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年節,建軍節,國慶節的由來,從中感悟了什么道理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歷史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亙古不變。
青年節的來由,1919年法國巴黎和會,把戰敗國德國在中國山東一帶的非法權益轉讓給日本,而中國在此時,是戰勝國一方,這說明任何的戰爭都不存在正義或非正義的說法,只有看實力。
沒有實力,只能任人宰割。
建軍節,即1927年8月1日,由共@@領導的,以北伐系人馬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為班底的反政府起義,賀龍是第二十軍軍長,但這個榮譽并未給他帶來終極榮譽,因為歷史的錯誤,他最后還是被打倒了。
國慶節,1949年10月1日,共@@軍隊已占領中國境內長江北岸的幾乎大部份領土,毛主席于北平召開政治會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道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并且,這是不可復制的,共@@艱苦卓絕,為此目的,耗費近三十年光陰,付出無數革命烈士的鮮血,八十九年,陸月三日之后,首都也曾發生過類似摸梨花革命的活動,但被強力維穩,雖然學生屬于被有心人利用,但同時也說明,任何的統治者都是不允許出現反政府行為的,無論這個政府是否稱職。
青年節是為了紀念什么,建軍節是為了紀念什么,其意義是
八一詩歌:浪淘沙文\\\/江南春華夏好兒郎,義舉南昌.推翻腐朽錦旗揚,喚醒工農千百萬,戰果輝煌.唯黨指揮槍,韜略中央.毛周朱同聚黔昌,二萬五千威萬古,巨手東方.八一詩歌:永遇樂 人民子弟兵文\\\/江南春血雨腥風,南昌千古,任賊屠戮。
流水湘江,韶山圣地,誰掌鐮與斧。
井岡山上,風卷陰霾,挑戰軒轅路。
看朱毛,紅旗漫漫,動搖王朝君主。
長征鐵蹄,揮師陜北,驅走貔寇達虜。
三大戰役,摧枯拉朽,殘渣蝸島處。
建國宏愿,軍民魚水,戰勝天災地府。
誰能敵,東方子弟,界疆永固。
八一建軍節有感獵獵軍旗展疆場,中華軍人豪情壯。
颯爽英姿握鋼槍,保衛祖國慨而慷。
南海風云布迷茫,敵國挑釁極瘋狂。
鐵血男兒守海疆,軍魂懾敵志氣揚。
長征呼嘯宇宙唱,殲10亮相展鋒芒。
東風橫掃帝國夢,蛟龍入海敵膽喪。
鐵輪滾滾軍威壯,戰艦勇猛士氣旺。
敵人膽敢來侵犯,有來無回喪汪洋。
八一祝福假如人的一生是一首長詩,軍旅生涯就是最壯美的篇章,馳騁疆場就是最華采的詩行。
在八一節到來之際,讓我們共同懷念那段難忘的歲月,永遠珍惜那身草綠色的軍裝,永遠紀念我們共同的節日吧
八一建軍節快樂沸騰的軍營那是綠色的海洋,火紅的軍旗那是用鮮血染成,揮師疆場那是軍人的職責,戰友情深那是生死的依戀。
讓我們向軍旗敬禮
向戰友致敬
八一建軍節文章
轉眼已經到了2008年八一建軍節將至時。
掐指一算,離開解放軍這所革命的大學校已有二十多年了。
每當回想起那激情燃燒的歲月,留念與向往總能讓人心潮澎湃。
那時我們還年輕,充滿青春活力,真的是有太多的美好記憶,太多的難以忘懷。
十幾年的軍旅生涯確實留給了我一筆很厚重的精神財富。
我們單位的軍轉干部、復退軍人還真不少。
從戰爭年代一路走來的老干部、老領導;到文革時期就地退轉的軍管人員;再就是我們這些和平年代里棄學從軍,沒打過仗的復轉軍人了。
有段時間單位里還有人議論,說是單位被“軍管”了。
原因就是機關內設部門的主管幾乎清一色轉業干部,或者是出身行伍復退軍人。
他們或多或少都保留著(由整理)革命軍人的優良作風。
工作說干就干,辦事雷厲風行,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出色表現,普遍受到群眾的認可。
也正是如此,每年的八一建軍節之際,單位總是會精心組織安排我們這些復轉軍人美美的活動一次以歡度佳節,當然也少不了外出參觀游覽和聚餐茶敘的形式了。
我有資格成為“歡度八一建軍節”的正式成員是1971年。
記得那年分部機關慶祝八一的安排是 7月31日晚上,全體機關干部職工聚餐,私下里大伙都稱之為“會師百雞宴”。
不用說,借用這句臺詞來比喻我們的聚餐,是活學活用革命樣板戲的豐碩成果。
我們分部機關衛生所除了要保障機關和警通連的飲食安全、做好衛生監督和食物留驗工作外,還肩負著抽調人手去幫廚。
這么重要的任務當然是交由我們新兵去完成的啦
那天一大早我就被派往干部食堂去幫廚,老師傅把最輕松的活兒分配給我——剝蒜皮。
我真的很苯
從小到那會兒還沒做過飯、沒進過廚房,加上我是廣東人,這蒜皮怎么剝還得現學。
管理科的楊副科長親切的手把手教我,把蒜瓣頭尾對著一捏,“啪”的一聲蒜皮就列開了,根本就不需要用指甲艱難的摳,摳得蒜液順著甲縫滲入刺激手指頭痛。
