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克經典文案
【第1句】:想讓別人真正愛你,只有讓自己成為值得愛的人。————《少有人走的路》
【第2句】:適當放棄過去的自我,才能使心智成熟。人生各個階段,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危機,只有放棄過去過時的觀念和習慣,才能順利進入人生下一階段。————《少有人走的路》
【第3句】:世界上沒有任何美好的事物是長久的。換句話說,幸福是短暫的,不幸才應該是常態。“他很難去接受一個事實: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是值得信任的。他認為如果冒險去信任他們,無異是偏離了固有的地圖。————《少有人走的路》
【第4句】:時刻都有愛的感覺,誠然是一件好事,而愛能否持久地延續,取決于我們是否有愛的意愿,是否有奉獻精神。例如,我可能遇見一個心儀的女人,我很想去愛她,但這么做,就會毀掉我的婚姻,危及我的家庭,所以我會抑止這一想法,我會這樣說:“我很想去愛你,可我不會這么做,因為我對妻子和家庭做過承諾。”同樣,工作日程安排得滿滿當當,我就不可能隨便接收新病人,因為我對其他病人做過承諾,而且我的精力畢竟有限。————《少有人走的路》
【第5句】:憤怒有存在的必要性,為了生存我們需要它,憤怒本身并不是個壞東西。————《少有人走的路》
【第6句】: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時處理,你就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承受更大的痛苦。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艱苦的旅程。柏拉圖說,愛是一種瘋狂,一種神圣的瘋狂。今天我們談論愛情時,經常把它當做人際關系的一個方面,一種我們可以控制的東西。————《少有人走的路》
【第7句】:耶穌說:“不去評判別人,你自己就不會被批評。”但他沒有說:“永遠不要評判。”只不過每一次對別人品頭論足時,也要準備接受別人的品頭論足。耶穌還曾說過:“首先取出你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把眼中的木屑看得更清楚。”意思是,在評判他人之前,先評判自己。————《少有人走的路》
【第8句】:他們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感覺自己不能夠“對付”或改變現狀,因此產生恐懼、無助感和自我懷疑。“大多數斌人力不從心的根源,在于他們總想逃避自由,不能夠為他們的問題,他們的生活承擔責任。他們感到乏力,在于他們放棄了自己的力量。如果得到治療,他們就會知道,作為成年人,整個一生都充滿選擇和決定的機會。他們接受這一事實,就會變成自由的人;無法接受這種事實,永遠都會感到自己是個犧牲品。————《少有人走的路》
【第9句】: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少有人走的路》
【第10句】:毋庸置疑,父母的愛,決定了家庭教育質量的優劣。充滿愛的教育帶來幸運;缺乏愛的教育只能導致不幸。富有愛心的父母,善于審視孩子的需求,做出理性、客觀的判斷。他們也可能在面臨痛苦抉擇時,與孩子一道經受痛苦和折磨。孩子也當然會逐漸意識到,父母甘心陪著忍受苦楚的一片苦心。他們未必立刻流露感激之情,卻可以領悟到痛苦的內涵和真諦,他們提醒自己:“既然爸爸媽媽愿意陪著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見得那么可怕,而且未必是太壞的事。我也應該承擔責任,面對屬于自己的痛苦。”——這就是自律的起點。————《少有人走的路》
