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閱讀答案
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12—16題。
[甲]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赦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乙]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衡能說《詩》,時人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鼎,衡小名也。時人畏服之如是,聞者皆解頤歡笑。
【第12句】: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①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_
②衡乃穿壁引其光___________
【第13句】: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時人畏服之如是
B、愿得主人書遍讀之得道者多助
C、勤學而無燭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D、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衡乃與其傭作
【第14句】:把下列文案翻譯成現代漢語。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5句】:[甲][乙]文兩文都闡述了人才的.成長過程,但[甲]文側重寫_____________對人才的影響;[乙]文側重寫___________是成長的必須。
【第16句】:聯系《送東陽馬生序》一文,文案你得到了哪些啟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第12句】:(1)通“增”,增加(2)于是
【第13句】:A
【第14句】:略
【第15句】:逆境(環境)、勤奮
【第16句】:圍繞讀書談勤奮即可。
《匡衡勤學》閱讀答案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第4句】:解釋加點的字(2分)
(1)鄰居有燭而不逮(2)主人感嘆,資給以書
【第5句】:與句中“資給以書”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A.或以錢幣乞之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蒙辭以軍中多務D.必以分人
6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中的'兩件事(分別用四字詞語概括)(2分)
7.寫出二個由勤學故事得來的成語:(2分)
參考答案:
【第4句】:解釋加點的字(2分)
(1)鄰居有燭而不逮(到達)(2)主人感嘆,資給以書(幫助,供給)
【第5句】:與句中“資給以書”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D)(2分)
A.或以錢幣乞之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蒙辭以軍中多務D.必以分人
6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中的兩件事(2分)
鑿壁借光,傭作讀書
7.寫出二個由勤學故事得來的成語:(2分)
韋編三絕,囊螢映雪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閱讀練習附答案
【原文】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問題】
【第1句】:解釋下列加點詞
①苦其心志苦:
②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喻:
③國恒亡恒:
【第2句】:孟子在談到一個人能否成才時,既強調了客觀的艱苦的環境的磨練,也重視人的主觀因素,請你談談,決定人能否成才的主觀因素是什么?
【第3句】:結合文章內容,請你分析本文在寫作上的特點。
【第4句】:孟子在文中論述了“生天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你能聯系實際,談談你的理解嗎?
【參考答案】
【第1句】:使……苦
(被)了解
經常
【第2句】:雖然歷經艱苦的的磨練,遭遇到種種困難,也應該始終保持積極進取的精神的頑強的意志。
【第3句】:從“對比”、“事理結合”、“層層推理”等任一角度談,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第4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已為無數事實所證明。因此我們要有憂患意識,不應該沉于安樂享受,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振作精神,奮發有為。回答這個問題時,要注意聯系實際。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閱讀理解及答案
文言文閱讀。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選出下列加粗字用法相同的一項()
A.困于心苛政猛于虎也
B.苦其心志帝感其誠
C.出則無敵國外患者肉食者謀之
D.舜發于畎畝之中何陋之有
2.選出下列加粗詞詞義相同的一項()
A.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上使外將兵
B.傅說舉于版筑之間在乎山水之間也
C.人恒過,然后能改還過岳殿東
D.征于色,發于聲野芳發而幽香
3.下面對文章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第【第1句】:二段主要論證了古往今來受大任、成大業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觀點。
B.本文第三段從人應有“生于憂患”的心態角度,對上述觀點進一步加以闡發。
C.本文第四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論點,告誡人們要有憂患意識,不可沉迷于安逸享樂。
D.從全文看,主要是從“生于憂患”的角度來論證的。
4.本文主要論述了人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先經受多方面的艱苦磨礪,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結果或成就的道理,請列舉一個恰當的事例作論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B
2.B
3.D
4.示例:“逆境能成才”的歷史人物
①蓋文王拘而演《周易》
②仲尼厄而作《春秋》
③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④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⑤孫子臏腳,兵法修列
⑥不韋遷蜀,世傳《呂覽》
⑦韓非囚秦,《說難》《孤憤》
⑧《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作也。
上一篇:收廢品的經典臺詞錦集8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