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和散文有什么區別
【定義區別】雜文是一種直接、迅速反映社會事變或動向的文藝性論文。特點是“雜而有文”,短小、鋒利、雋永,富于文藝工作者色彩和詩的語言,具有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在劇烈的社會斗爭中,雜文是戰斗的利器,比如魯迅先生的雜文就如同“匕首”“投槍”直刺一切黑暗的心臟。在和平建設年代,它也能起到贊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的針砭時弊的喉舌作用。比如《莊周買水》、《剃光頭發微》等文章就是如此。
散文是一種作者寫自己經歷見聞中的真情實感的靈活精干的文學體裁。
而“散文”一詞大概出現在北宋太平興國(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時期。
《辭海》認為:中國六朝以來,為區別于韻文和駢文,把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在內,概稱“散文”。后又泛指詩歌以外的所有文學體裁。
隨著時間發展,散文的概念由廣義向狹義轉變,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
【特點區別】雜文的特點:
【第1句】:戰斗性與愉悅性的和諧統一
雜文具有戰斗性,對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是“感應的神經”“攻守的手足”;雜文又有愉悅性,它使讀者在笑聲中愉快地和那些舊事物告別,獲得美的精神享受。愉悅性伴隨戰斗性而生。
【第2句】:論辯性與形象性的有機結合
雜文的本質是論辯的,它有“論”的色彩。它以邏輯力量制服論敵,作者的.最終目的是論是非,辨正誤,揭示真理。然而,雜文的論辯是形象性的論辯。雜文的形象性,最主要的是“砭錮弊常取類型”。它雖然寫的是“一鼻,一嘴,一毛”,其“形象”卻是可知可感的;把它們合起來讀,不僅某一形象更加鮮明,而且可以從中看出“時代的眉目”。
【第3句】:幽默、諷刺與文采的巧妙運用
幽默,是通過影射、諷喻、雙關等修辭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訛和不合情理之處。諷刺,是以含蓄的語言或夸張的手法,譏刺、嘲諷落后、黑暗的人或事。雜文筆法,就是以諷刺、幽默為主的筆法。雜文語言還要有文采,精練、別致,往往莊諧并用,駢散結合,妙趣橫生,令人叫絕。
此外,雜文還有一個特征:短小精悍。
鑒賞雜文,首先要把握雜文的文體特點,從雜文的特點出發,容易理解、欣賞雜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雜文本質上是說理的,可以運用邏輯思維去閱讀雜文;雜文又是形象地說理的,因此又要運用形象思維去閱讀雜文。欣賞雜文要注意如下幾個方面:選材立意的“大”與“小”,大中取小,小中見大;藝術構思的“虛”(講道理)和“實”(舉實例),以虛統實,以實帶虛;行文布局的“開”與“合”,合而能開,開而善合;語言文字的“莊”與“諧”,莊而能諧,莊諧并作。一般來說,鑒賞雜文,要熟悉雜文的時代背景。然而,優秀的雜文,它所概括出來的社會“類型”具有超越時代的普遍意義;在這個意義上,讀者不熟悉時代背景,也可以把握雜文的實質性內容。
散文的特點:
【第1句】: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說散文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表現手法不拘一格:可以敘述事件的發展,可以描寫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發表議論,而且作者可以根據內容需要自由調整、隨意變化。“神不散”主要是從散文的立意方面說的,即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無論散文的內容多么廣泛,表現手法多么靈活,無不為更好的表達主題服務。
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選材上應注意材料與中心思想的內在聯系,在結構上借助一定的線索把材料貫穿成一個有機整體,散文中常見的線索有:⑴以含有深刻意義或象征意義的事物為線索;⑵以作品中的“我”來作線索,以“我”為線索,由于寫的都是“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侃侃而談,自由暢達,使讀者覺得更加真實可信、親切感人。
