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君的詩詞欣賞
春去秋來的日子
唯有這一天
我為自己畫眉
兩束翠碧的艾草
淡掃在高高的門楣
在萬千人盛裝的.偃仰中
他依然帶杜衡兮披荷衣
踏著河岸歸來
走進
那以快樂祭奠的
悲傷里
芳草萋萋
遠樹離離
我坐在陰晦的山阿
等待著與他相遇
穿崖的歌聲
漸漸由婉轉(zhuǎn)變成沉郁
水波蕩漾,蒲生葦?shù)?/p>
在時間的流離輾轉(zhuǎn)中
無人能解
他的心意
今日山中的煙蘿呵
曾經(jīng)別上他的衣襟
龍舟的號子縱然穿透人心
也終不及那楚歌一曲
——思夫君兮太息,極勞心兮忡忡
他走過烽火城池
走向月白江青
卻再也走不進
那楚國江山
風(fēng)華如昔
他寫朝蘭暮槿
寫萇弘化碧
卻再寫不出
這落日西沉
秋華已矣
夜闌風(fēng)起
他也不曾來與我相聚
那一首不曾傳世的絕題
原來
生命是最后一筆
秋的詩詞欣賞
七絕·秋荷
紅顏劫了蘊蓮蓬,綠傘枯榮猶桿撐。
縱使污泥濃染重,玉肌出水勝芙蓉。
鷓鴣天·秋雨
秋風(fēng)斜雨出夢醒,憑窗披褂觀城縈。
迷茫深院霧朦影,惆悵高檐滴到明。
池水冷,噤蛙聲,東籬黃甲斗歪風(fēng)。
紅塵天沐蒼穹凈,霞映萬里寰宇同。
浣溪沙·秋吟
黃紫赤青蘊阜豐,天高卷云引魚驚。
寒蟬噤聲隱紅楓。
獨倚樓欄明月賞,東籬把酒觀菊娉。
秋詩吟誦勝春風(fēng)。
浪淘沙·秋愁
秋令夜初寒,白露闌珊。三更獨飲對金蟾。
寂寞憑欄抬首覽,星爍河湍。
鐘響攪無眠,蛩囀啞蟬。秋思寄語詠詩填。
鴻雁平安傳彼岸,共和嬋娟。
清明的詩詞欣賞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淮南子》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關(guān)于“清明”兩字的來歷,《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作為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承繼著許多約定俗成的習(xí)慣和活動,催發(fā)著無數(shù)詩人騷客的詩情雅興,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下面是關(guān)于清明節(jié)古詩詞欣賞的內(nèi)容,歡迎閱讀!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作者簡介: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唐代詩人,漢族,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
【欣賞】清明,一向給人的印象總是一片濕雨。或是風(fēng)狂雨恣,或是和風(fēng)細雨,從清晨開始,至黃昏之際,在煙雨彌漫的山野中,在泥濘難行的小路上,總有頂風(fēng)冒雨,點綴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掃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攜幼,或一二個孤影,跚跚獨行。遠山隱在云霧里,近樹籠在孤煙前,小橋流水,愁鴉悲啼,雨洗清秋,風(fēng)吹哀愁,唯見煙雨一片蒼茫,不見人家與炊煙。好一個傷感寂寥的行旅,好一個凄迷彷徨的畫面。抬頭偶望,墓地黯然見:百墳拱起,千碑林立;煙雨朦朦,青草何離離。一片荒涼,一片凄迷,一片死寂!山孤煙霧薄,樹小雨聲稀!風(fēng)飄飄,雨瀟瀟,哀思悠悠,悲情渺渺,莫道不銷魂,何處暗香盈袖?拔凈一片亂草,擺下幾杯冷酒,燒上一把紙錢,風(fēng)雨愁煞人,杯土帶愁,雜草含煙,竟無言以對,唯有心底彌滿幽幽的愁緒和淡淡的哀愁!死者長已矣,存者永懷悲!音容笑貌,歷歷在目,諄諄教誨,猶言在耳,但客心逐流水,隨緣到天涯,念千里孤墳何處話凄涼?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作者簡介:宋之問,字延清,一名少連,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一說虢州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縣)人。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
