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寓言名著的英文典故美文
【第1句】:adoginthemanger占著茅坑不拉屎的人
出自《伊索寓言》(Aesop"sFables),有一篇狗站馬槽的故事,說的是一頭狗躺在堆滿稻草的馬槽里,狗是不吃草的動物,而當馬或牛一走進稻草時,這頭狗卻朝著馬,牛狂哮,不準食草動物享用。
因此,“狗站馬槽”就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成語而進入英語中,常用來比喻apersonwhopreventsothersfromenjoyingsththatisuselesstohimself;achurlishfellowwhowillneitheruseathinghimselfnorletothersuseit,諷刺那些占據說職位或某些物質卻不做事的人。
adoginthemanger是個名詞性短語,常與系動詞連用,充當表語(主語補足語)
eg:Heborrowedalotofbooksfromthelibrary,buthedidn"treadabook.Hewasreallyadoginthemanger.
Therearesomeofficialswhoareonlythedogsinthemanger.
Smithwasadoginthemangeroverthatrollofwire;itwasnousewhatevertohim,buthewouldn"tletushaveit.
【第2句】:bellthecat自告奮勇去冒險;老虎頭上拍蒼蠅
bellthecat系成語tohangthebellaboutthecat"sneck的簡略,愿意是“給貓的脖子上掛鈴”。它來自《伊索寓言》(Aesop"sFables)中的《老鼠會議》(TheMiceinCouncil)
這篇寓言講的是:一群老鼠在鼠洞里舉行會議,討論如何對付兇狠的貓。白胡須老鼠提出:“我有個方法,在貓的脖子上掛一個鈴。這樣,貓一走動鈴就響,我們就可以聞鈴聲而逃避了”,群鼠一致同意這個建議,歡呼:“That"sacapitalidea.Wewillbellthecat!Nomorefearofthecat!”但是,誰去給貓掛鈴鐺呢?沒有一只老鼠敢去,一個個都溜掉了。老鼠會議豪無結果,它們不安全的境況當然也無法改善。
寓言所寄托的意思很明白:遇到困難的問題時候,既需要有出謀獻策的人,更需要有挺身而出的實干家。
bellthecat常用來比喻todosthdangerousinordertosaveothers;tostepforwarbravelytofacethedanger;totakeariskforthegoodofothers.
eg:Everybodymadesuggestion,butnooneactuallyofferedtobellthecat.
Wedidn"tknowwhowouldputhimthisdelicatequestionwhenmyfriendofferedtobellthecat.
【第3句】:crywolf虛發警報;慌報險情;危言聳聽
crywolf來自《伊索寓言》:《牧童和狼》(TheShepherdboyandthewolf)
有個牧童在離村子不遠的山坡上放羊,有一次,他為了開心作樂,突然大喊:“Help!Help!Thewolf!”全村的人都聞聲跑來援助他時,才知道這只是開玩笑。如此惡作劇搞了兩三次。后來,狼真的來了,那個牧童再呼號求救時,誰也不理會他了。于是,狼把他的羊吃了。
這篇寓言的意義很清楚:愛說謊話的人,即或在他說真話時,也沒人相信他。由此,人們用tocrywolf來概括這篇寓言的基本情節及其教誡意義,用以比喻togivefalsealarms;towarnofdangerwherethereisnone之意。按其比喻意義,這個成語相當與漢語中出自《東周列國志》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周幽王為博得寵妃褒泥一笑,竟然把軍國大事當兒戲,烽火報警戲諸侯,使各路諸侯倉促發兵,馳援京師,結果收到嘲笑。后來犬戎進犯,幽王再舉烽火調兵,誰也不來了,結果周幽王遭到殺身亡國之禍。這2個典故的情節雖不同,寓意卻完全不一致,都是表示“一朝說假話,一世無人信”
eg:Nobodywillbelieveheisintroublebecausehehascriedwolfsomanytimes.
Isshereallysickofisshejustcryingwolf?
Thenewspaperplacardsthathadcried"wolf"sooften,cried"wolf"nowinvain.
