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幕遮范仲淹詞
《蘇幕遮·碧云天》是宋代詩人范仲淹的詞作,創作于公元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至1043年(慶歷三年)間。下面我們來看看蘇幕遮范仲淹詞,歡迎閱讀借鑒。
蘇幕遮·碧云天
作者: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注釋
①此調原為西域傳入唐教坊曲。“蘇幕遮”是當時高昌國語之音譯。宋代詞家 用此調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霧斂》、《鬢云松令》。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韻。
②黯:形容心情憂郁。黯鄉魂:用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語。
③追:追隨,可引申為糾纏。旅思:羈旅之思。
賞析
此詞抒寫鄉思旅愁,以鐵石心腸人作黯然銷魂語,尤見深摯。
“碧云天,黃葉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現了際天極地的蒼莽秋景,為元代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一折所本。“秋色連波”二句,落筆于高天厚地之間的.濃郁的秋色和綿邈秋波:秋色與秋波相連于天邊,而依偎著秋波的則是空翠而略帶寒意的秋煙。這里,碧云,黃葉,綠波,翠煙,構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
“山映斜陽”句復將青山攝入畫面,并使天、地、山、水融為一體,交相輝映。同時,“斜陽”又點出所狀者乃是薄幕時分的秋景。“芳草無情”二句,由眼中實景轉為意中虛景,而離情別緒則隱寓其中。埋怨“芳草”無情,正見出詩人多情、重情。
下片“黯鄉魂”二句,徑直托出詩人心頭縈繞不去、糾纏不已的懷鄉之情和羈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說只有在美好夢境中才能暫時泯卻鄉愁。“除非”說明舍此別無可能。但天涯孤旅,“好夢”難得,鄉愁也就暫時無計可消了。
“明月樓高”句順承上文:夜間為鄉愁所擾而好夢難成,便想登樓遠眺,以遣愁懷;但明月團團,反使他倍感孤獨與悵惘,于是發出“休獨倚”之嘆。
歇拍二句,寫詩人試圖借飲酒來消釋胸中塊壘,但是這一遣愁的努力也歸于失敗:“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全詞低徊婉轉,而又不失沉雄清剛之氣,是真情流溢、大筆振迅之作。
范仲淹的詞蘇幕遮
《蘇幕遮·懷舊》是宋代文學家范仲淹的詞作。這是一首描寫羈旅鄉愁的詞。下面為大家分享了《蘇幕遮·懷舊》,一起來閱讀吧!
蘇幕遮·碧云天
作者: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譯文
碧云飄悠的藍天,黃葉紛飛的大地,秋景連接著江中水波,波上彌漫著蒼翠寒煙。群山映著斜陽藍天連著江水。芳草不諳人情,一直延綿到夕陽照不到的天邊。
默默思念故鄉黯然神傷,纏人的羈旅愁思難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夢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獨倚高樓望遠,只有頻頻地將苦酒灌入愁腸,化作相思的眼淚。
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學素養很高,寫有著名的《岳陽樓記》。
鑒賞
上闕寫秋天的景色的,用白描手法一氣呵成,首先寫天與地,在其顏色上作出了鮮明的對比,隨后再寫煙波浩渺,山嵐斜陽和無情芳草。前二句是概括式的總寫,短短六字即交待了季節,又寫出了秋天的特征,這簡煉傳神之筆成為詠秋之絕唱。萬里如碧的清晴朗的天空中飄著些白云,滿地都是黃色的落葉,這是用遼闊的視野來描寫的,爾后視角轉移到江水,秋色接水,寒陽泛翠,天水一色,煙霧繚繞而構成一組壯觀的秋色,起到了情景相融的良好效果。其中一些精妙的意象讓人心曠神怡,贊不絕口,比如碧云、黃葉、水波、翠煙、芳草、斜陽等都是一種美的體現和象征。這樣的秋景雖然很平常,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便顯得奇特起來,這樣的有機整合具有很強的藝術色彩,有一種極強感染力。特別是“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一句,更加傳神,這種延伸的意象讓人的思緒也跟著朝斜陽之外蔓延,心緒不止。