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文案經典文案(通用50句)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典的`文案吧,文案具有短小簡約,不重文彩的特點。那么都有哪些類型的文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釋迦牟尼文案經典文案(通用50句),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1句】:剎那便是永恒。
【第2句】:世間種種法,一切皆如幻;若能如是知,其心無所動。
【第3句】:以深凈心,入菩提舍。
【第4句】: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
【第5句】:但為斷一切煩惱故,而行精進。
【第6句】:未證言證,未得言得,是大妄語。
【第7句】:凡有所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第8句】:凈心水器,莫不影顯,常現在前;但器濁心之人生,不見如來法身之影。
【第9句】:入佛種性,到于彼岸。
【第10句】:立志如大山,積德若深海。
【第11句】: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于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第12句】:為欲利世間,專意求菩提。
【第13句】:時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第14句】:住一切世界,心無所著。
【第15句】:心如靈空,無所分別。
【第16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第17句】: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
【第18句】:如實觀法,出生妙慧。
【第19句】:專念于佛法,未嘗有散動;而以悲愿心,方便行于世。
【第20句】: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
【第21句】:菩薩離迷倒,心凈常相續。
【第22句】:應自修行一切智道,應勤增長菩薩境界。
【第23句】: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第24句】:行如來行,住如來道。
【第25句】:無我心調柔,能得如來道。
【第26句】:恒守正念,習行眾善。
【第27句】: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第28句】: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做佛。
【第29句】:不住一切處心即是佛心。
【第30句】:開眼見明,閉眼見暗,所見不同,見性不變。
【第31句】: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
【第32句】:正念觀察,調伏己情。
【第33句】:使汝流轉,心目為咎。
【第34句】:不取為實,不著為凈。
【第35句】: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第36句】:永離諸相,心無所住。
【第37句】:狂性頓歇,歇即菩提。
【第38句】: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癡.如是十事不順圣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
【第39句】:于諸眾生,恒起大悲。
【第40句】:心常寂靜,知足少事。
【第41句】: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豈唯亡指。亦復不識明之與暗。何以故。即以指體。為月明性。明暗二性。無所了故。
【第42句】: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第43句】:我當于一切眾生猶如慈母,生長一切善根大愿。
【第44句】:求彼禮懺,貪其供養。是一顛迦。
【第45句】:于佛境界起信心,得佛灌頂心無著。
【第46句】:普為諸世間,修行菩薩行。
【第47句】: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槊無上道。
【第48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第49句】:若無我相,則無增減。
【第50句】: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釋迦牟尼佛經典文案
導語:無論發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會發生的事。我們所經歷的事,不可能,也絕不會以其它的方式發生,即便是最不重要的細節也不會。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釋迦牟尼佛經典文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釋迦牟尼佛經典文案】
【第1句】:真正止滅欲望后,生死束縛解開,隨之而來的才是真正的平和。
【第2句】:在外面與朋友嬉游的時候,不要忘記家中孤獨的老人。
【第3句】:中規中矩,贏得尊重。贏得尊重,也贏得了信賴。
【第4句】:世界上有兩種人可以得到快樂和幸福:一是修善不造罪的人,一是造罪知道懺悔的人。
【第5句】:忍一時,爭千秋。忍也是一種學習和磨練。
【第6句】:守護自己的人,也守護別人眼中的自己。
【第7句】:走路時,每跨一步,就如同把腳帶到地面,我們要把快樂、祥和、寧靜帶到地面。
【第8句】:安靜的心是最高的品質,它是沒有分界的,是完整的、純潔無染的。它就是全神貫注、覺察力、愛和最高的智慧。
【第9句】:放下愛恨,一切順其自然。
【第10句】:請一定要有自信。你就是一道風景,沒必要在別人風景里面仰視。
【第11句】:過去的事已經過去,從現在起如何自新,才真正要緊。
【第12句】:為他人盡力,即為自己盡力;不幫助他人的人,不能得到別人的幫助。
【第13句】:人在最悲痛,最恐慌的時候,并沒有眼淚,眼淚永遠都是流在故事的結尾,流在一切結束的時候!
【第14句】:每個人都有潛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習慣所掩蓋,被時間所迷離,被惰性所消磨。
【第15句】:含蓄是一種美,也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
【第16句】:我們為了控制執著,必須觀照好感覺的大門。
【第17句】:所有的成功,都彌補不了家庭的失敗。
【第18句】:無聊的時候,最好到戶外走一走,最糟糕的是一直看電視。
【第19句】:向不同行業的人吸收新知。記住,要用請教的態度。
【第20句】:勿滿足于眼前的小小成就。你要問自己,我這輩子只有這樣嗎?
【第21句】:人的`智慧并非來自研究偉大的學說,而是來自對平凡事物的觀察。
【第22句】:我們不小心跌倒時,不要急著爬起來,既然已經摔倒了,就在原地享受一下摔倒的滋味。
【第23句】:由于助人而受親愛,由于柔和而有魅力,由于溫和而為人所偏愛,由于有一切德而受尊重。
【第24句】:恨,能挑起爭端,愛,能遮掩一切過錯。
【第25句】:智慧的代價是矛盾。這是人生對人生觀開的玩笑。
【第26句】:感覺寂寞,只是因為你無所關注,無處付出。
【第27句】:漂亮的臉孔是給別人看的,而有智慧的頭腦才是給自己利用的。
【第28句】:不知道自己缺點的人,一輩子都不會想要改善。
【第29句】:有些人說不出哪里好,但就是誰都替代不了!
