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賈詡傳》原文及翻譯
《三國志·賈詡傳》是語文課本中一記重要的文言文,考生要認真掌握,下面是《三國志·賈詡傳》原文及翻譯,歡迎參考閱讀!
原文:
賈詡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時人莫知,唯漢陽閻忠異之,賈詡有良、平之奇。察孝廉為郎,疾病去官,西還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數十人皆為所執。詡曰:“我段公外孫也,汝別埋我,我家必厚贖之。”時太尉段颎,昔久為邊將,威震西土,故詡假以懼氐。氐果不敢害,與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詡實非段甥,權以濟事,咸此類也。董卓之入洛陽,詡以太尉掾為平津都尉,遷討虜校尉。卓敗,眾恐懼,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欲解散,間行歸鄉里。詡曰:“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濟,走未后也。”眾以為然。后詡為左馮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詡曰:“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固辭不受。張繡在南陽,詡陰結繡,繡遣人迎詡。詡說繡與劉表連和。太祖比征之,一朝引軍退,繡自追之。詡謂繡曰:“不可追也,追必敗。”繡不從,進兵交戰,大敗而還。詡謂繡曰:“促更追之,更戰必勝。”繡謝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敗,奈何復追?”詡曰:“兵勢有變,亟往必利。”銹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戰,果以勝還。是后,太祖拒袁紹于官渡,紹遣人招繡,并與詡書結援。繡欲許之,詡顯于繡坐上謂紹使曰:“歸謝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國士乎?”繡驚懼曰:“何至于此!”竊謂詡曰:“若此,當何歸?”詡曰:“不如從曹公。”繡曰:“袁強曹弱,又與曹為仇,從之如何?”詡曰:“此乃所以宜從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強盛,我以少眾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曹公眾弱,其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將釋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從三也。愿將軍無疑!”繡從之,率眾歸太祖。太祖見之,喜,執詡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表詡為執金吾,封都亭侯,遷冀州牧。文帝即位,以詡為太尉,進爵魏壽鄉侯。詡年七十七,薨,謚曰肅侯。
(節選自《三國志賈詡傳)
譯文:
賈詡字文和,是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縣)人。年少的時候,沒有人知道他,只有漢陽人閻忠看出他是個特異的人才,認為賈詡有張良、陳平的奇策。被推選為孝廉,任郎官,因為身染疾病而離開官職,向西回還,到達了汧,道途中遇到了叛逆氐族人,和賈詡同行的幾十個人都被他們所拘執。賈詡告訴他們說:“我是段公的外孫,你們千萬不要活埋我,我家人一定會以厚禮來贖我的。”當時太尉段颎,從前做過很長時間的邊將,威勢震懼西方各地,所以賈詡借段氏來驚駭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傷害他,和他結盟后把他護送回去,其余的人都被殺死。賈詡事實上并不是段家的外甥,他能權衡變局以渡過危難,均類似這些例子。董卓進入洛陽,賈詡以太尉掾的身份任平津都尉,升遷為討虜校尉。后來董卓失敗,大家都深感恐懼,當時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人都想解散軍隊,乘隙走小道回還故里。賈詡告訴他們說:“聽說長安中正在商議想把涼州人全部誅殺,而你們拋棄屬眾單獨行動,就是一個亭長也能把你捆縛起來。你們還不如率領著兵眾向西行去,在所經過的地方收編兵卒,來攻打長安,為董卓報仇,如果能有幸把事辦成,就遵奉朝廷來征討天下,如果沒有成功,再逃走也不算晚。”大家都認為這樣對。