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滿江紅》全詞翻譯賞析
導讀:《滿江紅·怒發沖冠》是南宋大英雄岳飛創作的一首詞。此詞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它表現了作者抗擊金兵、收復故土、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精神,流傳很廣,深受人民的喜愛。
滿江紅
岳飛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注釋]
滿江紅:原為吳民祭祀河神的迎神之曲。
①怒發沖冠:氣得頭發豎起,以至于將帽子頂起。形容憤怒至極,冠是指帽子而不是頭發豎起。
②瀟瀟:形容雨勢急驟。
③長嘯:大聲呼叫。漢司馬相如《上林賦》:“長嘯哀鳴,翩幡互經。”宋岳飛《滿江紅·寫懷》詞:“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許地山《空山靈雨·生》:“它在竹林里長著的時候,許多好鳥歌唱給它聽,許多猛獸長嘯給它聽。"
④三十功名塵與土:三十年來,建立了一些功名,如同塵土。
⑤八千里路云和月:形容南征北戰、路途遙遠、披星戴月。
⑥等閑:輕易,隨便。
⑦靖康恥: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虜走徽、欽二帝。
⑧賀蘭山:賀蘭山脈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
⑨朝天闕:朝見皇帝。天闕:本指宮殿前的樓觀,此指皇帝生活的地方。
譯文
《滿江紅·怒發沖冠》
我憤怒得頭發豎了起來,帽子被頂飛了。獨自登高憑欄遠眺,驟急的風雨剛剛停歇。抬頭遠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長嘯,一片報國之心充滿心懷。三十多年來雖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塵土微不足道,南北轉戰八千里,經過多少風云人生。好男兒,要抓緊時間為國建功立業,不要空空將青春消磨,等年老時徒自悲切。
靖康之變的恥辱,至今仍然沒有被雪洗。作為國家臣子的憤恨,何時才能泯滅!我要駕著戰車向賀蘭山進攻,連賀蘭山也要踏為平地。我滿懷壯志,打仗餓了就吃敵人的肉,談笑渴了就喝敵人的鮮血。待我重新收復舊日山河,再帶著捷報向國家報告勝利的消息!
【譯文二】
我怒發沖冠,獨自登高憑欄,陣陣風雨剛剛停歇。我抬頭遠望天空一片高遠壯闊。我禁不住仰天長嘯,一片報國之心充滿心懷。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塵土,八千里經過多少風云人生。好男兒,要抓緊時間為國建功立業,不要空空將青春消磨,等年老時徒自悲切。
靖康年間的奇恥大辱,至今也不能忘卻。作為國家臣子的憤恨,何時才能泯滅!我要駕上戰車,踏破賀蘭山缺。我滿懷壯志,發誓喝敵人的鮮血,吃敵人的肉。待我重新收復舊日山河,再帶著捷報向國家報告勝利的消息。
羅文歌曲滿江紅欣賞
[賞析]
《滿江紅·怒發沖冠》是南宋大英雄岳飛創作的一首詞。此詞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它表現了作者抗擊金兵、收復故土、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精神,流傳很廣,深受人民的喜愛。
這是一首傳誦千古的名詞,表現出詞人以國家存亡為己任的耿耿忠心。在歷次民族危亡中,都給人以巨大鼓舞。這首詞以義憤填膺的肖像描寫開篇,極力展現對北宋滅亡的憤怒。“瀟瀟雨歇”,壯中寓悲;“三十功名”,回顧自己的戰斗生涯;“八千里路”展現自己戰斗歷程。“莫等閑”三句是對未來的期許,激越悲壯。接下來直陳喪國之痛。“駕長車”數句,表達報仇雪恥的決心。“壯志”“笑談”一聯,運用夸張手法,表示對入侵者徹底戰而勝之的信心與豪情,詞語之間可聽金鼓之鳴,可聞血腥之氣,顯示出一代英雄的精神風貌。結尾三句,是為前幾句作結,也是前幾句合乎邏輯的發展與結局,是“壯志”與“笑談”的余韻。英烈氣概爍人,讀之令人奮起。
岳飛工詩詞,雖留傳極少,但這首滿江紅英勇而悲壯,深為人們所喜愛,它真實、充分地反映了岳飛精忠報國、一腔熱血的英雄氣概。這首的上片,“怒發沖冠,……空悲切”。意思說,我滿腔熱血,報國之情,再也壓不住了,感到怒發沖冠,在庭院的欄桿邊,望著瀟瀟秋雨下到停止。抬頭遠望,又對天長嘯,急切盼望實現自己的志愿。三十多歲的人了,功名還未立,但是我也不在乎,功名好比塵土一樣,都是不足所求的。我渴望的是什么東西呢?渴望是八千里路的征戰,我要不停的去戰斗,只要這征途上的白云和明月作伴侶。不能等了,讓少年頭輕易地變白了,到那時只空有悲憤。
這一段表現了岳飛急于立功報國的宏愿。
下片,“靖康恥,……朝天闕。”靖康二年的國恥還沒有洗雪,臣子的恨什么時候才能夠消除呢?我要駕乘著戰車踏破敵人的巢穴,肚子餓了,我要吃敵人的肉;口渴了;我要喝敵人的血。我有雄心壯志,我相信笑談之間就可以做到這些。等待收復了山河的時候,再向朝庭皇帝報功吧!
