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生命的起源的劇本臺詞
甲今天我們來研究……
乙(四處張望觀眾,做出恐懼狀)
甲研究……
乙(忽然抓住甲,擋在身前)
甲你,這是干嘛?
乙我,我害怕
甲怕什么?
乙(手指觀眾)他們,是什么?
甲觀眾,人??!
乙人,哪來的?
甲哪來的?
乙對,哪來的,他們?
甲我們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目標……
乙不,我是說,他們是怎么來到這個世界上的?
甲這很簡單,你怎么來的,他們也是怎么來的
乙可是我又是怎么來的呢?
甲哎呀伙計,你是不是丟了腦瓜兒?
乙沒有,它還在這兒
甲可這是很簡單的事呀——父親和母親結婚,于是就有了我們;我們又結婚,然后……哎,就那么回事嘛
乙不簡單
甲很簡單
乙不簡單
甲很簡單(沖著乙,一字一頓地)很簡單
乙(呆愣住的樣子看著甲)……
甲怎么了,神經過敏了?
乙(突然地,夸張地)哈哈哈,哈哈哈
甲(轉身做逃避動作)你這是……
乙(拉住甲)別跑,父母是哪兒來的?
甲父母的父母那兒來的
乙父母的父母是哪來的?
甲父母的父母的父母那兒來的
乙父母的……
甲得了吧,你,有完沒完?
乙息怒,你說,人類是怎么來的?
甲類人猿演變而來唄(對觀眾)這他都不知道,還考我呢
乙不對,是上帝造出來的
甲(打量乙,上前摸摸他的額頭)你不是在說夢話吧
乙馬克思同志告訴我們:“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就是說,生物是上帝創造的,上帝不僅、創造了生物的形體,而且賦予形體以生命
甲不對,馬克思是說,在從類人猿演變成人這個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性作用
乙你說的才不對。中國人是伏羲和女媧兄妹二人創造出來的,外國人是亞當和夏娃二人合作的產物,普羅米修斯也摶土造過人
甲那是神話傳說,上帝是不存在的
乙哼,你真傻,康德說了:上帝雖然在客觀上不能被證實,但在主觀上是必須信仰的
甲為什么?
乙這是一個精深的問題,上帝不允許探討的——他為這種人準備了地獄
甲(對觀眾)哈,有趣兒。(向乙)上帝為什么造人?
乙為了顯示自己的尊嚴,為了自己被人崇拜
甲可是上帝為什么又給人以懷疑他的思想和靈魂?
乙為了炫耀自己的智慧
甲上帝心善嗎?
乙心善
甲那為什么還要降災難給人類?比如地震、海嘯、洪水和疾???
乙這,當然是為了呈示他的威力和全能
甲如此說來,生命是什么,生命現象是怎么樣發生的,全可以歸結到上帝身上了?
乙當然可以。十七世紀英國人烏歇爾推算出,上帝造人是在公元前的4004年十月十七日開始的,共用六天時間。十月二十三日,也就是星期六,創造完人類的上帝在休息,他正懶洋洋地躺著,看到一只黑猩猩用草棍從白蟻洞中釣吃白蟻。他心里老大不高興:自己怎么竟一時大意,讓這個和人相似的家伙也會“釣竿”了呢!一氣之下將六天成果全毀了。第八天,也就是十月二十四日,星期日,他又重新開始創造生命,六天又完成了,第七天上休息,看到捕蠅草在捕食昆蟲,大怒:我給你的水分還不夠嗎?貪心的生命!于是又毀了第二次成果……這樣一共毀了二十七次,整個自然界連續遭受二十七次毀滅性災難??墒谴中牡纳系鄄]有創造出新的生命,第二十七次勞動成果和第一次的沒什么二樣。
甲哎呀老弟,你這番宏論可是人創?
乙《圣經》上明白寫著的
甲《圣經》是人寫的,還是神喻的?
乙當然是人寫的了,不然我們怎么認識
甲寫《圣經》的人是如何知道這些事的?
乙這個……
甲你上當了,我的寶貝兒
乙上當了?
