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觀后感1500字左右
【第1篇】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觀后感
相比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中神秘的微笑,我更喜歡維米爾所作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中那攝人心魄的回眸。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維米爾的代表作之一,畫中少女的氣質超凡出塵,恬靜淡雅,被譽為“北方的蒙娜麗莎”,而女子的真實身份一直是謎。作家崔西雪佛蘭被這幅作品深深感染,創作了一部與畫同名的小說,小說在大受好評之后,2003年又被改編成了同名電影。一部小說,一部電影,足以可見《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藝術魅力。
然而,這樣一副杰出的作品卻連同英年早逝的畫家被湮沒達兩個世紀,直到19世紀50年代,才被一位法國藝術評論家杜爾發現,讓世人贊嘆不已。
楊維米爾(JanVermeer,1632-1675),是荷蘭優秀的風俗畫家,被稱作“荷蘭小畫派”的代表畫家。荷蘭黃金時代繪畫大師,與梵高、倫勃朗合稱為荷蘭三大畫家。但是,維米爾在他的時代備受冷落,在歷史上也長期默默無聞。這位偉大的畫家在生前雖曾為人所知,卻一貧如洗、負債累累。由于子女眾多,他不得不經常用油畫去抵償面包鋪的債務,致使作品流散嚴重。1675年,維米爾參加了防御法蘭西入侵的隊伍導致過度勞累,生活又陷于極端貧困,終在貧病交加中去世,終年43歲。
17世紀,荷蘭的畫家不再像天主教地區的畫家那樣描繪宏大或高貴的題材,而是專注于身邊的人物、風景、以及擺放在室內的靜物。盡管維米爾的繪畫藝術不如倫勃朗的雄厚博大,也不像哈爾斯那樣豪放不羈,但是維米爾藝術成熟時期的作品具有極為鮮明的個人藝術特色,可以說是一位獨具風格的繪畫大師。
維米爾的作品大多是風俗題材的繪畫,取材于市民平常的生活。他的畫整個畫面溫馨、舒適、寧靜,給人以莊重的感受,充分表現出了荷蘭市民那種對潔凈環境和優雅舒適的氣氛的喜好。他在藝術風格上也別具特色,他的繪畫形體結實、結構精致,色彩明朗和諧,尤善于表現室內光線和空間感,畫面給人一種無與倫比的真實感。他通過手中的畫筆將平凡事物中蘊藏的靜謐與自在之美呈現給世人:畫中每一件物品都平淡無奇,卻充溢著一種時光的空靈感和一種崇高感。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維米爾的代表作之一,大小僅為46×40厘米,但就是這樣一幅小畫,卻使得許多文人墨客、游人看客在畫前欲走不能。震撼他們心靈的,就是畫中那位明眸皓齒氣質超凡的少女。黑暗背景中浮現出的她,猶如一盞明燈,輕輕地側轉過身來驚鴻一瞥,濕潤的雙唇微微開啟,似乎正要說些什么,卻欲言又止。她那明亮的雙眸中掩飾不住內心的純真與熱情,凝視著畫家和觀眾,她的頭稍稍向左傾側,仿佛迷失在萬千思緒之中。整個畫面極為簡潔,少女身穿一件樸實無華的棕色外衣,白色的衣領、藍色的頭巾和垂下的檸檬色頭巾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少女左耳佩戴的那只淚滴形珍珠耳環,在少女頸部的陰影里似隱似現,更是整幅畫的點睛之筆。珍珠,象征著貞潔、誠實、和平、圓滿與美好。在西方傳說中,珍珠是月神的寶石,是月神的眼淚滴到蚌殼內而生成了珍珠。西方人認為,愛神維納斯誕生于貝殼中,她沐浴滴落的水珠就凝結成了珍珠。總之,人們常常會把眾多美好的想象賦予珍珠。而畫中那顆閃爍于少女耳下陰影之中的淚滴型珍珠,被緩緩地在深暗的背景中托出,與少女的臉頰交相輝映。珍珠在畫中的寓意豐富而深邃,不受時空的束縛,只能憑借心靈去感受。