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成語故事《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jìn)行斗爭。出自《列子·湯問》記載: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認(rèn)為不能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成語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先生,他的名字叫作愚公。愚公家的門口有兩座好高好高的山,一座山叫太行,另一座山叫王屋。兩座山正好擋在愚公家的門口,讓愚公每天進(jìn)出家里都要繞好遠(yuǎn)好遠(yuǎn)的'路!
有一天吃飯的時候,愚公突然對家人說:”我們?nèi)乙黄鸷献鳎褤踉陂T口的兩座大山移開,讓門口的路可以直通到外面的大路上,你們看好不好呢?”兒子和孫子一聽,都點頭贊成說:”好呀!好呀!”。可是愚公的妻子卻搖搖頭說:”不可能的,你連搬一個土丘的力氣都沒有,還想搬移大山!就算你搬得動,那些挖出來的泥土石塊,你要扔到什么地方去呢?”愚公和孩子們聽了,都哈哈大笑起來:”那有什么困難的!我們可以丟到海里面去呀!”
第二天開始,愚公和他的兒子、孫子,三個人一起扛著鋤頭,挑著扁擔(dān),到山邊開始挖。愚公的鄰居京城氏和她的小兒子,也興致勃勃地幫愚公一起做著移山的工作。這時候,有一個叫作智叟的老先生,忍不住嘲笑他們說:”愚公呀!你實在太糊涂了。你這么老了,還要去移什么山?就算讓你搬到你死掉的那一天,也不可能把大山移開來的!”
愚公聽了他的話,笑笑說:”智叟,你才糊涂呢!我雖然很老,我還有兒子可以繼續(xù)去做呀;兒子還會生孫子,孫子還會再生兒子,我們的子子孫孫可以一直搬下去,只要我們搬掉山的一層,就少一層,總有一天我們會把這兩座山搬走,天底下哪兒有不能克服的困難呢?”智叟沒有話好說,只好走開了。
后來,山神和海神知道愚公要移山的事情,害怕愚公一家人永不停止的搬下去,會把山搬光,把海填滿,就跑去告訴天神,天神一聽:”嗯!這個愚公真是有恒心呀!我來幫幫他吧!”天神就派了兩個神仙去把王屋山與太行山背走,放到別的地方去,不再擋在愚公家門口了。
從此以后,只要有人做事情不怕困難一直做,我們就說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一定會成功的!
成語故事:愚公移山
愚公家門前有兩座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聰明”的智叟笑他太傻,認(rèn)為不能。小編收集關(guān)于愚公移山的故事,歡迎閱讀。
拼音:yúgōngyíshān
解釋: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jìn)行斗爭。
成語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先生,他的名字叫作愚公。愚公家的門口有兩座好高好高的山,一座山叫太行,另一座山叫王屋。兩座山正好擋在愚公家的門口,讓愚公每天進(jìn)出家里都要繞好遠(yuǎn)好遠(yuǎn)的路!
有一天吃飯的時候,愚公突然對家人說:”我們?nèi)乙黄鸷献鳎褤踉陂T口的兩座大山移開,讓門口的路可以直通到外面的大路上,你們看好不好呢?”兒子和孫子一聽,都點頭贊成說:”好呀!好呀!”。可是愚公的妻子卻搖搖頭說:”不可能的,你連搬一個土丘的力氣都沒有,還想搬移大山!就算你搬得動,那些挖出來的泥土石塊,你要扔到什么地方去呢?”愚公和孩子們聽了,都哈哈大笑起來:”那有什么困難的!我們可以丟到海里面去呀!”
第二天開始,愚公和他的兒子、孫子,三個人一起扛著鋤頭,挑著扁擔(dān),到山邊開始挖。愚公的鄰居京城氏和她的小兒子,也興致勃勃地幫愚公一起做著移山的工作。這時候,有一個叫作智叟的老先生,忍不住嘲笑他們說:”愚公呀!你實在太糊涂了。你這么老了,還要去移什么山?就算讓你搬到你死掉的那一天,也不可能把大山移開來的!”