一不小心抹抹臉或理理頭發就辣到眼睛直流眼淚。
如果沒記錯,我整整剝了一天的蒜皮。
大概這幾十桌的佳肴所需的蒜頭基本上都是我剝的吧。
聚餐開始了,每一桌都放有兩瓶興寧特產珍珠紅酒。
據說這是林彪最喜歡喝、點著名要的酒。
我坐在最靠后、最靠邊的席(由整理)位上,受歡樂氣氛的感染也學著碰杯喝酒。
珍珠紅酒很甜,不辣嗓子。
一巡一巡的足足喝了十幾杯,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喝酒。
也許是從來沒接觸過酒精,頭一回喝酒的緣故,我對酒精的反應好象不太敏感,讓別人誤以為我能喝酒。
其實不然
事過境遷,回味無窮,三十多年彈指一揮間。
如今我們不再年輕,但我們仍然保持著活力,也始終保留著對解放軍這所革命熔爐深厚的情結。
建軍節日記怎么寫
建黨節 中國共產黨成立紀念日(Communist Party),每年公歷七月一日(July 1st)。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馬克思主義迅速傳遍到我國,經過“五四”愛國運動,最早接受馬列主義的革命知識分子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董必武等人,相繼在各地成立共產主義小組,宣傳馬列主義,從事工人運動。
在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的積極幫助下,1921年7月各地共產主義小組派出代表到上海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
后因被帝國主義密探發覺,會議又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一只游船上繼續進行。
參加會議的有李達,李漢俊,張國燾,劉仁靜,董必武,陳潭秋,毛澤東,何叔衡,王盡美,鄧恩銘,陳公博,包惠僧,周佛海,共十三人,代表全國各界五十七名黨員出席了會議。
參加會議的還有共產國際代表馬林,赤色職工國際代表尼柯爾斯基。
大會通過了黨的章程,選舉陳獨秀為總書記,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
從此,在中國出現了完全新式的以共產主義為目的,以馬列主義為行動指南的,統一的工人階級政黨。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開辟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新時代,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抗日戰爭時期,由于環境困難,不能查記“一大”召開的準確日期(后經過考證,得出“一大”召開的時間為1921年7月23日),因此1941年黨中央決定召開“一大”確定1921年7月的首日即7月1日作為黨的生日和紀念日建軍節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決定將8月1日作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
從此,每年8月1日就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后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當年8月1日,在瑞金葉坪紅軍廣場舉行了歷史上第一個“八一”紀念活動并且當日傍晚在瑞金城南竹馬崗舉行了紅軍閱兵式和分列式。
從此,8月1日正式成為人民軍隊的建軍節。
因此,可以說南昌是軍旗升起的地方,而瑞金是八一建軍節誕生的地方。
青年節五四青年節是為紀念1919年5月4日中國學生愛國運動而設立的節日。
1918年11月11日,延續4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英、美、法等國的勝利和德、奧等國的失敗而告結束。
1919年1月,獲勝的協約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和平會議。
中華民國作為戰勝國參加會議。
中華民國代表在會上提出廢除外國在華特權,取消二十一條等正當要求,均遭拒絕。
會議竟決定日本接管德國在華的各種特權。
對這喪權辱國的條約,中華民國代表居然準備簽字承認。
消息傳來,舉國震怒,群情激憤。
以學生為先導的五四愛國運動就如火山爆發一般地開始了。
1919年5月1日,北京大學的一些學生獲悉和會拒絕中國要求的消息。
當天,學生代表就在北大西齋飯廳召開緊急會議,決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禮堂舉行全體學生臨時大會。
