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韌不拔自強不息主題班會
導語: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個關于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班會教案,供您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您。
笑看挫折,自強不息
【第1句】:導入
什么是挫折?
【第2句】:認識挫折
【第1句】:什么是挫折?
挫折是指人們在追求某種目標的活動中,遇到干擾、障礙,遭受到損失或失敗時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
【案例一】湖北省宜昌市某子弟學校高二女生向某因在校談戀愛,致使學習成績下降。家長得知后嚴加管教不果,后因與男友產生矛盾遭到拋棄,在校從三樓跳下去,經搶救無效死亡。
【案例二】13歲的高士其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清華留美預備學校,學校授課全部要用英語,可高士其入學時只懂一點英語。入學時,除了英語他的各門功課都特別突出,學校特準他一入學就跳了一級,怎么辦?他不懂英語,是無法聽課的,時間一長,各門功課都有要落下來。少年高士其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較大的考驗,可以說這是他遭受的第一次挫折。但高士其沒有退縮,沒有等待,沒有猶豫,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竟然獲得了英語優等獎章,而且接著又開始自學起法語和德語來。
案例分析
【第2句】:討論:挫折產生的原因
造成挫折的因素
自然因素
社會因素
家庭學校因素
個人因素
內在因素
外在因素
【第3句】:討論:挫折產生的原因
他是一個大腦,一個神話,一個當代最杰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一個科學名義下的巨人……或許,他只是一個坐著輪椅,挑戰命運的勇士。
【第1句】:?請同學談談偉人或名人是如何對待挫折克服挫折的。
【第3句】:感受挫折
名人挫折故事
感受名人光輝
【第2句】:在現實生活中也會遇到來自各方面的挫折,請同學們談談自己遇到的挫折經歷,并談談受挫后的反應,是如何對待的?
【第3句】:感受挫折
老師為什么批評我呢?
我再也不上…課了
人生ABC
我們的故事
【第3句】:小品欣賞:
《挫折面前,我們不孤獨》
閱讀下面一則故事《被落井下石的驢》,請大家續尾 一位鄉下農夫有頭老驢子,一天,老驢子不小心跌進了一個深坑。農夫聽到驢的哀鳴,目睹它的困境,想了很久,斷定救不了它,但又不忍心看著它痛苦而死,于是,農夫決定往坑里填土,把老驢悶死,以便使它早些脫離苦海,于是,農夫就開始往坑里填土……
【第4句】:善待挫折
不同的態度不同的結果
放棄
半途而廢
挑戰
一事無成
成功
挫折
先靜下心來,分析挫折產生的主客觀原因,再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正確對待挫折,不僅可以克服和消除挫折,而且還可以磨煉自己的意志。
(一)
正視挫折,認真分析
分散挫折的壓力,不要把痛苦悶在心里,應當主動向
老師、同學或親友傾訴,爭取別人的諒解、同情與幫助,這樣可以減輕挫折感,增強克服挫折的信心。
(二)
學會宣泄,擺脫壓力
(三)
情緒轉移,尋求升華
轉移自己的視線,遭受挫折后,一般人都會感覺度日如年,這時,可以通過自己喜愛的體育鍛煉、寫作、書法、繪畫、聽音樂等方式,使情緒得以調節,情感得以升華。
【第4句】:善待挫折
(四)
學會幽默,自我解嘲
“幽默”和“自嘲”是宣泄積郁、平衡心態、制造快樂的良方。當你遭受挫折時,不妨采用阿Q的精神勝利法,比如“吃虧是福”“破財免災”“有失有得”等等來調節一下你失衡的心理。或者“難得糊涂”,冷靜看待挫折,用幽默的方法調整心態。
當你遇到挫折時,要勇往直前。堅定目標不變,努力的程度加倍。那么很快,迎接你的就將是成功了。
(五)
堅定目標,鍥而不舍
人必須經歷挫折,才能培養出堅韌不拔的抗挫折能力,要勇于正視挫折,磨煉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第5句】:歌曲欣賞
《真心英雄》
結束語:
同學們,挫折和失敗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巴爾扎克曾說:“挫折對于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于能干的人是一筆財富,對于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我們要做生活中的強者,正確認識挫折,不斷調整好自己的心理狀態,堅定不移地向自己的目標邁進,去獲得最終的勝利!
