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電視劇《行尸走肉第三季》經典臺詞
電視劇簡介:
本片根據托尼·摩爾(TonyMoore)的同名漫畫改編。鎮治安官瑞克·格里姆斯在一次行動中遭受槍擊,當他從昏迷中醒來時,發現小鎮上陰氣沉沉,死尸遍地。更為恐怖的是,有的死尸游走于街頭巷尾,嗜血如命,早已化作恐怖的喪尸。從一對幸存的父子口中得知,大批的幸存者早已疏散到亞特蘭大市的避難所。為了找到失蹤的妻兒,瑞克只身上路。然而亞特蘭大早已淪陷成為死城,喪尸在此占有絕對的統治地位。被喪尸圍攻的`瑞克得到數名幸存者的救助,經過一番奮力廝殺,他們最終返回到野外的營地。
行尸走肉第三季的:
【第1句】:弩男知道自己哥哥做過的事情無法被原諒,但在韓國男和眾人面前還是一如既往袒護他,之前甚至為了生死重逢的哥哥離開了大家。緊接著在這個片段之后,記得赫謝爾是這樣描述莫爾的:他雖然不守規則,但是畢竟他服過役,不要小看他對弟弟的忠誠。可見兄弟情誼之深。
【第2句】:赫謝爾找莫爾聊天,跟他說起瑞克砍斷自己的腿,因此救了自己一命,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第3句】:我開始覺得莫爾其實并非那么十惡不赦,有時候只是嘴巴賤了點,心里還是有良知人性的,影片里曾經出現莫爾在森林里小解、救了人之后主動動手索償等等,體現了這個人不拘小節性格豪爽不羈,為了弟弟不得不向這個團隊低頭的時候,他也開始向刀女表示希望盡棄前嫌不再為敵,我相信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他不愿意讓自己的弟弟夾在中間左右為難!所以。。希望壞人變好之后能長命吧……(為何有種不祥的預感)
【第4句】:瑞克一聲“Go”,莫爾非常配合地沖了出去,沒有敵人之后回了聲“Clear”,我看到這里的時候我是沒有笑的(之前看到有迷友調侃這個片段有點輕松,哈哈),反而覺得這個團隊里又新增了一員猛將……所以預示著莫爾即將融入新家庭了嗎~期待!(配合太默契了,個人感覺蠻經典)
【第5句】:我一直覺得在卡蘿爾和弩男之間有一種非常非常微妙的,也許是末世里的惺惺相惜,也可能是那女間的愛,無論是什么,他們之間的相處總是讓人舒心的。
【第6句】:卡蘿爾知道安德麗亞在小鎮那里曾經有過“切身體會”,于是毫不避諱教她……其實看到這里我笑了……
【第7句】:這是11集里我覺得最經典的,來自弩男哥的這句“他的另一只眼睛我要定了!”霸氣有木有!!大愛~
《行尸走肉》第三季觀后感
在決定標題之前,我特地地上projectfreetv看了一下這一集的標題。Prey,捕食,非常貼切的一個詞,故移花接木以作己用。國內的網絡電視要比projectfreetv的快倒是我一直沒有預料到的。在project網上還只是預告的時候,國內已經發布了字幕版的,效率之高令人佩服。
接上一段,本集似乎又開始了行尸走肉一貫的吊胃口手法,原本從上一集開始當Rick宣布進入戰爭狀態后,大伙都在緊張的期待將要進行的火拼,男生們期待著看到如同戰爭片般的宏大場面,女生們默默祈禱著弩哥和韓國仔不要死。不料導演話鋒一轉,設置了一處追逐戲,在將大伙兒注意力轉移的同時,大大戲耍了準時守候的觀眾們。
細說起來,這場戲其實展示了不少破綻,總督在玩陰謀的時候水準不比我天朝剛入職不多久的公務員高明多少,對手下毫無防范之心,絲毫不像一個能夠建立并代表龐大集團利益的首領應該表現出來的.素質。這樣近乎生硬的破綻穿插在這樣一部高水準的電視劇當中,不得不讓我懷疑是導演有意安排,此集發揮承上啟下的作用。或許有讀者會覺得我在廢話,本來以為是開打的,現在又沒開打,不是承上啟下是什么?在我看來,這一集透露出了關鍵性的關于未來幾集甚至是未來幾季(如果有的話)的走向,它起的作用不僅僅是承前一集,啟下一集。試言之。
