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的反清思想
篇一:反清四大寇
四大寇,是青年時期的孫中山、陳少白、尤列和楊鶴齡的昵號。時孫在香港西醫書院讀書期間,常與陳、尤、楊三人在香港中環歌賦街二十四號的楊鶴齡祖產商店楊耀記處會面,并議論中國時政,大談反清逐滿及太平天國遺事,倡言革命,鼓吹共和。且“暢談革命,慕洪秀全之為人”,被人稱曰“四大寇”。
民國十年(西元1921年),孫中山建立廣州軍政府時,常與陳、尤、楊三人在廣州觀音山(今越秀山)文瀾閣會面,孫中山亦修治文瀾閣并題曰“四寇樓”,以志昔日在楊耀記時的生活。
陳少白(1869-1934)原名聞韶,后改名白,字少白,號夔石,廣東新會人。1886年(同治八年七月廿日)出生于江門市郊外海鎮南華里一個基督教牧師家庭。陳少白六歲入私墊,天資聰敏,勤啻好學。1888年入廣州格致書院。1890年入香港西醫書院,與孫中山拜盟為兄弟。1895年參與組織香港興中會,籌備廣州起義,事敗與孫中山、鄭士良逃亡日本,成立興中會橫濱分會。1897年去臺灣設立興中會分會。1899年奉孫命回香港創辦《中國日報》,宣傳革命,與?;蕰搼?。同時聯絡三合會、哥老會,與畢永年等組織興漢會。
1900年在香港策應惠州起義。1905年任中國同盟會香港分會會長。1911年任廣東軍政府外交司司長。不久辭職,成立粵航公司,任總司理。1915年與李煜堂設立上海保險公司,任主席。1921年任中華民國總統府顧問、大本營參議。次年1月任國立中華國民銀行監督。陳炯明叛變后辭職回故里,致力家鄉建設。1934年12月23日在北平病逝。著由《興中會革命史要》、《興中會革命史別錄》等。
尤列(1866—1936),字令季,別字少紈,號小園,又號吳興季子,晚號缽華道人。1866年生于廣東順德縣北水鄉新基坊。十七歲時在上海參加洪門,二十二歲入廣州算學館,結識孫中山。曾先后參加廣州起義和惠州起義的籌劃工作。后赴日本、南洋,為中和堂會長,在新加坡創辦“圖南日報”,宣傳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后,反對袁世凱稱帝。晚年居香港設皇覺書院講學。著有《四書章句易解》、《四書新案》等。
楊鶴齡(1868-1934)字禮遐,廣東香山(今中山市)人。與孫中山同村,自幼相識。1886年入廣州算學館,與尤列同窗,又與孫重逢相聚。1888年畢業后到香港,住在父親開設的楊耀記商店里,與志同道合的孫中山、陳少白、尤烈昕夕往還,“高談造反覆滿”。1895年加入興中會,在港澳一帶協助籌募起義經費和開展反清宣傳。辛亥革命后在澳門過著平民的生活,孫常寄錢接濟。
1919年5月16日楊鶴齡致函孫求職。孫批答他日有用人之地,必不忘故人。1921年9月14日被孫聘為總統府顧問。1923年4月4日任港澳特務調查員。1934年8月29日在澳門病逝。
篇二:《紅樓夢》的反清思想與中國數千年來的愛國精神一脈相承
《紅樓夢》的反清思想與中國數千年來的愛國精神一脈相承怡然軒于2005-09-26發表在紅樓藝苑-學術研究
前言:
隨著網絡文化的發展,不少網友,如顏也之、趙子、苦丁等諸多先生都從不同的角度對《紅樓夢》中反清思想進行了闡述,從而使《紅樓夢》的反清思想一步一步地展示出廬山真面目。在下發表拙文,以抒一孔之見。望網友們教正。
在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上,抵御外來侵略,建設美好家園是一個永恒的主題。自古至今,凡那些維護國家統【第1句】:誓死抵抗外來侵略的愛國志士,一直受到各朝各代最廣大人民的愛戴和尊敬。在中國歷史上,即使所有的封建皇室從最初建立政權時的開明,一步步走向沒落乃至滅亡,但中國人民的愛國之心卻永遠不變;不論封建朝代如何更迭,任何朝代中的舍身愛國的志士仁人,一直受到朝朝代代廣大人民的愛戴和崇拜。數千年來,伯夷叔齊的不食周粟,屈原的上下求索,岳飛的壯懷激烈,陸游的示兒期盼,文天祥的浩然正氣,史可法的大義凜然,《紅樓夢》書中的林四娘的捐軀報主,直至六十年前無數的抗日將士的奮起抗日,無一不是中國人民愛國精神的象征。而那些賣國求榮的奸臣賊子,則受到包括婦孺之口的唾棄不齒。如宋代秦檜、明末的吳三桂、孔令德、洪承疇、近代的汪精衛,不管他權勢多高,賣國的托詞多么冠冕堂皇,都永遠被中國人民視為民族的敗類。
