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導語:西漢的蕭何是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他曾向劉邦推薦了善于用兵打仗的韓信做大將軍,使之為漢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勞。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歷史典故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歡迎大家閱讀!
歷史典故: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典故】:
韓信經蕭何舉薦被劉邦任為大將軍,為漢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勞,漢朝建立后被封為楚王。晚年的劉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權旁落他人,為了劉姓政權的長治久安,必須鏟除隱患。他認為在諸位將領中,功勞最大、才能最強、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險的敵人。因此,韓信首當其沖。可是,除掉韓信談何容易!劉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馬也未必能取勝,其他諸將更不是韓信的對手。
劉邦先是用計生擒了韓信。此時的韓信才明白過來,感嘆地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劉邦將韓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無罪證,又赦免了韓信,改封淮陰侯。
削去了王位的.韓信,心想自己為興建漢室出生入死,最后落得個如此下場,既然你劉邦無情,休怪我韓信無義。韓信私下與被任命為趙國相的陳稀相約,陳稀在北方舉事,韓信在長安響應。
漢高祖十年(215年),陳稀果然舉兵反叛。劉邦親自帶兵平叛,長安空虛。韓信準備在長安舉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呂后告發韓信準備謀反。呂后想把韓信召進宮來,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蕭何商議。最后,由蕭何出面,假稱北方傳回捷報:叛軍已敗,陳稀已死,邀請韓信進宮向呂后賀喜
韓信哪里想到極力舉薦自己而且一向過從甚密的蕭何會是殺害自己的主謀。結果韓信剛入宮門,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擁而上,捆綁起來。呂后將這一代名將帶至長樂宮鐘室,殘忍地殺害了。
民間因此有“成也蕭何(韓信成為大將軍是蕭何推薦的),敗也蕭何(韓信被殺是蕭何出的計謀)”的說法。后來用“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來比喻事情的成敗、好壞都由一個人造成。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歷史典故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在山東定陶汜水之陽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劉邦當上皇帝,分封異姓王,封蕭何為丞相。直至劉邦死,蕭何都是宰相。蕭何怎么死的?劉邦的丞相蕭何的結局怎樣?
劉邦的丞相是誰?
蕭何,早年任秦沛縣獄吏,秦末輔佐劉邦起義。攻克咸陽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后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蕭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張無為,喜好黃老之術。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又協助高祖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高祖死后,他輔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謚號“文終侯”。
劉邦分型了異姓王以后,覺得異姓王權力太大,就費盡心機奪回異姓王手中的權利。異姓王反叛謀反逃跑等等諸多事件以后,異姓王已經不再劉邦覺得他們是自己的威脅,將他們和地方的名門望族共十幾萬人全部遷到關中居住,置于中央控制之下,消除了后顧之憂。異姓王的權力一小,頓時,丞相的權力太大就明顯的突出了起來。
于是,劉邦覺得丞相的權利太大了。關于丞相的過大權力,劉邦通過把蕭何下獄來打擊削弱相權。在劉邦平定了黥布叛亂回到長安后,蕭何提議把上林苑開放,讓百姓去耕種,因為上林苑基本上已經荒蕪,并不是養獸供皇帝狩獵的地方。劉邦一聽就惱了,硬說蕭何拿了商人的賄賂,所以才替他們說話,借百姓之名為商人牟利。
劉邦將蕭何關進了監獄,幾天后,有大臣問丞相犯了什么罪,劉邦卻為自己狡辯說:“原先李斯做秦國的丞相,凡是功勞都歸始皇,不好的事都由自己承擔。但丞相蕭何卻接受了商人的賄賂,替他們求我開放上林苑,刁買人心。因此要治他的罪。”通過打擊元老功臣蕭何,劉邦在削弱相權的同時將皇帝的權力提高了。