這一段表現了岳飛對“還我河山”的決心和信心。
這首詞,代表了岳飛“精忠報國”的英雄之志,表現出一種浩然正氣、英雄氣質,表現了報國立功的信心和樂觀主義精神。“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侍從頭、收拾舊山河”。把收復山河的宏愿,把艱苦的征戰,以一種樂觀主義精神表現出來,讀了這首詞,使人體會,只有胸懷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寫出感人的詞句。在岳飛的這首詞中,詞里句中無不透出雄壯之氣,充分表現作者憂國報國的壯志胸懷。
從“怒發沖冠”到“仰天長嘯”,先是寫在家里庭院中的情況,他憑觀欄雨,按說這是一種很愜意的'生活,可是卻按不住心頭之恨而怒發沖冠。一句“仰天長嘯”,道出了精忠報國的急切心情。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說明了岳飛高尚的人生觀,兩句話把作者的愛與恨,追求與厭惡,說得清清楚楚。岳飛在這里非常巧妙地運用了“塵與土”;“云和月”。表白了自己的觀點,既形象又很有詩意。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這兩句話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著上面表達出的壯烈胸懷,急切期望早日為國家收復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頭,那悲傷都來不及了。它有力地結束詞的上片所表達的作者心情。
下片一開始就是,“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把全詩的中心突出來,為什么急切地期望,胸懷壯志,就因為靖康之恥,幾句話很抽象,但是守渡得很好,又把“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具體化了。
從“駕長車”到“笑談渴飲匈奴血”都以夸張的手法表達了對兇殘敵人的憤恨之情,同時表現了英勇的信心和無畏的樂觀精神。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以此收尾,既表達要勝利的信心,也說了對朝庭和皇帝的忠誠。岳飛在這里不直接說凱旋、勝利等,而用了“收拾舊山河”,顯得有詩意又形象。
【賞析二】
這是一首氣壯山河、光照日月的傳世名作。紹興十年(1140),岳飛揮師北伐,大破金兵于偃城。進抵距汴京僅四十五里的朱仙鎮后,他對部下說:“直抵黃龍(今吉林農安,金故都),與諸公痛飲耳。”這是以恢復為己任的岳飛的素志。此詞即抒發他掃蕩敵寇、還我河山的堅定意志和必勝信念,反映了深受分裂、隔絕之苦的南北人民的共同心愿。全詞聲情激越,氣勢磅礴。開篇五句破空而來,通過刻劃作者始而怒發沖冠、繼而仰天長嘯的情態,揭示了他憑欄遠眺中原失地所引起的洶涌激蕩的心潮。接著,“三十功名”二句,上句表現了他蔑視功名,唯以報國為念的高風亮節,下句則展現了披星戴人、轉戰南北的漫長征程,隱然有任重道遠、不可稍懈的自勵之意。“莫等頭”二句既是激勵自已,也是鞭策部下:珍惜時光,倍加奮勉,以早日實現匡復大業。耿耿之心,拳拳之意,盡見于字里行間。