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點高深的雜文隨筆三章
篇【第1句】:廟后的那間屋子
在佛教中有一句話,叫做一念成佛,也就是頓悟。悉達多因為困惑于人們怎么會有生老病死、人世間怎么充滿了那么的苦難而在菩提樹下思索了很長時間,然后頓悟了,頓悟之后就成了佛。其實“頓悟”這個詞,看起來好像是“一下子就明白了”,其實不是,那需要在前期有足夠多的觀察、感受、分析、推理,進而形成邏輯極為嚴謹、完全展示真相的覺悟,在那一時刻確定下來的,才叫頓悟。
“一下子就明白了”,很多時候只是明白了一件事、一個道理而已。并且最糟糕的是,有些人雖然當時明白了,但過后就忘了,不能永遠堅持、舉一反【第3句】:義無返顧?,F(xiàn)實中太多的人都能突然間明白一個道理,可下次還要犯錯,就是因為,“一下子就明白了”式的頓悟并不等于大徹大悟。真正地大徹大悟了,就直接注入思想了,主導靈魂了。悉達多的頓悟就是大徹大悟,他在大徹大悟之后當然也不會再流俗。
他告訴世人,這個所謂的世界是虛幻的,是相由心生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而且這樣虛幻的世界有許多層級,如七級浮屠,進入哪級就能“看”到不同的“景觀”;但升級要靠修行,生入逆旅,死入歸途,在漫長的輪回中不斷糾正錯誤才能修成正果,而那所謂的正果便是進入極樂——俗人們永遠也理解不了的那種境界。如果能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出家人可能比俗人都俗,但佛教是科學的,其實講述的就是量子物理。連愛因斯坦都曾說過:“如果有一個能夠應付現(xiàn)代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p>
還有一種說法:當人類努力攀登科學高峰的時候,佛陀已經(jīng)坐在山頂上靜等我們2500年了,可我們還在半山腰上。
悉達多成為釋迦牟尼佛后還是幸運的,因為那個時代有許多人都和他一樣,苦苦尋找著世界的真相和人生的真諦。于是他在宣講他的覺悟時,便有了眾多的追隨者。很奇異但又非常合理的是,悉達多成佛的時代,也就是老子在出關(guān)前寫下《道德經(jīng)》的時代。那時候的中國也有許多人在苦苦尋找著世界的真相和人生的真諦,卻爭論不休,史稱“百家爭鳴”,誰也不服誰,老子當然也就沒有幾個追隨者。而老子所謂的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的無中生有論,和佛教中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完全一樣的。只是現(xiàn)在,因為是末法時代,太多的人打死也不明白這個世界的本質(zhì)到底是什么,覺得一切都那么真實。于是奮斗啊、爭取啊、財富啊就成了褒義詞。這樣的人從來就不去想,人死后什么都帶不走,恰恰就證明了一切“有”終是“無”,而為了那些無中生有的虛幻之物,人在活著時卻曾經(jīng)那么費力勞神,甚至泯滅良心,導致在死后的考核中成績不佳,只好輪回再修?!退闶敲孕帕T,卻也能“一下子”就讓我們明白很多道理。
也因此,當今看到真相、掌握真理的人注定孤獨,因為他們在看到真相后所進入的境界,就只有自己才能全部體會了。被物魔既纏身又纏心的人不但聽不進去,理解不了,還會反過來咒罵他是瘋子。
這樣的孤獨,確實值得享受。因為這樣孤獨的持有者,擁有著另一種更大的財富,從“一下子”到相伴終生。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一個人總想找到世界的真相,后來聽聞說在一座廟的后院一間鎖著的房子里就能找到,那人便很想看一看??衫虾蜕邪阉麛r住了,說這樣做太危險,很多人都想看,可進去之后就沒有一個活著出來的。那人不信,非要去看,結(jié)果真的是有去無回。在現(xiàn)場驗證的小和尚都嚇壞了,暗思發(fā)現(xiàn)了真相原來真的這么可怕呢。但老和尚卻笑而不語,任憑小和尚怎么問,老和尚也不說他為什么會微笑。
我曾經(jīng)拿這個故事問一個人:你知道那老和尚為什么要笑而不語嗎?那人說不知,我就告訴他:那個老和尚的笑而不語是一種恭喜,他恭喜那個人終于看到真相了。而在外面等著結(jié)果的俗人,還活在假象里,又怎么會覺悟到這一層呢?