愚公聽了他的`話,笑笑說:”智叟,你才糊涂呢!我雖然很老,我還有兒子可以繼續(xù)去做呀;兒子還會生孫子,孫子還會再生兒子,我們的子子孫孫可以一直搬下去,只要我們搬掉山的一層,就少一層,總有一天我們會把這兩座山搬走,天底下哪兒有不能克服的困難呢?”智叟沒有話好說,只好走開了。
后來,山神和海神知道愚公要移山的事情,害怕愚公一家人永不停止的搬下去,會把山搬光,把海填滿,就跑去告訴天神,天神一聽:”嗯!這個愚公真是有恒心呀!我來幫幫他吧!”天神就派了兩個神仙去把王屋山與太行山背走,放到別的地方去,不再擋在愚公家門口了。
從此以后,只要有人做事情不怕困難一直做,我們就說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一定會成功的!
愚公移山的成語故事
導(dǎo)語:在漢語中,很大一部分成語都來源于古代的故事或者典故。這些成語故事或者典故不僅能幫助我們了解歷史,還能讓我們正確認(rèn)識和使用成語。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成語故事愚公移山,歡迎大家閱讀!
成語故事:愚公移山
【所屬朝代】春秋戰(zhàn)國時代
【出處】《列子·湯問第五》記載: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認(rèn)為不能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釋讀】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jìn)行斗爭。
【典故】:
傳說古時候有兩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里的北山住著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歲了。他每次出門,都因被這兩座大山阻隔,要繞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來,說:“我準(zhǔn)備與你們一起,用畢生的精力來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條通向南方的大道。你們說好嗎!”
大家都表示贊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大家的力量加起來,還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搬掉呢?再說,把那些挖出來的'泥土和石塊放到哪里去呢?”
討論下來大家認(rèn)為,可以把挖出來的泥土和石塊扔到東方的海邊和北方最遠(yuǎn)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帶著兒孫們開始挖山。雖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們還是堅持挖。直到換季節(jié)的時候,才回家一次。
有個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這件事后,特地來勸愚公說:“你這樣做太不聰明了,憑你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這兩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說:“你這個人太頑固了,簡直無法開導(dǎo),即使我死了,還有我的兒子在這里。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孫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兒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而山卻不會再增高,為什么挖不平呢?”
當(dāng)時山神見愚公他們挖山不止,便向上帝報告了這件事。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動,派了兩個大力神下凡,把兩座山背走。從此,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古代兒童成語故事
導(dǎo)語:世界上沒有不愛讀故事的孩子,故事是孩子們認(rèn)知世界的一扇窗口。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古代兒童成語故事,歡迎借鑒!
【第1句】:孔融讓梨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xué)家。他年幼時,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總是拿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原因,他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yīng)該吃小的。"后來,"孔融讓梨"成為團(tuán)結(jié)友愛的典范。
【第2句】: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又一次孔子要向他傳授高深的理論,曾子本來坐著,聽了便從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站立,表達(dá)了他對老師的充分尊敬。
【第3句】:千里送鵝毛
唐朝時,云南一少數(shù)民族的首領(lǐng)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xiàn)天鵝。在路上,緬伯高不小心讓天鵝飛走了,只剩幾根鵝毛。到長安后,緬伯高拜見唐太宗,奉上了鵝毛并賦詩"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這個典故比喻禮物單薄,情意卻異常濃厚。
【第4句】: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劉備為求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三次到其住處請他,最后才等到諸葛亮。"三顧茅廬"后來成為形容求賢若渴的`著名典故。
【第5句】:車胤囊螢
車胤是晉朝人,自幼聰穎好學(xué)卻家境貧寒,常無油點燈。于是他夏夜就捕捉螢火蟲,用以照明夜讀,學(xué)識與日俱增,成為知名學(xué)者。"車胤囊螢"也成為勤奮學(xué)習(xí)的典故。
【第6句】:張良拜師
張良在成為劉邦軍師以前,有一天在橋上三步,碰到一個老人故意把席子掉到橋下,讓張良把鞋撿上來給他穿上。張良照做后,老人高興地稱他孺子可教,并給他一本《太公兵法》。張良仔細(xì)研讀,終于成為一代軍師。這個故事后來成為尊老敬老的著名典故。
【第7句】:管鮑之交
春秋時,鮑叔牙是齊桓公的謀士,他的好友管仲曾經(jīng)在齊桓公敵人的門下做事,失敗后被俘虜。齊桓公讓鮑叔牙做相國,他反倒大力推薦管仲。最終管仲做了相國,鮑叔牙則成為其手下,這段友誼在歷史上傳為美談。
上一篇:惡搞招人廣告臺詞集錦3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