甲科學證明,生命的主要特性、特征來源于蛋白質和核酸兩類化合物,而生命的基本單位是細胞
乙細胞?那么細胞是怎么產生的???
甲細胞由蛋白質、核酸兩大分子化合而成
乙那么,蛋白質、核酸大分子是由何而來?
甲萬能的上帝沒在《圣經》上告訴你嗎?
乙他說得不詳盡,《創世紀》中“摩西的故事”里記載:上帝說,地要發生青草,結種子的蔬菜并結了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事情就這樣完成了。上帝又說,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要有鳥雀飛在地面以上、天空之中。事情就這樣完成了。上帝還說,地要生出活物來,各從其類。牲畜、昆蟲、野獸,各從其類。事情……
甲事情就這樣完成了
乙你也知道?
甲我也知道
乙上帝又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照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上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宅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事……
甲事情就這樣完成了
乙?。颗叮?,哦。是,事情就這樣完成了
甲你上當了,我的傻瓜!
乙上當了?
甲你知道核酸的分子式嗎?你知道蛋白體的組成成分嗎?
乙我只曉得上帝造人,哪里知道什么蛋白體跟核酸啊!
甲來,我告訴你。(二人湊到一起,甲在乙的手掌上比劃,乙凝神看著)知道了嗎?
乙(高興地)知道啦!
甲所以,如此奧妙以致被人視為神秘的有機體,原來主要是由碳、氧、氫、氮這四種普通元素組成,其它還有鎂、磷、鐵等元素,這些元素都是物質自然界里通常存在的
乙可是你比劃的這些符號之間都有小杠相連,這是什么事?
甲那是它們的結構式,也就是自然元素組成一定結構的方式
乙它們本來就是這樣的嗎?
甲不是。它們原來各自寄居于大氣里、巖石里和湖泊中,是各不相干的獨立體——原子。后來在地殼變遷、氣候更改和風雨雷電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它們之間發生了化學上的反應,元素間的兩兩組合,便產生了二氧化碳、水、氧化氮和氧氣、氮氣等等,這些新物質就是分子
乙同性戀可以產生氧氣(向觀眾做鬼臉)原子也有同性戀——原來人類中的同性戀也是自然現象
甲后來它們又在大氣輻射作用下,各分子間也發生聚合反應,大家無限歡喜地擁抱、纏綿,或者排斥、打擊,最后磨合而成大分子
乙比如核酸、蛋白體是也
甲你還算聰明
乙(十分得意地)那是,還行吧
甲笨蛋!聚合反應只是生成大分子,而核酸、蛋白體是多個大分子的化合
乙怎么回事?
甲你說的是蛋白質分子,蛋白質不等于蛋白體,就跟把你的手指都一個一個拿開,離開手掌它們就不再稱為手了一樣——所謂“體”,是各個部分的組合
乙噢,必得把它們安到一塊兒
甲什么安到一塊,是化合。在早期的地球進化中,化合作用一定比分解作用快,因而核酸、蛋白質這樣大分子化合物也較容易存在和積累。它們通過化學進化,演化而成原始蛋白體,這種原始蛋白體還沒有細胞結構,還沒有真正的`染色體。
乙它還不是一個生命嗎?
甲不是,但它能進行新陳代謝和自我復制,以后又在生命進化規律作用下,出現生物類型的演變:非細胞形態的原始生命——原始細胞形態的生命——厭氧細胞(有膜)——原核細胞(有色素)——好氧細胞——真核細胞——新的生命(有新的進化規律,比如遺傳、變異)
乙哎呀,這么復雜的過程,由誰完成——上帝嗎?
甲從來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微笑)不依靠上帝意志,不需要上帝援手,只是由于物質合乎規律的自然演化
乙那怎么會有厭氧細胞和好氧細胞?
甲當原始生命在地球上形成的時候,大氣層中還缺乏氧氣,原始生命不能進行有氧呼吸,也不能自制食物,而主要以周圍水介質溶解物如葡萄糖來保持自己的生存,它們是在厭氧、異氧的條件下生存的,故曰……
乙故曰厭氧細胞(向觀眾得意地一笑)那么好氧細胞呢?