陽光總在風雨后
挫折面前
我們選擇堅強
名人看挫折
失敗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能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
-----愛迪生
一個人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走過彎路,犯過錯誤,并不是壞事,更不是什么恥辱,要在實踐中勇于承認和改正錯誤。-----愛因斯坦
給孩子多多提供嘗試機會也是實施挫折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孩子一旦被剝奪了嘗試的機會,也就等于被剝奪了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機會,因此也不可能邁向成功之路。
——德國著名教育專家舒馬赫
笑看挫折,自強不息的主題班會
導語:當您有自強不息的戰斗力時,失敗只會是成功的墊腳石,下面是小編收集的一些關于自強不息的主題班會,供參考學習,希望能幫助到您。
關于自強不息的主題班會
班會目的:
通過班會,讓同學們進一步體會生命的可貴,更加熱愛生活。養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樹立為人民、為社會服務的遠大志向,培養自強不息的精神。
主題闡釋: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歷經五千年而生生不息,其根源就在于世代中華兒女自強不息的精神。從盤古開天辟地,到今天的社會主義盛世,期間多少滄桑,多少風雨,我們都勇敢的走過了,也將勇敢的走向明天的輝煌。當代青少年應秉承祖先的優良傳統,并將其發揚光大,試看明日之世界,我中華必將傲然屹立。
班會設計:
課前將班會主題告知學生,使其對“自強不息”的意義先有一番思考,并安排學生做一個反映學生生活的小品,用以啟發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認識怎樣做到自強不息。
班會過程:
【第1句】:導入班會,激發學生情緒。
如果只剩下一只眼,你會不會哭泣?如果缺少了一條腿,你會不會悲傷?
如果失去了一雙手,你會不會痛不欲生?
如果同時失去了一只眼、一條腿、一雙手,你還活得下去嗎?即使活了下來,你還能感覺快樂嗎?(學生談感受)過渡:世上的確有這么不幸的人,但是這樣一個人居然能夠活得那么成功,那么快樂和幸福。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臺灣傳奇畫家謝坤山的故事。
【第2句】:講述臺灣傳奇畫家謝坤山的故事。(邊講述邊展示幻燈片)
謝坤山今年48歲,出生在臺灣屏東市一個貧寒之家。全家人靠著父親走村串鄉當貨郎維生。因此,他12歲小學一畢業就不得不輟學進了工廠,以賺錢幫補家用。16歲時,因一場意外工傷事故,強烈的高壓電流把他燒成一個"碳人",一個活蹦亂跳的小伙子頓時變成了這個樣子。(見圖片)有人勸他的父母,讓他走了算了。但他母親堅決不答應,說:只要他能再叫我一生媽,我寧愿伺候他一輩子。在母親的精心呵護下,謝坤山活了下來,卻也從此失去了雙臂、左腿,后來又失去了一只右眼。面對巨大的不幸,他從精神到肉體都沒有跨掉。他說:"我不去想我失去了什么,我只想我還擁有什么。"出院后,回到那個破爛的家。母親像照料新生嬰兒一般,一日三餐,先喂飽他,再去吃一點殘飯剩湯。為了減少母親的擔憂,也為了自己今后的生活,謝坤山苦苦思考,終于發明一套能夠自己進食的用具。那是一個螺旋狀的中空鐵環,在鐵環尾端纏上活動的套子,再將一把湯匙的末稍焊彎成l型的錐狀物。等到要吃飯時,他將螺旋狀的鐵環套在右手殘存的短臂上,再把特制的湯匙插進鐵環末端的套子里,就成了他的專用的餐具。謝坤山風趣地將之命名為“坤山”牌自助餐具。以后,他又發明了許多這類用具,解決自己的吃喝拉撒問題。
就這樣,他從最簡單的獨自進食、飲水、如廁、洗澡做起,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重重困難,做到了生活自理。