它和《漢樂府·長歌行》中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一樣,是被后人奉為箴銘的警策之句。下片進一步表現作者報仇雪恥、重整乾坤的壯志豪情。“靖康恥”四句,句式短促,而音韻鏗鏘。“何時滅”,用反詰句吐露其一腔民族義憤,語感強烈,力透字背。“駕長車”句表達自已踏破重重險關、直搗敵人巢穴的決心。“壯志”二句是“以牙還牙,以血還血”式的憤激之語,見出作者對不共戴天的敵寇的切齒痛恨。結篇“待從頭”二句再度慷慨明誓:等到失地收復、江山一統之后,再回京獻捷。全詞以雷貫火燃之筆一氣旋折,具有撼人心魄的藝術魅力,因而一向廣為傳誦,不斷激發起人們的愛國心與報國情。近人余嘉錫先生《四庫全書提要辯證·岳武穆遺文》考證出此詞為明人所作而托名于岳飛。夏承燾先生進一步證成其說。但持異議者也不乏其人。
岳飛此詞,激勵著中華民族的愛國心。抗戰期間這首詞曲以其低沉但卻雄壯的歌音,感染了中華兒女。前四字,即司馬遷寫藺相如“怒發上沖冠”的妙,表明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緣獨上高樓,自倚闌干,縱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熱血滿懷沸騰激昂。——而此時秋霖乍止,風澄煙凈,光景自佳,翻助郁悶之懷,于是仰天長嘯,以抒此萬斛英雄壯志。著“瀟瀟雨歇”四字,筆鋒微頓,方見氣度淵靜。開頭凌云壯志,氣蓋山河,寫來氣勢磅礴。再接下去,作者以“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個字,出乎意料,令人叫絕,此十四字,如見將軍撫膺自理半生壯志,九曲剛腸,英雄正是多情人物。功名是我所期,豈與塵土同埋;馳驅何足言苦,堪隨云月共賞。(此功名即勛業義,因音律而用,宋詞屢見。)試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識見!過片前后,一片壯懷,噴薄傾吐:靖康之恥,指徽欽兩帝被擄,猶不得還;故下言臣子抱恨無窮,此是古代君臣觀念。此恨何時得解?功名已委于塵土,三十已去,至此,將軍自將上片歇拍處“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之勉語,說與人體會。雄壯之筆,字字擲地有聲!以下出奇語,現壯懷,英雄忠憤氣概,凜凜猶若神明。金兵入據中原,亦可能敗退“兇奴”實不足滅,踏破“賀蘭”直搗黃龍并非夸大其辭。“饑餐”、“渴飲”一聯合掌;然只有如此才足以暢其情、盡其勢。未至有復沓之感者,以其中有真氣在。
有論者設:賀蘭山在西北,與東北之黃龍府,遙距千里,有何交涉?那克敵制勝的抗金名臣老趙鼎,他作《花心動》詞,就說:“西北欃槍未滅,千萬鄉關,夢遙吳越”;那忠義慷慨寄敬胡銓的張元干,他作《虞美人》詞,也說:“要斬樓蘭三尺劍,遺恨琵琶舊語”!這都是南宋初期的愛國詞作,他們說到金兵時,均用“西北”、“樓蘭”(漢之西域鄯善國,傅介子計斬樓蘭王,典出《漢書·西域傳》),可見岳飛用“賀蘭山”和“匈奴”,是無可非議。“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滿腔忠憤,丹心碧血,傾出肺腑。用文學家眼光視之結束全篇,神氣十足,無復豪發遺憾,令人神旺,叫人起舞。然而岳飛頭未及白,金兵自陷困境,由于奸計,宋皇朝自棄戰敗。“莫須有”千古奇冤,聞者發指,豈可指望他率軍協同中原父老齊來朝拜天闕哉?悲夫。