甲經過長期演化,原始蛋白體在結構和功能上都進一步復雜化、完善化,尤其是細胞膜的形成,使它的生命體靠異氧已難以生存下去。但這時由于海水受到紫外線的分解作用,產生了氧氣,而且濃度越來越大。通過自然選擇的作用,厭氧細胞便逐漸演化而成……
乙好氧細胞(得意地向觀眾致意,搖頭晃腦)
甲需氧細胞。(乙驚異)呵呵,也就是好氧細胞
乙倆名?
甲你現在叫趙小光,對嗎?你不是還叫過狗剩兒嗎?
乙可是約爾丹1941年還說:有機生命的產生,是造物主的怪僻
甲瘋話。尼采還自詡為太陽,你信嗎?李宏志說他是他父親的祖宗,你也信?
乙不信,我堅決不信!
甲達爾文本來是一個神創論和目的論的信奉者,可他后來卻在1859年發表《物種起源》一書,不僅放棄原來信仰,而且運用事實,從理論上將生物學領域的神創論和目的論駁倒了
乙他是怎么說的?
甲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原因,又是生物進化的過程
乙“自然選擇”?選擇一詞不就是指某種自覺的意圖和目的嗎?
甲不,這是一種擬人化的比喻,化學家不也稱元素具有“選擇的親和力”嗎?牛頓的萬有引力說人人都承認,你也沒反對呀?引力里面不是也有人的性格在嗎?
乙哦,好像你說的對
甲還不心悅誠服。達爾文認為,植物所以有美麗的形體,美艷的花朵,美味的果實,都是自然選擇規律的作用。還有像雄性的蝴蝶有著華麗的色彩,是為了被雌性蝶優先選擇,而不是為了取悅于你趙小光
乙它不喜歡我,我也喜歡它
甲再如牛用角來保護自己,是因為它本來有角
乙不,我說,牛是為了保護自己,才長出了兩角,這跟袋鼠為了育子而長一個腹囊一樣
甲這么說,是為了不浪費花的芬芳你才長出了鼻子?
乙據說這正是上帝的意志
甲雖然人的行為有預定的目的,然而人自己作為一個人,在地球上產生出來,則決不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自覺追求,自然,你的鼻子也不是為了花香而長
乙生命是細胞進化的結果,那么人的進化是一個獨立過程嗎?
甲不是。十九世紀拉馬克在《動物學哲學》中提出,人是由“手類動物”演化而來;赫胥黎捍衛達爾文進化論學說,提出“人猿同祖”論
乙對,中學時代我們就知道:人是由類人猿轉變而來
甲??藸栐凇蹲匀粍撛焓贰分忻鞔_指出:人類是一種狹鼻猴類后代,它在舊大陸發展;達爾文在他的《物種起源》中將人類起源由古人猿向上追溯,狹鼻猴——有袋鼠,直到文昌魚!
乙真有道理,傳說的美人魚不就是還沒有完全進化成人類的動物嗎?
甲費爾巴哈辛辣地諷刺精神萬能者,說精神實體創造人,是“世界上最矛盾、最顛倒、最荒唐的事”,并說:“創造物既然是創造者的摹本,人類的嬰兒也就不是從卑下的器官里生出來的,而是從最高的有機體腦袋里生出來的了。”
乙這話真有勁兒
甲所以,你還相信上帝造人嗎?
乙這個嘛……
甲《圣經》說上帝造人用了六天,是在公元前4004年十月以后,是嗎?也就是說人類距今有五千多年歷史吧?
乙是吧
甲可是我們云南元謀猿人距今約一百萬年了,就是北京周口店人也有一萬八千年了,這又如何解釋?
乙那么將創世紀數字乘以幾【第10句】:幾百,或者幾十萬?
甲那也只是地球產生的歷史
乙一個創世紀數字乘以百萬,可以了吧?
甲那也僅是太陽系形成的年代,而宇宙的形成已是百億年的事情了
乙那……
甲那什么?為了頑固維護神創論,你就荒唐到這程度?
乙不是,我是在想,我應該重新學習了!