【欣賞】騎馬催程恰逢寒食節(jié),路途之上風(fēng)景已呈晚春之色。可嘆我向江邊遠眺,看不到一個熟悉的身影。寒食之節(jié),不見火星。晚春景色,木葉凋零,更覺清冷。馬蹄絕難得輕。眼前之人,盡是陌生,自然生自憐之情。此時出行,不是如此風(fēng)物與人情而何?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fēng)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作者簡介:韓翃(?-785?)唐代詩人。字君平,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十三年(754)進士。
【欣賞】據(jù)孟棨《本事詩》記載:德宗時制誥缺乏人才,中書省提名請求御批,德宗批復(fù)說:“與韓翃”,當(dāng)時有兩個韓翃,于是中書省又以兩人的名字同時進呈。德宗便批與寫“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韓翃。這雖是一段佳話,但足見《寒食》這首詩的廣泛流傳和受到的賞識。
這是一首諷刺詩,但詩人的'筆法巧妙含蓄。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繪了一幅寒食節(jié)長安城內(nèi)富于濃郁情味的風(fēng)俗畫。實際上,透過字里行間可感受到作者懷著強烈的不滿,對當(dāng)時權(quán)勢顯赫、作威作福的宦官進行了深刻的諷刺。中唐以后,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quán)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對此都極為憤慨。本詩正是因此而發(fā)。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fēng)御柳斜”,這兩句描寫春日長安城花開柳拂的景色。“無處”指花開既多又廣、“飛花”寫花開的盛況,時值春日,長安城到處是飛花柳絮,一派繽紛絢爛的景象。“東風(fēng)”指春風(fēng),“御柳斜”是狀摹宮苑楊柳在春風(fēng)吹拂下的搖擺姿態(tài)。“斜”字用得妙,生動地寫出了柳枝的搖曳之神。這是寒食節(jié)京城的白天景色。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宮苑。下面接著寫宮苑傍晚的景象。“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是寫天黑時分,宮苑里傳送著一支支由皇帝恩賜給宦官的蠟燭。蠟燭燃燒通明,升騰起淡淡的煙霧,裊裊娜娜地縈繞在宦官家,到處彌漫著威福恩加的氣勢!使人如見他們那種炙手可熱、得意洋洋的驕橫神態(tài)。在封建習(xí)俗的統(tǒng)治下,不要說全城百姓,就連那些不是寵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煙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唯獨這些宦官之家,燭火通明,煙霧繚繞。由一斑而見全豹,僅此一點,足見這些宦官平日如何弄權(quán)倚勢,欺壓賢良。作者在這里僅用兩句詩,寫了一件傳蠟燭的事情,就對皇帝的厚待親信宦官,宦官的可惡可憎的面目暴露無遺,達到了辛辣諷刺的目的。
紅樓夢的詩詞欣賞
紅樓夢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的偉大作品,從本書反映的思想傾向看,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義思想,那么你知道有哪些詩詞嗎?下面和小編一起來欣賞吧!