蔡元培先生在九十年前指出,《紅樓夢》是一部作者持民族主義甚摯的反清吊明的政治小說。這部小說是特定的明末清初歷史條件下的產物。1644年,滿清因吳三桂相邀而“僥幸”入主中原,明朝隨之覆滅。這一重大的歷史變革,按當時漢族傳統觀念視之為“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全國各地紛紛爆發了不同規模的抗清斗爭。長達近二十年的抗清斗爭失敗后,仍有許多士大夫和知識分子,存在非常強烈的民族復興思想。比如八大山人、呂留良等的'削發為僧,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人親自發起和參與抗清,在抗清斗爭最終失敗后,仍然誓不仕清,并寫下了不少“反清吊明”的詩文著作。顧炎武甚至把自己原來的名字忠清憤而改為炎武,表現出與清室誓不兩立的決心。與此同時,全國各地大批的知識分子以文學作品為武器進行“反清復明”的活動。如一些學者在所編著的著作中仍尊南明為正統,視滿清為異族。從而導致了中國封建史上長達100多年的駭人聽聞的“文字獄”。
明末清初大規模的抗清斗爭雖然最后失敗,但民間的反清活動卻一直沒有停止。如果說乾隆前期多以隱蔽的輿論工具進行反清,并遭到滿清殘酷的“文字獄”予以鎮壓,而乾隆后期的反清則多以公開的武裝斗爭的形式出現,白蓮教以“彌勒轉世,當輔牛八”為信念,公開進行扶朱明反滿清的起義,之后,全國又相繼爆發東南海上起義、山東天理教起義、臺灣天地會起義、山西的先天教起義、湖南永州瑤族起義、乃至大規模的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等此起彼伏的反清斗爭。直到孫中山建立了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宗旨的同盟會,以義和團運動興起為契機,成功發動武昌起義,才徹底推翻了滿清統治。
《紅樓夢》是一部在明末清初抗清斗爭已經失敗,一時靠武力推翻清朝皇室已經無望的情況下,清初的志士仁人在總結文武兩方面反清斗爭的經驗之后,為躲避“文字獄”之圍剿,以更曲折的筆意進行反清的輿論武器。書中作者警示國人“不失其赤子之心”,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國人而為滿清充當“國賊祿蠹”。在書中二十七回,作者不但借林黛玉之口以《葬花詩》
的獨特方式對史可法的英勇就義及抗清將士進行“質本潔來還潔去”的悼念,對南明朝最后一個皇帝永歷帝進行無奈的緬懷(見拙作《紅樓夢書中日期的反清用意》),還借賈寶玉等人之筆對當年山東青州抵抗清軍捐軀報主的烈女林四娘表達出崇高的敬仰之情,從而鮮明地亮出了《紅樓夢》的“反清吊明”主題。因此,《紅樓夢》其實就是明末清初之際波瀾壯闊的反清斗爭的繼續和重要組成部分。
《紅樓夢》攻擊的主要對象是孝莊文皇后為代表的滿清皇室。該書的開頭說“何我堂堂須眉,誠不若彼裙釵哉?實愧則有余、悔又無益之大無可如何之日也!當此,則自欲將已往所賴天恩祖德,錦衣紈袴之時,飫甘饜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負師友規談之德,以至今日一技無成、半生理潦倒之罪,編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敝v的是那么多的明朝男人,文武將相,怎么還比不讓一個清朝的女人孝莊文皇后呢?孝莊文皇后以一裙釵之身,居然能攜一個六歲的福臨(順治帝)登基北京,在順治僅24歲因天花去世(一說因為董鄂妃之死而落發出家)后,又扶持一個僅8歲的玄燁(康熙帝)維持并鞏固了清室政權。所以,在這部書中,有相當多的篇幅對孝莊文皇后進行了無情攻擊。如《好了歌》中的“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嬌妻忘不了,君在時時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好了歌注解》中的“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等語,就是諷刺孝莊文皇后為了維護順治的皇帝寶座,不顧天下人恥笑,竟以皇后之尊下嫁攝政王多爾袞。而吳三桂的引清進關,洪承疇、孔令德的賣國求榮,只不過是為孝莊文皇后籌辦了一場隆重的皇后下嫁的嫁妝。至于書中對孝莊文皇后的攻擊就更多了。因孝莊文皇后小名叫大玉,其妹叫小玉,書中就有鳳姐的借題發揮:“討人嫌的很!你也玉,我也玉,得了玉的益似的”