篇【第2句】:裝作一種樣子
農(nóng)歷七月初七,有朋友相約小聚。此日是乞巧節(jié),所謂的`中國情人節(jié),主人約請的人便搭配得很好,四男四女。在一家清真店吃火鍋。開場時,主人說:今天是中國情人節(jié),請大家舉杯,裝作那什么的樣子,干杯!
顯然,這是主人開的一個雅俗并存的玩笑。在此間裝作什么的樣子,就是裝作每個人都有情人的樣子,可誰是誰的情人呢?主人不能亂點鴛鴦譜地隨便分配,每個人在剎那間也不可能立即就有屬意的人,哪怕僅僅是“裝作”。其中某男某女是不是原本就有情人關(guān)系,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這種“裝作”雖然很有趣,裝起來卻很難,可能有的人被多個異性喜歡,有的人卻沒有“裝作”的對象。目標并不明確,想裝也裝不起來。
八個人中,有的已經(jīng)相識了20多年,有的剛剛認識。不管是熟人還是生人,突然間被倡導裝作什么關(guān)系,大家還是都缺乏演員的素質(zhì)。事實上就算很會演戲,任何人都不可能立即進入角色,就算是“裝作”,相互之間也有個愿不愿意為某人而裝的問題,潛臺詞似乎是,裝也得以協(xié)調(diào)為前提。于是,雖然主人有了這樣的倡導,真的只是應情即景的玩笑,沒人真的去裝,除非原本就是。
脫離開這個場合,想想在現(xiàn)實中,卻有太多的人都在裝作什么的樣子呢,裝深沉,裝正派,裝淑賢,裝純潔,裝……有些人甚至裝著裝著就裝出了習慣,成了對自己的一種“塑造”;但因為畢竟是裝出來的,外在和內(nèi)在不統(tǒng)一,便常常讓自己言不由衷,行不由心,以至表面上硬撐,心中懊惱不迭。突然就想起了《大話西游》中唐僧的著名絮叨:你真的想要嗎?想要你就說嘛,你不說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雖然你很有誠意地看著我,可是你還是要跟我說你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嗎?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難道你真的想要嗎?……我猜,孫悟空是因為被唐僧說中了心事,才惱羞成怒地要打唐僧的。
其實,在某個特定的場合,裝作什么的樣子,可能會起到營造氣氛、渲染效果的作用,但是在不該裝的時候還裝,特別是裝得不圓滿,能讓人看出是在裝,就實在是太沒意思了。
怎么樣?裝作不再裝的樣子,試試會發(fā)生什么?
我居然吃了一驚:很多時候會營造尷尬。不能應情即景地“裝”,就難免如自我脫的光了一般惹起別人的驚詫莫名。事實上,“裝”才是應情即景的,不由自主的,習慣成自然的;很多時候不再刻意去“裝”,反倒比“裝”更讓人大跌眼鏡。
原來在有了足夠的經(jīng)歷后,每個人都是一個好演員。只有在怎么“裝”都不像的時候,展現(xiàn)的才是自己的本來面目。
值得嘆息卻又必須認同的是,在絕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不得不“裝”:有些人明明是在丑態(tài)百出地表演,你卻必須鼓掌,因為你很壞,潛意識里希望那種丑態(tài)繼續(xù)延續(xù)下去,成為《皇帝的新裝》?;蛟S你曾像那個孩子一樣率真地指出來過,可隨即,你一定吃過相應的苦頭。于是你才學乖了。
想想畢竟還有許多苦口婆心的人,那得需要多強的心理素質(zhì)?。?/p>
你真的想要嗎?想要你就說嘛,你不說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雖然你很有誠意地看著我,可是你還是要跟我說你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嗎?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難道你真的想要嗎?