【第11句】:要讓孩子養成推遲滿足感的習慣,就必須讓他們學會自律;要讓他們養成自律意識,對安全感產生信任,父母必須以身作則。這些心靈財富,來自父母表里如一愛,來自父母持之以恒的照顧,這是父母送給子女最好的禮物。假如這些禮物無法從父母那里獲得,孩子也有可能從其他渠道得到,不過獲得禮物的過程,必然是一場更為艱辛的奮斗,通常要經過一生的`鏖戰,而且常常以失敗告終。————《少有人走的路》
【第12句】:還有一種最常見的對愛的誤解,就是講依賴性當成真正的愛,心理醫生天天都會碰到此類問題。這種情形,多出現在因情感失意而極度沮喪的病人身上。他們無法忍受孤獨,甚至產生輕生之念或以自殺相威脅。他們痛苦地說:“我不想再活下去了!我沒有了丈夫(妻子、男朋友、女朋友),活著還有什么樂趣?我是多么愛他(她)啊!”我不得不告訴他們:“你描述的不是愛,而是過分的依賴感。確切地說,那是寄生心理。————《少有人走的路》
【第13句】:找到人生的方向,通常要經歷漫長的過程,僅僅依靠投機取巧或頭腦中的靈光閃現,很難達到目標。真正的自制自覺,總是緩慢而漸進的過程。我們踏出任何一步,都須有足夠的耐心,進行細致的觀察和深刻的自省。我們更應態度謙虛,腳踏實地。————《少有人走的路》
【第14句】:誠然,選擇也不意味著沒有痛苦,自由不意味著與痛苦絕緣,不妨“兩害相權取其輕”。我相信世界上存在壓迫性的力量,可是我們有足夠的自由與之對抗。————《少有人走的路》
【第15句】:好逸惡勞顯然是人類的天性。某種意義上,所有的孩子都患有人格失調,都會本能地逃避責罰。兄弟姐妹打架,大人追究起來,他們會忙不迭地推卸責任。————《少有人走的路》
《派克鋼筆》閱讀及答案
派克鋼筆
孫春平
我家附近有片小花園,傍晚時常見一位老人,拄著拐杖,佝僂著瘦弱的腰身,繞著甬道一圈又一圈地蹣跚。有一天,我看老伯嘟嘟噥噥地又在繞圈子,便想湊上去陪他文案話,他女兒林慧從亭子里閃出來,對我悄聲說,別打擾他,老爺子說散步時腦子好,他正構思寫東西呢。我問,是不是寫回憶錄?林慧搖頭說,好像是寫詩歌。管他寫什么呢,只要他高興。
林慧是我中學時的同學,畢業后我下鄉,她去了工廠。記得她說過,林老伯跨過江扛過槍,還參加過抗美援朝。以前只知他離休前在工廠當領導,沒想到了暮年,又想搞創作,這種生命的激情,著實讓人欽敬啊!
萬沒料到,有一天,林老伯會讓女兒陪著,找到我家來。林慧說,我爸聽說我的老同學是作家,非要拜訪你。林老伯立刻從懷里拿出一沓文稿,嚷著說,我寫了點東西,作家幫我看看,行吧?林慧忙指耳朵示意,老人耳聾,以為別人也聽不見。
二人離去,我打開稿子,總題叫“新少年三字經”,子題目也有二十多個,仿著古時《三字經》的寫法,愛國旗,愛勞動,愛父母,愛糧食,每章二三十句。平心而論,立意雖都不錯,但質量平平,遣詞用字也不甚準確,有些地方還沒押上韻腳。但這出自八旬老人之筆呀,共和國功臣對祖國花朵的殷切希望,豈能用庸常的文學水準去衡量?老人寫出這些,還不是想在這喧囂的世界里發出一點自己的聲音。
六一后的傍晚,我拿著報紙和稿酬等在花園里。其實,此前林慧已將報紙帶回家,但見了那二百元錢,林老伯仍是很激動,顫巍巍地接錢在手,還大聲說,我接著寫,寫一百首。我小聲逗林慧,叫老爺子請客。林慧抿嘴一笑,說一分錢也別想。
年底的時候,林老伯由保姆扶著,再次踏雪來到我家。老伯又展開了他的文稿,是更厚的一沓,說請作家幫我改改,再寫篇序,行吧?我吃了一驚,問,要出書呀?那可得由出版社審定。老伯擺手說,不用出版社,我有個戰友的兒子,在印刷廠當廠長,他說你給寫篇序,他免費給我印,不多印,就五千本。
