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語言分析
【第1句】:詩人生平
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序,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是著名的詩人散文家。
徐志摩1918年上海滬江大學畢業后去美國留學,后為見盧梭赴倫敦劍橋大學,獲碩士學位。回國后先后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兼任南京中央大學教授。1923年與聞一多、胡適、梁實秋等人發起組織新月社。1924年泰戈爾訪華,他主動擔任翻譯,并隨他訪日。1927年在上海創辦新月書店及《新月》書刊。1931年任《詩刊》主編。11月19日由南京飛往北平途中因飛機失事遇難。
著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第2句】:寫作背景
“康橋”,現在通譯為“劍橋”,即英國劍橋大學的簡稱。該校創立于1209年,由數十個學院組成。1921年至次年在那學習,寫了《康橋再會吧》。1925年去歐洲漫游后,作《我所知道的康橋》。1928年,再次出游日、美、英等國,11月寫下《再別康橋》。
【第1句】:詩人把“康橋”視為“難得的知己”,“生命的泉源”,精神依戀之故鄉”,《再別康橋》選取康橋有代表性的景色構成意象來表達他對母校的熱愛和依戀。
一是“金柳”,河畔的柳樹,被夕陽染成金色,像盛妝的新娘,艷影倒映在劍河的波光中,也蕩漾在詩人的心頭。
二是綠油油的“青荇”,在康河清澈的柔波中,似在向詩人招手,詩人也甘做一條這樣的水草。
三是“清泉”,在榆蔭下像是天上的彩虹,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四是:“長篙”,撐著滿載星輝的小船,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去尋夢,去放歌。
【第2句】:意境美:
“但我不能放歌”,多情自古傷離別,“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從夕陽西下,到滿船星輝,詩人在康河已留連多時,但終有一別,還是輕輕的來,輕輕的走,悄悄的來,悄悄走吧,連夏是蟲也為我沉默,免得離人更傷感。揮一揮衣袖,悄悄地再別康橋。
詩第1節,三次用“輕輕”,后兩節,三次用“悄悄”,更加渲染了不忍離別而又不得不別的氣氛,產生了輕柔飄逸之美。
【第3句】:《再別康橋》結構美:
全詩7節,每節4行,每行6至8個字,雙行首字都低一格,詩句均齊中又有變化。
【第4句】:音樂美:
【第3句】:語言分析:
節奏每句多為三拍。用韻細密精巧,產生了和諧回環之美。
全詩的韻,是雙線交織或勾連的。節內雙行各自都押韻,基本上每節換一韻。
單行則比較靈活,有的在節內押韻,如第6節單行的“放歌”同“沉默”,與雙行的“笙”同“康橋”交錯編排;有的節與節之間前后勾連,如第1節的“招手”,與第2節的“金柳”,第2節的“艷影”與第3節的“青荇”。
雙行與單行之間有時也前后承接相聯,如第4節末行的“夢”與第5節的開頭的“尋夢”,第5節末行與第6節首行的“放歌”,第6節兩個“沉默”的頂真,第1節與第7節首尾的反復和照應,都構成了音樂的美感。
《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抒發的是什么呢?三句話概括:是一種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后的感傷之情。意是主觀思想感情;境是詩內描寫的客觀景物。何謂意境?是人物的主觀思想情感和客觀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個性色彩的藝術畫面,既稱為有意境。當然我們欣賞徐志摩的詩和欣賞別的詩一樣,需要調動對生活的積累,需要調動我們對知識的積累,然后我們一節節的講這首詩。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這句詩若分析的話,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還有,還加上一句,作別西天的云彩,西天的彩霞給我們一個印象,就是為后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用這句話來概括,為這個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心頭蕩漾",這句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里"柳"——"留",留別有惜別的含義,它給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牽掛用"在我心頭蕩漾",把牽掛表現的非常形象。當然他的手法是比擬的手法(擬人、擬物),與第三句話合在一起講,"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這一句詩突出了康河的明靜和自由自在的狀況,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時表現一種愛心,那水草好像在歡迎著詩人的到來。再次,我覺得它不是完全脫離中國詩歌的意境的,它和中國的古詩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句是化客為主,第三句是移主為客,做到兩相交融,物我難忘。這兩句詩正好表現出徐志摩和康橋的密切關系。這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三個方面:確定了理想,步入了詩壇,美妙的風光中,抒發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而我們欣賞詩也是從形象入手,來逐漸接受詩人的心靈的。第四節是轉折點,"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這句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實"是景物的描寫,"虛"是象征手法的運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來,"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一片紅光,是實寫。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擋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紅,有的綠,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這個"揉"寫的很好,同時也是自己夢想的破滅。那么這個夢引起我們什么感覺呢?這使我想起了聞一多先生紀念它的長女夭折時寫的一首詩。他用了一個比喻"像夏天里的一個夢,像夢里的一聲鐘",大家知道夢時美好的,鐘時悠揚的,然而是短暫的,所以彩虹似的夢似美麗而短暫的。1927年他的夢想破滅了,又與陸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節,既然談到夢,那么這次再來康橋,再回母校,是不是來尋夢的呢?"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慢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處放歌。"這句詩是徐志摩對往昔生活的回憶、留戀,他在康橋生活的兩年,悠哉悠哉。他那時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實的,對明天懷著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輝"來比喻那時的生活,帶有象征的意味。
