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村的戲班子美文
俺村再成立戲班子是改革開放的初期1980年夏。
那時成立的曲劇團,曲劇團的團長是戲迷李好朋(小名李小驢),40多歲,是上次戲班子的參與者,民間文藝愛好者,只是在樂隊敲梆子打鼓,不是骨干。見習幾年后他大有長進,總結經驗教訓,收集群眾反映,得出一個結論:要想長年聽戲方便,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必須從少年兒童抓起,請正規的老師教,辦戲校班,建立一支光唱戲不搞政治宣傳的戲班子才有生命力。特別是改革開放后,人們不喜歡高大全的革命樣板戲,而非常喜歡聽《穆桂英掛帥》《鍘美案》等傳統戲曲。鑒于此,他挑頭,吸收原來一部分樂隊人員和個別唱腔好的演員,從周口聘請一位50多歲剛縣劇團退休的周老師(女)和其【第17句】:8歲的妙齡女兒小霞,吃住在我生產隊原6間牛屋里,還當戲班子學習排演場地。招收的男女新學員條件:年齡最小14歲,最大20歲;文化程度為小學至高中畢業;喜歡唱戲,家庭支持;吃住在家,免費報名,一個月被錄用者每人再給老師100斤小麥(當時價值30元)作為生活費用。廣告一旦張貼宣傳出去,三里五村前來踴躍報名者不下30人,經篩選最后確定要18人。
新的戲班子成立后,李團長和周老師共同給學員立規矩,周負責教,她的女兒是主角,李負責管理和后勤服務,又挑選兩個表現好有影響力的男女學員當演員隊長、副隊長,從最基本功學起,每天都苦學苦練。學員們都很珍惜這次機會,尊敬老師,相互團結幫助,周老師見學員的學戲熱情高,家長支持,三伏盛夏也不怕流汗,整天教學員唱念做打,背臺詞,走臺步,一招一式,舉手投足,非常耐心地教,不厭其煩,誨人不倦。過了一段可以排戲了,樂隊才開始跟班。咚咚鏘鏘的鑼鼓聲、絲弦聲一響,更招引了全村人圍著觀看,一些戲迷們怕影響排練,又非常喜歡,就坐在牛屋外細聽不看表演,留待正式上演時再看。這時的我已經參加了工作,在鄉里教書,每周回來過星期天,我都要到排戲場光顧。因為,他們所占的其中三間牛屋,就是集體財產解體時,我家用185元錢買到的土坯房,我家不跟他們要任何報酬,所以,凡我家不管誰去看,戲班子從團長到學員都很客氣,人家都在門外窗外看,他們總是給讓個座看,去的多了,也就對他們的情況了解的比較多。
學戲三個月,戲班子應鄉親們的呼喚,終于登臺演出了。農村的條件差,開始只是簡單地選個空場子,白天拉個幕檔,分臺前臺后,臺上左側坐幾位樂隊,主絲弦手還是上個班子的李洪亮;打鑼鼓的是他侄子李安民,我小學時的同學。演出的第一個曲目就是《鍘美案》,秦香蓮由鄰村姑娘付愛勤扮演,她是學員中年齡最大唱旦角最棒的,長相也好,就是皮膚黑些,外號“黑牡丹”,無論是唱腔道白的吐字潤聲,還是做派打斗的一招一式,都很有范,每場演出都受到最好的評價。我村18歲的大男孩李虎臣,虎頭虎腦,人稱帥哥。唱腔高亢嘹亮,盡管聲音還不是很好聽,但吐字清晰,做打到位,演戲認真,很有發展潛力,在此劇中扮演生角韓琦,他的每場演出也受到不少稱贊。黑臉包拯由外村大女孩李妮頭扮演,唱腔還可以,只是做打功不到位。陳世美由我村18歲外號“小白臉”李喜旺扮演,因為他皮膚白,像個奶油小生,他父親年輕時就愛說書唱戲,積淀了父親的基因,唱腔好,扮相到位,比較幽默風趣,會唱花臉和丑角,一招一式在臺上都惹人發笑。他和虎臣以后都成為每場演出不可或缺的主角,因此,很受觀眾的追捧。后來,也就是沒出一年,正處于青春年少的他們,由于天天耳鬢廝磨,演戲就談情說愛,結果發展為虎臣和愛勤、喜旺和妮頭雙雙相好了,原本都定過親,因唱戲自由戀愛,次年分別結婚,而兩個大男孩都剛滿19歲,還不到法定結婚年齡,女方都懷孕了,再不結就要獻丑了,兩家只好推倒原來的訂婚,舍去給女方家的彩禮不要,重新從簡下彩禮,急辦婚禮。他們的事在我家鄉十里八村迅速傳開,成為男女青年沖破傳統守舊思想自由戀愛的好典型,至今恩恩愛愛,為家鄉人津津樂道。