女媧石上偈語
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誰記去作奇?zhèn)鳎?/p>
【詩詞鑒賞】
《紅樓夢》的作者為了便于發(fā)抒感慨,也為了引起讀者的興味,在全書開頭就把讀者引入一個迷離倘恍的神話世界,借人們都熟悉的女媧補天的神話,巧妙地虛構(gòu)了一個頑石“幻形人世”的故事。石頭的經(jīng)歷,便是賈寶玉的經(jīng)歷;石頭,便是賈寶玉的象征,也含有作者曹雪芹的影子。
“無材可去補蒼天”,是作者對自己處在封建社會末世不能有所作為的悲憤和感慨。作者他從自身的經(jīng)歷中看到作者他出身的貴族社會的腐敗、墮落,作者他曾經(jīng)心愛的美好的一切也都隨著無可挽回地破敗下去了。
作者他從一種樸素的辯證法的觀點,認識到這種結(jié)局的必然性,認識到貴族階級不配有更好的命運,因而對作者他們進行了無情的暴露和鞭笞。
然而作者對作者他已往的富貴榮華生活又不無留戀,特別是對作者他熱烈贊美的諸多人物(多為純潔善良的青年女性)隨著封建家族的敗亡而玉石俱焚,悲惋痛惜不已。作者他也曾想有一番作為,去補封建社會破了的“天”,但社會沒有給作者他這樣一個機會(有機會也未必有辦法)去干一番事業(yè)。以至使作者他“半生潦倒,一事無成”,在貧窮寂寞中度過了自己的后半生。所以,“枉入紅塵若許年”,說的是賈寶玉,也未嘗不是作者自己的慨嘆。
作者把那塊石頭稱為“頑石”,也大有深意。頑石的特點是棱角分明,執(zhí)拗死硬,毫不通融。人如果具備這種品格,就必然同那個庸俗卑劣的上層社會處處榫頭對不上卯眼。
作者他不適應(yīng)這個社會的需要,這個社會就必然要排斥作者他,不容作者他。第三回書中的《西江月》詞批寶玉是“潦倒不通事務(wù),愚頑怕讀文章”、“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正是寶玉頑石性格的寫照。這字面上的嘲罵,實際是用反語來贊美寶玉不同那個惡濁社會合作的叛逆性格。
題《金陵十二釵》一絕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詩詞鑒賞】
這首五言絕句,也寫在第一回里。書中說,空空道人訪道求仙從青埂峰下經(jīng)過,把那塊頑石上的文字從頭至尾抄錄回來,以《石頭記》的書名在世上流傳。后來曹雪芹在悼紅軒里把這部書“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整理成長篇章回體小說,并把書名改為《金陵十二釵》,并題寫了這首詩。當(dāng)然這都是作者用的煙云模糊法,其實作者就是曹雪芹。這首小詩語言雖然通俗淺近,感慨卻頗為深遠。
《紅樓夢》今天已成為飲譽世界的名著了。可是在二百多年前作者寫書的那個時代,小說被看做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無聊的東西,正統(tǒng)的知識分子是不屑為之的。
從封建階級的正統(tǒng)觀念來看,作者寫石頭“幻形入世”是荒唐的,寫大觀園內(nèi)小兒女之間你你我我、思恩怨怨的情愛也是荒唐的,揭露那些詩禮蓉纓之族、鐘鳴鼎食之家內(nèi)部的腐朽墮落,則更是荒唐、無有意義的。
所以作者解嘲似地“承認”是“滿紙荒唐言”。然而作者自己深深懂得作者他絕不是為了給世人消愁破悶兒來寫這部書的,而是把自己一生“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tài)”的經(jīng)歷,加以藝術(shù)的概括和提煉。塑造了眾多類型的人物,來表明作者他對人生社會的認識,寄托作者他難以言喻的感慨,既是贊歌,又是悲歌和挽歌。