【第30句】:你若流淚,先濕的是我的心。
【第31句】:家庭是實現慈悲最基本的人倫組織。
【第32句】:死亡教會人一切,如同考試之后公布的結果。雖然恍然大悟,但為時晚矣!
【拓展:佛教經典靜心文案(經典篇)】
1)擇善人而交,擇善書而讀,擇善言而聽,擇善行而從。
2)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
3)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4)未必錢多樂便多,財多累己招煩惱。清貧樂道真自在,無牽無掛樂逍遙。
5)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能受苦乃為志士,肯吃虧不是癡人,敬君子方顯有德,怕小人不算無能,退一步天高地闊,讓三分心平氣和,欲進步需思退步,若著手先慮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應有余步。持黃金為珍貴,知安樂方值千金,事臨頭三思為妙,怒上心忍讓最高。切勿貪意外之財,知足者人心常樂。若能以此去處事,一生安樂任逍遙。
6)處事不必求功,無過便是功。為人不必感德,無怨便是德。
7)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祿,寡欲是壽。
8)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
9)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
10)受思深處宜先退,得意濃時便可休。
11)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占盡,聰明不可用荊
12)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13)平生不做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
14)須交有道之人,莫結無義之友。飲清靜之茶,莫貪花色之酒。開方便之門,閑是非之口。
15)多門之室生風,多言之人生禍。
16)世事茫茫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17)“我欲”是貧窮的標志。事能常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18)人生至惡是善談人過;人生至愚是惡聞己過。
19)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
20)莫妒他長,妒長,則己終是短。莫護己短,護短,則己終不長。
21)做事不必與俗同,亦不宜與俗異。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22)世上有兩件事不能等:【第1句】:孝順。【第2句】:行善。
23)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則天下無事。懷慈悲心,做慈悲事,則心中太平。
24)心量狹小,則多煩惱,心量廣大,智慧豐饒。
25)平生無一事可瞞人,此是大快。
26)“惡”,恐人知,便是大惡。“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27)扶危周急固為美事。能不自夸,則其德厚矣!
28)遇順境,處之淡然,遇逆境,處之泰然。
29)是非天天有,不聽自然無。
30)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內在安祥,才是下手之處。
31)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32)不妄求,則心安,不妄做,則身安。
33)不自重者,取辱。不自長者,取禍。不自滿者,受益。不自足者,博聞。
34)積金遺于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于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于冥冥之中,此乃萬世傳家之寶訓也。
35)積德為產業,強勝于美宅良田。
《心經》是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嗎?
《心經》是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嗎?大家是否清楚?
吉布編著、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解心經》“本書將告訴你”如是寫道:“《心經》是一本文字簡要、內容豐富的佛教經典,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經只有260字,在佛教界的地位卻舉足輕重。它攝取600卷《大般若經》心髓,講般若智慧和緣起性空的道理,被認為是成佛的指南、利生的法寶。《心經》自被譯介到漢地以來,就受到了人們的普遍喜愛,它和《金剛經》一樣,在社會上廣泛流傳。但是,此經文約而義深,除非高僧大德的指引,很少有人能將其中的經義領略透徹。……”實際上,即使有高僧大德的指引,這部世界上最簡短的佛經依然迷霧重重,因為大德們的說法有時候也互相矛盾,使初涉《心經》者一頭霧水。比如,《心經》是否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就有截然不同的說法:
認定《心經》是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者有凡夫子主編的《心經與智慧》(中國文史出版社)。應當注意的是,這本標誌為“經典珍藏本”、“佛學精華小百科”的書,清清楚楚地寫著“當代佛學泰斗釋證嚴審閱著名佛學大德釋圓壽校定”,而“凡夫子”亦非“凡夫子”,是名“凡夫子”。有“作者簡介”為證:“凡夫子,男,1943年生,大學本科學歷。曾在瀋陽軍區前進歌劇團創作組從事創作。潛心研究佛學幾十年,頗有心得。遍訪高僧大德,得真傳,悟大道。已發表各類文章及音樂作品數十篇。”該書第三節“《心經》的來歷”這樣寫道:“臘月初八出定的佛陀(臘月初八也是人類最偉大的紀念日之一),首先慈悲了為自己義務當護法的一群男女兒童;然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去鹿野苑尋找自己的隨從,即喬陳如等五個弟子,找到后為他們摩頂授記、傳授九轉丹禪坐功、說法開示,使他們懂得修煉正道的原理:即一味地追求六欲是卑劣的,而一味地追求苦修自身對證悟圣道也是有害的,應該走中觀之道,側重悟道悟空和修心養性;苦修苦行只是修煉的重要內容之一。接著,採用現身說法的方式,生動地闡述了緣起法、因果論、八正道等理論,并出口成章地傳授了《心經》,為了使比丘們能真正達到理解,前后共講法三次,這就是載入世間佛教史冊中著名的初轉***和三轉***。《心經》朗朗上口、易于背誦,佛陀的這五個弟子成為宇宙間最先被大徹大悟的最高圣哲釋迦牟尼佛度化,并最先將佛家最高經典《心經》背誦下來又傳播開去的'人,這便是《心經》神奇的來歷。”該書在解說菩薩時,還特地說明在眾菩薩中“唯有釋迦牟尼佛稱為觀自在菩薩。”本人佛學知識短淺,不知所說依據何在?愿方家指教。