沒有生活來源怎么辦?有人對他父親說:“你們家坤山條件多好啊,只要拿個破碗往廟門口一坐,一定會有很多人給錢的。”但謝坤山不愿這樣沒有尊嚴的活著。他開始用嘴咬住筆——學寫字、學畫畫。當第一次獨自用下巴、嘴巴和殘存的只有十公分的右臂削好一支鉛筆時,他高興地鼓勵自己:"謝坤山,你今天不僅削出了一支鉛筆,也把自己將來的路削出來了!"當他終于能咬穩筆把字寫得又小又工整時,他大聲地告訴自己:"原來,世界上最棘手的事,都不是用手完成的!"經過十多年艱苦卓絕的努力,他應付日常生活輕松自如,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他的繪畫作品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和好評,多次獲獎,多次舉辦個展。2002年,他硬是"咬"出了一部十余萬字的自傳《我是謝坤山》!這本書在臺灣引起轟動并立刻成為暢銷書。全球發行量最大的期刊———美國《讀者文摘》獲悉他的事跡后,特地從美國總部派出主筆記者和攝影記者對他進行人物專訪,并將用十多種語言隆重推出他挑戰生命極限的感人事跡。他現在不管多忙,每個月都會抽出幾天去醫院做義工,到學校到少年犯監獄去演講。幫助那些遭遇不幸或身患絕癥活孤苦無依的人們,讓他們喪失信心的人們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氣。
這就是謝坤山,(展示投影,謝坤山的主要成績)連肢體健全的人都難以做到的事,他卻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出色。
請同學們談一談:聽了謝坤山的故事,你有什么感觸?你認為是什么力量在支撐著他,使他不被巨大的災難擊倒?
議論明確:熱愛生命;
有高度的責任感;
開朗、樂觀、自信:
執著、有勇氣、有毅力;
對生活感恩、以奉獻為榮;
不向命運屈服的抗爭精神等。
中國有句古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為“自然的運行是剛健的,君子也要這樣努力向上,永不息止。”謝坤山能克服生活中巨大的困難,靠的就是自強不息的精神。
我想,謝坤山就像一棵歷經風雨摧殘,卻傲然挺立的大樹。葉落了,枝殘了,但他把根深深地扎下,朝著理想的陽光努力向上,向上,終于撐出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第3句】:聯系實際:
對照謝坤山,我們自然會聯想到自己。雖然我們沒有遭受他那樣的不幸,但我們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當你遇到困難時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
【第1句】:觀看小品表演(展現同學們平時對待學習三種不同態度)。然后讓學生談自己的看法。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適時加以引導,可以結合不久前結束的英語話劇表演談,也可以結合老師自己的體會談。讓學生明白:面對困難,很多人戴了放大鏡,但和困難拼搏一番,你會發現困難不過如此。
引導點撥:有人說,“學生,以學為生。”不要抱怨,積極面對學習中的困難,發揚自強不息的精神,克服它。
【第2句】:拓展:有一個農夫和驢子的故事,有誰知道?能給大家講講一講嗎?
一天某個農夫的一頭驢子,不小心掉進一口枯井里,農夫絞盡腦汁想辦法救出驢子,但幾個小時過去了,驢子還在井里痛苦地哀嚎著。無奈之下,農夫決定把枯井填上。當泥沙落到驢子的背上時,驢子停止了哀叫,把背上的泥土抖掉,站到了上面。就這樣它居然一步一步的走出了枯井。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時候我們難免會陷入“枯井”里,會被各式各樣的“泥沙”傾倒在我們身上,而想要從這些“枯井”脫困的秘訣就是:將“泥沙”抖落掉,然后站到上面去!那原本是埋葬驢子的泥沙,被他抖落到腳下,變成了走出困境的階梯。
這再一次證明:奇跡總是在厄運中出現的。
【第3句】:用一句話文案今后你將如何面對遇到的困難。
生回答,教師隨時引導。
以越野長跑的體會為例。
講謝坤山下棋:即使剩下一兵一卒,也要頑強的堅持下去。
名言:在你堅持不下去時,堅持下去!
