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3加3個3等于8個3》的教學反思
次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學術節公開課活動,在孫老師和同組陳老師的幫助下向全體數學老師公開教學了《5個3加3個3等于8個3》。《5個3加3個3等于8個3》是二年級第一學期整理與提高單元中的一個教學內容,在學習本知識之前,學生通過學習,已經理解了乘法的含義(幾個幾),掌握了乘法口訣。因此,本堂課“新”的地方是:當每一份的個數相等時,可利用乘法分配律合起來算,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簡單的探究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在教學過程中
【第1句】: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在備課時有意識的從同學們都喜歡的卡通人物喜羊羊們準備過圣誕節入手,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通過村長要選一位采購員,喜羊羊和沸羊羊爭當采購員而引發的一場比賽,看誰算得快引入教學。
【第2句】:自主探究、理解算理。
課的引入部分先出示5盆青蘋果,每盆4只;2盆紅蘋果,每盆3只。一共有多少只蘋果?讓學生根據題意列出算式,發現喜羊羊的綜合算式和沸羊羊的分布算式其實是一種方法,所以打成平手。然后出示5盆青蘋果,每盆3只;3盆紅蘋果,每盆也是3只。一共有多少只蘋果?通過學生的列式5×3+3×3=,讓學生討論是怎樣計算的?出現兩種情況:方法1:5×3+3×3=15+9=24(只)方法2:5×3+3×3=8×3=24(只)讓學生比較你認為哪種方便?得出方法1計算3步,方法2只要計算2步,所以方法2方便。然后通過兩次的對比,學生討論得出:第一次每份數是不同的,第二次每一份同樣多,都是3只。通過學生兩次的討論、比較,讓學生發現當每一份的個數相同時,(也就是有相同因數時)可以把兩個乘法算式合并成一個乘法算式,然后就可以用乘法口訣直接算出結果,同時引出課題。學生在這一探究活動中,有自己思考,有同桌兩人互說,也有四人小組的交流,形式多樣,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習了知識,活躍了課堂氣氛。這樣的設計更加深了學生的映像,而且學生在輕松地故事情境中發現了新的知識,更加激發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第3句】:實踐操作,鞏固新知。
練習的設計我花了不少心思,在整個練習環節中,共設計了5個環節。每個環節層層遞進,落實相應的教學目標。第一環節:看圖說一說。利用喜羊羊采購4盤水果糖,每盤4顆;5盤牛奶糖,每盤4顆。一共有多少顆糖?2盤鮮奶蛋糕,每盤6塊;3盤松子蛋糕,每盤6塊。一共有多少塊蛋糕?通過學生自己說、同桌說、大家一起說,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學習數學,為進一步的'數學抽象化活動提供感性的基礎。第二環節:照樣子圈一圈、寫一寫。用一些圖形來代替實物,進一步鞏固剛才發現的規律,并引導學生把思考的過程在頭腦中逐步再現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第三環節:數學抽象活動。通過誰愿意幫助小動物們解決難題拿到圣誕禮物,直接出現一些算式,讓學生用今天獲得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回歸數學的本質。第四環節:動腦筋圈一圈、寫一寫。這個環節由于學生思考的角度不同,圈的方法也不一樣,從而出現了三種計算方法。通過交流,使學生感受到方法的多樣,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通過交流學生發現當相同因數不同,所列的算式也不一樣。第五環節:開放性練習30秒計時比賽,看誰填得多。12×6=()×()+()×()這是一道逆向題,因此,我對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你能寫幾種就寫幾種。充分體現了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得到不同的發展。
本節課通過說一說、圈一圈、寫一寫、比一比等教學手段,從直觀——表象——抽象,不斷地幫學生梳理幾個幾加幾個幾等于幾個幾這一方法,學生在不斷地體驗中,感悟到這一方法能使運算簡便,從而自然而然地應用這一方法,在算法優化的過程中,感知乘法分配律。通過這樣的學習,逐步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發現規律,歸納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維。
《5個3加3個3等于8個3》的數學教學反思
通過一段時間持之以恒地寫教學反思,總結后發現,它是對教學領域深層次的思考,在思考中不僅能提高教學理論水平,還能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還在等什么,快來看看這篇關于《5個3加3個3等于8個3》的數學教學反思吧~
每節課后,好象總有一些遺憾。例如這節課上有一個學生已經說到5個3加3個3就是8個3。當時我已經意識到應該抓住這個思維的閃光點及時介入,因勢利導學生就能水到渠成地得出巧算的方法。而不是到所有學生都肯定了這種好方法時,再問8是怎么來的?在課堂生成中,自己介入的時機太晚、時效性差了。當時我考慮到做好的`課件要發揮作用,所以就放過了這個好機會。現在回想起來,讓學生自己得出巧算的方法,再用媒體演示小亞的想法進行驗證,從感官上加深印象。這樣學生的主體性更突出,學生的成就感更強烈。作為教師如果善于抓住偶發事件與教學內容的內在聯系,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計劃,則可以生成一堂比較完美比較理想的課。這是我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不斷努力。
3加3等于多少初中隨筆
說起數學,很多人都會頻頻搖頭,實在是太難了,但我今天不會故意的去考你什么側面積,表面積,系數等,我只問你3+3=?你當然會很自豪地說:6啊,但對于你的回答,我只想說:no這時你會驚訝的望著我,并摸摸我的額頭說:數學課代表,腦子沒問題吧?而我想說的'是:"在數學的領域,的的確確等于6,但在學習的領域可不是。
