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仁波齊電影觀后感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會寫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岡仁波齊電影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岡仁波齊電影觀后感1
天去看了“岡仁波齊”這部電影,淘寶【第8句】:8的評分算是相對客觀的,它稱得上這個評分。
用一個詞來評價觀影的感受:沉悶,如果多加幾個字那就是:非常沉悶。影片講述的是西藏芒康一個農村,一位老人為了實現前往拉薩和岡仁波齊神山朝圣的心愿,決定年后前往。村里人聽說此事后,幾個有想法的年輕人加入這次朝圣之旅。故事情節非常簡單直接,就是單純的朝圣。至于路途中發生的生孩子、撞車、拉薩打工的插曲,如同幾滴雨水滴入大海,激不起半點漣漪。
這部影片可以說是無情節、無背景音樂、甚至是無主角的三無電影。總共十二個人去朝圣,但是從始至終能讓我知道個人背景的不超過一半人,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扎扎。這個小女孩兒磕長頭的姿勢并不標準,但是出現在一群大人的朝圣之旅中,本身就讓我生起一份敬意。加上他在影片中單純的表現和純潔的眼神,讓我印象更加深刻。我在想,在扎扎這個年紀,她本身可能并不清楚朝圣到底有什么意義,他能夠理解的可能就是大人們要去朝圣,而朝圣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她也希望能夠做這樣的好事,所以她要去。朝圣之路很艱苦,扎扎能有這樣的毅力,讓我這位成年人充滿敬意。這部電影沉悶另外的原因是很多的場景無對白,即使有也是簡單的幾句話,激不起觀眾任何的興奮點。而且,這種無對白的鏡頭經常持續好幾秒,讓人更覺悶得慌。整個觀影過程中,看到觀眾有反應的一段就是在睡覺時,講其中一位兔子眼的幾句話,觀眾給予輕微的笑聲回報。最讓人感到不解的是在他們最后在岡仁波齊繞山的時候,突然結束,這個結尾結的觀眾很錯愕。在忍受了前面一個多小沉悶的場景后,觀眾的心好不容易隨他們來到了岡仁波齊,而故事卻在此戛然而止。就像是一個單身幾十年的單身狗,向世界宣告我有女朋友了,但卻不告訴大家她是誰。觀眾經歷了前面漫長的鋪墊后,終于有點觀影狀態,對后面的故事正有所期待,這時突然從中被叫醒:喂喂,已經結束了。這種感覺,有些不爽。不知道是導演有意為之還是無心之舉。
但這部半紀錄片似的電影這么沉悶和單調,在近期變形金剛、異變等國際大片集中地檔期中獨領風騷取得最高評分,肯定有它自己的價值所在。一個人人都喜歡的東西,肯定是能夠與之產生共鳴的東西。人與人就是這樣,情侶之間能夠相互吸引和認可不僅僅是因為異性,還是因為兩人之間能夠產生共鳴。這部電影也是,既然能有這么高的評分,雖然在情節上打觀眾了個措手不及,但是在心靈上卻成功產生了共鳴。相信看這部電影的人都是有情懷的。我們都知道西藏是很神圣的,因為那里佛教盛行,五千米的海拔被稱為離天堂最近的地方,而且藏民的信仰很多人都有所耳聞。在當下大家都談信仰缺失的年代,藏民虔誠的信仰顯得神秘而且讓人敬佩。所以,從我的觀點來看,很多人看這部電影,一部分原因就是沖著信仰去的。這并不是說要塑造個人的信仰,而是希望能讓自己與信仰更近,好讓自己感覺自己也是有追求的。這并不是件可悲的事,反而覺得挺好,因為畢竟在這些人的心目中,信仰還是件被關注,值得被追求的一件事,也正因此這部電影能和觀眾產生共鳴。另外一個產生共鳴的原因是我想是很多去過西藏的人看到沿途風景,就會想起自己曾經的故事。這部電影的朝圣之旅就是一條觀眾沿著318國道的回憶之旅。坐在我旁邊的一家三口,從他們的談話中得知,他們以前去過西藏。當鏡頭轉到某一個路碑、某一條河、某一座山、某一個湖的時候,他們就點出這不是那什么山什么湖,我們當初怎樣怎樣。所以我一部電影看下來,收獲了兩個故事,這也是意外的收貨,也更勾起我對西藏的向往。