教師歸結::貴在堅持,難在堅持,成在堅持!(投影)
過渡:讓我們高歌一曲《真心英雄》,讓自強的豪情在心中激蕩。
【第4句】:齊唱《真心英雄》
【第5句】:結語:生活中難免有艱辛坎坷,但是不管環境多么惡劣,哪怕只有一抔土,一滴水,也要頑強地堅持,根深深地扎下,執著追尋著陽光,像樹一樣成長,長成祖國的棟梁。(投影)
2023年關于自強不息的主題班會
導語:當您有自強不息的戰斗力時,失敗只會是成功的墊腳石,下面是小編收集的一些關于自強不息的主題班會,供參考學習,希望能幫助到您。
主題班會
主題:做自強不息的人
目的:現在很多同學只有自我、自尊,缺乏自立、自強;只知道向別人索取、要求,不知道奉獻、回報;只知道享受舒適安逸的生活,不知道生活原本艱辛而多磨難,父母能給的只是一時的呵護。因此,要通過此次班會告知年輕人應該不怕苦不怕累,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戰勝挫折,坦然面對生活中的坎坷,做自強不息的人。
內容:
一.班主任講故事:盲人調音師陳燕的故事
前言:在故事開始之前大家先來做一個小游戲:請大家拿出一張白紙,在上面畫一幅簡筆畫,一棵樹、一朵花、一條魚,或者是一個小人,都可以……大家都畫好了嗎?好,現在拿出另一張白紙,這次要求大家閉上眼睛來畫一下剛才畫的東西,畫完之后把兩幅畫拿起來做個比較。
同學們,如果沒有了光明,我們連最簡單的事也做不了,那你能想象一個盲人會開卡丁車、會滑旱冰、會騎獨輪車嗎?接下來給大家推薦一本書《耳邊的世界》,這本書的作者名叫陳燕,是個盲人,她的職業是一位鋼琴調律師。
陳燕1973年出生于河北,出生就患先天性白內障。陳燕的經歷十分坎坷,因為雙目失明,出生后差點被父母遺棄,后來是姥姥將她撫養大的。小時候,陳燕經常被別人欺負,于是早早體味到了人間的冷暖。在她童年的記憶中,別的小朋友都和爸媽在一起,而她卻和姥姥在一起。
當上帝給你關上一扇大門的時候,一定會給你打開一扇窗。因為眼睛看不見,姥姥便著力訓練她的聽力和觸覺。在黑暗中,小陳燕一次次地撞到墻上、樹上、門上、桌子上,摔得鼻青臉腫,每當這時,姥姥總讓她自己爬起來,大聲說:“你要想過好日子,不被別人可憐,就得付出比別人多得多的努力,因為你看不見。”就這樣,伴著疼痛的'記憶,她慢慢地聽懂了各種物體的反射聲音。根據不同的反射音,能準確地判定出不同的物體。
5歲的時候,陳燕開始嘗試過馬路,這對于一個失明的孩子來說,是何等危險,但姥姥不得不讓她去嘗試,因為她不能照顧她一輩子。“后來我才知道,小時候每次過馬路,姥姥總會悄悄地跟在我后邊,怕我出意外。如今這么多年過去了,我真的非常感謝我的姥姥,是她盡己所能養大了我,而且教給了我生存的基本能力,還有堅強的信念,讓我能面對所有的困難與不公。”
10年前,22歲的陳燕從中國盲校第一屆盲人鋼琴調律班畢業,這個班是中國殘聯專門為盲人而開辦的,他們把在歐美地區已經有100多年歷史的盲人鋼琴調律引進中國,引進的是90年代初的歐美技術,而當時國內的鋼琴調律技術還停留在30年代和鋼琴制造業一起引進的水平。
