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易錯之處
過去的認識里,家庭教育通常認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即家長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家庭教育中易錯之處,希望有所幫助!
1.家庭教育缺失“人格平等”。
兒童對世界的最初認識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影響對人刻骨銘心。對教育職責的漠視,教育理念的偏頗自然導致家庭教育易出錯。我們的父母大多沒受過專門訓練。
無論是小時候,還是長大戀愛成家,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很少有人對我們說怎么做父母。即使有人說過,也許會是如“棒頭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觀念,而這些觀念對不對則需要我們去反思。我們都知道,要想駕駛車輛,尚需要到駕校學習三個月并經過嚴格的測試才能拿到執照;而要做人父母,“駕駛”著家庭之舟遠航恐怕不是三個月能學會的。
何況連婚檢都懶得做的現代人,根本沒有可能去進行三個月的專業培訓,便糊里糊涂地做了父母,似乎全然不顧自己的語言、行為、教育會在孩子的身上留下什么樣的烙印。很多父母常常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職責。由于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是學校教育,父母更多的考慮也是學校教育,忽視了他們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礎,才是決定孩子命運的關鍵。俗話說:三歲看老。兒童對世界的最初認識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影響對人刻骨銘心。
對教育職責的漠視,教育理念的偏頗自然導致家庭教育易出錯。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易使家庭教育偏離方向。父母把自己沒實現的,沒做成的都轉而寄望于孩子來完成。一本《哈佛女孩劉亦婷》賣了幾百萬冊,正是父母們這種心理的反應。父母的過度關心、過度照顧,剝奪了孩子成長的空間。
調查發現,現在的大學生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其實,他們中的很多人從小到大不要考慮任何事情,怎么會有成長呢?過多限制、過多干涉也會阻礙孩子潛能的釋放。我們常常居高臨下地待孩子,以“家長”自居:“你是我生的,我讓你聽,你不聽,找揍!”如此家庭教育缺失了“人格平等”,怎能使孩子健康成長?
【第2句】:父母不進步,怎指望孩子成龍成鳳?都說父母是孩子的榜樣。
通常優秀孩子成長為優秀人才的背后,總能找到溫馨和諧家庭的影子。同樣,一個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從其家庭中找到充滿沖突和矛盾的因素。父母們把孩子送到小學、中學時,總喜歡說:“老師,這孩子全交給你啦,拜托啦!”其潛臺詞是“與我”無關啦。
其實,絕對不是如此就行的。撬動地球的手,就是推動搖籃的手。好的家庭往往伴隨著父母與孩子的共同成長;壞的家庭往往給孩子負面影響。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可以印證:張家港某校一位初二的孩子,星期日晚在家復習迎考,他父母邀了幾個朋友來家搓麻將,其響聲攪擾了孩子,孩子無奈說:“11點多了,還打,我明天怎么考試?”麻友們正在興頭上,對孩子的話不予理睬。孩子生氣了,就將電視打開,并把音量調大,弄得左鄰右舍上門抗議,他父母覺得丟了面子,將他打了一頓。孩子連夜出走……朋友們常問我每周有多少時間與孩子在一起?我說由于工作忙,我與孩子相互交流并不很多,但只要孩子看到,我一定是在看書、寫作。
身教遠大于言教。父母有多少工夫在家讀書,家中有多少書,培養出的孩子境界是不一樣的。2004年,中國出版社協會做了一項調查:我國有45%的家庭無一本藏書,無一個書柜;韓國有96。8%的家庭平均有500本以上的藏書。沒有書香家庭,哪有書香校園,書香社會?父母不進步又怎指望孩子成龍、成鳳?學習型的家庭中,父母與孩子是共同成長,甚至相互影響的。他們往往有一些成功的影響方式,如親子共讀,親子通信,講述成長故事等。父母的成長和孩子的成長一樣,是沒有止境的過程。父母的不斷進步、不斷學習,對孩子的影響是無形而深刻的。
【第3句】:品德重于學問,狀態大于方法。
