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二戰紀錄片《我們為何而戰》觀后感
《我們為何而戰》這部大受好評的紀錄片是在二戰期間制作的,是一部真實的新聞短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我們為何而戰》觀后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美國二戰紀錄片《我們為何而戰》觀后感一:
紀錄片《我們為何而戰》,是美國政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制作的。開始時的目的在于讓美軍知道美國為何參戰,到后來,索性向美國民眾公開,以爭取舉國上下支持聯邦政府打勝這場戰爭。
該片由好萊塢電影導演弗蘭克·卡普拉執導,他曾因一部[一夜風流]登上了奧斯卡的夢想之顛。二戰時期,他息影從戎,馬歇爾將軍親自委任他拍攝一部能夠激勵美國青年參軍的大型紀錄影片。
于是,經過一番努力,卡普拉搜集到了大量來源各異的影片,便制作了總名為《我們為何而戰》(WhyWeFight)的八部影片:《戰爭前奏曲》(PreludetoWar,1942)、《納粹的進攻》(NazisStrike,1942)、《瓜分與侵略》(DivideandConquer,1943)、《英國戰役》(TheBattleofBritain,1943)、《俄國戰役》(TheBattleofRussia,1943)、《中國戰役》(TheBattleofChina,1944)、《戰爭迫近美國》(WarComestoAmerica,1945)和《認識你的`敵人日本》(KnowYourEnemy:Japan1945)。這些影片在美國軍隊教育中被列為必看片,有些也向普通市民公映,還被譯成外語送到許多國家上映。
在《戰爭前奏曲(PreludetoWar)》中,法蘭克‧凱普拉舍棄述說加入戰斗的正確性,轉而訴諸于美國一貫的,企圖維持世界正義的角色,它將民主與暴政、自由與奴役之間的選擇加諸于戰爭的必要性之上,擴大了美國非戰不可的使命,使得美國的宣戰充滿了拯救世界的正義感,而不僅僅是為了珍珠港事變的攻擊而已。
美國二戰紀錄片《我們為何而戰》觀后感二:
這是美國人編輯的截至1944年的反映中國抗日戰爭的片子。當時作者是以中國“戰友”的盟國立場編輯的,觀點比較全面客觀。《義勇軍進行曲》(現我國國歌)是貫穿全片的主題音樂。片子首先全面介紹中國是怎樣一個古老而和善的大國,日本為什么要通過征服中國霸占世界。
片中既有蔣介石的正面戰場,也有毛澤東的游擊抗日。片子對上海激戰、南京大屠殺、全國西撤、重慶大轟炸、修建中緬公路供給線、中國遠征軍、飛虎隊、全國團結抗日大反攻、中美英蘇盟國聯手反擊......都以罕見的珍貴鏡頭加以反映。整片條理清晰,思路遞進,宏觀微觀交相陳述,明白易懂。其慘烈、其英勇、其震撼,出乎一般想象。“千百纖夫拉船運輸”、“千萬軍民修筑中緬盤山公路”、中日空戰.....場面十分壯觀,令人振奮,催人淚下。
美國二戰紀錄片《我們為何而戰》觀后感三:
最感人也最真實的抗日戰爭——《我們為何而戰》中國篇,不帶有任何政治性質,沒有政黨之爭,有的只是堅強的中國人。非常遺憾的是,如此真實如此感人肺腑的紀錄片居然是美國人拍的。
爲了向美國人解釋爲什麼要去中國抗日,美國政府制作了這部短片。開始時的目的在于讓美軍知道美國爲何參戰,到後來,索性向美國民衆公開,以爭取舉國上下支持聯邦政府打勝這戰爭。
真實的新聞紀錄片《我們為何而戰》觀后感