和作者關(guān)系最密切的“脂硯齋”(名姓已無可考)在書上寫下這樣批語:“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甲戌本第一回)可見作者是以淚和墨寫下這部書的。
作者擔(dān)心作者他這部嘔心瀝血之作不被后人理解,預(yù)料到有人會嘲笑作者他愚癡。果然不出作者所料,二百多年來人們對<紅樓夢>及其作者的議論真是五花八門,贊嘆其博學(xué)多才者有之,欣賞其生花妙筆者有之,艷羨書中描寫的歌舞繁華者有之,以寶玉或箋玉自命者有之,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更有甚者,一些封建道學(xué)家認為這部書是“誘為不軌”、“棄禮滅義”,是“”,主張燒毀禁絕;并且有人編出故事詛咒作者斷子絕孫,死后得了“冥報”等等。魯迅先生說《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jīng)學(xué)家看見《易》,道學(xué)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癩頭僧嘲甄士隱
慣養(yǎng)嬌生笑你癡,菱花空對雪澌澌。
好防佳節(jié)元宵后,便是煙消火滅時。
【詩詞鑒賞】
這首詩出現(xiàn)在第一回中。甄士隱抱著可愛的獨生女兒英蓮到街上散心,突然走來一個癩頭和尚和一個破足道士,那癲頭僧看見甄土隱懷中的英蓮便放聲大哭,說她是“有命無運,累及爹娘之物”,讓甄士隱把孩子舍給作者他。甄士隱以為是瘋話,轉(zhuǎn)身回去,那疙頭僧便指著甄士隱大笑,念出這四句讖語式的詩。
《紅樓夢》一開頭,就寫了甄士隱和樂甜美的小家庭破敗的慘劇,脂硯齋批語稱之為“小榮枯”。甄士隱家的敗落,是從元宵節(jié)英蓮被拐子偷走開始的。惟一的愛女丟了后,甄士隱夫婦痛不欲生,接著三月十五隔壁葫蘆廟起火;殃及甄家,把一個小康家業(yè)燒得一干二凈。好好一個家庭就這樣急劇地瓦敗冰消了。
從癲頭和尚口里念出的這幾句詩,就是甄家由榮到枯的“讖語”。所謂讖語,是一種神秘的預(yù)示吉兇的預(yù)言。勿庸解釋,這是不科學(xué)也不足信的。
作者從自身經(jīng)歷和對社會的觀察中,看到許許多多人事的興衰,覺得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命運的力量在支配著,感到無可奈何,這就使作者他思想上染上濃厚的宿命論的色彩。
作者在全書開頭插進一段甄家小榮枯的故事,是有深意的,它是全部《紅樓夢》描寫的賈家大榮枯的一個縮影。甄士隱的出家也是對后采賈寶玉出家的一種暗示。
全書開始就造成一股悲劇氣氛,即使后來寫到賈家烈火烹油、穿花著錦的富貴榮華時,也常常有一種悲涼的氣息透出來,使人預(yù)感到下場不妙。這是一種極高明的藝術(shù)手法。
太虛幻境石牌坊聯(lián)語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詩詞鑒賞】
書中第一回說,當(dāng)年姑蘇(現(xiàn)在蘇州)城閶門外十里街仁清巷葫蘆廟旁住著一位鄉(xiāng)宦甄士隱。此人擺脫名韁利索的員絆,在家里過著與世無爭、逍遙自在的小康生活。一日午睡,在夢中遇見一僧一道(即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有幸在作者他們手中見到那塊頑石(通靈寶玉),又不知不覺地隨著僧道到了“太虛幻境”,見到了石牌坊上這副對聯(lián)。
佛教和道教是來歷不同的兩種宗教。曹雪芹有意讓和尚與道士同行,明顯地帶有調(diào)侃的意味,以增加小說的幽默感。況且用了“太虛”、“茫茫”、“渺渺”字樣,就明明告訴讀者這是憑空虛擬的“假語村言”。