后來賈詡為左馮翊,李傕等想因他的功業而封他侯爵,賈詡說道:“這是救命的策略,哪有什么功勞!”堅持拒絕不肯接受。張繡在南陽,賈詡暗中勾結張繡,張繡就派人迎接賈詡。賈詡游說了張繡與劉表聯合。后來太祖接連出兵征伐張繡,有一天曹操帶兵退回,張繡親自追討。賈詡告訴張繡說:“不可以去追擊他,追擊他一定會失敗。”張繡不肯接納賈詡的意見,派兵前往和太祖會戰,終于大敗而退還。賈詡告訴張繡說:“現在趕緊再極力追討,繼續打下去一定可以獲勝。”張繡謝絕賈詡的意見而說:“就因為沒有采用你的話,以至到這種地步。現在已經失敗了,為何還要繼續追擊呢?”賈詡回答他說:“出兵作戰的形勢是隨時變化的.,趕緊前往追擊一定會獲利。”張繡采信他的話,于是整收潰散的兵卒前往追擊,和太祖再度作戰,果然獲勝而回來。在這之后,太祖在官渡抵抗袁紹的軍隊,袁紹派人去招請張繡,并且寫了封信給賈詡請求結盟。張繡想答應,賈詡就公然的在張繡面前告訴袁紹的使者說:“回去謝絕袁本初,兄弟之間都不能互相容納,卻想要能容納天下國士,可能嗎?”張繡聽后大為驚慌,恐懼地說:“何至于到這種地步!”隨即私下對賈詡說:“既然如此,那么當何去何從?”賈詡就告訴他說:“倒不如追隨曹公。”張繡又問道:“袁紹兵強曹公勢弱,而且又和曹公互結怨仇,如何去追隨他呢?”賈詡告訴他說:“正因為如此更應該追隨曹公。曹公尊奉天子以統令天下,這是第一個應該追隨的原因。袁紹兵力強大,我們以少數的部眾前去追隨他,他一定不會重視我們。曹公屬眾弱而少,他能得到我們,一定感到非常的欣喜,這是第二個應該追隨的原因。凡是有稱王稱霸于天下的雄心大志的人,一定會拋棄所的有私人恩怨,來在四海之內表明自己大公無私的崇高的德行,這是第三個應該追隨的原因。希望將軍你千萬不要再遲疑了!”張繡果然聽從了賈詡的建議,率領徒眾歸服了太祖。太祖見到他們,大喜,親自握著賈詡的手說:“使我的威信顯布于天下的人,就是你。”上表推薦賈詡為執金吾,又封他為都亭侯,升遷為冀州的州牧。文帝即位,任賈詡為太尉,進封為魏壽鄉侯的爵位,賈詡年七十七歲逝世,謚號肅侯。
賈詡傳的原文及翻譯
有關于賈詡傳的原文及翻譯是怎樣的。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賈詡傳的原文及翻譯,歡迎參閱。
賈詡傳的原文及翻譯
賈詡傳出處:《三國志》
原文:
賈詡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時人莫知,唯漢陽閻忠異之,賈詡有良、平之奇。察孝廉為郎,疾病去官,西還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數十人皆為所執。詡曰:“我段公外孫也,汝別埋我,我家必厚贖之。”時太尉段颎,昔久為邊將,威震西土,故詡假以懼氐。氐果不敢害,與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詡實非段甥,權以濟事,咸此類也。董卓之入洛陽,詡以太尉掾為平津都尉,遷討虜校尉。卓敗,眾恐懼,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欲解散,間行歸鄉里。詡曰:“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濟,走未后也。”眾以為然。后詡為左馮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詡曰:“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固辭不受。張繡在南陽,詡陰結繡,繡遣人迎詡。詡說繡與劉表連和。太祖比征之,一朝引軍退,繡自追之。詡謂繡曰:“不可追也,追必敗。”繡不從,進兵交戰,大敗而還。詡謂繡曰:“促更追之,更戰必勝。”繡謝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敗,奈何復追?”詡曰:“兵勢有變,亟往必利。”銹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戰,果以勝還。是后,太祖拒袁紹于官渡,紹遣人招繡,并與詡書結援。繡欲許之,詡顯于繡坐上謂紹使曰:“歸謝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國士乎?”繡驚懼曰:“何至于此!”竊謂詡曰:“若此,當何歸?”詡曰:“不如從曹公。”繡曰:“袁強曹弱,又與曹為仇,從之如何?”詡曰:“此乃所以宜從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強盛,我以少眾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曹公眾弱,其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將釋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從三也。愿將軍無疑!”繡從之,率眾歸太祖。太祖見之,喜,執詡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表詡為執金吾,封都亭侯,遷冀州牧。文帝即位,以詡為太尉,進爵魏壽鄉侯。詡年七十七,薨,謚曰肅侯。