少女眼神中的光芒和雙唇,還有珍珠的光輝構成了一個穩固的三角形,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維米爾在光影運用上具有非凡才華,他在這幅畫中采用了全黑的背景,從而取得了相當強的三維效果。在黑色背景的強烈映襯下,他將畫中光線聚集在少女碧藍的絲巾和臉上,對少女臉龐進行精致地描繪,活靈活現地勾勒出少女的神情,將她的猶豫表現得極為傳神。畫中的她躑躅于明暗之間,仿佛此去即與我們永別。維米爾透過她質詢的雙眼,描繪出她純樸自然的姿態。正是這種不加修飾的直白姿態,讓作品超脫出時間和空間,獲得永生。荷蘭藝術評論家戈施耶德認為這是維米爾最出色的作品,是“北方的蒙娜麗莎”。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中,維米爾刻畫少女極為深情,極為細致,將她所體現的美凝固在了三百多年前,而那種心靈的升華卻成為了永恒,使駐足觀賞的人時常久久不能自拔。
是他,維米爾,通過畫筆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寧靜的世界,并在這寧靜的世界中滲透出一種極致的美,這種美雖然定格在瞬間,但韻味卻又是如此悠遠深邃,經過歲月的沖刷后,放射出奪目的光彩。
【第2篇】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觀后感
嫉妒,是每個女人心底盛開的劇毒之花。從女人出生之日起便悄悄埋下種子,隨著年歲的滋養,閱歷的澆灌,慢慢成長,逐漸孕育出妖艷的花蕾。在某時、某人、某事面前華麗綻放。劇毒的汁液濺在所有當事人的肌膚之上,如萬箭穿心,如利刃劃割……這種感覺,經歷過的人都有徹骨的體會。
看《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印象最深刻的不是貌美如花的斯嘉麗·約翰遜,不是目光如炬的科林·菲爾斯,而是那個因愛、因妒、因恨迷了心竅,紅了眼的女人。
女人虛榮,女人善妒,她是最好的詮釋。羨慕嫉妒恨使這個本就不怎么善良高尚的女人徹底亂了心智,一步步變得愈加不可理喻,于人于己都是翻來覆去無休無止的折磨。看到這個女人做出那些愚蠢至極的行為時,一種悲涼之感從內心深處升騰而起。似曾相識么?感同身受么?
Howcoudleyoudothis?多么蒼白可笑的質問!當我早已對你失去耐性,當我們之間早已沒有打動彼此心靈之言語,當我們僅存的感情因你一次次瘋狂的嫉妒變成厭惡之后,當我們之間關系的維系只剩下責任和幾個并不討我歡心的兒女的時候,我為什么不能這樣做?為了我的作品,我的第二生命,為了應對你和你吝嗇母親的步步緊逼,維持這個家庭的門面,為了你那些昂貴無用的首飾,我為什么不能這樣做?
Whydon'tyoupaintingme?這樣的問題不是自取其辱么?你這個眼中只有珠寶、虛榮的庸俗女人怎會理解什么是藝術!如果你是我畫中中意的模特,我又何苦費盡這般周折惹出這般風波承受這般壓力去找別人!更何況,男畫家畫中的美人從來都不是枕邊人啊。只有不停更換模特,才能帶來不竭的靈感啊!
男女有別。對待感情,對待人生,對待藝術,差別大了去了。君不見,畢加索一生不斷推出驚世作品的背后是身邊嬌妻的頻頻更換。而在里維拉的眼中,男女性行為就像握手一樣,不過是身體的接觸而已,他的一生,更是欠下了無數的風流債。極負盛名的傳奇女畫家弗里達一生卻只畫自己,各種各樣的自己,各種狀態、各種心情下的自己,畫如自己人生般糾結的眉毛,畫自己早已鮮血淋漓的`心,畫自己鐘愛的波西米亞服裝,畫自己不被看好的婚禮,畫離婚后酗酒、剪落一地的煩惱絲……
可是為何,總有那么多女人在感情中迷失,而且迷失得那么徹底,那么決絕?就連大名鼎鼎的胡紫薇在丈夫出軌之后都做出了那樣不理智的行為。大鬧央視!這不是人們一向鄙視的潑婦才有的行徑么,怎么會發生在美女加才女胡紫薇的身上呢?以你的條件,以你的知名度,沒有了張斌,你還會有無數慕名的追求者啊,何苦這樣毀了自己呢?原因恐怕還是女人無法逃脫的魔咒——羨慕,嫉妒,恨吧!