同時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已經無意識地跟著作者的筆調,進入這美好的秋色之中了。在這里我們通常從其他文學作品也能見到其類似景致,比如魯迅的《秋夜》也是描寫秋景的',我們同樣也能將自己置身于作者所描寫的環境之中。此作中的白描雖然從直觀看來,很簡單,但若是細細分析一下,能做到精中之精也就有一定的難度了。我們所熟悉的李叔同所寫的《送別》其實有部分是借鑒和摹仿此文的寫作方法,你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這中間的“芳草碧連天”和“夕陽山外山”就可見其借鑒和摹仿的痕跡了。在上闕當中,作者有意地用一些意象來烘托秋景,這也是為下闕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鋪墊,這是一種必要的設置。
下闕中作者著重于情感的抒發和傾泄。“黯鄉魂,追旅思。”句便是其引子,這里很明確地說黯然銷魂的鄉愁和漂泊異鄉的愁苦盈滿了我的思緒,從而才有抒發的下文。可此時的作者似乎有些矛盾,他想抒發,卻又不知怎樣去抒發,因此每夜都輾轉難眠,以致需要借美好的夢境才能安然睡去。可是夢這個東西是虛無的,不是你想有就能有的。在趙佶的詞中說“除夢里、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這主要是講夢是不可靠的,是不能借此來抒發心胸中的愁悶的。之所以作者矛盾,才有借酒消愁的舉措。“明月高樓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酒入愁腸之后,卻轉化成了相思的淚水,由此可以透見作者心里的愁悶是如此之多,如此之難消。淚從何處來?是心理壓力到了一定的極限的時候,神經就會刺激淚腺,從而產生淚水流出。作者在這里巧妙地將兩個液體結合到了一起,再者酒是帶有刺激性的,淚是受到刺激后而產生的,這樣的聯系雖然可以這樣來曲解,但不如用文學來理解較為好一些,這是高度的藝術手法,很有參考和學習價值。其實“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跟李白的“舉杯消愁愁更愁”有相似之處,只不過此作中沒有直接講明愁在酒后更加濃烈,我們可以完全體會到其中的“愁更愁”。想來也是有趣的,古人在愁悶的時候都喜歡借酒消愁,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那個時候是沒有什么好的消愁去處的。不比當代有一些娛樂場所可以為愁者提供消愁的機會,再說了作者寫此文的時候,身處在邊塞地區,那里其實是軍營,當時作者是在軍營之中。
范仲淹詞蘇幕遮
這首詞的主要特點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筆力抒寫低回宛轉的愁思,聲情并茂,意境宏深,與一般婉約派的詞風確乎有所不同。清人譚獻譽之為“大筆振迅”之作。全詩如下:
蘇幕遮·懷舊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譯文
白云滿天,黃葉遍地。秋天的景色映進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籠罩著寒煙一片蒼翠。遠山沐浴著夕陽天空連接江水。岸邊的芳草似是無情,又在西斜的太陽之外。
黯然感傷的他鄉之魂,追逐旅居異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夢才能留人入睡。當明月照射高樓時不要獨自依倚。端起酒來洗滌愁腸,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淚。
注釋
蘇幕遮:詞牌名。此調為西域傳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詞家用此調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霧斂》《鬢云松令》。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碧云天,黃葉地:大意是藍天白云映襯下的金秋大地,一片金黃。黃葉,落葉。
秋色連波:秋色仿佛與波濤連在一起。
波上寒煙翠:遠遠望去,水波映著的藍天翠云青煙。
山映斜陽天接水:夕陽的余暉映射在山上,仿佛與遠處的水天相接。
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草地延伸到天涯,所到之處比斜陽更遙遠。
黯鄉魂:心神因懷念故鄉而悲傷。黯,黯然,形容心情憂郁,悲傷。
鑒賞