《紅樓夢》以寶玉出家為結尾,這是因為在特定的明末清初之際,文化人以落發為僧而進行反清斗爭,是當時有骨氣的知識分子的最崇高選擇和最偉大的壯舉。書中在寫到寶玉出家的真正動機時,寶玉對寶釵反復強調自己“不失其亦子之心”,以“堯舜不強巢許,武周不強夷齊”來表白自己如伯夷叔齊一樣不食周粟,忠于故國。作者在此所宣揚的就是一種中國幾千年來最原始、最樸素的愛國精神。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對伯夷、叔齊亦有過“古之賢人也”的最高評價。因此,作者這樣的描寫,其實就是對當時反清名士呂留良等人落發為僧誓不仕清的呼應和肯定。這也是書中作者借賈寶玉之口,經常大罵貪圖封官進爵為滿清賣力之徒為“國賊祿蠹”,借鳳姐之口喊出“舍得一身刮,改把皇帝拉下馬”的真正原因所在。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也是孫中山先生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資本主義革命政綱100周年,亦是蔡元培先生寫成《石頭記索隱》90周年。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年之際,從《紅樓夢》書中體會作者特定歷史條件下反清思想,重溫孫中山先生當年“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革命口號,回顧中國人民奮勇抗日的戰斗歷程,只能使我們更進一步認識到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愛國精神的寶貴。所以,《紅樓夢》書中的“反清吊明”思想,與當時八大山人、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呂留良的反清愛國思想是相輔相承的,與孫中山先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精神,與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奮起抗日的精神,與中國人民數千年來的保衛國家抵御侵略的愛國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紅樓夢》中的佛教思想
《紅樓夢》不但以寶黛釵的愛情悲劇為主線,講述了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落與消亡,還在書中記錄了大量封建社會時期的文化知識以及民風民俗,其中就包含了很多佛教思想。
古典小說《紅樓夢》一書以“夢”始,以“夢”終,通篇蘊含著深厚的佛教思想。因緣果報、色空觀念等佛教思想充斥著整部小說,使小說滲透著人生如夢、世事無常的悲涼色彩。
【第1句】:因緣果報的內涵及其在小說中的體現
(一)因緣果報的內涵。
東晉高僧慧遠吸收“業感緣起”的說法,并融合中國自古以來“善惡報應”等觀念,著《三報論》、《明報應論》以提倡“因緣果報”思想。
因緣為因與緣之并稱。因,指引生結果之直接內在原因;緣,指由外來相助之間接原因。依此,因緣又有內因外緣、親因疏緣之稱。廣義而言,因即意謂因與緣,包含內因與外緣。一切萬有皆由因緣之聚散而生滅,稱為因緣生、緣生、緣成、緣起。因此,由因緣生滅之一切法,稱為因緣生滅法;而由因與緣和合所產生之結果,稱為因緣和合。