首先是關于兩個利益團體的命運。如果說從剛開始幾集的時候導演刻畫總督這個人物形象還算是從一個比較全面的角度出發,比如說有表現總督對他已經變成喪尸的孩子所展示出來溫柔的一面,到后來的全面黑化、臉譜化,被逐漸歸為“壞人”,以至于到這一集的“變態的壞人”,他已經完全站到觀眾的對立面了。(我一直以為總督骨子里不算壞到根,從某種程度來說是個悲劇人物,他從原來變為近乎喪心病狂,刀女需要負一定的責任,另文,此處不詳)而相反,好人陣容里面不僅僅有大家剛開始就代入的Rick以及傳統的高大全英雄人物弩哥。這樣子一來,總督必然滅亡也就不言而喻了。
另一方面,盡管大家都知道總督肯定是不夠擁有主角光環的rick斗的,但是仍然期望得到一個驚心動魄而且較為合理的過程。于是乎導演便在這集中透露了弱小是如何擊敗強大的道理——斗獸棋,一物降一物。Andrea被總督克,總督被行尸克(當然導演還不能讓總督死,其實那些行尸是導演殺的)。而這個邏輯延伸到兩大集團上,那就是暗示了弱小的一方如何在被強大的勢力咄咄逼人的時候巧妙利用第三方(可以包括地形、喪尸等一切可利用的資源)進行游擊戰術,從而找到強大勢力的弱點并進行進攻。
總督方內部的逐漸瓦解也為導演提供了一個將總督合理滅亡的解決方案。從眼鏡男對總督愈發不忿的表情,叛逃的Andrea以及她散播的不利流言,錘男的不合作等,無一不動搖著Woodbury的根基,而總督用著已經進化到不分場合不分對象地渾然天成的撒謊技術來維穩(他對錘男的忽悠),同時由于眼鏡男的背叛他也開始不再相信任何一個他身邊的人,如他對老部下(上一集和弩哥短暫搞基的那位)也不透露他已經找到Andrea的事實了。當這一切都在被謊言包裹的時候,所有人都期待著謊言被戳破的那天。
最后一點,Andrea找到的新建筑不禁讓我眼前一亮,已經有多少集沒有看到新的建筑物了。這讓我產生一種逃出生天的感覺,而在下一集的trailer里面,rick等人也討論了逃走的可能性。監獄這個地方雖然給他們提供了暫時的棲息地,也提供了很好的保護,但是形勢不由人,或許離開才是正道。
《行尸走肉第二季》觀后感
忽然發現很多人討厭這個小崽子啊,其實他長的還是比較可愛的。。。
在從槍傷中蘇醒以后,這個小朋友變得不可思議的成熟,第一件事情執意要找到蘇菲亞,那叫一個感動了,這么小就重情重義了。這時候除了肖恩,大家都很有浪漫情懷,認為一個失蹤了幾天幾夜的小姑娘可以逃過林子里的行尸,我是覺得這種事情過個一天一夜基本就沒戲了,這些人不可能沒有這樣的常識,大家都沉浸在自我欺騙之中。我一直都很期出現一具穿著藍色衣服的小小行尸(這部劇的兒童群眾演員太少了)只是沒想到她早就在谷倉里面了,身體發膚基本完好,沒有被食用的跡象,應該是被咬一口后逃脫了。看到她這樣,大家都發懵了,幻想破滅了,長久的努力付之東流了;卡爾再次受到了嚴重的心靈打擊。
之后卡爾就開始失心瘋。可能是大腦的補全速度跟不上發生的事情,開始學會頂嘴了,對暴力事件也情有獨鐘。但我覺得這個小朋友有時候說的很有道理,尤其是對索菲亞的媽說的大不敬的一段話,比那些大人更先了解這個世道的本質,至少比那位平頭女清醒。他的處事方式開始像肖恩,偷了一把槍林子里找刺激,并順利地遇到了人生的`第一個對手,一個陷入泥潭的行尸。看到卡爾沒有直接拿槍崩了它,我估計小朋友可能會調戲行尸。果然,卡爾淡定地坐下開始拿石頭扔它,僵尸被調戲的哇哇亂叫,但行尸掙脫泥潭的瞬間,他又表現出了小崽子的本質,嚇得轉身跑掉了,真是令人失望,還把行尸留給了戴爾,直接導致這個的角色死亡。
