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2經典臺詞大全
從個體生命的遷徙,到食材的交流運輸,從烹調方法的演變,到人生命運的流轉,人和食物的匆匆腳步,從來不曾停歇。
東方和西方,江南和塞北,人的遷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離合見證了人的聚散。然而,究竟是人改變了食物,還是食物改變了人?餐桌邊的一蔬一飯,舌尖上的一飲一啄,總會為我們津津有味地一一道來。
上有廟堂之高,下有江湖之遠。
不是所有的秘境都隱藏在崇山峻嶺的處女地,繁華都市,也有不為人知的秘境,露天的滾油旺火,深灶鐵鍋,烹炒出濃香四溢的街頭料理。鮮蝦云吞,手工竹昇面,牛筋軟糯,蝦子清鮮,厚實的味道,深刻進這片社區斑駁的歲月。頑強的味覺記憶召喚人們,一路追隨。
人類組織家庭,原因之一,就是為了更合理地生產和分配食物。正是這些人間煙火,讓家庭組織更加緊密。盡管千門萬戶的家常美味各不相同,但有位作家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隨著人們的遷徙流轉,食材、香料、配方和技藝也在浩淼的時空中穿梭、演變、再生,形成綿長而豐富的歷史。
地球村形成的速度不斷加快,沒有人能夠阻擋。然而,只要保持對某種味道的迷戀和期待,那么這種味道,以及與之密不可分的生活信念,就一定會守護一個個不可復制的部落,一處處令人神往的'秘境。
東方和西方,江南和塞北。人們的遷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離合見證了人的聚散。
絲娃娃是貴陽女孩兒的最愛,燙面烙熟,個頭小,卻能裝下20種素菜和4勺蘸水
在與世隔絕的大森林里,甜食非常難得。甜是人最簡單、最初始的美食體驗。
木榨榨油,傳承一千多年的古老工藝。電力機械時代,血肉和草木之間的對決,依然煥發著原始的生命力。
英語作文:舌尖上的中國
導語:《舌尖上的中國》通過對中華美食的多個側面,來展現食物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儀式、倫理等方面的文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優秀英語作文,歡迎閱讀與借鑒,謝謝!
舌尖上的中國英語作文一:AbiteofChina
TherearemanyTVprogramsonChinesecuisines,butfewarelikeABiteofChina.Thelatestseven-parthigh-definitiondocumentaryoffersinsightsintothegeographical,historicalandculturaldimensionsofwhatChineseeat.
Filledwithmouthwateringimagesoffoodrangingfromhautecuisinetolocaldelicacies,thedocucapturesthebeautifulandrefinedprocessoffood-making.Theprogramissuretoattractbothfoodbuffsandordinaryaudiences.
Thebonusis,theshowisnotonlyaboutdishes.Everyepisodewillhighlightdifferentpeople,whowilltellstoriesabouttheiradventureswithfood.
舌尖上的中國英語作文二:AbiteofChina
ABiteofChina,amouth-wateringlate-nightdocumentarytelevisionseriesfeaturingdeliciousChinesefood,hasattractedcountlessviewers,andmovedmanytotears.
Givenitssubjectmatterandtimeslot,ABiteofChinawasinitiallyconsidereda"weakplayer"onTV.Surprisingly,thedocumentarybecamepopularimmediatelyafterairing,andhasmadeviewersgobeyondthinkingaboutdelicacies.
"Maniswhatheeats,"saidLudwigFeuerbach.Fromitsverybeginning,ABiteofChinaisnotjustadocumentaryaboutfood."Thescenesofdiggingforbambooshoots,hanginghams,catchingfishusinganet,openingasteamerfilledwithwhitesteamedbuns,andpullingwheatdoughintothinstrandsfornoodlesmoveustotears.WhatalovelyChina!"aviewersaid.
