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禮儀大全
千百年來的文明禮儀之風傳承至今,因此中國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著稱于世。人們歷來重視道德修養和文明禮貌,具有了悠久的傳統美德。而一個素質高、有教養的現代文明人,必須有良好的文明禮儀。我們不要將這些傳統遺忘,下面是小編收集的中國古代禮儀大全,快來學習!
【家祭】
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相沿施行。宋代陸游《示兒》詩中有這么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朝儀】
古代帝王臨朝的典禮。按規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東為上,孤面向東以北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為上,王族在路門右側,面向南以東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屬官在路門左側,面向南以西為上。朝儀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禮,禮畢退朝。后世也稱人臣朝君之禮儀為“朝儀”。
【朝聘】
古代賓禮之一。為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有三種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見天子稱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見天子為“大聘”;每隔五年親自朝見天子為“朝”。
【朝覲】
古代賓禮之一。為周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春見曰朝,秋見曰覲”,此為定期朝見。春秋兩季朝見天子,合稱為朝覲。
【揖讓】
一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專用于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專用于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于前;三為天揖,專用于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一指禪讓,即讓位于比自己更賢能的人。
【長揖】
這是古時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拱】
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論語·微子》中有這樣的記載:“子路拱而立。”
【頓首】
古時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于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于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如丘遲《與陳伯之書》:“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丘遲頓首。
【稽首】
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頭也緩緩至于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后。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后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
【九拜】
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兇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肅拜。”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儀。
【跪】
兩膝著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腳跟,以示莊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于是相如前進瓿,因跪請秦王。”
【坐】
古代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貼于腳跟。為了表示對人尊重,坐法頗有講究:“虛坐盡后,食坐盡前。”“盡后”是盡量讓身體坐后一點,以表謙恭;“盡前”是盡量把身體往前挪,以免飲食污染坐席而對人不敬。
【座次】
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左遷”即表示貶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結構,前堂后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活動是南向為尊。皇帝聚會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做“南面”,稱臣叫做“北面”。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鴻門宴》中有這樣幾句:“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項王座次最尊,張良座次最卑。
【席次】
古代宴會席次,尊卑很有講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門,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設兩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與散座的區別:上桌與單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則不分席次。