最好的詩詩第三句詩。過去的已經成為歷史,回到現實仍然是哀傷,所以"悄悄是離別的笙蕭,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句詩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現了徐志摩對康橋的情感,集中表現了離別的惆悵。這句詩就需要聯系別的詩,包括古詩來理解。"悄悄是離別的笙蕭"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蘇軾的《前赤壁賦》中描述了蕭聲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聲是歡悅的,所以"蕭"來比喻"悄悄"來說明詩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動作帶有詩人的感情,接著"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詩歌講究精練,為什么一再重復"沉默""悄悄""輕輕"?這不是浪費語言,而恰恰是他的重點。
其實"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鈴》中的語句"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再如蘇軾的詞《江城子》,他回憶他的妻子王弗死后的十年,回憶他們相見的時候"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此處無聲勝有聲",還有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使用反襯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開,可惜好友欲離我而去。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下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內。"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往往用在評價詩,意思詩不說愁,卻把愁表現得最為恰當,看著朋友走掉,長久孤立的站著,表現感情的深厚。如王維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即抒情"。所以"唯見長江天際流"能引起我們很多的遐想,又如利于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只要能讓我們產生聯想的詩就是好詩,這些都告訴我們欣賞詩要調動我們知識的積累,像形、相似的詩能在頭腦中產生,用此來理解新詩。寫得好都是詩人生活經歷的提煉和升華,換句話,我們通過生活的橋梁可以達到詩人的心靈。例如,剛離開父母的學子讀《再別康橋》是不是更有感覺?為什么"沉默時感情最深"呢?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達時飛機、船都已走了,但送別的人佇立不動,若有所思。結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康橋尚且如此,詩人何以堪?實際反襯了詩人對康橋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帶著詩人的主觀感情了。
第七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我認為"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夢,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帶走,因此再別康橋不是和他母校告別,而是和給他一生帶來最大變化的康橋文化的告別,是再別康橋理想。以上才是深入理解了這首詩。
再粗略講一下,《再別康橋》這首詩充分體現了新舊詩派的"三美",即繪畫美,建筑美,音樂美。音樂美是徐志摩最強調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復的,加強節奏感,且其中的詞是重疊的,例如"悄悄"、"輕輕"、"沉默",再者每句詩換韻,因為感情是變化的,所以不是一韻到底的。再是音尺,"輕輕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潑好動的性格,再是壓韻。所謂建筑美,【第1句】:三句詩排在前面,【第2句】: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筑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視覺美,音樂是聽覺,繪畫是視覺,視覺美與聽覺美融通,讀起來才會感覺好。再談到繪畫美即是詞美,如"金柳""柔波""星輝""軟泥""青荇"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動態感和柔美感。
這三者結合起來,徐志摩追求"整體當中求變化,參差當中求異",顯示出新月似的特點和個性,所以我概括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飄逸的風格。
《再別康橋》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宛如一曲優雅動聽的輕音樂。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國訪問,舊地重游,勃發了詩興,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化作縷縷情思,融匯在所抒寫的康橋美麗的景色里,也馳騁在詩人的想象之中。
全詩以“輕輕的”“走”“來”“招手”“作別云彩”起筆,接著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