一部電影如果僅僅能夠與觀眾產生共鳴就可以被評得上這么高分,顯然有些低估觀眾的眼光。之所以稱它為半紀錄片似的電影,是因為它對藏區的展示很真實。影片開始展示的藏區生活,朝圣途中遇到的好客的藏民,以及直接展現的藏區農村的落后景象,與我從書中和視頻中看到的,以及想象的基本上一致,讓我這個沒去過西藏的人都感到很真實。此外,影片對318國道沿線藏區美景的展示也是不遺余力。枯黃的草木、湛藍的天空和白云、大片的油菜花田、清澈的湖水以及潔白的雪山,給人視覺上的體驗足以勾起人們對這個地方的向往。
這些多方面的因素讓這部電影雖然沉悶卻仍能得到廣泛好評,導演應該也為此欣慰。雖然沉悶這個詞仍然是我對這部電影的最深印象,但是它真實反應的景象讓我漲的見識、藏民虔誠朝圣的信仰以及沿途美景帶來的視覺體驗仍然讓我感到滿足,所以這是一部好片,值得推薦。
岡仁波齊電影觀后感2
今天我看了電影《岡仁波齊》,受益匪淺。在這部電影里,我知道了許多不了解的知識。片名《岡仁波齊》是指岡仁波齊峰,它位于西藏自治州普蘭縣境內,是岡底斯山脈的主峰,也是中國最美、最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岡仁波齊”在藏語里是指神圣的意思。普拉村的尼瑪扎堆為了完成父親的遺愿,和叔叔去拉薩和岡仁波齊朝圣。這一年正好是馬年,也是岡仁波齊的本命年,普拉村里的許多村民也希望加入到尼瑪扎堆的朝圣隊伍之中。這支隊伍里有即將臨盆的婦女,有家徒四壁的屠夫,有自幼殘廢的少年……每個人都懷著自己的心愿和希望。為了去岡仁波齊神山,這十一人組成的隊伍,踏上了2000多公里的朝圣之路。
從芒康到拉薩不但有2000多公里,還要一路磕長頭前行,如果是我可能走不到就半途而廢了。最令我震撼的是:他們能堅持不懈,腳踏實地地前行。我想:他們到達岡仁波齊山頂一定會十分興奮,喜極而泣。我敬佩那孕婦,她的肚子里有著即將出生的孩子,她竟挺著大肚子去朝圣了。我更敬佩那位自幼殘廢的少年,在家人的鼓勵下,朝圣去了。
我敬佩朝圣者對信仰的虔誠,對大自然的敬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朝著明確的目標努力奮斗,也許成功的就會是你。
岡仁波齊電影觀后感3
像我這樣所謂的修行人,對于磕長頭朝拜拉薩,連觀想一下的勇氣也沒有;有時候去藏地碰到在路邊匍匐的行人,連眼神都不敢在他們身上停留太久。
《岡仁波齊》在我的內心狠狠的扎了一下;對于一個靈魂就是信仰本身的民族,除了深深的敬仰,我沒有資格評論;但對于修行人而言,他們所表達出來的菩薩的勇氣,對于苦難一點點都無所畏懼,對于眾生苦樂的承擔也無所畏懼,這才是所謂的勇氣吧!雖然理論上知道很多,但真正的勇氣表現出來,確實讓人震撼!
然后是對于眾生的惦念,不論是楊培叔叔還是路上碰到的老人家,都一再的說“要想到為所有的眾生,所有的苦難眾生去朝拜”這種惦念更加讓他們慈悲,堅韌吧!
再就是他們對于生死平和的態度,生對于他們來說是喜悅的,也是平常的,所以一個即將臨盆的人去朝圣,那么平常;楊培叔叔死了,死就死了,像生一樣自然,沒有哭天抹淚,他們真正接受這種無常,接受這種生死的自然規律。
最后就是對于困難表現出來的談定、隨緣;車子壞了,壞了就壞了,拉著走,沒有抱怨,沒有詛咒老天爺,也沒有自艾自憐;到拉薩沒有錢了,沒錢就去賺,那么平常,自然;還有在河邊跳舞的一段,他們的喜悅,很容易。
從頭到尾,沒有很多的臺詞,沒有大喜大悲,一切都如他們的靈魂一樣安靜、平和;就像他們的'生活一樣,一點都沒有華麗的成分,但對于生命來說,這才是真正的華麗吧!
