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電視連續劇《長征》觀后感
長征英雄他們用鮮血和生命鑄成的偉大的長征,已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他是一部理想信念的教科書。下面是語文迷整理的電視劇長征觀后感,歡迎參考。
電視連續劇《長征》觀后感一
“一送里個紅軍(介支)個下了山,秋風里個綿綿(介支)個秋風寒,樹樹里個梧桐葉落盡,愁緒里個萬千壓在心間,問一聲親人紅軍啊,幾時里個人兒(介支)再回山。”電視劇《長征》看完了。可這悠揚而又優美的歌聲,還縈繞在我的耳畔。革命蘇區的鄉親們情意綿綿,眼含著熱淚送別紅軍的情景;紅軍將士為中國的解放事業所付出的艱辛場面仿佛依然在我的眼前。......
讓我永遠都不會忘記的是《長征》中那一副副感人肺腑而又催人淚下的傷心場面。70年多前,在中央根據地(江西),由于王明的路線錯誤,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了。紅軍做出了戰略大轉移的決定,開始了史無前例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在長征的初期階段,由于博古和李得的指揮錯誤,導致了紅軍作戰連連失利,損失慘重。由出發時的【第8句】:6萬人銳減到3萬人。
譬如說:紅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率部隊為紅軍殿后,等到大部隊撤退后,他們只剩下四五百人。待他們要撤退時,湘江已被國民黨的軍隊封鎖了,他們又餓著肚子翻山越嶺退回到湘西打游擊。不料陳師長腹部中了敵人的子彈,這時他命令其他戰士撤退,自己來掩護,不幸被敵人抓住。敵人非常得意,在敵人抬著他去邀功的路上,陳師長把自己的腸子掏出來扯斷,最后壯烈的犧牲,那時的他年僅29歲。指戰員們的鮮血染紅了湘江。他們這種寧可犧牲自我,保全集體的團隊精神使我感動至深,難以忘懷。......
遵義會議以后,毛澤東重新指揮紅軍作戰,局面才有所好轉。毛澤東指揮紅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過雪山草地,把蔣介石的幾十萬軍隊遠遠地甩在了后面。夾金山海拔四千多米,終年積雪,空氣稀薄,人煙稀少,且氣候變化無常,顯然是一道難關。翻越雪山時,為了躲避敵人的飛機轟炸,紅軍常常在半夜就起來爬山。許多紅軍戰士身上還穿著單衣,天上忽而下著大雨,忽而又下起了大雪,越是這樣越是不敢停下來,有些紅軍戰士由于饑寒交迫走著走著就倒下去了。
過草地更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沼澤地不但有瘴氣,氣候惡劣,變化無常,不時還會遇到青草遮蓋的深水坑,紅軍走在草地上搖搖晃晃,稍不注意就會陷進去淹死。紅軍沒有吃的時候,就靠野菜和草根充饑。由于在烈日下行軍,戰士們口渴難忍,便去喝沼澤中的積水,可誰知水里卻有毒,使部分戰士長眠于草地上。做戰的疲勞、負傷的.身體加上饑餓,使許多紅軍將士體弱多病,不少紅軍將士未能走出草地,一具具烈士的遺體成為明顯的路標,紅軍將士就這樣用鮮血和生命的代價開劈了長征之路。
想一想:紅軍將士們血戰湘江、突破烏江、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過雪山草地。哪一次的勝利不是用紅軍將士的鮮血換來得。不管是天上飛機轟炸,地上重兵圍堵,還是人間天險,都未能擋住紅軍隊伍前進的步伐。多少紅軍將士流盡了最后一滴血,耗盡了最后一點力氣,把整個生命都獻給了為人民謀解放的斗爭中。他們堅信光明就在前頭,正是這種百折不撓,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和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鼓舞著紅軍將士沿著黨中央指引的方向一路向前。
人們不禁要問:是什么力量支撐著紅軍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看完電視劇《長征》后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每當中國共產黨和紅軍走入困境的時候,都是毛澤東引領著中國共產黨和紅軍走上正確的道路;還有就是紅軍將士對共產主義理想堅定不移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為創建新中國取得革命的勝利,他們拋頭顱、撒熱血,不顧個人安危,轉戰于生死之間,其悲壯的歷程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革命篇章。
滄海桑田,時過竟遷,可長征路上的畫面依然歷歷在目。許多紅軍將士將永遠地長眠在長征路上,他們用鮮血和生命鑄成的偉大的長征,已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他是一部理想信念的教科書。“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毛主席滿懷豪情的詩篇,是對紅軍指戰員艱苦奮斗,英勇頑強精神的真實寫照。長征精神猶如一座豐碑,光輝的屹立在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史冊中,他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民奮發圖強,堅忍不拔,把我們的國家建設的更加偉大富強。
電視連續劇《長征》觀后感二
為了紀念紅軍勝利70周年,也是學校搞活動,昨天,我們來到電影院,觀看《長征》這部電影。
《長征》概括性地講述了中共工農紅軍從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間從長江南北各革命根據地向陜西、甘肅革命根據地的大規模戰略轉移。片中,我們看到了許多紅軍戰士在戰場上英勇殺敵,一些戰士受傷怕拖累大部隊而自愿犧牲的景象。還看到了戰士們過草地因沒有食物只能吃草根,喝泥水……影片最后描述了紅軍過完草地,毛主席騎著馬兒在草原上奔騰的場景,頓時,影片的高潮被掀了起來,中共工農紅軍的長征勝利啦!