果報即由過去業因所招感之結果,又作異熟、果熟、報果、應報、異熟果。果報有二種:【第1句】:總報,即由引業(總報業)而來之果報,如人之生存即由前生引業而來?!镜?句】:別報,即人人個別之果報,系由滿業(別報業)而來,又稱滿果,如同生而為人,則有男、女、貧、富之分,此即為別報。《涅盤經》講:“業有三報,一現報,現作善惡之報,現受苦樂之報;二生報,或前生作業今生報,或今生作業來生報;三速報,眼前作業,目下受報”。如此說來,好人今受苦報,不得善終,皆因過去所種的惡因,今已緣熟,須承受苦果,今生雖然做好,卻善因薄弱,善緣未熟,要待來生,才受好果,反之亦然??梢姡鸾烫幪幹v究有果必有因,果由因生,因由果來,今生種何因,來世得何果。
(二)因緣果報思想在小說中的體現。
《紅樓夢》中隨處可見因緣果報的場合,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寶黛釵之間的愛情。
小說第一回就借甄士隱的夢境讓我們了解了寶黛前世做業之因:寶玉的前世神瑛侍者在西方靈河岸邊,三生石畔用仙水澆灌黛玉的前世絳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歲月,吸收天地精華和雨露滋潤而修成女兒身。得了靈氣的仙草見神瑛侍者投胎下凡,領略世間的溫柔富貴,為了報答他的澆灌之恩,絳珠仙草也決定下凡,用一生的眼淚還他。這樣,就有了“石頭下凡歷劫,絳珠還淚”的因緣果報。木石前盟的因緣果報貫穿小說的全過程,因此寶黛之間的愛情在本質上就是一個還淚的過程。小說時不時會向我們點明他們之間的前世宿緣,以此來照應今世的還淚果報。小說第三回寫寶玉和黛玉初次相見,彼此都有熟悉之感,林黛玉總覺得寶玉好像曾經在哪里見過似的,寶玉也說“這個妹妹我曾經見過的”,這正是因為他們有著“木石前盟”的宿緣。而從寶玉摔玉開始,黛玉就在進行還淚行動。小說中寫黛玉流淚的情節很多,像“寶玉挨打”、“黛玉葬花”等,眼淚是印證“絳珠下凡還淚”因緣果報的象征。所以眼淚再多,也總有還盡的那一天,小說第四十九回就暗示了我們,黛玉說到:“近來我只覺心酸,眼淚卻像比舊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淚卻不多”。“眼淚不多”是淚盡的前兆,而淚盡的時候就是黛玉還淚結束的那一天,也就是魂歸離恨天的時候。這是一場前世就已經注定的還淚情緣,寶黛愛情的獨特之處,就是兒女真情。但是他們之間的真情與當時社會的世俗人情是格格不入的,因此也不被當時的世人所接受。所以,阻礙他們相愛的不僅是家族的反對,更主要的還是整個封建社會的否定,因此他們之間注定是“有緣無分”的,這段愛情注定逃不過悲劇的結局。
我們再來看寶玉和寶釵之間的愛情——金玉良緣,如果說“木石前盟”的愛情是前世因緣,那么“金玉良緣”的相逢就是現世情緣。小說第三回寫黛玉有不足之癥,“從會飲食時便吃藥,到今日未斷”,因此癩頭和尚勸她要么出家,要么“總不許見哭聲”、不見外姓親友之人,如此才可保一生平安。作者在這里已經告訴了我們黛玉淚盡而死的悲劇。而同樣是小時多病的寶釵,卻得到一位和尚給她治好了病,還送她兩句吉讖:“不離不棄,芳齡永繼”,這和寶玉出生時口中所含的寶玉上所寫的“莫失莫忘,仙壽恒昌”兩句話正好一對,從而為后來二人之間的金玉良緣以及成親埋下了伏筆。不論是容貌、品德還是才智,薛寶釵都是大觀園眾多女兒中最出眾的,可以說是《紅樓夢》中最美滿的女性。她有很現實的處世原則,能夠處處考慮自己的利益,但她同樣有少女的情懷,有對寶玉的真實情感。但是她卻沒有獲得真正的幸福,她與寶玉的婚姻不過是空洞的結合。“金鎖是個和尚給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結為婚姻”,本來以為是金玉良緣,但是寶玉由于和黛玉有著木石前盟,所以“心心念念只記掛著林黛玉,并不理論此事”,甚至在夢中都不肯承認這段金玉良緣:“和尚道士的話如何信得?什么金玉姻緣,我偏說是木石姻緣”。寶釵與寶玉是現世“金玉良緣”的因緣,但寶玉是與生俱來的,而金鎖不過是和尚給的,因此金玉良緣是很難達到“不離不棄,芳齡永繼”的理想狀態的。薛寶釵一生都在追求完美與成功,但是在感情上她卻始終也沒有做到,她也很清醒地意識到不管自己怎么努力也是留不住寶玉的,不得不“任他隨聚隨分”。