這首詩表現出詩人高度的藝術技巧。詩人將具體景物與想象糅合在一起構成詩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巧妙地把氣氛、感情、景象融匯為意境,達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詩的結構形式嚴謹整齊,錯落有致。全詩7節,每節4行,組成兩個平行臺階;【第1句】:3行稍短,【第2句】:4行稍長,每行6至8字不等,詩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詩與自由詩二者的形式糅合起來,使之成為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現代化的建筑美。詩的語言清新秀麗,節奏輕柔委婉,和諧自然,伴隨著情感的起伏跳躍,猶如一曲悅耳徐緩的散板,輕盈婉轉,撥動著讀者的心弦。
詩人聞一多20年代曾提倡現代詩歌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筑的美”,《再別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
《離騷》教學設計及語言分析
引導語:《離騷》是我國文學史上一朵璀璨的奇葩,其文學地位唯有司馬遷的《史記》可與之一比,對于學生們來說,學習這篇文章,我們主要主要的學習目標是:理解詩人熱愛祖國、憂國憂民的情懷,培養學生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并學習詩人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執著追求理想的高尚節操。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離騷》教學設計及全文語言分析。
《離騷》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了解騷體詩的形式特點,培養學生初步鑒賞能力
了解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特征,體會詩歌象征手法運用的效果
了解《離騷》語言風格特點,理解文章節選部分的主旨
【教學重難點】
重點
通過鑒賞《離騷》中的詩句,學習屈原憂國憂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鑒賞詩歌的比興手法
難點
引導學生掌握騷體詩的形式特點,培養他們的鑒賞能力
引導學生初步掌握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特征,體會詩歌象征手法的運用
教學過程
【導入】
同學們,端午節快要到了,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賽龍舟.這個習俗就是為了紀念屈原的,今天,我們追溯歷史的長河走近屈原,通過學習《離騷》來認識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知人論世—屈原簡介
屈原(約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曾任楚國的左徒和三閭大夫.“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者.其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約23篇.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賢相的政治,認為只有圣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有強烈的憂國憂民思想.據《史記•屈原列傳》所載,并用屈原作品相印證,屈原曾輔助懷王,議論國事及應對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外交方面參加合縱派與秦斗爭,兩度出使齊國.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宋代黃伯思在《校訂楚辭序》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后世稱這種詩體為“楚辭體”或“騷體”.
“以”–“之”–“兮”,參差不齊,長短不拘,辭藻華美,對偶工巧.
從漢代開始,《楚辭》成為了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總集名,西漢劉向輯.《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共373句,2490字,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離騷》有常被舉作屈原全部作品的總稱.在文學史上,還常以“風騷”并稱,用“風”來概括《詩經》,用“騷”來概括《楚辭》.
【板書】鑒賞語句,以意逆志
【點撥】研討與練習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節選第一段的學習:主要通過鑒賞這兩句詩展開問題探究,重點詞語是第一句的“太息”和“哀”和第二句中的“朝誶而夕替”.
解釋句意和詞義
謇(jiǎn)蕙(huì)偭(miǎn)溘(kè)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我聲聲嘆息掩面拭淚,哀傷百姓生活的多災多難.)
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suì)而夕替.(我雖然崇尚美德而約束自己啊,可早上進諫晚上即遭貶黜.)
【第1句】:想一想﹑議一議﹑小組內交流,推選代表發言
①首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就是說他聲聲嘆息掩面拭淚,那他為什么流淚呢?
明確:哀民生之多艱,為國家為百姓而感到憂愁,為國計民生感到深沉的悲哀.
②屈原說自己“朝誶而夕替”,造成他的不公平遭遇的原因有哪些呢?
學生小組討論,必須做到言之有理,一切分析從詩文出發.
明確: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分析: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崇尚美德,潔身自好.)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懷王賢愚不分,荒唐昏庸.)
眾女嫉余之娥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群臣嫉賢妒能,誣陷忠良.)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世俗之人投機取巧,違背道義,歪曲事實,互相茍合取悅他人.)
舉世皆濁而我獨清.
③由此可見,這是一個是非顛倒、黑白不分的腐朽社會.那么屈原面對這種黑暗的政治現實,他的心情如何?
