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熱的冷思考
《弟子規》最近大熱,但是我們不應該人云亦云,看看知乎大神的冷思考。(一)
我個人是十分反感《弟子規》這樣的書的,然而其書出于其時,在道理上卻是說得通的。社會發展到那一步,文化扭曲到那一步,就必然會出現這樣的書。
我所反感的,是現如今這樣的社會里,卻仍然在流行這樣被扭曲之后的東西。我反感《弟子規》,和反感女德班這些,是一個道理。社會上流行這些東西,并不能和國學興盛什么的聯系在一起。
《弟子規》不過對《論語》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么一句的闡發。但是闡發的如何呢?看上去是更加細致了,細致到了如何坐臥起居接物待人,其實明顯過猶不及,如何過猶不及?其實《弟子規》少說還算,說的太多,其實更是反映了孔子一路被解釋幾千年后終于僵化的狀態。
我想要引自己之前一個答案來佐證:
我覺得夫子的重視孝道,和后世的重視孝道,是不大一樣的。夫子的孝道,是發乎心的,人和人之間的關系,靠什么來維系?夫子給出的答案是孝悌,一個人生下來,最先接觸的是母親、父親,繼而外擴到家人、親人、朋友、社會,對自己的父母家人持有怎么樣的態度和感情,是一個人的倫理的基礎,也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于他人交際的基礎。《論語》說:“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亂者,鮮矣。”正是這種理念的體現。
由孝悌構建出的,是內對父母孝順,外對朋友信義,上對君王忠誠,幾千年的農業社會,社會結構其實是搭建在這樣的人際關系之上的。
所以一旦一種德行成為了倫理的基石,那么它的異化就是在所難免的。統治者需要推崇這樣一種德行來維系整個社會的穩定,從農村的家庭到宗族,再到整個社會,孝順成了社會最提倡的美德,二十四孝被當作范本大加頌揚,從這樣的行為中,其實我看到的并不是原生的發自人性的孝了,而是讓我看到了古時候的雷鋒張海迪們,有了造神運動的痕跡,孝的地位越來越讓位給順字,所謂的父慈子孝的前半截就不那么重要了。
那么問題來了,父慈子孝這個概念是合乎心理的,子感于父之慈而孝。而后來的無論父母如何,都應該孝且順,就是反人性的了,《弟子規》有:“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其中滋味,頗可玩味。夫子尚且不同意以德報怨,而易之以以直報怨,這里的父憎子孝,是怎么來的?《孟子》中提到舜于父母于其弟,我看更多也是一個[直]字,不怨,但和發乎心的孝,不一樣。
我一直認為,人們孝與否,是源自于人性的,而不是源自于社會輿論的提倡,父母生我養我,含辛茹苦,我理應以孝對待,這是最基本的情感了。而這樣的情感,才是夫子推崇的(父慈子孝),倫理上的價值,是基于人性自然而然可以達到的。
但是我見到的是什么情況呢?反過來了,原生的感情訴求變成了強制性的要求。很多朋友的父母其實是覺得我生了你,你就必須對我如何,為了這個孝道,你必須要做出什么犧牲,你要光耀爸媽的面子,你要對爸媽好,以后你賺錢了給不給爸媽買這個那個……這樣的孝道,其實是反人性的,之前曾經知道豆瓣有個【父母皆禍害】的小組,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里面那些孩子們的故事,孝道二字以及背后的道德綁架帶來的家庭悲劇其實并不少。
這樣的本末倒置很可怕,說禮教的本意是好的,以禮教化萬民。但是為什么到了民國,加在禮教二字之前的定語卻變成了【吃人的】?真的是夫子的學說不好么?