【冠禮】
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并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緇布冠、皮弁、爵弁,分別表示有治人、為國出力、參加祭祀的權力。加冠后,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并給起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的美“字”,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成員。因為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所以后世將二十歲稱作“弱冠”。
【婚冠禮】
古代嘉禮之一。《周禮》:“以婚冠之禮親成男女。”古代貴族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歲行笄禮(笄:束發用的簪子。古時女子滿十五歲把頭發綰起來,戴上簪子)后也可結婚。所以把婚禮、冠禮合稱為婚冠禮。
【祖道】
古代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設宴送行的禮儀。《漢書》載,西漢將領李廣利率軍隊出擊匈奴之前,“丞相為祖道,送至渭橋”。《荊軻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送別。
【齋戒】
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獨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誠敬,這些活動叫“齋戒”。“齋”又稱“致齋”,致齋三日,宿于內室,要求“五思”(思其居處、笑語、志意、所樂、所嗜),這主要是為了使思想集中、統一。“戒”又稱“散齋”,散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參加一切娛樂活動,也不參加哀吊喪禮,以防“失正”、“散思”。古人齋戒時忌葷,但并非忌食魚肉葷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氣的食物如蔥、蒜等,這主要是為了防止祭祀時口中發出的臭氣,對神靈、祖先有所褻瀆。
【虛左】
古代座次以左為尊,空著左邊的位置以待賓客稱“虛左”。《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足見信陵君對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虛左以待”一語。
【再拜】
先后拜兩次,表示禮節之隆重。舊時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
古代的拜禮。行禮時,兩手放在額上,長時間下跪叩頭。原專指禮拜神佛時的一種敬禮,后泛指表示極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禮方式。今人多用“頂禮膜拜”形容對某人崇拜得五體投地。
【六禮】
中國古代婚姻的六種手續和禮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秦晉之好】
春秋時,秦、晉兩國國君幾代都互相通婚,后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
【舉案齊眉】
古代妻子為丈夫捧膳食時要舉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會友】
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禮俗。文人相交輕財物而重情誼、才學,故多以詩文相贈答,揚才露己,以表心態。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詩詞相酬答。在宴飲等聚會時,更是不可有酒無詩,流行盡觴賦詩之俗。
【諱稱】
古人對“死”有許多諱稱,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稱:薨(hōng)、崩、百歲、千秋、晏駕、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稱:見背、孤露、棄養等。
(3)佛道徒之死稱:涅磐、圓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現也用于稱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稱:亡故、長眠、長逝、過世、謝世、壽終、殞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終等。
中國古代文明禮儀用語大全
中途先走說—失陪
請人勿送說—留步
送人遠行說—平安
賓客來到說—光臨
等候別人說—恭候
沒能迎接說—失迎
需要考慮說—斟酌
無法滿足說—抱歉
請人諒解說—包涵
希望照顧說—關照
贊人見解說—高見
歸還物品說—奉還
老人年齡說—高壽
身體不適說—欠安
看望別人說—拜訪
請改文章說—斧正
接受好意說—領情
求人指點說—賜教
向人詢問說—請問
請人協助說—費心
請人解答說—請教
與人相見說—您好
問人姓氏說—貴姓
問人住址說—府上
客人入座說—請坐
陪伴朋友說—奉陪
臨分別時說—再見
言行不妥—對不起
慰問他人說—辛苦
迎接客人說—歡迎
請人赴約說—賞光
對方來信說—惠書
自己住家說—寒舍
請人接受說—笑納
送人照片說—惠存
歡迎購買說—惠顧
得人幫助說—謝謝
祝人健康說—保重
向人祝賀說—恭喜
求人辦事說—拜托
麻煩別人說—打擾
求人方便說—借光
仰慕已久說—久仰
長期未見說—久違
求人幫忙說—勞駕
中國古代禮儀用語
中國號稱文明古國,世人譽之為禮儀之邦。人際交往,禮貌當先;與人交談,稱謂當先。正確地掌握和運用禮儀用語,是人際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素質。
【第1句】:口頭稱謂語
古人有多種多樣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數種。
