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訓感言之——我的90后連長
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大陸的國際政治意義 2005年5月3日,中國國民黨主席、前臺灣行政院院長連戰及國民黨大陸訪問團結束了在南京、北京、西安和上海等地的8天訪問返回臺灣。
臨行前,連戰先生在上海浦東機場發表臨別感言時表示,待到“楊柳又青了”的時候再相見。
現在,伴隨著連戰先生的話音,臺灣海峽兩岸已然翻卷起和解的春潮。
東亞地緣政治格局很可能因為這股春潮而掀開新的一頁。
·臺灣問題:“外力”的存在總是將水越攪越混 臺灣海峽兩岸的分裂與分治,是56年前國、共內戰的結果,也是當時世界冷戰格局的產物。
在今年世界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的偉大時刻,1943年11月的《開羅宣言》和1945年8月《波茨坦公告》作為國際法律文件,早就莊嚴宣告臺灣是中國一部分,中國政府對臺灣享有主權的神圣地位。
美國喬治頓大學法學院院長沃爾曼教授曾專門撰文指出,臺灣作為中國一部分的主權歸屬,清晰得根本不需要再專門制定任何一項國際法文件來予以確認。
然而,冷戰使得臺灣變成了美國圍堵所謂“中共擴張”的前哨陣地,也使得臺灣問題與美國在東亞的地緣戰略利益形成了千絲萬縷的聯系。
一灣淺淺的海水,帶來了數不盡的鄉愁。
90年代初冷戰結束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和臺灣島內的政治民主化原本應該為兩岸和平與統一創造歷史性的契機,但由于李登輝等臺獨勢力作祟,兩岸關系悲劇性地日趨緊張。
1999年9月李登輝拋出“兩國論”,妄圖借助大國政治中利益競爭的復雜和詭異,“挾洋自重”,竭力想走一條背叛祖國、實現臺獨的分離主義路線。
2000年臺灣政黨輪替,帶有鮮明臺獨黨綱的民進黨上臺執政,形形色色的臺獨勢力更加猖狂。
泛綠陣營為了拉攏選票,達到長期執政的目的,不惜大肆煽動“臺灣意識”以對抗和瓦解“中國認同”,借由“撕裂族群”瘋狂地鼓吹和叫囂臺灣要“走自己的路”。
2004年3月20日的臺灣大選將這種人為的“藍綠對立”以及“中國與臺灣”的對立推進到了新的高度。
陳水扁雖然在2004年5月20日的就職演說中重申了“四不一沒有”,但由于臺灣當局臺獨主張未變,一切為了票源的“逢中必反”政策不變,臺獨勢力早就一直在爭取的“共投、制憲和正名”的可能性仍在提升,“去中國化”行動在臺灣島內也不斷發展。
面對兩岸局勢的濃濃陰霾,2005年3月中國大陸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并由國家主席胡錦濤提出“四點建議”向臺灣當局昭示了中國政府和人民反臺獨的決心和愿意對話的善意。
兩岸局勢從90年代初一路走來,可謂風雨飄搖、幾度經歷危機。
究其原因,一是因為臺獨勢力竭力利用各種國際因素對抗中國大陸的主權訴求,堅持走臺獨冒險主義道路;二是因為國際局勢的風云變幻,臺灣問題事實上成為了大國角逐的看不見硝煙的“戰場”。
臺灣當局也頻頻出招,利用自己手中的“民主牌”、“民意牌”和“經貿牌”等手段,妄圖達到臺獨目的;即便無法實現實質臺獨,也要在法律、文化和觀念等領域與中國“劃清界限”。
臺獨勢力背后各種“外力”的干預與影響,一直是臺灣海峽兩岸關系動蕩最深刻的根源之一。
中國政府一再嚴正聲明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任何國家無權干涉;然而,國際關系中實力對比的微妙現實,以及大國政治中私利至上的權力本質,客觀上也難以完全厘清臺灣問題是“國內”、還是“國際”問題的界限,更讓臺灣問題總是隨著東亞政治的變化而起伏跌宕。
·兩岸中國人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 連戰先生此次率團訪問大陸,不僅和胡錦濤總書記進行直接對話,建立起了海峽兩岸黨對黨的溝通與協商機制;最重要的是,兩黨領導人時隔59年的握手,向國際社會宣示了兩岸中國人有決心、有能力自己解決兩岸分歧與沖突;建立臺海兩岸和平、穩定與發展的新架構,不但是兩岸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兩岸政治家可以共同開創的美好前景。