片描寫秋景:湛湛藍天,嵌綴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鋪滿片片枯萎的'黃葉。無邊的秋色綿延伸展,融匯進流動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籠罩著寒意凄清的煙霧,一片空濛,一派青翠。山峰,映照著落日的余輝;天宇,連接著大江的流水。無情的芳草啊,無邊無際,綿延伸展,直到那連落日余輝都照射不到的遙遙無際的遠方。
這幅巨景,物象典型,境界宏大,空靈氣象,畫筆難描,因而不同凡響。更妙在內蘊個性,中藏巧用。“景無情不發,情無景不生”(范晞文《對床夜語》)。眼前的秋景觸發心中的憂思,于是“物皆動我之情懷”;同時,心中的憂思情化眼前的秋景,于是,“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此內外交感,始能物我相諧。秋景之凄清衰颯,與憂思的寥落悲愴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蒼茫,則與憂思的悵惆無際若合符節;而秋景之綿延不絕,又與憂思之悠悠無窮息息相通。所以“丹誠入秀句,萬物無遁情”(宋邵雍《詩吟》)。這里,明明從天、地、江、山層層鋪寫,暗暗為思鄉懷舊步步墊底,直到把“芳草無情”推向極頂高峰,形成情感聚焦之點。芳草懷遠,興寄離愁,本已司空見慣,但本詞憑詞人內在的“丹誠”,借“無情”襯出有情,“化景物為情思”,因而“別有一番滋味”。下片直抒離愁:望家鄉,渺不可見;懷故舊,黯然神傷;羈旅愁思,追逐而來,離鄉愈久,鄉思愈深。除非每天晚上,作看回鄉好夢,才可以得到安慰,睡得安穩。但這卻不可能,愁思難解,企盼更切,從夕陽西下一直望到明月當空,望來望去,依然形單影只,莫要再倚樓眺望。憂從中來,更增惆悵,“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然而“舉杯消愁愁更愁”,愁情之濃豈是杜康所能排解。“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意新語工,設想奇特,比“愁更愁”更為形象生動。
如此抒情,妙在跳擲騰挪,跌宕多變。望而思,思而夢,夢無寐,寐而倚,倚而獨,獨而愁,愁而酒,酒而淚。一步一個轉折,一轉一次深化;雖然多方自慰,終于無法排解。愁思之濃,躍然紙上。其連綿不絕、充盈天地之狀,與景物描寫融洽無間,構成深邃沉摯、完美融徹的藝術境界。
朗讀節奏劃分
蘇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寫作背景
這首《蘇幕遮》詞,是北宋前期名臣范仲淹所作。他當時出任陜西四路宣撫使,主持防御西夏的軍事。在邊關防務前線,當秋寒肅颯之際,將士們不禁思親念鄉,于是有這首借秋景來抒發懷抱的絕唱。該詞上片主要寫景,下片主要抒情。
范仲淹《蘇幕遮》
引導語:《蘇幕遮》是北宋詩人范仲淹的作品,這首詞抒寫思鄉之情、羈旅之思,以鐵石心腸人作黯然銷魂語,尤見深摯。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這首詞。
蘇幕遮 作者: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譯文】
碧藍的天空飄著屢屢白云,金黃的樹葉鋪滿大地。秋天的景色映進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籠罩著寒煙一片蒼翠。遠山沐浴著夕陽天空連接江水。岸邊的芳草似是無情,又在西斜的太陽之外。黯然感傷的他鄉之魂,追逐旅居異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夢才能留人入睡。當明月照射高樓時不要獨自依倚。端起酒來洗滌愁腸,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淚。
注釋
【第1句】:黯鄉魂:黯,沮喪愁苦;黯鄉魂指思鄉之苦另人黯然銷魂。黯鄉魂,化用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
【第2句】:追旅思:追,追纏不休。旅思,羈旅的愁思。
【第3句】: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裝。按本文意應作“除非夜夜好夢留人睡”。這里是節拍上的'停頓。
白云滿天,黃葉遍地。秋天的景色映進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籠罩著寒煙一片蒼翠。遠山沐浴著夕陽天空連接江水。岸邊的芳草似是無情,又在西斜的太陽之外。
黯然感傷的他鄉之魂,追逐旅居異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夢才能留人入睡。當明月照射高樓時不要獨自依倚。端起酒來洗滌愁腸,可是都化作相思淚。