有了自己的戲班子后,為了練唱實習,讓村民們鑒賞評判,全村13個生產隊逐個演出,隊里只管頓飯吃,鄉親們能在家門口看到戲非常高興,對演出中出現的問題也毫不客氣地給予指出,以便于他們改進。正是由于他們的虛心學習,認真演出,越演越會演,越演越出名。俺村的曲劇團最紅火時,能排練演出20多個劇目,我記憶中曾經聽過的有《陳三兩爬堂》、《風雪配》、《穆桂英掛帥》、《李豁子離婚》、《卷席筒》、《王金豆借糧》等。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出了名的戲班子在方圓百十里內都有人請,一到農閑,戲班子都走鄉串村,趕集逢會,一天也歇不住。有時候,逢會時對戲比賽一天三場,連唱三天的事也常有,這些年輕的演員們很累很累,有的嗓子都唱啞,一旦把對方比敗,在給聽眾帶來快樂的同時,他們也會心甘情愿,“累并快樂著”。這次的戲班子和上次的宣傳隊不一樣,最大的區別既無政治宣傳任務,又無大隊經濟支持,純屬幾個老戲筋戲迷支撐的曲劇團,只管唱大戲,經濟上自負盈虧,大隊唯一支持的打著謝莊劇團的招牌和使用戲箱戲服及部分樂器,是個松散型的`民間藝術團體,農忙散,農閑聚,很靈活。演員不圖名利,只圖自己精神愉悅又愉悅他人,活躍農村文化生活。
改革開放以后,農村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以后,最需要的是滿足農民的精神生活需求。在上世紀【第80句】:90年代,我的家鄉屬于貧困地區,電視機還沒普及,人們平時只靠聽廣播喇叭和收音機看電影來滿足精神需求,青少年人愛看電影,看歌舞表演,中老年人大部分還是喜歡聽戲,收音機里唱的是好,但整天見不到活人,感到不過癮,最盼望的是現場看戲,特別是傳統戲曲,大家非常喜歡,而俺村的曲劇團排演的全部是古裝傳統戲,很對口味。所以,農閑時,請俺村戲班子演出的不外乎這么幾類:逢會招徠人氣活躍氣氛;農村經濟暴發戶為了顯擺;誰家患重病許愿后病好了還愿;誰家的孩子結婚生小孩慶賀;富裕人家老人祝壽;誰家的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學表示慶賀;誰家外出打工開公司發財了感恩回饋鄉鄰。只要“協戲”(預約邀請)唱,除吃住外,主家還會給適當的演唱辛苦費或贊助費,以維持戲班子的運營。不管是誰請的戲班子,都讓鄉親們經常能看戲聽戲,比以前方便多了。
到了21世紀,電視機已在農村普及,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大有改觀,從早到晚都有電視節目與之相伴,特別是近幾年手機的普及,更使人們的精神文化享受呈現多樣化,但是,愛看戲的戲迷們總感到戲班子的現場演出更具有新鮮刺激、有韻味、有魅力。30多年過去了,當年的大男孩女孩有的已開始當爺爺奶奶了,俺村的戲班子人員在不斷地增減,幾十年寒來暑往,在冬春農閑季節,他們像當年的一支文藝輕騎兵,依然活躍在家鄉方圓百余里幾個縣的廣大農村,為農民送去歡樂,送去精神食糧,成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一支健康力量。
現在,我雖然離開家鄉已30多年了,但是仍懷念俺村的戲班子,總想再聽他們唱一曲《鍘美案》的優美唱段,再看一場《穆桂英掛帥》的精彩打斗場面。盡管他們的演唱水平不能和國家專業劇團相媲美,可是,我最鐘情于濃濃的鄉土味接地氣,悠悠的思鄉情情意醉,拳拳的戀鄉情結心頭匯;我最鐘愛于遙遠的童趣、少年的快樂和青年時代的美好記憶。家鄉的戲班子,我啥時還能再看上一場你們的演出呢?或許,我還有機會!