甲哈?。▋扇耸┒Y下)
關于儒的起源的論文
儒的起源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體之一的儒學,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儒”的本義是什么?孔子的學說何以稱之為“儒學”?本文將對這些問題作進一步的考察,以期準確地把握孔子思想在歷史上的價值和地位。
“儒”字(其初文為“需”)在形、聲、義三個互為關聯的層面上,都有各自的原型和演變系列,下面將分別討論。
“需(儒)”的形。西周金文有“需”字,其形體上為雨,下為天(“天”和“大”一樣,都是人的正面形)?!靶琛钡淖中瘟x為人在雨下,當屬會意字。不過,該字形表現的真實文化背景是什么仍不太清楚,這一問題將在后面“需(儒)”的義中詳加討論。甲骨文中未見上為雨下為人形的“需”字。根據徐中舒先生的看法,[1]認為“需”的甲骨文形體即大形(人的正面形)周圍有三點或四點狀。這里首先存在著辨識的問題。由于徐中舒先生認定的“需”的甲骨文,同金文相對照后,兩者區別較大,這樣,甲骨文中所認定的字形是否真是“需”字?對此,筆者以為尚可存疑。我們認為“需”的字形原型即金文所示的那樣上為雨下為人狀。即便是像徐中舒先生認定的那樣“需”有甲骨文字體,亦為一種簡體,且人形周圍的三點或四點的原義為雨點義。《說文》所列的篆文“需”,其形體上為雨下為而,篆文下面的“而”為金文下面的“天(人形)”的訛變。由于“需”的本義域的構成有兩個義項,[2]一為名詞的“儒”義,一為動詞等待、需求義,后又發生語音分化,這樣便造出“儒”字來(最遲在篆文中已有),分擔初文“需”中原有的名詞義?!叭濉睘樵鲂捂苋樽郑黾拥男畏叭恕?,實際上強化了“需”形下面的人義。
“需(儒)”的聲。需,上古音心母侯部。儒,上古音日母侯部。[3]“儒”為“需”的增形孳乳字,并分擔了“需”的本義域中的一個義項,然而“需、儒”兩者上古音的聲母不同,并非同音。其實,“需”這個詞的讀音在金文中仍保留著兩讀,既讀作心母,又讀作日母這一聲母的原型泥母?!靶琛弊x作泥母,可從“需”的通假用法中得知,如伯公父簠:“用成(盛)米隹稻需(糯)粱。”又《戰國策·秦策》:“其健者來使,則王勿聽其事;其需(懦)弱者來使,則王必聽之?!鄙弦齼衫小靶琛钡谋咀帧芭础焙汀芭场倍纸詾槟嗄缸?。“需”為何讀成兩類不同發音部位的聲母?對于這一現象,筆者不同意先有sn-之類的復輔音,后分化為二,一為s-(心母),一為n-(泥母)的假設,而是認為該現象是原始漢語就出現的語音歷時演變的結果,即“需”有兩讀,先有n-(泥母),后有s-(心母),演化過程中呈現出聲類發音部位的'前化?!靶瑁ㄈ澹彼诘恼Z音演變類型的演變過程為:原始音泥母經由日母而逐漸演變出心母。[4]“需(儒)”的聲母具體演變軌跡可重構為:n(泥母,濁鼻音)>nj(腭化)>(日母,舌面化)>h(清鼻音,為濁鼻音的變體形式)>(清鼻音中鼻音失落,還保留和失落鼻音同部位的擦音成分,同時又受到清聲h的發音方法的同化作用,所以成為清擦舌面音)>S(心母,聲類前化)?!靶瑁ㄈ澹钡恼Z音由于歷時演變產生了兩讀,又由于“需(儒)”的本義域有二,為了區別起見,泥母字(后為日母字)則寫作“儒”,且為名詞,心母字則采用原來的寫法作“需”,且為動詞。
“需(儒)”的義。依照語言意義的發生次序可包括:語言所指的時空中的事件,即自然-文化意義;音義結合的命名理據,即其音為何可以表達其義,也可反過來問其義為何要有其音;有了文字以后的字形義;典籍中實際語義的梳理。“需(儒)”的產生源于原始的雷神崇拜。有關雷神崇拜對中國文化各方面的深刻影響以及諸多甲骨文反映了這一原始文化的問題,筆者已有專著論述。[5]簡言之,祭祀雷神的原始方式是燎祭,其直接目的在于求雨?!靶瑁ㄈ澹钡男瘟x反映的正是祭祀雷神的求雨儀式。
