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久病床前沒孝子】見“百日床前無孝子”。
【第2句】:【不見真佛不燒香】 釋義:認準了人再去求他。 例句:“他已經上過兩次當了,這一次恐怕他不見真佛不燒香!”……“不怕,猴不上樹,多篩幾遍鑼嘛……”
【第3句】:【槍打出頭鳥】(諺)獵槍首先打著的,是那探出頭來的鳥。常比喻愛出風頭、愛帶頭首倡的人,最容易首先受打擊。
【第4句】:【江河不滿漏卮】見“滄海不能實漏卮”。
【第5句】:【千金易求,信譽難得】(諺)信譽:由誠實守信獲得的美好聲譽。 千兩黃金容易求得,信譽卻很難獲取。專指商場中營利居其次,樹立信譽是第一位的。 也作“信譽值干金”。
【第6句】:【鍋蓋上的米——熬出來了】(歇)熬:本指把米放在鍋里加水煮成糊狀,轉指忍受(苦日子)。指終于度過了艱難的日子。 也作“鍋蓋上的小米——熬了出來”。
【第7句】:【一人一把號】(慣)比喻一人一個主意,意見不一致。
【第8句】:【小巫見大巫】(慣)巫:巫師,以裝神弄鬼、替人祈禱為業的人。法術低下的巫師遇見了法術高超的巫師。比喻二者的本領相差太遠。
【第9句】:【萬兩黃金易得,知音一個難求】 釋義:知心人很難遇見。 例句:“姑娘是個明白人,沒聽見俗語說的‘萬兩黃金容易得,知音一個也難求’!”
【第10句】:【有錢一時辦,無錢空自喊皇天】(諺)有錢辦事,立馬就成功;無錢辦事,再喊老天也無用。指辦事的成敗遲速,經濟基礎是關鍵。
【第11句】:【處家人情,非錢不行】(諺)安排家計生活,支應往來人情,無法離開錢財。指生活中錢財不可缺少。
【第12句】:【為人莫作婦人身,百年苦樂由他人】(諺)百年:一輩子。做人不要做婦女,婦女一生的命運由別人操縱,苦樂不由自身。指舊時婦女被壓在最底層,受盡屈辱。 也作為人莫作婦人身,百般苦樂由他人。 為人莫作婦人身,百年苦樂由人定。 為人莫作婦人身,一生苦樂由他人。
【第13句】:【爛泥搖樁,越搖越深】(諺)在爛泥里搖動木樁,越搖動木樁陷得越深。比喻做事陷入困境,越掙扎越陷得深,終至于不能自拔。
【第14句】:【燈草拐棒兒——拄不定】(歇)燈草:燈芯草的莖,質軟中空。拄:諧“主”。指人拿不定主意。 也作“燈草拐杖——拄不定”。
【第15句】:【釣大魚離不了長竹竿】(諺)要釣大魚,就離不了長長的釣魚竿。 比喻人要想得到大利,就得先付出大的投資。
【第16句】:【價高招遠客】(諺)遠客:遠處的客商。只要肯出高價,路途再遠,也會有客商把貨送上門來。指只要舍得出高價,就不愁買不到缺貨。也借指只要舍得出高額酬金,就不愁引不來人才。
【第17句】:【把吃奶的勁都使出來了】(慣)形容用了最大的力氣。
【第18句】:【債有主,冤有頭】見“冤有頭,債有主”。
【第19句】:有理的想著說,沒理的搶著說.