我想起米拉日巴尊者說的一句話“我的宗教,是生死無悔”!
岡仁波齊電影觀后感4
這兩日,朋友圈被《岡仁波齊》刷屏,看過的、沒看過的都被催人淚下的影評感動著、鼓舞著,看過的借著影評再回味對比一下所述與內容是否吻合,再補充一下自己不知道的拍攝幕后和沒有看到的深度與廣度,沒看過的計劃著拖家帶口的去看。
前兩天我也去看了,過程中幾次被畫面擊穿淚腺,被他們的虔誠、被他們的平靜,但是流再多淚,別人的故事終將過去,我們還是要回到我們自己的生活中來書寫自己的故事,怎樣讓這種震撼通過反思在自己的生活中發酵成養分、成為向前的動力來滋養我們的生命才是文學藝術作品的最終目的。如果不能將其中的能量拿來為自己所悟、所有、所用,幾天以后熱度平息,一切又回復到從前的樣子,油是油水是水,依然過著從前慣性的生活,那么再多震撼、感人的作品也是無濟于事的。
我一直認為,看電影不是看一場熱鬧,而是到別人的靈魂里看見自己,觀后感也不是評價別人,而是把自己放到那個情境下問自己會怎么樣?用以照鑒自己并修正自己。
我看書和看電影聽故事總是喜歡把自己置身于那個場景之中,問自己,如果那個當下是我,我該怎么選擇?
我把這段兩千多公里距離,長達一年的朝圣之旅拉長做自己的人生朝圣之旅,我將以怎樣的態度、用什么樣的行動面對在路上的每一個朝拜,才是我要思考并付諸行動的。
從他們身上讓我領悟到,人生路上會有很多的意想不到,但依然不妨礙時時以輕松愉快平靜的態度去面對,不用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人生結果不必問,就是在一抔黃土下終將化作一縷云煙,而經歷過程才是此生最為重要的。不用急急忙忙的向著那個結果狂奔,過程中遇見花香停下來聞一聞,遇見有緣停下來喝杯茶,遇見山就翻越,遇見水就趟過,只是始終選擇邁開腳步向前走、不徘徊、不彷徨、不辜負就對了!最終抵達心中向往的歸宿——神山。
岡仁波齊電影觀后感5
《岡仁波齊》偽紀錄片式的手法,對藏族匍匐叩拜朝圣之路的聚焦,在導演張揚的鏡頭下,所為人感受到的是一種淳樸的美,電影這種美的締結,在卻又并不是依靠何般戲劇性的沖突,而是對朝圣者們一言一行的細膩捕捉,使這種美在不經意間便得以躍然光影。
“岡仁波齊”是一座山的名字,在普通人眼中他或許就是一座壯麗的山峰,但在無數藏傳佛教信徒眼中,它的意義卻遠不止于是一座山那么簡單,在藏傳佛教里他們認為岡仁波齊是神的住所,代表了無量的幸福,而在神山岡仁波齊的本命年前去朝拜,更是會獲得乘倍的功德,由此電影也拉開了序幕,一群包含了孩子、孕婦、屠夫等男女老少的藏民出于不動的期望,不遠千里的朝拜之路,構筑了電影劇情的脈路。
磕頭前行,風餐露宿,甚至不惜搭上了自己的生命,只為前往神山朝拜,或許很多人都不解這種行為,會認為它是一種落后的愚昧,而張揚在《岡仁波齊》的故事上選角其實非常巧妙,他并沒有糾結于宗教本身,而是讓所有觀眾都能在這樣一部作品中,看到了一種被電影藝術所提煉的魂魄,這魂魄既源于一群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實,也更源于深植于這群信徒身上對信仰的虔誠。
在長達一年的朝圣之路上,這個由不同的年齡身份的人組成的隊伍,沒有人會去偷懶,在這條充滿了苦難和危險的道路上,也沒有人會去遲疑,影片中朝圣者們對信仰的虔誠無是讓人嘆服的,而電影本身更多的只是在原生態的去展現這種虔誠,沒有刻意的升華,也沒有對信仰的質疑,甚至沒有對壯麗的西藏給予太多的鏡頭,在這個角度上,電影是如此的樸實,而劇情的植入,再讓這個故事變的更為飽滿充沛的同時,更還讓那信仰中善的光芒變的如此奪目。