【參考譯文】
舌尖上的中國,一個令人垂涎的深夜電視紀錄片系列特色美味的中國菜,吸引了無數的觀眾,并感動了許多眼淚。
由于它的主題和時隙,舌尖上的中國最初被認為是一個“弱手”的電視節目。令人驚訝的`是,紀錄片播出后立即流行,并使觀眾超越了思考美食。
“男人就是他吃的東西,”LudwigFeuerbach說。從一開始,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僅是一個紀錄片的食物。”幕后挖竹筍,掛火腿,撒網捕魚,開滿了白色的饅頭的蒸籠,把面團做成薄絲面移動我們的眼淚。多么可愛的中國!”觀眾說。
舌尖上的中國2觀后感五篇
深山里純凈的菌菇、潔白晶瑩的大米、熱氣騰騰的饅頭……這些不起眼的食物,卻能一下子打動觀眾,不只是因為食物的美味,還因為那份濃濃的鄉情。
舌尖上的中國2觀后感第一篇
美味只能來自鄉野;美味與民俗共傳承。那些舌尖上的味道,是平凡樸實的雙手所創造;而那些摩肩接踵的熙來攘往,也無非“賺生活”的辛苦與疲勞。真正的美味,不是五星級大廚的烹飪,抑或時代潮人的午后甜點;而是生活的滋味。
與其說食材的索取是人類接受大自然的饋贈,不如說是人使盡十八般武藝,對每一寸土地殘忍地剝削。
即便是吃也要吃出文明的深度。與其說這是一個專屬于美食的游記,倒不如說這是一次對民俗與文化饒有滋味的思考。
如何做文藝的吃貨
舌尖上的中國,我認為最吸引人的,不是他告訴了你什么好吃,而是告訴你,怎么吃,和誰吃,在哪里吃,應該用什么樣的心情吃。我不希望我是為數不多的,看舌尖上的中國看哭的人,不是為了吃不到的美味,而是為了他的那一句家鄉味。
舌尖上的中國的文案一直很棒,你難以想象的動人,頑固,竟然都可以成為味道的形容詞,我們這才不止一次的覺得,原來,味覺也是情的來源。加上背景永遠“勾人”的男聲,畫面的質感和清晰度是一如第一季,給人身臨其境和心曠神怡的曼妙感受。所謂生活,除了柴米油鹽,全都是人情世故。所以當看到為生計奔波,遠走他鄉的國人的時候,誰沒有那么一刻把自己帶入了進去,誰沒有設身處地的想想,然后鼻尖一酸?
舌尖的成功遠遠不止是吃那么簡單。這部超脫了紀錄片意義的紀錄片實在是給人了大于更實際的現實的震撼。雖然你知道這是擺拍,但是你能感受到每一張淳樸的臉上的每一絲感情,都是不摻假的真實。偶爾的背景音還是在不斷的提醒著我們,中國的現狀,雖然傷感,可是越是這樣,傳遞出的人文關懷也就越加的濃烈,不同于那些新聞里的,法制頻道里的念白,人們在這種打開心靈和感官,專注于感受的時候,傳遞出的這樣的情懷,這樣的信息,才更加被人接受,更加讓人印象深刻,也更容易勾起人們的惻隱之心。
“爸爸,你太厲害了。”
“當爸爸的很能干的。”
“無論腳步走多遠,在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了千里之外的異地另一頭則永遠牽絆著記憶深處的故鄉。”
“這是巨變的中國,人和食物比任何時候走得更快,無論他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得有多么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方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舌尖上的中國給了我異樣的感動,不管腳步有多遠,心永遠都朝著故鄉的方向,不管生活有多難,都要記得一種永恒的感動,家,是最最溫馨的港灣。
我不是個合格的吃貨,不然就不會美食當前還有時間拿著手帕紙流淚。但是我是個有感情的文藝的吃貨,所以,舌尖就是這樣的,在每一個抑揚頓挫的聲調之間,把不僅僅是如何吃,更加是對于中國的熱愛,對于社會的關愛嗎,對于家鄉的思念,全部勾引出來,讓你欲罷不能,又沉醉其間。
所謂的根正苗紅,若是做到這樣,倒也真真是,不負恩澤。
舌尖上的中國2觀后感第二篇