譯文:
賈詡字文和,是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縣)人。年少的時候,沒有人知道他,只有漢陽人閻忠看出他是個特異的人才,認為賈詡有張良、陳平的奇策。被推選為孝廉,任郎官,因為身染疾病而離開官職,向西回還,到達了汧,道途中遇到了叛逆氐族人,和賈詡同行的幾十個人都被他們所拘執。賈詡告訴他們說:“我是段公的外孫,你們千萬不要活埋我,我家人一定會以厚禮來贖我的。”當時太尉段颎,從前做過很長時間的邊將,威勢震懼西方各地,所以賈詡借段氏來驚駭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傷害他,和他結盟后把他護送回去,其余的人都被殺死。賈詡事實上并不是段家的外甥,他能權衡變局以渡過危難,均類似這些例子。董卓進入洛陽,賈詡以太尉掾的身份任平津都尉,升遷為討虜校尉。后來董卓失敗,大家都深感恐懼,當時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人都想解散軍隊,乘隙走小道回還故里。賈詡告訴他們說:“聽說長安中正在商議想把涼州人全部誅殺,而你們拋棄屬眾單獨行動,就是一個亭長也能把你捆縛起來。你們還不如率領著兵眾向西行去,在所經過的地方收編兵卒,來攻打長安,為董卓報仇,如果能有幸把事辦成,就遵奉朝廷來征討天下,如果沒有成功,再逃走也不算晚。”
大家都認為這樣對。后來賈詡為左馮翊,李傕等想因他的功業而封他侯爵,賈詡說道:“這是救命的策略,哪有什么功勞!”堅持拒絕不肯接受。張繡在南陽,賈詡暗中勾結張繡,張繡就派人迎接賈詡。賈詡游說了張繡與劉表聯合。后來太祖接連出兵征伐張繡,有一天曹操帶兵退回,張繡親自追討。賈詡告訴張繡說:“不可以去追擊他,追擊他一定會失敗。”張繡不肯接納賈詡的意見,派兵前往和太祖會戰,終于大敗而退還。賈詡告訴張繡說:“現在趕緊再極力追討,繼續打下去一定可以獲勝。”張繡謝絕賈詡的意見而說:“就因為沒有采用你的話,以至到這種地步。現在已經失敗了,為何還要繼續追擊呢?”賈詡回答他說:“出兵作戰的形勢是隨時變化的,趕緊前往追擊一定會獲利。”張繡采信他的話,于是整收潰散的兵卒前往追擊,和太祖再度作戰,果然獲勝而回來。在這之后,太祖在官渡抵抗袁紹的軍隊,袁紹派人去招請張繡,并且寫了封信給賈詡請求結盟。
張繡想答應,賈詡就公然的'在張繡面前告訴袁紹的使者說:“回去謝絕袁本初,兄弟之間都不能互相容納,卻想要能容納天下國士,可能嗎?”張繡聽后大為驚慌,恐懼地說:“何至于到這種地步!”隨即私下對賈詡說:“既然如此,那么當何去何從?”賈詡就告訴他說:“倒不如追隨曹公。”張繡又問道:“袁紹兵強曹公勢弱,而且又和曹公互結怨仇,如何去追隨他呢?”賈詡告訴他說:“正因為如此更應該追隨曹公。曹公尊奉天子以統令天下,這是第一個應該追隨的原因。袁紹兵力強大,我們以少數的部眾前去追隨他,他一定不會重視我們。曹公屬眾弱而少,他能得到我們,一定感到非常的欣喜,這是第二個應該追隨的原因。凡是有稱王稱霸于天下的雄心大志的人,一定會拋棄所的有私人恩怨,來在四海之內表明自己大公無私的崇高的德行,這是第三個應該追隨的原因。希望將軍你千萬不要再遲疑了!”張繡果然聽從了賈詡的建議,率領徒眾歸服了太祖。太祖見到他們,大喜,親自握著賈詡的手說:“使我的威信顯布于天下的人,就是你。”上表推薦賈詡為執金吾,又封他為都亭侯,升遷為冀州的州牧。文帝即位,任賈詡為太尉,進封為魏壽鄉侯的爵位,賈詡年七十七歲逝世,謚號肅侯。
《三國志魏書賈詡傳》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賈詡(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武威郡姑臧縣(今甘肅武威市)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開國功臣、軍事戰略家,輕騎將軍賈龔之子。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國志魏書賈詡傳》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賈詡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時人莫知,唯漢陽閻忠異之,謂賈詡有良、平之奇。