【第2句】:意境深邃
意境深邃,注重表現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強,情感真摯。
作者借助想象與聯想,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實而虛的依次寫來,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實現物我的統一,展現出更深遠的思想,使讀者領會更深的道理。
【第3句】:語言優美凝練,富于文采
所謂優美,就是指散文的語言清新明麗(也美麗),生動活潑,富于音樂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聲,如娓娓而談,情真意切。所謂凝練,是說散文的語言簡潔質樸,自然流暢,寥寥數語就可以描繪出生動的形象,勾勒出動人的場景,顯示出深遠的意境。散文力求寫景如在眼前,寫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稱,它除了有精神的見解、優美的意境外,還有清新雋永、質樸無華的文采。經常讀一些好的散文,不僅可以豐富知識、開闊眼界,培養高尚的思想情操,還可以從中學習選材立意、謀篇布局和遣詞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打雜雜想散文
“他原是水師出身,自己知道并非文人,更不是學者,他的工作只是打雜,砍柴打水掃地一類的工作。如關于歌謠、童話、民俗的搜尋,東歐日本希臘文藝的移譯,都高興來幫一手,但這在真是缺少人工作的時候才行,如各門已有了專一政的人他就只得溜了出去,另去做掃地砍柴的勾當去了。因為無專門,所以不求學但喜歡讀書,目的只是想多指導一點事情而已。所讀書中于他最有影響的是藹里思的著作。”
無意間讀到周作人這段夫子自道的文字,心頭猛地一熱——大師就是這般可愛,絕不會為自己的一世英名滔一滔一不一絕,他總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直低到塵埃里生出花來。細想何嘗不是如此,我們這一個個皮囊里裝的'生命個體,本是不花一一毛一錢來到這世間,無論際遇如何,已是大賺特賺。而在空蒙浩渺的宇宙空間,在緩緩流淌的歷史長河里,不過如一粒塵埃,偶遇一陣輕風一片流嵐,便如秋風落葉般邈不知所終(可也沒有什么凄美遺憾之感)。我們于這世間存在的樂趣,不過做了點自己喜歡的事,比如打雜,比如打水掃地,比如喂馬、砍柴、種下糧食和蔬菜面對大海。其余,不過在虛擲光陰而已。
一直很喜歡鄭板橋自況"青藤門下走狗",徐渭性情灑脫,化功天成,自非板橋努力所能及,但,“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時,日日與君好。”那種作為晚生后輩恨不能同世相交恨不能為之打雜的遺憾,那種全副身心投入滿心滿意的欣賞與崇拜,讓人動容并心有戚戚。蒼茫人世,總有一人值得傾心愛戀,不管他以何種狀態存在,能與你相知相通,便是一種幸福。我們的期待如燦爛的花一蕊,等待與蜂蝶的一場別樣邂逅。而這種邂逅,常常是在一個寧靜的夜晚,萬籟俱寂,星月相伴,一簇小火苗打個激靈從心底竄起,瘋狂漫延成一一團一熊熊烈火,于火光中微笑:原來你在這里!千百年來你一直在這里!
也許,我們生來就是個打雜的:白天,我們為生存打雜;夜晚,我們為內心打雜。白天,我們為別人而活;夜晚,我們為自己而活。哎,人生已是短暫,還要為無法擺脫的瑣事耗去大半的精力,想想真是不值。
冰心的散文和名言
冰心的現代詩或者在刻畫人物形象時,大多不用濃墨重彩,也較少精雕細刻,只用素描的筆法,淡淡數筆,人物形象就仿佛那出水的芙蓉,大家看看下面的冰心的散文和名言,感受一下吧!
冰心的散文
《我的擇偶條件》
新近搬了一次“家”,居然能從五個人合住的一間屋子,搬到一間臥室,一間書房連客廳的房子里來,雖然仍有一個“屋伴”,在重慶算是不容易的了。這兩間屋子,略加布置,尚屬雅潔。窗明幾凈,常有不少的朋友來陪我閑談;大家總覺得既有這么雅潔的屋子,更應當有個太太了,于是談鋒又轉到了擇偶的條件。隨談隨寫,居然也有二十幾條,如下:
一因為我自己是在北方長大的南方人,所以我希望對方不是“北人南相”——此條可以商量。
二因為我是學文學的,所以希望對方至少能夠欣賞文藝。
三因為我是將近四十歲的人,所以希望對方不在二十五歲以下。
四因為我自己是個瘦子,所以希望對方不是一個胖子。
五因為我自己不搽潤面油、司丹康,所以希望對方也不濃施脂粉,厚抹口紅。
六因為我自己從未穿過西裝,所以希望對方也不穿著洋服——東方女子穿西服,十個有九個半難看!