1944年,“我們為何而戰”系列片被授予紐約影評獎的最佳系列紀錄片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我們為何而戰》觀后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真實的新聞紀錄片《我們為何而戰》觀后感一:
這部紀錄片很出彩的地方在于它所選取的采訪對象,政界的資深軍事顧問,前五角大樓研究員,兒子在9/11死去的父親,越南裔美籍飛彈研制工程師(前越南難民),親自參與2003年3月份對伊拉克的空襲的兩名美國軍官......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場,在反思美國從二戰到伊拉克戰爭的國際地位,美國民眾對政府的評價變化的同時,也對美國未來在國際環境和國內民主方面表現得憂心忡忡。
片子在快接近尾聲的時候,黑底白字的打出來的數據觸目驚心,寫著:在伊拉克戰爭開始的6各月內,美軍共投放50顆precisionskystrikes(軍火商稱命中率極高,并且能將周圍損失減小到最少的smartmissile),0顆擊中目標,即伊拉克的領導層。死亡的90%為平民。
真正讓美國人憤怒的是政府掩蓋真實的戰爭動機,操縱了民眾對戰爭的看法。媒體也未起到check&balance的監督作用,單方面聽取了政府對戰爭的說辭。這讓美國對長期以來引以為傲的民主系統產生了強烈的.動搖,對于capitalism對democracy的侵蝕的論調得到了再一次印證。但對于別的國家的人看來,只能說對權力的完全信賴是民眾的天真。
真實的新聞紀錄片《我們為何而戰》觀后感二:
其實殖民帝國主義是根本,軍事工業是其結構性結果之一。
了解西方歷史的都知道,殖民是西方國家發展的永恒模式。從古希臘到羅馬到西班牙葡萄牙到英國法國到希特勒莫非如此。美國的殖民是經濟殖民,即資本化的殖民。如果說英法是老式殖民(占領土地和移民)向新式殖民(掠奪資源和經濟)的轉變,納粹是一次殖民倒退,那么美國徹底完成了殖民形式的轉換。
實際上,中世紀是西方唯一一段沒有殖民地的歷史。
真實的新聞紀錄片《我們為何而戰》觀后感三:
我清楚的記得片子里說的是...“hijackedbyahandfullofpeople”,并沒有直接說被軍工劫持。而且片中有指出,戰爭的根本是為美國的大公司開辟新市場賣出它們的產品。“經濟殖民(economiccolonialism)”這個詞也被直接提出。所以說這些"ahandfullofpeople"應該是只代表corporateinterest的人。
我覺得導演處理的很好,沒有可以往這條線上走,畢竟在西方人的觀念里資本主義是民主的根本。再說揭露Americancorporation黑暗面的片子太多了,拿不出硬證據,容易流于propaganda。導演點到及止的手筆在這部揭露戰爭根本的紀錄片中很恰當。畢竟引導觀眾一步步來,用有限的材料拍出最合適的電影。
最佳系列紀錄片獎《我們為何而戰》觀后感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入行超過四十年,是影史上作品最豐富的演員兼導演。小編整理了《我們為何二戰》觀后感,歡迎欣賞與借鑒。
最佳系列紀錄片獎《我們為何而戰》觀后感一:
經過一番努力,卡普拉搜集到了大量來源各異的影片,據以制作了總名為《我們為何而戰》(WhyWeFight)的七部影片:
【第1句】:《戰爭前奏曲》(PreludetoWar,1942)、
【第2句】:《納粹的進攻》(NazisStrike,1942)、
【第3句】:《瓜分與侵略》(DivideandConquer,1943)、
【第4句】:《英國戰役》(TheBattleofBritain,1943)、
【第5句】:《俄國戰役》(TheBattleofRussia,1943)、