認為《心經》非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者大有人在。多識仁波切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密義淺釋”中如是解說:“《心經》不是佛陀親口講的,而是先有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問觀世音:‘眾佛弟子如何學修深般若波羅蜜多行?’于是觀世音向舍利子講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講完后佛祖對觀世音說:‘是的,是的,您說的很對,眾弟子應該那樣學修。”以此對觀世音說的法表示認可和贊同。這一段在全文本《心經》中記載得非常清楚。”原來,《心經》有簡本與全本亦稱略本與廣本之別。據《圖說心經》(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介紹,從西元5世紀初的后秦鳩摩羅什到西元10世紀的北宋太宗年間,近六百年的時間,印度梵語的《心經》被譯成中文前后多達十一次,可見其受大眾歡迎的程度。在如此之多的翻譯之中,重要的有兩個略本和五個廣本。多識仁波切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密義淺釋”后面附錄了一個簡本(唐·玄奘譯)和一個全本(唐·賓國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譯)。現將這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本)敬錄如下: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及菩薩眾俱。時佛世尊即入三昧、名廣大甚深。爾時眾中有菩薩摩訶薩,名觀自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離諸苦厄。即時舍利弗承佛威力,合掌恭敬,白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若有欲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者,云何修行?如是問已。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告具壽舍利弗言: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應觀五蘊性空。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亦無所得故,菩提薩多,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達雅他,嗡,嘎代嘎代,巴熱嘎代,巴熱桑嘎代,保地索哈。
如是舍利弗,諸菩薩摩訶薩于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應如是行,如是說已。即時世尊從廣大甚深三摩地起,贊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應如是行。如是行時,一切如來皆悉隨喜。
爾時世尊說是語已,具壽舍利弗,大喜充遍。觀自在菩薩摩訶薩亦大歡喜。時彼眾會天人阿修羅乾達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終。
拜讀了《心經》全本,該經是否佛陀親口所說已經一目了然。不知凡夫子及其《心經與智慧》一書的副主編、編委諸君還有何說道?靜候領教!
晚上可以讀《心經》嗎?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又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
晚上可以讀《心經》嗎?
同修:晚上可以讀《心經》嗎?網上說晚上不能讀《心經》,理由是會招來邪靈和鬼道眾生,對讀經者不利。我很喜歡持誦《心經》,并且昔日印光大師也很推崇大眾念誦《金剛經》、《心經》等大乘經典。請慈悲開示。
師:我沒有聽說過讀《心經》能夠招來邪靈鬼道眾生,這個話說得有點太離原則了!《心經》是可以讀的。關鍵我們要明了,讀經不是目的,讀經是方法、是手段,目的是讓我們的心能夠真正地清凈下來,真正能解決我們的問題。比如你晚上會做噩夢,你讀一遍《心經》,念一個小時的`佛號,解決了;或者你睡不著覺,讀幾遍經,念幾句佛號,你睡著了,起作用了。所以,歡喜讀是很好的,我們就應該歡喜讀經,我們才有機會開悟。
至于祖師推崇大眾誦這些經,關鍵還是對哪些程度的人而說的,這個比較重要,對什么根性的人而說的?祖師說的絕對沒有錯,我們肯定講!但是關鍵是跟誰說的。是不是跟你說的?如果跟你說的,肯定沒問題。不是跟你說的,就要看看你自己的根機、根性了,你適不適合?如果適合你就可以做,佛門里面是講自由啊,你適合可以做,不適合可以不做。我們要明了一個原則:我們現在到什么程度,我們現在適合誦什么經,我們自己必須要清楚。
認真地修行,這生就能夠有所成就,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的。既然學佛了,哪一個人不想這生有所成就呢?主要的是我們要找對方向,學對法門。適合哪個根機你選擇哪個法門,剛好契機又契理,那你這生成就了,就沒有問題了。佛法是真理,所謂真理就是“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不契理那不是佛法了,不契機眾生不得受用,一定要契機契理,讓一切眾生都得到真實的受用,這才行。所以每一部佛經都契機契理。
經是對誰說的呢?是對當機者說的。我們不是當機者,就要老實一點。佛讓我們末法時期念佛成佛,我們就老實念佛;佛讓我們放下煩惱,要清凈,我們就要清凈,這是聽話老實啊。所以印光大師也教導我們“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愿持名,求生凈土”,這是印光大師經常講的,這也是非常契根機的,非常有意義、有價值!所以我們一定要“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愿持名,求生凈土”。
上一篇:圓鎖臺詞媽媽致辭聚集5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