生活毀滅人是無聲無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樣,生活成就人也是無聲無息的。只有關注生活的細節和進程,只有成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成就。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是建筑人格長城。可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有了高分數、好成績就被看作好孩子。事實上,影響終生發展的因素中,分數并不是最重要的,起著制約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樂,是受人歡迎、尊重,而不是知識學問。點點滴滴的影響,將會對人格的健全發展奠定厚實的基礎。不少父母過多關心學習,只要考出好成績,什么要求都答應,什么愿望都滿足。
品德低下卻不被關注,有些孩子說謊,拿家里東西或別人的東西,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別人感受。這樣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憂慮。我的孩子小時候也拿過家中東西,但我們讓他知道,犯這種錯誤受到的處罰遠遠勝過考試學習的失敗,讓他知道爸爸、媽媽不是很看重分數,而很重視品德,使他成為一個謙和的人。行為習慣的養成也是很重要的。我的孩子小時候整天丟三落四,今天買的尺子明天丟,到三年級騎車上學,鑰匙也常丟,常要我們送。怎么行!后來我們決定:鑰匙再丟得自己跑回來拿備用鑰匙。四年級還這樣,他自己把車扛回了家。那得花多少時間和精力呀!但換來的是鑰匙再也不丟了。所以,父母們應充分重視品德習慣的養成教育。
生活毀滅人是無聲無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樣,生活成就人也是無聲無息的。只有關注生活的細節和進程,只有成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成就。新教育實驗有句口號:“狀態大于方法,方法大于苦干。”現實情況恰好相反,是“苦干大于方法,方法大于狀態”。實際上,人與人最大的差距是狀態。有了狀態就有了方法,有了狀態就想做事,就有可能成功。前不久,復旦大學一位研究生跳樓自殺,他曾是某省的文科高考狀元,應當說學習成績是出類拔萃的,可又怎么樣呢?父母白養了他,還不如考不上大學留在身邊的子女,對社會也沒有貢獻可言。
一位學者說過,哲學家與普通工人的差距遠小于野狗與家犬的差距。哲人與工人的差距是分工造成的。一個單位里同工種的人其差距是狀態造成的。有些人聰明,但他無所事事,怨天尤人,他就無所成。所以說,最重要的是狀態,是精神方法。凡有助于精神狀態培養的,就要去做;凡無助的,就要少做或不做。
【第4句】:把童年還給孩子。
大家經常感慨:現在的孩子沒有童年、沒有快樂。只要進了學校就沒有好日子。在入幼兒園前,父母們懷著許多夢想,讓孩子彈琴、畫畫、唱歌、跳舞……一進學校,進了考試圈,很多父母就退出先前的游戲。當然學習也不是為了給孩子快樂,而是寄托了許多幻想。逐漸地,現實讓他們夢破,到了初中,那些美麗的幻想中的愛好便被斬盡殺絕。剩下的是“苦”。正如孩子們所說:“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的是我,最累的是我,是我,是我,還是我。”幸福是一種體驗,享受著教育的幸福,這是教育的一種境界。追問孩子幸福嗎?答案是不。可孔子《論語學記》首篇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應當是快樂的呀。為什么不能讓孩子在游戲、活動、玩耍中學習呢?為什么關在書房才叫學習呢?我們的父母,要重視孩子的心理快樂指數啊!別讓范進重現!
【第5句】:無限地相信孩子的發展潛力。
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先讓我們從男孩、女孩身上說起吧。我們給女孩的玩具是布娃娃之類的,給男孩的玩具常是各種模型、而且是活動型的。那里面含著我們希望女孩溫柔、文靜,希望男孩勇敢、活潑的意思。女孩子打架的結果會是挨訓:現在就這么瘋,以后怎么辦呀?男孩打架的結果是被贊賞:調皮的孩子聰明。孩子長大了,人們說:女孩到了中學就不行了,男孩子到了中學就好了。要知道謊言重復千遍成真理。女孩子受到了暗示是“不行”,男孩子受到的暗示是“行”,這就使他們產生了不同的狀態,于是就如筆者在《享受幸福》中寫的:“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倘若你要孩子行,那就要珍愛孩子每一次的成長機會,欣賞他們的成長,欣賞他們的言行;倘若你要孩子不行,那就抱怨,指責他們吧。孩子的潛力恒大于已經實現的一切。現代科學的研究早已證明,人的潛能是巨大的。殘疾人舟舟不也成為很棒的指揮嗎?聾啞女孩周婷成長為美國著名大學的高材生,正是其父周洪賞識教育的杰作。讓我們無限地相信孩子發展的潛力吧!