到這時才知道,唐僧不是愛絮叨,他是在陳述一個真相。
篇【第3句】:心如止水
我不知道誰能懂我要說的,如果能有這樣一個人,肯定是人生中的一大驚喜。但如果沒有呢?就打消傾訴的念頭?
野外正是桃花開得最鬧的時候,我知道有許多人在欣賞它們。想像在一片花海中流連的人群,我不必親身參與也能想像出那是怎樣的一種情形。有朋友邀請去看花,我說不去了。不必參與也能想像,是因為以前參與過,以往的記憶完全能夠?qū)缃竦默F(xiàn)實,大同小異而已。不想?yún)⑴c也是因為沒有興致,去欣賞了又能怎么樣?以前看過和今天又看終究還是重復,就像已經(jīng)過去和正在面對的日子,看起來不一樣,實際是重復,只是在這樣不斷的重復中,年齡在一天天增加,距離歸期越來越近??床欢ㄩ_花落的寓意,也就不知道季節(jié)輪回的象征。而這樣的重復也叫經(jīng)歷,很多人都不知所以然,但畢竟有很多人會在某個時刻恍然大悟。那時會有釋然,也會有遺憾,想起了來時的目的,卻無奈于整個生命進程都曾經(jīng)失憶。
生命為什么生生不息?就是因為我們?nèi)チ诉€得回來。再回來,場景大同小異,會有一定的變化,比如桃花還是桃花,只是“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迎風?!?/p>
沒有興致去看花還有另一個更主要的原因,自己去沒意思,結(jié)伴的話嫌人多。我不能請求某個人坐下來和我談談心。若只是找一個伴,最好是異性,我不知道誰能勝任。真的,我似乎有很多的話想說,渴望有一個人能理解,能回應,但我不知道這樣的一個人在哪里,于是再熟悉的人也變得陌生了。
原來找一個可以交流的人竟是這般的難啊。我說的交流是能夠取得默契的那種,知心知音的那種,悟性能夠達到相應層次的那種。在這個世界修煉,能夠窺破常人之不見,肯定需要一個分享者,這是一個自念頭一起就在心中涌動的愿望,不愿壓抑,也不愿打消,漸漸地就成了生命進程中一種等待。想像中如果真能遇到,肯定會喜極而泣。然而正因為有所期待,心如止水的感覺便成了常態(tài),周邊滿眼都是人,卻不知道誰是我在等的交流者。在這樣的狀態(tài)中久了,就讓我強烈地意識到,在人群中感受孤獨,竟是如此的凄美。
這也是生活意義的一種吧。生活中不光有柴米油鹽這樣的物質(zhì),還有心靈領(lǐng)域的精神。在深刻了然物質(zhì)的一切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之后,讓心感到舒服便成了主要的追求。這同時也構(gòu)成了一種自虐,很多時候都感受著“裝糊涂”比“真明白”要幸福得多,因為明白了,知道原委了,接下來就要經(jīng)常面對無奈——我們能夠塑造的只能是自己,對別人有什么要求都難免是一廂情愿。特別是在知因求果的時候,有些因只是看起來會有相應的果,但很多的事實卻是從因至果并不會那么直接,就像春花不一定成為秋實,所有的因都面臨著不確定的果,一切只能順其自然。但在人的思維里,知道了前因就渴望得到結(jié)果,如果期待中的果總是遙遙無期,情緒上就會變得焦躁。這就是知道了前因的害處。如果不知道,也就不會有期待帶來的煩惱。
簡單一句話:活在當下,好說,不好做。
有一次在和朋友談到所謂算命的話題時,我就說,假如你知道了自己的命運,且前提是那命運被測得極準,你接下來會怎么樣?應該是趨吉避兇吧,這就構(gòu)成了一個矛盾,既然吉兇已經(jīng)是注定的,你又如何能趨?如何能避?而假如能趨能避,豈不要人為地更改進程?那結(jié)果還能恒定嗎?這也就意味著,我們的整個生命進程都處在混沌理論中的蝴蝶效應狀態(tài),這才是科學。也如同我在前面說的,去年看過的花,今年不看也罷。