俺村現代散文
澇池,紅麻地,老香椿樹以及風嵫嶺旁殘破的城墻就是我小時侯的記憶。
春天來了,鴨子在村東頭的澇池里自由地游著,小孩們在另一邊打著水漂,嚇得鴨子踮著屁股跑上了岸。四隊的老椿樹散發出特別的香味,樹很高,都說這株老樹的葉子和雞蛋炒著吃很香,可很少有人鉤得著。一枝死叉上掛著一盞銅鈴,拴著長繩,每天上工下工就會傳來當當脆亮的響聲。傻瓜三站在樹下,拖著鼻涕抹著眼屎傻傻地站著,沖人就笑,笑得怕人。見小孩爬樹就睜著銅鈴般的大眼嗷嗷地喊。那時人們嚇小孩就說,傻瓜三來了,小孩就止了哭,很靈的,生怕傻瓜三來了。
還記得毛婆婆常坐在家門口的梧桐樹下,夏日的微風吹得她老人家的白發有些亂,見我玩?;蚪涍^老遠就喊,峰娃子。我便哎應一聲,乖乖地坐在婆婆的身旁聽她講故事,講的故事現在一個都不記得了,可毛婆婆的影像至今還留在腦海里。隔著幾家有個魯爺,魯爺打鐵出身,粗門大嗓,我很害怕,總是繞著他跑過去。
紅麻地里,捉幾只青蛙,扒了皮,留得只剩下大腿,拿些鹽巴,放在鋁盆盆里煮,火著不了,煙熏得人眼睛睜不開,好不容易著了,還沒煮熟就被搶光了,可香咧!
大人們將剝了的麻皮在澇池里洗后曬干才能拉去賣。小伙伴們便時常在發臭發綠的池水里撈麻皮,掛在棉枝上曬干,賣上一角兩角便會樂好幾天。
秋天,風磁嶺的老柿樹結滿了柿子。柿葉已光,只剩下紅的火一樣的柿子掛滿枝頭??赡懶?,盡管知道柿子好吃,可風磁嶺挨著一片墳地,那里傳說著許許多多的鬼的故事。據說鬧回回時村里死了好多人都埋在了那里。天一過午,便很少有人走那條路了,連大人都如此,孩子們更是怕得緊,有膽大的帶著去摘柿子,心里堂堂的,然而回來吃著甜甜的柿子,才覺得英雄了一回值。
風磁嶺側面有一段殘留的老城墻,城墻的夯土層里的瓦片都帶著花紋,便時常揀著掏著比誰的瓦渣片好看。據說先前城墻里住的是富人,是地主。城墻將貧人富人分了開來。陳姓地主不許張姓長工住在一起,因而城里城外有一段距離,分開了東西兩堡。后來楊姓人遷徙至此,住在了兩堡之間,把東西兩堡連在了一起。雖然也是雇工,可待遇略好于貧窮的張姓人。楊姓人逐漸繁衍多了,和其他幾姓逐漸形成了現在的圍墻巷。
小時侯的趣事是很多的。冬天的'雪地里,大隊的飼養室后面有一片空地,白茫茫一片,麻雀在上面跳來跳去,拿來簸箕,用一棍子撐著,套上一根很長的繩子,撒一把玉米粒,等麻雀進入其中,開始覓食,便猛一拉,簸箕筘住了麻雀,一下午能逮好幾只呢。
記得隊上打井便是過節的日子。幾十甚至是幾百人忙活,吃的是大鍋飯,架幾只特大鐵鍋,菜切了一筐又一筐,中午一準是尖尖湯面。那場景壯觀又熱鬧。晚上是豬肉白菜燉粉條就蒸饃。這幾日的饃饃都是磨面留的精粉,饃雪白雪白的。間或殺上一頭?;蛘唑呑?,晚上的碗里就多了內容。而且打完井,家家還要分上一塊子。我便時常在掛肉的籠籠旁打轉轉,趁爸媽不注意,扣上一小塊忙塞到嘴里。
圍墻巷的楊老七夾了個熱騰騰的肉片蒸饃,沒舍得吃,送到教室給兒子,兒子怕笑話,不要,老師發話了才接了放在書桌兜里,同學笑著卻都咽著口水,下課看著楊老七的兒子吃得香香的樣子,回家了都嚷著父母要吃肉夾白饃。
那時吃得都很差。我沒吃過油渣餅,可吃過窩窩頭,玉面發黃,甜甜的,并不好吃。哪像現在人吃慣了大魚大肉,偶而吃一回這東西,還蠻好吃呢。
冬天家家都要煮著紅薯。娘便在我的紐扣上綁一細線線,要吃用細線線割上一片,還能和別的同學比比誰的紅薯面酥甜,便用自家的線線割上人家的一片片,吃了盡管人家的好吃,還不服氣地說自家的好。
那年月,人們吃得多拉得多,穿的都是紅藍白綠,可精神卻處于亢奮之中。每天有使不完的勁,嘮不完的家常。
上學那時,我每天無論多早,在上學的路上,都能碰見村里的一位老人,一只胳膊挎著個荊條籠籠,另一只胳膊夾個一米長的鏟鏟,兩手塞在袖籠里,頭上戴著一頂免耳朵帽子,口里哈著熱氣,或者叼著一支自己卷的紙煙,撲閃撲閃,看見一堆牛糞,喜盈盈的,迅速鏟進籠籠,繼續手插在袖籠前行。遇見人,一聲招呼:起來早!早,拾糞呢?嗯,??!