【第20句】:【鹽也是這般鹽,醋也是這般醋】(慣)比喻彼此一樣,分不出高下。
【第21句】:【典田賣地——兩家愿意】(歇)指所做的事情雙方自愿。
【第22句】:【喇喇蛄穿大衫——硬稱土紳士】(歇)喇喇蛄:螻蛄的通稱,一種生活在泥土中的害蟲,吃農作物的嫩莖,也作拉拉蛄,也稱螻螻蛄、土狗子。大衫:也叫大褂,身長過膝的中式單衣,舊時紳士或有地位的人常穿。指小人物硬充大人物。常含譏諷意味。
【第23句】:【名、字、號】現在我們每個人都只有一個名字,可在古代,人們不僅有“名”,而且還有“字”,有的人還有“別號”。如關公,姓關,名羽,字云長;如蘇軾,字子瞻,別號東坡居士。 “名”的起源當在上古時期,與姓、氏起源相當。這是社會發展和生存的需要,“姓、氏”區分集體,“名”區分個體。“名”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 古代貴族取名,都有一定的禮儀,要符合規矩。而底層的百姓起名一般都很隨意,如阿狗、阿貓等。據說這樣孩子好長大。后來隨著語言文字和文化觀念的發展,人名也越來越復雜,也越來越被重視。 “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所以古人的字多與名含意相近或相輔。如諸葛亮,字孔明,“亮”與“孔明”的義相近;岳飛,字鵬舉,鵬舉就是起飛。一般說來,“字”是男女成年后才加取的,表示他們已經開始受到人們的尊重。不過這是指上層階級,下層人往往沒有這么多的講究。 “號”,是指稱號,即人的別稱。別號則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并不受家族、行輩的制約,可以自由地寄托或標榜自己的某種情操,一般文人往往有自己的別號,如李白號青蓮居士,陸游號放翁,王安石號半山等。號有自號,也有為他人所取。他人所取的號往往表示對此人的評價,如宋江號及時雨,吳用號智多星等都屬此類。現實生活中有起外號的陋習,往往抓住某人的缺陷冠以外號,有辱人格之嫌。 名、字、號其實都是人的名稱,但在用法上很有講究。在人際交往中,上對下、長對少一般直呼其名。下對上稱呼時則稱字、號。上流社會在交際應酬中愛以別號相稱以表示尊重,直呼其名,是很不禮貌的。
【第24句】:【國手】“國手”指精通某種技能在國內數第一流的人,也特指人選國家隊的體育選手。不過,足球運動員又稱之為“國腳”。有許多人認為“國手”是現代詞匯,其實古已有之。 國手源于古代的一句諺語,本意是指善于下棋的人。有古代諺語為證:“人心無算處,國手有輸時。”意思是再聰明的人,再善于算計的人,也有算不到的地方,國家的一流棋手還有輸棋的時候,意同“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其中“圍手”就是指的善于棋弈的大家。后泛指國人中的佼佼者,指才能、技藝出類拔萃的人。如中國派出參加世界中學生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的選手也稱國手。
【第25句】:【口子大小總要縫】(諺)口子:衣物破裂處。衣物破了,不管長短大小,總得要縫補起來。比喻發生的問題不論輕重,都必須解決。
【第26句】:【搶棺材奔命】(慣)罵快跑的人是搶著去死。
【第27句】:【無巧不成話】(諺)話:話本,民間藝人說唱的底本。指沒有巧合的情節,就構不成說唱的故事。后泛指小說、劇本的編寫,總離不開引人人勝的巧妙情節。 也作無巧不成書。 無巧不成戲。 無巧不成故事。
【第28句】:【月里嫦娥愛少年】(諺)嫦娥:神話中居住在月亮里的仙女。即使是仙女嫦娥,愛的也是年輕男子。 指年齡相當,本是男女情愛的基礎。
【第29句】:【窮家難舍,熱土難離】 釋義:舍不得離開家鄉。 例句:洛文搖頭答道:“窮家難舍,熱土難離,我哪兒也不想去了。”
【第30句】:【打雁一生,倒老反被大雁啄瞎了眼】 釋義:比喻在某一方面有經驗、自負,卻恰恰在這一方面摔了跟頭或吃了虧。 例句:周祖鎏兩眼望天,自罵自嘆道:“祖鎏啊!你打雁一生,倒老反被大雁啄瞎了眼吶!嗬,嗬,嗬!”
