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茄子散文
美味茄子
李冬
小時候,我最喜歡吃的蔬菜就是茄子。那時,買食用油是按量供應的,吃的就是大鍋熬的茄子。看著手里的糠窩頭,皺起眉頭,實在是難以下咽。有時奶奶端上一碗熬茄子,也就稀里糊涂地吃下去了。正所謂“吃糠咽菜”,吃糠時,沒有菜是不行的。那時的熬茄子就是最好的家常菜。這種感覺,沒有經過饑餓的年代,是難以體會得到的。
1958年,農村成立了人民公社。我當時也是人民公社的一名小社員了,天天要到生產隊里去干活。當時,我和村民們都特高興,人民公社成立了,眼看著美妙的共產主義社會,馬上就要到來了。大伙哥哥興高采烈,敲鑼打鼓地慶祝,喊著“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口號。很快,村里就成立了大食堂,吃飯不要錢,我們都一天三頓地到食堂里猛吃,海吃。幾個月下來,糧倉里的糧食,就下去了一大半。糧食告急了。
沒辦法,只好開始按人定量了。早晚喝粥,中午一個窩頭。哪里吃得飽呀!沒到收工,肚子就餓得“咕咕”叫了。一天,我和張叔一塊到地里除草。回來的路上,正好路過一處菜園子。一旁的張叔看我餓得快要走不動了,就對我說:“這是咱們隊里的菜園子,咱們摘個茄子吃吧,解解餓”我一聽,有點愣:“茄子還能生著吃呀?”張叔說:“肚子餓了,吃什么都能解決肚子的`問題,怎地不行?你嘗嘗吧,味道是挺不錯的。”
我們走進菜園子,負責看菜園的老頭抽著煙,把頭轉向另一邊,有意不注意我們。那個年月,老頭心里明白我們就是賴債茄子解餓了,我和張叔一人摘一個大茄子,走出菜園子,張叔就張大嘴巴,啃去茄子的紫皮。我才發現,茄子的瓤,原來又白又嫩呀,我嘗了幾口,不甜,有點澀,可是不難吃,而且很解飽。我和張叔吃了一個茄子,肚子飽了,精神也好多了。那時,我家院里也種著幾壟茄子,我發現,那些還沒長大的小茄包子,生著吃最好,肚子餓了,摘一個吃,味道很鮮美,半天就不會餓了。
度過了饑荒的的年代,我又回到校園。幾年后,我到城里上學了。在學校食堂,我頭一回吃到了燒茄子。那叫好吃呀。好想吃的是燉肉一樣。我和我的同學們都覺得大飽了一回口服。那時,幾年都不知肉味的年代呀。把茄子當成肉,是很正常的。我向食堂師傅討教,他們說:“燒茄子分兩種,一種是油燒,一種是水燒。因為油是按量供應的,沒有那么多油,只能給你們吃水燒茄子了。要是油燒,那就就更好吃了。”聽了這番話,我和同學們都翹首盼望著,有一天能吃上有少的茄子,該是多么美的事呀!
改革開放30多年后,生活水平提高了,茄子隨便挑,油也隨便買了。我也開始學著做茄子的菜了。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拌“茄泥”,把茄字切成幾個大塊兒,放鍋里蒸熟,晾涼了,放進香油麻醬,就是一盤好菜了。清涼解暑,美味可口。比較難做的就是茄盒了。把茄子片切厚一點,中間放進菜和肉丁,再用淀粉糊嚴實,就可以放進油鍋里炸了。炸到外焦里嫩,軟硬適中時,那時茄盒最可口的時候。雖然麻煩一些,可是,這茄盒真是解饞呀。
吃了好多年茄子,對茄子的了解,還是知之甚少。那天,我正要做一道燒茄子,就得先拿著刀子削茄子皮,我正削著,一位朋友來了,一見我削皮,當即讓我停止。他說:“茄子皮里有維生素B2,你消掉了皮多可惜。只要你洗凈就行了。我聽了他的話,從此,燒茄子,就不再削皮了。帶皮的燒茄子,確實也很好吃啊。
我喜歡吃茄子,一是個兒大,光溜,好洗,好做,二是營養豐富,做法多樣,味道各異。三是生熟都可入口,而且耐儲藏。據說,茄子是明代從外國引進的。《紅樓夢》中,就有對茄子的具體描寫,從小說人物的口中,可以了解,那時的商賈大戶,吃茄子是很講究的,把他看成是上等的美味佳肴,看《紅樓夢》里寫王熙鳳細說“茄鲞”那一段時,饞得直咽唾沫,心想:“此菜只能書上有,人間能的幾回嘗”。是沒想到,今日的平頭百姓也能隨意品嘗了。