觀看完影片,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靜。因為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與長征是有著緊密的聯系。今年是紅軍勝利的第70周年,人們都給予廣泛的關注。中央電視臺也舉辦了“我的長征,重走長征路”的活動。學校也要求雛鷹假日小隊去采訪老紅軍等等。人們重視長征,是因為它給我們帶來的是無數的感人故事,讓新一代的孩子學習長征精神。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沐浴在祖國和煦的陽光下成長。我們不可能也永遠體驗不到紅軍戰士過草地、雪山,與敵人奮戰的艱辛。更加體驗不到,紅軍戰士們愛國的一腔熱血。那么多的戰士犧牲了,但我相信,他們不遺憾什么,因為這一切,都是為了祖國。“為了祖國!”這4個莊嚴的字,它凝聚了無數愛國人的力量,他們奮斗,他們艱辛,卻不求回報。我們幸福的生活正是用無數戰士的鮮血換來的,難道我們不應更加努力,學習他們的精神嗎?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這首七律,是毛主席在長征過后寫出的,它蘊含著毛主席對長征的種種感受,56個字就概括了有著多少驚天地,泣鬼神的故事的長征,也能充分體驗出,毛主席對長征勝利的喜悅。正如毛主席所說:“萬里長征之邁開了第一步。”是啊,萬里長征是前人打下的奠基石,后面的路還要我們自己走……
我們祖國新一代的人才,需要沿著像萬里長征一樣的路走很久很久,長征精神是我們學習的典范,而真正開拓祖國的義務,在我們手中!
長征的觀后感
電影《長征》片長【第1句】:5個小時,分上、下兩集,向觀眾展示了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戰略大轉移的歷史場景。影片宏偉壯觀,深入的再現了紅軍當年長征所遇到的種種內在和外在的艱難險阻,用史詩筆觸全景刻畫了湘江之戰、四渡赤水、強渡烏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
紅軍戰士長征途中的幾次較大的戰役和險境,謳歌了紅軍戰士勇于挑戰自我極限敢于戰勝惡劣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在觀看這部影片的同時,我也在思考那么一些問題:紅軍是憑借什么才能克服種種不利因素,甩掉圍追堵截的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國。民黨的軍隊,最終取得了長征的勝利,為中國的革命保留了珍貴的火種?是什么讓本來是執行戰略大轉移的一支隊伍,在漫漫的萬里長征中卻扮演了播種機的角色,把革命的理論散播到千萬戶家庭呢?
影片沒有交待長征的起因和背景,可能是因為受限于電影片長的原因吧。故事是從湘江河畔,紅軍搶渡湘江開始的。由于博古、李德對軍隊撤退所遇到的困難估計不足,所以部隊帶著大量的緇重擠在湘江橋上,幾天幾夜部隊也沒有能完全通過湘江。然而,時間就是生命,在紅軍的上頭敵人的飛機在狂轟爛炸,后面有幾十萬追兵正洶涌而來,前方,蔣介石在加緊布置幾道攔截的防線。紅軍長征的'第一道本來不是難關的難關就這樣橫在了全體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軍隊面前。幸虧紅軍的后衛部隊拼死抵擋住了國。民黨追兵的猛烈進攻,為中央紅軍過河搶得了寶貴的時間,要不然,此役紅軍的后果實在不堪設想。