即使是瀟灑自信如洪晃的名門痞女似乎也逃脫不了女人嫉妒的劣根性。前段時間看關于她的采訪,提起當年與陳凱歌的感情,她坦誠,自己當時看到陳凱歌身邊整天圍著的美女,她嫉妒了。長這么大,她第一次知道什么是嫉妒……不過洪晃畢竟是洪晃,聰明睿智,特立獨行的洪晃。她不愿讓這種感覺一直煎熬著自己,她不愿為了一個男人失去自己。于是,她選擇離開。在陳凱歌風頭正盛,大紅大紫的時候,她提出了離婚。她是對的,女人的性情,女人的思維決定了,要想驅除掉嫉妒的毒,唯有離開。什么娥皇女英,什么姐姐妹妹,什么紅顏知己,不過是打碎了銀牙往肚子里咽,還要死命擠出微笑充面子的愚蠢行為罷了。什么樣的里子,是女人都清楚,經歷過的女人更清楚!
不過,話說,妻子決定男人事業的高度。洪晃離開陳凱歌之后,陳的事業似乎就開始下滑,更無法再達到霸王別姬的高度。看陳后來的作品,尤其是大肆宣揚,砸掉無數銀兩的無極,除了大牌明星和華麗的畫面,實在找不到其他可以令人回味的地方,即使后來得到好評的梅蘭芳,其實大家也知道,不過是霸王別姬的影子罷了,而且是站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照下的影子,除了畫面更精美,其他各方面無能出其右。這難道與他現在身邊貌美如花的嬌妻也有某種聯系?呵呵,又有誰說的清呢!
洪晃離婚后說,曾調侃揶揄道:陳凱歌以前挺前衛的啊,現在怎么一混就從前衛藝術家到主流精英了!不知,陳導聽到這話會作何感想呢?
洪晃對陳導不是沒有埋怨的。不管結果怎么樣,你的心畢竟是動了,你還是被誘惑了。也許你盡到了一個做丈夫的責任,但是作為愛人,你已經傷害了,已經失職了。既然如此,那就離開吧……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觀后感
爸爸當過一段時間的美術老師,他自己也愛好寫寫畫畫,所以訂閱了一些繪畫方面的刊物。在我還很小的時候,就從書櫥里的一本畫冊上看到過《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巧的是下面還配了個故事,畫家為了畫好這幅畫,趁妻子不在時偷出她的珍珠耳環給模特戴上。因此我仔細看了這幅畫,尤其是那顆珍珠。剛剛看了這故事拍成的電影,電影結尾又看到了這幅畫,仿佛瞬間提升了鑒賞力,一下子體會到畫上少女的純美之處。
電影里畫家生活所迫,女孩更為貧困,他們分別屈服與現實,可依然忠于藝術。偉大的作品往往是在壓力下誕生的`,就像鉆石的形成。最后,畫家如愿以償,而女孩難道就僅僅獲得那對耳環作為酬謝?電影中有個隱喻的畫面:剛開始時女孩走過了一個圓,最后畫家畫完后,她又走到了那個圓,身邊的人來去匆匆。那個圓是代表時間的鐘面,別人過去了,年輕的女孩留在了那里。
畫家妻子在事情敗露后咆哮:為什么不畫我?畫家說:因為你不懂。
畫家之所以能成就這幅名畫,是因為他遇到了女孩,這個女孩懂顏色。
一副畫作不僅蘊含了光影色調,更蘊含了一種能打動人心的東西,這東西在買來的顏料里沒有,是純凈的心所特有的顏色,一顆還不夠,更需要另一雙手幫助碾磨,匯入調色板。
電影以名畫的創作為題材,但不以畫家為主角,卻從一個女仆開始,展現她的純潔、敏感,以及對藝術的理解,從中表明,價值連城的珍品往往是日常生活中,在非藝術家的平民世界中。誰都可能創作它,理解它,感悟它……
一直喜歡歐洲電影的精致,場景,道具,服裝一絲不茍,能使人不可自拔地陷進影像世界中去。就拿女孩來說,她簡直就是十七世紀的人,你都不可能想象她卸了妝回到現代中來。
這部電影真美,它就像少女耳際的珍珠,熠熠閃亮。
百團大戰觀后感1500字左右
百團大戰觀后感_篇一:
觀影歸來,心潮澎湃。仿佛身處當年戰火硝煙,久久不能平復。
提起百團大戰,想來大家都不陌生。那是抗戰時期,我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與日軍在中國華北地區晉察冀邊區發生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八路軍的晉察冀軍區、129師、第120師在總部統一指揮下,在河北山西發動了以破襲正太鐵路(石家莊至太原)為重點的戰役。戰役發起第3天,八路軍參戰部隊已達105個團,故稱此為“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戰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最大規模的戰役,它打出了敵后抗日軍民的聲威,振奮了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我軍何以能取得如此輝煌的勝利?我們從電影中即可窺見一斑。
一是領導有方。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足可見將帥之重。毛主席、朱老總在延安預籌帷幄,彭德懷、左權身在戰場親自指揮,我軍多位將領聯合行動主動出擊,構建了這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戰。從戰前突破“囚籠”時的豪情到設定方案處的縝密,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相交織;從一條提氣的皮帶到一雙染血的布鞋,將帥們清廉自守、愛兵如子的作風躍然眼前。正是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我軍才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戰果,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二是三軍用命。我大好兒女,不吝己身衛我家國。為扳動軌道毀敵裝甲,頂著日寇的炮火以血肉之軀守住開關;為攔敵騎兵,以血肉之軀抗千軍萬馬。一聲聲都是“跟我上”,一句句都是“向前沖”。千軍萬馬縱身闖,一身是膽好兒郎!