有一回,朋友請我吃飯,他們點了雞鴨魚肉,讓我點海鮮。我只點了一個“魚香茄子”。朋友不解:“點海鮮呀,別想著給我省錢!”我說:“我就是喜歡魚香茄子這口味,海鮮,我還吃不慣。”那天,我的幾位朋友也嘗了,他們也說:“味道好極了。”
茄子這種雖然很普通的蔬菜,卻有著不平凡的妙處。饑餓的年代,你能給我果腹充饑,到今天,你又成了老百姓餐桌上一道很普通的菜肴。你很樸實,又很美味,品格大眾化,加個也便宜。在各種蔬菜中,我至今對茄子還是情有獨鐘的。
美味兒散文
【第1句】:口蘑燉羊肉
在我童年的記憶中,有一股陣陣飄香的美味兒。這味道經常傳到我的夢鄉,那就是口蘑燉羊肉的味道。這味道長久藏在我的記憶中,想起它就會格外思念我的父親母親。
那時候我家住在烏蘭察布市集寧區,父親工作在二連浩特。父親每兩個周回家一次,他叫這樣的日子為“休大禮拜”。那時候我們家已經有了四個兄弟姐妹,日子過的并不富裕。每當父親休大禮拜的時候,我們就非常興奮。因為父親會從二連浩特帶回好吃的口蘑干和羊肉。這可是我們期盼了半個月的食物,我們都盼望著解饞又管飽的晚餐呢。
父親的火車是下午一點左右到家,母親的準備工作從三點就開始了。記得她準備的材料還不少呢。有大蔥、大蒜、姜、西紅柿、干辣椒、花椒、大料、茴香、醬油、白糖、白酒、鹽等等,當然最重要的是父親拿回來的羊肉和干口蘑。
首先,母親會把口蘑干用水泡上一小時。其次母親會切羊肉成塊狀。蔥姜蒜切成片。接著切半個西紅柿。母親說,西紅柿可以提味兒,還可以讓羊肉綿軟。母親用一個潔白的紗布,把花椒、大料、茴香包扎好,扎上口兒。羊肉飛水,大火燒開。這時候總是我在拉風箱,我們家用的`是大鍋灶,燒煤炭,需要用風匣吹火。
燒開水以后,需要撇掉沫子,撈出羊肉,留下羊湯備用。母親說,千萬不能倒掉,羊湯很有營養。這時候鍋刷干凈,放上油,最好是亞麻籽油或者上好的花生油。我想,現在最好用魯花牌花生油吧。
放上蔥姜蒜辣椒干,爆香。再放西紅柿;放撈出待用的羊肉;放發好的口蘑;放白酒、醬油、白砂糖、鹽、紗布調料包。倒入羊湯和口蘑的湯。蓋好鍋蓋,大火煮,小火燉。半個小時后,就可以吃了。母親說,咱家人多,吃得多,砂鍋小,煮的不夠吃,不然用砂鍋燉出來會更濃香……
一般吃口蘑燉羊肉的日子,主食都是金銀卷。金銀卷是用小麥粉搟成皮抱著玉米面蒸的饅頭。平時我們都嫌乎這種主食不好吃,不如純小麥面的饅頭。可是有了口蘑燉羊肉,我們感覺它很下飯,就不再挑剔金銀卷了。
為了讓四個孩子吃飽吃好,母親和父親都不怎么動筷子,我們則是每人拿一只小碗,把羊肉和口蘑弄到碗里,痛痛快快地吃個夠。當我們吃飽了,喝足了,父親母親才舍得吃一點兒。那時候別人家都吃糠野菜,我們家還有口蘑燉羊肉吃,全憑了父親的勤勞,別人在二連浩特上班,休息的時候睡大覺。父親起得比百靈鳥還早,中午頂著大太陽,一顆一顆地采蘑菇。二連浩特的蘑菇就是久負盛名的口蘑。父親采口蘑后,把它們曬成干,用小口袋裝起來,等休大禮拜的時候帶給我們吃。
我有時候就這樣想:我們那時候就好像沒有出窩的小燕子,父親就好像是飛來飛去的老燕子,我們在家里等著盼著,父親一次一次地用嘴銜來美食喂養我們。他把我們喂養大了,他自己也累死了。
多么感激我們的父親啊,多么想念我們的母親啊!如今他們都不在人世了。每當我看見羊肉,看見超市里的內蒙古羊肉卷,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念父親母親,想念童年時代的口蘑燉羊肉。啊,口蘑燉羊肉哦,我永遠的美好記憶!