《滿江紅倦客新豐》全詞翻譯賞析
《滿江紅·倦客新豐》作者為宋朝詩人辛棄疾。其古詩全文如下:
倦客新豐,貂裘敝、征塵滿目。彈短鋏、青蛇三尺,浩歌誰續。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國。嘆詩書、萬卷致君人,番沈陸。
休感嘆,年華促。人易老,嘆難足。有玉人憐我,為簪黃菊。且置請纓封萬戶,竟須賣劍酬黃犢。嘆當年、寂寞賈長沙,傷時哭。
【前言】
《滿江紅·倦客新豐》是南宋詞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詞。該詞語言辛辣,筆鋒銳利,既表達了詞人自己憂國傷時的激憤之情,又表達了詞人飽受勞碌奔波而最終一事無成的倦怠之感。
【注釋】
滿江紅:詞牌名,雙調九十三字,前闋四仄韻,后句五仄韻,前闋五六句,后闋七八句要對仗。后闋三字四字也用對仗,此調例用入聲韻腳。
倦客新豐:用唐代那周事,《新唐書.馬周傳》記載馬周失意時:“社新豐逆旅,主人不顧之。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獨酌。眾異之。”倦客,倦于宦游的人。新豐,在長安東面,陜西臨潼東。這里作者以馬周自喻。
貂裘敝:衣服破爛不堪。《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敝,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
征塵:旅途的塵土。
彈短鋏:《戰國策·秦策四》,記載孟嘗君的客人馮諼,最初不受孟嘗君重用,自己彈劍鋏而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又曰:“出無車”,又曰:“無以為家”。后為孟嘗君的上客,屢獻計謀,鞏固了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作者以馮諼不得志時彈劍而自喻。鋏:指劍。
青蛇:指劍。
英雄:此暗指詞人自己。
江左:指偏安江南地區。江左老,老死江南。句意是說未想到英雄老死江左。
尊中國:樹立中國的尊嚴,句意是說任用這些英雄可以使國家受到尊重,意即驅逐金人,恢復中原。
君人:指君王。
沉陸:即陸沉。《莊子.則陽》:“方且與世違,而行不屑與之俱,是陸沉者也。”郭象注:“人中隱者,譬無水而沒也。”陸地無水而自沉,指隱居。
醽醁:美酒。
簪黃菊:簪上一朵黃菊。《千秋歲·徐州重陽作》:“美人憐我老,玉手簪黃菊”。
請纓:《漢書·終軍傳》:“南越與漢和親,乃遣‘終’軍使南越說其王,欲令入朝,比內諸侯。軍自請,愿受長纓,必羈南越而致之闕下。”
萬戶:官名。金初設置,為世襲軍職。統領千戶(猛安)、百戶(謀克),隸屬于都統。
賣劍酧黃犢:《漢書.龔遂傳》記載,渤海郡饑,襲遂為太守,勸民賣刀劍買牛犢,從事農業生產。酧,同“酧”,指酬付價錢。這里指直須賣刀劍買牛,歸耕田園。
甚:為什么,何必像。
賈長沙:指賈誼。賈誼在漢文帝朝曾貶為長沙王太傅,人稱賈長沙。
【翻譯】
就像當年的馬周困頓于新豐酒樓、蘇秦貂裘破敗一身風塵。用手指彈著三尺寶劍的劍鋏歌唱,誰能聽懂是什么意思呢?不要顧慮江南英雄年紀大了,任用他照樣可以打敗敵人,使其向中國稱臣。可嘆那些飽讀詩書,想要致君堯舜的人因為神州陸沉而報國無門,無路請纓。