七因為我有幾個外國朋友,所以希望對方懂得幾句外國語言。
八因為我自己好客,所以希望對方不是一個見了生人說不出話的女子。
九因為我很擇客,所以希望對方也不招致許多無聊的男女朋友,哼哼洋歌,嚼嚼瓜子,把橘子皮扔得滿地。
十因為我頗有潔癖,所以希望對方也相當的整齊清潔——至少不會翻亂我的書籍,弄臟我的衣冠。
十一因為我怕香花,所以希望對方不戴白玉蘭,不在屋子里插些丁香、真珠梅之類。
十二因為我喜歡雅淡,所以希望對方不穿濃艷及顏色不調和的衣服,我總忘不了黃莘田先生的兩句詩:“顏色上伊身便好,帶些黯淡大家風。”
十三我自己曾經享受過很舒服的衣食住行,而在抗戰期內,絕口不提從前的幸福!我覺得流離痛苦是該受的。因此,我希望對方不是整天的嘆氣著說:“從前在北平的時候呀,”“這仗打到什么時候才完呀,”一類的廢話。
十四因為我喜歡旅行,所以希望對方也不以旅行為苦。
十五因為我喜歡海,所以我希望對方也愛泅水,不怕海風。
十六因為我喜歡山居,所以希望對方不怕山居的寂莫。
十七因為我喜聽京戲——雖然并不常去,所以希望對方不把國劇看得一錢不值。
十八我喜歡看美人,無論是真人或圖畫,希望對方能夠諒解。我只是贊嘆而已。倘若她也和我一樣,也只愛“看”美男子,我決予以鼓勵。
十九因為我自覺是個“每逢大事有靜氣”的漢子,(看見或摸著個把臭蟲時除外,但此不是大事),所以希望對方遇有小驚小怕時,不作電影明星式的捧心高叫。
二十我對于屋內的掛幅,選擇頗嚴,希望對方不在案側或床頭,掛些低級趣味的裸體畫,或明星照片。
二十一我很喜歡爐中的微火和燭火,以為在柔軟的光影中清談,是最愜心的事,希望對方也能欣賞,至少不至喜歡強烈直射的燈光。
二十二我喜歡微醺的情境;在微醉后談話作文,都更覺有興致。因此,我希望對方不反對人喝“一點”酒。但若甜酒——如雜果酒,喝到兩杯以上,白酒五杯以上,黃酒十杯以上,親愛的,請你阻止我!
二十三因為我在北方長大,能吃大蔥大蒜,所以希望對方雖不與我同嗜,至少也不厭惡這種氣味。
二十四因為我喜聽音樂,所以希望對方不在音樂會場內,高聲談笑或睡覺。
二十五因為我喜歡生物,所以希望對方不反對我養狗或養鴿。
二十六……
一個朋友把我叫住了。說:“你曾笑你那位死去的`朋友,提出了二十六個擇偶的條件,如今你竟快要打破他的紀錄了。”我說我的條件實和他的不同,都是就我已有的本錢來討代價,并不曾作過分的要求,縱不能拋玉引玉,也還是拋磚引磚,條件再多些諒也無妨。而且我注意的只是嗜好與習慣上的小節,至于她的容貌性情以及經濟生產能力等等,我都可以隨遇而安,不加苛求的。另一個朋友說,“嗜好習慣太相同了,反無互相吸引之力,生活在一起沒有興趣。而且像你這樣的斤斤于小節,只有讓你自己再變成為一個女人,來配你自己吧。”天哪,假如我真是個女人,恐怕早已結婚,而且是已有了兩三個孩子了!
冰心的名言
【第1句】:春水!又是一年了還這般的微微吹動。可以再照個影兒么?春水溫靜的答謝我說:“我的朋友!我從來沒留下一個影子不但對你是如此。
【第2句】: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第3句】:愛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香花彌漫,使穿枝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痛苦;有淚可落,也不覺是悲哀。
【第4句】:我的朋友不要讓春風欺哄了你花色原不如花香啊!
【第5句】:聰明人!在這漠漠的世上只能提著“自信”的燈兒進行在黑暗里。
【第6句】:走呵!即或走不到,人生不過是這么一回事。
【第7句】:沉默著罷!在這無窮的世界上弱小的我原只當微笑不應放言。
【第8句】:我自己是凡人,我只求凡人的幸福。
【第9句】:愛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播種,隨時開花
【第10句】:墻角的花!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
【第11句】:母親啊!你是荷葉,臥室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
【第12句】:春何曾說話呢?但她那偉大潛隱的力量已這般的溫柔了世界了!