【第2句】:我家的酸菜水餃
以前煙臺人沒有吃酸菜的習慣。近幾年來,一些東北人來到了煙臺,也把東北人喜歡吃的酸菜帶到了煙臺,現在煙臺的超市里和早市上都有賣酸菜的。我曾經在東北生活了一段時間,對酸菜水餃獨有情鐘。那天大家庭聚會,兄弟們建議我做一頓酸菜水餃,我愉快地接受了建議,難得咱煙臺人也品嘗一次酸菜水餃,我得露一手。
我先準備了如下的材料:酸菜半棵,前肘肉一斤,大蔥三棵,生姜一塊,黃瓜一根,餃子皮二斤,香菜三根,木耳五片。然后我把酸菜剁碎,擠干去汁,待用;前肘肉剁成餡,放入盆中;加上花生油半兩、味極鮮一兩、味精少許,食鹽一湯勺、料酒少許,攪拌均勻待用;將大蔥剁碎、生姜剁碎、香菜剁碎、木耳剁碎,將剁碎的蔥、姜、香菜、木耳放入盆中再一次攪拌均勻;最后把酸菜放入盆中攪拌均勻。這時候,酸菜的清香和各種配料的濃香都被調了出來。餃子餡就做好了,剩下的就是包餃子了。
包餃子是最有意思的,我母親常說吃餃子的重頭戲不在“吃”上,關鍵在“包”上。全家人齊動手,有說有笑,邊說笑邊包餃子,那種其樂融融的氣氛是母親最喜歡的,也是我最喜歡的。每年包餃子的時候,女眷們都參加,大家七嘴八舌地聊天,總會有人說一句:“這是誰包的餃子呀,真漂亮,就跟年畫上的一模一樣。”我一聽,有人表揚我的餃子啦。那比表揚我還要得意呢。趕緊湊上去說:“這個啊,是我包的。”心里充滿了喜悅。
那天是全家人第一次吃我包的酸菜餡水餃,大家都說好吃。有人建議以后家庭聚會主食就吃酸菜水餃吧。于是我滿口答應下來。
后來一琢磨,到超市買酸菜有些貴,不如自己激酸菜。于是我買了十棵大白菜,一口缸,開始激白菜。先把白菜的老幫子去掉,扒出白白的菜葉。然后一切四瓣,放置在案板上備用。第三是燒一大鍋開水。第四是把白菜放在開水里燙。燙過之后,碼在菜缸里。碼一層菜,灑一把粗鹽。再碼一層菜,再灑一把粗鹽……最后燒一鍋干凈的開水,倒進菜缸里。等半個月,酸菜就成熟了。可以包酸菜餃子用了。
我做酸菜水餃和激酸菜在親戚朋友中出了名。于是大家都喜歡吃我做的酸菜和酸菜餃子。于是我每一年都腌制一大缸酸菜,每個親戚朋友送一些,姐姐哥哥、弟弟妹妹、同事、朋友都吃過我做的酸菜,大家都說:“沒想到,煙臺人以前不常吃的酸菜餃子還真味道鮮美啊!”我想:煙臺改革開放了,東北人、西北人、西南人等等都來到了煙臺,也帶了了全國各地的美食。煙臺市一個開放的城市,不拒絕任何美食。西北的涼皮、肉夾饃來了;東北的酸菜水餃來了;蘭州的拉面來了;云南的米線來了……煙臺人有口福了,走出家門口就能吃到天下的美食了。這都是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讓我們盡情地享受這普天下的美食吧。
家鄉的美味散文
晨曦,好幾種鳥兒混合鳴叫著,把我從睡夢中吵醒,打開窗戶仰望,天剛蒙蒙亮,只見鳥兒在桐樹上,歡呼雀躍,迎接黎明到來!
手機響了,是母親打來的,母親說她來城里買藥,順便給姐姐弟弟和我捎點菜,讓我在公交站臺接她。我說菜太重了,您就不要拿了。母親還不高興地說,你們都忙,沒時間,我來順便給你們捎點菜!