卡爾的注意力還一度集中在那個被大人囚禁的男孩上,他對這位哥哥的態度讓人很費解。他很關注這個囚犯,不如說關注大人們對他的態度,他單獨見這位哥哥,我甚至一度以為他會失心瘋到出手殺了他。但他既沒有表現出同情也沒有表現出厭惡,只是旁觀著,到最后看到父親用槍指著男孩的時候,卡爾出現,重復著“doit"。這到底實在慫恿父親呢,還是變相的指責,我只能說,卡爾這個小孩,是個研究心理變態的好案例。
13集,卡爾真心猛,隔著一個人爆了僵尸肖恩的頭。奠定了他未來主要人物的基礎。對于他,討厭倒也不至于,一個小孩,沒有伙伴沒有玩具,中過一槍看到許多人死;邊上主要陪伴他的大人除了他神經緊張的老媽,逐漸黑化的老爸,就是跟老爸分享過老媽的肖恩叔叔;平時唯一的娛樂活動就是打行尸,心理不出問題是不正常的。
我倒是慶幸他沒有被嚇成畏畏縮縮的膽小鬼,一個小孩變的勇敢和成熟也蠻難得的。卡爾,好好表現,期待你小腦瓜里冒出的非比尋常的想法。
至于其他角色,女性角色真心廢。卡爾媽生性浪漫,身處險境還不忘要護發素和時尚雜志,可以理解她畢竟身處三角戀的旋窩中央;索菲亞的媽看著就叫人煩心,形象實在過不(其實我覺得大家在無法常常洗頭的情況下都應該留她那樣的發型,但既然是拍出來的,還是蓄發比較好),女兒不見了,做媽的自己不找,還在那里唧唧歪歪;有幾個女生沒有什么存在感;唯一強的那個金發女,為了逞強差點一槍斃了弩男,看的我恨不得扭斷她的脖子,印證了愚蠢的勤快人最不可用這句老話。總之女性角色都好幻想且團隊意識渙散(最后瑪姬和索菲亞媽企圖分散團隊,理由都覺得自己男人很強,不用靠男主罩著。可惜他們男人都不想罩她們)。女性的崛起只能指望那個養行尸BB的刀女了。其實那個早死的妹妹我挺喜歡,比姐姐開朗,長得也比姐姐好看。
弩男和格倫很喜歡,還有早死的戴爾爺爺。他是團隊里唯一一個理論聯系實際,幻想與現實結合,在人性沉淪中,只有他的心完全沒有被污染到。他的死結束了人性挽救的過程。
給這部劇五分,因為我是一季13集一起看完的,沒有等待所以不覺得情節很拖拉。找索菲亞是廢話太多了,但是基本符合人的心理實際,自我安慰自我暗示。在一大堆各種無聊美劇的映襯下,講我喜歡的僵尸逃生情節,劇情還不錯的,所以喜歡就對了。
《十三邀第三季》觀后感
01《十三邀第三季》觀后感
一份崇敬的道歉,愿你拍出更好的電影。
在影迷群里大家斷章取義的把老謀子對好萊塢的看法發出來,對于當下的好萊塢有他自己不屑一顧的看法,當然影迷群的朋友們更是把他看作電影界的“王境澤”
作為大陸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兩座金獅獎、一座金熊獎、金棕櫚評委會大獎,那是張藝謀離金棕櫚最近的一屆,那年張藝謀的《活著》敗給的是昆汀的《低俗小說》。八九十年代那是“第五代導演們”在國際上披金斬銀,張藝謀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也是五代導演中率先嘗試商業電影和市場化的第一人,96年的《有話好好說》、02年的《英雄》大陸電影的市場化的先鋒的身影中一直都有張藝謀。
隨著03年香港電影最后的輝煌,和大量香港導演和電影人北上來大陸市場,大陸電影市場化和制片廠時代的逐漸遠去,在這個逐漸形成市場化和電影產業的洪流中,我們依然能看到張藝謀的身影。不管我們看到了第六代導演、第七代導演,張藝謀導演身為五代導演一直都是大陸電影重要的一塊,或者說第五代導演們在大陸的大銀幕上重來沒有缺席過。
低調