不要感慨什么人生易老,時光易逝,且飲美酒澆愁。有位美女同情我的遭遇,憐惜我的心情,又為我簪戴一朵黃色的菊花。先把請纓封侯的事情放在一邊,姑且賣劍買牛,以求解脫。遙想當年,賈誼因為寂寞傷時而痛哭。
【賞析】
此詞大約作于淳熙六年至七年(公元1179年—公元1180年)之間。這首詞大約是辛棄疾閑居上饒擔任有名無實的'祠官時所作,詞人反對偏安江左,渴望用世立功,可是最終被迫無奈退隱田園。當時南宋小朝廷不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堅持偏安投降政策,打擊排斥愛國志士,使他們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只得解甲歸田,賣劍買牛,終老山林,以酒澆愁,辛棄疾也是他們其中之一。
上闋先以馬周、蘇秦、馮諼三個人物失意落寞的遭際自比,然后直抒胸臆,抒發不平:“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國。”此二句看似尋常語,但卻道破了南宋政治現實。宋高宗在位三十五年,是個徹頭徹尾的投降派,后來的皇帝基本上一脈相承,多少仁人志士請纓無路,報國無門,銜恨以終。至此可知中國之不尊,罪在最高統治者。前結仍抒上意。讀書萬卷,志在輔佐君王,報效國家,反退而隱居,埋在底層,于詩書冠一“嘆”字,可知感慨之深。本可以輔佐君王以尊中國,但卻被棄置了,豈不令人悲痛!上片連用典故,壯懷激烈,悲歌慷慨,淋漓盡致地抒發了“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的無法實現統一中國的憤世之情。
下闋從側面立意,在報國無路的情況下,便寄情詩酒,歸隱田園,故作曠達,隱痛深哀,仍充滿字里行間。“休感慨”,實際是感慨有何用,不如藉美酒以消愁解恨。而人生易老,即使歡樂也難以盡興。接再作超脫:“有玉人憐我,為簪黃菊”。轉而又作憤語:“且置請纓封萬戶,竟須賣劍酧黃犢。”這里表示放下請纓殺敵、立功封侯的念頭,歸隱田園,以求解脫。最后引賈誼事作結:“甚當年,寂寞賈長沙,傷時哭”。賈誼為什么因寂寞而傷時痛哭呢?以反問的形式透露了詩人故作曠達而始終無法擺脫的痛苦,這種曠達精神,實質上是他的悲痛情緒發展到更深沉的表現。托古喻今,長歌當哭,全詞借古人之酒杯,澆我胸中之塊壘,這塊壘似乎越澆越多了,因為辛棄疾的“悲劇”乃時代使然,終南宋王朝力主恢復的抗戰潮流,不過細波微瀾而已。
全詞抒寫壯志難酬的悲憤,沉痛激烈,感慨極深。詞的語言十分辛辣,筆鋒犀利,作者既表達出了自己憂國傷時的激憤之情,又表達了自己飽受勞碌奔波之苦最終卻一事無成的倦怠之感,筆力直透紙背。
滿江紅全詞翻譯賞析
滿江紅
辛棄疾
點火櫻桃,照一架、荼蘼如雪。春正好,見龍孫①穿破,紫苔蒼壁。乳燕引雛飛力弱,流鶯喚友嬌聲怯。問春歸、不肯帶愁歸,腸千結。
層樓望,春山疊;家何在?煙波隔。把古今遺恨,向他誰說?蝴蝶不傳千里夢,子規叫斷三更月。聽聲聲、枕上勸人歸,歸難得。
[注]①龍孫:竹筍的俗稱。
譯文
似火櫻桃,如雪荼藦,映輝斗艷。春色正濃,喜見春筍破土而出。母燕引著雛燕試飛,黃鶯呼叫伴侶。春帶愁來,不帶愁去,令人傷懷。
登樓望家國,有層山疊水相隔,飲煙已經被山擋住了,家在哪里呢?古今家國之恨,向誰傾訴。鄉夢恐怕難以傳到千里之外了,唯聞子規啼三更月。杜鵑聲聲勸歸,人卻難以歸去。
賞析:
《滿江紅·點火櫻桃》寫作年代已無法考證,也沒有其他材料可供參閱,但從此詞的意境推測,可能是辛棄疾中年政治失意后的思歸之作。
此詞描寫詞人因春歸而想家的悲涼情緒,它以春景為媒介,充分體現了自家身世和國家命運都很悲慘的感嘆,是一首飽含政治色彩的上乘之作。它之所以流傳下來,為人所喜歡,不僅在于它飽含深情厚意,更在于作者在寫詞時不是枯燥地、直通通地訴說,而在生動鮮活的意境描寫中創造了幽遠深邃的抒情境界。
上片即景傷春。詞人的藝術觸覺是十分敏銳的:詞人既欣賞江南之春的美好,又痛惜江南之春的不久長。在詞人的筆下,暮春的景致使人眼花繚亂。“點火櫻桃,照一架、荼蘼如雪”二句,猶如彩色影片的特寫鏡頭,園林之中燦爛的春色被推到讀者的眼前。一株株櫻桃,碩果累累,紅得像著了火;一架荼正盛開著白雪般的花朵,與火焰般的櫻桃交相輝映,整個園林紅妝素裹,分外嬌艷。“春正好”是一句簡潔深情的贊語。春天好,好就好在生機勃勃。春筍穿破了長滿青苔的土階,蓬勃地向上生長;春燕牽引著初產的幼雛,在緩緩地飛翔;流鶯呼朋引伴,嬌音恰恰,就像奏響了一首首春之抒情曲。可是好景不長,恰如前人的名句“開到荼花事了”所標示的,高潮一過,春姑娘就要回去了,想挽留也挽留不住。也許正是因為預感到春之短暫,乳燕才飛得沒有興致,其翱翔之力“弱”了下來;那些自在的流鶯,也因此而歌聲不暢,它們的啼音竟然使人有“怯”的感覺。燕之“弱”,鶯之“怯”,其實都是詞人感傷春天心理的外化,辛棄疾這里則是滿腹心事。對于一個政治理想落空、在現實生活中屢受挫折的人來說,春歸是象征著希望破滅。自然景觀的'變化和季節的無情推移,牽動了詞人滿懷的愁恨,于是詞人向春天發出了怨憤之語:“問春歸、不肯帶愁歸,腸千結。”這三句與詞人的名篇《祝英臺近·晚春》的結拍“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帶將愁去”,用語和含義都很相似,只是這里語調更為急促,意思更為直截了當一些。詞人似在對空呼喊道:千愁萬恨,都是你春天給引出來的;如今你自個兒走得利索,卻把愁留給人不管了,你可知我已經愁腸千結,無法解開。這一串怨春之語,無理之極,然而有情之極,“腸千結”三字,尤能夸張地表達出詞人抑郁不堪的煩亂心緒。
詞的下片,具體而細致地抒寫這被春天觸動的愁和恨。換頭的四個三字句:“層樓望,春山疊;家何在?煙波隔。”承“腸千結”一句而來,點明詞人內心所郁積的,并不是春花秋月的哀愁,而是懷念家山的深沉悲痛。詞人登高樓而遠望家鄉,無奈千重萬疊的春山遮斷了雙眼,茫茫無邊的煙波阻隔了歸路。這春山、這煙波,象征祖國的分裂,象征政局的險惡,象征詞人執著追求的抗金恢復大業所遇到的無數艱難險阻。接下來“把古今遺恨,向他誰說”二句,愁懷浩渺,語意悲愴,英雄的孤獨感拂拂生于紙面。所謂“古今遺恨”,按字面之義自然是指從古至今的恨事,但懷古是為了傷今,因而這里的“古今”,偏重于指“今”。“今”之恨,莫過于中原淪陷、祖國分裂之恨。