突然想起以前。以前我曾得意于知別人所不知,然后覺得自己已經(jīng)站到了一個相對高的地方,看著一些事件的演繹,期待著一個結(jié)果。但正是在這樣的過程里,我深刻體驗到了因果之間并不存在想當然的邏輯,體驗到了佛的笑而不語是多么高的境界。
在平靜的狀態(tài)里心如止水,在人群里穿梭卻如同一個人行走夜路,我因此感到擁有了一切。作為一個能夠駕馭自我、省視自身的人,雖然已經(jīng)心無掛礙,看起來一無所有,但凡有給出,必讓對方滿懷。前提是,對方有足夠的胸襟。
三章雜文隨筆
(一)包容
年紀大了,健康也漸漸差了,吃藥就變成生活中不可少的事。記得我十九歲時,到一位住在臺北小南門的大學同學家玩,她的爸爸主動說要給我算個命,我因受媽媽愛算命的影響,也不在意的給了他生辰八字。他對我的論命,我只記得二句:我一生藥罐不離身,而且名字會上報紙。那時候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現(xiàn)在竟一一成真,我不得不佩服同學的爸爸是個很了不得的算命師。
我一生患了大小病不計其數(shù)。光是開刀做手術(shù)就有八次,被同事開玩笑說:干脆在身上裝個拉鏈算了!我有嚴重的便秘,幾十年來吃過無數(shù)種的軟便藥,每次吃一陣子就無效了。直到最近幾年換成中藥,醫(yī)生說要讓腸子暖起來,自然會使大腸蠕動得到改善。沒想到果真奏效!現(xiàn)代醫(yī)學發(fā)達了,中藥已改為用機器裝袋的“科學中藥粉”,非常方便!
但是不知怎的,我每次吃完藥時總是把撕開后的空紙包,順手放在枱子上,沒有即刻丟棄到垃圾桶內(nèi)。因為這個“壞”毛病,經(jīng)常會受到夫君王兄的奚落,有時甚至造成夫妻間為這件事發(fā)生齟齵。
不久前,因為來到女兒家過感恩節(jié)的假期,在與女兒話家常時,不經(jīng)意間與她討論到這個問題,才跟女兒說出長久以來一直埋藏在心里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我認為人與人之間需要愛,但是更加需要對我們所愛的人多一份理解與寬容。除了對所愛的人付出自己全部的愛心以外,再加上那份能夠包容的心胸才是最完美的!我對別人甚少碎碎念,就像孩子們小的時候,如有類似行為,我也總是會自己默默地把它們給檢起來,然后再提醒他們今后務需注意并加以改善。而不是如此這般碎碎念令聽者傷心!由此也讓我想起女兒與女婿二人之間互動的一些事情,令我感觸甚深!
女兒是個大而化之的人,從小就常常丟三落四的,結(jié)婚后勤儉持家,做事任勞任怨,很得公婆的肯定。在日常生活中,因家務事多,常常會忘記一些事情,可是女婿卻一直對女兒甚少抱怨。記得每次去探視他們,總會發(fā)生【第1句】:二次,在大伙兒出了門后,經(jīng)女婿再次提醒,女兒這才發(fā)現(xiàn)自己忘記了帶上等一會兒要用到的重要東西或者是類似的“脫線”事情。每當這種時候,女兒即刻十分著急地問女婿:“糟糕!怎麼辦?”好脾氣的女婿總是安慰她,叫她先不要著急,然后再二人共同想對策設法加以解決。我很佩服女婿對女兒的包容之情,雖說夫妻間本應如此,但真能能夠做到“不怨尤”、“積極面對”并接受配偶因為疏忽所造成的錯誤,除了有濃濃的愛以外,更要有一份體恤與包容,這的`確不是一件簡單容易做到的事情!
