物來制服。
【第41句】:【螻蟻尚且貪生,為人何不惜命】(諺)螻蟻:螻蛄和螞蟻。像螻蟻這樣微小的昆蟲也知道貪生,人生七尺之軀,有什么理由不愛惜自身。指人應該珍惜自己的生命。 也作螻蟻尚且貪生,豈有人不惜死。 螻蟻且貪生,人豈不惜命。
【第42句】:【侃大山】《現代漢語新詞語詞典》有這樣的解說:“侃大山指沒有中心話題、無意義、無目的、漫無邊際地閑聊,北京俗語又叫‘砍大山’?!苯又~典往下說,四川人叫“擺龍門陣”,東北人叫“白話兒”,還有些地方索性叫“神吹”或“聊大天兒”。 “侃大山”源自北京,也稱“砍大山”,是北京土話,20世紀70~80年代期間在北京青少年中成為流行語。1988年,有位學者和他的研究生對北京青少年(14~25歲)流行語作調查,當問到不少調查對象:“為什么叫.砍大山’?什么意思?”他們不約而同地回答:“就是那么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瞎砍唄!”砍,本義用刀、斧等劈、斬,組成“砍大山”后才不用刀、斧,而用嘴“瞎砍”“瞎扯”。 “侃大山”這一詞匯也不是毫無根據隨便來的,“侃”在古代已具備說的意思。在先秦時代,“侃侃”是個形容詞,如《論語·鄉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毙稳菡f話人的樣子從容不迫,理直氣壯。到了元代,“侃”字開始單獨作動詞“說話”使用。如“你那隔墻酬和都胡侃,證果的是今番這一簡”(《西廂記》三本二折);“拌幾個知交撒頑,尋一回漁樵調侃”(《送車文卿歸隱》)。其中“胡侃”、“調侃”都是指說話不著邊際。由于“侃”和“砍”諧音,所以兩字可以換用。
【第43句】:【賊無贓,硬似鋼】(諺)捉賊如果拿不到贓物,賊會死不認賬。指捉賊必須捉贓。
【第44句】:【蛇鉆窟窿蛇知道】(諺)窟窿:指蛇藏身的洞。比喻人對自己所做的事心知肚明。
【第45句】:【大旱三年,餓不死廚官】(諺)廚官:管理伙食的人。指即使連遭三年旱災,發生大饑荒,也不會餓死做飯的廚師。泛指務的什么營生,就會在這方面得便宜沾光。 也作“荒旱三年,餓不死廚子”。
【第46句】:【哪里的黃土不發芽,哪里的水土不養人】(諺)任何地方的黃土種下莊稼都會發芽成長,任何地方的水土都可以養活人。指人不必死守在一個地方受困,到處都可以謀生。
【第47句】:【金水子,銀水子,買不下這奶水子】(諺)奶水子:乳汁。哺育嬰兒,無論怎樣貴重的飲料,都無法與母體的乳汁相比。指嬰兒最好的食物是乳汁。
【第48句】:【七個窟窿倒有八個眼兒等著】(慣)形容入不敷出,錢不夠花。
【第49句】:【過河拆橋】“過河拆橋”這一俗語用來比喻達到目的后,拋棄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屬于一種忘恩負義、晶行不端的行為。典出元朝。 《元史·徹里帖木兒傳》記載,元順帝至元元年,朝廷首議罷科舉。參政許有壬是科舉出身,因此堅決反對。太師伯顏大怒,第二天在崇天門宣讀罷科舉的詔書時,專門讓許有壬做了聽詔的班首。許有壬害怕招致禍患,于是勉強答應了。治書侍御史普化譏笑他說:“參政可謂過河拆橋者矣。”自此賦予“過河拆橋”新的含義,至今未變。
【第50句】:【逢兇化吉,遇難呈祥】(慣)指遇到危險、困難都能化解。常用作祝福語。 也作“遇難成祥,逢兇化吉”。
【第51句】:【老鼠眼睛——寸寸光】(歇)形容目光不明亮,或目光短淺。 也作“老鼠眼兒——就看鼻子尖兒”。
【第52句】:【日出三竿,不急便寬】 釋義:三竿:舊時估量太陽離地面的主觀約數。指太陽出山三竿高,風勢不猛,則風會逐漸平息。 例句:諺云:“日出三竿,不急便寬”。大凡風,山出之時,必略靜,謂之風讓日。
【第53句】:【出乎其類,拔乎其萃】 釋義:拔:超出,高出。萃:聚在一起的人或事物。形容人品德才能出眾。 例句:不為習俗所移,不為貧窮所詘,其乎其類,拔乎其萃。
【第54句】:【大樹之下,草不沾霜】(諺)生長在大樹底下的小草,不受霜露侵襲。喻指人靠著有權有勢者的庇護,別人就不敢欺侮。 也作“靠大樹草不沾霜”。
【第55句】:【佳人有意郎君俏,紅粉無情子弟村】(諺)佳人、紅粉:均指俏美的女子。村:粗野,俗氣。女人看中某個男子,就覺得他俊氣;女人看不上某個男子,就覺得他粗野。指男子在女人眼中的美丑,就看對不對胃口。