【第1句】:用“道德高尚”的說法稱呼對方,如稱人為“子、夫子、先生”等等。
【第2句】:從輩份上尊稱對方,如稱人為“父老、父、丈人、母、媼、老伯”等。
【第3句】:稱對方的字、號。
【第4句】:稱對方的身份時加上“賢、尊、高”等字眼。如“賢侄”、“賢婿”等。
【第5句】:用對方的部下來代稱對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緣故,不敢直接指呼對方。
古代第一人稱代詞除了“我”以外,還有“余、吾、予、朕、臺、卯”等。但古人對長輩或平輩說話時,也不用他們而是毫無例外地用謙稱。例如:
【第1句】: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聰明”的說法來稱呼自己。如自稱“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第2句】:“用輩份低”的說法來稱自己。例如自稱“小弟、小侄”等。
【第3句】:用“地位卑微”的說法來稱呼。例如自稱“臣、仆、在下、牛馬、自己下走”等等。
【第4句】:稱自己的身份、職務,有時還加上“卑、小、貧”等字眼。例如自稱“弟子、學生、小生、貧僧、卑吏、卑職”等。
【第5句】: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稱“丘”。
古人的禮貌語言還表現在:凡是說到與對方有關的行為、人物、事情、物品時,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說法,例如:
稱別人的姓、名和字為“貴姓、大名、尊諱、尊字”等。
稱別人年齡為“貴庚、尊庚、芳齡、高壽”等。
稱別人的住處為“尊府、府上、尊寓、華居”等。
稱別人的神態、相貌為“風采”等。
稱別人的親屬去世為“作故人、謝賓客、仙游”等。
同樣地,說到與自己有關的人和事物時,也一律采用謙虛的說法。例如:
稱自己的孩子為“犬子”。
稱自己的朋友為“敝友”。
稱自己的意見為“愚見、愚計”。
向別人詢問叫“拜問”。
【第2句】:交友稱謂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自古以來,我們對交什么性質的朋友,都有明確的稱謂。
杵臼之交:交友不分貴賤;(《聊齋》)布衣之交:普通百姓間的交往;(《廉藺列傳》)
莫逆之交:彼此情投意合;(《北史》)刎頸之交:即使掉腦袋也不變心;(《廉藺列傳》)
再世之交:與人父子兩代都結成朋友;忘年之交:不計年歲長幼以才能德行為主的交往;
竹馬之交:幼年男女之間的交往;君子之交:看似平淡重在道義的朋友;
車笠之交:不以貴賤而異的朋友;忘形之交:彼此以心相許不分形跡;
金石之交:交誼深厚、如金石般堅固;金蘭之交:友情契合,如同兄弟;
平昔之交:往日結交的朋友;肺腑之交:無話不談,推心置腹的朋友;
貧賤之交:貧困時結交的朋友;詩文之交:以詩文往來結交的朋友。
【第3句】:對人尊稱
令尊:尊稱對方的父親。
令堂:尊稱對方的母親。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稱對方的'兒子。
令愛(令媛):尊稱對方的女兒。
令婿(令坦、令倩):尊稱對方的女婿。
令媳:尊稱對方的兒媳。
令正(令閫、賢閣,尊夫人):尊稱對方的妻子。
喬梓:稱人父子。
昆玉(昆仲):稱人兄弟。
令侄:稱人侄兒。
賢契:稱自己的學生。
高足:稱別人的學生。
【第4句】:自己謙稱
家父(家嚴、家君):稱自己的父親。
家母(家慈):稱自己的母親。
家兄、家姐:稱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稱自己的弟妹。
舍侄:稱自己的侄兒。
內人(內子、內助、拙荊):稱自己的妻子。
外子:稱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兒、小子):稱自己的兒子。
小女:稱自己的女兒。
敝友:稱自己的朋友。
【第5句】:常用敬詞
請:有求于對方。
請問:請求對方解答問題。
賜教:請人給予指教。
高見(高論):稱對方的看法,見解。
貴姓(尊姓)大名:詢問對方姓中。
貴庚(芳齡):詢問對方年齡。
高壽(高齡)用于問老年人的年齡。
尊府(府上、尊寓、華居):稱對方的住處。
拜望:探望。
拜訪:訪問。
拜托:托人辦事。
拜辭:告別。
敬請:恭敬地請求。
恭候:恭敬地等候。
光臨:客人到來。
光顧(惠顧):商店歡迎顧客前來。
晚安:晚上道別。
奉陪:陪伴。(自己的舉動涉及對方的用“奉字”)
奉送:贈送。
奉還:歸還。
奉告:告訴。
奉勸:勸告。
奉養:侍奉和贍養(尊親)。
恭喜:祝賀對方已經取得成功。
雅正:把自己的詩文、書畫、作品贈人時用此辭,表示請對方指教。
斧正(指正):請人對自己的詩文、書畫、作品加以修改、指教。
【第6句】:常用客氣語
恕:請求別人諒解,不要計較。
有勞:用于拜托或答謝對方幫助做事。
相擾:打擾。
難為:感謝對方的幫助。
久仰:敬仰思慕已久。
久違:很久未見。
勞駕:用于請對方做某事。
勞神:耗費精神。
借光:請人給予方便。
包涵:請人寬容或原諒。
指教:敬請指教。
多謝:很感謝。
失敬:責備自己禮貌不周。
失禮:自己感到禮貌不周。
失陪:表示因故而不能陪伴別人。
留步:請等一等或不必再送行。
【第7句】:年齡的代稱
古人對于不同的年齡,都有不同的代稱。如:
總角:幼年的兒童,頭發上綰成小髻髻。《禮記·內則》“拂髻,總角。”鄭玄注:“總角,收發結之。”后來就稱兒童的幼年時代為“總角”。陶潛《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者無成。”這里的“白首”代稱老年。
垂髻:也指兒童幼年。古時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子,頭發下垂,所以“垂髻”代稱兒童的幼年。陶潛《桃花源記》:“黃發垂髻,并怡然自樂。”這里的“黃發”也代稱老年。
束發:古代男子成童時把頭發束成髻,盤在頭頂,后來就把“束發”代稱成童的年齡。歸有光《項脊軒志》:“余自束發,讀書軒中。”
成童:古時稱男子達十五歲為“成童”。《禮心·內側》:“成童,舞象,學射御。”鄭玄注:“成童,十五以上。”
及笄:古時稱女子年在十五為“及笄”,也稱“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儀禮·土昏禮》:“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