總之,作者在構建小說情節、安排人物命運時,始終貫穿著因緣果報的思想,不僅使故事的發展合乎情理、順其自然,同時也為小說中人物的命運與結局埋下了伏筆。
【第2句】:色空觀念的內涵及其在小說中的體現
(一)色空觀念的內涵。
四大皆空是佛教的基本思想。四大,也叫“四界”,具體指的是地、水、火、風,地的屬性是堅;水的屬性是濕;火的屬性是暖;風的屬性是動。這四種屬性具有形成有形有相的地、水、火、風四種元素的功能。又由于四種屬性是從功能上來意識到它的存在、無形象去認識它,因此佛教稱這四種屬性為“能造四大”。而由四種屬性所表現的有形有質,可以通過視覺去見到的地、水、火、風為“所造四大”。盡管佛教認為有兩種四大,然而“能造四大”,僅僅是性能,是不可以肉眼見到的,而“所造四大”有形有質,是可以通過視覺來直接認識的,故一般提四大只是指“所造四大”,即地、水、火、風四種元素。佛教認為世界上一切存在的東西,外而山河國土,內而身體形骸,既不是類如造物主上帝所創造出來的',也不是無因無故而忽然產生出來的,而是四大和合所形成的。四種元素能產生世界,所以稱“大”。宇宙萬物沒有一件不是四大暫時聚合生成的,所以也沒有一樣是永恒不變的。四大合則生,四大散則滅,所以說“四大皆空”。
佛教把一切有形的物質稱為“色”,這些物質均屬因緣而生,其本質是空,故色即是空。意謂色本身即是空幻不實,無根無形。《般若菠蘿蜜多心經》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按此說法,那么宇宙萬物都因因緣和合而生,其在未生之前,本無此物,既滅之后,亦無此物。即使在其生后滅前這段時間內,也只不過是眾緣湊合在一起的假象,本無自性可言。
(二)色空觀念在小說中的體現。
色空觀念是《紅樓夢》創作的主旨。小說第一回在介紹本書的由來時就寫到空空道人“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遂將《石頭記》改名為《情僧錄》,而且書中多處表現出“色即是空”的佛教觀念。小說第一回中跛足道人所唱的《好了歌》,分別從功名將相、金銀財富、嬌妻恩情、兒孫后代幾個方面來告訴人們一切事物的本性都是“空”,不要對此存有貪戀,只有放下一切才能“好”,充分體現出了老莊的出世哲學與佛法的禁欲主義。
《紅樓夢》中所涉及到的“色”既包括男女間的情色,又包括整個人生,其色空觀主要強調現實人生的虛無,提倡一種出世哲學。色即是空,而空即是無,整部小說都籠罩著一層虛幻、空無的氣氛。
小說中凡是過分縱情聲色的男女,由于不明白情色為空的道理而貪色縱欲,最終導致命歸黃泉,秦鐘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秦鐘從其名字來看就是一個情種,我們都知道寶玉可謂是英俊可人,但是在秦鐘面前,他也不得不自慚形穢:“那寶玉自一見秦鐘的人品,心中便有所失,癡了半日,自己心中又起了呆意,自己道:天下竟有這等人物,如今看來,我就成了泥豬癩狗了……”然而寶玉只不過是一個多情公子,但秦鐘卻是一個情色公子,經常放縱自己,結果導致年紀輕輕就身損神傷,最終送了性命。
作者在安排人物命運時,也大量摻雜了色空觀念,從而在人生層面上闡釋了“色即是空”的理念。書中有很多人物最后都皈依了佛教:甄士隱同瘋道人飄飄而去,賈寶玉舍棄寶釵出家為僧,惜春、芳官、藕官、蕊官先后出家為尼,柳湘蓮將萬千煩惱絲一揮而盡皈依佛門,而妙玉則干脆以一個帶發修行的尼姑出場。這些人物的出家盡管并不都是由于明白了“色即是空”的道理,但他們還是或多或少對世間的功名利祿、富貴榮華等“色”有了一定程度的勘破。
總之,《紅樓夢》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奇跡,其中所蘊含的佛教文化是豐富而深厚的。通過對“因緣果報”和“色空觀念”這兩個佛教基本思想的分析,我們不僅看到了二者在串連小說情節、安排人物命運以及表達小說主旨方面的作用,同時也深深地體會到了整部作品所折射出來的佛教文化精髓。
紅樓夢的主題思想
紅樓夢被稱為我國四大名著,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紅樓夢的主題思想,僅供參考!