《舌尖上的中國2》,這是一檔介紹來自中國各個地方的美食節目,透過那一個個誘人的事物,我們也從中得到感知,本周是《舌尖2》的第三集節目,《時節》,講述一年四季的美食。
“不時,不食”是中國人飲食最重要的特征。在四季分明的國度,不同的時節,呈現出千姿百態的美食。在節日假期的悠閑之中,我們感受四季的輪替,感受天南海北的誘人美食。
第三集《時節》的內容,比之前的節目增加了更多美食的介紹,本期節目介紹了鐵鍋燉魚貼餅子、蝦子小刀面、桂花糯米藕、老鴨雁來蕈、板栗燒雞、清煮飛魚干...等來自各地一年四季的美食,完全是吃貨的世界,看得人垂涎三尺。
這些食物都是按照時令吃食物,春耕、夏種、秋收、冬藏,中國人講究按時令吃食物,而不同的食物也在不同的時令產生。只要對自然和時序產生敬畏,每一道菜,每一家人,總會得到最甘甜的回報
在本集中,講述了螺螄捕手的故事,捕螺螄就要對螺螄的最佳捕獲季節掌握的一清二楚。才能換得到餐桌上一盤盤的螺螄~~~
從冬到夏,從春至秋,餐桌上的食材隨時令變化,不變的是中國人的勤勞努力。色彩變化,生機盎然間,是一次次美食的體驗。
舌尖上的中國2觀后感第三篇
除了美食和親情之外,這一集電視片中還讓我們看到農夫、麥客、漁民和養蜂人的辛苦勤勞和樸實無華,農民工和留守兒童分別時的酸楚和遠離后思念,具有遠超出美食之外的寓意。趕場為主顧割麥的麥客們,因為收割機械的競爭也許會成為最后一撥職業割麥人,這個古老的行業逐漸會退出歷史舞臺。在機械競爭面前失去賴以掙錢養家糊口的工作機會,雖然有些許的悲涼,但也是無可奈何之事。人們通過勞作獲取食物或自足或賣出以維持生存,其背后付出的汗水和辛勞在片中隱約可見一斑,觀者雖不至于“長嘆息以掩涕兮”,但有良知者可能會發出“哀民生之多艱”的慨嘆也不為過,這些都是在歌舞升平的春晚類節目里不大能看得到的。故曰:名曰美食,實系民生!
第一集一個讓我感動的情節是,漁夫楊世櫓捕捉彈涂魚的.場景。彈涂魚又名跳跳魚,捕捉它需要花多年時間才能練就這一絕技。楊世櫓在捕魚的時間,在遠處觀望的女兒佩服地說:“爸爸,你老厲害咧。”楊世櫓不無驕傲地回答:“當爸爸的就要能干的。”多么樸實的話語,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爸爸帶著我和哥哥出去釣鱔魚的情景,其情其景何其相似,不由得讓我唏噓感嘆。父親是家鄉農具廠的木匠,但也是釣鱔魚的高手。爸爸釣鱔魚一方面是為我們三個孩子補充營養改善生活,有多余的時候也可以拿到集市上賣,換點零錢貼補家用。哥哥和我后來都成為捕魚撈蝦釣黃鱔的好手,也是跟著父親耳濡目染學習的結果。現在父親已逝,我們也都在養育著自己的孩子,靠專業知識和技能來為他們提供衣食住行,做孩子們眼里“能干”的父親也是我們的目標。
這一集中另一個印象比較深刻的情節是,養蜂人老譚的妻子在他們星夜轉場到下一個放蜂地的時候不無感概地說:“養蜂的樂趣就在于自由,不受人約束,我們就是享受這點自由。”。養蜂人工作的餐風露宿和遷徙辛苦是不言而喻的,但四處漂泊的自由自在這一點卻又讓人心生羨慕而心馳神往。作為一個咨詢顧問有時候也有老譚妻子類似的感覺,從內心深處我珍視職業上的自由。作為一個領域專家,可以被企業或者同行邀請參與他們的咨詢項目并提供專家建議,這樣就可以服務于更多的客戶,而不是局限于一家企業或者自己公司的客戶,也是一種更自由更有價值的選擇。但有時候頻繁的差旅所帶來的漂泊感也讓人時生煩惱。除了少數命運之神的幸運兒,安逸舒適和自由自在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之,只能根據個人的需要和偏愛而取舍和選擇了。
該片的總導演陳曉卿說:我們正經歷太多的歡樂與痛苦,但中國人能苦中作樂,把喜悅通過美食呈現。我們在關注生存的同時,更注重人們對生活的熱愛。”中國有句古諺:民以食為天,吃飽穿暖是人類的基本需求。當人們衣食無憂之后,下一個目標就是對自我意識和自由選擇的追求。“無自由,毋寧死”的聲音曾經振聾發聵,生存和自由,同樣重要,不過最好是由此及彼的和平漸進,正處于這個轉變過程中的中國現在可以說是亂象環生,不過人們珍視自由、追求夢想的那一天也不會太久遠了。