破瓜:舊時文人把“瓜”字拆開,成為兩個“八”字,稱16歲為“破瓜”,在詩文中多用于女子。又因八乘八為六十四,也稱64歲為“破瓜”。
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所以主以“弱冠”代稱20歲,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還要舉行大禮。左思《詠友》詩:“弱冠弄柔翰,舊犖觀群書。”
而立:《論語·為政》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之語,后來就以“而立”代稱30歲。
不惑:《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成篤,年僅而立”,因此以“不惑”代稱40歲。
知命:以“知命”為50歲的代稱,潘岳《閑居賦》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徒官而一進階。”
耳順:以“耳順”為60歲的代稱,庾信《伯母李氏墓南銘》:“夫人年逾耳順,視聽不衰。”
古稀: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后來就拿“古稀”為70歲的代稱。
耋:《詩·秦風·車鄰》:“逝者其耋。”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是以80歲為“耋”。
【第8句】:先生、小姐、女士的來歷
“先生”:始見于春秋《論語·為政》:“有酒食‘先生’饌。”注解曰:“先生指父兄而言也。”到了戰國,“先生”泛指有德行有學問的長輩。歷史上第一次用“先生”稱呼老師,始見于《曲禮》。唐、宋以來,多稱道士、醫生、占卦者、賣草藥的、測字的為先生。清朝以來,“先生”的稱呼在人們的腦海里已開始淡薄,至辛亥革命之后,“先生”的稱呼才又廣為流傳。
“小姐”:最實是宋代王宮中對地位低下的宮婢、姬、藝人等的稱謂。到了元代,“小姐”逐漸上升為大家貴族未婚女子的稱謂,如《西廂記》中:“只生得個小姐,字鶯鶯。”至明、清兩代,“小姐”一詞終于發展成為貴族大家未婚女子的尊稱,并逐漸傳到了民間。
“女士”:始見于《詩經·大雅·既醉》:“厘爾女士。”這兒的“女士”指有德行的女子,和后來說的“千金”一樣,用以對婦女和未婚女子的敬稱。
【第9句】:妻子的種種稱呼
小君、細君:最早是稱諸侯的妻子,后來作為妻子的通稱。
內子:從前丈夫對別人稱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于舊觀念,認為男子主外,女子主內。
室人:多數是對別人妻子的稱呼。
拙荊、山荊:源出“荊釵布裙”,本是指東漢梁鴻妻子孟光相素的服飾,后人用作妻之謙詞。
荊妻、刑室:表示自謙,貧寒之意。
發室:原配妻子。
繼室、續弦:因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妻關系,故將妻歿再取稱為“續弦”。
【第10句】:書信常用詞語
(一)啟始
惠書敬悉,甚以為慰。
頃接大示,如見故人。
久不通函,至以為念。
前上一函,諒已入鑒。
近屢奉箋,至感厚誼深情。
接獲手書,情意拳拳,至不歡愉。
數奉手書,熱情誠摯之情,溢于言表。
日前曾奉尺牘,意其已抵左右。
捧讀知已惠書,音容笑顏,歷歷在目。
昨得書箋,反復讀之,深情厚意,感莫能言。
(二)思念
別后月余,殊深馳系。
睽違日久,拳念殷殊。
分手甚久,別來無恙。
故園念切,夢寐神馳。
握別以來,深感寂寞,近況如何,甚念。
鴻雁傳來,千里咫尺,海天在望,不盡依依。
相距甚遠,不能聚首,轉寄文墨,時通消息。
別亦良久,甚以為懷,何日重逢,登高延企。
奉讀惠書,宛如天外飛來,回首往事,不啻依稀如昨。
長懷盛德,聊吐愚衷,謹憑鴻雁之傳,佇望白云之信。
(三)欽佩
大示拜讀,心折殊深。
久欽鴻才,時懷渴謁。
德宏才羨,屢屢懷慕。
久慕英才,拜謁如渴。
頃讀誨語,如聞金玉良言,茅塞頓開。
謹蒙誨教,疑或冰釋,勝似春風甘霖灌頂。
恩師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泰山北斗,誰不思慕。
蒙惠書并賜佳作,浩如河漢,理至還必須真,拜服之至。嗣后如有所見,或有新作,望莫遺愚友之駑,尚請隨時見示為盼。
先生德高望重,文才武略,貫古今之論,曉中外之文,下風引領,敢下拜嘉。
(四)問病
聞君欠安,甚為懸念。
頃聞您臥榻數日,心甚系念。
聞君甚念,無奈事務纏身,未能前來請安,懇請慎疾自愛。
知尊恙復發,懇祈暫停公務,苓參進,調養莫誤,甚念甚念。
尊恙已大愈否?貴體新全,望珍攝自重,衣餐增適,動定咸宜。諸唯珍重,皮之不存,毛豈附焉,來日方長,亟望珍重。
尊恙愈否,念念。
欣聞貴體康復,至為慰藉。
重病新愈,望調養有序,節勞為盼。
聞君抱恙,不勝懸念,特函問候,祝早日康復。
(五)時令問候
春寒料峭,善自珍重。
陽春三月,燕語鶯歌,想必神采奕奕。
炎暑日蒸,千萬珍重。
盛暑之后,繼以炎秋,務望尚自珍為盼。
秋色宜人,望養志和神。
秋風蕭蕭,至祈攝衛。
日來寒威愈烈火,伏維福躬無恙。
寒風苦雨,懇請厚自珍愛。
近聞貴地大風暴雨,家居安否,念念。
朔風突起,寒潮逼至,想寓中均安?
(六)祝賀
頃聞嘉訊,再祝鴻猷大展,萬里鵬程。
欣聞……,謹寄數語,聊表祝賀與希望之心。
喜聞……,由衷快慰,遙祝前程似錦,萬事如意。
謹具刀筆書謁,恭賀嘉事吉禮。
【第1句】:賀新婚
忽鳴燕賀,且祝新禧。
欣聞足下花燭筵開,奉呈薄禮,聊巹之儀。
附呈微物,聊佐喜儀,忽棄是幸。
喜聞你們有緣終成眷屬,至為欣慰。
欣聞你們喜結良緣,無限欣慰。
近聞足下燕爾新婚,特此祝賀。
頃悉你不日西廂敘情,藍田得玉,天成佳偶,謹祝秦晉和歡,白頭偕老。
頃聞吉音,欣逢嘉禮,遙祝如魚得水,并蒂花開,嘉賀嘉祝。
【第2句】:祝壽
×日為先生××大壽,遙祝壽比南山,福如東海。
恭祝延年壽千秋。
謹頌受壽家多,長命百歲。
喜賀福壽雙全,恭賀全家安好,壽星永照。
【第3句】:賀生兒女
聞育祥麟,謹此恭賀。
聞尊夫婦喜添千金,熱忱致賀。(賀生女)
弄璋之喜,可慶可賀。(賀生子)
弄瓦之慶,遙以致賀。(賀生女)
(七)致謝
大示誦悉,深感勤勤懇懇誨人不倦之意。
厚情盛意,應接不遑,切謝切謝。
奉報先生殷殷之誼,當俟異日耳。
感荷高情,非只語片言所能鳴謝。
承蒙諄諄忠告,銘感五衷。
承蒙見教,獲益甚多,特上寸箋,以申謝忱。
承蒙惠贈各物,衷心感謝,不勝榮幸。
承蒙存問,且贈佳品,感恩不盡。
如此厚贈,實深惶悚,但來從遠道,卻之不恭,因即拜領。
(八)致歉
惠書敬悉,甚感盛情,遲復為歉。
奉讀惠書,久未作復,罪甚罪甚。
惠書已悉,近因瑣務,未即奉答為歉。
數奉臺函,未暇修復,抱歉良深。