【第6句】:讓孩子有一樣屬于自己的東西。
人最幸福的事是讓他喜歡一件事情,哪怕是種花、養小動物,使業余時間、精力有所寄托。父母在培養兒童智力的同時,切不可忽視非智力的培養,應該使年輕一代具有遠大的目標,廣泛的興趣、熱烈的情感、堅強的'意志、獨立的性格。人最幸福的事是讓他喜歡一件事情,哪怕是種花、養小動物,使業余時間、精力有所寄托。每個孩子,在家庭中、學校中都應使他有個興趣愛好。什么最好?特色。現在分數最好,其他人都是失敗者。其實,孩子學得太難了,有的是一輩子都用不上的知識,有什么價值?教育應該讓孩子有一樣自己喜歡的東西,那他即使考不上大學,考不上名牌,也會有健康人生、幸福人生。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價值。復旦那個自殺的研究生有什么價值?很多優秀人才,他們并沒能接受正規大學的教育。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學到的諸如善良、勤勉遠遠超過大學的收獲。每個孩子可以有不同的成長道路,讓他喜歡一樣,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生活質量。一個人的精神生活是否快樂,這很重要。
【第7句】:讓讀書成為孩子的生活方式。
讀書的人生活不一定富裕,但他可能是精神富翁。精神上的愉悅常常比物質來得重要讀書,是孩子們凈化靈魂,升華人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對于孩子的成長而言,主要任務就是讀書。但現在學生除了讀教科書之外恰恰很少讀書。凡是讀書多的孩子,一般來說,其視野必然開闊,其精神必然充實,其志向必然高遠,其追求必然執著。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就是這個人的讀書史。讀書對于人的成長是最重要的。世界上那些生命力旺盛的民族一定是愛讀書的民族,如猶太人。近代史上三個最偉大的人物均來自猶太民族:馬克思以唯物辯證法改變了人類對社會的看法,愛因斯坦以相對論確立了嶄新的宇宙觀,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法讓人更準確地了解自身。
全世界富有者中,40%是猶太人;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最多的也是猶太族人。他們讀書態度近乎宗教:孩子剛生下來,就用蜂蜜涂在書上,讓孩子舔,意思是讀書才能甜蜜。他們也絕不允許把書踩在腳下。他們每人年均讀書60本,中國人均只有5本。一個不讀書的人是走不遠的。是否讀書跟他是否大學畢業沒有關系,書才是真正的大學,才是讓人精神成長的樂園。寧靜才能致遠。讀書的人生活不一定富裕,但他可能是精神富翁。精神上的愉悅常常比物質來得重要。
【第8句】:讓日記伴隨孩子成長。
寫日記是個好習慣。通過寫日記,可以讓孩子對自己的學習、生活進行總結和深化思考;可以鍛煉他們觀察生活的能力和駕馭語言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可以讓子女傾訴自己的情感,調節自己的情緒;可以培養他獨立的個性和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可以鍛煉他的意志,開闊他的心胸,凈化他的心靈。不僅孩子寫、老師寫、父母也可以寫,這方面成功的例子很多。有的甚至徹底改變了一個孩子,一位家長,一個學校的狀態。因為要想寫得精彩,就必須活得精彩,做得精彩。一個普遍的事實是,正因為父母覺得自己不是天才,所以,特別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一個命題肯定是正確的,只要父母們與孩子一起成長,盡管我們不是天才,但我們完全可以成為天才的父母。
高考易錯成語
【第1句】:繁文縟(rù)節:不必要的儀式或禮節繁多。也比喻多余鎖碎的手續。文,禮節,儀式;縟,繁多,煩瑣。
【第2句】:匪夷所思:指言談行動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夷,平常。
【第3句】:分庭抗禮:原指賓主相見,站在庭院的兩邊,相對行禮。現在用來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對立。
【第4句】:紛至沓來:紛紛到來,連續不斷地到來。
【第5句】:粉墨登場:化妝上臺演戲。今多比喻登上政治舞臺(含譏諷意)。
【第6句】:俯拾皆是:只要彎下身子來撿,到處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些東西、要找的某一類例證、文章中的錯別字等很多。也說“俯拾即是”。