清明節前幾天,母親在家把香椿分好,來城里給我們三家送香椿,年年如此。弟弟前兩天開車回家,給我和姐姐送的大蒜,韭菜。母親在電話里說,她中午都沒休息,而是把蒜根剪掉,再把蒜外面那層老皮剝掉,真是父母心在兒女身上。就在前不久,母親說:“后院菜地那兩棵杏樹上的杏熟了,讓弟弟回家摘杏,”弟弟提了兩大袋子杏,并對我說:“你和咱大姐一人一袋。”媽給大姐把電話都打了,讓她過來取。
家鄉的杏,金黃金黃的,就是有點小,我喜滋滋洗了些杏,吃起來糯糯的甜,杏味很好!聽母親說杏仁也是甜的,我把吃掉杏核收集起來,迫不急待地找個錘子砸杏核,吃那家鄉美味的杏仁,唇齒間淡淡清香!使我不由得想起老院子那一棵杏樹,結的杏又大又甜,可遺憾的是還沒等到杏成熟,中間的硬殼還沒成形,我就迫不急待的釆摘那青色的杏,咬一小口,酸酸的都呲牙,忍著酸,吃一個青杏,那才叫過癮!
讓父母住到城里,可他們卻不習慣在城里住,上樓下樓不方便,更放心不下后門外那二三分菜地。每次我回到家,和父母寒暄幾句,嘮嘮家常,不管春夏秋冬,就打開老家的后門,感受四季輪回,不同的季節,不同的眼界,不同的氣息,不同的風光。
特別是春暖花開的時候,映入眼簾的是粉白的杏花,繁花錦簇,粉紅的桃花,嫣然一笑,灼灼綻放,辛勤的蜜蜂嗡嗡地釆著花蜜,傳播著花粉,忙得不亦樂乎。蝴蝶展開她美麗的花裙,也搖曳在花叢中。桃樹,杏樹就在菜地上栽種了幾棵,給菜園子添了幾分姿色!
一畦香菜,一畦菠菜,一畦芹菜,一畦大青菜,兩畦蒜苗,兩畦韭菜。豆角,茄子,西紅柿,插個棍子,用繩綁住,鋤草,澆水,施肥,父母栽種那無公害放心蔬菜,自家吃菜很方便,自給自足,還新鮮!種的'這些菜吃不完,母親就給鄰居送點,有時村上沒種菜的人家,就到我家的菜地鏟點菜。
夏天中午,太陽像個大火球掛在空中,火熱的陽光灼烤著大地,一絲風也沒有,路邊的花草耷拉著腦袋,路上的行人滿頭大汗,顯得煩燥不安。只有蟬兒在樹上拼命叫著:“熱死啦!熱死啦!”
地里的蔬菜郁郁蔥蔥,生長得很茂盛,因水分充足,長勢喜人,大青菜綠盈盈的,做飯時,鏟幾個,擇洗干凈,下到鍋里,鮮嫩碧綠。做飯釆摘西紅柿,需要幾個,就摘幾個。紅果果,綠果果緊緊鑲嵌在西紅柿蔓上,由綠衣果果變成紅衣果果,就可以釆摘了,吃起來酸酸甜甜,真夠味!自家種的西紅柿和市面上買的西紅柿,吃起來就是截然不同成反比的兩種味!那茄子紫黑的發亮,有長茄子,圓茄子,長茄子沒籽也叫海綿茄子,圓茄子有籽,相對長茄子成熟點。一排排,一行行整齊的辣椒樹,生長著大小不同的辣椒,嫩嫩的,綠綠的!綠盈盈的韭菜,割了一茬,又長一茬,如同人生,一代傳一代,生生不息!
時光流逝如水,隨著蕭瑟的秋風,轉眼間大自然中的一切都褪了顏色,失去了夏日的青蔥,路邊的野草也枯黃了。葉落而知秋,秋天總會有落葉!秋收季節,割豆子,收獲玉米,揀嫩豆角,嫩玉米分別煮在鍋里,還沒熟,香氣氤氳升騰,彌漫散開,聞著味兒,饞得都想吃。
無情的秋天剝去了茄子苗和西紅柿苗蒼翠碧綠的外衣,小茄子,小西紅柿依著母親半干半黃的身體,掙扎著,生長著。綠辣椒穿上紅衣可以釆摘了!南瓜蔓干枯了,大南瓜,小南瓜,摘好多南瓜!秋天是收獲季節,秋收頗豐,也是分離蛻變的季節!