舌尖上的中國2觀后感第四篇
中國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變革體,是世界上最注重家庭觀念的國度,食物背后的道理和故事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遷,各個地域的人們在穿、住、用、行上愈發的相似,似乎當下的中國食物是最能區分一個地域特點的了。飲食文化是人類在長期日常生活中飲食行為習慣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時空相互作用的產物。
自然環境對人們獲得的食物種類起到很大的影響,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其次,自然環境使得人們為了生存而對飲食結構和食物做出選擇。貯存、腌漬、晾曬、冷凍等諸多方式被使用來保存食物,在保存食物的同時也創造了不同風味的食物。
舌尖2中說“這是劇變的中國,人和食物,比任何時候走得更快。無論他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得有多么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白馬占堆爬上四十米的高樹為弟弟獲取蜂蜜,歸鄉華僑的一頓蘿卜飯,為女兒苦練抓跳跳魚技巧的父親,養蜂父親顛簸路途中的患難與共等等,通過食物所承載的那份親情,是更重要的。
這世間最好的廚師,最好的食物永遠都是父母和愛著的人。這不僅在于食物,更是那份親情。
因為中年人外出務工而造成的“鄉村空心化”而形成的“613899”部隊,麥客們低下的效率與現代化社會的格格不入,城市化的不斷進程,裹挾著一些人們走進城市,進入高樓,而他們是否能夠適應?市場化的大潮,是否會讓那些記憶中的味道不復存在?
所以中國這輛列車,請慢點走,讓每一個生命都有自由和尊嚴,每一個人都不被“時代”拋下,每一個人都順利平安地抵達終點。
舌尖上的中國2觀后感第五篇
中原地帶盛產花生,且不像收獲麥子的收割機出現得很早,花生在很長的歷史中都只能靠人工從地下一棵棵刨出來。每年花生收獲的季節,都有一群外鄉人來到我的家鄉,和“麥客”不同的是,她們都是女性。
《舌尖上的中國》里說善待“麥客”是祖輩的傳統,而在我的故鄉,這些花生客們能不能得到善待,純粹要看主人的意思了。
姥姥姥爺心地善良,總是把家里能提供的最好的東西拿出來。而我記憶中最深刻的,要數天黑到看不見時,她們從勞作的地里歸來,吃過飯后,洗洗漱漱,并坐在院子里一起聊天,她們會和媽媽一起聊起家中的情況,也會把家里的孩子和我作比較。現在想來,她們對家里的孩子也必是牽腸掛肚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科技越來越發達,也影響了農業的發展。近幾年,出現了收割花生的“旋耕機”,不再需要純人工收花生了,這些花生客們也漸漸退出了中原農業歷史的舞臺。
這一集里出現的另一種職業,我的家鄉也曾經有過:趕蜂人。小時候家在學校里,學校離村莊都有一段距離,而學校周圍卻是大片大片的土地,每年的特定時期都會有養蜂人來到這里并用帳篷駐扎下來。他們通常是夫妻兩個,而至于他們為何和我爸爸媽媽很熟,我因為年紀太小,已記不起來了,只記得他們會送成瓶的蜂蜜給我們,那時候,我們那里蜂蜜還沒有普及,我們都不太知道蜂蜜怎么吃。對于他們的記憶,還有紫玉米,玉米大都是黃色的,可是他們卻有紫色的玉米,他們把紫玉米給我們,說可以炸爆米花,媽媽帶到姥姥家,用地鍋炸爆米花,炸的時候威力很大,需要用很重的東西,壓著鍋蓋,我記得最后好像鍋都被炸爛了。《舌尖上的中國》里有個特寫是煤氣灶的牌子:君愛妻。我會浮想聯翩,當年在我家附近駐扎過的養蜂人夫妻,是不是也是這么相濡以沫得恩愛呢?