張藝謀身上的標簽一直都不少、國師、國際名導,但是“低調”我認為是張藝謀導演身上十分重要的標簽。當年對于奧運開幕式導演的選定,其實是有很多導演團隊競爭的,李安團隊、蔡國強團隊、張藝謀團隊,三個作為在國際上都是十分優秀的導演、藝術家,在國際影響力、藝術表現力都是頂尖的三人中,張藝謀有他對于色彩、形式感、造型的獨特理解,這也許是張藝謀在競爭中勝出的原因之一,但是奧運會作為國家的臉面,在導演的選擇上面,張藝謀作為大陸出身也是一名十分低調的導演,低調的作風也是張藝謀的加分項之一。
家庭出身的問題,從小給張藝謀就沒帶來過什么正面的影響,更給張藝謀帶來的是深深的自卑感,也讓張藝謀清楚的認識到收獲的狂喜,并不能加大收獲的成就感,只會加強下次失敗的挫折。
埋頭苦干,低調做事也一直是張藝謀拍電影一以貫之的原則,正如張藝謀導演的新片《影》定檔之際,張藝謀的下一部新片《一秒鐘》又已經開機了,已經年近70的導演依然充分釋放著他的能量。
在“十三邀”許知遠的采訪中,張藝謀一直給我感覺是很會說,很能應對媒體的采訪,但也許面對許知遠一系列針對導演生涯的提問,和聯系張藝謀自身思想的提問的時候,張藝謀又顯得那樣真實,能發現張藝謀在自我的理解是那樣冷靜,他對自我也是有著準確定位的這么一個人。
偏見
如果我們還是只拿著張藝謀的作品,去看張藝謀這么一個人當然會覺得,張藝謀作為導演也許在某一部電影開始,就給人感覺他在創作維度好像有一個巨大改變和落差。但張藝謀本身并不在意這種變化是否能滿足所有人,他還是清楚認識到多方面的去探索,是一個導演應該去做的嘗試。
張藝謀個人的`真實和冷靜,我并不能在他的電影中發現他本人的這種特質,但是這些特質就是最吸引我的那部分。
很會面對媒體的張藝謀還是展現了,張藝謀他本身有他個人性的一面,不僅是讓許知遠讓我更是讓不了解他的觀眾,有了對張藝謀更多維度的認識。
最后幫張藝謀導演做一個廣告,張藝謀導演的新片:《影》將于9月30號上映,敲定國慶檔。
02《十三邀第三季》觀后感
這事沒人知道。
林妙可這個事情到底該怎么處理?張藝謀其實也說不上來。
他只是說清楚了為什么這樣安排的前因后果。
他覺得林妙可唱的問題不大,但是技術團隊認為音準差,還是需要換一個。老謀子還特地請教了國外的團隊,來判斷這個算假唱么。然后大家巧妙的用了個“這算一個情境表演”的概念,換的了當時的邏輯自洽。
但是后來我們也知道,網友不買賬啊。
林妙可因為假唱的標簽變成眾矢之的,而楊沛宜則被抱以普遍的同情。在當年和后來的一些報道中,會稱贊楊沛宜的低調穩重及歌唱實力,說到林妙可則覺得她哪怕表演都滿做作的。那時候吧會不自覺的感覺在看一部漫畫,女主角是個有才華但是被壓迫的小姑娘,現在臺上的總有一天會被女主角+仙女的角色打敗。
但目前反轉并沒有出現,楊沛宜現在是個有才華、低調但表演評價不錯的小姑娘(也該是高中生了吧),林妙可上了南京藝校,容顏的辨識度也沒有小時候那么高。
當年那些認為一個被徹底耽誤了,一個將得到風光無限的預言也沒那么準,她們的道路就目前來看,仍說不上有什么天壤之別,也判斷不了未來會怎么樣。
老謀子在訪談中說,早知道應該堅持一下,就沒事了。
但是誰敢說,堅持了以后就肯定都買帳了?林妙可會不會因為音準問題,被搞上風口浪尖,也不知道。
雖然對于林妙可的質疑不斷,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也有很多聲音漸漸認為,林妙可也只是個“受害者”,她作為一個孩子根本無法選擇當時的情況,不要說她,連張藝謀當時也瞻前顧后,不知如何是好。作為一個孩子,承受了許多不該承受的惡意和責任,“我們”真的還有必要追著這件事不放么?