【第31句】:【開口見喉嚨】(慣)指一張口就知道他想說什么,或一說話就暴露了他的真實意圖。
【第32句】:【伴君如伴虎】(諺)君:君王,皇帝。指陪伴君王,就像陪伴虎狼一樣,不定什么時候會招來殺身之禍。 也作“伴君猶如伴虎狼”。
【第33句】:【狗攆鴨子呱呱叫】 釋義:形容好得很。“攆”又作“趕”。 例句:好,好,真是狗攆鴨子呱呱叫,帶勁。
【第34句】:【害人終害己】(諺)存心傷害別人的人,到頭來反而傷害了自己。指為人要慈善,存心害人是沒有好下場的。 也作“害人還自害”。
【第35句】:【哪里的黃土不發芽,哪里的水土不養人】(諺)任何地方的黃土種下莊稼都會發芽成長,任何地方的水土都可以養活人。指人不必死守在一個地方受困,到處都可以謀生。
【第36句】:【早知燈是火,飯熟幾多時】(諺)能早領悟到油燈點燃的也是火種,也可生火做飯,飯早熟了。指人對問題如果領悟得快,事情早就辦成了。
【第37句】:【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句俗語是說一個人壞事干得多了,一定會自取滅亡。它源出《左傳·隱公元年》:“公日:‘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春秋時期,鄭國君主鄭莊公有個弟弟,名叫共叔段,他深得母親姜氏的寵愛。姜氏為他向莊公討封京地,莊公答應了。 共叔段與母親姜氏一起密謀,想除掉莊公,自立君主。為了積蓄力量,共叔段把京地的都城修得很大,超過了國城,并且招來許多人。鄭國的大夫祭仲看到這種情況,便告訴莊公說,共叔段修建的都城超過了國城,違犯了祖制,是大逆不道,趁他還沒有成氣候,趕緊除掉他吧。莊公沒有聽祭仲的勸告,只是說:“他既然多做不義的事情,就一定會自取滅亡。你就等著瞧吧!” 共叔段得寸進尺,又占據京地北邊的大片地盤,擴大了軍隊,制造兵器,準備與姜氏里應外合,企圖一舉推翻鄭莊公。 鄭莊公早有準備,他得到共叔段叛亂的消息后,便下令攻打京地,派兵包圍了京城,京城內部的士兵也反叛過來,襲擊共叔段。共叔段遭到慘敗,只得逃之天天。 “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句話雖然歷經二千五百多年,現在還被人們經常引用。
【第38句】:【就地起爐灶】(慣)比喻利用現有的條件辦事。
【第39句】:【外披羊皮,內藏狼心】(慣)形容人外表裝得善良,內心卻十分狠毒。
【第40句】:【莫瞞天地莫瞞人,莫作瞞心與禍鄰】(諺)做人不要欺瞞天地,欺瞞眾人,更不要欺瞞自己的良心,以免招災惹禍。 也作莫瞞天地莫瞞心,心不瞞人禍不侵。 莫瞞天地莫瞞心,心不瞞時禍不侵。
【第41句】:【諸葛有智,阿斗有權】 釋義:諸葛:指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阿斗:三國時蜀漢后主劉禪的小名,為人庸碌無能,后用來比喻無能的人。諸葛亮有智謀只當了丞相,劉禪無能卻當了皇帝。比喻有才能的人無權,無能的人卻有權。 例句:他冷冷地笑了幾聲:“諸葛有智,阿斗有權,我們給踩在腳底下。”
【第42句】:【只有錦上添花,那得雪中送炭】(諺)比喻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有權有錢時,阿諛奉承者多;貧窮困境中,伸出援助之手者少。 也作“只有錦上添花,誰來雪中送炭”。
【第43句】:【兵合一處,將打一家】(慣)指兩支軍隊的兵將聯合在一起,打擊共同的敵人。
【第44句】:【端誰的碗,受誰管】 釋義:吃誰的飯,給誰干活,就得受誰管。 例句:張楓林欲擒先縱,故意拿捏著說:“端誰的碗受誰管。人家蹺起腿來比咱們腦袋都高,不斗意氣,不生閑氣,閉著眼睛活著吧。”
【第45句】:【光棍遇著沒皮柴】(慣)沒皮柴:剝了皮的木柴,一根光光的棍子。 光棍遇到光棍。比喻遇到了對手。 也作“光棍撞到沒皮柴”。