一部《紅樓夢》,幾百年來引發了人們無數的驚嘆和猜測爭議,隱藏了多少謎團。這樣一部千古奇書卻偏偏無全璧無定本,情節殘缺版本復雜,使讀者們鬧不清楚究竟作者理想中的完整《紅樓夢》是怎么回事。對于書中的情節故事人物筆法,大家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議論紛紛、意見不一。就連最基本的全書主題思想,自成書以來便一直爭論不休,難有定論。說色空虛無者有之,言影射歷史者有之,認為批判封建社會者有之,反正是五花八門,實際上幾乎沒有一個真正令大家普遍滿意的結論。
在我看來,《紅樓夢》的主題思想并沒有其寫作筆法和人物性格那樣復雜難論。在那樣一個時代,那樣一個社會,曹雪芹寫《紅樓夢》,主要表達的既不是悲觀厭世,一切虛無空洞的出世思想;也不是什么人人事事俱可與歷史真實對應的報告文學、人物傳記;更不是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和歷史唯物主義、社會發展規律。曹雪芹不是宗教人士、不是悲觀主義者,不是政客和專門記述隱密的八卦記者,更不是資本主義啟蒙思想者和民主人士。他的“千紅一哭”、“萬艷同悲”和“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只不過是在塑造悲劇。書中零星的一些可以參照歷史的情節只不過是曹公對自己童年生活的懷念以及對人生劇變的感觸。曹雪芹對女性和社會底層人民的尊重贊美,對個性解放和思想變革、叛逆反抗的深度描繪刻畫是對《牡丹亭》、《西廂記》等中國傳統文藝作品思想的繼承和發揚,具有完全的中國特色風格。他的一系列“末世”、“補天”論只不過是就事論事和歷史循環論,像感嘆“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一樣,都只是一種具體的感觸和較為狹隘的思想,并沒有形成完整成熟的體系,不存在所謂的.對封建社會必然滅亡的判斷,今天的研究者們有點兒過于把文學作品政治化、階級化。
《紅樓夢》的主題思想其實很簡單,就是在寫那個時代各個階層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就是反映社會現實與發展變化。曹雪芹的筆觸集中在賈府的老爺公子、丫鬟小姐、仆人小廝身上,但實際涉及到全社會的蕓蕓眾生。《紅樓夢》歌頌一切美好的人和事,特別是女性和社會底層的人物以及男女之間的微妙美好情感。《紅樓夢》的字里行間表達了作者高遠的理想和宏大的胸懷,同時又感嘆美好事物的毀滅與人生風云變幻禍福難測的無奈。作者也諷刺社會的腐敗,警醒時代正走向沒落??偟膩碚f,《紅樓夢》的主旨就是借對賈府的描寫全面地反映作者生活的社會時代,從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思想觀念、道德制度、心理情感等各方面來描繪現實,塑造了擁有獨特魅力、真實豐滿的人物,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波瀾壯闊的命運變革。《紅樓夢》的思想境界其實并沒有完全突破那個時代的限制約束,只不過是有著顯著創新的中國文學集大成者,是現實主義巨作。
話說回來,《紅樓夢》的思想究竟是什么,也許只有曹公自己知道。但可以確定的是,以哲學宗教的思想來判斷,以神秘主義的方法來推想,以馬克思主義觀點來定論,都是不對的。從文本來做切實的探討才是《紅樓夢》思想研究包括整個紅學發展的正道坦途。
《紅樓夢》的思想性
【作品簡介】《紅樓夢》,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說。早期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傳,八十回后部分未完成且原稿佚失。原名《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程偉元邀請高鶚協同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定名《紅樓夢》。亦有版本作《金玉緣》。
《紅樓夢》的思想性我這里要談的,是曹雪芹《紅樓夢》的思想性;也就是要排除開現在存世流傳的通行本后四十回所寫結局,只論前八十回的“曹雪芹原本”,以及脂硯齋批語透漏的、前八十回中“草蛇灰線”提了開頭、而現在已經“迷失”的后幾十回所寫結局。本文只談其思想性,是由于:曹雪芹《紅樓夢》這部偉大著作,它總體的藝術性構成,前無古人,后難有來者;俞平伯、周汝昌、蔡義江、梁歸智等專家、學者已經撰文剖析評論,鞭辟入里,我佩服得很,不敢,也“毋庸置喙”。而對于曹雪芹《紅樓夢》的思想性,一些學者的評價,我卻認為過于拔高;“知人論世”,我有些話,忍不住一定要說。
曹雪芹《紅樓夢》的哲學指導思想,我認為仍然屬于儒家,是儒家王守仁“心學”傳人李贄一派,但還沒有李贄那么激進?!都t樓夢》主角賈寶玉,“毀僧謗道”,卻仍然推崇“孔子是亙古第一人”;賈寶玉推崇儒家經典《四書》中《大學》“明明德”,燒掉其它書而保留了《四書》,顯然是認為值得繼續學習;女主角林黛玉,其父親為她延師教讀,讀的也是《四書》。如果認為儒家王守仁和李贄學派仍然屬于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思想分支,那么,似乎不應該把曹雪芹抬到“封建叛逆”的高度?