關于信仰的宗教電影其實并不少,但卻鮮有一部國產電影能這樣真正客觀的去展現信仰,去在虔誠的信仰中樸實無華的詮釋真善之美,而《岡仁波齊》正是這樣一部佳作。
岡仁波齊觀后感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會寫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岡仁波齊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岡仁波齊觀后感1
電影讓我了解了另一個世界,那群我從來都沒有注意過的人群,藏族的淳樸人民們的朝圣之路。信仰真的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可以支撐人類做到想要做到的一切。跪走整整一年多,來到圣山腳下,哪怕即將臨盆,哪怕嬰兒剛剛出生,一樣也沒特殊待遇。讓我感嘆,自己真的太嬌生慣養了,其實人類的潛能很大,可以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在城市嬌滴滴慣了的我們實在是孱弱又矯情。電影中的這群人,極其的.單純,腦子里只有信仰,沒有其他任何追求和雜念,這樣的日子其實是幸福簡單的啊。
岡仁波齊觀后感2
昨晚吃著餃子,順便打開電腦,看了這部下載了很久存于硬盤中的電影。
電影一開場,就是一副原生態的西藏地區的生活畫面,主人公家里的條件不是很好,家里養著牛羊,一家人揉著青稞面邊吃邊聊天。
一直知道,藏族同胞是一群堅定的佛教信徒,藏傳佛教的文化也深戶到每家每戶每個藏族人的心里。不知道電影里的東西是不是完全按照現實中來拍的,沒有去研究這部電影背后的東西,只是從一個普通觀眾的角度去觀看它。
藏族同胞普遍皮膚比較粗糙,也很好理解,畢竟生活在平均海拔四千多米高的地區,常年冰雪漫天,就是凍也得凍紅了,還有寒風吹著。也正如古話長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西藏地區的氣候環境養育了這么一群樸素的人。在這里,女人作為家庭的一份子,身份地位并不比男人差,都很賣力的為家庭操勞。而無論男女老少,則都透露出一種最原始的樸素,盡管聽不懂藏語,只能通過字幕去了解他們在說什么。
岡仁波齊觀后感3
電影院的燈光亮起時,我的第一感覺是終于結束了。旁邊的女士伸了個懶腰,說道,都要睡著了。果然,一個人來看是明智的,這實在不是一部耐看的電影。
不過一些文青自稱看了兩遍,豆瓣評分也是很高。它一定有它的可取之處吧。
我以為它的可取之處就是它是一部展示精神層面的作品。哪怕它所展示的這種精神是海市蜃樓,然而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這個海市蜃樓是無比美麗、充滿吸引力的。并且,很久了,人們在充滿塵埃的土地上迷茫的生活,從來無暇仰望天空,忘記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堅守,什么是屬于精神的幸福感。
也許這就是這部電影價值所在的地方吧。讓我們望洋興嘆,向朝菌描述了晦朔,向蟪蛄介紹了春秋,向井蛙展現了大海。我亦不是有信仰的人,但我尊重所有的信仰、所有的善良。那默默的承受著人生的。
剛仁波齊觀后感
導讀:昨天晚上去看了電影《岡仁波齊》,電影平靜的沒有波瀾,太真實了,開篇就是藏民日常的生活,早上起來,給煙囪爐子里再塞進兩個柴,然后燒水煮飯,每一家一天的生活如此開始,村子里的人來回的走動也是那么真實自然。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剛仁波齊觀后感,歡迎閱讀!