【第46句】:【吃一次虧,長一次見識】 釋義: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例句:“吃一次虧,長一次見識,把人都教能啦。”
【第47句】:【船無水不行,事無錢不成】(諺)就像船離了水不能劃行一樣,做事離了錢財就辦不成。指錢財是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第48句】:【癩蛤蟆剝皮眼不閉,黑甲魚剖腹心不死】 釋義:比喻不甘心失敗。 例句:“敵人是‘癩蛤蟆剝皮眼不閉,黑甲魚剖腹心不死’,我們一定要百倍提高警惕。”
【第49句】:【鋤頭自有三雨澤,斧頭自有一倍桑】 釋義:澤:雨露。鋤頭底下有三場雨水分,斧頭下面有一倍桑葉,指勤鋤地可抗旱,適時整治枝條會使桑葉茂盛。 例句:“如其得法,使樹頭易得其條,條上易得其葉,蠶不待食,葉以時至,又其葉潤厚。農語云‘鋤頭自有三雨澤,斧頭自有一倍桑’。”
【第50句】:【長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諺)就像長江的水后浪催促著前浪不斷向前一樣,一代一代的新人茁壯成長,接替著上一代人向前發展。指歷史就在這一代接一代的交替中向前推進。 也作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 長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
【第51句】:【成氣候】(慣)比喻有成就或有前途、有出息。
【第52句】:【搟面杖吹火——一竅不通】(歇)竅:本指窟窿,轉指竅門。比喻對某件事一點兒也不懂。
【第53句】:【寧要一藝精,不要百藝通】見“百樣通,不如一樣精”。
【第54句】:【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冤家多道墻】(諺)多交一個朋友,就多一條方便的路;多結一個仇家,就多一道阻擋的墻。指朋友越多越容易成事,對頭越多越難以行動。 也作“多個朋友多條路,少個對頭少堵墻”。
【第55句】:【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歇)原為禪家語。傳說羚羊夜宿時,角掛在樹上,四肢不著地,使獵狗無從找到。形容詩藝精湛,無疵可尋。今也指人或物銷聲匿跡,無法尋找。 也作“羚羊掛角——無跡可尋”。
【第56句】:【小孩嘴里掏實話】見“孩子嘴里討實話”。
【第57句】:【騎驢看唱本——走著瞧】(歇)唱本:記錄曲藝或戲曲唱詞的小冊子。本指邊走邊看唱本,轉指事情結局如何,等著看以后的發展變化。 也作騎在毛驢上看唱本——走著瞧。 騎著毛驢看書——走著瞧。
【第58句】:【一句好話三分暖】見“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言出唇六月寒”。
【第59句】:【驢唇不對馬嘴】見“牛頭不對馬嘴”。
【第60句】:【百年松樹,五月芭蕉——粗枝大葉】(歇)本指百年松樹枝干粗,五月芭蕉葉子大,轉喻做事不細致,不認真。
【第61句】:【誰家灶內無煙】(諺)哪家都燒火做飯,煙囪里都會冒煙。比喻家家都會有些不光彩的麻煩事。也比喻人人都有冒火發脾氣的時候。 也作“誰家煙筒不冒煙”。
【第62句】:【家將敗,出妖怪】(諺)指家庭將要衰敗時,往往會出現離奇古怪的事。也指國家將耍衰敗時,往往會出現非常怪異的人事現象。
【第63句】:【立得正,不怕影兒歪】(諺)只要身子站得端直,就不怕影子歪斜。 比喻人只要行為正,作風好,就不怕別人說三道四,惡意誹謗。 也作立得正就不怕影兒斜。 立得正不怕影子歪。
【第64句】:【雞蛋碰不過石頭】 釋義:比喻弱者斗不過強者。 例句:劉冬生擺擺手,勸道:“大伯,使不得,使不得,雞蛋碰不過石頭,胳膊扭不過大腿,還是避開為上策。”
【第65句】:【各人頭上一片瓦】 釋義:各人只管各人的事。 例句:“他們鄉里干都會你‘半二流子’,我就不服氣,‘各人頭上一片瓦’,過日子的事情也用得著他們管?”