我認為,在這個階段,紅軍能避免覆滅的原因在于紅軍將士的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特別是后衛部隊的敢打猛拼的勁頭,阻滯了追兵前進的腳步,給紅軍帶來了珍貴的喘息機會。如果沒有五萬犧牲將士為了理想不怕犧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后衛阻擊,生還的可能性很少,但為了整個集體,甘愿流盡最后一滴血)沒有他們的壯烈情懷,也就不可能再有后面八路軍和解放軍的發展,更不要說建立新中國了。我們應該永遠記住這些犧牲的先烈們。
在一個集體當中,如果戰略指揮出了問題,大家都亂成一團,沒有眾志成城的決心,沒有凝成一股勁的凝聚力,沒有哪怕犧牲個人也要保全集體的信念,那么這個集體決不會走得很遠,而我們的紅軍指戰員就具備有這些優良的素質,終于能夠令決策失誤的紅軍起死回生,創造了中華戰爭史上的奇跡。這些精神在我們現在這個國際形式變幻莫測的時代,我們的人民更應該汲取和發揚,不要先自亂了自己的陣腳,大家團結一致,發揚紅軍精神,不怕困難,克服困難,強國強軍,保證中華民族。
雖然事隔已久,但每每回憶這些畫面,我的心總是久久不能平靜。
電視連續劇亮劍觀后感
相信不少人都看過《亮劍》這部經典的電視連續劇,自從這部戲2006年在央視上映就好評如潮,不知獲得了多少觀眾的贊賞,深受觀眾的喜愛,創了當年的電視收視記錄,堪稱當時電視界一個不可多得的奇跡,從而推動影視界創作很多類似《亮劍》這種風格題材的革命電視劇,激發很多觀眾朋友的愛國熱情。
《亮劍》是一部軍事題材的電視連續劇,是根據都梁的同名的小說改編,由張前,陳健導演,李幼斌、童蕾、何政軍、張光北等演員主演。它主要描寫了我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八路軍129師獨立團團長李云龍帶兵打仗的故事,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極具個性色彩的有血有肉的軍人的故事。
李云龍在劇中是一個讓人過目難忘的人物,他的形象個性鮮明,特點突出,非常符合觀眾的口味。是一個地道的農民,幾乎沒有文化,性格粗暴,愛說臟話;但又極為豪邁,善于指揮,擁有天馬行空般的作戰想象力;他很會帶兵,提高士氣,他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他向來要求自己的'士兵要像野狼一樣,是一群嗷嗷叫的野狼,用‘狗行千里吃x,狼行千里吃肉’這句話激勵士兵,部隊在他這樣的精神影響下,形成了悍不畏死,勇往直前的精神,不論是什么樣的部隊到了他手里都會成為386旅最有戰斗力的部隊,打了一個又一個勝仗。比如說,在第一集里面說到為了掩護八路軍總部首長撤退的任務中,李云龍所部被數倍日軍包圍,李云龍做出了令日軍將領不解的舉動——實施反沖鋒,一炮炸掉敵人的指揮部,從正面突出重圍。這一戰使晉綏軍358團的團長楚云飛(張光北飾)不禁肅然起敬,不得不佩服李云龍的指揮才能。
李云龍直率,粗糙,無矯飾,心底透亮,有一顆赤子之心;血氣方剛,男人氣十足,打起仗來詭計多端,方法千奇百怪,很有創造性思維。比如說,在劇情進行到第四集的時候,在戰友屢攻日軍戰地不下而傷亡慘重的時候,李云龍帶領部隊,施行土工作業的方式向前挖戰壕,依托掩體工事投擲手榴彈,打得山崎大隊全軍覆沒。
在嗜血的拼殺中,在為戰友之死的復仇中,表現出一種鐵血軍人不計生死、要壓倒一切的豪氣。他在長期的軍事生涯中,一步步走向了成熟,形成了獨具一格的“亮劍”精神:“面對強大的對手,明知不敵也要毅然亮劍。即使倒下,也要成為一座山,一道嶺。”“亮劍”精神,就是我軍官兵英勇頑強,不怕犧牲、勇往直前、敢于勝利、敢于壓倒一切敵人的精神和作風。這就是李云龍的形象,讓人不得不感嘆!