但陳燕實在沒想到,自己去許多家琴行應聘,每次說自己是盲人調琴師時,對方都不相信:“盲人能調琴?不可能!在鋼琴廠,眼神稍微差一點的都不能學鋼琴調律,何況你是盲人,不可思議。”陳燕傷心至極。3年寒暑,她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為了練出一雙靈巧的手,她一遍遍地實踐,把鋼琴的8000多個零件爛熟于心。為了把各個零件的位置調得絲毫不差,她就練穿針引線。很多明目人都很難把線從細小的針眼里穿過,她在眼睛看不見的情況下一穿而過。她在學修琴的基礎課時,要學習用鉆在木頭上打眼,把螺絲擰進木頭里,把釘子垂直釘進木頭里還不能歪。她經常在釘釘子時,把錘子砸到手上,擰螺絲時螺絲刀扎到手上,手上就布滿了大大小小的傷口。老師常說:你們的技藝必須比健康的鋼琴調律師高,否則客戶怎么會用你們呢?“這句話對我的激勵很大,要用實際行動告訴人們,我們盲人一定會做得更好,要讓客戶承認我們。”
在為用戶上門服務時,她總是先把鋼琴調好,再告訴用戶自己是盲人。沒想到這個辦法很奏效,她的用戶漸漸多了起來。更讓她欣慰的是,人們開始慢慢接受她這個盲人調律師了。現在陳燕和她的近百位師弟師妹,已經有幾千個用戶了,她們還應邀到廣州、濟南、南京、包頭、天津等地為客戶們調琴修琴。
陳燕曾經對2000多個人進行過隨機調查,在他們心中,盲人的生活應該是什么樣子的?絕大多數人這樣描述:“如果他們不呆在家里,就是拿著一根棍出來乞討,最好的情況就是當盲人按摩師。”面對這些,陳燕還真的接受不了,因為她的生活就不是人們想像的那樣灰暗一片,而是時尚多彩的:她會滑旱冰,跆拳道晉升到了黃帶,會開卡丁車,還考了深水游泳證。王燕用自己的行動向人們證實了自己雖然眼睛看不見但是一點不比別人差!
班主任:大家從陳燕身上看到了什么?(自強不息——出自《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想一想我們知道的自強不息的例子:
霍金——全身癱瘓的科學家;
桑蘭——高位截癱的運動員;
千手觀音——聾啞舞者;
趙欽忠——無臂車身。
同學們,這些身體殘疾的人們都能如此自立自強,靠著自己堅強的意志克服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創造一個個奇跡,我們是不是應該學習他們的自強不息精神呢?
也許有的同學覺得這些例子離我們太遠,那么接下來老師給大家舉一個離我們很近的例子。
二.觀看影像材料:《2005感動中國--洪戰輝》
人物故事:從12歲起,洪戰輝在母親離家出走的困難日子里,把撿來的“棄嬰”妹妹一手帶大。從讀高中起,洪戰輝一直把妹妹帶在身邊,一邊讀書一邊照顧年幼的妹妹,靠做點小生意和打零工維持生活。。。。。。
班主任:洪戰輝當年一個人扛起家庭重擔的時候只有12歲。同學們,想一想,我們12歲的時候在做什么?我們很少有人經歷過生活的困窘,我們都有溫暖的家庭,有疼愛我們甚至溺愛我們的爸爸媽媽,和我們相比,洪戰輝十二歲的回憶里包含了太多太多的艱辛和苦難,可是他卻堅強的走了過來。置身不同的家庭環境,我們來做一下比較,洪戰輝從十二歲就成為一家之主,養育妹妹,照顧爸爸;他雖然生活很艱難卻還是堅持不懈的努力學習,最后考上了大學。那么我們是怎樣對待父母、對待自己的學業的?