這些轉變和聲音其實引申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我們”到底是誰。
在張藝謀那個年代,他可能是知道“我們”是誰的,就如同開會,黨員和團員就是“我們”,不是的(也就他一個)要默默走開。
人們總想不停地劃分出“我們”,你是同情林妙可的那個“我們”,還是反對林妙可的那個“我們”?
但是現在,“我們”已經越來越模糊了
這十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世界越來越大,聲音越來越多,觀點越來越多元,每一個人身上可能都帶著多多少少矛盾的,流動的觀點,我這個時候是這個想法,過了一段時間是那個想法,我還是那個我,但是“我們”還會那么團結一致嗎?
而這種現狀,正是張藝謀這一代導演在年輕時候沒有經歷過的,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雖然在經歷,但是找不到規律的現狀。
在張藝謀年輕的那個時候,找到一條“大多數人認為正確的道路”的,大多數人的利益就是集體的利益,為了集體的利益,小部分人是可以犧牲的,這天經地義。
就如同在奧運舞臺上,為了讓大多數人聽到好聽的聲音,看見可愛的面容,林妙可和楊沛宜,是不能夠完整出現的,她們一個貢獻了聲音,一個貢獻了姿態和容顏。
哪怕她們自己不想這樣,哪怕張藝謀這個總導演覺得沒必要這樣。
但成長于照顧大多數利益的張藝謀,仍然下意識的認為能照顧到大多數人的情緒。
然后不是那樣。
而且越來越不是那樣。
從“大多數人”都攻擊林妙可的假唱,到越來越多的聲音指出林妙可及其家庭的身不由己,或者到對張藝謀甚至整個團隊的體諒……雖然觀點沖突仍然不斷,但是不同的聲音越來越多。
因為每個人,都希望有每個人自己的想法。并且是當下的想法,就要在當下表達。
我們現在說話,評論,也喜歡說“如果事情沒有反轉……”,也就是說,太多的時候,事情會有改變,甚至反轉,不是因為一開始描述錯了,而是有各種角度不同的描述。
個人主義,其實多多少少帶著茫然和不確定性。雖然我們知道自己很重要,但是我們自己到底有多重要,我們無法判斷。我們的聲音會變成什么樣的力量,在我們發聲的時候,我們不知道。
如果說這次張藝謀在那里說“如果堅持一下就好了”,給我帶來什么樣的想法的話,我理解是:還不如承認自己不知道。
堅持一下,不是因為要改變什么答案,因為答案不可知。
堅持一下,其實是為了求自己一個心安,找自己的一個可能。
除了力求自己的心安,對于其它人的反應,我們不知道。
在現在這個時代,他人的反應不可控,也不該控。
張藝謀不知道他許多決定的后果(比如林妙可假唱后的軒然大波),許知遠不知道他許多決定的后果(比如有些訪談播放后的全網……黑),我們當然也可能不知道自己決定后的后果。
別人對你的反應可能也只是他一時口快,或者無心之舉,打法打法時間,但可能會對你自己造成不小的沖擊。
你越在乎別人的反應,你就越容易陷入沖擊的泥沼。
這種沖擊,就是我們現在個人主義的代價之一。
也是自由所帶來的代價之一。
你說的一切言語,都有可能帶來負面的評價。而且你甚至分不出到底是負面多,還是正面多,或者干脆是不知所云的話語多。
雖然我們可以起許多調侃的詞對待反駁的人,說他們杠精什么的,但是不要忘記,這些ID后面,就是一個一個的人。他們也在說出他們的想法,以滿足自己的需求。
這個人,是真實的,這個需求,是合法的。任何反饋,都有概率,讓人發現,贊同,或者反對。我們自己也有可能,在某個時刻,某種心情,變成某個杠精。
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可以承認自己不知道的年代。沒有斬釘截鐵的權威,也不該有這樣的導師……我們應該知道我們不知道,而不是再像以前一樣,我們明明不知道,但是要裝出我們知道的樣子。
承認無知,才能進步。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我們只有不停拷問自己,才能慢慢前行。