在我看來里面的演員把劇中的人物形象表演得很成功,能夠把歷史人物的性格特點表演得淋漓盡致,尤其,我非常佩服李幼斌的演技,李幼斌把作品中的主人公李云龍表演得很形象,很充分,讀后感《讀《亮劍》有感》。李幼斌把李云龍的喜怒哀樂表演得非常到位,包括他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表情,每一絲心里的波動,都活靈活現,可以說是經典中的經典。相信看過《亮劍》的觀眾都會被李幼斌的軍人形象折服,深入每一個觀眾的內心。李幼斌也憑借在《亮劍》扮演李云龍這一角色的成功,深受觀眾們的喜愛而獲2006年第23屆金鷹獎最受歡迎男演員獎和最佳表演藝術獎,2007飛天獎最佳男演員獎。
《亮劍》這部戲除了演員能把人物的性格特點表演得淋漓盡致之外,劇中的臺詞也是出奇的經典,能把人從心底逗樂,雖然有點通俗,但是很經典。比如說“什么他娘的精銳,老子打的就是精銳”“要我自己搞武器,行啊,你不能限制我的自由啊,總要點自主權吧!又要我當乖孩子,又要我自己想辦法搞武器,又限制我的自主權,這叫不講道理!”“就是地上兩只螞蟻打架,他都要分出個公母來。”(形容趙剛)“我看上的,就是我的”……還有李云龍在離開醫院向田雨示愛時所說的話至今讓我忍俊不禁“同意就兩個字,不同意,就三個字”“我給你5分鐘考慮”這些話干凈利落,絕不拖泥帶水,讓人不僅獲得聽覺上的感受,還獲得語言帶來的快樂,同時這些語言也表現了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使人輕而易舉地看到了。比如說李云龍向田雨求愛時的話既簡潔明了,一針見血又有趣,同時又表現了李云龍的干凈利落,絕不拖泥帶水的豪爽性格,而且又凸顯了李云龍霸道的特點,讓人感覺好像田雨非他不嫁的想法,讓人不笑都不行。這部戲的臺詞真是醞釀得太經典了。
雖然《亮劍》的各方面都獲得很成功,但是還存在一些瑕疵,就是出現鏡頭穿幫。比如說:“在第一集中,為了回去救突圍被困的張大彪,李云龍說:“咱獨立團從成立就沒有落下過一個兄弟。”這時他指揮的部隊是386旅的新一團,而不是獨立團。
總而言之,《亮劍》這部戲雖然有穿幫鏡頭的瑕疵,但是它卻不能掩蓋《亮劍》的光芒!不會忘記亮劍精神的內涵:面對強大的對手,明知不敵,也要毅然亮劍,即使倒下,也要成為一座山,一道嶺!縱然是敵眾我寡,縱然是身陷重圍,我們也要敢于亮劍,敢于戰斗到最后。一句話,狹路相逢勇者勝。亮劍精神,是我們國家軍隊的軍魂,劍鋒所指,所向披靡。同時“亮劍”精神也激勵與教育我們年輕的一代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不管是遇到挫折還是挑戰,都要勇往直前,坦然相對,豪不退縮!
《幸福來敲門》電視連續劇觀后感
根據嚴歌苓小說《繼母》改編,由嚴歌苓、馬進編劇,馬進導演的《幸福來敲門》在央視一套播出后,以一種非常配合劇情與演員功底的“慢熱”姿態火了起來。主演有蔣雯麗、孫淳、曹翠芬、范明、林永健、羅家英、楊紫、張少華等人。尤其蔣雯麗飾演的上世紀80年代的大齡文藝女青年江路,與孫淳飾演的中年喪偶男人宋宇生以細膩的感情戲和詼諧幽默的喜劇橋段,獲得觀眾良好的口碑。
劇中突破最大的是飾演江路的蔣雯麗,她不再是賢妻良母,而是一個另類的“繼母”。她在劇中扮演的江路人物個性十分鮮明,穿著時尚、前衛、打扮時髦。蔣雯麗剖析角色時說:“江路在80年代是個很另類的女人,這樣的另類讓她顯得與眾不同,但是也讓她承受了周圍人的非議。”江路的狂和癡都是她此生最大的標志。而這個人物也是編劇及導演馬進特別欣賞的,他說一開始準備將這個劇起名為《中國式二婚》,“劇本完稿后,一干人等為這個故事重新起名。不久,我說,這個故事可以叫《中國式二婚》。反對者說:第一,很媚俗;第二,有搞笑之嫌。我說其實不然,相反很貼切!因為,只有中國人的二婚是如此的獨特與狼狽,尤其對于女人。因為‘后媽’一詞在中國人的經驗詞典中,是‘壞女人’、‘惡婆子’的說明、補充和延展。”但是,凡是看過劇本的人幾乎有一個共同的印象:這個戲里沒有一個壞人。馬進也很自豪地表示,“《幸福來敲門》的獨特性就在于這個故事沒有一個壞人。”
在馬進的`眼里,劇集中所有的矛盾和沖突皆源于愛!“是愛的立場與角度的差異,造就了人物之間的誤解與糾結,其戲劇性的鋪排、遞進是完全建立在情感與細節的感受與互動間。對于看慣了大喜大悲、大開大合的情節劇的觀眾而言,《幸福來敲門》就顯得過于清淡、過于柔和了。畢竟,電視劇的流行風尚已經形成了一道公式——目不暇接的情節拐點、激烈緊張的外部動作(如扇耳光以上的肢體沖突)、眼花繚亂的運動鏡頭……《幸福來敲門》難以制造諸如此類的饕餮大餐。于是,二度創作也就面臨著一個難以預期的前景——稍有不慎,便會陷落到一種單一與機械的敘事困境中。用通俗和時髦的話講,叫做‘不給力’”。最后,馬進找到了那把屢試不爽的鑰匙——確立了整個故事的敘事風格——白描。“以質樸的語言講述一個純真年代的愛情故事,以平和的視角表現劇中人物極為豐富的情感世界。我知道白描的風險所在,但我深信浮華與矯飾對劇作與人物的損害。”
上一篇:老伴小品全詞臺詞集合3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