【第7句】:感同身受:心里很感謝,如同親身感受到恩惠一樣。多用于代人向對方致謝。
【第8句】:高屋建瓴(líng):形容居高臨下,不可阻擋的形勢。建,傾倒;瓴,水瓶。
【第9句】:革故鼎新:去掉舊的,建立新的。
【第10句】: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以為正確的一套做。是,對,正確。
【第11句】:狗尾續貂:比喻拿不好的東西接到好的東西后面,顯得好壞不相稱(多指文學作品)。
【第12句】:功虧一簣(kuì):比喻事情只差最后一點沒有完成。虧,缺少;簣,土筐。
【第13句】: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現狀,不求進步。故步,走老步子;封,限制住。“故”也作“固”。
【第14句】:光怪陸離:形容奇形怪狀,五顏六色。光怪,光彩奇異;陸離,色彩繁雜。
【第15句】:管窺蠡(lí)測:比喻對事物的.觀察和了解很狹窄、很片面。蠡,貝殼做的瓢。
【第16句】: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藝的精巧。也說神工鬼斧。
【第17句】:過眼云煙: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第18句】:海市蜃樓:比喻人世繁華的虛幻,虛幻的事物。
【第19句】:邯鄲學步:比喻模仿不到家,卻把自己原來會的東西忘了。語出《莊子》。
【第20句】:沆瀣(hàngxiè)一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
【第21句】:好為人師:喜歡以教育者自居,不謙虛。
【第22句】:鶴發童顏:形容老年人氣色好。
【第23句】:怙(hù)惡不悛(quān):堅持作惡,不肯悔改。怙,依靠,依仗;悛,悔改。
【第24句】:渙然冰釋:形容疑慮、誤會、隔閡等完成消除。渙然,消散的樣子;冰釋,像水一樣消融。
【第25句】:諱莫如深:隱瞞得再沒有比它更深的了。
【第26句】:禍起蕭墻:禍亂從內部發生。蕭墻,照壁,比喻內部。
【第27句】:濟濟(jǐ)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含有在一起。濟濟,眾多。
【第28句】:集腋成裘:積少可以成多。
【第29句】:計日程功:可以數著日子計算進度。形容在較短期間就可以成功。程,計算。
【第30句】:間(jiān)不容發:距離極近,中間不能放進一根頭發。比喻情勢危急到了極點。
【第31句】:見微知著:見到微小的跡象,就能察知發展的趨勢。微,小,指剛顯露出的苗頭;著,明顯。
【第32句】:江郎才盡:比喻才思枯竭。
【第33句】:江河日下:江河的水天天向下游流。比喻情況一天天壞下去。
【第34句】:膠柱鼓瑟(sè):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柱瑟上調弦的短木,被粘住,就不能調整音高。
【第35句】:金科玉律:必須遵守、不能改烴的信條。多含貶義。
【第36句】:開門揖盜:比喻引進壞人,自招禍患。揖,作揖,表示歡迎。
【第37句】:空穴來風:有了洞穴才有風進來。比喻消息和傳說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
【第38句】:梁上君子:代稱竊賊。語見《后漢書》。
【第39句】:兩小無猜:男女小的時候在一起玩耍,天真爛漫,沒有猜疑。
【第40句】:廖若晨星:稀少得好像早晨的星星。
【第41句】:林林總總:形容繁多。
【第42句】:鱗次櫛(zhì)比:形容屋舍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齊。
【第43句】:令人發指:形容極度憤怒。發指,頭發直豎起來。
【第44句】: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嚴格執行法令。
【第45句】:爐火純青:比喻學問、技術或辦事達到了純熟完美的地步。
【第46句】:屢試不爽:屢次試驗都沒有差錯。爽,差錯。
【第47句】:買櫝還珠:比喻沒有眼光,取舍不當。櫝,匣子。語出《韓非子》。
【第48句】:滿目瘡痍:形容受到嚴重破壞的景況。瘡痍,創傷。
【第49句】:蓬蓽(bì)增輝:謙辭。表示由于別人到自己家里來或張掛別人給自己題贈的字畫等而使自己非常光榮。蓬蓽,“蓬門蓽戶”的省略。也說“蓬蓽生輝”。
【第50句】:披肝瀝膽:比喻真心相見,傾吐心里話。披,揭開。
高考易錯成語
導語:成語題目是高考里面必考的,所以我們要重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考易錯成語大全,歡迎閱讀與借鑒,謝謝!