【第4句】:FishinTroubledWaters渾水摸魚;趁火打劫;陷于混亂
FishinTroubledWaters直譯是:“渾水里捕魚”,出自《伊索寓言·漁夫》
這篇寓言江的是:有個漁夫在河里張網捕魚,他把魚網橫欄在河道里,然后拿了一條縛著石塊的繩子,不停的拍擊河水,使泥沙泛起,河水渾濁,魚兒在慌亂中紛紛自投羅網,漁夫用這個方法捕得了好多魚。但住在附近的人指責漁夫說:“我們飲水全靠這條河,你把水搞得這么渾,叫我們到哪里去找清水飲用呢?”漁夫回答說:“可是,我若不把水搞渾,那就非餓死不可了”
因此,人們常用tofishintroublewaters比喻totrytowinadvantagesforoneselffromadisturbedstateofaffairs;tomakeuseofsb"smisfortunetoserveone"sownends.并因此產生了諺語it’sgoodfishingintroubledwaters(混水好摸魚)。
在英語中,tofishintroubledwaters也可寫成tofishinthemuddywaters,而且water必須做waters。
eg:ThemanwhointerferesinSouthAmericanpoliticsisfishingintroubledwaters
Irefusedtoletthemcomeherebecauseiknewtheyonlywantedtofishintroubledwaters
ThosewhomadelargeprofitsoutofillegallysellingrationedgoodsduringWorldWarIIwerefishingintroubledwaters.
【第5句】:cat"spaw被他人利用的人;受人愚弄者
cat"spaw也坐cat"s-paw或catspaw,字面意思“貓爪子”,出典17世紀法國著名的寓言作家拉·封丹的《猴子與貓》。
講的是狡猾的猴子哄騙頭腦簡單的貓兒,替它從爐火中取出烤熟的.栗子來。貓兒應命去做,結果貓爪子被火燒傷了,而取出的栗子卻被猴子吃光了。
追根嗍源,遠在公元前3世紀的《伊索寓言》中就有這個故事,不過沒有題目。
cat"spaw常用來比喻apersonusedasatoolbyanother;onewhoisusedmerelyfortheconvenienceofaclevererorstrongerperson之意。按其內涵,這個成語與漢語成語“為虎作倀”所比喻的意義相似,僅是動物的形象不同
cat"spaw除了單獨做復合名詞使用外,還構成tomakeacat"spawofsb(利用某人做為工具或爪牙)
eg:Itiseasyforhimtobeusedasacat"spawofevil-doing.
Iamafraidthatheismakingacat"spawofyou.
【第6句】:Pullthechestnutsoutofthefire火中取栗;替別人冒險
Pullthechestnutsoutofthefire來自法國著名的寓言作家拉·封丹的《猴子與貓》。
cat"spaw與Pullthechestnutsoutofthefire是同源成語,但兩個成語無論在結構上或意義上都不相同,前者比喻充當別人的工具或爪牙,后者常用來表示todosthdangerousforothers的意思。
這個成語也作topullsb"schestnuts,或者toputthechestnutsforsb.
eg:Ihadpulledthechestnutsoutofthefireforhimonseveraloccasionsandwasunwillingtodoitagain.
Theyarepullingchestnutsoutofthefirefortheimperialistswithoutknowingit
Youcan"tmakemeyourcatspawtopullyourchestnutsoutofthefire...
【第7句】:atticsalt優雅的俏皮話;妙語
atticsalt的字面意思是“阿提卡的鹽”。阿提卡洲(attica)是希臘東南部的一個州,其首府是雅典。阿提卡州是個半島,工商業發達,特別盛產海鹽,相傳,阿提卡州的鹽比希臘其他地方出產的鹽精細有味,深受歡迎。阿提卡人機智風趣,善于說俏皮話,以幽雅的詼諧著稱于世。
這個成語出自古羅馬著名的作家和演說家西塞羅(MarcusTulliusCicero,公元前106-前43)。他的論文和演講詞,都是文體和標準拉丁語的典范,在其作品中論述了古希臘人精心研究的雄辯術理論,特別提到以口齒鋒利著稱的阿提卡人。公元前55年,西塞羅以文藝對話形式寫的主要著作《辯論》(Deoratore),探討了演講藝術中的詼諧問題。他說,妙語應當含有“鹽味”,象“阿提卡的鹽”那樣有味。
在現在英語中,salt一詞含有“風趣”,“興味”等轉義。成語atticsalt常用來表示poignantdelicatewit;witofarefinedquality。因此也可寫atticwit.
eg:YesterdayMrsWilliamsgaveatalktotheWomen"sInstituteonhertravelsinAsia.ItwasfullofAtticSalt.