【第66句】:【墻上掛草薦——不像畫】(歇)草薦:鋪床用的草墊子。畫:諧“話”。指說話、辦事不合情理或不像樣。
【第67句】:【不撞南墻不回頭】這一俗語指的是死心眼、鉆牛角尖,比喻某人的行為固執,堅持己見,不聽人勸,與“不見棺材不落淚”、“一條道走到黑”、“不到黃河心不死”有相似的意思。“不撞南墻不回頭”源自院子門口的影壁墻。 “不撞南墻不回頭”中的“南墻”,確切地說指的是“影壁墻”,也稱“照壁”,就是對著院大門口的建筑物。因為我國古代的院落大門一般都是朝南開的,不是有句俗話嗎:“衙門口朝南開,有理無錢別進來。”不僅衙門朝南開,民間的院落也講究朝南開,朝南開門院內豁亮,正房向陽,門口的影壁墻自然是建在院落的南邊。所以出大門就要向左或向右,直著走的話那肯定是要撞上南墻了! 古代四合院的大門內外設置“影壁墻”,主要是阻擋來自大門外強烈的氣流,使從院外呼嘯而來的氣流速度減慢,保持與住宅內的流速相協調。古代傳統的風水學認為,影壁墻外針對室外氣流的沖煞而設置的。古代人巧妙利用影壁墻阻隔氣流沖煞,人為地為住宅制造生氣和氣脈,是吉祥有益的。 有一種說法,影壁墻避鬼,傳說鬼走直道,門口修座影壁墻,就能把惡鬼擋在門外。當然這都是舊社會的迷信說法,它實際的作用只是做屏蔽用的墻壁,一個是擋風,一個是能蔽住院里雜亂物,主要是擋住外人的視線,家里的私人空間不受干擾。 鬼遇影壁要碰壁,何況人乎。還是看清楚南墻,遇事既堅持原則又能靈活處理的好。
【第68句】:【拜倒在石榴裙下】(慣)比喻男子為心愛的女人所傾倒,事事遷就。
【第69句】:【斧快不怕木柴硬】(諺)只要斧子鋒利,就不怕木柴劈不開。比喻只要有堅強的意志,有雄厚的力量,就沒有攻不克的難關。
【第70句】:【柴多入灶塞死火】(諺)灶里有柴才能燒火做飯,但如果灶膛里塞入的柴太多,就會把火塞滅。比喻用人過濫,反會把事情辦糟。
【第71句】:【事到做時方知難】見“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第72句】:【叫人不蝕本,舌上打個滾】(諺)蝕本:賠本。稱呼人是很容易的事,損失不了什么,只不過動動舌頭就是了。指見面向人打招呼,既不受損失,又能有益于人際交往。 也作“喊人不費本,舌頭打個滾”。 喊人:稱呼人。
【第73句】:【未出籠先別現爪】(諺)野獸還沒有從籠中被放出,就不要先顯示自己的利爪。比喻有利的時機未到,不要過早地暴露自己的實力。