而這些養蜂人也很久沒有再來我的家鄉了,大概是家鄉種植油菜花的土地越來越少了。
有人說第二季很煽情,我卻不這樣認為,這是一檔關注美食背后的文化的,人文情懷無疑是重要且精彩的。里面的一個個小細節,都會讓我們想起很多自己腦海里曾有過的記憶。而且配音詞都恰到好處,不會過于煽情,又能傳達出很多意味深長。比如,最后一段的老華僑,“少年熬成白發,故鄉變了模樣,但各種老味道歷久彌新”,這句平實的記錄,卻會讓人想起古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遠離家鄉后,故鄉的味道也漸漸只存在在記憶中,如今家中祖父一代的人已經全部不在人世。上次回家,和爸爸說起修葺老家房子的事,我們商量著等爸爸退休,把老房子翻修一下,我和姐姐多年后寒暑假期間可以領著孩子回家鄉看看,姐夫還美名其曰:讓孩子到基層鍛煉下。
《舌尖上的中國2》觀后感
看完《舌尖上的中國2》,我最想重復的還是之前朋友們說的那句話,“只有在這部紀錄片里,才能讀懂真正的中國”。回望第一季中滿屏幕數不勝數的美食,具體說來,當初是影片中天人合一的味覺誘惑將這部作品影響的受眾廣度鋪張到了極致。而今,經歷了這么漫長的等待,再看第二季的時候,不管是從拍攝者的技巧還是從立意的視角來說,《舌尖上的中國2》所達到的深度無不讓所有的觀眾深深折服。我們在這里所看到最多的是國人被放大后的美好和純真,還有就是回歸人性本身的種種感動與膜拜。當我們跟隨著制作者的腳步,在一張張畫面里穿梭的時候,我們的心靈也正在踐行著一次次回歸,當我們回到美食,回到鄉村,回到生活,我們才突然發現,那里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一個桃花源。
單從回歸這個意義上來說,《舌尖上的中國2》絕不僅僅是一部美食紀錄片,第一集《腳步》果斷選擇了一個最沉重的話題——中國人的遷徙,也正是這樣的一個基色,才讓我們能夠從那么多的食物中慢慢梳理出越來越多的情緒,生命的感動,生活的無奈,還有就是生存的掙扎。在50分鐘的時間里,制作者用大部分時間地生動講述了中國人與食物的遷徙與演變,僅以一個章節來介紹美食與制造工藝,提到更多的則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麥客。這些游走在廣袤黃土地上人們雖然不是美食的制作者,但是在他們身上卻烙印著見證國民糧食根基演變的淳樸與厚重。
遷徙,就是這樣在一壟壟的麥穗里開始的。
假如不是由于生活所迫,自古就重視安土重遷的國人又怎么會選擇四處奔波?導演特意設置了最真實的對白與交流:一是掙錢后麥客的打算,再者就是割麥人的勞動報酬。從這些質樸的鄉音里,透過所有麥客臉上深深的皺紋,我們同樣也感受到了人性的包容和善良,在這些麥客的心里,同樣也深深埋藏著一個溫暖的地方,那里就是家。家里的孩子盼了大半年,好不容易盼到父母回鄉共同制作一罐魚醬的時候,這個場景竟然一下子就戳中了我們的淚點,短短半個月的相聚之后,在苗家女孩閃閃的淚光里,父親轉身離去的背影逐漸模糊,女孩的心里便積淀著更大的祝福,就在我們聽到這個苗家女孩兒說“爸爸可是很能干的”時候,我們和她一樣,都是一臉的崇拜。