但是這種虛擬有它的根據(jù),就是佛道兩教都對社會人生抱著虛無否定的態(tài)度,認為世人對物質(zhì)、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由此導(dǎo)致的擾攘紛爭,全是虛幻無意義的,只有清凈無為,靠精神力量去尋求精神的解脫——成仙成佛,才是有意義的。這副對聯(lián)就反映了這種崇尚虛無的理論。
佛家的觀點認為,世上萬事萬物,就其現(xiàn)象說似乎是真,是有;就其本質(zhì)說是假,是無。前者是世俗人的看法,所以稱為“俗諦”;后者才是真理,所以稱為“真話”。這副對聯(lián)就是本著這種唯心的理論來嘲笑世俗人的。
它隱含的意思是:社會上的人們慕富厭貧,為名為利,勞力勞心,強爭苦奪,就是把假的誤認為是真的,把真的反而當(dāng)成了假的;把虛無誤認為是實有,把實有反而當(dāng)成虛無。
曹雪芹要批判否定作者他所厭惡的那個社會現(xiàn)實,不可能有更先進的理論,而佛道兩家也是否定現(xiàn)實社會的,就自然成了曹雪芹現(xiàn)成的理論武器。須要辨明的是,
作者并不是要通過其著作來宣揚宗教教義,而是根據(jù)作者他的`需要把某些宗教觀念拿來為我所用。曹雪芹是極其熱愛生活、熱愛人生的,否則作者他就不會竭一腔心血來寫這樣一部五彩擯紛的《紅樓夢》了。
我們讀《紅樓夢》,主要應(yīng)該看作者所描繪的那個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和眾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給我們的啟示,而對帶有虛無色彩的說教,則要在分析的基礎(chǔ)上得出清楚的認識。
賈雨村口吟聯(lián)語
玉在櫝中求善價,釵于奩內(nèi)待時飛。
【詩詞鑒賞】
賈雨村吟完那首單相思的詩后,興猶未盡,“因又思及平生抱負,苦未逢時,及搔首對天長嘆”,又吟出這聯(lián)聯(lián)語。
賈雨村是個利欲黛心的人,同時又才干優(yōu)長,不是草包。
這種人正是封建社會名利場中富有競爭能力的好手。即便在窮困落魄之時,作者他也按掐不住勃勃的野心。
在萬家團圓的中秋月夜,作者他站在寂寞的葫蘆廟里,對著冷月清渾,想著傾心的美人;又想到尚無出路,前程茫茫,念出這樣聯(lián)語,抒發(fā)自己大志難酬的情緒。這副聯(lián)語恰合作者他的身分。這種“按頭制帽”(清人張新之語)的手法,表現(xiàn)了作者高超的藝術(shù)才能。
這副聯(lián)語的高明處,還在于把賈雨村的“姓”和“字”自然巧妙地嵌了進去。“求善價”的“價”,諧“賈”的音;“待時飛”的“時飛”恰是賈雨村的字.
有人以為,上聯(lián)的“玉”字隱指賈寶玉,隱喻寶玉后來被捕坐牢,黛玉憂忿而死,寶玉理想落空;下聯(lián)的“釵”字隱指薛寶釵,隱喻寶釵安分守拙,但總想“好風(fēng)憑借力,送我上青云”。
是否就是如此?可以聊備一說。又有人據(jù)“釵于奩內(nèi)待時飛”句說,將來賈家敗落后,寶釵要落到賈雨村手里,給作者他做妾。這種猜測倒是很有趣,可是嫌太牽強、武斷了。
賈雨村對月口占五言律
未卜三生愿,頻添一段愁。
悶來時斂額,行去幾回頭。
自顧風(fēng)前影,誰堪月下儔。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樓。
【詩詞鑒賞】
這首詩出現(xiàn)在第一回中。甄士隱家隔壁的葫蘆廟里寄居著一個貧困落魄的書生賈雨村。此人相貌魁偉,氣度不凡,很得甄士隱的賞識。一日在甄家書房里,偶然瞥見甄家的丫鬃嬌杏在院內(nèi)掐花。