Atalkfullofatticsaltisworthlisteningto.
Theyareinthehabitofspeakingwithatticwit.
名著英文的美文摘抄
隨著網絡文化的發展,美文的概念已經不限定于某種文體,或某類內容。網絡文化是一種開放、自由的文化,給美文的概念也賦予了更多的開放自由的元素,好散文是美文。名著英文的美文摘抄,我們來看看。
名著英文的美文摘抄(一)
Ifthepasthastaughtusanything,itisthateverycausebringseffect--everyactionhasaconsequence.Thisthought,inmyopinion,isthemoralfoundationoftheuniverse;itappliesequallyinthisworldandthenext.WeChinesehaveasaying:"Ifamanplantsmelons,hewillreapmelons;ifhesowsbeans,hewillreapbeans."Andthisistrueofeveryman'slife:goodbegetsgood,andevilleadstoevil.
Trueenough,thesunshinesonthesaintandsinneralike,andtoooftenitseemsthatthewickedwaxandprosper.Butwecansaywithcertitudethat,withtheindividualaswiththenation,theflourishingofthewickedisanillusion,for,unceasingly,lifekeepsbooksonusall.Intheend,weareallthesumtotalofouractions.
Charactercannotbecounterfeited,norcanitbeputonandcastoffasifitwereagarmenttomeetthewhimofthemoment.Likethemarkingsonwoodwhichareingrainedintheveryheartofthetree,characterrequirestimeandnurtureforgrowthanddevelopment.Thusalso,daybyday,wewriteourowndestiny,forinexorablywebecomewhatwedo.This,Ibelieve,isthesupremelogicandthelawoflife.
如果過去的日子曾經教過我們一些什么的.話,那便是有因必有果──每一個行為都有一種結果。依我之見,這種觀念是宇宙的道德基礎;它也同樣適用于今生和來世。我們中國人有句諺語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也適用于每個人的生活: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的確,圣人與罪人皆會受到陽光的披澤,而且常常似乎是惡者大行其道。但是我們可以確信地說,不管是對個人或是對國家而言,惡人猖獗只是一種幻象,因為生命無時無刻不將我們的所作所為一筆一筆記錄下來。最終,我們就是我們行為的總和。
品德是無法偽造的,也無法像衣服一樣隨興地穿上或脫下來丟在一旁。
就像木頭紋路源自樹木的中心,品德的成長與發育也需要時間和滋養。也因此,我們日復一日地寫下自身的命運,因為我們的所為毫不留情地決定我們的命運。我相信這就是人生的最高邏輯和法則。
名著英文的美文摘抄(二)
"Thankyouforyourapplication.Wewouldliketocongratulateyou,"theletterread.Thosewordscanmakeyourheartskipabeatandbringtearstoyoureyes.
Thefeelingoffollowingyourdreamsisinexplicableandproofthatallyourhardworkwasworthit.Itisasignpostinlife,atrailmarker.Itisadayyouwillneverforget,thedayyouopenedthatenvelopeandyourfuturewasrevealed.
Butwhataboutallthosedaysin-between-theonesthatmakeandbreakyou,thedaysthatarenothingspecial.
Wouldyouhavereceivedthatacceptanceletterhadyounotattendedthecollegefairatyourschool?Whatifyouhadforgottentosendanessaywithyourapplication,wouldyouhavebeenrejected?Inlife,onestepcreatesthenext.
Eachdayisofequalimportance,nomatterhowgoodorbad.
名著英文的美文摘抄(三)
Itwasabeautifulletter,buttherewasnoway,exceptforthenameMichael,toidentifytheowner.MaybeifIcalledinformation,theoperatorcouldfindaphonelistingfortheaddressontheenvelope.TheoperatorsuggestedIspeakwithhersupervisor,whohesitatedforamoment,thensaid,"Well,thereisaphonelistingatthataddress,butIcan'tgiveyouthenumber."Shesaidasacourtesy,shewouldcallthatnumber,explainmystoryandaskwhoeveransweredifthepersonwantedhertoconnectme.