女兒聽完我這一番話,她也覺得她能得到自己先生的“包容”是一件多么美好和非常幸福的事!同時她也決定幫我去跟固執(zhí)的老爸進行溝通。當她用上述女婿對她處處包容的例子勸說自己的爸爸時,夫君王兄也好像逐漸從中悟出了道理,答應不再因為我容易忘事而造成的疏忽對我發(fā)出不耐的怨言。
我十分感謝我的女兒與女婿為我們做父母的作出了這方面的范例,而且我也能夠理解夫君王兄的感悟,畢竟“包容”也是需要用愛心去慢慢學習與領(lǐng)會的!
(二)楊氏酸梅湯
我從小就喜歡烹飪,尤其因常常當媽媽的小幫手,所以自己也常有巧思,做些零食給妹妹們吃。像我常做的鳳梨湯及具有特殊風味的“楊氏酸梅湯”,雖然是不值銭,但給每一個喝過的人,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猶記得上小學時,每逢暑假也會帶同學到我家旁邊有名的官邸去游玩。待玩倦了大家回到我家休息,并在家中喝我自己發(fā)明的“鳳梨湯”和具有特殊風味的“楊氏酸梅湯”,大家都贊不絕口!
其實這二樣甜湯的做法,說穿了一點也不稀奇。小時家中因孩子多,跟本吃不起什么甜湯。那時鳳梨便宜,我就把皮先洗刷干凈,把切下的一層不吃的皮,放在鍋里,注水至鍋與皮面齊,開火略煮個十分鐘后,可適量加入些砂糖,再把鳳梨湯帶著鍋一起置入冷水盆待涼后,便可品嚐那酸酸甜甜的鳳梨湯。妹妹們也都非常愛喝,只要看到媽媽買了鳳梨回來,妹妹們就高興的想流口水,知道等一下就可以喝到大姐做的美味鳳梨湯了!
至于所謂的“楊氏酸梅湯”嘛,更是讓人無法想像它和一般酸梅湯有何兩樣。在上世紀的六十年代中,由于物資缺乏,酸梅湯價格較高,對我們這樣的家庭而言的確是稀世飲品,于是我便又突發(fā)異想,把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中的“醋”,找出爸爸愛吃的“鎮(zhèn)江香醋”,加以変化,倒一點在杯中稀釋,再加少許糖攪拌均勻后,這就是我發(fā)明的“楊氏酸梅湯”!你真的不會相信,在那個年代里,它的確可以稱得上是一道美味極佳的上好飲料!而我也永遠無法忘懷,當妹妹們趴在桌邊,用一雙雙充滿期待的大眼睛,望著我用一根筷子,慢慢沖出一杯杯想念已久的“酸梅湯”時的興奮眼神,那是多么的純真與可愛呀!這一段喝甜湯的日子,也給我們七姐妹留下與人不同的童年溫馨回憶!
(三)金童玉女
從小我就喜歡看新娘子,總覺得一個女人最美的時候,就在出閣的那一天!婚后當我有了兒女后,曾幾何時也對小花童產(chǎn)生了注意力,真希望自己可愛的女兒,也可以穿上小白紗禮服,陪新人踏上紅地毯!
我的這個夢想,在小我十四歲的小七妹妹要結(jié)婚時,終于實現(xiàn)了!雖然才十歲,女兒已經(jīng)長得可愛甜美討人喜歡。男花童請到好友阿珍的兒子小佳。小佳人長得斯文,有一對慧黠的大眼,功課好又有禮貌,人見人夸!他自幼稚園起便開始被人看上,認為能夠請他當花童會給新人帶來好福氣,連照相舘的攝影師,都想請他當模特兒!想來小佳定是福星,因為請他去當花童的新人,大部分第一胎生的都是壯丁,因此小佳已有職業(yè)花童的美譽!
小佳和我女兒同是光復國小五年級的同學,所以配対來當小七妹妹的花童,真的像是一対金童玉女!尤其當親家母知道二人生肖同屬龍,更是高興的合不攏嘴。當然小七妹妹夫婦也是一舉得男!使這金童小佳的生命史上又添一段佳話!