“需(儒)”的原型上為雨,下為人形,形義為人(即祭祀者“儒”)求天上降雨。該詞所反映的文化背景是原始社會中的雷神崇拜。再來看一下“需(儒)”一詞的命名理據?!靶瑁ㄈ澹钡恼Z音原型為na,后來其中的元音出現了a>o>u這樣的元音高化的演變過程。所謂“需(儒)”的命名理據的重構,就是要追問有關雷神崇拜的祭祀活動中的一個片段為什么用“na”音來表示?要回答這一問題,僅從“需(儒)”一詞的語言內部諸要素的關系中仍找不到答案。有關“需(儒)”一詞發生學意義上的問題,必須置于漢語言譜系之中才能解決。[6]原始“na”音位義中有一個語義類型是“女”。女,上古音泥母魚部。《說文》:“女,婦人也?!逼浼坠俏淖中螢閮墒钟谛厍扒ス蜃娜诵??!靶瑁ㄈ澹钡恼Z音原型為“na”音,表明“需(儒)”的語義類型源于“女”,即“需(儒)”為“女”的語義派生的結果?!靶瑁ㄈ澹钡谋玖x為雷神燎祭集團中的女性祭祀者。本義指女性祭祀者的“需(儒)”的音位義源于“女”,和本義指女巫的“巫”的音位義源于“母”,[7]兩者呈現出語義的同步引申現象。下面是“需(儒)”在典籍中的用法。《易·需》:“初九,需于郊,利用恒,無咎?!薄熬哦?,需于沙,小有言,終吉?!薄熬湃栌谀?,致寇至?!薄熬潘模栌谘?,出自穴?!薄熬盼?,需于酒食,貞吉。”其中的“需”,仍是“求雨”的本義。求雨的祭祀地,在“郊”,在“沙(河邊)”或以酒食奉獻,故吉;倘若在“泥”,在“血”,由于祭祀地顯得不莊重,故不吉?!兑住ば琛は蟆罚骸霸粕嫌谔欤琛>右燥嬍逞鐦??!笔瑁骸把栽粕嫌谔?,是天之欲雨,待時而落。”《說文》:“需,也。遇雨不進,上也。”《說文》以“遇雨不進”解釋“需”的形義是不確的,而等待義的“”為“需”的假借字“須”的后起字?!靶琛庇小暗却绷x,實為“求雨”本義的相關用法,即“求雨”的過程為“等待”的過程?!靶琛庇小斑t疑”義,則是和“等待”有關的引申義,如《左傳·哀公六年》:“圖之,莫如盡滅之。需,事之下也。”杜注:“需,疑也?!逼鋵崳靶琛钡摹靶枨蟆⑿枰币约啊暗却敝T義,在書面記錄時還用假借字“須”來表示。須,上古音同“需”。《說文》:“須,面毛也?!薄绊殹钡谋玖x為胡須?!绊殹北硎尽暗却绷x,《詩·邶風·匏有苦葉》:“人涉卬否,卬須我友。”又表示“需要”義,《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斂以時服,不須器物?!逼渲械摹暗却绷x,后來又寫作“”。作為名詞義的“儒”,其本義就是“需”字形下方的人的祭祀身份的確認?!掇o源》在解釋“儒”的典籍最早義時,認為是“古代從巫、史、祝、卜中分化出來的人,也稱術士,后泛指學者。”《周禮·天官·冢宰》:“儒以道得民?!弊ⅲ骸叭?,諸侯保氏有六藝以教民者?!笔瑁骸叭逭起B國子以道德,故云以道得民,民亦謂學子也。”《論語·雍也》:“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其中的“儒”為“讀書人”義。[8]
孔子在世時,其學說不顯,亦無“儒家”、“儒學”之稱。后人稱孔子為儒家鼻祖,稱其學說為儒學,當指孔子所從事的職業而言,而不像先秦其他學說命名的那樣,或以姓命名,如墨子的“墨家”,或以學說中的核心詞命名,如老子的“道家”。《論語》中孔子談得最多的是“禮”和“仁”的問題。從孔子后期生涯整理古代典籍和從事教育工作來看,孔子研究并傳播了中國文化精神,而這一精神的最高形式是禮,同時傳授以“禮”為首要內容的六藝。孔子又大力闡揚“仁”(盡管“仁”這一詞早已產生),通過“仁”的人際關系來實現“禮”的社會秩序??鬃拥穆殬I精神是強調“禮”,而這一意義上的“儒學”和產生于原始社會的雷神崇拜祭祀活動的“儒”的本義則是一脈相承的。“儒”的原型是具體的人對自然的崇拜活動的產物,由此派生出一整套祭禮來,并影響到社會活動的各個方面。孔子時代雖然鬼神觀念已經淡化,但源于原始社會祭神活動的文化精神仍以“禮”的理想準則而延續,并通過“儒”的實踐來傳遞。以歸復傳統的“禮”并且深入認識人性中的“仁”而言,孔子是中國文化的第一位當之無愧的承前啟后者。