這個嬌杏因家主人常提起賈雨村,就回頭多看了作者他兩眼,賈雨村便以為嬌杏看中了自己,狂喜不禁,回到廟里就害起了單相思。這首詩便是作者他中秋夜對月隨口吟出的抒懷之作。
賈雨村在《紅樓夢》中不是個無足輕重的角色。作者他賴甄士隱的慷慨資助赴京應(yīng)舉,名登金榜,穿戴著猩袍烏紗,得意洋洋地回來當(dāng)了知府。不久因“貪酷之弊”,被政敵搞掉,又變成平民,做了林黛玉的蒙師。后來又靠走賈政的“后門”,起復(fù)做官,由于善于鉆營,在官場中爬上得高位置。
脂硯齋的批語說作者他是王莽、曹操一類人物,可能在賈家敗落時,作者他還要有一番恩將仇報、落井下石的表演,可惜曹雪芹的書只給我們留下八十回,高鶚續(xù)作的后四十回又沒完全體現(xiàn)作者原意,我們無法知道其具體情節(jié)了。
從書的前幾回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此人野心勃勃,城府極深,喜怒不形于色,心狠手辣,敢作敢為,可說是個亂世之奸雄。
在吟上面這首詩時,作者他還是個旅居僧房,向和尚討粥吃的窮措大,所以看見個長得周正一點的丫鬟也使作者他動心,一廂情愿地想入非非。這首詩準確地反映了一個窮秀才向慕女色及榮華富貴的心理。詩寫得挺像樣,說明賈雨村很有才學(xué)。
破足道人念的《好了歌》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詩詞鑒賞】
這首歌出現(xiàn)在第一回中。甄士隱家業(yè)破敗后,夫妻倆到鄉(xiāng)下田莊里生活。又趕上“水旱不收,鼠盜蜂起”,不得安身,只好變賣了田產(chǎn),投奔到岳父家。其岳父又是個卑鄙貪財?shù)娜耍炎髡咚麅H剩的一點銀子也半哄半賺地弄到自己手里。
甄士隱“急忿怨痛”、“貧病交攻”,直正走投無路了。一天,作者他拄著拐杖走到街上,突然見一個“瘋癲落脫、麻履鶉衣”的破足道人走過來,叨念出這首歌。
這首《好了歌》宣揚了一種逃避現(xiàn)實的虛無主義思想。從宗教的觀點看,人們活在世上,建功立業(yè),發(fā)財致富,貪戀妻妾,顧念兒孫,全都是被情欲蒙蔽尚不“覺悟”的緣故。這首歌就是用通俗淺近的語言來說明這一切都是靠不住的。
跛足道人說:“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又把“好”和“了”的涵義引申一層,說只有和這個世界斬斷一切聯(lián)系,也就是說只有徹底的“了”,才是徹底的“好”。所以作者他這首歌就叫《好了歌》。
《好了歌》的消極色彩是十分明顯的,但是我們還不能簡單地把它視為糟粕拋棄它。因為作者擬作這首《好了歌》,是對作者他所厭惡的社會現(xiàn)實的一種批判,盡管是一種消極的批判,也有它的價值。作者出身于一個上層的封建世家,親自觀察了這個階級的腐朽、墮落,親身體驗了貴族階級由興盛到衰敗的苦痛,進行了半生深沉的思索,激起作者他強烈的憤感,作者他要痛罵,作者他要詛咒,《好了歌》便是痛罵的歌、詛咒的歌。
作者的感情是十分復(fù)雜的。作者他傾注一腔心血,虛構(gòu)了大觀園那樣一個如詩如畫的環(huán)境,塑造了那么多善良純潔的少女形象,描繪了那么多有情有趣的事物,可見,作者是多么懂得生活,有著多么高雅的生活情趣呀!有愛必然有憎,作者他描寫賈赦、賈珍、賈璉之流豬狗不如的品德和行為,就是對作者他憎惡的對象的鞭苔。而最后,無論作者他所愛的還是作者他所憎的,都一齊毀滅了,就使作者他墮入一種難以解脫的精神痛苦之中。
了解了作者的生活態(tài)度,再看作者他寫的這類具有虛無色彩的東西,就能夠把它放到適當(dāng)?shù)牡匚蝗ダ斫饬恕R簿褪钦f,作者世界觀中盡管有虛無消極的一面,但同無愛無憎的和尚道士不同;如果沒有深厚的生活激情,豈能寫出這樣一大部博大精深的《紅樓夢》來?