上海響應北京斷而運動5月3日晚,北京大學學生舉行大會,高師、法政專門、高等工業等學校也有代表參加。
學生代表發言,情緒激昂,號召大家奮起救國。
最后定出四條辦法,其中就有第二日齊集天安門示威的計劃。
這四條辦法是:(一)聯合各界一致力爭;(二)通電巴黎專使,堅持不在和約上簽字;(三)通電各省于5月7日國恥紀念舉行游行示威運動;(四)定于5月4日(星期日)齊集天安門舉行學界之大示威。
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學生代表沖破軍警阻撓,云集天安門,他們打出“還我青島”、“收回山東權利”、“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廢除二十一條”、“抵制日貨”、“寧肯玉碎,勿為瓦全”、“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等口號,并且要求懲辦交通總長曹汝霖、幣制局總裁陸宗輿、駐日公使章宗祥,學生游行隊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并火燒曹宅,引發“火燒趙家樓”事件。
隨后,軍警給予鎮壓,并逮捕了學生代表32人。
被學生燒掉的趙家樓學生游行活動受到廣泛關注,各界人士給予關注和支持,抗議逮捕學生,北京軍閥政府頒布嚴禁抗議公告,大總統徐世昌下令鎮壓。
但是,學生團體和社會團體紛紛支持。
11日,上海成立學生聯合會。
14日,天津學生聯合會成立。
廣州,南京,杭州,武漢,濟南的學生和工人也給予支持。
5月19日,北京各校學生同時宣告罷課,并向各省的省議會、教育會、工會、商會、農會、學校、報館發出罷課宣言。
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慶、南昌、武漢、長沙、廈門、濟南、開封、太原等地學生,在北京各校學生罷課以后,先后宣告罷課,支持北京學生的斗爭。
6月,由于學生影響不斷擴大,學生抗議不斷遭到鎮壓。
3日,北京數以千計的學生涌向街道,開展大規模的宣傳活動,被軍警逮捕170多人。
學校附近駐扎著大批軍警,戒備森嚴。
4日,逮捕學生800余人,此間引發了新一輪的大規模抗議活動。
6月5日,上海工人開始大規模罷工,以響應學生。
上海日商的內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紗廠、日華紗廠、上海紗廠和商務印書館的工人全體罷工,參加罷工的有兩萬人以上。
6日、7日、9日,上海的電車工人、船塢工人、清潔工人、輪船水手,也相繼罷工,總數前后約有六、七萬人。
上海工人罷工波及各地,京漢鐵路長辛店工人,京奉鐵路工人及九江工人都舉行罷工和示威游行。
6日,上海各界聯合會成立,反對開課、開市,并且聯合其他地區,告知上海罷工主張。
通過上海的三罷運動,全國22個省150多個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6月11日,陳獨秀、等人到北京前門外鬧市區散發《北京市民宣言》,聲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學生商人勞工軍人等,惟有直接行動以圖根本之改造”。
陳獨秀因此被捕。
各地學生團體和社會知名人士紛紛通電,抗議政府的這一暴行。
面對強大社會輿論壓力,曹、陸、章相繼被免職,總統徐世昌提出辭職。
6月12日后,工人相繼復工,學生停止罷課。
6月28日,中國代表沒有在和約上簽字。
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它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造就了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
五四運動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這場愛國運動推動了中國歷史進程,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
為了繼承和發揚“五四”運動以來中國青年光榮的革命傳統,1939年,陜甘寧邊區的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規定5月4日為青年節。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正式宣布這一規定。
五四運動所倡導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精神仍然被當代年輕人所推崇。
空軍建軍節
