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的自述美文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亦學牡丹開。
短短二十字的五言絕句,袁枚用自己的文字敘述出一種平凡的自豪。今年的春節時,我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大型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中聽到傳唱這首詩,當鄉村老師梁俊背著一把吉他輕輕吟唱,山里的孩子小梁用最樸質無華的天籟之聲相輔呼應時,不僅庾澄慶和曾寶儀哭了,也讓電視機前的我淚目不止。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一個連陽光都照不到的地方,又有誰會想到苔會在這里長出綠意,綻放屬于自己的青春?“苔花如米小,亦學牡丹開”苔雖然像米粒一般大小,但是也可以像牡丹花一樣開放。這是一首僅20字的五言絕律,但是卻道出了萬物生長的規律。苔花雖然小,它沒有牡丹那樣的國色天香,被世人所愛;它沒有寒梅那樣的傲氣凌人,為世人所稱贊;它沒有蒲公英那樣的漫山遍野,被春風輕吟;它沒有向日葵那樣的.欣欣向榮,讓孩童所驚奇;但是苔花也是花,是靠著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強不息,爭得和百花一樣艷麗爭芳的權利。
生命有大有小,月有陰晴圓缺,世界上無名的花有很多。無名的花,無聲的開著,不引人注目,更無人為之喝彩。就算這樣,它仍然那么執著的開放,認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間,毫無保留的綻放出來;我們做人何嘗又不是這樣,無論是勤勤懇懇的環衛工人,還是頭腦風暴的IT白領,亦或是科研開發的研究人員……形形色色的工作崗位,像極了人的五根手指,他們或許又長又短,但是他們同樣是強悍有力的雙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雖然苔不是最美的那朵花,也不是最奇的那株草,平凡普通的生長在角落里,人們用肉眼看不開它的花,但是在顯微鏡的凝視下,它同樣是一小朵一小朵可愛驕人的花;我自問遜色于國色天香的牡丹,與傲骨凌人的寒梅相比也缺了絲俠士氣質,但是我依然是我,換個角度賞自己-----在朋友遇到困難時伸出雙手,在家人身體欠佳時陪伴呵護、在愛人悶悶不樂時溝通包容、在同事工作繁忙時分擔事務、在公車地鐵時禮賢讓座、在社會公益時貢獻力量,“苔花如米小,亦學牡丹開”在平凡的生命中堅守自我,在重復的生活軌跡中綻放自己,我如同那苔一般渺小,但也要同那牡丹般怒放青春!
青苔很滑美文
碎花般的青春,
如同深夜的螢火,
飛舞于寂寞的墨色中
小時候,我住的地方生態比較好,能夠看到千奇百怪的昆蟲,這給我的童年生活帶來了無限的樂趣。在我的眼中,蟲和人的區別不過就在于它們的體型較小、不會說話而已,從它們身上,我一樣能夠體味到人間的悲歡憂喜。
一個久雨初霽的下午,我又蹲在門前的菜畦邊看各種昆蟲上演的大劇,而螞蟻總是我觀察的重點。螞蟻那頻率頗高的移動,看上去很有節奏感和韻律美。看著看著,我突然萌生出一個惡作劇的念頭,拿了一枚小石子,一次次擋在螞蟻身前,看它一遍遍克服困難,翻山越嶺,向目的地前行。我隨著螞蟻的前進路線緩緩移動,視野里突然出現了一片青綠。
我放棄了螞蟻,用腳去踩踏那片綠色的東西,還挺滑的。我腦海里驀地浮現出一個書中讀到過的名詞——青苔。這攤在地面上的、滑膩的、絲狀的植物存在感真的很低,一是雨后才能出現,二是專門待在不見陽光的陰暗潮濕處。不過就是這些存在感很低的植物,也讓我的小伙伴吃過很大的苦。