【第1句】:哀鴻遍野:比喻呻吟呼號、流離失所的災民到處都是。哀鴻,哀鳴的大雁,比喻悲哀呼號的災民。
【第2句】:安步當車:古代稱人能安貧守賤。現多用以表示不乘車而從容不迫地步行。安,安閑。
【第3句】:安土重還:安于本鄉本土,不愿輕易遷移。重,看得很重。
【第4句】:嗷嗷(áo)待哺(bǔ):形容受饑餓的悲慘遭情景。嗷嗷,哀號聲;哺,喂食。
【第5句】:篳(bì)路藍縷:駕著柴車,穿著破舊的衣服去開辟山林。篳路,柴車。藍縷,破衣服。形容創作的艱苦。
【第6句】:抱殘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進。
【第7句】:白駒過隙:比喻時間過得很快,就駿馬在細小的縫隙前飛快地越過一樣。白駒,駿馬。
【第8句】: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驚慌。
【第9句】:杯水車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比喻無濟于事。
【第10句】:別無長(cháng)物:沒有多余的東西。形容窮困或儉樸。
【第11句】:不足掛齒:不值得一提。謙虛說法。
【第12句】:不足為訓:不值得作為效法的'準則。訓,準則。
【第13句】:不可理喻:沒法跟他講道理。形容蠻橫或固執。比喻,使明白。
【第14句】:不脛而走:比喻消息傳得很快。脛,小腿。
【第15句】:不負眾望:不能使群眾信服。孚,使人信服。
【第16句】:不為(wéi)已甚:指對人的責備或處罰適可而止。已甚,過分。
【第17句】:不即不離:不接近也不疏遠。即,接近。
【第18句】:不卑不亢:對待人有恰當的分寸,既不低聲下氣,了不傲慢自大。卑,低下;亢,高。
【第19句】:不稂(láng)不莠(yǒu):比喻人不成材,沒出息。稂、莠,田里的野草。
【第20句】:不落窠臼:比喻有獨創風格,不落舊套。
【第21句】:不容置喙(huì):不容別人插嘴。喙,嘴。
【第22句】:不塞(sāi)不流,不止不行:比喻舊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壞,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樹立起來。
【第23句】:不以為然:不認為是對的,含有輕視意。然,對,正確。
【第24句】:不以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第25句】:不刊之論:形容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刊,削除,修改。
【第26句】:不瘟不火:指戲曲不沉悶乏味,也一急促。瘟,戲曲沉悶乏味;火,比喻緊急、急促。
【第27句】:側目而視:斜著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看。形容拘謹畏懼而又憤怒的樣子。
【第28句】:出神入化:形容技藝達到了絕妙的境地。
【第29句】:城下之盟:敵軍到了城下,抵抗不了,跟敵人訂的盟約。泛指被迫簽訂的條約。
【第30句】:誠惶誠恐:惶恐不安。原是君主時代臣下給君主奏章中的套語。
【第31句】:曾幾何時:時間沒有過去多久。
【第32句】:曾經滄桑:比喻曾經見過大世面,不把平常事放在眼里。
【第33句】:蠶食鯨吞:用各種方式侵占吞并。(蠶、鯨,名詞作狀語)
【第34句】:滄海一粟(sù):比喻非常微小。粟,谷子。
【第35句】:從善如流:接受善意的規勸,如同水流向下那樣迅速而自然。
【第36句】:大快人心:壞人壞事受到懲罰或打擊,使大家非常痛快。
【第37句】:大而無當:雖然大,但是不合用。
【第38句】:大智若愚:某些有才智有才能的人不露鋒芒,表面看來好像很愚笨。多含褒義。
【第39句】:大器晚成:指能擔當大事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煉,所以成就比較晚。
【第40句】:當仁不讓:遇到應該做的事就要勇于承擔,不謙讓,不推托。仁,正義,正義的事,引申為應該做的事。
【第41句】:得隴望蜀:比喻貪得無厭,含貶義。
【第42句】:登堂入室:比喻學識或技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達到很高水平。
【第43句】:頂禮膜拜:比喻崇拜到極點,含貶義。
【第44句】:東山再起:東晉謝安退職后在東山做隱士,后來又出任要職。比喻失勢之后,重新恢復地位。
【第45句】:豆蔻年華:指女子十三四歲的年紀。語出唐代杜牧詩。
