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井岡山有感500字,快快快
參觀“井岡山”有感“井岡山”在中國大地上,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是一個充滿了紅色情懷的地方。
1927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以后,毛澤東、朱德等同志先后率領秋收起義等部隊向井岡山進軍,在這里創造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第一次農村革命根據地。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塊紅色土地上進行了建黨、建軍、建校等一系列偉大革命實踐活動,創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揭開了中國革命史的新篇章,使井岡山享有“中國革命搖籃”的盛譽。
乘上列車開始了井岡山朝圣之旅。
經過一夜的舟車勞頓,于2011年8月25日晨到達井岡山,匆匆吃過早飯,坐上汽車上井岡山。
一路上,導游滔滔不絕地講解著南昌起義的革命壯舉和毛主席在井岡山的傳奇故事。
第一個目的地--黃洋界,1928年,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二次圍剿,紅軍取得了革命史上的以少勝多的經典勝利,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進入鞏固時期。
今日雖已再聽不到隆隆的炮火聲,但是當年保衛戰中的那尊神勇大炮依舊威風凜凜地矗立在懸崖邊上,還有毛主席所作的詞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個燙金大字鮮明如昨日。
下一站是大井毛澤東舊居,所見屋前毛澤東平時讀書、看報時坐過的大石頭以及屋后毛澤東常在樹下觀看紅軍練兵的兩棵常青樹。
1929年1月底,紅四軍主力三千多人向贛南進軍開辟新的革命根據地,留下紅五軍七百多人堅守井岡山。
后來終因敵眾我寡,井岡山失守。
2萬多敵人竄入大小五井,提出“石頭要過刀,茅草要過火,人要換種”的燒殺口號。
大井村的房屋幾乎全被焚毀。
井岡山人民按原貌修復大井毛澤東同志舊居時,將保存下來的殘墻鑲嵌在新墻中以作歷史的見證,并對屋后兩棵常青樹精心施肥培植,對毛澤東同志坐過的那塊石頭也加以保護,并將其命名為“讀書石”。
舊居旁約10米處一棟民房是朱德、陳毅居住地舊址。
經過一夜的休整后,第二天又陸續參觀了觀龍潭瀑布,接著我們參觀了井岡山博物館。
這里記錄著我黨當年井岡山會師之后的光輝歷程,陳列著我黨當年的一些文件及革命先烈們使用過的物品,尤其是還有當年我們初中語文課《朱德的扁擔》中的那條扁擔。
當年井岡山的革命干部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七十多年過去了,但當年的優良革命傳統、密切聯系群眾的好作風,作為我黨歷史上的一個光輝典范,不僅沒有被歲月的風塵所遮蔽,而且代代相傳,更顯得熠熠生輝。
在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我們重溫了入黨誓詞。
作為一名普通的黨員,我們要牢記“人民群眾是我們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這一根本道理。
在艱苦的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
滌蕩心靈的井岡山之旅,不僅讓我們全體黨員領略了井岡山如詩如畫的秀麗風光,更讓我們實地了解了當年革命斗爭的艱辛,堅定了我們對黨的信念,也使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井岡山精神”——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無私奉獻。
“井岡山”是珍貴的精神寶庫,也正是我們這一代人最缺少而急需補充的“營養”。
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精神,井岡山精神是黨的優良傳統和中華民族精神在革命斗爭中的錘煉和升華,是毛澤東、朱德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斗爭中培育的,是由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精神瑰寶,是中國革命精神的源頭。
井岡山精神使我們對什么是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幸福觀、苦樂觀有了新的認識,每一個人的靈魂都被井岡山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跡深深震撼。
井岡山之行無疑給自己上了一堂深刻的革命傳統教育課,井岡山精神激蕩在我們的心中,對黨的信仰更加堅定了。
這正是我們此次紅色之旅的意義所在,她留給我的是永遠的紅色記憶。
井岡山會師后中國革命形勢有了什么新的發展
岡山會師極大地打擊了的囂張氣焰,保存了一大批堅定的紅軍政治干部和軍事干部,聚集了湘贛邊界武裝力量的精華,壯大了的武裝力量,堅定了邊界黨和群眾建立和發展中段政權的信心和決心,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極其深遠的偉大意義。
壯大武裝力量在偉大的井岡山斗爭中,一大批優秀紅軍指揮員經過血與火的洗禮,歷經艱辛磨礪,遍嘗甜酸苦辣,脫穎而出,鍛造成了的一代開國元勛。
,保存了一大批紅軍政工干部和軍事干部,造就了一大批國家棟梁和民族精英。
開創了革命根據地的嶄新局面朱毛和紅四軍的成立,加快了井岡山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勢,推動了井岡山的革命斗爭繼續向縱深發展,迅速取得了“四至七月四個月的各項軍事勝利和群眾割據的發展。