甄士隱的《好了歌》解注
陋室空堂,當(dāng)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
舞場。蛛絲兒結(jié)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蓬窗
上。說什么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鬃又成
霜?昨日黃土垅頭送白骨,今宵紅綃帳底臥
鴛鴦。金滿箱,銀滿箱,轉(zhuǎn)眼乞丐人皆謗。
正嘆作者他人命不長,哪知自己歸來喪!訓(xùn)有方
,保不定日后做強梁;擇膏粱,誰承望流落
在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
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
場,反認作者他鄉(xiāng)是故鄉(xiāng)。甚荒唐,到頭來都是
為作者他人做嫁衣裳。
【詩詞鑒賞】
這首曲子,出現(xiàn)在第一回中。破足道人唱《好了歌》是要啟發(fā)甄士隱“覺悟”;而甄士隱是聰明的讀書人,而且有了家破人亡的經(jīng)歷,一聽就懂了,接著就為《好了歌》作了這篇解注,進一步引申發(fā)揮了《好了歌》的思想。
這篇解注比《好了歌》說得更具體、更形象、更冷峭無情。富貴的突然貧賤了,貧賤的又突然富貴了;年輕的突然衰老了,活著的又突然死掉了——人世無常,一切都是虛幻。想教訓(xùn)兒子光宗耀祖,可作者他偏偏去當(dāng)強盜;想使女兒當(dāng)個貴婦,可她偏偏淪為娼妓;想在官階上越爬越高,可是偏偏成了囚徒——命運難以捉摸,誰也逃脫不了它的擺布。
可是世上的人們?nèi)圆恍盐颍€在你爭我奪,像個亂哄哄的戲臺,鬧個沒完。這就是《好了歌》解注的基本思想。它同《好了歌》一樣,同屬饋世嫉俗的產(chǎn)物。
。它對于當(dāng)時封建社會名利場中的人物,無異于一盆透頂醒心的冷水;對于今天的人們認識封建社會的腐敗黑暗,也有某種認識意義。
這首《好了歌》解注,在全書開頭造成一種“忽榮忽枯、忽麗忽朽”(脂硯齋語)的險惡氣氛,也是對全書榮寧二府興衰際遇的一種概括和預(yù)示。
這種概括和預(yù)示,是就其整體而言的,不好說哪一句是專指哪個或哪幾個人物。如有人以為“轉(zhuǎn)眼乞丐人皆謗”指的是甄寶玉和賈寶玉;“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指的是賈雨村等人;“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指的賈雨村、賈赦等人;“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指的是賈蘭、賈菌等人,等等。乍看似乎有點像,其實未必是作者的意圖。
既然是概括地預(yù)示全書內(nèi)容,有些像是自然的,但如簡單地把每句和書中人物一一對應(yīng)起來,就無法解釋通。如以為“訓(xùn)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強梁”指的是柳湘蓮,有什么根據(jù)?書中根本沒有寫柳湘蓮之父是誰,也沒寫如何教子有方,也沒有其它預(yù)示說柳湘蓮要當(dāng)強盜,怎么能證實就是指的柳湘蓮?更有人據(jù)此說柳湘蓮參加了農(nóng)民起義等等,就近乎癡人說夢了。
持上述看法的研究者,依據(jù)的是“甲成本”脂批。脂硯齋批語對研究《紅樓夢》有其不可忽視的價值,但也不可盡信和迷信。脂批是個很復(fù)雜的問題,肯定不是出自一人一時,錯訛之處很多,因此有取也要有棄,與《紅樓夢》原書顯然悖謬的地方;就不應(yīng)該盲目信從。
上一篇:被改過的王者臺詞匯集8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