所詢之事,目前尚難奉復,敬請寬裕為懷。
前事有逆尊意,不勝慚愧,萬望海涵。
前事有負雅意,十分抱歉,尚希恕之。
見有睽異之處,幸在知己,尚希見寬降恕。
(九)拜托
冒味唐突干請,惟望幸許。
拜托之處,乞費神代辦,不勝感荷。
謹布區區,尚希鑒明,費神相助。
所懇之事,若蒙慨允,將不勝感激之至。
特瀝寸函布達,祈忽他言推諉。
為書請之,便中還請一詢為荷。
鑒于此情,望您能大解善囊,盡力相助。
人生友誼,唯君多誼,切望惠澤大諉,鼎力為之。
歲月悠悠,與君多誼,還望滋潤再三,澤被延綿。
(十)致哀
驚聞××作古,家失棟材,悲痛萬分。
尊×猝去,深致哀悼,尚望節哀順變。
前聞令×逝去,為之慘然,人死不能復生,尚望節哀。
聞悉××仙逝,不勝傷悼,足下遭此不幸,傷感必甚,懇請寬辟哀情,善自珍愛。
希高年珍攝,勉抑哀思。謹函馳陳,藉申慰問。
驚承訃告,悲悼不已,凡在相好,無不同深惋惜。
(十一)贈物
奉呈薄資,尚望笑納為幸。
區區小物兩包,聊供途中之需,即乞曬納。
所奉禮品雖微不足道,但物輕情意重,望勿嫌棄。
千里鵝毛,聊表寸心。
微物奉上,聊祝吉安,幸祈笑納。
寄奉百元,聊佐薪水,為數甚微,將意而已。
(十二)請教
倘蒙見教,沒齒不忘,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倘承不吝賜教家,幸甚幸甚。
甚盼時賜物,匡我不逮。
得暇望時賜教言為禱。
一切懇請詳示,萬望莫以鄙陋而不堪教也。
苦有所得,祈隨時賜示為盼。
倘有所聞,尚祈見告,俾資改進,不勝為盼。
(十三)結束
匆此先復,余容后稟。
鐵此布臆,余容續陳。
臨書倉促,不盡欲言。
日來事冗,恕不多敘。
書不盡意,余言后續。
草率書此,祈恕不恭。
馳函寓意,佇望示復。
匆此草就,不成文進,原宥是幸。
忙中即書,言不由衷,不足之處,恕見諒。
后語
俗話說的好,禮多人不怪。謹記這些禮儀用語,處處克己律己,不僅能彰顯個人氣質,還能弘揚傳統,不讓我們優秀的中華禮儀淹沒在漫長的歷史風塵中。
中國古代禮儀文化常識
古老的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接下來小編搜集了中國古代禮儀文化常識,歡迎查看,僅供大家參考。
儀表儀態禮儀
【第1句】:儀態
保持頭發清潔,修飾得體,發型與本人自身條件、身份和工作性質相適宜。男士應每天修面剃須。女士化妝要簡約、清麗、素雅,避免過量使用芳香型化妝品,避免當眾化妝或補妝。表情自然從容,目光專注、穩重、柔和。手部保持清潔,在正式的場合忌有長指甲。
【第2句】:站姿
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正式場合不應將手插在褲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識的小動作。女性站立時雙腿要基本并攏,腳位應與服裝相適應。穿緊身短裙時,腳跟靠近,腳尖分開呈“V”狀或“Y”狀;穿禮服或者旗袍時,可雙腳微分。
【第3句】:坐姿
入座時動作應輕而緩,輕松自然。不可隨意拖拉椅凳,從椅子的左側入座,沉著安靜地坐下。女士著裙裝入座時,應將裙子后片攏一下,并膝或雙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雙手放在膝蓋或椅子扶手上。男士可以微分雙腿(一般不要超過肩寬),雙手自然放在膝蓋或椅子扶手上。
離座時,應請身份高者先離開。離座時動作輕級,不發出聲響,從座位的左側離開,站好再走,保持體態輕盈、穩重。
【第4句】:走姿
行走時應抬頭,身份重心稍前傾,挺胸收腹,上體正直,雙肩放松,兩臂自然前后擺動,腳步輕而穩,目光自然,不東張西望。
遵守行路規則,行人之間互相禮讓。三人并行,老人、婦幼走在中間。男女一起走時,男士一般走在外側。走路時避免吃東西或抽煙。遇到熟人應主動打招呼或問候,若需交談,應靠路邊站立,不要防礙交通。
【第5句】:服飾
服飾是一種文化,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素養、精神面貌和物質文明發展的程度;著裝是一門藝術,正確得體的著裝,能體現個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公務場合著裝要端莊大方;參加宴會、舞會等應酬交際著應突出時尚個性;休閑場合穿著舒適自然。全身衣著顏色一般不超地三種。
交談禮儀
態度誠懇,表情自然、大方,語言和氣親切,表達得體。談話時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勢動作幅度要小。談話者應保持一定距離。在公共場合男女之間不要耳鬢廝磨,與非親屬關系的異性避免長時間攀談、耳語。
對長輩、師長、上級說話要尊重,對下級、晚輩、學生說話則注意平易近人。同時與幾個人談話,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兩個人身上,要照顧到在場的每一個人,注意聽取對方的話。
不可出言不遜、強詞奪理。不可談人隱私,揭人短處。不可背后議論他人,撥弄是非。不說荒誕離奇、聳人聽聞的事,不搞小廣播。談話中意見不一致時,要保持冷靜,以豁達的態度包容異已或回避話題。忌在公眾場合為非原則性問題大聲喧嘩、爭執打鬧。遇有攻擊、侮辱性言辭,一定要表態,但要掌握尺度。
政治禮儀
①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古人首先重視的是實體崇拜,對天的崇拜還體現在對月亮的崇拜及對星星的崇拜。所有這些具體崇拜,在達到一定數量之后,才抽象為對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從殷代出現“帝”崇拜發展而來的,最高統治者為天子,君權神授,祭天是為最高統治者服務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結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漢代稱地神為地母,說她是賜福人類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漢代以后,不宜動土的風水信仰盛行。祭地禮儀還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廟之祭