隨著親民黨主席宋楚瑜5月5日赴大陸訪問和目前正在商討中的臺灣新黨主席郁慕明的來訪,兩岸政治人物直接對話的新現實已經出現。
臺灣的陳水扁“政府”盡管在短期內還不會實質性地跟進,從而借助連先生訪問的東風徹底開啟兩岸當局者之間對話的大門,但“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當然,我們對連戰訪問能否帶來臺灣島內政治生態的改變和多大程度上觸動民進黨政府還不能盲目樂觀。
然而,臺灣島內真正著眼于人民幸福和華夏子孫共創民族振興的各種政治勢力,事實上已經無法躲避兩岸政治對話的大潮。
正如連戰先生4月29日在北京大學演講時所提到的,他的來訪是順應“民意潮流”和“歷史潮流 ”的雙重結果。
連戰來訪與中國大陸方面所達成的廣泛成果,是90年代到現在15年間兩岸關系沒有出現的歷史轉變,是開啟兩岸未來發展歷史新進程的“鑰匙”,更是國際社會在若干個月之前還很難預期的偉大愿景。
對于東亞的國際關系來說,連戰先生的此次訪問,是打破臺海僵局、轉變兩岸關系長期緊張的重要時刻。
臺海的和平、穩定和發展,符合東亞各國人民的利益,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合作。
兩岸政治對話進程的啟動,將開始扭轉90年代以來臺灣政局發展一直不利于中國大陸的消極趨勢,給臺灣問題增加了前所未有的兩岸溝通對話的積極因素。
在這一歷史時刻,在東亞地緣政治環境中,臺灣問題難得一見地開始出現向“中國大陸”傾斜的建設性態勢。
這無疑將有利于鞏固和發展中國在東亞的戰略地位,賦予中國政府更多的主動性來與其他國家討論普遍關心的臺灣問題。
同時,對于出于牽制中國崛起的各種國際勢力來說,兩岸中國人自己在臺海問題上逐步開始走出困境,建立起包括廣泛經貿聯系、軍事信任措施以及更深層的社會互動基礎上的“緊密型”聯系,無疑能打擊他們與臺灣加強軍事與戰略聯系的政治意愿,讓那些想要在臺灣問題上做文章、做手腳以防范所謂“中國威脅”的勢力頭腦要“清醒”一些,在和臺獨勢力“眉來眼去”時的熱情要多少“收斂”一些。
雖然不是現在,也很可能還有漫長的時間,但歷史終將證明,在冷戰時期由于意識形態對抗,而在后冷戰時代又由于臺獨勢力的挾洋自重而導致的“外力”介入臺海事務的過程,從此次連戰先生訪問開始,將逐步進入一個“衰退期”。
中國政府此次抓住歷史機遇,與中國國民黨一起開創兩岸政黨交流新時期的抉擇,沉重地打擊了臺獨勢力,擴大了島內維護現狀與穩定的主流民意,為防止臺海局勢失控、逐步消除臺海緊張這一長期的區域熱點問題,提供了最為堅實和可靠的路徑。
在和平、穩定與發展為主題的兩岸關系務實開拓的歷史潮流帶動下,臺灣問題的“降溫”將會給東亞區域合作帶來新的生機,也有可能逐步促成東亞多邊地區安全合作制度的建立。
(朱鋒) 中國日報網站
小義工怎么寫呢
我參與我奉獻我快樂 秋已邁著婆娑地步伐走進了我們的校園。
瞧
道路兩旁的樹木已被她的巧手染成金黃。
清風徐來,樹葉颯颯作響,偶有幾片便從樹枝上脫落,猶如一只只翩翩起舞的金蝶火焰般地劃過天際,留下一出優美的弧線,而之悄然墜地。
一切仿佛都酣睡未醒,而我們志愿者協會的會員們卻早已踏上了尋找快樂的征程。
隊伍由八個人組成,他們是志協雷鋒站修車的隊員。
會員們個自帶著行李箱邁著輕盈的步伐,穿梭在校園的幽徑上,去尋找需要幫助的人們。
“我奉獻,我快樂”這整齊而又清脆的口號不僅喊出了他們內心的虔誠,而且喊出了他們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精神。
看呀
他們或者兩個人一起或者三個人結伴,拿出工具便開始忙碌起來,他們的每一個動作都是那樣的小心認真,秋的太陽雖不那么驕躁,但仍有幾份浮威,汗水慢慢地滑過他們的臉頰,他們顧不得擦去送走手中的這輛自行車,便又迎來了下輛,就這樣重復著單調而又枯燥的動作,然爾卻聽不到他們一絲的怨言,有的只是金屬碰撞的聲音。
而使他們奉獻并快樂的是車主那一絲滿意的微笑和一聲真誠的感謝。
是啊,“我奉獻,我快樂”當我再次讀出這句響亮的口號時。
不自覺得便從心里騰出一種神圣的使命感。