柿子樹上,掛滿了紅燈籠似的小柿子。望著我家的兩棵柿樹,仿佛看到了我小時候的身影,一溜煙就上到柿子樹上,瞅準熟透了的旦柿,想方設法摘到旦柿,吃上軟軟甜甜的柿子。
冬天,遠處的野地生長著稀疏的麥苗,路邊栽種的那幾棵洋槐樹在寒風吹拂下,發出哀鳴聲!菜園子,兩大片都用干黃的玉米桿覆蓋著,揭開玉米桿,一片是菠菜,另一片是香菜,這樣風霜煞不到,不但能保護它們,還能給它們溫度,幫它們成長。
我看那菠菜太小了,說:“不要了,不要了。”母親說:“先選擇鏟那大一點的菠菜,你既然來了就多捎點回去!現在有我們在,種點菜,你們能多拿,就多拿點,以后沒有我們,我們也看不到了。”說的我心里怪不是滋味的!大自然能四季輪回,而人生的春夏秋冬,只有一次!父母已到了人生的冬天,珍惜和父母相處的時光,多陪陪父母!
父親取锨挖蔥,父親說:“種的蔥多,挖了也吃不完,蔥還放的沒水分了,蔥埋得深,蔥白就長,”挖好蔥,分成三份捆好,裝進袋子。“噢,差點忘了,再多拔點蘿卜。”母親補充說。每次回家,大包,小包,大塑料袋裝滿蔬菜,裝滿沉甸甸的愛,把蔬菜帶回家,把父母滿滿的愛帶回家,愛暖胸懷!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珍惜有父有母的日子,父母在,有牽掛,還幸福的有家可回,有家可依!家鄉的美味自給自足,都是綠色無公害,是父母辛勤的汗水,精心哺育培養,施肥澆水,長成的愛心放心美味!
來自梢頭的美味散文
每年的春節和立春的節氣,往往是攜手而來的,說明著季節的腳步已經踏入了春天。可在我的家鄉,不僅僅是春寒料峭,常常還在冰封大地、雪舞長空的日子里。
在家鄉,草長鶯飛的日子往往要到陽春三月的清明以后,隨著氣溫的走高,不僅給家鄉帶來花綻蕊吐的芬芳世界,也給家鄉的人們帶來了許多新蔬。春韭麥色,蘿卜艷紅,那些過寒的青菜更是一片蒼翠,接踵而至的各種蔬菜,不斷地豐富了人們的盤碟。但不要多久,好多新蔬就走進了輪回的那道坎,飛舞黃花,使得當地人又走進了青黃不接的春荒歲月。
田野里的那些野菜畢竟不可能堅持多少日子,人們的目光無法不從田野里收回,落在了溝邊河岸的那些小灌木的梢頭和根部。它生長著如同垂柳一般柔曼修長的枝條,或如傘,或垂簾,或匍匐,灰白的枝條雖然經過寒冬的折磨,有些僵硬,但一經春陽的愛撫和春雨的滋潤,就會在春風中從清夢中醒來,迅速地從根部和枝條上生長出無數青綠色的葉芽,并雨后春筍般地生長。它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枸杞,枸杞的嫩頭是可以直接采摘爆炒食用的。每逢此時,人們就紛紛拿起籃子去采摘,或爆炒,或淖水涼拌,都是精美的一碟,幽幽的甜味中稍有一絲苦味,在給了人們的營養的同時,也為人們的肝臟進行了排毒,同時還有祛火明目的功效。是一舉多得的藥食二用的菜肴。
就在人們仰天嘆息時,被人們一眼瞥見一種高大樹梢的翠綠,那是榆樹梢頭上那些榆樹錢兒。每當春姑娘裙裾飄舞在家鄉的那方水土時,梅香暗浮送來了馨香的氣息,綠柳垂簾則帶來鳥語歡唱,不經意間,有一種比柳綠色還要養眼的翠綠,棲息在榆樹的枝枝椏椏之上。它只有那些食指指甲大小的圓形,似玲瓏版的荷包蛋,又似一枚枚翡翠雕刻的平安扣密密地擁擠在一起,溫潤光暈,悅目爽心。但連菜干都要吃盡的人們,試著爬上樹梢,采摘幾枚放進嘴里咀嚼時,連眉梢也笑了,原來榆樹錢既有濃濃的甜味,又有淡淡的香氣。