察孝廉為郎,疾病去官,西還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數十人皆為所執。詡曰:“我段公外孫也,汝別埋我,我家必厚贖之。”時太尉段颎,昔久為邊將,威震西土,故詡假以懼氐。氐果不敢害,與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詡實非段甥,權以濟事,咸此類也。
將軍段煨屯華陰,與詡同郡,遂托之。詡素知名,為煨軍所望。煨內恐其見奪,而外奉詡禮甚備,詡愈不自安。張繡在南陽,詡陰結繡,繡遣人迎詡。詡將行,或謂詡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詡曰:“煨性多疑,有忌詡意,禮雖厚,不可恃,久將為所圖。我去必喜,又望吾結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繡無謀主,亦愿得詡,則家與身必俱全矣。”詡遂往,繡執子孫禮,煨果善視其家。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詡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太祖不從,軍遂無利。太祖后與韓遂、馬超戰于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詡以為可偽許之。又問詡計策,詡曰:“離之而已。”大祖曰:“解。”一承用詡謀,卒破遂、超。
是時,是時,文帝為五官將,而臨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黨與,有奪宗之議。文帝使人問詡自固之術,詡曰:“原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文帝從之,深自砥礪。太祖又嘗屏除左右問詡,詡嘿然不對。太祖曰:“與卿言而不答,何也?”詡曰:“屬適有所思,故不即對耳。”太祖曰:“何思?”詡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
詡自以非太祖舊臣而策謀深長,懼見猜嫌,闔門自守,退無私交,男女嫁娶,不結高門,天下之論智者歸之。
(選自《三國志·魏書·賈詡傳》)
閱讀題
4.對下列文案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故詡假以懼氐假:借助
B.與詡同郡,遂托之托:投奔
C.久將為所圖圖:暗算
D.天下之論智計者歸之。歸:歸附
5.下列各組文案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煨內恐其見奪路漫漫其修遠兮
B.文帝為五官將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C.與卿言而不答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D.詡自以非太祖舊臣而策謀深長且以一壁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賈詡因疾病辭官而回鄉的路途中,被叛變的氐人抓獲,同行的其他人死了,麗賈詡卻因是太尉段額的外孫而活了下來。
B.賈詡考慮到段煨將軍需要外援,于是就聯系南陽的張繡。張繡非常高興,因而善待賈的家人。
C.當太祖和韓遂、馬超交戰時,馬超等人請求割地將和,并且請求送子弟去做人質。太祖根據賈詡的建議,答應了馬超的請求,并最終打敗了韓遂、馬超。
D.曹植和曹丕爭奪王位繼承權,賈詡借袁、劉二人的悲劇暗示曹操不宜廢長立幼,促使太祖立曹丕為幫。
7.把原文中畫線的文案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繡無謀主,亦愿得詡,則家與身必俱全矣。
(2)原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
參考答案
4.D【解析】(應為推許或贊許)
5.C【解析】(連詞,表轉折,卻。A,代詞,自己的兵權不是自己;助詞,的。B,動詞,擔任;介詞,給。D,動詞,認為;介詞,因)
6.D【解析】(A賈詡是太尉段潁的外孫錯誤,這話是欺騙氐人的;B賈詡聯系張繡是事實,只是賈認為段煨猜忌自己而離開,而且善待賈的家人的是段煨;C原文是假裝答應請求。)
7.(1)張繡沒有替他出謀劃策的人,也愿意得到我,那么我的家室和我本人一定都能保全了。(“謀主”“身”“全”各1分,通順1分。)
(2)希望將軍弘揚道德,加強修養,像寒微的士人那樣躬行學業,日夜孜孜不倦,不要違背做兒子的操行。(“恢崇德度”“躬”“素士”“子道”各1分,整體句意通順2分。)
【文言文參考譯文】
賈詡字文和,武威姑臧人。年輕時沒有什么人了解他,唯獨漢陽人閻忠認為他不同尋常,說賈詡有張良、陳平那樣的奇特才能。