林慧不肯出面,表明了一個態度。但老同學越是這樣,我越不好拂老人的面子。那本薄薄的小書我見到了,是春節前林慧特意送來的。我問,聽說離休干部的退休金一月好幾千,醫療國家全保,你們幾兄妹是不是還要啃點老呀?林慧笑說,每月工資一到,老爺子只取兩千,一千付保姆工錢,另一千是他和保姆一月的伙食費,剩下的都送銀行,誰也動不得。要不是我每月另偷偷塞給保姆幾百元,人家早辭了。后來學校送到家里的書款,都是我拿錢請人送去的。不管老爺子怎么喜歡錢,咱也不能違背有關法規不是。要不是書里有你寫的序,也不會想起送你。林慧還說,我老爸還在家寫呢,這回說要寫千字文,也寫一百篇,再出書就能厚一點了。
沒想,我再沒見到林老伯。老伯仙逝,終年八十六歲。安放骨灰那天,墓地上突然出現了三個人,一位律師,兩位公證員。律師當眾宣讀老伯的.遺囑,說去世后捐出一百萬元,在山村建一座養老院,但不可用他或子女的名字命名。若積蓄不足,就變賣房產,再加喪葬費,結余部分統由二子一女再加保姆平均分配。遺囑中還特別強調,他留有一支派克鋼筆,是朝鮮戰場上的戰利品,贈與林慧的作家同學,以表感謝,也是希望。
我心中震撼,手握派克鋼筆,眼望高天流云,久久說不出話來。老人家的希望是什么,蒼天大地都知道,還需我贅言嗎?(選自《2013年中國微型小說年選》,略有刪改)
【第7句】:下列對這篇小說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兩項是()(4分)
A、小說開頭對林老伯的外貌描寫,是為了突出林老伯年事已高,身體瘦弱,襯托后文林老伯致力于寫作的事跡,贊揚林老伯老當益壯,仍不忘發揮余熱的奉獻精神。
B、老人寫《新少年三字經》,并且要出書,是因為自己一生戎馬生涯,在日暮之年,為了在這喧囂的世界里發出一點自己的聲音,“雁過留聲,人過留名”。
C、林老伯很重視200元的稿費,并且只給保姆1000元工資,生活也很節儉,連女兒也說“老爺子非常喜歡錢”,這都充分說明了老爺子的吝嗇。
D、小說著力表現了林老伯作為一名抗美援朝過的老干部,晚年仍然心系民眾,他既關心青少年的成長,也關注老年人的養老問題。
【第8句】:小說以第一人稱“我”展開敘述,有什么好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9句】:小說主要表現的是林老伯,卻以“派克鋼筆”為標題,作者這樣安排有什么用意?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第7句】:AD(B項林老伯寫書是為了關注青少年的成長,并不是為了求名。C項林老伯并不是吝嗇,他存錢是為了做更有意義的事情,臨終捐款一百萬充分說明了他的慷慨。)(每項2分,共4分)
【第8句】:①“我”貫穿全文情節,起到線索作用。②使小說更具親切感和真實性。③有利于議論和抒情。④更好地表現人物形象和主題。(任答一點1分,任答兩點3分,三點4分)
【第9句】:①從人物塑造上:派克鋼筆是林老伯一生奉獻精神的象征,他年輕時征戰沙場,這是他的戰利品;晚年仍用它從事關注青少年成長的文學創作。②從內容上:作者在結尾處寫到老人贈我的“派克鋼筆”,代表著老人對我的期望,承即擔起一個作家的責任,多寫關注民生的作品。③從情節上:設置懸念,吸引讀者興趣。④從主題上:文章結尾以派克鋼筆突出老人的高潔情操,賦予派克鋼筆深刻的寓意,能夠更好地表現主題。(每點2分,共6分,任答3點即可得滿分)
派克鋼筆小說閱讀訓練題目及答案
派克鋼筆
孫春平
我家附近有片小花園,傍晚時常見一位老人,拄著拐杖,佝僂著瘦弱的腰身,繞著甬道一圈又一圈地蹣跚。有一天,我看老伯嘟嘟噥噥地又在繞圈子,便想湊上去陪他文案話,他女兒林慧從亭子里閃出來,對我悄聲說,別打擾他,老爺子說散步時腦子好,他正構思寫東西呢。我問,是不是寫回憶錄?林慧搖頭說,好像是寫詩歌。管他寫什么呢,只要他高興。
林慧是我中學時的同學,畢業后我下鄉,她去了工廠。記得她說過,林老伯跨過江扛過槍,還參加過抗美援朝。以前只知他離休前在工廠當領導,沒想到了暮年,又想搞創作,這種生命的激情,著實讓人欽敬啊!