【第6句】:《中國戰役》(TheBattleofChina,1944)
【第7句】:《戰爭迫近美國》(WarComestoAmerica,1945)。
這些影片在美國軍隊教育中被列為必看片,有些也向普通市民公映,還被譯成外語送到許多國家上映。在對美國入伍士兵進行思想教育的過程中,《英國戰役》收到了顯著效果。入伍士兵在觀看這部影片后,反英情緒大為削弱。由于大部分美國士兵是前往英國的,所以反英情緒的變化被認為是非常寶貴的成果。另外,卡普拉還組織了一些電影攝影隊,開始拍攝面向部隊的新聞片《陸海軍雜志片》,并且與英國電影工作者合作拍攝了《突尼斯的勝利》(TunisianVictory,1944)。美國戰爭紀錄片中最為著名的作品大多都是關于陸軍的,陸軍情報局海外分局的電影科在這方面作出了大量工作。
系列片《我們為何而戰》的內容涉及許多國家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傳統,影像也來自許多國家,猶如一部現代史縮影。這些影片在美國國內起到了“軍號”作用,在美國之外則履行了外交職能。在這些影片中,“同盟國”的觀念是以“自由世界”一詞加以概括的,這種做法雖然把許多不恰當的問題完全置之度外,卻也成為了這些影片在同盟國大受歡迎的重要理由。《英國戰役》根據丘吉爾的命令在英國廣泛放映,《俄國戰役》則根據斯大林的命令在蘇聯各地放映。但是,卡普拉及其攝影隊拍攝的影片并非全都獲得了好評,比如《中國戰役》把蔣介石描寫成確實統治著當時的中國的情況引起了人們的懷疑,這部影片在發行之后不久即被收回。有些影片如《認識你的敵人:日本》(KnowYourEnemy:Japan,1944)在完成之后根本就沒有得到發行,根據導演之一尤里斯·伊文思的說法,此片未能上映的理由是它把裕仁天皇描寫成了戰爭罪犯,而隨著美國外交政策的變化,天皇又被認為是維持秩序的助手,而且這種狀況在戰后還要繼續下去。
最佳系列紀錄片獎《我們為何而戰》觀后感二:
今天推薦的電影,是同為一個導演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姊妹篇,于2006年上映,從硫磺島戰役雙方交戰國各自的立場講述這場戰爭,分為上下兩部的電影并不少見,但像這樣從兩個不同角度敘述同一事件的“聯體電影”卻是史無前例的大膽嘗試。
《父輩的旗幟》以美軍的角度來表現硫磺島戰役,其中摻雜著諸多諷刺和對英雄主義的反叛意味;而《硫磺島來信》是從日軍的角度來敘事的,以一個對國家失望一心想著活命的日本士兵為線索來貫穿始終,關照了戰爭下的`人性,對戰爭進行了極為深刻的而又內斂的反思與批判。
無論是《硫磺島的來信》還是《父輩的旗幟》,重點都不是戰爭,而是戰爭中體現的戰爭自身的丑惡與人性的光輝。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通過兩種不同的視角展現美日硫磺島攻防戰。較為客觀地再現了當時的歷史,值得一看。
不是平鋪直敘的歌功頌德,而是人性旗幟的飛揚。
最佳系列紀錄片獎《我們為何而戰》觀后感三:
紀錄片《我們為什么而戰》這是美國軍方第一部奧斯卡金獎記錄片,這是一部是一部真實的新聞短片,目標是制作一系列有據可查,事實確鑿的電影,向軍中將士說明美國參戰的原因,以及為之戰斗的意義。
分享給大家的是該系列紀錄片的第六部《中國戰場篇》,影片講述了日軍對中國的侵略.片中包括了蔣介石夫人宋美齡女士在美國國會的精彩演講,飽受蹂躪的南京城,以及陳納德將軍領導的飛虎隊等珍貴歷史資料.
“這是1937年9月的上海,在這里展開了一場新的戰爭,這是對無辜平民百姓的轟炸,為什么中國人要無辜地死在日本的炸彈下,要找到這個答案,必須要先了解一下兩國情況...”