這是一封精美的信,但是除了邁克爾的名字以外,沒有其他辦法確定皮夾的主人。或許詢問信息臺,話務員可以通過信封上的住址查到電話。
話務員建議我和她的負責人說,那位負責人猶豫了一會兒,然后說:嗯,“有那個住址的電話號碼,但我不能給你。
”她說出于禮貌,她可以打那個電話,說明我的情況后,看接電話的人是否愿意讓她再與我聯系。
寓言典故
引導語: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寓言典故當然少不了,下文是小編整理的寓言典故,與大家一起分享。
【殺龍妙技】
朱泙漫變賣了家產,帶了一千兩黃金去拜支離益為師,學習殺龍的技術。轉瞬三年,學成歸來。有人問他究竟學了什么?他一面回答,一面就把殺龍的技術——怎樣按住龍的頭,怎樣踩住龍的尾,怎樣從龍頸上開刀等,一一表演給大家看。大家問他,什么地方有龍可殺呢?他這才大悟:原來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龍這樣東西,他的本領是白學了。
[簡要分析]有意識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向自然索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是人的本質能力的體現。但人們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首先要有自然物的客觀存在:要殺龍,就首先要有龍的存在。這正是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的道理,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
【人和魚雁】
齊國有一戶田姓人家,在家大擺筵席。客人中有獻上魚和雁作為禮物的。主人看了很高興:“一天對我們真優厚啊!你看,這些魚兒、雁兒,不都是為我們的口腹享受而生的嗎?”客人們聽了隨聲附和。座中有一位鮑家小孩,才十二歲,站起來說:“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人也是天地萬物中的一種。由于大小智力的不同,生物界有弱肉強食的情況,但并沒有什么上天注定誰為誰生的道理。人類選擇可吃的東西做食品,這些東西難道是上天特地為人類創造的?正如蚊子喝人的血,虎狼吃人的肉,難道也是上天特意要生出人來給它們做食物的么?”
[簡要分析]唯心主義和有神論者總是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成是神或上帝的“杰作”,否認人類社會的客觀物質性。而唯物主義者認為,人類社會是客觀世界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物質世界發展的高級階段。鮑家小孩的話,難道不能有力地說明這一點嗎?
【畫鬼最易】
有一個客人為齊王繪畫。齊王問他:“畫什么東西(http://http://www.semjishu.com//wenxue/)最難呢?”他說:“畫狗畫馬都是最難的。”齊王又問:“那么畫什么東西最容易呢?”客人說:“畫鬼最容易。因為狗和馬人們天天看得見,天天擺在面前,要畫得惟妙惟肖,就很不容易。至于鬼呢,無影無形,誰也沒見過,不擺在人們面前,誰也不能證明它不象鬼,所以畫起來就最容易了。”
[簡要分析]這個寓言說明: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鬼神之類的東西,鬼神之類的東西,無非是人們主觀想象,并非客觀實在。社會的產生,既不是什么神靈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識的創造,而是客觀世界自身力量長期作用的必然結果。
【從象箸推去】
紂王做了一雙象牙筷子,箕子見了十分擔憂。他認為一旦有了象牙筷子,就再也不會用陶罐土碗盛飯菜了,一定要有明犀碧玉做的杯碟來相配;用了玉杯和象牙筷子,就絕不會來盛小米蔬菜,務必裝象尾豹胎一類的山珍海味了;吃了象尾豹胎,就再也不會穿粗布住茅房,一定要穿錦衣、居大廈。這樣下去,享受的欲望就會不斷的擴大,必然要用天下民脂民膏來填飽一個人的欲望,國家就危在旦夕了。果然,紂王最后就亡了國。因此,所謂圣人就是見微知著,從端倪推測后果。
[簡要分析]未來事物是將來才出現的,但人們可以想象未來事物的狀態,對事物發展的趨勢作出預見,對自己將要采取的行動提出計劃方案。這樣的意識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嗎?這個寓言告訴我們:箕子的'擔心并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從“象箸”推出來的,是“從端倪推測后果”,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苑囿嫌大】
齊宣王問孟子說:“我聽說周文王的獵苑足足圍了七十里,有沒有這樣的事?”
孟子說:“書上是這樣記載的。”
“難道真有這么大嗎?”