1949年11月1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建軍節。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是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新軍種。
1949年10月25日中央軍委正式任命劉亞樓為空軍司令員,肖華為空軍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王秉璋為空軍參謀長。
1949年11月11日,中央軍委致電各軍區、各野戰軍:在第四野戰軍十四兵團機關的基礎上,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部現已宣布成立,原軍委航空局著即取消。
其人員及業務移交空軍司令部。
這一天,后來成為人民空軍成立的紀念日。
所以空軍建軍節紀念日是每年的11月11日。
相關閱讀:空軍軍史 創建時期(19
【第49句】:1~19
【第53句】:12)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中國共產黨很早就重視發展航空事業。
在革命戰爭年代極端困難條件下,培養、儲備了一批航空技術人才。
大革命時期,選派共產黨員進國民革命軍航空學校學習。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選調一些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到蘇聯學習航空技術。
抗日戰爭時期,選調一批共產黨員到國民黨航空學校和新疆邊防督辦公署航空隊學習;在延安開辦培養航空機械工程人才的學校。
解放戰爭時期,在東北創辦人民軍隊第一所航空學校,培養航空技術人才,為建立人民空軍做準備。
1949~1953年,根據中共中央決策,在陸軍基礎上建設空軍。
逐步建立健全作戰指揮、教育訓練和勤務保障體系,遂行要地防空任務,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空軍參加抗美援朝,支援陸軍部隊進軍西藏和進行圍剿土匪作戰,成為一支有一定戰斗力的空中力量。
成立領導機關 1949年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目前形勢和黨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務》的指示中提出,1949年及1950年,爭取組成一支能夠使用的空軍。
3月30日,在北平(今北京)成立軍委航空局,常乾坤任局長、王弼任政治委員。
統一領導全國的航空工作,組織接管繳獲的航空器材、修復機場、收容教育改造國民黨空軍航空技術人員,為建立人民空軍創造條件。
7月10日,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寫信給周恩來,提出建立人民空軍。
周恩來隨即組織籌建空軍的工作。
26日,中央軍委決定,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4兵團機關和軍委航空局合并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領導機構。
10月25日,任命劉亞樓為空軍司令員、蕭華為空軍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
11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部在北京成立,原軍委航空局撤銷,其人員及業務移交空軍司令部。
空軍領率機關先后設參謀部(司令部)、訓練部、政治部、工程部、后勤部、干部部和空軍直屬政治部等部門。
1949年4月~1950年1月,先后成立華北、華東、華中(后改中南)、西北、西南、東北軍區司令部航空處,歸所在軍區建制。
統一領導接收、管理國民黨空軍遺留的航空設施、物資和人員,辦理航空業務。
1950年8月~1951年12月,以各軍區司令部航空處和陸軍部分軍、師機構為基礎,先后成立華東、東北、西南、中南、華北、西北軍區空軍司令部。
1952年3月,中央軍委決定,對全國各戰略區的空軍部隊、學校、機關,實行由軍委空軍領導機關和各大軍區領導機關雙重領導,各大軍區主要為作戰指揮關系,軍委空軍主要為建制領導關系,空軍部隊建設和管理由軍委空軍統一負責。
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后,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出兵干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處境危急,中國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在中國人民志愿軍地面部隊入朝作戰不久,中共中央決定,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空軍,參加抗美援朝作戰。