明確: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憂愁郁悶)
④屈原連用兩個表達苦悶的詞,可見他內心憂悶之深.他為自己的遭遇悲憤萬端,那么他會改變自己的初衷,與那些奸詐群臣同流合污嗎?(沒有)
他的態度如何?請用原文的話回答.
明確: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政治越是黑暗,屈原越是忠貞不屈,嫉惡如仇,不同流合污,寧愿突然死去也不愿做出世俗小人的丑態,只因他崇尚美德,雖九死未悔.正是這樣,才更能夠表現屈原的愛國憂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他的愁不是為自己而愁,而是為國家而愁,為民生而愁!
⑤但是他內心的憂傷與苦悶依然是難于排解.那么屈原是怎么樣平衡自己的內心?同學們可以看接下去的四句話.在這四句話中屈原分別寫了什么?
明確:鷙鳥,前世,方圜,異道.自己和群臣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正如鷙鳥和群鳥是不同的,方和圓不可能相合,何況道不同,就更不能相安.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
⑥屈原雖然遭受了不公平,但是他能夠暫時地“屈心而抑志”,是什么在支撐著他?他強大的精神力量來自哪里?
明確: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明屈原要以前圣為榜樣,保持清白為正道而死,這本來就是前世的圣人所推崇的,這是屈原強大的精神支柱,前世的明君賢臣,就是引導他追求進步政治理想的活生生的例子.屈原到死都念念不忘他的“美政”,即君明臣賢、選賢舉能,死了也要和歷史上的明君賢臣比肩而立.
⑦既然屈原有如此強大的精神支柱,為了追求理想,九死未悔,為什么最后還是選擇了跳江呢?
明確:各抒己見,言之有理即可.
死可以明志,生卻可以踐志.
⑧由第一段分析《離騷》的藝術特色.
明確:(1)含蓄的比興手法的運用.
靈修(君王),娥眉(美德),眾女(造謠中傷自己的朝臣)
鷙(詩人自己),鳥(群臣)
(2)對偶句式的運用.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
(上下句內部各自構成對偶;上下句之間也構成對偶.)
補充:
作者常以“香草”、“美物”來比喻自己、和君王,并表達政治理想.這是《離騷》的一大藝術特色,這種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這種方法在古典詩詞中廣泛運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抒難抒之情.
“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于君”
——東漢王逸
《詩三百》好的作品,都是寫實感.實感自然是文學主要的生命,但文學還有第二個生命,曰想象力.從想象力中活跳出實感來,才算是極文學之能事.就這一點論,屈原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不只前無古人,截至今日止,仍是后無來者.——梁啟超《屈原研究》
【第2句】:課后延伸:由屈原之死所想到的
寫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小組之間交流.
離騷語言分析
參差不齊的文案形式
《離騷》吸取楚地民歌的語言特點,打破了《詩經》的四言句式,把句式加長,擴大了詩歌的容量。屈原不僅采用靈活變化的民歌句法,又在此基礎上吸收了戰國時散文的句法,在作品中使用了“路漫漫”、“長太息”等,從而創造了一種節奏分明而參差錯落的雜言句式。
《離騷》中出現了不少“言對”,即工巧的對偶:“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還出現了一些“事對”,就是上下句所用的典故相對:“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寧戚之謳歌兮,齊桓聞以該輔。”但是這類文案在屈原作品中僅占少數,參差錯落的文案占著絕對的.優勢。