[附注]
[1]徐中舒:《甲骨文中所見的儒》,《四川大學學報》,1975年第4期,認為“儒”的本義“像以水沖洗沐浴濡身之形”。
[2]有關本義域的問題,參見拙文:《論本義域》,《古漢語研究》1994年第2期。
[3]參見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
[4]同一主諧字的諧聲系列中的聲母可能分屬不同的發音部位。對有關諸字進行詳盡考察后,歸納出不同的語音演變類型。
[5]徐山:《雷神崇拜——中國文化源頭探索》,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版。
[6]“漢語言譜系”之說為筆者提出。漢語言起源于感嘆聲,稍后又有擬聲手段,并由此形成了按聲母的不同發音部位分類的喉(牙)音、唇音、舌音、齒音的原始音位義類型,而以后新詞的產生,則不外乎是直接產生于感嘆聲、擬聲,或從原始音位義中逐代派生而出。所謂“漢語言譜系”,即根據漢語言原始音義的結合方式和原始音位義類型的確立和演變的規律,對所有漢字進行分類,重構出漢語言諸詞在發生學意義上的內部親緣關系。
[7]同[5],第45頁。
[8]另外,以漢語言譜系而言,同屬心母字的“司”(名詞義為官職,動詞義為主管、執掌)和“胥”(其假借義用法:名詞義為官吏,動詞義同“等待”的“須”義),當為“需(儒)”在語音發展至S(心母)時的語義派生的結果。
*文中有四處國際音標因無法顯示而留出空位。
[作者簡介]徐山(1955-)男,江蘇蘇州人。蘇州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學博士。
關于了解起源的西語原文
durantelaReconquista,enunpeque?ocondadodeCantabriadependientedelreinodeLeón.Muyprontosupersonalidadysuinflujofuerontangrandesqueterminóextendiéndose,enformadeabanicoinvertido,porgranpartedelapenínsulaIbéricaylasislasCanarias.CuandoCristóbalColóndescubrióAmérica,losconquistadoresyevangelizadoresllevaronelcastellanoalNuevoContinente,dondeseexpandiópormuchospaíses.EnelsigloXVI,alconvertirseenlalenguadeungranimperio,selellamóespa?ol.Hoyendíaes,juntoconelchinoyelinglés,unodelosidiomasmáshabladosenelmundo.Lasintaxisylamayorpartedesuvocabularioproceden,comoyahemosdicho,dellatín,peroatravésdelossiglosharecibidopalabrasdeotrosidiomas,comoelárabe,elfrancés,elitaliano,elinglés,etc.,ytambiéndelasotraslenguasdeEspa?a.