再扯遠一點,這種孝道其實是滿足了中國人的信仰需求的。我以前和一個朋友談話,朋友說,其實中國人唯一的宗教就是祖先崇拜。求祖宗保佑后人如何如何,樂此不疲。而所有的宗教到了中國,變成有中國特色的某教之后,不管這種宗教原來具備保佑這個功能與否,都紛紛變成了求保佑,求佛祖保佑菩薩保佑,到了全能神三贖基督,無非還是求保佑。
答主老家是晉南農村的,前年祖母去世曾完整的經歷了一次喪葬禮儀,之后發現,除了喪葬之外,幾乎所有的禮儀都像是玩耍了,最基本的停靈前的香火不可以斷掉,七天七夜守靈,到抬棺材一路上不許棺材落地……最夸張的是,打開我爺爺的墓室(是夫妻合葬),我爸特地觀察了墓室一角的罐子,罐子里是我爺爺十幾年前去世的時候停靈七天的祭祀食物,有說法說罐子里的液體是澄清的,家里人后代就順利,如果是渾濁的,則不好。我爸上來說是清的,一家人都很開心。
在現如今,如嫁娶上梁這些事情的禮節都在不斷消亡,而喪葬上,卻是一如既往的嚴格,經歷了那七八天,我年輕力壯的小伙子都覺得體力吃不消。雖然舊社會在加速的崩壞,但孝道到如今依舊是維系農村人際關系的基石。
說孝道是發乎心的不假,但是我目力所及的,其實很多人并不是孝順的人,但是為了社會輿論,或者為了祖先的保佑,而偽裝成了自己是孝順的。通過我奶奶的葬禮,發現了我們家的好些親戚其實是不孝順的,而且是不孝順的出奇,但是在面對外人的時候,面對我們小輩的時候,嘴上還是不斷宣傳著自己的孝順,宣傳著一家人血濃于水,潛臺詞我看無外乎你們小輩將來有本事了別忘了我們這些親戚。
這樣的【孝道】讓我覺得可怕。我想夫子要是穿越到現代,面對這樣的孝道,他的表情肯定也不會好看到哪里去。
《弟子規》之流,可以休矣。
(二)
弟子規本質上是在代際之間的powerplay,即,在一組雙邊關系中,一方要求另一方提高情商(控制情緒表達、behavior的能力)來適應自己,是自己更加舒適的自處。弟子規本身是一個“文本”,但是親代(包括老師在內的尊長階級)把這個文本傳遞、宣揚、強化、要求誦讀領悟的這個行為本身,是一種比文本本身還要強悍的語言,這種昭示著權力與階級的語言才是“弟子規走俏”這個事件的本質。
親代明明知道自己作為成年人,遠比幼童有控制自己行為和情緒的能力,遠比幼童更善于溫言揖讓,更善于在矛盾發生的時候通過技巧去化解而不是發泄情緒肆意妄為——但他們要求幼童這么去做,而不是去要求自己。為什么呢?因為他們有權力。為什么不是古代女性編寫《男則》,并將它傳遞、宣揚給男性并要求男性遵守?為什么不是幼童編寫《師長規》并要求親代、師長去記誦?為什么國際關系中的文本(規則)是由美國力主編寫、加以推廣的?權力,是這種言語行為的核心。有權的一方運用權力,去要求無權的一方遵行某種讓自己更適意的處事方式。
舉個例子,親代極力宣揚弟子規之類文本當中子代對親代的尊敬,要求子代去照顧親代的.情緒與感受。但就是這幫父母,在處理自己的大孩子與小孩子之間的關系時,卻普遍要求大孩子讓著小孩子,要求大孩子表現出更高的情商和更高的寬容度去和小孩子相處——在這里,年齡的法則不適用了。為什么呢?弟子規里的“兄弟睦孝在中”讓我們窺見了答案:兄弟和諧符合親代的利益,為了實現這種利益,親代怎么方便怎么來。因為我有權力,既然我知道要求大孩子表現出高情商比較方便,我就這樣做。教弟弟去敬哥哥?有點麻煩啊,要做也不是不可以,但于我有什么好處呢?只有當某種秩序對我有好處的時候(代際之間的幼敬長),我才會付出努力去做。