從節奏效果看,《詩經》傾向于整齊勻稱,屈原的作品傾向于參差錯落。一般來說,《詩經》中的詩以四字句為典型句式,句中是二二節奏;《離騷》的典型句是【第5句】:六字句,句中常常是三三或三二節奏。“四言簡質,句短而調未舒;七言浮靡,文繁而調易雜”。
《離騷》既非四言,也非七言,而是句式靈活多變的自由體,“折繁簡之衷,居文質之要”,語言節奏自有獨到的妙處。交叉使用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九字句,通過字數的增加與減少,有意造成跌宕起伏的語言節奏,形成《離騷》特殊的語言節奏美。
錯落變化的文案結構
《離騷》與《詩經》的區別在于,當上下兩句有可能形成對偶的時候,《離騷》有意識地變換詞語的結構形式,使之具有錯落之美,如“駕八龍之蜿蜿兮,載云旗之委蛇”、“攬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蜿蜿”與“委蛇”是疊音詞與連綿詞相對,“掩涕”與“浪浪”是詞組與疊音詞相對,對應的詞語或詞組結構發生變化,是為了使語言形式發生變化,從而形成詩歌語言的節奏變化。
《離騷》“乎”和“于”的用法,很能說明屈原有意追求錯落的特點。“《離騷》語法,凡二句中連用介詞‘于’‘乎’時,必上句用‘于’,下句用‘乎’,‘朝發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飲余馬于咸池兮,總余轡乎扶桑’、‘夕歸次于窮石兮,朝濯發乎洧盤’……胥其例也。”
《離騷》大量使用雙音實義二字結構,大量使用連綿詞:耿介、謇謇、冉冉、郁邑、岌岌、菲菲、歔欷、逍遙、相羊、周流、啾啾,等等。雙聲、疊韻、重言,錯雜相間,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節奏感和音調美。
“兮”字的普遍使用
“兮”字在屈原的作品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離騷》中即普遍使用。
“兮”字并非《楚辭》所獨有,在北方文學中也較早地、大量地使用,“十五國風”中除《秦風》外,十四國風中都有“兮”字出現,而且多達236次。《詩經》中的“兮”字一般是用在句末,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兮”字的典型句式;還有用在句中的文案,如“寬兮綽兮”、“伯兮朅兮”,但是這樣的用法相對來說只占少數。
到屈原的作品,“兮”字用得更為廣泛,而且有比較嚴格的規律性,用“兮”雖然不是屈原作品的特長,但是用得奇特、富有創造性并因此成為屈原作品語言形式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屈原劃時代的創造。
從《離騷》來看,兩句用一“兮”字,用在奇句末尾,這種用法對調整詩歌節奏起著很大作用。“兮”本來是個語助詞,許慎說:“兮,語所稽也”,段玉裁說:“語于此而少駐也,此與‘哉,言之間也’相似”。從屈原作品使用的情況看,“兮”都是語氣助詞,如果譯成現代漢語,相當于語氣詞“呵”。
郭沫若、聞一多認為“呵”是“兮”字的本音。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凡今本《老子》的“兮”都寫作“呵”,證明郭、聞二位先生的推斷是有根據的。如此“兮”字的作用主要是強化情感、延長音節、調整節奏,增強詩歌語言的音樂美。
白居易諷諭詩的語言分析
白居易詩一向被稱為“淺切”(李肇《國史補》卷下)、“俗”(蘇軾《祭柳子玉文》,《東坡前集》卷三五),甚至有“老嫗能解”之說(惠洪《冷齋夜話》)。這些評論和傳說都是就白詩的整體印象而言,而且有夸大貶斥之意。“老嫗能解”更明顯出于宋人臆造,與白詩的實際情況完全不符。白詩按照作者本人所劃分的類別,其語言運用和風格也存在著一定區別。其中,在語言斟酌上用力最多的,當屬諷諭詩和長篇排律(當然,與白居易的藝術天性更為吻合、寫得最為優美的應該是《長恨歌》、《琵琶行》等長篇歌行);寫得比較隨意的,則是閑適詩和其他律體詩。