如今三十年后,小佳在荷蘭得了二個碩士及政大法律博士,并當上美商某大銀行在臺行長,育有一子。而我家女兒也在美得了碩士,先生是博士,育有二女一男且父母健在都是有福之人。而小七妹妹夫婦也得了一対兒子,看來小佳和女兒真的是一対金童玉女!
影響我最深的書的雜文隨筆
書對人的影響如人對你的影響,讀什么樣的書,你就可能成為什么樣的人,正如你經(jīng)常跟什么樣的人聚會。下午新添了書柜,在整理塞得滿滿的原書柜的書本時,驚喜地發(fā)現(xiàn)對我影響最深的兩本書,它不是名著,不是大作家,而是不起眼的書——《可愛的達縣》、《凈土》。
《可愛的達縣》1990年出版,淡綠色封面、32開本,小冊子,從書的開本大小、裝幀設計、內(nèi)容編輯等都不及我書柜任何一本書,而且是不公開發(fā)行內(nèi)部印刷版。就是這本書,當初我視若珍寶,書里寫達縣名山、名水、名鎮(zhèn)和古跡?;蛟S是我剛參工,從沒有讀過寫本地風土人情的文字,或者,我本就喜歡那雋永清新、富有感染力的文字。讀著這本語言優(yōu)美、充滿熱情的書,對作者是無尚的崇敬與膜拜。
那時我就想,那山、那水、那街,在我眼里如此普通,在他們的筆下卻成了“可愛”,成了“名勝”,我怎么不行呢?那時對這片土地不像現(xiàn)在這樣充滿敬畏,以為世界都是這個樣子,以為天下的太陽、山水、人情都是這樣。如《可愛的達縣》里寫的名水篇章《明月江》,就是從我老家葫蘆潭流過的那條河,在我眼里一年四季在街邊繞行,洪水來時河水滔滔,洶涌而去,枯水時淺淺的水花,從清徹可見鵝卵石子上潺潺流過,如此周而復始而已。但在作者筆下,江水清清,碧波如洗,溫順婉約,潤澤沿途百多公里的土地、百姓與生靈,令人贊美。又如真佛山是《可愛的達縣》名山第一篇,我所知道的真佛山,就是一座山、一座廟而已,但是作者描寫得令人心馳神往:“古柏、蒼松、榕樹、皂角樹匯成浩瀚林海,庇護著寺廟的翹角飛檐,即使是熔金流火的六月入山,也頓感清涼之氣……”又如寫明星水庫:“登上快艇,駛進湖心,去更親切地領(lǐng)略投入綠色懷抱的滋味吧,浪花向后奔去,清風撲面而來,湖,在游人的感覺中變成了一條江,自遠方滾滾而來,眼見青山作岸,湖水已到盡頭,汽艇一個轉(zhuǎn)彎,又駛?cè)胍黄坪茻煵ㄖ?,山遠,水闊?!弊屓巳缗R其境,陶醉怡然。我認真琢磨,反復細讀,捫心自問,如果是我寫,恐怕是干癟枯燥,毫無靈動。
從那時起,這本書,這樣的文字,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對這本書四名作者吳傳全、劉秀品、曾天海、李貴佩服得五體投地。我清楚記得,這本書中途不見,我竟然像丟了魂似的失落,直到找回心才踏實,后來幾次搬家淘汰了一些書,這本書一直沒有丟棄。這些作者中,吳傳全,官至副縣級退休,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又回到村里當起了村支部書記,把一個很貧窮的花石巖村搞得風聲水起,名譽省內(nèi)外,在創(chuàng)作方面也成為現(xiàn)達川區(qū)(原達縣)的領(lǐng)頭人。劉秀品,任過《達州日報》、《達州晚報》首任總編,在晚報上開辟“秀品雜說”專欄,現(xiàn)著書多部。曾天海,理論作品、新聞作品頗豐。時至今日,我們都成了朋友,他們都是我尊重的人和學習的榜樣。