提問:我們的學習條件、生活狀況都比洪戰輝要好得多,但是我們還欠缺了什么呢?
(思考——討論——回答)
班主任總結:
【第1句】:身處順境中,我們缺乏了艱難困苦的磨礪,吃不了苦;(19班李成奇同學來我們讀書
之前在開發區一家機械加工廠工作過兩年,吃過苦,受過累,懂得工作的辛苦,所以學習上認真,生活上節儉,其他各方面也表現特別好。)
【第2句】:來到職業學校,缺乏奮斗目標,沒有考慮過將來的事情,總以為將來離我們很遠。
【第3句】:面對困難的時候,我們缺乏克服它的勇氣,甚至有的時候連常識都不做就干脆放棄;
【第4句】:在學習上缺乏恒心和毅力,只有三分鐘熱度,而不能持之以恒。
同學們,父母只能給予我們一時的呵護,我們何不去填補這些空缺,做一個自強不息的人呢?作為年輕人,應該不怕苦不怕累,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戰勝挫折,坦然面對生活中的坎坷。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過一句話: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好漢!”
三.觀看影視資料:《士兵突擊》第九集第40分鐘——第十集第28分鐘
劇情簡介:許三多從一開始暈坦克車到創造奇跡連續完成腹部繞杠330個的過程。
四.班主任倡議:
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像許三多那樣不拋棄、不放棄,向那些自強不息的榜樣看齊,做一個自立自強的人!
五.尾聲:
合唱班歌《男兒當自強》
2023年自強不息勵志人生的主題班會
導語:當您有自強不息的戰斗力時,失敗只會是成功的墊腳石,下面是小編收集的一些關于自強不息的主題班會,供參考學習,希望能幫助到您。
自強不息勵志人生(主題班會)
【第1句】:班會主題:自強不息勵志人生
【第2句】:班會形式:本次班會以互動活動、演講、討論等形式開展。
【第3句】:班會準備:
(1)圍繞班會主題召開班委會,討論本次主題班會的籌備工作;
(2)設計班會形式及教學具體過程,準備教案;
(3)認真思考并準備勵志成才的事例;
(4)收集并準備勵志故事演講;
(5)準備詩歌朗誦及事例講解。
【第4句】:班會過程
環節一:以勵志短片和故事為開場。
有一位畫家,舉辦過十幾次個人畫展。開始無論參觀者多少,臉上總是掛著微笑。有一次,我問他:"你為什么每天都這么開心呢?"他給我講一件事情:小時后,我興趣非常廣泛,也很要強。畫畫,拉手風琴,游泳,打籃球,必須都得第一才行。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心灰意冷,學習成績一落千丈。
父親知道后,找來一個漏斗和一捧玉米種子。讓我雙手放在漏斗下面接著,然后撿起一粒種子投到漏斗里面,種子便順著漏斗滑到了我的手里。父親投了十幾次,我的手中也就有了十幾粒種子。然后,父親一次抓起滿滿的一把玉米粒放在漏斗里面,玉米;粒相互擠著,竟一粒也沒有掉下來。父親對我說:"這個漏斗代表你,假如你每天都能做好一件事,每天你就會有一粒種子的收獲和快樂。可是,當你想把所有的事情都擠到一起來做,反而連一粒種子也收獲不到了。
環節二:分析討論在實現人生目標或理想的道路上可能會遇到或已經遭受的失敗或挫折有哪些?我們應該采取怎樣的態度或方式來面對?
組織形式:分成5個或6個小組討論(10分鐘),記錄總結討論結果,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上講臺講解小組討論的結果。
人生在世,困難挫折難免,傷痛苦楚常有,面對困難有人選擇退縮,遇到挫折有人選擇認輸,但也有人不畏困難,越挫越勇,默默忍受傷痛,在失敗或失意時選擇拼搏,把挫折當激勵。有道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面對困難挫折,我們應該做到勇敢堅強,微笑面對、自信面對,應該懷著積極的心態做到:“得意、失意,切莫大意!順境、逆境,切莫止境!”