【第74句】:【鬼門關】“鬼門關”用來比喻兇險的地方。原指迷信傳說中的陰陽交界的關口。其實,人間也有鬼門關,不過是地名,且有三處。 一處,據《唐書·地理志》記載:“客州北流縣南,有兩石相對,遷謫至此者,罕得生還,俗稱鬼門關。”《北流縣志》中也有記載:天門隘高崖邃谷,路徑其中,舊名“鬼門關”。很清楚,“鬼門關”就在廣西北流縣以西,介于北流、玉林兩地之間。這里左右兩峰夾峙,其間只隔三十步。關南氣候溫熱,茂密的山林中彌漫著能使人生病的瘴氣。古代官僚文人獲罪遷謫蠻荒,多經由此,而死者甚多,罕有生還。所以民謠說:“鬼門關,十人去,九不還。” 二處,在今南京中華門外約九公里處的鐵心橋鄉后莊,斷臂山與將軍山之間有一山坳。西側的龍泉寺前布滿黝黑巨石,狀如生物,或蹲或立,陰森恐怖,兩側斜伸的巖石擋道。當地人稱此處為“鬼門關”。 三處,在南京通濟門。這里古樹蓊郁,奇石萬狀,小徑僻靜險要,被稱為“鬼門”。 不管是傳說中的“鬼門關”,還是作為地名的“鬼門關”,都與兇險有關。
【第75句】:【龍的傳人】“龍”一向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我們也常稱自己是龍的傳人。這源于中華民族對共同的圖騰神——龍的崇拜。當然,龍也是人們想象中的動物,是根據古代神話中的蛇的圖騰演化而來。 “龍的傳人”還有考古文物為證。在山東嘉祥縣武氏墓群出土的刻制于東漢時期的石刻中,有“歷代帝王”畫像,唯有伏羲形象奇異,人頭人身而龍尾,仿佛由龍轉化而成一且與女媧氏畫在一起。而女媧是奉蛇為圖騰的民族創造出來的,而龍是根據蛇的圖騰演化而來的。傳說伏羲和女媧成婚而生人類,始祖是龍繁衍的后代,當然是龍的子孫,故而稱作“龍的傳人”。
【第76句】:【彌天之罪,一悔便消】(諺)即使犯下了極大的罪,只要能真誠懺悔,罪也就消除了。指真誠悔過,是消除罪過唯一的途徑。 也作“彌天大罪,當不得一個悔字”。
【第77句】:【吃了豹子膽】(慣)形容人膽子大,什么都不怕。常用于指責人膽大包天。 也作吃了熊心豹子膽。 吃了豹子心肝熊的膽。
【第78句】:【樹不成林怕大風】(諺)樹木如果不能形成森林,孤孤單單,就最怕狂風襲擊。比喻人如果不團結成堅強的群體,就無力抗擊天災人禍。
【第79句】:【學得薄技在手,勝似腰纏萬貫】(諺)薄技:小的技藝。貫:古時錢制,一貫千文。只要能掌握一門薄技,也比擁有萬貫錢財強。指維持家計,靠積存的錢財,不如靠技藝的收入。
【第80句】:【大災之后,必有大疫】(諺)指在發生大的自然災害之后,必然會有各種疫病流行,要嚴加防范。
【第81句】:【把送殯的埋在墳里】 釋義:比喻受牽連。 例句:他已經看出來了,照這樣下去,要處理的處理不了,還得“把送殯的埋在墳里”,還得給自己找一身抖落不凈的病……
【第82句】:【擠破了腦袋】(慣)形容爭先恐后,非常擁擠。 也作“擠破了頭”。
【第83句】:【八個金剛抬不動一個禮字】 釋義:金剛:佛教稱佛的侍從力士,因手拿金剛杵而得名。形容“禮”重,要講“禮”。 例句:大尹道:“一個官要拶就拶,管你什么根基不根基!”高氏道:“這也難說,八個金剛拾不動一個‘禮’字哩!”