那年代,都可憐,拾糞當化肥用。
隨著歲月的流淌,我上了高中,少了接觸村子的事情,村子的記憶便也稀疏了。
美文分手
初春,微風吹拂我的臉頰,光禿禿的樹枝上冒出了點點新芽。
這樣的景物與那年的春天很像。
那年的春天,我們剛適應了初一的生活,開始嘻嘻哈哈,頑皮打鬧。我們沒了剛步入初一的緊張與不適,少了份束縛,可似乎也少了一份約束……
那年的夏天,期末考試剛完,我的成績不錯。一個與我相當要好的女孩子,考得也還不錯,那時,她與我關系還好,我們還可以經常在一起開玩笑,討論著難題。
不久,放暑假了。經過她的撮合,我與清清搭了紅線,成了一對情侶、鴛鴦。我與清清經常外出。過馬路時,她總走在車輛行駛的那邊,抱著我過了馬路,之后在我耳邊輕輕說道:“別怕,我保護你。從此,你便不再孤身一人了。”
就這樣,整個暑假,我和她都在外面游玩。我們餓時,便到友人家蹭吃蹭喝,友人也沒嫌棄。我們一直都是牽著手的,即便吃飯也是如此,友人的母親看到我們牽手的情景,笑罵道:“小小年紀,不學好,連女朋友都有了?!彼犕辏樢患t,細聲細語地說道:“是我主動與他牽紅線的,要說就說我,不要說他壞話?!彼穆曇艉芎寐?,珠落玉盤,清脆動人。
那時的她,好可愛。那時的我,好單純。我們曾天真的'以為,我們會成為一輩子的伴侶,照顧彼此一輩子,為彼此傾盡天下。
那時,我們的感情真的很好,彼此喂飯,牽手,擁抱。我們一起看著不健康的小說,一起聊著污話題。也因為她,我進入了古風圈,開始接觸了言情小說,喜歡上了小曲兒(古風歌手)。
后來,我也擁有了幾本言情書(是友人給我買的)??晌叶紱]看完,唯獨她推薦的《花千骨》,我是看了一遍又一遍,也一次次因為那一段虐戀而淚流滿面。
再后來,因為一些個人的原因,我也開始變心了。之后的事情不了了之。
那不是我的初戀,我在小學便談過幾次戀愛(曾有一次被父母抓個正著),但那是與我第一次牽紅線的女孩,我有時候也在想,如果那時我們沒有分手,會不會一直攜手走到人生的盡頭。
或許不會,我努力安慰著自己:天底下哪有不散的宴席,我的行為只不過加快了離別罷了。
可我對她始終有著愧疚,清清,葉清清,我的傻瓜。
如今的你,身處何方?
選擇美文
看過一篇文章,是講一個女孩與父親的對話,小女孩對父親說“爸爸,請你抓緊我的手,我知道,無論發生什么你都不會放手,而我在感到危險的時候會放開手”,想了許多自問了許多,適時放手是一種睿智還是一種自保,我在說當這位父親感覺到自己的緊握危及到女兒生命的時候,他會不會放手?當這位女兒感覺到父親的危險危及到自己生命的時候,她會不會放手?看了許多超越極限救孩子的母親,很少聽說孩子能做至此的,在血親面前父母之愛是最無私的。-
那么在夫妻之間呢?在這個世界上與自己最親近的人是誰?當父母老去、兒女自立相伴在自己身邊的是最沒有血緣關系的他,最能選擇的也是他。我問過一些人:當你面臨西方人所說的那個“選擇”的時候,你會怎樣做?回答的很少,有一位朋友是這樣答的:我相信我的父母一定不會讓我選擇他們,因為他們非常愛我,不愿我失妻喪子孤零零的獨活在這個世界上。我不會去救孩子,因為孩子是可以再生的。我會去救我的妻子,唯有她是我一生選擇的`伴侶。-
聽過一種理智的回答:誰最近,我救誰,那一刻根本就沒有想的時間,抓住的就是應該獲救的。我的回答呢?我說當我只能選擇一個的時候,我選擇同歸,父母生我養我辛苦一生我怎能忍心看他們在我眼前消失,孩子是我的血肉生成我怎能放棄,在這個時候我寧可直身同赴,無論去哪里都和我的血親與我的選擇在一起。
很喜歡西方人所形容的夫妻之情,那種骨中骨肉中肉的說法讓人心動,其實佛所說的前緣意思是相近的,雖然我們在選擇,在選擇中不停的放棄再開始,那種有緣沒份的說法純粹是一種自欺且欺人,而那些小女人卻總在自欺的詮釋“只要愛過無論結果”,女人好傻且自做的利害,等想明白了青春已逝、韶華不再,然后去求一個入世,生命已荒費了大半。
上一篇:中華武術報幕臺詞匯聚5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