這不僅僅是我們的口號也是我們新一代共青團員的口號是我們應具備的精神。
我們以服務大家為目的,以無私奉獻為使命,以收獲快樂為報酬,這不僅僅發揚了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更增進了我們共青團員的思想意識。
雷鋒曾經說過:“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我的奉獻是無限的。
”因此作為共青團員的一員,我們更應該追求這種無私的品質,而這種品質也是我們即將加入中國共產黨必備的精神。
“我奉獻,我快樂”明了而又簡短,虔誠而又無私,當我想到自己是一個共青團員時我不禁為之驕傲。
夕陽西下,太陽把金色的余暉灑向大地,依依不舍地吻別。
修車隊的隊員們依舊緊張的忙碌著,讓我們雙手合十為他們祝福,在心中墨念“我奉獻,我快樂”。
義工服務:我奉獻我快樂 □記者周煒通訊員李棟 他們來自各行各業,他們免費為社會提供服務,用自己的行動體現奉獻精神,用自己的技能服務社會。
他們是活躍在碑林各個角落的1432個義工服務組織的5萬余在冊義工。
黨員帶活一盤棋 今年74歲的黨員劉康賢,是東關南街大新社區居民。
盡管記憶力已大不如前,但為干好自己認領了的“社區低保審核發放”崗位,老劉艱難地記下3萬余字學習筆記。
面對厚厚一摞剪貼本,一居民欽佩地說:“憑這,老劉都能辦個培訓班
” 大新社區的吳老太,年輕時曾為國家做過貢獻。
結合其家庭實際,吳老太不能享受低保,但她卻多次到街辦、社區申請。
為做好吳老太的工作,老劉反復與其談話不下10余次,并最終爭得了理解。
類似的情況,老劉先后做了不下30人、200余次。
據居委會主任薄亞莉介紹,起初大新社區僅有安全監督、信息咨詢等13個義務崗位,但因為黨員的參與積極性很高,隨后各居委會還結合自身實際又增設了治安巡邏、扶貧幫困、文體活動等多個崗位。
有了這些老黨員們的艱辛付出,居民們高興地說:“黨員義工足以撐起咱們社區的半邊天了。
” 來的都是“親兒子” 和往常一樣,張師如期來到文藝路星光老年公寓。
在89歲老人宋治川的床前,他一邊為老人理發,一邊聽老人講長征故事。
受條件限制過程雖然很辛苦,但卻絲毫沒有影響到他們的服務熱情。
用義工焦師的話說:“我覺得自己就跟老人的親兒子一樣
” 張師、焦師都是“灰姑娘”義工服務隊的成員。
自2001年“灰姑娘”連鎖店進駐西安,他們便堅持利用工作間隙,義務為周邊群眾理發。
截至目前,“灰姑娘”的200余員工已累計為2萬余人次提供免費理發服務。
自去年和4個老年公寓簽訂服務協議,“灰姑娘”每兩周都會選派技術過硬的發藝師,到各個公寓為老人提供上門理剪服務。
除了“灰姑娘”,碑林區還有“流動電腦醫院”等專業服務隊伍。
義工服務也由起初松散型、一般性公益活動逐步走向經常化和規范化的軌道。
隨著服務項目的增多和專業化發展趨勢,一居民高興地說:“現在社區越來越像個大家庭
” 傳遞愛心接力棒 眼看上大四,面臨學習任務和就業壓力,來自重慶的趙禮英不得不離開自己干了一年多的義務家教崗位。
臨別時,趙禮英所帶的初中生呂如杰,特意給趙禮英送了一張大頭貼。
他說:“以后看到這個你就會想起我……”聞此,趙禮英的眼睛濕潤了。
趙禮英是西安建筑科大的一名在校生。
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加入了文藝路街道黨工委與學校社團聯合開展的“愛心家教”助學活動。
此后,趙禮英便義務為低保戶子女呂如杰和呂如玉姐弟擔當家教。
截至目前,“愛心家教”已累計為轄區200余低保戶家庭子女免費提供家教超過6000小時,服務范圍也從碑林擴展到雁塔。
與此同時,碑林轄區高校也紛紛加入義工服務的行列。
西電、西安理工、西工大等也分別與張家村、東關南街、長樂坊等各街道聯合開展了“家教助學”、“家電維修”、“衛生清理”等志愿服務項目。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正是基于義工們的默默奉獻,一幕幕真情在不斷上演,我們的家園也變得更加美好。
參考資料:僅供參
上一篇:買房送家電活動口號集錦五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