遷徙,就是在這樣一次次重聚與離散中輪回的。
在這群奔波的麥客身上,你可曾看到過自己的身影?“這就是變革著的中國”——這是一句簡單的文案,卻足以引發所有漂泊他鄉的游子們潸然淚下。國人們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走向未來的,在身后這個國家發生滄海巨變的時候,隨之而來的卻是另一個虐心的事實,那么像麥客一樣的人們揮舞著臂膀,他們在大江南北的沃土上收割著希望,身后卻留下了那么多終年不能在父母膝下承歡的留守兒童。
究竟是什么讓這么多的人們拉長了與家的距離?我們看到揚揚黃土地上,愈來愈多的`大型機械作業逼迫著昔日的麥客群體失業或者轉行,不光只有麥客,靠天吃飯的漁民家族,飄無定所的養蜂夫妻,還有生無定數的我們自己......你是否也看到了這些人眼中的淚水,眉心的憂傷和臉上的皺紋?你是否也同樣感受到了四處奔走的痛楚?
麥客,還有那么多有著和麥客們一樣命運的人們,都是最值得我們致敬的人。他們有著不同的家庭出身,卻有著共同的生存信念,他們在飽嘗艱辛同時,也收獲到了來自心靈深處最宏大的幸福。我們在《舌尖上的中國2》里的的確確也聞到了這么多幸福的味道,苗族夫妻手中捧著女兒親手制作的一罐魚醬,自一張欣慰的面孔氤氳出愛與感動;出海打漁的漁民夫妻,他們相互偎依著,那一碗丈夫烹制好的蟹飯里蘊含著無以倫比的愛與幸福;在美國漂泊了四十年的老伯,嘴邊這碗熱乎乎的蘿卜飯中蒸騰著彌足珍貴的愛與眷戀......這些不單單是愛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更是故鄉的味道,無論我們在這個紛繁的塵世間漂泊多遠,也無論我們離開故鄉到底有多久,這些愛的味道都是不可替代和忘懷的。
遷徙,就是在這樣的愛與感動中醞釀出最能入心味道。
愈來愈多的游子們在時代的洪流中攜帶著家鄉的味道匆匆上路,深深埋藏在記憶深處的山村、田野、海洋、城市.....或許都慢慢隱退成了久違的記憶,但是永遠不曾改變的還是我們用以活命的食物本身凝聚著的甜美記憶和濃濃親情。我們跟隨著《舌尖上的中國2》,將自己也混雜進這些奔波在路上的人群里,和他們一樣品嘗著勞動與汗水中的酸楚,也感受著期待與收獲的甜蜜,就像片尾結語所說的那樣,“不管聚散和悲歡,來的有多么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舌尖上的中國2》牽出來的是一縷縷柔軟的思念,從麥客開始的文案,用離別和奔波詮釋出國人的食物故事,在世界上最戀家的中國人身上,過濾出那么多無以超越的情感體驗,同時也勾勒出一道道難以逾越的感情鴻溝,每每觸及都將生生地疼痛。就這部作品而言,她溫柔的背后,同樣積蓄著偉岸的力量,推拉挪移的畫面和穿越回歸的旁白,不是愛國主義的宣傳,卻同樣在那么多充滿家鄉味道的美食佳肴中,一次又一次勾起了所有人關于親人,也關于家鄉那么多的追憶。
上一篇:星爺功夫扎心臺詞合集5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