至于弟子規的后半部分,十分荒誕。自己當圣人難,卻指望幼童去當圣人了。
(三)
一本清朝的老教材而已。有些風靡一時的東西最終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并不是因為它本身變壞了,而僅僅是因為屬于它的時代過去了。
《弟子規》在它誕生的年代無疑是一本優秀的蒙學讀物,它把儒家的經典教義編成文案歌的形式,提高了私塾先生的教學效率,因而廣受歡迎(類似的事情咱們在上世紀60年代也沒少干)。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弟子規》不是類似《懺悔錄》這樣的哲學書籍,而是類似《三點一測》或《三年高考五年模擬》這樣的教輔書籍。我們不會去探討《三點一測》里面有多少精華、多少糟粕,我們僅僅關心它是否能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弟子規》本身是沒有自己的精神內核的,它僅僅是官方教科書的某種縮寫版。書中的思想再好,也不能歸功于作者李秀才;反過來,書中的思想再差,板子也不該打在李秀才的屁股上。因為所有的思想都不是源于《弟子規》本身,而是源于它背后那個龐大的封建官方話語體系。
所以,當我們回到《弟子規》最初的面目,把它當作一本學習儒家思想的入門讀物,就會發現它是好的。但問題在于,清朝的蒙童學《弟子規》,目的很明確,是為了學好四書五經,參加科舉考試。那我們的孩子學習《弟子規》是為了什么呢?
教科書都不在了,還抱著《三點一測》干嘛呢?
教科書為什么會都不在了呢?因為它落后于時代,被淘汰了唄。的確,經典中有很多前人留下的智慧財產,這是無可否認的。歷史上被淘汰的東西幾乎都不是一無是處。比如馬車并不是因為不能拉貨而被淘汰,僅僅是因為火車的效率更高罷了。封建思想也不全然是錯誤的,但既然我們有了更現代化的價值體系,為什么還要去故紙堆里刨寶貝呢?
具體到《弟子規》來講,不少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道理當然是好的,但是要教小孩這些道理完全沒有必要通過這些佶屈聱牙的文字來實現。父母跟孩子的互動、情感的交流比什么空洞的說教都要有效。我見過很多關于嬰幼兒情感發育的心理學研究,可從沒發現通過灌輸某篇文字能達到什么效果。心理醫生診斷的時候也不會告訴你,因為你當初沒給孩子念《弟子規》,所以導致了孩子的心理障礙。話說回來,要是教育孩子是靠念一篇古文這么簡單的方法就能做好的,那倒是人類的福音。
如果說認為讀《弟子規》能提高孩子的識字水平,那倒不如教孩子念《笠翁對韻》,“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有圖有畫有知識有概念,這不比干巴巴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強得多?中國啥都缺,就是不缺好詩文。
更何況《弟子規》里還摻進來不少三聚氰胺,像什么“非圣書,屏勿視”,你要怎么跟孩子解釋呢?語文課本是不是圣書?物理課本是不是圣書?都屏勿視了那也就不用上學了。“親有疾,藥先嘗”,這符合現代醫學的精神嗎?別等下孩子孝順了,科學常識沒了。我就不用提后面那些什么“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這些大話了,別說小孩子,你們自己有幾個能做到?