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物。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宗廟的位置,天子、諸侯設于門中左側,大夫則廟左而右寢。庶民則是寢室中灶堂旁設祖宗神位。祭祀時還要卜筮選尸。尸一般由孫輩小兒充當。廟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長方體,祭祀時才擺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時行九拜禮:“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宗廟祭祀還有對先代帝王的祭祀,據《禮記·曲禮》記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嚳、堯、舜、禹、黃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漢代起始修陵園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則始創在京都總立歷代帝王廟。嘉靖時在北京阜成門內建立歷代帝王廟,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對先師先圣的祭祀
漢魏以后,以周公為先圣,孔子為先師;唐代尊孔子為先圣,顏回為先師。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釋奠”禮(設薦俎饌酌而祭,有音樂沒有尸),作為學禮,也作為祭孔禮。南北朝時,每年春秋兩次行釋奠禮,各地郡學也設孔、顏之廟。明代稱孔子為“至圣先師”。清代,盛京(遼寧沈陽)設有孔廟,定都北京后,以京師國子監為太學,立文廟,孔子稱“大成至圣文宣先師”。曲阜的廟制、祭器、樂器及禮儀以北京太學為準式。鄉飲酒禮是祭祀先師先圣的產物。
⑤相見禮
下級向上級拜見時要行拜見禮,官員之間行揖拜禮,公、侯、駙馬相見行兩拜禮,下級居西先行拜禮,上級居東答拜。平民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施禮。外別行四拜禮,近別行揖禮。
⑥軍禮
包括征伐、征稅、狩獵、營建等。
重要場合的禮儀
【第1句】:吉禮
即祭祀之禮,為敬奉神與鬼的典禮,主要有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廟等禮儀活動。
【第2句】:兇禮
即有關哀憫、吊唁、憂患的典禮。包括喪禮、遇到饑荒時的荒禮、遇到嚴重自然災害事的吊禮、國內發生動亂時的恤禮、有外敵入侵時的禬禮等。兇禮都是在發生不幸事件之后,祈求和平和減輕災禍的禮儀。
【第3句】:軍禮
有關軍事活動的禮儀。包括用兵征伐、均土地和征賦稅、田獵、營建土木工程、定疆封土等活動中的禮儀。
【第4句】:賓禮
賓禮即為天子接見諸侯、賓客,以及各諸侯國之間相互交往時的禮儀。后代則將皇帝遣使藩邦,外來使者朝貢、覲見及相見之禮等都歸入賓禮。
【第5句】:嘉禮
古代禮儀中內容最豐富的部分,上至王位承襲,下至鄉飲酒禮,無所不包,最重要的內容有婚禮、冠禮、射禮、饗禮、宴禮、賀慶禮等。其中,婚冠禮是嘉禮的核心。
【第6句】:婚冠之禮
婚禮可分為祭服婚禮、朝服婚禮、公服婚禮。唐宋制度,男方四品以上以冕服婚,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絳公服婚。女方以禮衣或連裳嫁。
【第7句】:冠禮
冠禮是成人禮,是給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禮儀。在氏族社會,男女青年發育成熟時要參加一種「成丁禮」,冠禮應當是從這種「成丁禮」演變而來。
【第8句】:笄禮
笄禮,即漢民族女孩成人禮。自周代起,女子在訂婚(許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禮。一般在十五歲舉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許人,則年至二十也行笄禮。笄禮由主婦為笄者結發著笄,由女賓以醴酒禮之。笄禮至明代即廢而不用。民間女子婚嫁時將頭發挽束成髻,用簪子固定,與婚前發式明顯不同。這也算保留了些許笄禮遺風。
風俗禮儀
【第1句】:【春節】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采用公歷紀元后。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于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
【第2句】:【元宵】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第3句】:【寒食】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日里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第1句】:二日。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國君后,大封功臣,獨未賞介子推。子推便隱居山中。重耳聞之甚愧,為逼他出山受賞,放火燒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燒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后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
【第4句】:【清明】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按農歷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歷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插柳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為題材入詩的。
【第5句】:【端午】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式,因“五”與“午”同音,農歷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一般認為,該節與紀念屈原有關。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于是人們以吃粽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驅“五毒”等。