那天,我們幾個伙伴在樓下像往常一樣追逐嬉戲,腦子里就算挖個遍,也不可能挖到“青苔”二字。結果悲劇發生了:一個伙伴突然腳底一滑,向前倒了下去。接著便聽到他撕心裂肺的哭喊聲,門牙被磕掉了!幸好是顆沒換過的乳牙,但那疼痛也夠他受的,足以讓他和目睹這一情景的我們終生難忘。
從此,我們的心里便多了一個防備,走路時都會留意起地上的青苔,以防為它付出牙齒的代價。但有時我們玩興大發,加之好奇心的驅使,我們也會刻意地去感受一下那種滑溜溜的.感覺。進而,我們又開始研究起這綠綠的、茸茸的、斑駁的東西何以會這么滑。
不過一群小屁孩畢竟科研能力有限,根本不會朝什么科學方向去探究,大伙兒只能是胡思亂想。我們絞盡腦汁地思考,最好得出了一個結論——青苔很滑是一種生存方式,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手段,就像童話里講的壁虎、蜥蜴、蛾子,這些動物都有各自的自我保護手段一樣,你踩傷了我,我就摔傷你,你還敢傷害我嗎?對,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還在觀察螞蟻的活動過程中再次印證了這個道理。我們常看到螞蟻整日不停地在搬東西、找吃的。找吃的可以理解,人還以食為天呢。可為什么老要搬家呢?它們總不會也狡兔三窟吧?后來我們發現,凡是螞蟻搬家之后,總會有陰雨,而它們搬家是要搬到位置更高、更安全的地帶。聯想到青苔摔人一事,我明白了:螞蟻搬家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措施。想想,自然界中眾多弱小的生命能存活到今天,不都是有一兩手看家本領,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保護措施嗎?人類今天能站在生物鏈的頂端,不也正是因為我們高出眾生的生活方式和自我保護手段嗎?
任何生命來到世上都有它的目的,而最基本的目的就是活下去。即便是那些低等的、弱小的生命,也會有它們從古至今進化而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用來維系和繁衍它們的生命。這些方法值得我們尊重,值得我們致以深深的敬意。
海苔情感美文
我在網上買了一包海苔,很便宜,比超市買便宜很多了.
快遞送到店里面的,女兒念念叨叨的說要吃海苔,我就盼望著,結果,他回來生氣的拿給我,這是什么海苔?三無產品,我說不會呀,我拆了一包,確實上面什么都沒有,包裝挺好的,但是吃起來有一股怪怪的'味道,他說這種產品,質量應該不是很好,翻開我的購買記錄上面確實評價很差,我都沒有注意看,只覺得挺便宜的,剛好需要就買了,這是沖動的結果,被他一直罵,罵得我無話可說,但是我還是狡辯說挺脆的呀,他說你再仔細聞聞,確實有一股什么味道?吃起來不太。吃起來不太對的感覺,他說你看一下別人說的都有一種發霉的味道,這個不能吃
走,我帶你去超市買一包。
在路上,我吃著超市的海苔對比剛才吃的海苔確實差別很大,超市都很新鮮,那剛才那個味道確實有點吃不上來的感覺,再加上他又那么一說,我胃里有點,有點說不上來的感覺是感覺。
青苔的智慧美文
哲學家老子的智慧,是青苔的智慧。
青苔,背陰植物。生長在低處,最低處。我曾經在神農架的一個溝谷中看到鮮碧的青苔,那個溝谷被兩岸的密樹遮掩,陽光根本穿不進來。即使在晴朗的正午,溝谷中也顯得晦暗。溝谷中有潺潺的清泉,水流很細,像繩子,在巨大的亂石堆間扭來扭去。而青苔,就生長在水中的亂石上。真的沒有看見過那般鮮碧的青苔,綠茸茸的,那種天然的野趣,實在讓人心動。