封建時代的孝遠遠超出我們現代人的想象。舉幾個“二十四孝”的例子,如埋兒奉母,為了孝順老母親能把自己兒子活埋了;蘆衣順母,被后媽虐待也得乖乖忍著;刻木事親,把已經死了的父母刻成木頭人,每天伺候吃喝拉撒(我懷疑這個是精神病)。且不說里面充斥著大量的封建迷信,比如郭巨活埋兒子的時候挖到老天送給他的一壇金子,單是這么個孝法,就無法讓現代人認同。在灌輸給小孩之前,請確保你真的明白你將要灌輸給他的是什么玩意。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過去了就要學會放下。你是堂吉訶德不要緊,你不要把你的孩子變成你的桑丘。
弟子規名言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翻譯: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現能
翻譯:稱呼長輩,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長輩面前,要謙虛有禮,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份,下稱家
穿衣服需注重整潔,不必講究昂貴、名牌、華麗。穿著應考量自己的身份及場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經濟狀況,才是持家之道。
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
翻譯:做事不要急急忙忙慌慌張張,因為忙中容易出錯,不要畏苦怕難而猶豫退縮,也不可以草率,隨便應付了事。
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
翻譯:借用別人的物品,一定要事先講明,請求允許。如果沒有事先征求同意,擅自取用就是偷竊的行為。
這些《弟子規》的.國學名言名句都對幼兒有著非常深刻的教育意義哦。現在的國學教育依然意義重大,所以,家長朋友不能忽視哦。
弟子規語句
《弟子規》這本書的內容,是圣人對學生的訓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長,其次是要對自己謹慎約束,對人誠實可信。處事要博愛民眾,并親近有德行的人。做好了這些如果還有余力,就去學習文化知識。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弟子規語句,歡迎閱讀。
弟子規語句1
【第1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第2句】: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第3句】: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
【第4句】: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第5句】: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第6句】: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第7句】:待婢仆,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
【第8句】: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第9句】: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第10句】: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第11句】: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第12句】: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第13句】: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第14句】: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第15句】: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第16句】: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
【第17句】:出則悌,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第18句】: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第19句】: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第20句】: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弟子規語句2
【第1句】: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
【第2句】: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第3句】: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夜無變)
【第4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第5句】:讀書法,有三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第6句】: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第7句】:衣服脫下后,要放在固定的位置,以免弄臟或找不到,這用《弟子規》中的哪句話可以概括。
(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
【第8句】:《弟子規》中的哪句話告訴我們做事情不能太匆忙,否則就容易出錯。(事勿忙,忙多錯)
【第9句】:父母責備我們大部分都是出自愛心,所以我們要做到《弟子規》中的(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第10句】:飯前洗手,飯后漱口,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很重要,這可用《弟子規》中的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來概括。
【第11句】:《弟子規》中告訴我們“把握光陰,及時努力,珍惜青春”的文案是“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
【第12句】:如果你上課回來遲到了,一定要先敲門,聲音洪亮的喊“報告”,是因為將入門,問孰存。
【第13句】:《弟子規》中說“做人最要緊的'是道德、學問、才干、本領,這些比不上人家,就要不斷勉勵自己,迎頭趕上”的文案是“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
【第14句】:原文中講到“說話最要緊的是要誠實講信用;說謊話,說胡話,都是不可以的”的文案是“詐與妄,奚可焉,話說多,不如少。”
【第15句】:“有余力,則學文。
意思是說平時有時間,應該多看書多學習。
你知道歷史上哪些勤奮好學的人的名字嗎?請寫出兩個:孫敬、蘇秦。”
【第16句】:“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
這句話告訴我們重要的書籍,要放在固定的地方,這樣便于查尋,書看完后,也應放回原處。”
【第17句】:爸爸媽媽教育我們時,我們應該怎么做?“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第18句】:長輩有了疾病,子女應該如何做?“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第19句】:原文中講到“不要隨便答應別人不符合義理的事,否則將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的文案是“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
【第20句】:我們在外邊要注意自己的身體,不要讓自己生病,而且一定不要做違反道德要求的事,因為《弟子規》中說“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第21句】:有些同學現在穿衣很講究品牌,總要讓家長給買名牌,對于這樣的同學,你要用《弟子規》中哪些話勸導他們?“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
【第22句】:在學校出入班級關門的時候,以及走到樓梯拐角處的時候,應時刻內心謹記《弟子規》中的“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這四句,做到不要打擾他人,或是撞傷自己或他人。”
上一篇:還珠格格臺詞漏洞匯總10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