【第6句】:【乞巧】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少女節或七夕。相傳,天河東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后,云錦織作稍慢,天帝大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夜晚在鵲鳥搭成的橋上相會。或說: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庭,只許兩人一年一度鵲橋相會。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繡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第7句】:【中秋】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團圓節。農歷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想,使中秋節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系起來后,更富浪漫色彩。歷代詩人以中秋為題材作詩的很多。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
【第8句】:【重陽】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易經》將“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故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重陽時節,秋高氣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
【第9句】:【臘日】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這是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眾神、慶祝豐收的節日。臘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個月(臘月)舉行,南北朝時臘日已固定在農歷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習俗。佛教的臘八粥后也滲入臘日習俗。
【第10句】:【除夕】我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掃一清的屋里,擺上豐盛的菜肴,全家團聚吃“年飯”。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謎下棋,嬉戲游樂,謂之“守歲”。零點時,眾人爭相奔出,在庭前攏火燃燒(古稱“庭燎”,取其興旺之意),并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之時搶先放出三個“沖天炮”,以求首先發達,大吉大利。此時,爆竹聲、歡叫聲響成一片,一派“爆竹聲中除舊歲”的景象。
宗法禮儀
【第1句】:【宗法】以家族為中心,根據血緣遠近來區別嫡庶親疏的法則。體現這一法則,維護貴族世襲統治的等級制度,就叫宗法制。
【第2句】:【世襲】世代繼承先人帝位、爵位和領地等叫世襲。相傳原始社會堯傳舜,舜傳禹,這種傳賢制度叫禪讓。禹死后,其子啟始立傳子制度。
【第3句】:【宗族】由共同祖先的血緣關系而形成的親屬群體。古代有九族、三族之說。九族,一般認為是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孫、曾孫、玄孫;三族,說法較多,或指父、母、妻三族,或指父、子、孫三族,或指父母、兄弟、妻子三族。古代一人犯罪常牽連到宗族,有“族滅”的刑法。
【第4句】:【大小宗】大宗、小宗的區別是宗法制的基本特征。大宗是指家族中嫡長子孫世代相襲的系統,大宗的嫡系長房,名稱有嫡子、宗子、嫡長子等;小宗是指家族中嫡系長子以外其他兒子的世系,他們被稱作支子、別子、庶子等。
【第5句】:【昭穆】古代宗法制度,把始祖以下同族男子逐代先后相承地分為“昭”“穆”兩輩,以區分父子兩代。按左昭、右穆,規定宗廟次序、墳地葬位、祭祀排列等,即始祖居中,昭位次居左,穆位次居右。
【第6句】:【宗廟】古代天子、諸侯祭祀祖先的場所。古代宗廟制度規定: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天子七廟,太祖廟居中,左邊三廟為“三昭”,右邊為“三穆”,所以宗廟制度又叫昭穆制度。
【第7句】:【五服】按照生者與死者之間親屬關系的親疏,古代的喪服分為五個等級,即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如在五服之外,就不再是親屬。如杜甫《遣興》“共指親戚大,緦麻百夫行”中,“緦麻”非指喪服,而是指親屬關系。
【第8句】:【伯仲叔季】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叔為老三,季表示最小。
【第9句】:【三從四德】封建禮教給女子規定的道德標準。“三從”是“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是“婦德(品德)、婦言(辭令)、婦容(儀態)、婦功(女工)”。
【第10句】:【三綱五常】封建禮教所倡導的`人與人之道德標準。“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綱是提網的總繩,為綱是居于主要或支配地位的意思。“五常”指仁、義、禮、智、信。
【第11句】:【七出】封建社會丈夫遺棄妻子的七種借口:無子、淫逸、不事舅姑、口舌、盜竊、妒忌、惡疾。有其中一種,即可遺棄。是維護夫權而制定的迫害婦女的反動禮教。
【第12句】:【五禮】古時,祭祀之事稱“吉禮”,冠婚之事稱“嘉禮”,賓客之事稱“賓禮”,軍旅之事稱“軍禮”,喪葬之事稱“兇禮”,合稱為“五禮”。此外,五禮還指五種等級的禮,即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五等之禮。