諷諭詩按詩體原分為兩部分:“古調詩五言”和“新樂府雜言”,被作者本人分別編入《白氏文集》的卷【第1句】:二和卷【第3句】:四(1)。諷諭詩被作者視同諫章,“上以廣宸聰,副憂勤,次以酬恩獎,塞言責”(白居易《與元九書》,《白居易集》卷四五),其直接言說對象為君主和整個官僚階層,由作者賦予了這樣嚴肅的意義,在語言運用上當然不可能十分隨意;除了體現作者的言責和思想外,還必須能夠體現合于作者詞臣身份的遠高于一般水平的文學修養,在文采上至少不能輸于其他文人詩作或章奏表狀,此外還要合于官場交際和政治話語的規范(2)。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它的政治和文學效果。
白居易在《新樂府序》中對語言運用提出過明確要求:“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新樂府序》全篇其實都是言必有據,這里提出的質、徑、直、切四條標準都有來歷,其涵義與所謂“俚俗”絕不相同。《荀子性惡》稱:“少言則徑而省。”《論衡正說》有所謂“徑直之文”。《漢書司馬遷傳》稱司馬遷有良史之才,“辯而不華,質而不俚”(3)。《文心雕龍明詩》稱古詩“直而不野”,“怊悵切情”,《體性》贊賞“辭直義暢,切理厭心”,《比興》謂“比興雖繁,以切至為貴”。根據以上典據,可知“質”的意思是質實、真實,“徑”的意思是不費言、不迂曲,“直”的意思是坦直真率,“切”的意思是表達(包括運用比興等手法)真切易曉。這四條標準都是就文人創作傳統而言,并且以某些經典作品為典范。它所排斥的,僅僅是文人創作傳統中的另一類華麗、空洞、繁縟、迂曲的風格;不但不排斥典雅莊重的風格,相反,恰恰要以它的方式努力達到這一風格。此外還應注意,《新樂府序》所言還不能涵括諷諭詩中的另兩卷五言古詩,五言古詩中由于包含大量興寄體作品,其風格當然更顯得古雅典重。
這種風格要求直接體現在諷諭詩的修辭和語言選擇上。與人們可能有的.“俗”的印象相反,諷諭詩中大量使用了來自經、史、子及前代詩文的典故和書面成語。有些作品為追求特定效果,幾乎句句有經典來歷,如《賀雨》。當然,《新樂府》中也有少數作品幾乎不使用典故,如《賣炭翁》、《陰山道》、《紫毫筆》。但這樣的作品數量極少,不能代表諷諭詩的總體情況。以下是對諷諭詩中五言古詩與新樂府雜言兩類作品使用典故(事典)和書面成語(語典)情況的統計結果:
五言古詩,共122篇2894句。使用典故或引用經典完整思想的,為177例;其中《左傳》9例,《論語》9例,《莊子》5例,《戰國策》5例,《禮記》15例,《史記》32例,《漢書》16例,《晉書》7例(其他略)。下面給出《左傳》的用例:
《雜興三首》:楚王多內寵。(昭七)吳王心日侈。(哀元)伍員諫已死。(哀十一)《贈樊著作》:雖有良史才。(宣二)《感鶴》:況乘大夫軒。(閔二)《贈內》:冀缺一農夫。(僖三十三)《寄唐生》:功高虞人箴。(襄四)《寓意詩五首》:白水指為盟。(僖二十四)《答桐花》:雄雞自斷尾。(昭二十二)使用其他書面成語的,約930例(4);其中《詩經》77例,《尚書》25例,《周易》23例,《禮記》37例,《左傳》40例,《論語》29例,《老子》15例,《莊子》29例,《楚辭》29例,《史記》39例,《漢書》35例,漢代文(賦)約40例,古詩20例,六朝詩約140例,六朝文(賦)約90例(其他略)。下面也給出《左傳》的用例:
《賀雨》:遂下罪己詔。(莊十一:禹湯罪己。)慈和與儉恭。(昭二十八:慈和遍服曰順。)已責寬三農。(成二:乃大戶,已責。)皇天與后土。(僖十五:君履后土而戴皇天。)《讀張籍古樂府》: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僖二十四:言,身之文也。)《兇宅》:一興八百年。(宣三:卜世三十,卜年七百。)《題海圖屏風》:鯨鯢得其便。(宣十二:取其鯨鯢而封之。)《月燈閣避暑》:無如出塵囂。(昭三:湫隘囂塵。)《哭劉敦質》:如何天不吊。(哀十六:旻天不吊。)《雜興三首》:楚王多內寵。(閔二:內寵并后。)奸邪得藉手。(襄十一:茍有以藉手。)《折劍頭》:疑是斬鯨鯢。(宣十二:取其鯨鯢而封之。)《感鶴》:委質小池內。(僖二十三:策名委質。)《悲哉行》:身不擐戎衣。(成十三:文公躬擐甲胄。)