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書中自有黃金屋】此語一般兩句連用:“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在過去封建時代,用來激勵人們上進好學,形容讀書的重要性和好處。那么,它源自何處呢? 它源自宋真宗的《勸學詩》,詩中寫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使他沒有想到的是,后來人們受其啟發,又續貂一句“書中自有顏如玉。”也不知道人們是有意逢迎皇帝,還是寒磣皇帝,反正“顏如玉”不如“黃金屋、千鐘粟”格調高雅。不管怎么說,為后世留下了一句俗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倒把皇帝的杰作給冷落了。 以上三句詩,無非是說明讀書學習的重要性,讀了書,有錢花;讀了書,有飯吃;讀了書,有嬌娘。有的少年為此追逐名利享受,誤入歧途。毛澤東也曾向少兒勸學:“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才是正道。
【第2句】:打人兩日憂,罵人三日羞.
【第3句】:【舉白旗】在現代戰爭中,舉白旗表示投降,已是國際慣例。它源自古代戰爭。 在戰爭中使用白旗始于遠古,但當時白色旗幟代表要求進行談判先休戰,而不表示投降。當交戰的一方打出白旗時,對方便知道另一方要求談判,于是下令停止一切進攻活動。持白旗的一方則派出軍使、號手、旗手和翻譯到對方指揮都會明談判條件和意圖。軍使從展示白旗始到再回到本方為止享有不可侵犯的權利。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把在戰爭中打出白旗轉認為是投降,后來打白旗就成了投降的標志,一直沿用到今天。
【第4句】:【春光一刻值干金】 釋義:形容春天時光極寶貴。 例句:時候不早了,春光一刻值干金,別耽誤時間了,你是領頭的,你提個名,大家同意就行了。
【第5句】:【到處楊梅一樣花】 釋義:比喻各地情況都一樣。 例句:許三財接道:“現今鄉里亂糟糟,吃碗粗飯也吃得不安寧,你何苦回去?”“到處楊梅一樣花。”榮茂老板說。
【第6句】:【賊風透骨】(諺)賊風:從小洞或小縫隙中吹進的風。指賊風可穿透骨關節,使人患風濕癥或感冒。
【第7句】:百日連陰雨,總有一朝晴。
【第8句】:【念珠】是佛教的法器,又叫做“數珠”,梵語Pasakamala。一般用香木制作,也有用玉石、瑪瑙、菩提子等制作的。用繩索把小圓珠貫穿成串,隨身攜帶,以便念佛、誦咒時計數,調伏身心。一串念珠的數目,以一百零八顆為常見,其象征意義是破“百八煩惱”,證“百八三昧”。也有多至一千零八十顆或少至十四顆的。《舊唐書·李輔國傳》載:“輔國不茹葷血,常為僧行,視事之暇,手持念珠。”凈土宗強調持名念佛,常用念珠計數。唐代飛錫和尚以出入息計數念佛,他說:“吾則以出入息為念珠焉,稱佛名號,隨之于息。”(《念佛三昧寶王論》)此外,在印度古代,貫穿三十顆黑白相間的珠子,用來計算日期。這可能是念珠的來源。在小說中引用如:魯迅《彷徨·離婚》:“兩個老女人也低聲哼起佛號來,她們擷著念珠,又都看愛姑,而且互視,努嘴,點頭。”(李明權)
【第9句】:【月過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萬事休】(諺)指人到中年,精力、體力都開始走下坡路,事業上也不會有大的作為,正如月亮過了十五,一天天暗下來一般。
【第10句】:【人不能全,車不能圓】見“哪個人也不全,哪個車輪也不圓”。
【第11句】:【讓一不讓二】不能一再退讓。《敵后武工隊》:“抗日政府 一向是寬大,但是寬大也有個邊,那就是讓一不讓二。”
【第12句】:【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起病很急,治病需要很長時間。 常用于安慰病人。或說:病來如奔馬,病去如步行。清代 《紅樓夢》:“你太心急了,俗語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又不是老君的仙丹,哪有這么靈驗?你只靜養幾天,自然就 好了。你越急越著手。”
【第13句】:【君子不吃無名之食】 釋義:君子不平白吃人食物。 例句:“你不說明,我也不吃。常言說得好:君子不吃無名之食。”
【第14句】:【江河橫流憑魚躍,天空地闊任鳥飛】 釋義:比喻不受任何限制,到處都可以施展自己的本領,發揮自己的才能。 例句:你們現在走有去處,路有奔頭兒,江河橫流憑魚躍,天空地闊任鳥飛,只要一步一步向前走,總可以做一點事情,好男兒志在四方嘛。
【第15句】:【里三層外三層】(慣)1形容聚集在一起的人非常多。2形容層次多,一層包著一層。
【第16句】:【爹娘親,娘舅親,打斷骨頭連著筋】(諺)娘舅:母親的兄或弟,即舅父。指子女跟父母和娘舅的親情,任何外力都不能隔斷。 也作“娘舅親,骨肉親,打折骨頭連著筋”。
【第17句】:【一碗涼水看到看看得很清楚】看透了。類似的:菜碟舀 水,一眼看到底。成語:一覽無余、一目了然。韓志君等《古 船·女人和網》:“嫩?哪個老不是從嫩來的!你就一碗水把 人看到底了?”