曹雪芹《紅樓夢》“大旨談情”,我認為其哲學根源也來自王守仁和李贄:王守仁說“喜怒哀懼愛惡欲,謂之七情……七情順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不可分別善惡,但不可有所著。”(《傳習錄》);李贄《童心說》,推崇“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林黛玉“情情”,賈寶玉“情不情”,在曹雪芹心目中,應該都是自然流行的“良知”,都是沒有受到現世污染的“童心”。
當然,曹雪芹“大旨談情”,也受到了湯顯祖、馮夢龍、金圣嘆等文學家的巨大影響。湯顯祖創作《牡丹亭》,塑造了杜麗娘這個大膽追求愛情的“有情人”,并在《牡丹亭記題詞》中推崇“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馮夢龍編纂出版《情史》,匯聚古今男女情感、情欲事跡,在序言中說自己“余少負情癡”,揚言“我欲立情教,教誨諸眾生”。金圣嘆批點小說《水滸傳》、戲曲《西廂記》,提升它們的地位和《莊子》、《史記》并列,推崇表現男女愛情的《西廂記》是“天地妙文”。
談情,鐘情,往更遠追溯,有儒家說《詩經》的“發乎情,止乎禮義”,有陸機《文賦》的“詩緣情而綺靡”;對曹雪芹更重要的,我以為是魏晉時期阮籍、王戎等人的作為。張宜泉詩序記曹雪芹“字夢阮”,敦誠贈詩說曹雪芹“步兵白眼向人斜”,把他比作阮籍;這些,我在《愛紅臆談》的相關文章中已經引述?!妒勒f新語·傷逝》記載:王戎喪兒萬子,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簡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簡服其言,更為之慟。曹雪芹對這個典故應該很熟悉。他后來四十多歲就英年早逝,我認為是兩個主要原因促成:一是他創作的《紅樓夢》要“進呈御覽”,被強迫修改,他悲憤莫名卻又無可奈何;第二就是他唯一的“幼子”因病殤逝,他“悲不自勝”!
曹雪芹《紅樓夢》“發泄兒女之真情”,“使閨閣昭傳”,表現出來的.男女愛情觀念是最先進、十分高級的。
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是曹雪芹創造的經典:他倆思想意識相通,互相理解包容;通過接觸“試探”,從有沖突到相憐愛,你情我愿接受對方。這樣的愛情,社會發展幾百年以后的今天,大多數的青年男女戀愛,都還難以做到。難怪,在現實主義大師曹雪芹筆下,這愛情終于沒能有完美結局,令一些青年讀者不由得潸然淚下。
薛寶釵雖然美麗賢淑,卻由于熱中“仕途經濟”,而得不到寶玉愛情。曹雪芹也寫寶玉欣羨寶釵雪白的膀子,銀盆兒似的臉盤,也敬重她的聰明博學和對自己的關愛;可就是不能發展為愛情。即使已經成婚,寶玉也忍心“懸崖撒手”!