【第46句】:對簿公堂:簿,文狀起訴書之類。對簿,受審問。指公堂上受審。
【第47句】:多事之秋:事變很多的時期。
【第48句】:耳濡目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濡,沾濕。
【第49句】:耳熟能詳:聽的次數多了,熟悉得都能夠詳盡地說出來。
【第50句】:耳提在命:不但當面告訴他,而且揪著耳朵叮囑。形容懇切教導。語出《詩經》。
高考易錯成語有哪些
【第1句】:良莠不齊:一群人中有好有壞,側重于品質。不用于水平、成績等。
【第2句】:無所不至:什么壞事都干。與“無微不至”有天壤之別。
【第3句】:明日黃花:過時的新聞報道或事物.不能寫作昨日黃花。
【第4句】:評頭品足:比喻在小節上過分挑剔.與中性的評議不同。
【第5句】:休戚與共:同歡樂共悲哀,與患難與共不同。
【第6句】:置之度外: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與“置之不理”不同。
【第7句】:翻云覆雨:比喻反復無常或玩弄手段,不能表示氣勢宏偉。
【第8句】:彈冠相慶:貶義,常被誤解為中性的互相慶賀。
【第9句】:期期艾艾:口吃,不理解為懦弱猶豫等。
【第10句】:無可厚非:不必作過嚴厲的`批評,與無可非議程度不同。
【第11句】:不脛而走:消息傳得很快,表示東西丟失用“不翼而飛”。
【第12句】:身臨其境:常誤用為代替“設身處地”。
【第13句】:煢煢孑立:孑然一身,處境孤單,無依無靠,指一生,而不指某時。
【第14句】:耿耿于懷:形容心存怨恨。
【第15句】:因人成事:依靠別人把事情辦好,只能表貶義或自謙。
【第16句】:耳提面命:表示長輩的諄諄教導,不用于同輩之間和貶義。
【第17句】:聳人聽聞:故意夸張使人震驚,強調主觀目的。
【第18句】:駭人聽聞:多指社會上發生的壞事使人聽了吃驚,強調客觀效果。
【第19句】:咬文嚼字:一般用于貶義,除非貶詞褒用。
【第20句】:處心積慮:貶義,褒義用“殫精竭慮”。
【第21句】:火中取栗:比喻冒險為別人出力而不知上當。
【第22句】:忍俊不禁:不能說“忍俊不禁地笑起來”。
【第23句】:責無旁貸:不能說“責無旁貸的責任”。
【第24句】:參差不齊:長短高低大小水平不一致,不用于時間等。
【第25句】:繪聲繪色:形容描寫生動逼真,常誤用作代替“有聲有色”、
【第26句】:危言危行:講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褒義。
【第27句】:不可思議: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強調神秘奧妙。、
【第28句】: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愚昧或蠻橫。
【第29句】:不可向邇:不能接近。
【第30句】:不可終日:形容形勢危急或心中惶恐。
【第31句】:一發而不可收:行為不受控制或無法停住。
【第32句】:一發不可收拾:更加無法整頓。
【第33句】:如喪考妣:像死了父母一樣,貶義。
【第34句】:汗牛充棟:只形容藏書很多,不用于其他事物。
【第35句】:嘆為觀止:主語是人,如果主語是物,耍說“令人嘆為觀止”。
【第36句】:賞心悅目:主浯是人,如果主語是物,要說令人賞心悅目。
【第37句】:不可開交:無法擺脫或結束,前面加“忙得”“打得”等。
【第38句】:不亦樂乎:不一定非樂不可,常用來表示達到極點的意思。
【第39句】:無所不為:什么壞事都干。
【第40句】:無所不至:什么地方都去,什么壞事都干。
【第41句】:諱莫如深:諱,隱秘不說;深,事件重大。后來形容瞞得很緊,惟恐別人知道。
【第42句】:河清海晏:河,黃河;晏,平靜。比喻天下太平。
【第43句】:沆瀣一氣:沆瀣,夜間的水氣。比喻氣味相投的人勾結在一起。
【第44句】:含糊其辭:故意把話說得不清楚,不明確。
【第45句】:集腋成裘:腋,腋下,指狐貍腋下的皮毛;裘,皮衣。比喻積少可以成多。
【第46句】:疾首蹙額:疾首,頭疼;蹙額,皺眉頭。形容厭惡、痛恨的樣子。
【第47句】:見微知著:微,小,苗頭;著,明顯。見到一點苗頭就能看清發展的趨向和實質性的問題。
【第48句】:吉光片羽:古代神話中的神馬名;片羽,一種羽毛。比喻殘余僅存的古代文物。
【第49句】:激濁揚清:激:沖去;濁,臟水;清,清水。原來比喻除去壞人,獎勵好人。現在比喻發揚好的,去除壞的。
【第50句】:既往不咎:既,已經;往,過去;咎,責備,加罪。對過去做錯的事不再責備。
上一篇:關于建筑行業的口號匯聚8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