《紫藤》:又如妖婦人,綢繆蠱其夫。(昭元:是謂近女室,疾如蠱。)《采地黃者》:持以易糇糧。(宣十一:具糇糧。)《薛中丞》:再使秉王度。(昭十二:思我王度。)《夏旱》:憫然望歲者。(昭三十二:閔閔焉如農夫之望歲。)《丘中有一士》:每選隙地居。(哀十二:宋鄭之間有隙地焉。)《寄隱者》:當國握樞務。(襄十九:鄭人使子展當國。)《大水》:自覓錐刀利。(昭六:錐刀之末,將盡爭之。)《續古詩十首》:晝居不逾閾。(僖二十二:見兄弟不逾閾。)不察心無瑕。(閔元:心茍無瑕。)上有和鳴雁。(莊二十二:和鳴鏘鏘。)《重賦》:浚我以求寵。(襄二十四:謂子浚我以生乎?)《不致仕》:年高須告老。(襄七:晉韓獻子告老。)《買花》:上張幄幕庇。(昭十:私具幄幕。)《贈友五首》:由茲六氣順。(昭元:天有六氣。)待君佐邦柄。(哀十七:國子實執齊柄。)待君秉利權。(襄二十三:既有利權,又執民柄。)寬猛政不一。(昭二十: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讀史五首》:禍患如棼絲。(隱四:猶治絲而棼之也。)明則有刑辟。(昭六:不為刑辟。)《和思歸樂》:獲戾自東洛。(昭三:唯懼獲戾。)《和陽城驛》:誓心除國蠹。(襄二十二:國之蠹也。)決死犯天威。(僖九:天威不違顏咫尺。)《答桐花》:受君封植力。(昭二:宿敢不封殖此樹。)《反鮑明遠白頭吟》:各有能不能。(成五:且人各有能有不能。)《青冢》:一掬沙培?。(襄二十四:部婁無松柏。)同儕傾寵幸。(僖二十三:晉鄭同儕。)
我的叔叔于勒課文語言分析
這篇小說,運用生動、形象的文學語言,描寫了典型環境,展示了故事情節,塑了人物性格,表現了極為深刻的主題。
小說的一開頭就以簡明的語言,描寫了“我”的家境:“拮據一詞活畫出這種家境的概況;幾個生活細節的描述,為讀者展示了小資產階級追求金錢的丑態。這是故事的開端。
盡管“生活拮據”,“每星期日,我們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去散步”,“衣冠整齊”,表明莊重,迎接“貴賓”;“每星期日”時間上說殷切之情,“海邊棧橋”,特定的地點,迎接“全家唯一的希望”。誰?父親“永不變更的話”加以揭破——于勒叔叔。“永不變更”,次數之多,盼望之切,是一種間接的心理描寫。“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通過語言寫心理,為后文的不相認埋下伏筆。
“哲爾賽島的旅行”,是故事情節發展的高潮。在“渴望和夢想”中動身了,因此看大海是“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景色輕快而明麗,正是他們充滿幻想的美好心境的寫照。船上“漂亮的太太吃牡蠣”的事件把情節推向高潮。“她們的吃法很文雅”吸引了父親,并且“被……打動了”這反映了父親性格的另一側面:虛偽的附庸風雅。對母親的心理描寫和語言描寫,淋漓盡致的刻畫了這個吝嗇、自私、愛虛榮的人物個性。她的“遲疑”的心理,“不痛快”的表情,以及“別把男孩子慣壞了”的托詞都是極為典型的。當發現老水手時,父親和母親的心理、動作、表情、語言的描寫,充分地表現了他們的自私、庸俗、貪婪、冷酷,尤其是愛慕虛榮的人物共性,而他們又有個性的`差異,母親遠比父親來得精明、潑辣,有心計。菲利普多年來盼于勒回來只會說那么一句慨嘆的話:“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而她的妻子對于勒的稱贊卻甜得發膩。在游船上發現于勒是窮光蛋時,兩個人的表現也不同。丈夫是內心驚恐,神態異常、語無倫次,只會向老婆討主意:“咱們怎么辦?”而他的妻子一面發恨罵于勒是“賊”,是“流氓”;一面遇亂不慌,果斷地帶領一家人轉移了“陣地”,脫離了危險區。我們要仔細地玩味這一部分的語言,認真分析各種描寫手法的運用。
“我”和母親關于“小費”的爭論,是對母親性格完成的最后一筆:“嚇了一跳”,“直望著”的表情動作;“你簡直是瘋了!……”的語言,都充分地揭露了這個自私,冷酷人物的丑惡心靈。
上一篇:精神小伙團隊臺詞合集7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