岡仁波齊觀后感(一)
路在腳下,即刻前往我們內心的“圣地”
信仰的極致,是一種心無旁騖的心靈極簡。虔誠的體現,不會有太多花哨的繁復。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純樸而持久的堅持。亦如我們會被匍匐前行風餐露宿,風雨無阻的朝圣人群所感動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與心的合一,路在腳下。如此的堅持,如此的鍥而不舍,如此無所畏懼……
然而,他們的內心卻少有狂妄的期許和不安于世俗的過分追逐。路在遠方,路亦在腳下。無論我們前行的目地的在哪里,也無論前方的路途有多么的遙不可及。信仰的堅定,會讓我們忘卻太多的設計與籌劃。只是,路在腳下,如此便去前行。
不開始,便永遠無法到達。開始,即忘記路途遙遠,只是用簡單的身心合一,去縮減與目的地的差距。風塵仆仆之中,我們或許窺見了生命的意義所在,不為此生,卻為來世。
真正的莊嚴,不在于過度的粉飾。在朝圣者的面龐前,或許更多是滿身泥濘或蓬頭垢面。但是那一雙雙堅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讓人莫名的感動和心生敬畏。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會體現在無私無我之中。虔誠之心與我們最大的觸動,也是那不為你我,卻為眾生的離苦得樂而不辭勞苦的前行之軀。
很多時候,我們向往一種寧靜,向往一種純粹,向往一種莫名的感動。往往尋找之時,卻無最好與最真的契合。然而,當五體投地,叩首前行的畫面,呈現在我們眼前時,莫名的感動,不由的叩啟我們內心中,封藏已久的觸動與共鳴。這就是內心純善的契合。
每一步,每一叩首,每一句誦經,只為眾生的祈愿與安康。所以,我們被震撼,這是一份人人心中本該有的最本真的愿望。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卻被過度的心與心外的裝飾所迷惑,亂了自我,也亂了內心。
每個生命的起初,都有最純粹與極致的信仰與虔誠底蘊。那份極簡的純粹,就是褪去自我厚重束縛之后的無私無我。所以,在眼觀純樸信仰與不褪色虔誠的情景時,我們的感動也是最純粹的純善復蘇,那是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內心撞擊。
其實,修行路上,沒有太多的信誓旦旦。如果總是口號大于行動,那么,路,永遠在遠方。但是,回想那三步一叩首,只為眾生的祈愿與祝福而前行時,純樸的形象卻波及著我們尋覓已久,卻又似曾相識的內心共鳴。
當我們把信仰落實于當下時,人人心中的至真虔誠,都會自然而然的讓我們的身與心合一。那一份感動與純粹屬于我們每一個大家,只要讓路在腳下,立即前行,最終的殊勝,是人人心中有圣地。然而,那卻是不為你我,是為眾生的無私與大愛!
讓路在腳下,即刻前行,只為眾生的苦與樂……
岡仁波齊觀后感(二)
關于岡仁波齊的知識:岡仁波齊與梅里雪山、阿尼瑪卿山脈、青海玉樹的尕朵覺沃并稱藏傳佛教四大神山。藏傳佛教認為此山是勝樂金剛的住所,代表著無量幸福,常年在此處轉山的信徒不斷。岡仁波齊是世界公認的神山,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等認定為世界的中心。據說佛教中最著名的須彌山也就是指岡仁波齊。
昨天晚上去看了電影《岡仁波齊》,電影平靜的沒有波瀾,太真實了,開篇就是藏民日常的生活,早上起來,給煙囪爐子里再塞進兩個柴,然后燒水煮飯,每一家一天的生活如此開始,村子里的人來回的走動也是那么真實自然。
首先是尼瑪扎堆在父親去世后決定完成父親的遺愿,帶著一生未娶照顧他們兄弟三人的叔叔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圣。叔叔坐在壩子上和尼瑪扎堆說,他一輩子哪里也沒有去過,只是想去圣山和拉薩實現一生的愿望。
恰逢馬年,正好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聽說了有人要去朝圣,村子里一家家的人都跑來問是否可以同行,大家都希望加入尼瑪扎堆的朝圣隊伍,同行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是心愿卻總是一樣的。最后出行的這支十一人的隊伍里有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且自幼殘疾的屠夫、年少的小姑娘。在信仰面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
原來只是知道藏民一生的愿望就是要有一次磕長頭磕到拉薩朝圣的經歷,在西藏的時候常在路邊見到心無旁騖磕長頭的人,卻并不知道其中更深層次的含義。這次看電影才知道從小建立起來的信仰何其偉大,就算是身懷六甲也無所畏懼,次仁曲珍在朝圣的路上生下了孩子,在藏民的心里,朝圣路上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寓意著希望和福氣,次仁曲珍繼續著磕長頭朝圣的路,并沒有因為是新產婦就有所懈怠,新生兒躺在隨行的拖拉機里,安靜生長。
每天晚上大家聚在帳篷里的.時間,是對一天的總結和次日的規劃,好幾次,尼瑪扎堆的叔叔楊培,也就是朝圣隊伍里年齡最大的長者都會給大家說:每一次的祈愿要想到眾生的幸福安康!每一次聽到他說的話,再看到所有人全心信服的樣子,我的內心總是升起莫名的感動,就算是平凡的藏民,一路艱辛,心中的愛也不僅僅是關乎小我,如此大愛令我深受觸動,所謂修行,唯有眾生喜樂安康才是目標!