【第56句】:【刀不離手,弓不離身】 釋義:形容處于戒備狀態,警惕性高。 例句:盡管這群人隊伍不齊整,有的站著,有的蹲著,卻都是刀不離手,弓不離身,準備著隨時廝殺。
【第57句】:【春忙夏忙,繡女下床】(諺)春忙:春耕春種大忙時節。夏忙:夏收夏管大忙時節。指在農業生產的大忙季節里,繡花的閨女也要走出閨房參加勞動。
【第58句】:【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諺)蘇杭:蘇州和杭州。天上數天堂最美好,地上數蘇杭最富饒。指蘇州、杭州自古以來就是繁華富饒之地,簡直就是人間的天堂。 也作上說天堂,下說蘇杭。 天上天堂,地下蘇杭。
【第59句】:【無事而戚,謂之不祥】(諺)戚:憂愁哀傷。不祥:不吉利。指無緣無故地悲傷哀泣,是災禍來臨的不祥之兆。
【第60句】:【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諺)耕耘:耕田與耘草。在農業生產上,下一分辛苦,就有一分收成。指付出多大的勞動代價,就會有多大的收獲。
【第61句】:銀錢如糞土,臉面值千金。
【第62句】:【費力不討好】見“吃力不討好”。
【第63句】:【人老惜子,貓老吃子】見“貓老吃子,人老惜子”。
【第64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慣)取不盡,用不完。形容資源豐富。
【第65句】:【菜三菜三,三日露尖;水菜水菜,一凍便壞】 釋義:指蔬菜下種后,一般生長得很快,三天便可出苗;蔬菜水分多,最怕受凍。 例句:秋日諺云:頭伏蘿卜末伏菜,尖頭蔓箐大頭芥。菜三菜三,三日露尖;水菜水菜,一凍便壞。
【第66句】:【前有車,后有轍】 釋義:借指前人做過的事,后人可以學著做。 例句:“前有車,后有轍,雙喜就是我們的榜樣!”
【第67句】:【蒸不熟,煮不爛】(慣)形容人頑強,不馴服。
【第68句】:【嘴一份,手一份】(慣)指人能說能干。
【第69句】:【伸手不打垂尾狗】(諺)指對于失勢與失意者,應當有憐憫心,不可無情撻伐。
【第70句】:【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我們常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蹦敲?,什么是“浮屠”?浮屠是佛教用語.浮屠,也叫“浮圖”、“休屠”。起初,佛教徒被稱為“浮屠”,佛教被稱為“浮屠道”。后來,稱“佛塔”也叫“浮屠”。現在大家說到浮屠,一般都只指佛塔了。佛塔的層數一般為單數,如五、七、九、十三級等,其中以七級為最多,因此有“七級浮屠”的普遍說法。佛塔原來是用來埋葬有德高僧的身骨或藏佛經的,所以,造塔的功德很大。但是,為死去的人造塔,畢竟不如救活人一命更有意義,因此有俗語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币庠诠膭畲蠹胰ネ炀劝V迷不化的眾生,讓他們得度。《西游記》第八十回就有一句:“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快去救他下來,強似取經拜佛?!边@句話道出了佛的終極目的,佛即救人。從大處說,普度眾生。
【第71句】:【百藝百窮,九十九藝空】 釋義:百藝:各種技藝。窮:尋根窮底。百種技藝都想學,九十九種落空。比喻學不專一,必無所成。 例句:百藝百窮,九十九藝空。言多則不精也。鄙語雖小,比喻大。
【第72句】:【吃小虧占大便宜】 釋義:受一點小的損失,卻得到很大的利益。 例句:“楊吉利搶走了于芝秀,我來嫁給你!”天香粗野而又嬌媚,“丟了一個殘花敗柳,得到一個清白女兒身,你吃小虧占了大便宜?!?/p>
【第73句】:【餓肚酒,醉死牛】(諺)餓著肚子喝酒,體壯如牛的漢子也能醉倒。 指空肚子喝酒最容易醉倒。
【第74句】:【近家無瘦地,遙田不富人】(諺)瘦地:貧瘠的土地。遙田:離家遠的田地。指離家近的土地管理方便,故而肥沃;離家遠的土地難以管理,故而薄收。
【第75句】:【豆腐多了一包水,空話多了無人信】(諺)空話:不實的話。豆腐多了水分就多,空話多了誰也不會相信。指說話要取得人們的信任,就必須實話實說,有根有據。
【第76句】:【秦椒炒豆腐——外面辣,里面軟】(歇)秦椒:細長的辣椒,非常辣。辣:本指味辣,轉以形容人厲害。軟:本指柔軟,轉以形容人柔和慈善。比喻人外表很嚴厲,內心卻柔和善良。