“當時老百姓還嫌太小呢。”
齊宣王嘆口氣說:“我的獵苑只圍了四十里,老百姓都嫌太大了,為什么呢?”
孟子說:“文王的獵苑雖然方圓七十里,可是老百姓可以進去砍柴,文王和人民一同使用這獵苑,因此,人民嫌它太小。而您呢?我初來齊國,問明了禁令才敢入境,聽說大王的獵苑不準百姓砍柴拾草,不準隨意進出,殺死一頭麋鹿,就要判成死罪。這不是設下了一個方圓四十里的陷阱了嗎?人民嫌它太大,難道不合情理嗎?”
[簡要分析]人們對同一個客觀事物進行思考,由于主客觀條件的制約會有正誤之分,就主觀方面而言,主要是立場不同、世界觀,人生觀,思維方法不同、知識構成不同。面對同一個獵苑,齊宣王嫌太小,而老百姓嫌太大,原因何在?階級立場不同而已。
【偷雞賊】
有個人專門偷鄰居的雞。有人勸告他:“快不要偷了,這是不道德的。”他說:“我決心痛改前非,不過我偷癮很重,一下子不偷也很困難。這樣吧,從今天起我減少到一月偷一只,到明年就可以不偷了。明知是不道德的事,就應及早改正,為什么還要等到明年呢?”
[簡要分析]正確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故事中的主人公明明知道是錯的,為什么不及時改正、還要等到明年呢?
【死錯了人】
東鄰人家的岳母死了,殯葬的時候需要一篇祭文,這家人就托私塾的老師幫寫一篇。塾師便從古本里規規矩矩的抄了一篇,沒想到誤抄了悼岳丈的祭文。葬禮正在進行的時候,識字的人發現這篇祭文完全弄錯了。這一家人跑回私塾去責問老師。塾師解釋說:“古本上的祭文是刊定的,無論如何不會錯,只怕是你家死錯了人。”
[簡要分析]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作為根本出發點。它要求我們一定要根據客觀存在的事實,來決定我們的主觀思想和行動。故事中的主人公卻一切以本本為準,照抄照搬,而對眼前的客觀實際卻根本不看,最終鬧出了一個大笑話。
【余桃啖君】
衛國有一道法律:誰偷坐了國王的馬車,就要被砍去雙腳。那時,彌子瑕很受國王寵愛。一天深夜,鄉下有人跑來報告彌子瑕,說他的母親得了重病。彌子瑕跑到宮里,偷來了國王的馬車,星夜趕回鄉下去了。國王聽到這件事后稱贊說:“真是一個難得的孝子,為了母親,忘記了自己會受到砍腳的刑罰。”又一次,彌子瑕倍著國王在果園游玩,彌子瑕吃到了一個又大又甜的桃子,忙拿著吃剩的半只桃子送到國王面前,請他品嘗。國王笑著說:“彌子瑕是真正的愛我啊!只想到讓我嘗嘗甜頭,忘記了剩桃上還沾著他的口水。”過了幾年,彌子瑕漸漸失去了國王的寵愛,得罪了國王,國王說:“當初你偷駕我的馬車,狂妄之極;又讓我吃你的剩桃,借此侮辱我,該當何罪?”彌子瑕的行為并沒有改變,而以前被認為是賢惠,后來卻因此而獲罪。只在于國王的愛憎改變了。
[簡要分析]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是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故事中的國王則完全是以個人好惡來判斷是非,沒有從實際出發,而是從主觀出發,肯定會禍國殃民。
【疑人偷斧】
有個人丟失了一把斧頭。他疑心是鄰家的兒子偷的,就很注意他,總覺得他走路、說話等動作態度無處不象是一個偷他斧頭的人。不久,老頭兒在他自己上山砍柴的山谷里找到了斧頭。他再留心鄰家兒子的動作態度,就沒有一處象是偷斧頭的人了。
[簡要分析]要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堅持從實際出發反對主觀主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辦事情應該有認真精神。但有的人往往用自己的成見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這是要不得的。