1951年3月,成立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統一領導指揮志愿軍空軍。
11月,在遼西省開原(今遼寧開原)組建1個空軍軍部;1952年8月、1953年3月,在遼東省安東(今遼寧丹東)、上海、山東濰坊各組建1個空軍軍部,加強空軍部隊的領導指揮。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建立院校培訓體系:1949年7月,中共中央在籌劃建立人民空軍時決定,以東北老航校的干部、學員為骨干,請蘇聯派出專家協助,向蘇聯購買飛機和航空器材,盡快建立一批航空學校。
至1950年1月,新建7所航空學校,以速成方式培養飛行、航空機務等專業技術人才。
1951年以后,繼續新建航空學校,并將飛行人員和地勤人員同校合訓改為分校培訓。
到1953年底,空軍有13所航空學校,培訓飛行人員5 945名(其中女飛行人員55名)、航空機務人員
【第2句】:4萬余名、其他干部近1 400名。
1950~1953年,先后成立8個航空預科總隊(后改稱航空預備學校),對準備入航空學校的學員集中進行預科教育。
1951~1953年,還先后成立機務學校、干部學校(1952年9月改稱空軍政治干部學校)和指揮員訓練班,逐步建立多種類型、綜合性院校培訓體系。
組建部隊:空軍成立初期,中央軍委采納空軍關于在陸軍基礎上進行建設的指導方針。
1950~1951年,從陸軍部隊調給空軍12個師部、49個團部,用于組建空軍部隊。
1950年6月19日,空軍第一支航空兵部隊在南京組建,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4混成旅。
7月2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空降兵部隊在上海組建,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陸戰第1旅,后改稱空軍陸戰第1師、傘兵教導師。
11月2日,空軍部隊的旅改稱師。
24日,在四川新津組建空軍第一個運輸航空兵團。
1951年4月24日,組建空軍第一個運輸航空兵師。
至1953年底,空軍部隊發展到28個師,各型飛機3 000余架。
建立保障體系:空軍成立初期,在國家經濟很困難的情況下,中共中央決定整修和新建一批機場,保障航空學校和航空兵部隊使用。
雷達、通信、氣象等保障機構也陸續建立。
空軍專用經費和物資由空軍負責供應,全軍通用經費和物資由軍區負責供應。
全軍實行新的供應保障體制后,1952年9月1日起,空軍按照建制關系全面組織后勤供應保障,基本上實行空軍—軍區空軍—部隊供應體制。
在東北、華東成立有空軍后方勤務部分部,每個分部負責1個地區或1個作戰方向空軍部隊的后勤供應保障。
擔負作戰任務:中共中央最早賦予空軍的任務是參加解放臺灣作戰。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中共中央決定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空軍,參加抗美援朝作戰。
1950年12月~1953年7月,中國人民志愿軍空軍共擊落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飛機330架、擊傷95架;被擊落231架、被擊傷151架。
有300多個單位、8 000余人立功,其中6個單位榮立集體一等功,21人獲英雄、模范稱號。
1952~1953年,在國土防空作戰中,共擊落、擊傷入侵和竄擾飛機8架。
1952年9月20日,擊落入侵上海地區的美軍B-29型轟炸機1架,取得空軍國土防空的首次戰果。
1950年4月~1952年11月,支援陸軍部隊進軍西藏,在康藏高原開辟航線25條,空投各種物資2 326噸。
1952年7月,配合陸軍部隊圍殲四川黑水和甘肅南部等地區土匪,實施空中偵察、轟炸、掃射、散發傳單和后勤支援。
全面發展時期(19
【第54句】:1~19
【第66句】:4)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根據1953年12月7日~1954年1月26日召開的全國軍事系統黨的高級干部會議決定,空軍全面加強建設。
按照中央軍委統一部署,1957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與防空軍合并為空軍,實行空防合一體制,并進行精簡整編。