萬沒料到,有一天,林老伯會讓女兒陪著,找到我家來。林慧說,我爸聽說我的老同學是作家,非要拜訪你。林老伯立刻從懷里拿出一沓文稿,嚷著說,我寫了點東西,作家幫我看看,行吧?林慧忙指耳朵示意,老人耳聾,以為別人也聽不見。
二人離去,我打開稿子,總題叫新少年三字經,子題目也有二十多個,仿著古時《三字經》的寫法,愛國旗,愛勞動,愛父母,愛糧食,每章二三十句。平心而論,立意雖都不錯,但質量平平,遣詞用字也不甚準確,有些地方還沒押上韻腳。但這出自八旬老人之筆呀,共和國功臣對祖國花朵的殷切希望,豈能用庸常的文學水準去衡量?老人寫出這些,還不是想在這喧囂的世界里發出一點自己的聲音。
六一后的傍晚,我拿著報紙和稿酬等在花園里。其實,此前林慧已將報紙帶回家,但見了那二百元錢,林老伯仍是很激動,顫巍巍地接錢在手,還大聲說,我接著寫,寫一百首。我小聲逗林慧,叫老爺子請客。林慧抿嘴一笑,說一分錢也別想。
年底的時候,林老伯由保姆扶著,再次踏雪來到我家。老伯又展開了他的文稿,是更厚的一沓,說請作家幫我改改,再寫篇序,行吧?我吃了一驚,問,要出書呀?那可得由出版社審定。老伯擺手說,不用出版社,我有個戰友的兒子,在印刷廠當廠長,他說你給寫篇序,他免費給我印,不多印,就五千本。
林慧不肯出面,表明了一個態度。但老同學越是這樣,我越不好拂老人的面子。那本薄薄的小書我見到了,是春節前林慧特意送來的。我問,聽說離休干部的退休金一月好幾千,醫療國家全保,你們幾兄妹是不是還要啃點老呀?林慧笑說,每月工資一到,老爺子只取兩千,一千付保姆工錢,另一千是他和保姆一月的伙食費,剩下的都送銀行,誰也動不得。要不是我每月另偷偷塞給保姆幾百元,人家早辭了。后來學校送到家里的書款,都是我拿錢請人送去的。不管老爺子怎么喜歡錢,咱也不能違背有關法規不是。要不是書里有你寫的序,也不會想起送你。林慧還說,我老爸還在家寫呢,這回說要寫千字文,也寫一百篇,再出書就能厚一點了。
沒想,我再沒見到林老伯。老伯仙逝,終年八十六歲。安放骨灰那天,墓地上突然出現了三個人,一位律師,兩位公證員。律師當眾宣讀老伯的`遺囑,說去世后捐出一百萬元,在山村建一座養老院,但不可用他或子女的名字命名。若積蓄不足,就變賣房產,再加喪葬費,結余部分統由二子一女再加保姆平均分配。遺囑中還特別強調,他留有一支派克鋼筆,是朝鮮戰場上的戰利品,贈與林慧的作家同學,以表感謝,也是希望。
我心中震撼,手握派克鋼筆,眼望高天流云,久久說不出話來。老人家的希望是什么,蒼天大地都知道,還需我贅言嗎?
(選自《2013年中國微型小說年選》,略有刪改)
7.下列對這篇小說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兩項是(4分)
A.小說開頭對林老伯的外貌描寫,是為了突出林老伯年事已高,身體瘦弱,襯托后文林老伯致力于寫作的事跡,贊揚林老伯老當益壯,仍不忘發揮余熱的奉獻精神。
B.老人寫《新少年三字經》,并且要出書,是因為自己一生戎馬生涯,在日暮之年,為了在這喧囂的世界里發出一點自己的聲音,雁過留聲,人過留名。
C.林老伯很重視200元的稿費,并且只給保姆1000元工資,生活也很節儉,連女兒也說老爺子非常喜歡錢,這都充分說明了老爺子的吝嗇。
D.小說著力表現了林老伯作為一名抗美援朝過的老干部,晚年仍然心系民眾,他既關心青少年的成長,也關注老年人的養老問題。
8.小說以第一人稱我展開敘述,有什么好處?(4分)
9.小說主要表現的是林老伯,卻以派克鋼筆為標題,作者這樣安排有什么用意?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6分)
參考答案:
7.AD(B項林老伯寫書是為了關注青少年的成長,并不是為了求名。C項林老伯并不是吝嗇,他存錢是為了做更有意義的事情,臨終捐款一百萬充分說明了他的慷慨。)(每項2分,共4分)
8.①我貫穿全文情節,起到線索作用。②使小說更具親切感和真實性。③有利于議論和抒情④更好地表現人物形象和主題。(任答一點1分,任答兩點3分,三點4分)
9.①從人物塑造上:派克鋼筆是林老伯一生奉獻精神的象征,他年輕時征戰沙場,這是他的戰利品;晚年仍用它從事關注青少年成長的文學創作。②從內容上:作者在結尾處寫到老人贈我的派克鋼筆,代表著老人對我的期望,承即擔起一個作家的責任,多寫關注民生的作品。③從情節上:設置懸念,吸引讀者興趣。④從主題上:文章結尾以派克鋼筆突出老人的高潔情操,賦予派克鋼筆深刻的寓意,能夠更好地表現主題。(每點2分,共6分,任答3點即可得滿分)
《一支金色的鋼筆》閱讀答案
①這是我第五次在她的作業本上憤然留言:“請用鋼筆寫字!”