三是正義必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軍舉正義之師,掃日寇衛國土,堂堂正正氣宇軒昂。我們從來不曾孤軍奮戰,我們永遠和廣大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我們對百姓以命相護,而百姓為我掏心掏肺。所謂軍民魚水從來不是紙上一句空話,那是用生命書寫的壯麗篇章。
以史為鑒,可知興替。值此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正當述往事,思來者。
百團大戰觀后感_篇二:
值此抗戰勝利70周年,懷著激動的心情,我去寶龍廣場電影院觀摩了最新上映的主旋律抗戰大片——百團大戰。
電影一開始就是一段旁白,大體的意思是說,國民黨被日軍干的hold不住,同時我黨也被日軍包圍,中國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接下來是鄧超(飾張自忠)的打醬油時間,約用時五分鐘,目的是再次強調國軍在正面戰場節節敗退,日軍步步緊逼,八路軍要是還只會在西北瞇著不出來,中國就要完蛋了。以此來彰顯我黨和我軍主動出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緊接著,畫面切換到偉大領袖毛主席,站在西北的黃土地上,叉著腰,說電影名字怎么還沒出來啊,于是電影的名字馬上就出來了
電影的.主角是彭德懷,第二主角是左權,大體的過程是,先是彭德懷被日軍包圍了太久了,于是偷摸著給日軍來了一炮,把日本那個軍官(記不住名字了)當時就給搞蒙了,趁著日軍沒搞清情況的時候,進攻了日軍一個重要據點,錘的日軍軍官蛋嗷嗷疼。日本痛定思痛,遂在我軍內部打入一內奸,并且派出一支小隊入侵了我軍一重要軍工廠,彭德懷親自前往督戰,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最終這股日軍在我軍強力進攻下被殲滅。
當然,這三段戰役之間一直穿插各種煽情片段,或是偉人高瞻遠矚式感慨,或是戰士們前仆后繼式壯烈犧牲,或是八路軍和群眾的魚水之情。
然后,在另外一段旁白中,百團大戰宣告勝利,偉大領袖毛主席再次站在黃土地上,叉著腰,對底下的八路軍戰士們進行畫餅式洗腦。
原想著電影就應該在毛爺爺的慷慨致辭中結束,結果后面似乎彭德懷和左權又來了段富有基情的感慨,于是乎左權就在1942年的戰爭中犧牲了。
美麗心靈觀后感1500字左右
第一篇
這部電影的主要內容是:天才的約翰·納什在早年做出驚人的數學發現并開始享有國際聲譽的時候,卻被發現患有精神分裂癥。然而,面對這個曾經擊毀了許多人的挑戰,納什在妻子艾麗西亞的幫助下,頑強抗戰。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他終于戰勝了這個不幸,并在1994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看完電影《美麗心靈》后,我覺得很不解:為什么這部電影的名字叫《美麗心靈》?原名ABeautifulMind中的mind不僅有“心靈”的意思,還可翻譯為“頭腦”,為什么取“心靈”而不用“頭腦”呢?而電影又主要是說主人公的天才的頭腦,似乎和“心靈之美”沒有什么關系。
后來,我想了很久,得到一個這樣的理解:美麗的心靈可以指納什的妻子擁有一顆愛他的美麗心靈。在得知丈夫患有精神分裂癥后,艾麗西亞始終對納什不離不棄,她以鋼鐵般的堅強意志,一直在背后默默地支持他。正是受到她對愛情的忠貞不渝的感動,納什才決定與這場被認為是只能好轉、無法治愈的疾病作斗爭,也才因此取得了輝煌成就。納什在諾貝爾獲獎的發言“只有在這種神秘的愛情方程中,才能找到邏輯或原由來。今晚我能站在這兒全是你的功勞,你是我成功的因素,也是唯一的因素”也很好地體現了妻子艾麗西亞的美麗心靈,讓我們感受到了寶貴的親情和愛意。