隨著主要武器裝備由中國自行生產,部隊進一步發展,戰斗力顯著增強,在國土防空和協同陸、海軍解放沿海島嶼等作戰中取得突出戰績。
空軍與防空軍合并 1957年2月21日,中央軍委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與防空軍合并為空軍。
5月17日,空軍、防空軍機關合署辦公。
劉亞樓任司令員,吳法憲任政治委員。
各軍區空軍、防空軍機關陸續合署辦公。
7月26日,防空軍軍種名稱撤銷,原防空軍部隊、學校劃歸空軍建制。
加強領導指揮機構建設 空軍與防空軍合并后,進一步加強空軍領導指揮機構建設。
1956年3月,在河北楊村(今津楊村)組建1個空軍軍部,1957年12月移駐濟南。
1958年8月,成立福州軍區空軍領導機關,統一領導指揮駐福建、江西省的空軍部隊。
1958年11月~1960年2月,在吉林、廣東、福建各組建1個軍級指揮機構。
1960年8月、1965年10月,先后成立昆明、成都軍區空軍領導機關。
按照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機關對口的原則和空軍業務工作特點,空軍領率機關機構設置陸續調整。
至1966年5月,設有11個部: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工程部、軍訓部、軍校部、科研部、高射炮兵指揮部、第二高射炮兵指揮部、雷達兵部、直屬政治部。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擴建部隊 1956年9月,開始裝備中國自行生產的作戰飛機,并繼續從國外購買部分飛機等裝備,部隊逐步發展。
1958年10月,組建第一批地空導彈兵部隊。
1959年開始,殲擊航空兵師陸續組建主要用于夜間作戰的分隊。
為提高機動作戰能力,1961年下半年,航空兵部隊全面實行基地化。
飛行團改為飛行大隊。
基地歸航空兵師建制,將可以固定在基地的人員、裝備都歸基地建制,基地擔負后勤和航空工程機務保障任務,航空兵師機動時,基地所屬人員、裝備不隨之機動。
1961年6月,陸軍1個軍調歸空軍,改建為空降兵部隊。
地空導彈、高射炮、雷達等裝備國產化后,部隊加快發展,防空力量得到加強,對空警戒、指揮引導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
加強教育訓練 1954~1965年,空軍院校陸續進行調整。
1958年,撤銷一批預備學校、文化學校,先后成立空軍學院、工程學院、高級專科學校及通信、衛生等院校。
至1965年底,空軍共有29所院校,建立了較完善的培訓體系,使各類指揮干部和專業技術人員有了培訓場所。
1959~1961年,蘇聯政府單方面撕毀援助中國的協議,中國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航空發動機、零備件和燃料嚴重短缺。
為克服困難,航空兵部隊開展“地面苦練,空中精飛”活動,采取“大集中、小穿插”、“平行訓練”等方法,保持部隊戰斗力,完成了空軍入閩作戰和國土防空作戰等任務。
1964年,通過開展群眾性練兵和大比武活動,部隊的技術戰術水平明顯提高。
制訂法規、編寫教材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創建時期使用的法規、教材基本上是照搬蘇聯的。
1959年1月開始,抽調大批人員,全面地編寫條令、條例、大綱、教材,進行空軍成立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理論建設工作。
歷時6年6個月,完成各種條令、條例、大綱、教材、操典等306本。
對加強空軍正規化建設,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推動軍事理論的研究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進行國土防空作戰 朝鮮戰爭結束后,美軍飛機經常偵察、襲擾中國大陸和沿海地區,臺灣當局飛機頻繁入竄大陸,防空作戰形勢緊張。
1954年1月~1966年5月,在國土防空作戰中,擊落美國和臺灣當局飛機51架、擊傷49架。
首創用裝備機載雷達的截擊機和高射炮在夜間擊落B-
【第17句】:P-2V型飛機,用地空導彈擊落RB-57D和U-2型高空偵察機,用殲-6型飛機擊落美國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等戰例。
“文化大革命”時期(19
【第66句】:5~19
【第76句】:10)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在此期間,空軍建設受到嚴重破壞,在曲折中前進。