由此可見,這兩句是向人們說明:詞人之“恨”的內容,決非一般文人士大夫風花雪月的小恨,而是深沉悲痛的家國大恨;而詞人為雪此大恨而奮斗,響應都寥寥無幾,此恨幾乎無處可以傾訴,這又是自己滿腔愁恨之更深一層。緊接“蝴蝶”二句,化用唐人崔涂的“蝴蝶夢中家萬里,子規枝上月三更”一聯而變其意。《莊子》上說,莊周夢見自己化為蝴蝶。后來文人就將做夢稱為“蝴蝶夢”。千里夢,指自己的想家夢。子規的叫聲像是在說“不如歸去”。這兩句,是就情造境的哀婉之筆,以深夜不寐的痛苦情景,來將上文所抒寫的內容進一步向廣闊的時空延伸。一個“不傳”,一個“叫斷”,是點鐵成金之語,使得這兩句比崔涂原詩更為凄切地表達出思家念遠之悲。還須指出的是,從詞人的生平、思想及上文的“古今遺恨”等來綜合判斷,這里的所謂思家,不是思念其江南地區的寓所,而是思念遠在北方金人統治之下的山東濟南老家。全闋的結拍云:“聽聲聲、枕上勸人歸,歸難得。”“聲聲”,承“子規叫斷”而來,可謂善于呼應,構鎖嚴密。“勸人歸,歸難得”二語,修辭學上稱為“頂真格”,其作用在于文氣貫通地傾瀉自己的苦痛之懷。這里以情語結束,但由于與前面的形象描寫相聯系,并且語意真摯感人,所以這個結尾仍然富有韻味,令人對這位愛國志士有家難歸的痛楚油然而生共鳴之感。
辛棄疾的政治抒情詞,就表達方式而言,可分為直抒與曲達兩種。所謂直抒,是指張口暢談,議論之聲滔滔不絕,悲壯之情,慷慨豪邁之志,全盤托出,沒有半點含蓄,從不憑借外物,不依靠比興等手法。所謂曲達,是指心里有急切想說的話,但考慮到自己處境險惡,不敢將心中所想原原本本地暢快淋漓地說出來,而是憑借花鳥山水來抒發自己的憂憤。此詞就是屬于后類。
滿江紅楊花全詞翻譯賞析
“委地身如游子倦,隨風命似佳人薄”出自陳策《滿江紅·楊花》
滿江紅·楊花
倦繡人閑,恨春去、淺顰輕掠。①章臺路,②雪粘飛燕,帶芹穿幕。③委地身如游子倦,隨風命似佳人薄。④嘆此花、飛后更無花,情懷惡。
心下事,誰堪托。憐老大,⑤傷漂泊。把前回離恨,暗中描摸。又趁扁舟低欲去,可憐世事今非昨。看等閑、飛過女墻來,⑥秋千索。
【注釋】
①恨春去、淺顰輕掠:為春的離去而感到惆悵,細眉也因此輕輕皺起。
②章臺路:漢時長安的街名,后多以此喻歌妓居住之所。
③芹:即芹泥、水芹,生長在水邊的草本植物,其泥有香,燕子喜以筑巢。
④委地身如游子倦,隨風命似佳人薄:楊花落地就如游子一樣倦于漂泊,隨風搖擺如同佳人一樣薄命。
⑤老大:年老。
⑥等閑:無端、平白地。女墻:城上的短墻,有射孔,呈凹凸形。
【參考譯文】
繡得疲倦停下針線歇息,惱恨這春天即將去,雙眉微皺瞧那楊花飄離。看那熱鬧的.場地,楊花如雪花般舞動紛紛靡靡,粘在飛來飛去的燕子身上,燕子載著它穿越簾幕嘴中銜著筑巢的芹泥。楊花像那走累的游人,隨意飄落在地;又似薄命的佳人,讓風兒把自己的命運駕馭。感嘆楊花飛落的喻義:楊花一旦飛落,百花也將先后凋謝離去,想到這些,壞心情瞬間布滿心里。
心中憂愁事多,無人能夠為我解脫。可憐青春將過,懼怕將來漂泊無定所。把前次分別的離恨事情,在心中悄悄地揣摩。又想要乘一葉扁舟偷偷地將他尋覓,可又擔心世事難料、人心今日已非昨日可比。看那楊花無端地飄過女墻,片片粘落在秋千繩索上。
作者
陳策(1200—1274),字次賈,號南墅,上虞(今屬浙江)人。
【賞析】
本篇是寫詞人自己的身世之感。本篇是借詠物(楊花)以抒悲。
只不過,前篇是借登樓以遣懷,本篇卻是借詠物(楊花)以抒悲。上片飽含感情地寫景,表面上是寫楊花在春末零落飄游之狀,但“委地”、“隨風”、“身如游子倦”、“命似佳人薄”云云,明明是在借花喻人——也就是仕進無路、到處漂泊的詞人自己。下片借楊花感懷身世,處處有楊花的影子,但處處都是在借花寫人,把詞人的心理情態和不順遂的遭遇形容得淋漓盡致。過片四句“心下事,誰堪托。憐老大,傷漂泊”,是主旨之所在。
上一篇:冒牌醫生小品臺詞匯編20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