”后,極大地增強了的。
井岡山會師促進了紅色區域的推廣,應運而生,酃縣、蓮花工農兵政府宣告誕生。
邊界各縣在的統一領導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運動。
邊界黨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邊界黨組織得以壯大。
邊界的地方武裝和赤衛隊、、等群眾組織得以迅速發展。
由此進入全盛時期。
井岡山會師紅軍有多少人
會師后紅軍全軍一共有一萬余人岡山會師是指1928年4月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與朱德、陳毅領導的部分南昌起義部隊在井岡山的勝利會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上了井岡山,創建了以寧岡為中心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1928年1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部分隊伍,來到了湘南地區。
在中共湘南特委和當地農軍的組織領導和配合下,發動了湘南武裝起義。
3月,在永興成立了湘南蘇維埃政府。
3月底,由于湘、桂、粵軍的三路“協剿”,起義農軍難以在湘南立足。
為保存革命力量,除留一部分武裝繼續堅持斗爭外,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部隊和農軍向湘贛邊界的井岡山轉移。
3月下旬,毛澤東率部隊在汝城一帶擊潰了尾追湘南起義的敵軍,4月在酃縣的十都與朱德見面。
在毛澤東率部的掩護下,朱德、陳毅率領的部隊于4月中旬抵達江西省寧岡縣的碧市,與毛澤東統率的井岡山部隊勝利會師,這就是有名的井岡山會師。
根據中共湘南特委決定,兩軍會師后,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陳毅為政治部主任。
開始編兩個師,一個教導大隊,旋即取消師部,改為6個團由軍部直接領導。
全軍萬余人,槍兩千余支。
接著在寧岡召開了中共工農革命軍第四軍第一次黨代表大會,會上選舉產生了第四軍軍委,毛澤東任書記。
5月4日,在礱市廣場舉行會師大會,正式宣布工農革命軍第四軍的建立(不久改稱紅軍第四軍)。
井岡山會師,壯大了井岡山的革命武裝力量,對鞏固擴大全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推動全國革命事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為革命會師井岡山讀后感350字
暑假的一天,我們坐火車去井岡山博物館參我們踏進陳列廳,一頂印有一顆五角星的帽子在我面前。
旁邊是一套軍衣和一雙草鞋還有一個南瓜,這些衣、物為我們描述著當年紅軍奮斗的歷史。
陳列廳左側,一顆顆手榴彈默默地躺在那里。
我的心正劇烈地跳動,因為這些都是真的手榴彈。
它們的外形極像啤酒瓶。
一支支長短不一,造型各異的土槍斜靠在那里。
它們好像剛從火線下來,很累,多想休息一會兒啊
這時,我爸爸說:“這里還有火炮呢
”我急匆匆地跑了過去,只見有一個有兩米多長,炮筒和地面呈45度角,呈蓄勢待發之狀。
猶如一位久經沙場的戰士保衛著陣地。
為什么井岡山會師后成立的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而不是第一軍或是其他?
《中共黨史教程》和《中國現代史》現行高等院校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相關資料,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部隊和湘南農軍,轉戰到井岡山地區,在寧岡礱市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勝利會師。
5月4日舉行會師大會,正式宣布成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而不是“工農紅軍第四軍”,同年6月4日,中共中央指示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很明白,因為他們大多是南昌起義中的部隊是原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中的一部 ,所以就稱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一月后才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同樣,南昌起義中的另一部分于1928年7月在賀龍領導下也稱紅四軍,鄂豫皖紅軍于1931年1月也改稱紅四軍。
這三支紅四軍后來分別發展成為紅一,二,四方面軍,成為紅軍三大主力。
真正由中央批準成立的紅四軍只有鄂豫皖紅四軍。
也是存在時間最長的,知道37年改編為八路軍385旅。
中國工農紅軍有三支紅四軍,分別是1928年5月19日成立的朱毛領導的紅四軍,中間幾經變更,于1933年1月番號撤銷。
另一只是賀龍領導的湘鄂邊紅四軍1928年7月到1930年7月。
還有一支是由鄂豫皖紅
【第1句】:15兩軍于1931年1月中旬合編組成的紅四軍軍長是曠繼勛,抗日戰爭爆發后改編為385旅。
造成這種一個番號在同一時期共同存在的原因是當時交通通訊不發達,其中朱毛紅軍是自己先建立然后由上報湖南省委備案,屬自行成立。
賀龍的紅四軍是湖南省委批準建立的,正因為這樣1930年7月紅
【第4句】:6軍合編為二軍團時,考慮到與當時朱毛紅四軍重名,賀龍的紅四軍改稱紅二軍。
只有鄂豫皖的紅四軍是由中央批準成立的紅四軍也是存在時間最長的紅四軍。
南昌起義在中國革命史上有何歷史地位?井岡山會師的重要意義是什么
遵義會議肯定是在井岡山會師之后的,井岡山會師發生時間是在1928年4月28日(三月初九);遵義會議發生時間是在1935年1月初,中間相隔的時間還是挺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