【第84句】:【走著進來,躺著出去】(慣)活著進來,死了出去。指無法逃脫,必死無疑。
【第85句】:【不怕稠吃,就怕稀化】(諺)稠吃:吃得多。稀化:零星花錢。指在經濟開支方面,不怕有計劃的整堆開支,就怕無節制的零星花錢。
【第86句】:【黃鼠狼在雞窩邊——不偷雞也偷雞】(歇)比喻品質不好的人即使不做壞事,也會被懷疑。 也作“黃鼠狼躲在雞棚上——不吃雞也吃雞”。
【第87句】:【屬螃蟹的——橫行慣了】(歇)本指螃蟹習慣橫著爬行,轉指一貫蠻橫不講理。 也作“屬螃蟹的——橫著走”。
【第88句】:【拔了毛的鳳凰不如雞】(諺)鳳凰如果拔去羽毛,其形象還不如一只雞。比喻失勢的人物還不如個普通百姓。
【第89句】:駿馬的蹄力有限,人民的智慧無窮。
【第90句】:【炒魷魚】“炒魷魚”怎么成了“解雇”的同義詞呢?它源自南方沿海一帶,舊時有這樣一個風俗,老板要解聘雇員,并不采用口頭或書面通知,而是客客氣氣地請你吃一頓飯,如果最后一道菜是炒魷魚,就等于下了最后通牒:你被解雇了。被請者立即心知肚明,拍拍屁股走人。就像馬三立說的相聲“離婚上哪吃飯——‘狗不理…。 請人吃魷魚有兩層意思。第一,炒魷魚是檔次較高的菜肴,最后款待你,聊盡主雇之誼。其實,這時候再好吃的飯菜還有什么味。第二,炒魷魚熟后呈卷筒狀,暗示你應該卷起行李另謀高就,就像北方人把“被解雇”說成“卷鋪蓋卷兒”一樣,蠻形象的。
【第91句】:【是藥三分毒】見“凡藥三分毒”。
【第92句】:【無家鬼送不了家人】見“沒家親引不出外鬼來”。
【第93句】: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第94句】:【潑婦】“潑婦”是指生活中那些兇悍、蠻不講理的歸女。它源自哪里呢? 漢代名臣朱買臣,在家是個“妻管嚴”,他不想這樣狼狽地生活下去,準備外出找官做。妻子對他冷嘲熱諷,譏其朽木不可雕,并跟他鬧分手。朱買臣只好跟妻子分了手。豈料,這個朱買臣在外真的做了大官,騎著高頭大馬衣錦還鄉時,妻子后悔了,又來找他,要求和他復合。朱買臣拿起一盆水潑在馬前的地上,對妻子說:“如果你能把水都收回盆里,我就和你復合!”成語“覆水難收”也是由此而來。姓朱的惡老婆也就有了個“雅號”——潑婦,即像潑出水的婦人,不能再走回頭路了。這就是歷史上原裝的“潑婦”。 但“潑婦”的傳播卻與乾隆帝有關。民間有這樣的說法:乾隆皇帝在一次下江南的行程中,路過古城鎮江之時,看到大市場口有兩個老婦在叫罵惡斗,極其不雅,不禁嘆道:“天下之潑,唯……之婦也。”皇帝一出口,“潑婦”一詞流傳也就更快了。
【第95句】:不怕路長,只怕志短。
【第96句】:【倚酒三分醉】(慣)倚仗喝了點酒就裝出醉態來。指人借酒生事。
【第97句】:【久走冰灘,哪有個滑不倒的】(諺)指人常在結冰的灘上走,總不免要滑倒。比喻長時間地干冒險的事,總難免要出意外。
【第98句】:【天高皇帝遠】這一俗語比喻上層官僚不了解下情或比喻中央政權的力量達不到邊遠地區。“天高皇帝遠”起源于北宋末年農民造反的響亮口號。 北宋末年,浙江臺州、溫州一帶大旱,很多百姓餓死。宋朝的京官和地方官員數量之多,超過歷代,機構龐大,政府支出特別多。加上皇帝奢侈,大興土木,修建宮殿,負擔都轉嫁到百姓身上。地方官員貪婪無度,作威作福,欺壓百姓。于是天下大亂,農民紛紛起義。其中以浙江一帶的方臘起義氣勢最盛。起義的農民在村子里樹起造反大旗,旗上寫著四句話:“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雖然農民起義被鎮壓下去,但宋王朝的統治根基已受到根本動搖。
【第99句】:【貨比三家不吃虧】(諺)買貨物時,多跑幾家作個比較,就能比出貨物的優劣與價格的高低。指買貨多問多比,自不會上當吃虧。 也作“貨買三家不上當”。
上一篇:號召大家做文明游客的標語(號召大家文明旅游的宣傳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