②她沒有一次照做,一如既往地用鉛筆打發著我布置的作業。我不明白,為何在她文靜純真的背后,深藏著那么讓人不可捉摸的倔強。
③當我在她的作文本上再次寫下那句老生常談的話時,我決定對她進行點名批評。于是,那個陽光明媚的午后,便有了這樣的場景——我一面踱著步子解析優秀作文的詞句,一面時不時地用余光安撫在角落里默默流淚的她。
④她開始躲我,面色倉皇、神情狼狽,像春花躲秋風一般,硬生生地要隔一個夏季。我并未從她的躲藏中找到一種老師該有的威嚴。相反,我內心有了一股悲戚的洪流。
⑤下午放學后的校園,多了幾分靜謐與冷清。我獨自在窗明幾凈的走廊上散步,猜想到底該如何化解她心中的驚恐與不安。
⑥透過窗簾間的縫隙,我能看到,她和她的同桌正喃喃地說些什么。那是一個皮膚黝黑的.小男孩,家境十分拮據,經學校減免過的學費都得拖上幾個月才能勉強繳清。
⑦我心懷期待地看著他們在空曠的教室里竊竊私語。真怕他們那片刻的嬉笑里,有我的名字。正當我準備推門而入時,一幅永生難忘的畫面瞬間印在了我的腦海里。
⑧她滿目感激地收起手中的鋼筆,微笑著說了聲謝謝。他把書包攤開,接過那支破舊的鋼筆,輕輕地將它擱到里面,那神色,如同手捧至寶一般。臨行前,他略帶豪情地說了一句:“放心吧,這次你是用鋼筆寫的,老師不會再批評你了!”
⑨夕陽的余暉透過愈漸寬大的窗簾縫隙,絲絲縷縷地照射在他們臉上。在那份充滿童真的友誼里,我無法找到自己介入的借口,只得暗自逃離。第二天,在寬大的辦公桌上,我看到他倆緊緊挨在一起的作業。同樣的本子,同樣的筆色,同樣的日期。
⑩市里舉行長跑比賽的時候,他不顧一切地報了名。接著,他毫無懸念地成了代表學校參賽的選手。
5000米的距離,對于臺下這幫稚氣未脫的孩子來說,的確是一場艱苦的耐力戰。他在人群中穿梭、奔跑,堅持不懈。我和看臺上的老師們一起,情不自禁地為他加油并鼓掌歡呼。他如一支離弦的箭,在臨近終點的時刻,依然沖勁十足。
驚人的一幕出現了:他愣愣地站在終點附近的跑道上,看著后來的選手們咬緊牙關、奮力沖刺。人群中一片嘩然,沒有人明白,在冠軍唾手可得的緊要關頭,他為何選擇了止步。
當有兩人陸續沖過終點后,他才狂喜高呼著奔向終點。毫無疑問,他受到了嚴厲的批評。要知道,他代表的是整個學校,而不僅僅是他個人。他的無人理解的行為,已然辜負了所有隨行老師的希望。
那是我第一次對他怒吼斥責,我以為,他是想用特立獨行的方式來博得眾人關注的目光。
“你明明能跑第一,為什么要在終點前停下來?你知不知道這關乎整個學校的榮譽?”我一遍遍地責問,他則頃刻間淚流滿面。
“老師……第一名和第二名的獎品都不是鋼筆!我……我只要鋼筆。這樣,我的同桌就不會再煩惱,也不會因為用鉛筆寫作業而受到批評了……”他嗚嗚的悲鳴,訴盡了他在一路奔跑中所受的委屈。
我恍然覺察到自己的渺小與狼狽……
校門口的喜報欄上,赫然寫著他的名字和獲得的獎品。我見過,那是一支精致卻又慟哭不止的金色鋼筆!面對這樣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我內心充滿了愧疚。
(選文有刪改)
【第1句】:.請結合文本梳理小說的故事情節和“我”的情感脈絡,并將(1)(2)(3)(4)處內容填入相應位置。(4分)
(1)
(2)
(3)
(4)
【第2句】:小說題為“一支金色的鋼筆”,請問“鋼筆”在小說結構上有什么作用?你認為“金色”有哪幾層含義?(4分)
(1)
(2)
【第3句】:請從修辭的角度賞析這個文案。(4分)
她開始躲我,面色倉皇、神情狼狽,像春花躲秋風一般,硬生生地要隔一個夏季。
【第4句】:“面對這樣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我內心充滿了愧疚。”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此時心里會想寫什么呢?4分
上一篇:韓信五岳臺詞超燃合集9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