在書柜收拾出三本胡文彬的`《凈土》,可想而知我是“愛不釋手”,我不知當年從什么地方得到攝影散文集。書已很陳舊,2005年出版,94篇20萬字,這些文字都是寫她的生活,寫她的旅途,寫她知青時的趣事,寫她熟悉的人和事,每篇我都讀得津津有味,如《老屋》、《野花瘋長的童年》等故土情懷的文章;如《輪椅上的父親》、《孩子我多想對你說》等親情文章;如《永遠的磁器口》、《千古風流三蘇祠》等旅行游記,也有議論文,讀后感,如《生于激情死于悲劇》、《殘缺的溫馨》,篇篇充滿濃濃的生活氣息,有著作者的真情實感,有著真實、樸實的文風。
驚詫的是,我的文學風格與胡文彬驚人地相似,都是寫真善愛,寫生活,寫感悟,寫游記,寫“三觀”,就連我的書名《生命在低處》與她的書名意境都差不多,“凈土”,就是靈魂的干凈吧。我絕對不是她的復制,要知道,如果不是這次翻書柜,我差不多早忘了這本書,我想,是她這本書我已內(nèi)化于心潛移默化了,知識這個東西只有“潛移默化”,才真正地融入血脈,變成自己的東西?,F(xiàn)在打開這本書,很多文章里都有我勾畫的痕跡和批注的文字,看到這些符號,讀進心靈的那種感染力又浮現(xiàn)眼前,胡文彬這個人的名字當時就這樣牢固地刻入我骨髓,那種神往與敬重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只憾今生尚無緣相面。
一個人喜歡什么樣的書?確實是難以回答的問題。前些年來,我差不多都是在“雜讀”中讀書,讀得多了,就知道喜歡什么樣的文字,買哪類書了。就連自己也很驚奇,讀了很多寫得細膩、深刻的書,其中不乏“大家”或名著,但是讓我走上文字這條路,對我影響最深的竟然是這兩本名不見經(jīng)傳的書。
人生或許就是這樣,指引你前行的人不一定是名人、學者、偉人,或許就是你身邊不起眼但充滿力量的人。
最深的海溝雜文隨筆
日以繼夜追的160集長劇,看到140集的居然沒了興趣。
我在納悶,剛開始看劇的新鮮興奮去哪兒了呢?
剛開始的時候,覺得這是一部完全不無聊的日日劇。
每個小故事都看得到現(xiàn)實的影子。
明明是悲傷的事,卻能讓你笑出聲。
明面是溫暖的感動,卻讓人不禁落淚。
男主長得不錯,性格也討喜。
于是天天追劇到半夜,這算熱戀期了吧?
過了熱戀期,知道家里有個似乎看不到盡頭的長劇等著。
終于也體力不支了,是以回復原來的`作息,每日固定追個2集。
權(quán)當生活調(diào)劑。
怪不得小時候看到工作的大人回家都看連續(xù)劇。
這么追個幾集,就到了周末,時間很容易過去啊。
然后等到了時間充裕的周末。
本以為能夠一鼓作氣,看到劇中。
才發(fā)現(xiàn),吃個飯,到個垃圾,買個零食,都能輕松中斷劇情。
甚至開始用快進看。
唉,最后的最后。
劇里一直活在謊言揭穿的危險中的人開始過上了安穩(wěn)的生活。
劇里失戀的妹紙和隱形富豪帥哥談起了膩歪的戀愛。
劇里先甩掉妹紙的高富帥開始啃回頭草。
劇里本來背著一身憂傷的搞笑三人組走上了小丑路線。
140集,真是忍無可忍了。
所以感情的發(fā)展真的像馬里亞納海溝那樣,突然有一天就變樣了?
劇里說,愛上一個人,是在你都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就開始的。
那我說,討厭一部劇,是我還處于穩(wěn)定期的時候就開始的。
因為沒有了興奮和感動,所以進入了穩(wěn)定期。
看著劇中各色人等從抽象現(xiàn)實的劇情走向偶像漫畫劇情,漸漸就受不了了。
所以我是個現(xiàn)實的人?寧愿丑陋也要真實?
嘖,單憑感情結(jié)束的速度來判斷花心是不是有點不公平?
上一篇:苦痛行僧出場臺詞匯編6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