軍區空軍以下機關、部隊和飛行學校堅持正面教育,不開展“四大”(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基本保持了穩定。
空軍部隊抵制各種沖擊和干擾,嚴守崗位,完成了國土防空作戰任務。
為做好反侵略戰爭準備,應付突然襲擊,在一段時間,空軍過多擴編部隊、增設機構,編制員額大幅度增加。
根據1975年中央軍委擴大會議精神,進行精簡。
改進部隊體制 1966年以后,根據中共中央對形勢的判斷,中國面臨戰爭威脅,空軍大量擴建部隊。
1969~1971年,新組建11個航空兵師和一批高射炮兵、地空導彈兵、雷達兵等部隊。
至1972年底,空軍實有總人數和部隊數量達到歷史上最多的時期。
1970年2月,改進航空兵部隊組織體制,將師屬飛行大隊改為飛行團,基地改為場站,師下轄飛行團和場站,航空機務人員編在飛行團,以提高飛行團獨立遂行作戰訓練的能力。
調整領導機關機構設置 1967年6月,成立濟南軍區空軍領導機關。
1968~1969年,在華北、西北和粵東地區先后增設軍級領導指揮機構。
按照中央軍委確定的適當歸口、減少層次、裁減人員的原則,1969年9月,空軍直屬機關由11個部整編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
1970年,軍區空軍機關相應調整機構設置。
1976年,空軍、軍區空軍機關增設航空工程部。
教育訓練受到削弱 “文化大革命”期間,空軍正常的教育訓練秩序被打亂,戰役訓練、軍事演習被取消,飛行訓練課目和院校課程設置被削減,訓練時間和學制縮短,教育訓練質量嚴重下降。
1969年,有12所空軍院校被撤銷。
1973年后,根據中央軍委決定,成立各類教導隊,恢復、重建部分院校,增加教育訓練時間和內容,訓練質量開始回升。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完成作戰任務:1966年5月~1976年10月,美國和臺灣當局不斷派遣軍用飛機襲擾,偵察中國大陸沿海和縱深地區,其入竄手段多變,給空軍防空作戰造成了很大困難。
空軍擔負防空作戰的指揮機關和部隊保持高度戒備,共擊落美軍入侵、臺灣當局入竄飛機16架,擊傷4架。
1967年9月,地空導彈部隊首次使用中國自制兵器,有效抗擊干擾,再次擊落臺灣當局U-2型高空偵察機1架。
期間,空軍高射炮兵部隊完成了多次出國支援作戰任務。
進行精簡 1975年,根據總參謀部批準的《空軍精簡整編實施方案》,精簡機關,撤銷部分軍級領導指揮機構和高射炮兵部隊,淘汰一批老舊裝備,空降兵部隊實行簡編,工程建筑部隊和裝備修理機構等實行企業化管理,不計入軍隊定額。
探照燈兵部隊撤銷。
到1976年10月,空軍總人數比1972年減少
【第26句】:9%。
管理民航 1969年11月20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中國民用航空系統歸中國人民解放軍建制,成為空軍的組成部分,執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各項制度。
民航對外名稱不變,仍為國務院直屬局。
1980年3月15日,民航由國務院直接領導,實行企業化管理。
現代化建設時期(1976年10月以后)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1976年10月以后,空軍進行全面整頓和改革。
為打贏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全面加強現代化建設,提高教育訓練水平,改善武器裝備,增強保障能力,戰斗力不斷提升。
全面整頓 1977年4月,中共中央、中央軍委調整空軍領導班子。
1978年,空軍進行全面整頓。
包括領導班子、規章制度、軍事訓練、戰備工作、政治工作、紀律、航空工程機務工作、后勤工作、機關和作風等10個方面。
在全面整頓基礎上,先后制定和實施具體建設規劃,加強政治思想建設,干部隊伍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方面取得進展,航空兵師長都能帶隊升空作戰,院校建設得到加強,軍事訓練和管理教育水平明顯提高,科研裝備、航空工程機務和后勤保障有新發展。
1980年以后,空軍多次進行精簡整編。
壓縮編制員額,實行軍士制度,減少干部數量,提高士兵比例,改進部隊組織體制。
提高教育訓練水平 1977年以后,空軍教育訓練全面恢復和加強,對訓練內容、方法和手段進行全面改革,標志著空軍戰斗力水平的甲類飛行團大幅度增加。
為適應空中力量使用特點,做好打贏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準備,加強多兵種和賦有戰術背景的合練、演習和參加三軍聯合作戰演習。