【賞析】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屬江蘇蘇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于徐州,謚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有《范文正公集》傳世。[1]
范仲淹是宋朝一代名臣,他在政治和軍事上叱咤風云的同時,也不失其風雅之度。此詞言辭婉麗,深情綿邈。內容寫羈旅思鄉之感。題材一般,但寫法別致。上闋寫景,氣象闊大,意境深遠,視點由上及下,由近到遠。
自淮南小山《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之后,"芳草"往往與離情密不可分,它的季節特征反而在其次。
上闋皆為景語,僅"無情"二字點出愁緒,猶是對景而言,不露痕跡。
下闋直揭主旨,因"芳草無情"導入離愁和相思。
"追"字尤顯愁情纏綿之形。
"酒入愁腸"兩句,極寫愁思難遣的苦悶。其《御街行》詞也說:"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
此詞以大景寫哀情,別有悲壯之氣。清代張惠言、黃蓼園據詞中個別意象,認為此詞非為思家,實借秋色蒼茫,隱抒其憂國之意。
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長亭送別》〔正宮端正好〕云:"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即由此詞點染而成。
上闋起首兩句點明節令,從高低兩個角度描繪出廖廓蒼茫、衰颯零落的秋景。【第3句】:四兩句,從碧天廣野寫到遙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黃葉地。這湛碧的高天、金黃的大地一直向遠方伸展,連接著天地盡頭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籠罩著一層翠色的寒煙。煙靄本呈白色,但由于上連碧天,下接綠波,遠望即與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所以說“天接水”。“寒”字突出了這翠色的煙靄給予人的秋意感受。這兩句境界悠遠,與前兩句高廣的境界互相配合,構成一幅極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圖。
上闋結尾三句進一步將天、地、山、水通過斜陽、芳草組接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這三句寫景中帶有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著一“情”字,更為上闋的寫景轉為下闋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鋪墊。
過片緊承芳草天涯,直接點出“鄉魂”、“旅思”。鄉魂,即思鄉的情思,與“旅思”意近。兩句是說自己思鄉的情懷黯然凄愴,羈旅的愁緒重疊相續。上下互文對舉,帶有強調的意味,而主人公羈泊異鄉時間之久與鄉思離情之深自見。
下闋【第3句】:四兩句,表面上看去,好像是說鄉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時候,實際上是說它們無時無刻不橫梗心頭。如此寫來,使詞的造語奇特,表情達意更為深切婉曲。“明月”句寫夜間因思旅愁而不能入睡,盡管月光皎潔,高樓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觀賞,因為獨自一人倚欄眺望,更會增添悵惘之情。
結拍兩句,寫因為夜不能寐,故借酒澆愁,但酒一入愁腸,卻都化作了相思之淚,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這兩句,抒情深刻,造語生新而又自然。寫到這里,郁積的鄉思旅愁外物觸發下發展到最高潮,詞至此黯然而止。
上闋寫景,下闋抒情本是詞中常見的結構和情景結合方式。這首詞的特殊性于麗景與柔情的統一,即闊遠之境、秾麗之景與深摯之情的統一。寫鄉思離愁的詞,往往借蕭瑟的秋景來表達,這首詞卻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寫得闊遠而秾麗。它一方面顯示了詞人胸襟的廣闊和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反過來襯托了離情的可傷,另一方面又使下闋所抒之情顯得柔而有骨,深摯而不流于頹靡。
上一篇:琉璃全部經典臺詞錦集5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