賈詡被推薦為孝廉,做了郎官,后又因生病辭去官職,從西邊返鄉夫到沂這個地方,在路上遇到叛變的氐人,和他同行的數十個人都被抓了起來。賈詡說:“我是段公的外孫,你們別活埋我,我家一定會出重金來贖我。”當時的太尉段潁,過去長期擔任守衛邊防的將領,威名震動西部邊疆,所以賈詡借助他來恐嚇氐人,氐人果然不敢殺害他,和他結盟并送他回去,同行的其他人全都死了。賈詡實際上不是段穎潁的外甥,他通過靈活應變來把事情辦成功,都像此類情形。
將軍段煨駐守在華陰,段煨和賈詡是同一個郡的人,于是賈詡就投奔了段煨。賈詡向來有知識和名望,被段煨的部屬所景仰。段煨內心害怕自己的兵權被賈詡奪走,表面上對他十分周到地以禮桐待,賈詡心里越發不安。張繡在南陽,賈詡暗地里和張繡結交,張繡派人迎接賈詡。賈詡將要動身,有人對賈詡說:“段煨待您很優厚了,您為什么要離開他呢?”賈詡說:“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我的意思,禮遇雖然優厚,但不可依靠,長久留下來將會被他暗算。我離開,段煨一定感到高興,又希望我在外面結交強大的力量作為外援,他一定會厚待我的妻子兒女。張繡沒有替他出謀劃策的人,也愿意得到我,那么我的家室和我本人一定都能保全了。”于是賈詡前往張繡那里,張繡用兒孫對長輩的禮節對待賈詡,段煨果然很好地照顧他的家室。
建安十三年,太祖曹操攻下荊州,打算順著長江向東進軍。賈詡勸諫說:“明公以前打敗了袁氏,現在收取了漢水以南的地方,威名遠揚,軍隊的勢力已經擴大;如果憑借昔日楚國土地的富饒,來供給官兵,安撫百姓,使他們安居樂業,那么不須勞師動眾就可以使江東歸服了。”太祖不肯聽從他的意見,軍隊就沒有獲得成功。太祖后來在渭南和韓遂、馬超交戰,馬超等人要求割讓土地來講和,并請求送去子弟做人質。賈詡認為可以假裝答應他們。太祖又問賈詡有什么計策,賈詡說:“離間他們之間的關系罷了。”太祖說:“明白了。”全都采用了賈詡的.計謀,最后打敗了韓遂、馬超。
這時,文帝擔任五官中郎將,而臨淄侯曹植也正是才華名氣很大的時候,兩人各有自己的黨羽,當時都有爭奪王位繼承權的議論。文帝派人向賈詡詢問鞏固自己地位的辦法,賈詡說:“希望將軍弘揚道德,加強謬養,像寒微的士人那樣躬行學業,日夜孜孜不倦,不要違背做兒子的操行。這樣做就行了。”文帝聽從了他的意見,刻苦磨練自己。太祖又曾經斥退身邊的人詢問賈詡,賈詡默然不答。太祖說:“我和卿說話,卻不回答,為什么呢?”賈詡說:“我剛才正思考一個問題,所以沒有馬上回答。”太祖說:“思考什么問題?”賈詡說:“思考著袁紹、劉表廢長立幼而導致滅亡的事。”太祖大笑,于是立太子的事就這樣決定下來。
賈詡自認為不是太祖的老臣,而謀劃深遠,害怕受到猜疑,于是閉門自守,退朝回到家后不和別人交往,兒女的嫁娶,不和地位高的人家結親,天下人議論起有智謀計策的人,都推許他。
《三國志·賈詡傳》翻譯
《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三國志·賈詡傳》原文及翻譯,希望對你有幫助。
原文:
賈詡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時人莫知,唯漢陽閻忠異之,賈詡有良、平之奇。察孝廉為郎,疾病去官,西還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數十人皆為所執。詡曰:“我段公外孫也,汝別埋我,我家必厚贖之。”時太尉段颎,昔久為邊將,威震西土,故詡假以懼氐。氐果不敢害,與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詡實非段甥,權以濟事,咸此類也。董卓之入洛陽,詡以太尉掾為平津都尉,遷討虜校尉。卓敗,眾恐懼,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欲解散,間行歸鄉里。詡曰:“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濟,走未后也。”眾以為然。后詡為左馮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詡曰:“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固辭不受。張繡在南陽,詡陰結繡,繡遣人迎詡。詡說繡與劉表連和。太祖比征之,一朝引軍退,繡自追之。詡謂繡曰:“不可追也,追必敗。”繡不從,進兵交戰,大敗而還。詡謂繡曰:“促更追之,更戰必勝。”繡謝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敗,奈何復追?”詡曰:“兵勢有變,亟往必利。”銹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戰,果以勝還。