青苔喜陰,也喜靜。不僅陽光可以把它烤焦,就是太多的噪聲,也仿佛可以把它烤焦一樣。我家老屋的背后,墻角邊,長年生長著青苔。就是積雪的冬天,青苔也還是鮮碧一片,襯著雪的白,非常漂亮。墻角終年是曬不到太陽的,而且恰好有一個井臺在它邊上,濕潤,清涼,幽靜,人跡罕至。這就是青苔最理想的生存環境,這就是青苔的瑯環福地。
于是我想到老子。老子的那些智慧,其實就是青苔的智慧。或者簡直可以說,老子的生活方式,就是青苔的生活方式。
老子簡直就像青苔一樣,生長在墻角的背陰處。他曾經長期擔任“周守藏室之史”——西周國家圖書館史官。國家圖書館是個好地方,清涼,幽靜,沒有世俗的喧囂,正恰若神農架那個密樹掩映的寬大的溝谷。老子,呆在這樣一個人跡罕至的清靜處,他的智慧,正恰若亂石上源源不斷涌出的青苔一樣,鮮翠得可愛。
國家圖書館,真是一個好去處。阿根廷的著名作家博爾赫斯就曾經在國家圖書館工作,他的《沙之書》,大約也是一株鮮碧的青苔,附著在國家圖書館清涼的大理石墻基上。
老子選擇了一種清靜無為的生活方式,青苔一樣的生活方式,遠離耀眼的陽光,也就遠離了浮躁與張狂;安于低處,也就活得踏實而穩當。海綿一樣綿軟的內心,含藏著多少潔凈的水,養命的水呀!只要試著踏上一片青苔,就會在鞋子的邊緣壓出水痕。你的鞋子,也會馬上被青苔染綠。所以,最好不要去踏一片青苔,哪怕是木屐,也不要去踏。不要攪擾它安靜的生活。
一片青苔的生活方式,是美麗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曾經把孔子深深打動。孔子適周,謙恭地向老子問禮,老子說了這樣一段話:“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將老子比作天上的龍,但老子卻不愿在天上耀武揚威,他最終騎著青牛出關,不知所終。其實,我感覺,老子不過是像一塊青苔一樣,隱身墻角而已。他不愿顯擺自己,再大的學問,也還是虛懷若谷。
退守墻角,安于一塊青苔的生活,這就是老子。孔子最終沒有接納老子的建議,他周游列國,惶惶然若喪家之犬,最終夾著尾巴灰溜溜地回來了。人各有志,沒有什么可說的。我只是好奇,晚年的孔子,想起當年老子對自己說的一番肺腑之言,做何感想。回到魯國的孔子,在晚年發憤著書,是不是,也有些退守墻角,安于做一塊青苔的意思?所謂塵埃落定,落定之后,就是一塊干凈的青苔,不會再有“老夫聊發少年狂”的興致了。
老子的哲學,一個字,“柔”。“柔”讓人想起水,自然也想起水做的青苔。青苔不過是固化的水,染成綠色的水罷了。青苔把頑皮的水拘束住了,不讓它到處亂跑。而青苔,實在也是水,在墻角,在背陰處,四處漫漶。青苔多么柔軟,多么鮮綠,多么秀美。看到青苔,你會想到嬰兒,想到和平,想到月光,想到禪,想到一匹沉默而多汁的蝸牛。暴力改變的世界,最終要被和平改回來。柔是一種緩慢的力量,像時間讓一面墻緩緩變黑一樣,但這種力量,持久,深入,無堅不摧。老子用牙齒和舌頭來比喻暴力與和平,老子的結論很顯然,舌頭最終打敗了牙齒。這世間,有多少華麗的宮殿消逝了蹤影,但是青苔,永遠還在那里,鮮翠,多汁,嫵媚而優雅。
《史記》記載:“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自然,這是傳說。老子自己也說過:“壽則多辱。”他大約也不愿活得這樣長久。但他的智慧,卻長久地傳了下來,像一片鮮碧的青苔,附著在時間的墻角,多汁而鮮美,哺育著一代代人空虛而張狂的頭腦。
上一篇:歡迎來到未來臺詞錦集8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