紀錄片《我們為何而戰》觀后感
二戰時期,美國政府為了激勵美國青年參軍,委托當時在美國陸軍服役的好萊塢電影大師弗蘭克.卡普拉拍攝的總名為《我們為何而戰》。下面是《我們為何而戰》觀后感,快來圍觀吧。
紀錄片《我們為何而戰》觀后感一:
系列片《我們為何而戰》的內容涉及許多國家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傳統,影像也來自許多國家,猶如一部現代史縮影。這些影片在美國國內起到了“軍號”作用,在美國之外則履行了外交職能。在這些影片中,“同盟國”的觀念是以“自由世界”一詞加以概括的,這種做法雖然把許多不恰當的問題完全置之度外,卻也成為了這些影片在同盟國大受歡迎的重要理由。《英國戰役》根據丘吉爾的命令在英國廣泛放映,《俄國戰役》則根據斯大林的命令在蘇聯各地放映。但是,卡普拉及其攝影隊拍攝的影片并非全都獲得了好評,比如《中國戰役》把蔣介石描寫成確實統治著當時的中國的情況引起了人們的'懷疑,這部影片在發行之后不久即被收回。有些影片如《認識你的敵人:日本》(KnowYourEnemy:Japan,1944)在完成之后根本就沒有得到發行,根據導演之一尤里斯·伊文思的說法,此片未能上映的理由是它把裕仁天皇描寫成了戰爭罪犯,而隨著美國外交政策的變化,天皇又被認為是維持秩序的助手,而且這種狀況在戰后還要繼續下去。
這部大受好評的紀錄片是在二戰期間制作的,是一部真實的新聞短片。該片由三位奧斯卡獎得主完成:制片及導演是美國陸軍通訊隊的弗蘭克.卡普拉(他曾導演過「一夜風流」,「迪茲先生進城」及「浮生若夢」等片);作曲是迪米特里.蒂奧姆金(他曾為「正午」,「情天未了緣」及「老人與海」等片譜曲);旁白是演員沃爾特.休斯敦(他曾主演影片「碧血金沙」)。
美軍司令喬治.馬歇爾將軍要求美國陸軍通訊隊的弗蘭克.卡普拉少校制作一套系列影片,以便向匆忙中召集起來的美軍士兵解釋國家的政策。當時卡普拉少校已經是一位聲名鵲起的電影制作人了,對他提出的特別要求是要“制作一系列(前無古人的)有據可查,事實確鑿的電影,向軍中將士說明我們參戰的原因,以及我們為之戰斗的義”。
1944年,“我們為何而戰”系列片被授予紐約影評獎的最佳系列紀錄片獎。雖然該系列最初是專門為士兵拍攝的,但很快就在影院向大眾公映了。而且美國的盟友,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和當時的蘇聯政府也請求美國提供該系列電影的膠片。
紀錄片《我們為何而戰》觀后感二:
我們為何而戰》的這套紀錄片,是美國政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制作的。開始時的目的在于讓美軍知道美國為何參戰,到后來,索性向美國民眾公開,以爭取舉國上下支持聯邦政府打勝這場戰爭。
可無法查到一首叫《我們為何而戰》的歌曲。從歌詞的風格來看這應該是一首西方或美式的歌曲。
我實在不明白了,作為一個北京電視臺&北京新媒體集團&北京網絡廣播電視臺的網媒《北京時間》,為了自己的人民軍隊的建軍節,卻安排了這么一首純美式(除了畫面;畫面上還有英文字)的MTV,我真有一個感覺,這是在慶祝“中美軍”的建軍節!
紀錄片《我們為何而戰》觀后感三:
這是美國人編輯的截至1944年的反映中國抗日戰爭的片子。當時作者是以中國“戰友”的盟國立場編輯的,觀點比較全面客觀。
《義勇軍進行曲》(現我國國歌)是貫穿全片的主題音樂。片子首先全面介紹中國是怎樣一個古老而和善的大國,日本為什么要通過征服中國霸占世界。片中既有蔣介石的正面戰場,也有毛澤東的游擊抗日。片子對上海激戰、南京大屠殺、全國西撤、重慶大轟炸、修建中緬公路供給線、中國遠征軍、飛虎隊、全國團結抗日大反攻、中美英蘇盟國聯手反擊......都以罕見的珍貴鏡頭加以反映。
整片條理清晰,思路遞進,宏觀微觀交相陳述,明白易懂。其慘烈、其英勇、其震撼,出乎一般想象。“千百纖夫拉船運輸”、“千萬軍民修筑中緬盤山公路”、中日空戰.....場面十分壯觀,令人振奮,催人淚下。
上一篇:魔童降世媽媽臺詞錦集8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