是后,太祖拒袁紹于官渡,紹遣人招繡,并與詡書結援。繡欲許之,詡顯于繡坐上謂紹使曰:“歸謝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國士乎?”繡驚懼曰:“何至于此!”竊謂詡曰:“若此,當何歸?”詡曰:“不如從曹公。”繡曰:“袁強曹弱,又與曹為仇,從之如何?”詡曰:“此乃所以宜從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強盛,我以少眾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曹公眾弱,其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將釋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從三也。愿將軍無疑!”繡從之,率眾歸太祖。太祖見之,喜,執詡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表詡為執金吾,封都亭侯,遷冀州牧。文帝即位,以詡為太尉,進爵魏壽鄉侯。詡年七十七,薨,謚曰肅侯。
(節選自《三國志賈詡傳)
譯文:
賈詡字文和,是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縣)人。年少的時候,沒有人知道他,只有漢陽人閻忠看出他是個特異的人才,認為賈詡有張良、陳平的奇策。被推選為孝廉,任郎官,因為身染疾病而離開官職,向西回還,到達了汧,道途中遇到了叛逆氐族人,和賈詡同行的幾十個人都被他們所拘執。賈詡告訴他們說:“我是段公的外孫,你們千萬不要活埋我,我家人一定會以厚禮來贖我的。”當時太尉段颎,從前做過很長時間的邊將,威勢震懼西方各地,所以賈詡借段氏來驚駭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傷害他,和他結盟后把他護送回去,其余的人都被殺死。
賈詡事實上并不是段家的`外甥,他能權衡變局以渡過危難,均類似這些例子。董卓進入洛陽,賈詡以太尉掾的身份任平津都尉,升遷為討虜校尉。后來董卓失敗,大家都深感恐懼,當時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人都想解散軍隊,乘隙走小道回還故里。賈詡告訴他們說:“聽說長安中正在商議想把涼州人全部誅殺,而你們拋棄屬眾單獨行動,就是一個亭長也能把你捆縛起來。你們還不如率領著兵眾向西行去,在所經過的地方收編兵卒,來攻打長安,為董卓報仇,如果能有幸把事辦成,就遵奉朝廷來征討天下,如果沒有成功,再逃走也不算晚。”大家都認為這樣對。后來賈詡為左馮翊,李傕等想因他的功業而封他侯爵,賈詡說道:“這是救命的策略,哪有什么功勞!”堅持拒絕不肯接受。
張繡在南陽,賈詡暗中勾結張繡,張繡就派人迎接賈詡。賈詡游說了張繡與劉表聯合。后來太祖接連出兵征伐張繡,有一天曹操帶兵退回,張繡親自追討。賈詡告訴張繡說:“不可以去追擊他,追擊他一定會失敗。”張繡不肯接納賈詡的意見,派兵前往和太祖會戰,終于大敗而退還。賈詡告訴張繡說:“現在趕緊再極力追討,繼續打下去一定可以獲勝。”張繡謝絕賈詡的意見而說:“就因為沒有采用你的話,以至到這種地步。現在已經失敗了,為何還要繼續追擊呢?”賈詡回答他說:“出兵作戰的形勢是隨時變化的,趕緊前往追擊一定會獲利。”張繡采信他的話,于是整收潰散的兵卒前往追擊,和太祖再度作戰,果然獲勝而回來。在這之后,太祖在官渡抵抗袁紹的軍隊,袁紹派人去招請張繡,并且寫了封信給賈詡請求結盟。張繡想答應,賈詡就公然的在張繡面前告訴袁紹的使者說:“回去謝絕袁本初,兄弟之間都不能互相容納,卻想要能容納天下國士,可能嗎?”
張繡聽后大為驚慌,恐懼地說:“何至于到這種地步!”隨即私下對賈詡說:“既然如此,那么當何去何從?”賈詡就告訴他說:“倒不如追隨曹公。”張繡又問道:“袁紹兵強曹公勢弱,而且又和曹公互結怨仇,如何去追隨他呢?”賈詡告訴他說:“正因為如此更應該追隨曹公。曹公尊奉天子以統令天下,這是第一個應該追隨的原因。袁紹兵力強大,我們以少數的部眾前去追隨他,他一定不會重視我們。曹公屬眾弱而少,他能得到我們,一定感到非常的欣喜,這是第二個應該追隨的原因。凡是有稱王稱霸于天下的雄心大志的人,一定會拋棄所的有私人恩怨,來在四海之內表明自己大公無私的崇高的德行,這是第三個應該追隨的原因。希望將軍你千萬不要再遲疑了!”張繡果然聽從了賈詡的建議,率領徒眾歸服了太祖。太祖見到他們,大喜,親自握著賈詡的手說:“使我的威信顯布于天下的人,就是你。”上表推薦賈詡為執金吾,又封他為都亭侯,升遷為冀州的州牧。文帝即位,任賈詡為太尉,進封為魏壽鄉侯的爵位,賈詡年七十七歲逝世,謚號肅侯。
上一篇:相聲咨詢熱線臺詞匯聚5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