當人們將它采摘回家,清水洗凈后到鍋里去爆炒時,發現一經爆炒的榆樹錢馬上就成為了綠湯,那綠色的平安扣瞬間就成為了絲狀漂浮在上面,無法作為菜來食用。但細心的家庭主婦,是絕對不會放過這個美味的,她們不假思索地將那榆樹錢參和進了玉米面里去,去炕餅或者蒸糕,還沒有出鍋,光那種鮮美和馨香的味道,就足以讓人垂涎三尺。當那些食物出鍋時,不管是誰都會被它的色澤震驚了,金黃鑲嵌著翠綠,翠綠氤氳著金黃,悅目爽心,簡直就是完美的工藝品。輕輕地扳小一角,一邊聞著一邊送進口中,只一嚼,鮮,香,甜,擰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氣息,直抵丹田,立刻就黏到了記憶的褶皺里,成為永遠的懷想。
由于榆樹錢是一份極佳的口福,人們在采摘時就顯得細致一些,珍惜一些。爬上樹之前,首先要在地面上鋪好席子,才用竹竿去輕輕地敲打,隨即,那榆樹錢似一只只綠色的蝶飄舞,又似翠綠的雪兒紛飛,墜落席子上的就是一片片來自緬甸的翡翠。如果剛剛春雨后,這些榆樹錢是可以直接生吃的,宛如果蔬一樣享受。
當人們的步履踏過清明節時,家鄉的春意才濃,春姑娘的水袖才拋飛出百花爭艷的畫面。即使紛紛細雨撩撥得人們猶斷魂,也勾起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當人們透過桃花梨白映襯著綠色柳簾,去望藍天白云時,有一種灰褐色樹皮的樹梢搶走了人們的目光,鮮紅近紫的芽苞如同含苞待放的花蕾一般,穩穩當當地站立梢頭,盡管春風勁舞,它也不言不語,沒有半點飄逸的欲望。
它,就是人們經常說起的美味——香椿芽,又是一份梢頭上享受。香椿這種樹發芽時,比較特殊一些,無論多高,也無論有多少枝干,還無論去冬是怎么嚴寒,它的新芽總是從梢頭開始,即使你將新芽摘取,它還是要從梢部重新發芽,除非你將它的梢頭砍去,它才會從枝干的側面發芽。
香椿芽剛剛綻開時,如同正反向的紫紅的抱菊一般,一旦露水晾干后,它就慢慢的舒展,如同花朵綻放,一旦那紫紅的葉莖伸展后,就立即飄舞起紫紅的羽狀葉片,遠看,就是紫紅的蘭花。香椿的葉莖初開始時都是一抹紫紅,大約經過三四天的陽光月華的照射,不斷生長的葉莖就會漸漸地變成為翠綠色,而芽芯繼續生長的葉芽仍然是紫紅色,更讓人認為香椿的梢頭是一朵鮮花。
香椿的葉芽一經采摘,就會散發出一種含有臭味的香氣,正因為這,對于這種至今仍是蔬菜中的貴族(沒有綻開的香椿芽好多地方的價格在二百元左右一斤)的評價,一貫又兩種,如同人們對泰國盛產的水果之王的榴蓮一般,喜愛吃的人越吃越香,不喜愛的人打死也不吃。就是在同一個鍋里抹勺子的兄弟姐妹,對香椿的.喜愛也不相同。
香椿的吃法很多,而且因人而異。涼拌的主要方法是將它在滾水中燙一下,并迅速撈起,既可以直接涼拌,也可以切碎去涼拌豆腐、蛋皮、涼粉等等,可以說是一種百搭的、具有調味品功能的涼拌蔬菜。是一種初吃臭、嚼則香、越嚼越香的蔬菜,倘若你淺嘗輒止,那你就會錯過一份精美的口福。對于炒吃,筆者傾向與和蛋類一起爆炒,特別喜愛是用它和高郵的咸鴨蛋一起做伴,椿翠綠蛋金黃,不僅色澤誘人,而且奇香撲鼻,鮮嫩味美,是吃上一口一輩子都惦記的梢頭美味。