【第13句】:娛樂至少與工作有同等的價值,或者說娛樂是工作之一部分。
【第14句】:命運如同海風——吹著青春的舟飄搖的曲折的渡過了時間的海。
【第15句】:只是一顆孤星罷了!在無邊的黑暗里已寫盡了宇宙的寂寞。
【第16句】:假如生命是乏味的,我怕有來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已是滿足的了。
語文和文學散文
同事在醫院做椎間盤手術,單位派我和兩個同事倒班的去陪侍,開始兩天事多一點,后來閑著的時間就多了,我帶去兩本文學雜志去看,不要說在這個地方竟要比在家里看的投入,聯想也更多。
病房里還住著一個剛剛做了疝氣手術的老人,來自農村,老伴和兩個兒子輪流的陪侍他。一個病房住著也算一種緣分,沒事的時候自然要彼此閑聊。我注意到老頭的兩個兒子從外表看不像平常看到的農民,如果不開口帶出方言和省城的人幾乎沒有什么區別。果然,老頭告訴我他的這兩個兒子先后都考上了大學,現在都在縣城了工作,大兒子在縣民政局當干事,小兒子在一所鎮中學當語文老師。說到大兒子的時候老頭顯然更興奮一些,政府機關更能辦事,說到小兒子態度就差點了,說他從小貪玩不好學習,大學考了兩年沒考上,最后托人花錢才考了個師范走了。
看得出老頭也是一個健談的人,和他聊點年代、山水、莊稼、風土人情之類頗有意趣,在閑聊中我才知道老頭卻也并不平常,以前曾經當過一段村支書,難怪,干部究竟是干部。
但老頭的兩個兒子卻不像老頭那么開朗。其實我挺愿意和有文化的人交流,甚至對他倆我還有些隱隱的自卑,畢竟人家都是大學畢業,盡管咱也自學了一個大專文憑,還混進省作協當了會員,到底有些底氣不足。或許是有這個念頭作怪吧,也或是性格的原因,感覺兄弟倆和我隔著一點什么,好像在防著我似的。那個當干事的還能多說幾句話,卻是那位當語文老師的少言寡語。這讓我覺得詫異,畢竟是一個中學的語文老師,看的東西不會少,而且還要給學生講課,每天少不了要說話,怎么和我這樣一個好文的人也沒有話了呢?是面對一個城里人產生了自卑?還是古老的文人相輕在起作用?
其實我所以帶兩本文學雜志去醫院就是因為想到了他,怕他搶著看我就沒看的了,另外也是希望看過后能彼此交流對文學的看法。可以說這是我對一個中學語文老師已經幾乎固定的認同。但他讓我失望了,兩本雜志擺在床上他都沒有掃一眼,我想大概是因為他近視沒有看到,就拿起一本遞給他隨意的說:“閑著沒事,看吧。”他竟擺擺手拒絕,連話都沒說。我問:“那你是不喜歡這份雜志?”他說:“不是,我不喜歡看現在的文學期刊。”或許是看的我詫異的樣子就又認真的補充了一句:“真的。你不要客氣。”
這讓我大跌眼鏡,一個中學語文老師怎么可能不看文學期刊呢?莫非他的欣賞水平真的高到這種程度?
我不能說他就代表了許多的農村語文教師,但他卻給了一種想法。我不知道他是怎么給學生講課的,卻為了他的學生有些擔心了。我也不能說他就帶不出優秀的學生,但他卻給我一種認識,學生優秀并不必然依靠老師,特別是在語文課。
當然我也想到了農村的環境,那里的確缺少書,即使是有也不見得舍得花錢買回來看。我以前也曾經去過農村,在那里除了課本,要找到一本課外書是很難的,雖然我相信這種情況現在肯定得到了改觀,但物質的豐富也并不直接帶來精神和文化的豐富,一些暴發戶可以毫不吝惜的買車買房,但就是不舍的買書。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有些東西就是由習慣決定的,就像人的胃口具有記憶一樣。
我的另一個啟示是金錢的確能改變人的身份,老頭的小兒子就是因此改變了身份,而很多窮困人家的子弟卻在失學。而就是這樣的人帶著七八十個中學生。而且據他說以前他還帶過物理、歷史和政治,他們那里的老師帶什么課是很機動的。我問他業余時間干什么?他說買了一輛小面包車晚上出去拉人掙點外快。
我不能說所有的'農村學生綜合素質差,但我想那樣的環境和眾多老頭小兒子這樣的老師的確讓人心里很難踏實。我至今清楚的記得二十年前回老家在一所小學遇到的一幕,一個老師在飛雪片似的給學生判作業,而旁邊還有一位老師在催促他走去打麻將。恰好進來一個學生,這位老師就把判作業的事交給了學生,還鄭重其事的對學生說是“老師交給你一個光榮的任務。”那位學生帶些羞澀又帶些驕傲的接受了這個“光榮任務。”這場景至今刺激著我,老師怎么能這么不負責任呢?但現在我又不得不改變一點想法,或許這才是最好的鍛煉方法,無為而治,這樣就使我們看到幾乎所有能夠從農村考上大學的學生都是極其聰明的(當然不應該包括那些花錢考上的)學生。
我把雜志收了起來,帶著激動走到戶外。一會我冷靜下來,何必自以為是的較真呢?教師也僅僅是一種職業嗎。誰又規定一個中學語文老師必須去看這些雜志呢?又或許僅僅是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他不想看了呢?
上一篇:裴擒虎的隱藏臺詞集錦三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