三年中學生活,陪伴我們度過了最美好的青春期,花色年華,只要在這三年好好拼搏,努力奮上,考到好的高中,雖然這路上會挫折不停,充滿坎坷,過程十分艱難,但這些都需要我們用智慧與努力來克服。以前,我們只知道3+3=6,但現在我知道了三年中學,三年高中(前提是考上好的高中)可以換來我們六十年的幸福生活,而且這六十年會很平坦,我姐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我姐小學時成績并不理想,到了中學,奮發向上,逐漸從學習委員的位置上跳到了副班的位置上初二,學習不是苦,但也不輕松,我姐每天5:30起床,1點睡覺,看著我真有點害怕,每天早起晚睡,黑眼圈很重;初三,學習任務更加繁重,而姐姐的學習方法更接近魔鬼訓練,不過到底是成績可人,考上了一中。
由此,可以看出,3+3在學習的領域是等于60。
《5個3加3個3等于8個3》說課稿
本節課的內容是二年級數學第一學期課本第77頁。在學習本知識之前,學生通過學習,已經理解了乘法的含義:幾個幾、幾的幾倍。掌握了乘法口訣,因此,本節課新的地方是:當每一份的個數相同時,可利用乘法分配律合起來算,滲透乘法分配律的思想。但本節課又不是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從教材的意圖來看,本節課應該更多的是通過引導學生進一步算法多樣化,目的是鼓勵與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為學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機會,通過交流讓學生自主選擇合適自己的算法,為不同的.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提供有效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并在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理解5個3加3個3等于8個3的算理,充分體驗乘法分配律的思想。
故我設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第1句】:通過情景,提出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并能進行相應的計算。
【第2句】: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學生養成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并形成思維的靈活性和發散性。
教學重點:在體會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并能進行相應的計算。
教學難點: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思想。
為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化解難點,并能很好地與課題聯系起來,我是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的
【第1句】:在解決問題情景中,計算運用于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從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已有知識出發,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所以一開始,我以圣誕節引入,請學生計算一共有多少個蘋果?你能用幾種方法計算的?
設計一連串的問題情景,蘊含了對學生而言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即如何計算幾個幾加幾個幾,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有機結合。
【第2句】:在自主探究算法中,充分體驗理解算法的算理。
所以在探究算法的時候,我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獨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中,我也充分放手,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然后幫助學生把思考的過程通過板書展示出來,但當學生表述不完整或錯誤時,及時給予幫助或糾正。讓學生在群體中呈現自己的算法,從中使學生體會到算法多樣化,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
【第3句】: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的思想。
在計算一共有多少個蘋果的過程中,我提供了三個類似的情景
5盤青蘋果3盤紅蘋果每盤3個
5盤青蘋果3盤紅蘋果每盤2個
5盤青蘋果3盤紅蘋果每盤4個
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加了體驗的機會,也在腦海中對解決這個簡單的生活問題的數學模式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記。如果說一共有多少個蘋果?還是解決生活問題的話,我接著引導學生觀察3個算式,比較等式兩邊,什么不同,什么相同?通過板書整理,有意識的在生活問題和數學問題之間搭建起了橋梁。
【第4句】:認知構建體現算法優化過程中。從剛幾個情景問題中,學生能出不體會到算法多樣化中存在的規律性,但這種規律有沒有普遍性呢?于是我設計了這樣一題。
3盤青蘋果每盤4個
2盤紅蘋果每盤3個
讓學生的認知產生沖突,從而理解,當每份的個數相同時,才有5個3加3個3等于8個3這樣的規律。
【第5句】:在學生掌握了以上知識后,我又設計了書上題2這類的題目,從倍的關系上學生再一次體會乘法分配率的思想。
【第6句】:練習鞏固
在練習中,我先設計了讓學生直接計算結果,通過比較體會左右兩邊在計算過程的不同和結果的相同,體驗到選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讓我們的計算更
快速。而接著兩題的設計,便是今天所學內容的應用及拓展。探究感悟幾個幾加幾個幾等于幾個幾。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要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去經歷從生活問題――數學模型建構過程構建認知,也讓學生從知道――體驗――理解,經歷具體――抽象――構建的過程。
上一篇:春節戲曲演唱臺詞合集8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