“雨前椿芽嫩如絲,雨后椿芽似木質。”這句農諺告訴了我們,食用香椿的最佳時間。由于香椿的營養豐富,同時又是一種具有食療作用樹蔬,我國吃香椿的歷史十分悠久。早在漢代吃香椿就風靡一時,甚至香椿與荔枝一起成為南國向漢宮的貢品。既是著名的大文豪又是美食家的蘇東坡不僅自己酷愛吃香椿,還為香椿大做廣告,他曾經情不自禁地在《春菜》中筆舞道:“豈如吾蜀富冬蔬,霜葉露牙寒更茁。”還唯恐人家不明白,還曾經補充到:“椿木實而葉香可啖”。
走進孟夏時分的五月,有一種芬芳醉人地彌漫著村野,那就是來自德國的刺槐的花香。它如同德國女人一樣,從不嬌羞,一踏進中國的國土,不僅沒有水土不服,反而恣意亭秀,彰顯著獨有的魅力。
刺槐是一種美麗的樹種之一,它一般高大挺拔,茂密的羽狀葉片一抹青綠,綠冠如傘,而且生命力極其旺盛,少見病蟲害。每年的春季,當別的樹木早已一身綠裝時,它好像還在清夢中,可一旦它醒來,在很短的幾天內就變得葉色蒼翠蔥蘢,花香馥郁,香甜四溢。槐樹的花,如雪般潔白,粉粉嫩嫩,是一種穗狀花序,神韻的花朵恰似一只只粉白的蝶棲息在同一根花莖上,又似一串串靈動的千紙鶴在迎風展翅。每一個花放的日子里,恰如剛剛下了一場梅花共舞的雪,又似青綠海面上泛起的連綿起伏的浪花。
這種奇特的花香,濃可與梅掙寵,幽可與蘭奪愛,甜賽秋日的桂,妖勝過夏天的蓮,不僅引來蜂飛蝶舞,也誘出鳥語呢喃,共同在五月的扉頁上畫出一幅充滿詩意的畫卷。然而這種讓人喜愛的花卉直到一八七七年才踏入華夏,如果,如果它是原產中國的花朵,那么無論古典的《詩經》,還是秦風漢賦,亦或是后來的唐詩宋詞,它都會出現在它們的扉頁之上。
也許是它那帶有甜味的馥郁香氣,也許是蜂蝶的追寵,亦或是人們實在是難以忍受曾經的饑餓,不知是首先引起了誰的注目,從而摘下數朵,只一嚼,就口齒留香,而且越吃越想吃。
好多花卉如同玫瑰一樣,在留給馨香的同時也往往生長著許多扎人的刺,槐花就是這樣的花,雖然綻放著色香味俱佳的花朵,但它的每一根枝條上都布滿了針刺,讓人攀爬不得。要采摘槐花,是一件需要仰視的事,人們只能夠使用帶有鐵鉤的竹竿,站在樹下去一穗一穗地采摘。
采摘下來的槐花,摘去花柄后,清水洗凈后,好多人就直接生吃,甜如瓜果,十分可口。而餐桌上食用時,最快捷的是和那鮮嫩的韭菜一起爆炒,黛綠色與象牙白共處一處,無疑就是一種誘惑,在加上它那襲人的香氣,說不是讓人舌下生波的開胃一碟,你也不會相信。為了省事,好多人家往往將槐花和各種面粉直接攪和在一起,然后去蒸糕食用,香糯精美,別說吃,就是看和聞,讓人的腳步也不想移動。
無論何時何地,農人都有著一種醇厚友善的一面,無論是什么樣自己摯愛的東西,他們都會望不掉分享給城里的親朋好友,質樸中透視著一種美德,盡管在曾經的春荒歲月里,他們還會一如既往。為了讓城里的人同樣能夠享受到這種春天的味道,總會將那槐花在開水里煮一開,然后迅速撈起,日曬風干后,送進城里,讓槐花也飄香在喧鬧之中,也使得城里人食后就無法忘卻那特有芬芳,從而在來年槐花綻放時的樹下,也有了城里人的身影。
諸如此類的梢頭美味,它們好多是那些春荒歲月里發現的,它們不僅幫助了人們度過了難關,在滿足人們的口福的同時,也給了人們以健康。也正因為如此,它們一旦與人們謀面后,就從來沒有走遠,成為了人們對春日念想的一部分。好多還成為了當今星級賓館的珍稀之肴,成為綠色而保健的美味。
上一篇:十一班四字四句口號合集3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