蕭何一直備受劉邦的恩寵,而劉邦突然的`將自己下獄,蕭何很不理解,就召了門客出主意。一個門客全蕭何說,是因為蕭何權力太大,受到百姓的擁護,不就以后將要滿門抄斬,只有自污名節,讓百姓罵他,才能讓劉邦放心。于是,蕭何聽從了門客的主義。
蕭何當時已是60多歲的老人了,見劉邦開恩釋放了他,更是誠惶誠恐,謹慎恭敬。雖然因為全身帶上刑具,害得他手足麻木,連路都快走不動了,而且蓬頭赤足,污穢不堪,但又不敢回府沐浴再朝拜天子,只得這樣上殿謝恩。劉邦見蕭何如此狼狽,也覺得有些過意不去,便安撫蕭何道:“相國不必多禮!這次的事,原是相國為民請愿,我不允許。我不過是夏桀、商紂那樣的無道天子罷了,而你卻是個賢德的丞相。我之所以關押相國,就是要讓百姓知道你的賢能和我的過失啊!”劉邦的這段話雖然言不由衷,但對蕭何的廉政為民,終于還是默認了。從此以后,蕭何對劉邦更是誠惶誠恐,恭謹有加了。劉邦也照例以禮相待,但蕭何從此對國事就只能保持沉默了。
漢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日,漢高祖劉邦病逝于長樂宮,享年62歲。同年,太子劉盈即位,是為惠帝。蕭何繼任丞相。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典故
韓信經蕭何舉薦被劉邦任為大將軍,為漢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勞,漢朝建立后被封為楚王。晚年的劉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權旁落他人,為了劉姓政權的長治久安,必須鏟除隱患。他認為在諸位將領中,功勞最大、才能最強、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險的敵人。因此,韓信首當其沖。可是,除掉韓信談何容易!劉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馬也未必能取勝,其他諸將更不是韓信的對手。
劉邦先是用計生擒了韓信。此時的韓信才明白過來,感嘆地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劉邦將韓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無罪證,又赦免了韓信,改封淮陰侯。
削去了王位的韓信,心想自己為興建漢室出生入死,最后落得個如此下場,既然你劉邦無情,休怪我韓信無義。韓信私下與被任命為趙國相的陳稀相約,陳稀在北方舉事,韓信在長安響應。
漢高祖十年(215年),陳稀果然舉兵反叛。劉邦親自帶兵平叛,長安空虛。韓信準備在長安舉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呂后告發韓信準備謀反。呂后想把韓信召進宮來,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蕭何商議。最后,由蕭何出面,假稱北方傳回捷報:叛軍已敗,陳稀已死,邀請韓信進宮向呂后賀喜。韓信哪里想到極力舉薦自己而且一向過從甚密的蕭何會是殺害自己的主謀。結果韓信剛入宮門,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擁而上,捆綁起來。呂后將這一代名將帶至長樂宮鐘室,殘忍地殺害了。
民間因此有“成也蕭何(韓信成為大將軍是蕭何推薦的),敗也蕭何(韓信被殺是蕭何出的計謀)”的說法。后來用“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來比喻事情的成敗、好壞都由一個人造成。
高考素材之歷史典故: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是一句諺語,為民間對西漢建國功臣韓信一生的經典概括,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這個典故的故事,歡迎參考。
“成也蕭何”是指韓信成為大將軍是蕭何推薦的;“敗也蕭何”是指韓信被殺是蕭何出的計謀。不論是成功還是敗亡都是由于同一個人。
成語典故
出處
這個成語出自于《史記·淮陰侯列傳》。
秦末漢初,淮陰(今屬江蘇省)有一個名叫韓信的人,年輕時,生活孤苦,很被人瞧不起。后來,韓信投奔項羽,參加反秦。他曾向項羽提過一些作戰建議,但都沒有被采納。韓信看到自己的才能無法施展,便改投劉邦。
一開始,劉邦也沒有重用韓信,只讓他當了一名小軍官,一次犯了軍法,還差點兒受刑處死。免死后,只讓他充當一名管理糧草的小官(治粟都尉)。一次偶然的機會,韓信遇上了蕭何。蕭何是劉邦的親信,劉邦對他可以說是言聽計從。蕭何與韓信一席長談之后,對韓信非常欽佩,認為韓信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軍事天才。但是,正當蕭何決定向劉邦推薦韓信的時候,韓信卻逃跑了。原來,劉邦的部下多是徐州一帶的`人,劉邦被封為漢王,封地在漢中,地區偏狹,難以發展。因此,部下因想家而紛紛逃亡。韓信見劉邦沒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也跟著跑了。
蕭何得知韓信逃跑的消息,心急如焚,來不及報告劉邦,跳上戰馬,連夜把韓信追了回來。劉邦原來以為蕭何也逃跑了,非常生氣。后來得知蕭何竟親自追回韓信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官,罵蕭何是小題大做。蕭何向劉邦詳細地介紹了韓信的情況,然后說:“韓信具有杰出的軍事才能,不是普通的人才。您若甘愿做一輩子漢中王便罷,如要奪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由于蕭何的力薦,劉邦終于同意拜韓信為大將軍,并選擇吉日良時,舉行隆重的拜將儀式。