環節三:勵志故事演講。
組織形式:由學生代表提前準備好演講材料上臺演講。
甲、美國老人哈里.萊伯曼74歲退休后,6年里經常去一所老人俱樂部下棋,消磨晚年時光。一天他又去下棋時,女辦事員告訴他,往常那位棋友因身體不適,不能前來陪他下棋了。看到老人一副失望萬分的樣子,熱情的辦事員建議他到畫室去轉一圈,還可以試畫幾下。老人聽了哈哈大笑:
“你說什么,讓我作畫?我從來沒有摸過畫筆。”
“那不要緊,試試看嘛!說不定您會覺得很有意思呢!”
在女辦事員的堅持下,萊伯曼來到了畫室……
那一年,萊伯曼80歲,第一次擺弄起畫筆和顏料。回憶起這件事時,老人感慨地說:“這位女辦事員給了我很大的鼓舞,從那以后,我每天去畫室。她又使我找到了生活的樂趣。退休后的6年,是我一生中最憂郁的時光,沒有什么比一個人等著走向墳墓更煩惱的事了。從事一項活動,就會感到又開始了新的生活。”
提起畫筆后,萊伯曼不因年歲已高而把繪畫當作一項單純的消遣活動,他全副身心投入,進步很快。81歲那年,老人參加了一所學校專為老年人開辦的10周補習課,第一次學習繪畫知識。第三周課程結束時,老人對任課教師、畫家拉里?理弗斯抱怨說:“您給每個人講這講那,對我卻只字不說。這是為什么?”理弗斯回答說:“先生,因為您所做的一切,連我自己都做不到,我怎敢妄加指點呢!”最后,他還出錢買下了老人的一幅作品。
從此,萊伯曼更加發奮了,對繪畫傾注全部的熱情。4年后,老人的作品先后被一些著名收藏家購買,并進了不少博物館。美國藝術史學家斯蒂芬?朗斯特里評價萊伯曼是“帶著原始眼光的夏加爾”。
1977年,萊伯曼101歲了。這年的11月,洛杉磯一家頗有名望的藝術品陳列館舉辦第22屆展覽,題為“哈里?萊伯曼101歲畫展”。400多人參加了開幕式,其中不少是收藏家、評論家和新聞記者。在開幕儀式上,萊伯曼對嘉賓們說:“我不說我有101歲的年紀,而是說有101年的成熟。我要向那些到了【第60句】:【第70句】:80或90歲就自認為上了年紀的人表明,這不是生活的暮年。不要總去想還能活幾年,而是想還能做些什么。著手干些事,這才是生活!”
不怕不想做,只怕不愿做。活就是這樣:如果你愿意開始有目標,打定主意去做一件事且全力以赴、堅持不懈,那么即使是一息尚存,也永遠不會晚。太老了嗎?不!年齡算不了什么,無論什么時候,只要你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那么,所有的時間就都是在享受生命。歲月并不催人老,一個人不管年紀多大,都可以干點事情來增加生活的情趣。
人生不只是從哇哇落地時開始的,無論是少年、青年,還是壯年、暮年,每一個年齡段自有它的美麗和迷人,只要確定一個奮斗目標,并著手去做,就都是一種開始,一種出發,永遠也不會太晚。
乙、1941年的一個清晨,他的母親正在為他準備早飯,一群荷槍實彈的警察突然闖進了他的家,砸碎了房間里面所有能夠看得見的東西,并且給他的母親戴上了手銬,因為他的母親是反戰聯盟的一員,寫了大量反對德國納粹的文藝作品。
他哭泣著去拉母親的衣角,希望能夠和母親一起被帶走,可是蠻橫的警察卻推開了他,他的母親對著他大聲喊:“不要哭!男孩子需要的是堅強,記住了,兒子!等著媽媽回來和你在一起,記住了,再苦再難都要等著媽媽。不能夠放棄!記住了嗎,兒子,活著就永遠不能夠放棄。”
母親被帶走了,他只有4歲!4歲的他茫然地看著被慘遭洗劫的家,他不知道自己今后的生活如何過,自己要等待母親到什么時候。
他開始四處流浪,寒冷和饑餓不時光顧他的身體,他只能蹲在街頭的一個角落里,碰巧這天運氣好的話,他能夠乞討到一塊面包充饑,如果運氣不好,他只能拼命地喝水。這些還不是令他最痛苦的,最讓他痛苦的是那些比他大的乞丐經常找各種理由欺負他,每當被人打得發暈的時候,他就想到死亡,但這時候母親那雙看著自己的眼睛就在腦子里面顯現。他就對自己說:“媽媽一定會回來的`,媽媽一定會回來的,我不能夠放棄!”