逐步完善飛行學院—訓練基地—部隊三級飛行人員訓練體制,甲類團由技術訓練為主轉變到以戰術訓練為主,由單一兵(機)種訓練為主轉變到以合同戰役訓練為主。
1996年9月~1999年9月,空軍先后舉行多機(兵)種未知條件攻防對抗、空中戰役對抗和強電磁干擾條件攻防演習,提高高技術條件下實戰能力。
高射炮兵、地空導彈兵部隊不斷探索適應未來作戰需要的對策與戰法,形成多種口徑(型號)兵器結合使用、協同作戰的多種有效戰法。
參加多軍兵種軍事演習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50周年國慶首都閱兵等,較好地完成了任務。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1978年,重新成立空軍學院等一批院校。
1980年以后,空軍院校不斷調整訓練任務、培訓體制,使部隊所有干部都有相應的院校培養。
初級指揮軍官按中專、大學專科、大學本科3個層次培訓,專業技術軍官按中專、大學專科、大學本科、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5個層次培訓。
為適應軍士制度,成立士官學校,在部分軍官院校開設士官培訓班。
各院校不斷改善教學條件和教學手段。
建立健全軍官繼續教育體制,開辦多種形式函授教育,多渠道培養人才。
飛行學院畢業學員實行本科以上教育。
改善武器裝備 空軍有計劃地進行裝備科研,有重點地引進先進技術和裝備,武器裝備逐步得到改善,新型裝備陸續裝備部隊,逐步淘汰老舊裝備,縮小同世界發達國家差距。
1987年,實行武器裝備研制合同制,進一步加快新武器裝備研制進度,提高研制經費使用效益。
武器裝備和勤務保障技術研究機構進一步健全。
軍事理論和科學技術研究取得顯著成果,大批科研成果獲得國家和軍隊級獎勵并得到應用,對加強空軍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提高保障能力 空軍戰斗勤務、航空工程、后勤系統保障工作不斷加強。
雷達情報、通信導航、領航引導、航空管制、氣象預報等戰斗保障裝備陸續改進更新,抗干擾能力增強,逐步實現半自動化、自動化,保障效率提高。
航空工程系統在反復試驗基礎上,1985年以后,全面實行新維修體制,加強飛機維修管理,改進維修手段,完善維護條例、規程,開展飛機維修科研,促進飛機維修工作科學化、現代化。
后勤保障立足于部隊現代化建設,以注重經濟效益、實行科學管理、全面提高保障能力為目標,加強后勤人員隊伍建設,努力改善保障設施,更新保障裝備,運用科學手段和方法,完成戰備、訓練和生活保障任務。
到20世紀末,空軍發展成為以航空兵為主體,諸兵種組成的合成軍種。
武器裝備由繳獲、外購、仿制,發展到以中國自行研制生產為主;官兵的軍政素質不斷提高,知識結構和專業化程度發生深刻變化;現代化建設和部隊戰斗力水平進入新階段。
跨入21世紀,進一步加強質量建設,由國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轉變,成為維護國家主權、保衛祖國領空、促進統一大業的重要軍事力量,在高技術條件下軍事斗爭中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空軍積極支持和參加國家建設事業。
完成搶險救災、航空測量、人工增雨、飛播造林、開辟空中航線等任務。
在空投試驗核武器、新型飛機試飛、運送衛星火箭等工作中,作出重要貢獻。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為支援國家航空運輸,開展民用航空業務,至1997年,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開通53條航線。
至1999年,先后為民用航空輸送500多名飛行人員,開放50多個軍用機場供民航飛機起降,雷達、通信、導航、氣象等部(分)隊在保障戰備訓練的同時,為民航提供服務。
空軍在抗美援朝、解放沿海島嶼、支援地面部隊剿匪、國土防空、出國支援等作戰中,英勇善戰,取得出色戰績,共擊落敵機1 017架、擊傷634架;在參加和支援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等任務中做出重要貢獻。
涌現出許多先進集體和戰斗英雄、模范、功臣。
杰出代表有:“航空兵英雄中隊”、地空導彈“英雄營”、“飛行安全紅旗師”、“紅色前哨雷達站”、“模范氣象導航站”、“甘巴拉英雄雷達站”,志愿軍空軍“一級戰斗英雄”、特等功臣趙寶桐、王海、孫生祿、張積慧、劉玉堤,“空軍戰斗英雄”岳振華,“科研試飛英雄”滑俊、王昂,“試飛英雄”黃炳新,“學習雷鋒的光榮標兵”朱伯儒,“抗洪英雄”高建成,“勇于犧牲奉獻的好戰士”黃勇、“試飛英雄”李中華等。
上一篇:青年服務明星獲獎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