【第77句】:【美食不中飽人餐】(諺)中:適合。指人在飽食之后,對再美好可口的食物也沒食欲。比喻道理雖好,當人不需要時,也就不會接受。
【第78句】:【開口奶要吃得好】(諺)開口奶:嬰兒出生后吃的第一口奶。指嬰兒第一口奶吃好了,以后喂奶就順利。比喻學習或創業,開始時基礎要打好。
【第79句】:【財帛動入心】(諺)財帛:錢財(古時以布帛為貨幣)。謂錢財能打動人的心。
【第80句】:【久走冰灘,哪有個滑不倒的】(諺)指人常在結冰的灘上走,總不免要滑倒。比喻長時間地干冒險的事,總難免要出意外。
【第81句】:【三尸神暴跳,七竅內生煙】(慣)三尸神:又叫三尸,道家稱能在人體內作祟的一種神靈。七竅:指眼、鼻、口、耳。形容十分暴怒、著急、生氣。 也作三尸神暴躁,七竅內生煙。 三尸暴跳,七竅生煙。
【第82句】:【喝口涼水都塞牙】(慣)形容非常倒霉,干什么都不順利。 也作“喝涼水塞牙,放屁砸腳后跟”。
【第83句】:【名師出高徒】 釋義:有名的師傅能教出本領高強的徒弟。 例句:誰都知道和尚的本事大,武藝好。名師出高徒,老師好,徒弟也錯不了,所以這小和尚一出臺也是“碰頭好”。
【第84句】:【若要佛法興,除非僧贊僧】(諺)要想讓佛法興盛,除非佛門信徒能做到彼此敬重。指佛門信徒不互相拆臺,佛法自然興盛。比喻行內的成員能彼此尊重,該行業就必定興旺。
【第85句】:【兒婚高堂抹花臉】北方滹沱河一帶有個習俗,兒子結婚那天,新娘抬進門來,娘家送親的人也進了門。公公、婆婆笑得合不攏嘴,這時好開玩笑的同輩嫂妹,乘其不備,將預先準備好的鍋底子灰、顏料之類的東西向他們的臉上抹去,頓時,兩人變成了一對大花臉,觀者無不哈哈大笑,喜氣充滿了整個院落。 這一習俗的由來,在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宋朝的時候,井陘官道旁有一個小村,一戶人家過喜事,新郎在門口不停地迎接來賀喜的賓客。忽見一老頭在門口蹲著,便請他進去吃喜酒。老頭連連搖頭:“你請我是小事,先去準備口棺材吧?!边@可把新郎給氣壞了:“好啊,我好心好意請你吃飯,你卻叫我備棺材,真是喪門星臨門,你趕快給我滾!” 二人的爭吵,被人傳給了新郎的父親,他一聽頓時感到老頭來的不凡,趕緊上前賠禮:“大哥,小孩子不懂事,孩子的話千萬別放在心上。”老頭說:“誰給你們定的日子,今天是十五,最厲害的黑道日,甭看你現在沒事,惡鬼已經纏身,明天恐怕……?!彼宦犇橏畷r變得蠟白,乞求道:“大哥,可有法救回我這條老命?”老頭接著說:“我沒有辦法,不過,有一個人可救你命,也算你命大碰巧了,他一會兒就路過這里。”“誰?”新郎急不可耐地問道。 “包黑子。”說罷,老頭不見了。有人說那老頭就是喜神。 過了不多一會,果真包大人坐著八抬大轎來了,父子倆跪在地上攔住了去路。當包拯知道情況后,差點笑出聲來:“我又不是學生死簿的鬼官,怎能救你?”“貪官怕你,惡鬼能不怕?”“是嗎,惡鬼怕我?”包公想了想,沖著身邊的馬漢喚道:“硯墨來。”包公接過硯臺,將墨汁倒在手中,向新郎父親臉上抹去,笑道:“這回,我看惡鬼還敢不敢纏你?” 他回去后,果真沒有出事,活到了九十九歲。這件事傳出去以后,結婚的人家紛紛效仿,形成了今天的兒子結婚父母被“抹花臉”的習俗。 傳說歸傳說,高堂抹黑臉確有作用,新娘娘家的人初來乍到,不用問人就知道誰是公公、婆婆。
【第86句】:【嘆氣一口,宅低三尺】(諺)哀嘆上一口氣,就會使院宅陷低三尺。 指人在生活中要充滿樂觀精神,積極向上;如果悲觀憂郁,必定走向衰落。
【第87句】:【雕塑匠不給神像叩頭——知道老底】(歇)本指雕塑匠清楚神像是雕塑而成的,轉指了解某人或某事的底細。
【第88句】:【木不鉆不透,人不激不發】(諺)木材不鉆就穿不透孔,人不經受激勵就難以奮發圖強。指人的奮發向上,往往需要客觀上的激勵。
【第89句】:【老鼠尾巴生瘡兒——有膿也不多】(歇)本指老鼠尾巴很細,生了瘡,出的膿水也不會多;轉喻人錢財不多,或沒什么油水可撈。
【第90句】:【盆朝天,碗朝地】(慣)形容東西放置無序,亂七八糟。
【第91句】:【煮夾生飯】(慣)夾生飯:半生不熟的米飯。比喻做開頭沒做好、以后也很難做好的事情。也比喻繼續做先前沒有做好的事情。
【第92句】:【誰家敢掛無事牌】 釋義:說明誰家也不可能沒有事。 例句:親戚處,這都是常情嘛!誰家敢掛無事牌,保證沒得個三長兩短的?