自由有代價,自由也有意義,這個意義就是,你不要揣摩,不要預測,你拷問自己,然后說出你想說的就好。
只要你合法,你就可以說你想說的,你可以批評,也可以被批評。你可以表揚,也可以被表揚。你可以無視,也可以被無視。
任何反應,都不可預測。
我們都會漸漸習慣這種不可預測,既然說什么話都不可預測,既然已經沒有“絕大多數會贊同的套話”了,所以也許大家反而更加誠實,誠懇,公開,透明。
我不知道我說的別人認為是對的還是錯的,于是,我只是說我想說的。我知道我說的會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和反饋,我可以在乎,也可以不在乎。關鍵是,我要怎么堅持說出自己所想,堅持尋找到我自己,而不是期待有人生的救世主。
尋找到自己,突破自己,反思自己,接受自己選擇的后果,才是我們最值得過的生活。
這種尋找、突破、反思,接受,張藝謀在《十三邀》第三季訪談里其實也表現了。
看十三邀,經常會覺得很餓……
雖然許知遠說他覺得十三邀都快是行活了,但是其實,采訪不一樣的人,都會有不同的觀眾產生不同的角度的興趣。
比如我看張藝謀,他生于集體主義時代,也經常說要照顧大家的情緒,但是他也是非常愿意往個人主義元素在走的導演——作為一個中年人,我想他很難擺脫年輕時候集體主義帶給他的陰影,但也帶給他的機遇;而作為一個藝術家,他仍然在嘗試自己本身的各種可能性,他說,我是一個不太愛惜羽毛的人,這就是一種嘗試的代價,他愿意付出代價,然后看見自己的某種可能性。他拍活著,也拍商業片,現在則想拍替身的故事,感覺就是當你背負著集體的力量和利益,但又有自己私心雜念的時候,你是誰,你知道你行為處事的后果嗎?他的確有迷茫后悔的時候,比如對林妙可的不堅持,也有各種自己不被認同的時候,比如籌備了幾年的片子罵聲一片,但是他沒有停下來。
當我們關注自己,知道要為自己負責的時候,我們真的很難停下來。
我們總是用【第50句】:【第60句】:【第70句】:80這樣的數字,來稱呼著時代,和那個時代的人,在以前,我們總是覺得每個時代的人,會有一個多多少少共性的思想,80后怎么想的啊,90后怎么想的啊,我們經常看見這樣的問題。但是現在,這種分法沒有多少意義,與其追求時代的特征,不如尊重時代的多元,每一個人,都既可以承認自己,也可以改變自己,這次訪談,其實我比較中意的也是張藝謀坦然地說出自己可以不愛惜羽毛,是的,當一切無法預測,也不應該去控制的時候,我們承認自己的不知道,用一點點代價,去突破個人的可能。
去突破個人的可能,去找到那些還未找到的,自己的靈魂碎片。如果你自己不重視你自己,你可能被誘惑,可能被利用,可能被無視——已經沒有一個“我們”老教導你是誰了,你只能自己嘗試,成功或者失敗。
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便利,和負重。
03《十三邀第三季》觀后感
大早上起來看了這一季的第一集,許知遠和張藝謀兩人的對談十分流暢,張藝謀也是個十分健談的人。
印象最深的是當許知遠問道:…你有想超越時代的欲望么?張藝謀沒有猶豫“你還想超越時代?能把事兒做好就不錯了。你放心,這東西人走茶涼。”
許一下就語塞了。許知遠還是那個許知遠,他在乎時代精神,在乎思想深度,在乎普羅大眾的人文素質,他信奉精英文化,他對當下的時代也一直充滿反思與批判。
但是被譽為大師的張藝謀卻不這么想,他很清楚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的不足,他在做好藝術的同時也并不會排斥商業。
張藝謀謀的確很真實。
再回首十三邀這兩季的采訪對象,從大師級的導演學者,到第二季的李誕以及這一季的流行選秀的偶像孟美崎,許知遠也在嘗試放下姿態,去接近他口中的“年輕人流行的粗鄙文化”。
這是許知遠的妥協,不過我們都一樣“我們都是俗人,別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
上一篇:相聲唐詩新編臺詞匯集8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