晚上睡在橋洞里的時候,他就會在心里呼喚自己的母親:“媽媽,你在哪里?”這個時候,他的母親正躺在慕尼黑附近的達豪集中營里,已經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他母親的心里同樣在想著他,并且也對自己說不能放棄!永遠不能放棄。
終于,美國大兵打開達豪集中營的大門,從成堆的囚犯尸體中發現了他的母親,并且迅速送往醫院搶救。一個月之后,他的母親剛剛恢復了一些體力就固執地要求出院,并且對醫生說:“我不能再住在這里了,我要去找我的孩子!”
4年,整整4年!他的母親不知道能否尋找到他,他的母親一個城市一個城市瘋狂地找,最后在一個街頭的角落,他和母親同時認出了對方。但讓母親驚呆的是快9歲的他,瘦得已經沒有了人形,而且正發著高燒,母親抓住他的手,他從嘴角擠出一絲微笑說:“媽媽,我終于等到你了。”說完他就暈了過去。
母親把他抱到維羅納的醫院,醫生都不敢相信,這個體重只有20多斤的孩子竟然快滿9歲了。嚴重的營養不足加上發燒正在摧毀著他的身體,他的母親天天都拉著他的手在他耳邊說:“好兒子,媽媽回來了,我們不能夠放棄,永遠不能夠放棄!”就這樣他在維羅鈉的醫院躺了一個多月,終于緩過來了。
他的母親從他住進醫院的這一天,就決定了要帶著他投奔在美國從事物理研究的哥哥,因為母親不希望他未來的生活,再次出現顛沛流離。
在美國,他對學習展現了極大的熱情,并且在哈佛大學取得生物博士學位、開始了人類遺傳學和生物學的研究。也許因為幼年時那段苦難生活的滋養,他在自己的研究工作中遇到天大的困難,他都從來沒有產生過放棄的念頭。
他就是2007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猶他大學醫學院人類遺傳學與生物學杰出教授——馬里奧·卡佩奇,人們在他獲得諾貝爾獎后采訪他,他笑著對采訪他的人說,我為什么成功?就因為我從來都不懂得什么叫做放棄
環節四:播放勵志歌曲,如《最初的夢想》或《隱形的翅膀》等,推薦觀看勵志電影,如《當幸福來敲門》。
人生是一場磨難,真正的強者是把苦難當成醇酒一飲而盡的人。沒有挫折的人生其實是并不完美的,只有真正嘗試了失敗的痛,才能徹底感覺成功的甜。人生正是因為有了酸、甜、苦、辣的交匯,才變得更深刻,更有意義,更值得回味……
【第5句】:班會后記
這次班會充分利用激發了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讓大家感受著、討論著,思索著、回憶著。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懷著一顆成才的心來學習和生活,真正深切體會成才的意義,打造積極人生。
【第6句】:主持人總結
讓我們生活奮進成才的世界里吧!主題班會《自強成才》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上一篇:春光乍泄結尾臺詞匯聚3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