【第13句】:【祭祀】祭祀是華夏禮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禮儀中主要部分,禮有五經,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鬼。
【第14句】:【犧牲】古代為祭祀而宰殺的豬、羊、牛等牲畜,稱為“犧牲”。要求純色體全。
【第15句】:【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時間,事先要更衣、沐浴、獨居、素食、戒酒,以示心地誠敬,稱為“齋戒”。
【第16句】:【居喪】尊親死后,在家守喪,不辦理外事。在服喪期滿之前停止娛樂和交際,表示哀悼。還需遵守喪禮制度和喪服制度。無論是喪禮制度、喪服制度,都具有等級分明、形式繁縟這兩個顯著的特點。
【第17句】:【稽首】為最隆重的拜禮,一般為臣子拜見君王和祭祀祖先的禮儀。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撐在地上,然后緩緩叩頭在地。頭叩地時要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后。
【第18句】:【頓首】方式與“稽首”相似,不同之處在于施禮者必須急叩頭,額頭觸地而拜。通常用于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別等。也常用于書信的開頭或末尾。
【第19句】:【長揖】古代的一種相見禮,不分尊卑。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第20句】:【膜拜】行禮時,兩只手放在額頭,伏地跪拜,表示極端尊敬或畏服。也專指拜神拜佛。
【第21句】:【萬福】唐、宋時婦女對人行禮,雙手在襟前合拜,口中說著“萬福”;后來“萬福”則作為敬禮的代稱。
【第22句】:【冠禮】古代男子成年(二十歲)時舉行加冠的禮儀,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加冠后即可成婚,享受成人的待遇。
【第23句】:【笄禮】古代貴族女子十五歲舉行笄禮后結發加笄,即在頭頂上盤成發髻,用簪子插住,表示已成人,可結婚。
【第24句】:【三書六禮】中國的傳統婚姻習俗禮儀。“三書”指在“六禮”過程中所用的文書,包括聘書、禮書和迎書。“六禮”即納采(向女家送禮求親)、問名(向女家問清女子名字與生辰)、納吉(卜得吉兆后到女家報喜、送禮、訂婚)、納征(訂婚后向女家送較重的聘禮,也叫納幣)、請期(選定完婚吉日,向女家征求同意)、親迎(新郎到女家迎娶)。
【第25句】:【嫁娶】“嫁”指女子出嫁;“娶”指男子娶婦。“嫁”意味著女子有家,“娶”表示男方把女子娶到家中。從“嫁娶”兩字可以看出舊時男尊女卑的觀念。
【第26句】:【席座】古代君主、諸侯臨朝聽政,或各級官員治事料民時,都是“南面”而坐(坐北朝南),以北邊座位為尊。漢代賓主之間,一般以向東的座位(即西邊)為尊。其次是向南的座位,再次是向北的座位,最末是向西的座位。
【第27句】:【左右】古代禮儀習俗,席位以左為尊。主客之間,主居右而客居左。但就地位來說,卻是以右為尊。如“右姓”“右族”,即指有聲望的世家大族;“右職”指重要職位。與此相反,“左”則示其“卑”“下”。如“左遷”即降職。“左官”即指地位低于朝廷官員的官員。
婚禮禮儀
舊時結婚儀禮,從古代“六禮”:一納采、二問名、三納吉、四納征、五請期、六迎親演變而來的。今天的婚禮形式上雖然有很多變化,但傳統“六禮”的主體內容基本保存。在現今社會人們更加青睞于中式婚禮,將這些傳統禮儀穿插在自己的結婚慶典中將更加凸顯自己的個性特征及品味風格。下面就將介紹一些古代的婚嫁知識。
【第1句】:納采
那才是婚禮的第一階段,有初步達成協議、交納定金之意。其程序是:男方家請媒人到女方家提親,如女家不拒絕,則備少量財禮正式求婚,財力中應有大雁,即《儀禮》中所謂“昏禮下達,納彩用雁”。故納彩稱“奠雁”禮。
【第2句】:問名
男方家托媒人再到女方家問清女方家姓名、出生年、月、日、時準備和婚的儀式,民間俗稱為“下帖”。問明禮由問生辰八字發展到后來問生母的身份、門第的職位的高低、財產、容貌健康等方面。問名禮實際涉及兩個問題,一是占卜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的命相、陰陽,一是社會地位和財產。
【第3句】:納吉
納吉是把問名后占卜和婚的好結果通知女方家的儀式,現在多稱訂婚。問名后,男方家將女方生辰八字和兒子的生辰八字開列,請巫卜“算命”,問兇吉禍福(俗稱“合八字”)同時男方家還的再備禮物到女方家決定婚約。舊式婚禮多用戒指、首飾、彩綢、禮餅、香燭、豬羊等。民間又將此儀式稱為“小聘”、“訂聘”。
【第4句】:納征
男女上方父母邀集部分親友訂立婚約儀式,由男方向女家交納聘財,婚約至此成立。這是六禮中最主要程序之一。這是所送聘禮多為錢財布帛之類,而且禮品多取吉祥如意的含義,數目取雙忌單,這時夫妻關系既定。
【第5句】:請期
男方家向女方家商定結婚日期的儀式。納征后,男方與女方家協商晚婚的日期,如女方家推辭由男方家決定,民間俗稱“提日子”、“送日子”。古代選擇日期多請算命先生確定所謂“黃道吉日”而且多以逢雙的日子為主。現代這一習俗雖然保存,但在選擇時多以有紀念意義的日子為主。這一階段到親迎儀式時,女方家要準備嫁妝,而嫁妝多是成雙成套的被褥、衣服、櫥柜、盆桶等。
【第6句】:親迎
新婿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的儀式,到商定迎親之日新婿帶著迎親隊伍到女家迎娶新娘,迎歸后,新婚夫妻再舉行拜堂儀式,即傳統“三拜”儀式。隨后舉辦宴席,宴請賓客,宴席結束還有熱鬧非凡的“鬧洞房”活動。至此女方才入夫家,成為丈夫宗族的正式成員。
稱呼禮儀
【第1句】:自稱:愚、敝、卑、臣、仆、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
【第2句】:帝王自稱:孤、寡、朕、不谷
【第3句】:古代官吏自稱:下官、末官、小吏
【第4句】:讀書人自稱:小生、晚生、晚學、不才、不肖
【第5句】:對他人稱自己的妻子一般為拙荊、賤內、內人、山荊
【第6句】:稱自己的兒子為小兒、犬子、小犬
【第7句】:稱女兒為息女、小女等
【第8句】:女子自稱一般用妾、奴等
上一篇:王者英雄荊軻臺詞匯集5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