【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對齊宣王說:“你有一個臣子把妻室兒女托付給朋友照顧,自己到楚國去游玩。等他回來的時候,他的妻室兒女卻在挨餓受凍。對待這樣的朋友,應該怎樣辦呢?”齊王說:“和他絕交。”孟子又說:“假如管刑罰的長官不能管理他的下級,那應該怎么辦呢?”“撤掉他。”“假如一個國家里政治搞得很不好,那又應該怎么辦呢?”齊王回過頭來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別的地方去了。
[簡要分析]人往往對別人身上的缺點看得很清楚,卻往往對自己的缺點、錯誤認識不清,或文過飾非。而要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堅持從實際出發反對主觀主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正確估量和對待自己
【圍魏救趙】
魏國重兵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趙急抽齊國求救。齊大將田忌準備率軍趕去趙國,謀士孫臏勸阻說:“要解開雜亂糾紛,不能握拳不放;要解救相斗之人,不可舞刀弄槍。避實就虛,給敵人造成威脅,邯鄲之圍便可自解。如今魏軍全力攻趙,精兵銳卒勢必傾巢出動,國內一定只剩老弱兵丁。將軍不如輕裝疾奔魏都大梁,占據險要,攻其虛處。敵人必回自救,這樣,我們便能一舉解開邯鄲之圍,又可乘魏軍疲憊之際,一鼓殲之。”田忌按照孫臏的布置進行。魏軍果然慌忙回師,行到桂陵地面,齊軍殺出,大敗魏軍。邯鄲之圍解也。
[簡要分析]為什么齊軍攻打魏國首都大梁,而趙國邯鄲之圍即解呢?因為趙、魏、齊三國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關系,即聯系。
【莫如殺人】
有個人喜歡談輪回報應,逢人就勸說要積德,不要殺生。因為佛經上說過,殺什么,來世就會變成什么;殺牛變牛,殺豬變豬,即使殺一只螻蛄、螞蟻,也莫不如此。有下個姓許的先生說:“那么都不要殺,最好去殺人。他不是說殺什么變什么嗎?那么今生殺人,來世還變人,不是好得很碼?”
[簡要分析]因果聯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在認識某一事物時,既要看到它的產生是有客觀原因的,又要看到它還會引起一定的結果。佛教中的輪回報應,其實是某些人主觀想象出來的,在這個寓言中變得如此的不堪一擊。
【破罐不顧】
東漢末年,有個叫孟敏的人,買了一只陶罐,在路上不小心摔破了。孟敏連看也不看一眼,徑自走了。路人覺得奇怪,過去問他:“你的罐子打破了,怎么連看也不看一下呢?”孟敏回答說:“罐子已經破了,看它又有什么用呢?”
[簡要分析]正確把握因果聯系,才能提高人們活動和自覺性和預見性。罐子破了,看看當然不能復原,但可從中吸取教訓,分析一下摔破的原因,避免以后發生類似的錯誤,從而提高活動的自覺性。
【治駝背術】
從前,山東平原城里有位醫生,自稱善治一切駝背,手術簡便、價錢公道。有個人背駝得直里六尺,橫里八尺,聽說有這等神醫,連忙準備厚禮前來求治。醫生吩咐他伏在地上,然后跳上去就狠命踏將起來。駝背叫道:“你要殺死我啊!”這位醫生說:“我的招牌上不是明明寫著專把駝背弄直,至于你的死活,同我有啥相干?”
[簡要分析]整體和部分的相互關系,要求我們從整出發,在整體和部分的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中,綜合地考察對象,立足整體,統籌全局,以求實現整體或系統的最優目標。故事中的醫生,只管解決眼前的、局部的問題,而根本不管是否會妨礙長遠的、全局的方面,是非常可笑的,也是非常有害的。
古代寓言典故
寓言是一把鑰匙,這把鑰匙可以打開心靈之門,啟發智慧,讓思想活躍。
井底之蛙
住在淺井中的一只青蛙對來自東海的巨鱉夸耀說:"我生活在這里真快樂呀!高興時,就跳到井外面,攀援到欄干上,盡情地蹦跳玩耍。玩累了,就回到井中,躲在井壁的窟窿里,舒舒服服地休息休息。跳進水里時,井水僅僅浸沒我的兩腋,輕輕地托住下巴;稀泥剛剛沒過雙腳,軟軟的很舒適。看看周圍的那些小蝦呀、螃蟹呀、蝌蚪呀,誰也沒有我快樂。而且我獨占一井水,盡情地享受其中的樂趣,這樣的生活真是美極了。您為什么不進來看一看吧!"