此外,我們也不難發現納什同樣擁有一顆美麗的心靈。服藥之后,他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了,只會給家庭增加負擔。于是,他停止了服藥,并在別人的嘲笑和醫生的不贊同下,堅強地與心理疾病做斗爭。正是他那堅強的意志使他的心靈得到了美化。
分析到這里,我越來越覺得取《美麗心靈》這個名字是很合適的。我覺得這部電影在表現主人公非凡智慧的同時,更多的是為了歌頌人物的心靈。除了納什的妻子,電影中還有很多人在納什和疾病做斗爭的時候給予了他寬容和接納。他的老同學、同事以及他的學生,無一不以一顆寬廣的心接納了患有心理疾病的他。正是這種人間的溫暖和關懷,使納什能最終戰勝疾病。
《美麗心靈》讓我們感受到了愛和接納的力量的偉大。一個人無論面對多大的困難和挫折,只要有著一顆顆美麗心靈的支撐,他就有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力量,而且這種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第二篇
《美麗心靈》,對它定性的標簽中有一塊是傳記,我負責任地說這是我看過的最好的傳記類電影。約翰納什,現實生活中被喻為普林斯頓的幽靈。他是數學天才,博弈論大師,二十二歲發表博士論文質疑亞當斯密,三十歲患嚴重妄想型精神分裂進入長達三十年的學術行為休眠期,之后奇跡般恢復,94年在一片質疑聲中抱回諾貝爾經濟學獎,堅持學術研究至今。偉人的一生再離奇都是傳奇。納什因為這部電影的成功和風靡重新備受矚目,而他已是夕陽下顫顫巍巍獨自走在人行道上的寂靜老人。時間是唯一的絕對公平。
影片從普林斯頓的開學典禮開始,禮堂布置,學生姿態……我由衷感慨自由的氛圍才是滋養天才的土壤。膠片顏色狠棒,柔和懷舊的調子,讓我錯覺是《美國往事》的再現。納什和漢森的初會頗有“天才相輕”的率性,后來漢森所作所為一步一步倒影出他的君子人格,亦敵亦友,真摯誠懇。即使他不算稀世才俊,他的風度和本真也足以贏得我的傾佩。
納什在校其間幾乎只窩在圖書館和寢室不知疲倦地搞“櫥窗藝術”,他不認為還需要在課堂和書本上浪費時間。同學都半開玩笑地懷疑他退學了,他卻無所顧忌地直言,上課會讓人遲鈍,破壞人創造的潛能。這是天才的清高,自命不凡,也許還帶著些剛愎,嘲諷。他輸了圍棋能怪游戲本身有缺點,這難道歸結成天才莫名的`底氣?
臺球室那段“液體交流”的理論實在拍案叫絕。多么露骨,灑脫,直奔主題。幾十秒就把一個智商泛濫情商缺憾的理學家形象勾畫出來,還帶著通透的男性本能意識。天才也是人嘛。順便提到那個納什幻覺出來的查爾斯,他的室友,算最親密的哥們兒。他是浪子,酒鬼,感情用事,放蕩不羈,貌似還崇拜勞倫斯。就是那個寫《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的“浸透情欲的創作天才”。我記得《查》一片里雨中泥地上野媾的一場戲,那是名副其實“狂野的愛”。套上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我自認為那是文藝作品中最唯美地體現本我狀態的一次性愛場面。看到那大多數不壓抑自己的人應該有感動到哭的效果。我反正是因為這一幕深刻明白了成功的電影在于引發一場集體無意識。