隊伍堅定的前行因為遇到了河流而被打斷,楊培叔叔告訴大家繼續,于是所有的人脫下羊皮的圍裙,繼續無懼涉水的長身磕頭,看著陽光照耀下突然輕裝的他們,每一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的笑容,讓我突然明了:當這涉水成了煩擾,前行便是痛苦;當這涉水變成歡樂,陽光亦是明媚。所謂萬法唯心,所有困難的境界都是幻象,我們日常生活的心境是不是也如此呢?
有信仰的人總是善良和體貼的,就算是隨行的拖拉機被一輛越野車給撞翻在路邊,他們想到的也是越野車上的人需要快點送到醫院救護,而他們自己能做的只能是迅速做出決定,拆掉撞壞的車頭靠人拉車繼續前行,這里沒有人抱怨,沒有人遲疑,如此朝圣之路,猶如佛經上講到的故事,一切的磨難都是上天的考驗,沒有這些逆境、磨難,無始劫以來積下的債怎么還?所造的業如何消?當你經歷、當你跨越,你也就得道證悟了!
翻越米拉山5000多米的高峰,終于一路下山看到了遠處的布達拉宮,大家默默的集體站在那里遙望施禮,內心的激蕩無以名述,我作為觀眾久久不能平靜,一切的辛苦在那一刻是值得的,金光閃耀的布達拉宮是每一個西藏人心中的圣殿,他們在前行的路上,雖然岡仁波齊圣山還在遠方,但是至少到達拉薩讓他們堅信:每一天,無所畏懼,堅持心中的信念,善待每一個身邊的人,珍視所有的生命,甚至那只馬路上緩緩爬行而過的蟲子,所有的善總會讓靈魂到達彼岸。
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需要歷時一年用腳行走、用身體丈量長達2000多里的朝圣之路......,電影最后一個鏡頭是雪山腳下漸漸拉遠的隊伍,轉山尚未開始,經過拉薩完成補給和休養,去往圣山的道路還在前方,這樣的寓意似乎比拍完全程更有寓意,修行的道路不就是這樣嗎?
這是一部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實電影,生活中最真實的故事被用一年的隨拍搬上了屏幕,每一個人都是真名真人真角色,雖然我從小生長在那片神奇的土地,卻并沒有那樣近距離的了解過藏民的朝圣之路,這一次,跟隨電影的鏡頭用一種全然浸入的視角看完了電影,內心升起對電影攝制組由衷的尊敬和感恩。
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是民族團結的基礎,如此的好電影實在是太難得了,我們從電影里只是看到沒有盡頭的大山、雨雪、米拉山頂上飄揚的經幡美麗而神圣,可是我卻很清楚走到那里絕大多數人的身體反應之痛苦,五千多米的海拔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而攝制組卻在如此身體巨大的挑戰下完成了這部具有非常意義的電影的拍攝,如此對信仰的尊重、對藏民一路朝圣的真實再現難能可貴,如果你想要看這部電影,一定要去影院支持!
上一篇:柯南日文臺詞劇本匯集5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