【第93句】:【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此語指做事情適當調節,注意勞逸結合,張弛有度。理解“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不能望文生義,它不是文官和武官之道,也不是文事和武事之道,而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父子倆的賢明治國之道:有松有緊,一張一弛,寬嚴相濟。 此語典出《禮記·雜記下》,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子貢隨老師觀看一年一度的年終祭祀活動。在這個節日里,老百姓狂歡亂舞,簡直像瘋了一樣。 子貢不明白百姓為什么這樣。孔子解釋說:“老百姓辛苦了一年,到了年底理應放松一下。一張一弛,有勞有逸,這才是文王、武乇的治國之道?!?/p>
【第94句】:【福至心靈,禍來神昧】(諺)走紅運時,人的精神清爽,思路自然敏捷;遭厄運時,人的心情沮喪,神志不免昏迷。指同一人遇禍和遇福時的思維能力會相差很大。 也作福至心靈,災令志昏。 福至心靈,禍至心晦。
【第95句】:【瓜熟要落蒂,兒大要自立】(諺)蒂(di):瓜果等與莖、枝相連的部分。瓜熟了,瓜蒂就自然脫落;兒長大了,就必須自我獨立。指兒女長大成人,就不可再依靠父母生活。
【第96句】:【和尚的腦袋——沒發】(歇)發:頭發,諧“法”。指沒有辦法。 也作“和尚的腦殼——沒發”。
【第97句】:【想當然】“想當然”指做事沒有根據,不加考證,只憑主觀想象。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太普遍了。 “想當然”源自《后漢書·孔融傳》。東漢末年,曹操與袁紹共爭天下。 有一次,曹操打了勝仗,長子曹丕私自將袁紹的兒媳甄氏納為妾。孔融聽說后寫信給曹操,提到武王曾把紂王的妃子賜給弟弟周公旦。曹操沒有領會到孔融是在諷刺自己,便問此事出自何典,孔融隨口答道:“以今度之,想當然耳?!币馑际且越裰拢肫甬斈?。名人一句話,形成一個詞。 楷模“楷?!敝赴駱印⒛7丁!翱!币辉~源于兩種樹木,據《資治通鑒》卷五十五記載,東漢時期的太學生中廣泛流傳有“天下楷模李元禮”這樣的說法。北宋人陳奕在其所編著的《履齋示兒編》一書的卷十三中說:“孔子冢上生楷,周公冢上生模,故后世人以為楷模。”
【第98句】:【三軍】現在所謂“三軍”,一般泛指軍隊的統稱,也指海陸空三軍。毛澤東長征詩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之句,即是泛指紅軍。 “三軍”源自古代的軍隊編制。春秋戰國時期,晉、齊、魯、楚等國軍隊都設有上、中、下三軍或左、中、右三軍。其中以中軍的地位較高,也更為驍勇善戰。后來又演變為前、中、后三軍。唐宋以后,前、中、后三軍已經成為軍隊的一種固定的建制。不過,這時“三軍”的概念與春秋時期已有很大的不同,而是指擔任不同作戰任務的各種部隊。中軍即由主將親自統帥的部隊,也是全軍的主力。前軍即先頭部隊,后軍即擔任后方掩護、警戒任務的部隊。到了現在,前、中、后的三軍建制已完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陸、海、空三軍。
【第99句】:【聽三不聽四】(慣)指聽人說話沒聽全,不明其意。
上一篇:《名人名言》經典文案【6825】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