查爾斯還有他的小侄女兒,這倆角色很神奇,我真完全沒看出他們是幻覺。帕切一開始存在得相當有質感,也只有天才在妄想的時候能幻得如此細致周到。回想追殺戲碼中給帕切手槍來了個子彈出膛的慢鏡頭,我就自愧跟天才的思維強度相比果真天玄地疏。不過后來在麻省理工納什辦公室門外的走道,帕切消失在“亮著紅牌”的出口,我幡然頓悟,他是不存在的。如果說查爾斯意味著納什純粹的男性內核以及豐富人物真實感的世俗成分,他侄女兒代表了納什的天真童趣和對情感互動的渴望,那么帕切應該是滿足了他英雄主義過頭的存在感。其實他在現實中就無比強勢地屹立著了,在五角大樓憑空干望著眼花繚亂的數字當場解密,鏡頭步步逼近他靈性的眼睛,簡直太牛掰了。多句嘴,霍華德是密碼控吧,這里不算又《達芬奇密碼》,《天使與魔鬼》的,是不打算拍“解密梵高”了……
話說那個秀色可餐的金發美女神話般地給了納什臨門一腳的靈感,想必他說謝謝的時候,她可能覺得是閃靈吧。我也由此深刻認識到納什的確是有兩個腦袋半顆心的怪物。所以徐志摩“只有一顆腦袋一顆心”那一套納什完全耍不來。所以跟他天生一對的另一只“母怪”(此處強調絕無輕蔑之意)只好采取主動了。這位麻省理工物理系唯二的女生之一,還是才色兼備,形容俱佳的妙齡女郎。這些好處倒還其次,她的忠誠和韌性是少有的。納什令很多男人羨慕到嫉妒的是,他不僅有超凡的頭腦,還有一個至賢的妻子。
他們剛開始算是對彼此智慧的認同和性別的吸引吧。不過天才之間的戀愛也只能讓我輩看得瞠目結舌。他執她手在浩繁星空指出特定圖案,固然浪漫至極,可那種空間想象力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呀。本片極度摧殘我的自信心。
艾麗西亞這個角色演得很豐潤,情緒轉變時彎兒打得自然不粉飾。比如求婚那里,納什遲到還“裸送”一切面巨多的玻璃球,換了我也覺掃興啊。一聽他留心她說過的話,那甜蜜勁兒。還有打納什助手那一巴掌,火候可以,怨,怒,盛,肅悉數占全。還有主動邀歡不成,喝涼水砸玻璃那種本能的失落和挫敗感……不過我特想不通一處,納什晚上發作一通看上去完全是保護她,為什么她立馬就能打電話訂心理醫生呢?而且當時她還是大肚子轉眼就平了,還是醫生告訴她納什精神分裂的……這段沒整明白。
這部片子我通共哭了五次。艾麗西亞推著兒子說撐得住的時候,女人的堅強和深情令人動容。比愛情更豐厚的是責任。艾麗西亞告訴丈夫什么是真實,也許真實不在腦子里,在心里。相濡以沫,不離不棄。所有人往納什桌上擺鋼筆,他在穿越了三十年的混沌后贏得所有人的尊重。死后重生,別開生面。納什的獲獎感言,此生因為她的默默守候才成就一切。突破的源泉在于神秘的愛情方程式,像無窮的宇宙,沒有確定,只能去相信。他吻帕子,她雙手捧心,他們相視一笑,這叫相依為命。納什給妻子圍披肩,呼其小姑娘,就這么白頭偕老了。每個女人都希望自己朱顏不再時還有男人對她說“比起你年輕時候的美麗,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片中出現多次的有象征意義的物件是窗子和手帕。納什喜歡把書桌抵著窗戶,公式寫滿玻璃,書桌還曾破窗而出……艾麗西亞送給納什的帕子,希望他做決定的時候帶給他運氣。納什在重要時刻都攢著帕子……我只想說,我體會到的是,理智需要出路,而情感需要歸宿。
再說那三個納什幻覺中的人物,直至影片結束他們都沒有從納什的視線里消失。我喜歡導演這樣的處理方式,不落俗套。天才的腦袋,現實和幻境可以并存,重點是納什能夠分清虛實。能夠自持比徹底擺脫更生動。我私下里覺得精神分裂和靈異體質是共通的,不是輕易能丟掉的。事實上克勞演的納什從頭到尾無刻不有精神分裂的臨床表現,情感不協調,聯想散漫,思維不是逼近破裂就是基本松弛,象征性思維泛濫……我一直認為大智若愚跟精神分裂的界限是相當模糊的,天才跟神經病只是程度的區別。所以常言道,過猶不及。
最后我忍不住要說,現實生活中的艾麗西亞在跟納什離婚后依然照顧了他三十年,懂什么叫從一而終,上善若水的愛情了吧。他們唯一的兒子因為遺傳因素也精神分裂過。這個女人要承受多少才把丈夫孩子糾回常規世界,無法想像。
上一篇:屠宰企業精神標語匯聚5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