關于從儒家到儒教的論文
摘要:為抵消佛道二教對世俗社會的影響,改變禮崩樂壞的現狀,朱熹以《儀禮》為本經,以《大學》修齊治平的理想進階為依據,對傳統儒家禮學進行重建,改變了傳統禮學自上而下的路徑,使之由政治轉向生活。自下而上的禮學重建注重日常生活的踐履,強調傳統宗法社會秩序的構筑和行為方式的規范,并在實踐中固化社會的等級制度、宗法觀念,使儒家不僅在思想領域而且在行為領域占據主導地位,是儒家往儒教發展的關鍵。
關鍵詞:儒家;儒教;朱熹;禮學重建;踐履
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他建立起了一套“致廣大而盡精微”的理學理論體系,把儒家思想推到一個新的高度。正因如此,后世學人對朱熹的研究往往集中在他的理學思想上,而忽視了朱熹對傳統禮學的重建。實質上,朱熹既注重高明的形上學理論建構,又強調下學工夫的踐履,他對傳統儒家的改造是從理論和實踐兩個角度同時進行的。朱熹理學使儒家具備了超越的天道信仰、絕對的政治信念、終極關切的心靈體驗,完善了從儒家到儒教轉變的理論環節。其對傳統禮學的重建,使禮學由復雜煩瑣的`廟堂之學變成了平民與土大夫皆可推行尊從的日常生活禮儀規范,讓儒家的社會教化、行為規范等功能更加完備,使儒家具備了與釋道二教相似的實踐功能,完善了從儒家到儒教轉變的實踐環節。從儒家發展史的角度來說,朱熹理學體系的構筑和禮學的重建使儒家具備了超越的天道信仰、嚴格的行為規范、嚴肅的道統傳承和廣泛的社會影響,標志著儒家往儒教發展的完成。
【第1句】:朱熹重建禮學的原因
首先,禮崩樂壞的現實動因。在朱熹生活時期,國家禮制闕失、民間不守禮的亂象以及金國禮制振興所形成的外在張力,都成為朱熹禮學思想的外在刺激因素。[1]朱熹指出,古代禮學均有所傳授,朝廷至民間,典禮清楚分明,而到了宋時,禮學沒落,傳承斷絕,“直是無人”:
古禮學者是專門名家,始終理會此事,幫學者有所傳授,終身守而行之,凡欲行禮有疑者,則就質問。所以上自宗廟朝廷,下至世俗鄉黨,典禮各各分明。漢唐時猶有此意,如今直是無人。如前者某人丁繼母憂,禮經必有明文,當時滿朝更無一人知道合當是如何。大家打哄一場,后來只說莫若從厚。恰似無奈何本不當如此,姑徇人情,從厚為之。豈有堂堂中國,朝廷之上以至天下儒生,無一人識此禮者,然而也是無此人。[2]卷八十四
朱熹明確指出:“熙寧以來,王安石變亂舊制,廢罷儀禮而獨存禮記之科,棄經任傳,遺本宗末,其失已甚,而博士諸生又不過誦其虛文以供應舉,至于其間亦有因儀法度數之失而立文者,則咸幽冥而莫知其源,一有大議率用耳學臆斷而已?!盵3]卷十四飽讀詩書的士大夫尚且如此,平民百姓不知禮、不守禮就更加嚴重。王安石曾如此形容當時的綱紀混亂:“賢者不得行道,不肖者得行無道,賤者不得行禮,貴者得行無禮。”[4]李覯說:“周衰法弛,斯道以亡,庶匹商者有之矣,幼陵長者有之矣。祖以世斷,遠則忘之矣,族以服治,疏則薄之矣,骨肉或如行路。”[5]把這種混亂無禮的現狀歸因于宗族、家族觀念的淡薄。
面對禮崩樂壞的社會亂象,朱熹感嘆:“圣人事事從手頭更歷過來,所以都曉得。而今人事事都不理會。最急者是禮樂。樂固不識了,只是日用常行吉兇之禮,也都不曾講得。”[2]卷三十六“禮樂廢壞二千余年……后來須有一個大大底人出來,盡數拆洗一番,但未知遠近在幾時?!盵2]卷八十四朱熹以極大的使命感,勇敢地承擔了這個盡數拆洗一番、重建禮學的工作。