沒有寶黛式愛情作基礎,縱使結合為家庭,在曹雪芹筆下,也多變成“怨偶”;如賈璉和王熙鳳、迎春和孫紹祖、薛蟠和夏金桂,等等。
當然,我們也不能忽略,在婚姻家庭方面,曹雪芹仍然是秉承的中國封建傳統觀念,即男子可以一妻數妾。寶玉的父親賈政、黛玉的父親林如海,在曹雪芹的心目中,我以為,都還屬于“正面人物”;而他們全都有妻還有妾。寶玉心中除了要娶黛玉為妻外,已經當面委婉應許襲人、紫鵑做小老婆;即使不說麝月吧,晴雯若不早逝,想要做寶玉妾侍的愿望,在曹雪芹筆下,寶玉應該也是愿意滿足她的。
周汝昌先生提出:賈寶玉的愛情對象,其實是史湘云。這個問題牽扯面廣,要另作別論,這里不談。
曹雪芹《紅樓夢》的政治觀點,我以為,仍然停留在中國式封建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民主”這樣的西方傳統,還才由盧梭重新闡發,傳播到北美殖民地;這種現代玩意兒,那時還沒有傳來中國,曹雪芹做夢也想不到這個呢。他貶斥“國賊祿鬼”,只是反對那些專為自己謀私利的官吏;和王守仁、李贄一樣,他并不反對皇帝。他讓主人公賈寶玉歌頌“那朝廷是受命于天”,還說要“作踐”匈奴“犬戎”,發揚武勇,“為君父生色”。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人已經著文立論,反對封建專制;對比起來,曹雪芹《紅樓夢》在這個方面不能說是先進的。
曹雪芹《紅樓夢》,是揭露了中國式封建社會的種種腐朽沒落,把后代歷史學家都稱贊的“康、雍、乾盛世”貶為“末世”;但是,當時已經具有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應該有其思想政治要求,曹雪芹卻沒有表現它們,沒有為封建“末世”指示任何出路。
當然,我們不能以今天的立場,苛求于古人。曹雪芹雖然“無材可去補蒼天”,甚至到后來他還很可能脫離了“包衣旗籍”;但是,在思想文化、意識形態等諸方面,他和清朝滿族統治者,仍然有著割不斷的、千絲萬縷的聯系。認識曹雪芹《紅樓夢》的思想性,決不能忽視這一點,而把他看得、評價得好像一個“革命者”。
曹雪芹在他的巨著中,形象地描述,多方面探討了,當時的統治階級、和統治階級有聯系的知識分子,各種各樣的努力,想要生活得更好;然而,“無可奈何花落去”,最后“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這樣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社會,腐朽衰敗,必然滅亡。曹雪芹《紅樓夢》如此思想性,已經夠了不起了。
根據張愛玲先生《紅樓夢魘》的研究,曹雪芹《紅樓夢》的早期稿本,所寫的賈寶玉,是一個“性格的悲劇”。賈寶玉富于同情心與想象力,思慕太多,以致人我不分,念念不忘;沒有能夠專心讀書,科舉出仕,家庭敗落以后就只能成為無業游民。“性格決定命運”,賈寶玉的悲劇性格,導致他必然只有悲劇命運。
而現在存世的脂評本《紅樓夢》,主要是曹雪芹后期修改創作的稿本;這其中的悲劇,已經是社會性悲劇,“歷史必然性的悲劇”。
賈寶玉林黛玉,徒有美好的人生理想,不見容于當時那腐朽社會。賈寶玉的愛情理想超前高級,然而,在那個家庭那個社會卻不能實現。
賈寶玉即使按他封建家長所愿,與薛寶釵成婚,努力讀書應試、步入仕宦,又能如何?書中就寫有賈政,出外做官,方正清廉,卻被機巧者看作迂腐,終于被蒙騙,不能當好官。
反面,賈雨村奸巧狠惡,巴結權貴往上爬,為賈赦奪人古扇,竟生生地制造出冤獄。但是,按照脂批提示,最后結局,不也“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沒有好下場嗎!
也就是說,“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封建社會、封建家族,“鮮花著錦,烈火烹油”,鼎盛過后,就必然衰敗,任你怎么“補天”補地,也改變不了悲劇的命運。
《紅樓夢》第一回,曹雪芹就讓跛足道人唱“好了歌”,說“好便是了,了便是好”;預示全部結局。辯證地看,“了”也就是完結;舊的因緣完結了,可以開始新的因緣,這也就“好”。“好”也就是完滿;既完滿,就必須完結,否則,“樂極悲生”,仍歸完結,但卻是別樣的完結,你本心所不愿意有的完結。因此,社會人生,確如曹雪芹讓跛足道人所唱所說,“好”就是“了”,也必須“了”。外國智者同樣認識到了這一點。我們看歌德《浮士德》,和魔鬼訂了協議的浮士德,剛一感嘆“真美啊”,那靡非斯特就來收取他的魂靈了。
因此,論述曹雪芹《紅樓夢》的思想性,就要注意到:他表現出一個巨大的社會性悲劇,探索人類社會發展的兩難處境,窺見了宇宙演化的秘奧。
在這個社會性悲劇中,人世間美好的東西都被撕碎了。但是,青春、親情人情、純潔的愛情,仍然如此美好,令人不能忘懷!怎樣才能保全永遠?“天盡頭,何處有香丘”?讀《紅樓夢》,促使你不斷思考、反復辯難。
不只藝術魅力,《紅樓夢》的思想性,也魅力永在!
上一篇:運動會口號簡短精選匯編7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