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以后,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為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劉邦做了皇帝以后,卻對韓信越來越不放心。首先,解除了韓信的兵權,由“齊王”改封為“楚王”;不久,又將韓信逮捕;赦免后,只封了個“淮陰侯”。韓信閑住長安,郁郁不得志,便圖謀反叛,被人向劉邦的妻子呂后告發。呂后想把韓信召來除掉,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蕭何商議。最后,由蕭何設計把韓信騙到宮中,呂后以謀反的罪名把韓信殺害在長樂宮鐘室。
后人根據這段歷史,引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一成語來,比喻事情的成敗或好壞都由于同一個人。
詞語辨析
造句1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某心上至今不平。(明·馮夢龍《古今小說》第三十一卷)
造句2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互聯網泡沫破滅時,其整個板塊的質量也迅速滑坡。[2]
造句3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也正是這個相同的基因變體為非洲的人們增加了艾滋病感染的風險(增至40%的高風險)。
2023成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歷史典故精選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成事由于蕭何,敗事也由于蕭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敗都是由這一個人造成的。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歷史典故,歡迎閱讀。
【成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拼音】:chéngyěxiāohé,bàiyěxiāohé
【解釋】:蕭何:漢高祖劉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蕭何,敗事也由于蕭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敗都是由這一個人造成的。
【歷史典故】:
這個成語出自于《史記·淮陰侯列傳》。
秦末漢初,淮陰(今屬江蘇省)有一個名叫韓信的人,年輕時,生活孤苦,很被人瞧不起。后來,韓信投奔項羽,參加反秦。他曾向項羽提過一些作戰建議,但都沒有被采納。韓信看到自己的才能無法施展,便改投劉邦。
一開始,劉邦也沒有重用韓信,只讓他當了一名小軍官,一次犯了軍法,還差點兒受刑處死。免死后,只讓他充當一名管理糧草的小官(治粟都尉)。一次偶然的機會,韓信遇上了蕭何。蕭何是劉邦的親信,劉邦對他可以說是言聽計從。蕭何與韓信一席長談之后,對韓信非常欽佩,認為韓信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軍事天才。但是,正當蕭何決定向劉邦推薦韓信的時候,韓信卻逃跑了。原來,劉邦的部下多是徐州一帶的人,劉邦被封為漢王,封地在漢中,地區偏狹,難以發展。因此,部下因想家而紛紛逃亡。韓信見劉邦沒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也跟著跑了。
蕭何得知韓信逃跑的消息,心急如焚,來不及報告劉邦,跳上戰馬,連夜把韓信追了回來。劉邦原來以為蕭何也逃跑了,非常生氣。后來得知蕭何竟親自追回韓信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官,罵蕭何是小題大做。蕭何向劉邦詳細地介紹了韓信的情況,然后說:“韓信具有杰出的軍事才能,不是普通的.人才。您若甘愿做一輩子漢中王便罷,如要奪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由于蕭何的力薦,劉邦終于同意拜韓信為大將軍,并選擇吉日良時,舉行隆重的拜將儀式。
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以后,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為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劉邦做了皇帝以后,卻對韓信越來越不放心。首先,解除了韓信的兵權,由“齊王”改封為“楚王”;不久,又將韓信逮捕;赦免后,只封了個“淮陰侯”。韓信閑住長安,郁郁不得志,便圖謀反叛,被人向劉邦的妻子呂后告發。呂后想把韓信召來除掉,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蕭何商議。最后,由蕭何設計把韓信騙到宮中,呂后以謀反的罪名把韓信殺害在長樂宮鐘室。
后人根據這段歷史,引出“成為蕭何,敗也蕭何”這一成語來,比喻事情的成敗或好壞都由于同一個人。
上一篇:黑影開大時的臺詞集錦7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