其次,對禮的重要性認識是其理論動因?!岸Y”在宋儒心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司馬光分析了歷代政治,認為國家治亂興衰的根本在于禮,“昔三代之王,皆習民以禮,故子孫數百年享天之祿?!痹凇顿Y治通鑒》中,司馬光從《大學》身、家、鄉、國、天下五個層面分析了禮的作用:“禮之為物大矣!用之于身,則動靜有法而百行備焉;用之于家,則內外有別而九族睦焉;用之于鄉,則長幼有倫而俗化美焉;用之于國,則君臣有敘而政治成焉;用之于天下,則諸侯順服而紀綱正焉。”朱熹則更進一步,認為禮不僅是治國之術,還是教化之要,“齊之以禮者,是使之知其冠婚喪祭之儀,尊卑小大之別,教化知所趨”[2]卷三十二,更是入德之階,“古人設教,自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必皆使之抑心下首以從事于其間而不敢忽,然后可以消磨其飛揚倔強之氣,而為入德之階”[6]。朱熹認為,通過灑掃、應對、進退這些人倫日用之禮,可以消磨人的飛揚倔強之氣,踐行禮的過程就是修身成德的過程。在朱熹看來,“格物”是治國、明明德于天下的前提與基礎。他的弟子子淵問他如何讀《大學》,他回答說:“此一書之間,要緊只在‘格物’兩字?!庇终f:“本領全只在這兩字上。”[2]卷十四至于什么是“格物”,朱熹認為是“即物而窮理”,這個理既有自然之理,也有人事之理,人事之理就是“禮”。“禮”是修、齊、治、平的根基和起點,不從灑掃、應對、進退間做好,只談義理往往流于空虛。
最后,與佛道二教爭奪民間地位。南北朝以來,佛教影響日盛,學者一般認為就人間關切和理論的精妙來說,儒學不如佛學。朱熹早年也“出入于釋老者十余年”[3]卷三十八,后來他融攝釋道精華,援釋入儒,建構起了能與盛極一時的釋老思想相對抗的嚴密理學體系,在理論上實現了對佛道二教的兼綜與超越,解決了傳統儒家不夠超越的問題,擺脫了唐以來“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的傳統看法,使儒家的修身成為準宗教式的心靈體驗和精神追求。但是,這些僅僅停留在文人士大夫層面。在世俗民間,佛道二教浸淫已久,理學體系雖然精妙,仍對抗不了佛道二教在民間、在日常生活中的影響。尤其是佛教以其人、道、俗、書、教、居、廬、禮樂、文章、衣服、飲食、祭祀全方位地取代中國固有的文化,造成了“髡發左衽,不仕不農,不工不商,為夷者半中國”的社會狀況。[7]百姓的精神寄托和人生指引都是佛、道兩教,儒家傳統禮儀被沖擊殆盡。程顥曾至禪寺見佛教禮儀趨進揖遜之盛,不禁感嘆曰:“三代威儀盡在是也?!盵8]司馬光《司馬氏書儀?喪儀一》也稱:“世俗信浮屠誑誘,于始死及七七日、百日、期年、再期、除喪,飯僧、設道場,或作水陸大會,寫經造像,修建塔廟?!薄叭褰獭敝M管早已有之,但由于歷史上儒教宗教性的缺乏,導致它在三教關系中雖然表面上被尊為首位,實際上卻處在下風。這可能并不取決于所謂“義理”的高低或國家政策的傾向,而主要是由世俗社會的信仰心態所決定的。[9]82如果儒家思想不在世俗社會秩序的構建上奪回話語權,朱熹所構筑的理學體系再精妙,影響力也僅限于士大夫階層,成為純粹的治世理論和精英文人的道學思想,無法與佛道二教爭奪民間地位。正如學者在《朱子全書》校點說明中指出的:“唐五代以后,世俗民風多為釋道二教浸淫,儒學在民間的地位不免因之而削弱。儒家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就不得不放棄禮不下庶人《禮記?曲禮》的古制,將原屬于上層社會的儒家禮儀世俗化和平民化,推廣至民間?!盵10]朱熹禮學重建的目的,意在把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環節諸如出生p婚禮p喪葬以及祖先祭祀等行為規范都納入儒學指導的領域,在行為領域而不僅是在思想領域占據主導地位,抵消佛道二教在世俗民間的影響。
上一篇:三無女人臺詞港劇匯總10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