巨鱉接受了井蛙的邀請,準備到井里去看看,但它的左腳還沒有跨進去,右腿已被井的欄干絆住了,只好慢慢地退回去,站在井旁邊給青蛙講述海的奇觀:"海有多大呢?即使用千里之遙的距離來形容也表達不了它的壯闊,用千丈之高的大山來比喻,也比不上它的深度。夏禹的時候,十年有九年下大雨,大水泛濫成災,海面不見絲毫增高;商湯的時候,八年有七年天大旱,土地都裂了縫,海岸也絲毫不見降低。不因時間的長短而改變,也不因雨量的多少而增減,生活在東海,那才真正是快樂呢!"
井蛙聽了,吃驚得好半天也沒有說出話來。它這才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多么渺小。
寓意:人如果長期把自己束縛在一個狹小的天地里,就會變得目光短淺,自滿自足。
原文:
井之蛙……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之崖;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還蝦、蟹與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東海之鱉左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于是逡巡而卻,告之海曰:"夫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于是()井之蛙聞之,適適然驚,規規然自失也。
庖丁解牛
庖丁為梁惠王宰牛。手到的時候,肩倚的時候,腳踩的時候,膝頂的時候,那聲音十分和諧,就跟美妙的音樂一樣,合于堯時的《經首》旋律;那動作也很有節奏,就像優美的《桑林》舞蹈。
梁惠王看得出了神,稱贊說:"哈,好啊!你的技術是怎么達到這樣高超的地步的呢?"
庖丁放下刀對梁惠王說:"我喜歡探求的是道,比一般的技術又進了一步。我開始解剖牛的.時候,看到的無非是一頭整牛,不知道牛身體的內部結構,不知道從什么地方下手。三年以后,我眼前出現的是牛的骨縫空隙,就不再是一頭整牛。到了今天,我宰牛就全憑感覺了,不需要再用眼睛看來看去,就能知道刀應該怎么運作。牛的肌體組織結構都是有一定規律的,我進刀的地方都是肌肉和筋骨的縫隙,從不碰牛的骨頭,更不消說碰大骨頭了。技術高明的廚師,一年換一把刀,因為他是用刀割。一般的廚師,一個月就更換一把刀,因為他是用刀砍。而我宰牛的這把刀,已經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又經有幾千頭,然而刀口鋒利得仍然像剛在磨石上磨過的一樣。這是為什么呢?就因為牛的肌體組織結構之間有空隙,而刀口與這些空隙比起來,薄得好像一點厚度也沒有。用沒有厚度的刀在有空隙的肌體組織間運行,當然綽綽有余羅!所以十九年過去,我的刀還跟新的一樣。雖然我的技術已達到了這種程度,但我在解剖牛的時候,還是絲毫不敢馬虎,總是小心翼翼,心神專注,進刀時不匆忙,用力時不過猛,牛體迎刃而解,牛肉就像一攤泥土一樣從骨架上滑落到地上。這時,我才松下一口氣來,提刀站立,顧視一下四周,心滿意足地把刀揩拭干凈,收藏起來。"
梁惠王聽了,高興地說:"好極了,聽了你的這一席話,我從中悟到了修身養性的道理。"
寓意:世間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規律,掌握了事物的規律,辦事就可以得手應心。
原文: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砉然響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谷阝,導大(),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車瓜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讠桀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莊子《莊子·養生主》
小兒辯日
孔子到東方游說,路上遇到兩個小孩子在爭論,就走上前去問道:"你們為什么爭論呢?"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比較近,而到了中午,太陽就離我們遠了。"
孔子很有興趣地問道:"你們能文案自己的理由嗎?"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好像車的蓋蓬那么大;到了中午,它就只有盤子、碗口那么大了。這不正說明離我們遠的看起來就小,離我們近的看起來就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使人感到還有些涼涼的;到了中午,就熱得跟泡在滾湯里一樣,這不正說明離我們遠的就感覺到涼,離我們近的就感覺到熱嗎?"
孔子聽了他們的話,一時也判斷不出誰對誰錯。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的知積很豐富呢?"
寓意:知識是無窮盡的。即使知識很淵博的人,也有許多自己不懂的東西。
原文: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列子《列子·湯問》
上一篇:果寶特攻合體臺詞精選10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