【第18句】:【稻多打出米來,人多講出理來】 釋義:人多主意多,辦法多,就像稻多出米多一樣。 例句:有事要多和戰士們商量,俗話說,“稻多打出米來,人多講出理來”,戰士們有戰斗經驗,有主意有辦法,有了困難和大家商量,總可以解決的。
【第19句】:【呼天天不應,喚地地不靈】見“喊天天不應,呼地地無門”。
【第20句】:【豆芽哪怕長得天那樣高,總是一棵小菜】 釋義:豆芽長得再高,仍舊不過是小菜。表示蔑觀、看不起人。 例句:“我偏要管!你不要兇,豆芽哪怕長得天那樣高,總是一棵小菜!”王氏頓著腳回罵道。
【第21句】:【和尚不知道士】和尚是佛教徒,道士是道教徒。指互不 了解。馬烽《劉胡蘭傳》:“唉,一家不知一家,和尚不知道 士,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哩。”
【第22句】:【人挪活,樹挪死】人換一個環境,可以開始新的生活。浩 然《山水情》:“他一個勁兒找我要求,人挪活,樹挪死,換換 地方,也許能夠混好一點兒。”
【第23句】:【不因一事,不長一智】禪宗用語,說明人的智慧因閱歷而增加。佛教既主張萬法唯心,也極重視實踐的驗證,宋·釋惟白《續傳燈錄》卷二:“僧云:‘不因一事,不長一智。’”宋·悟明《聯燈會要》卷十八:“老趙州十八以上便解破家散宅,徒為戲論,雖然如是,不因一事,不長一智。”也作“不經一事,不長一智。”《紅樓夢》第六四回:“俗話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我如今知道了,你又該來支問著我了。”又如洪深《電影戲劇的編劇方法》第四章:“所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一個人多一次經驗,才會多明白一個環境的意義。”(李明權)
【第24句】:【三棱子扁擔尖底子桶】(慣)三棱子扁擔硌肩膀,尖底子桶放不穩。形容待人刻薄。
【第25句】:【八字兒沒有一撇】“八”字先寫一撇,后寫一捺。沒寫一 撇,也就沒寫一捺,什么都沒有。又:以往的習俗,認為根據 人的生辰八字可以算命,或推斷婚配。此語表示:尚無準 備,還不具備條件。老舍《四世同堂》:“雖說救錢先生的事 兒八字還沒有一撇兒,可他總算有了指望。”
【第26句】:燈盞無油枉費心
【第27句】:【一羽示風向,一草示水流】(諺)一根羽毛在風里飛動,能標示出風向;一根小草在水中漂浮,能標示出水的流向。指觀察局部的動向,可以推斷出全局的變化。
【第28句】:【鷹犬、爪牙】“鷹犬”、“爪牙”用來指匪首或反動集團的黨羽或幫兇。 “鷹犬”、“爪牙”本義是褒義詞,鷹犬表示為主忠誠,爪牙則意指國之利器。飛將軍李廣一次闖了禍,上書向武帝請罪,武帝回答說:“將軍者,國之爪牙也。”此外,禁衛軍的將官又稱作“爪牙官”,比喻他們就像鳥獸的爪牙一樣,是保護自我的主要手段。東漢陳龜,被任為度遼將軍,前去抵御邊患,臨行前上疏,自稱“馳騁邊陲,展鷹犬之用。”袁紹向獻帝上疏,稱“臣頗有一介之節,可責以鷹犬之功”等等,都是自表忠心的。后來,鷹犬、爪牙逐漸演變成反面的詞匯,變成了壞人的幫兇。
【第29句】:【抱著葫蘆不開瓢】(慣)葫蘆: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中間細,表面光滑,像上下兩個球連在一起,可將其剖開做成瓢等。比喻就是不肯開口講話。
【第30句】:【有理無理,出在眾人嘴里】(諺)誰有理誰沒理,當事人說的不算數,要聽群眾的評論。指群眾的輿論代表公理,最公道。 也作“有理沒理,出在大伙兒嘴里”。
【第31句】:【解鈴還得系鈴人】據《指月錄》記載,法眼和尚提出一個 問題:虎頸上的金鈴誰能解下來?有個泰欽和尚說,掛鈴的 人能解下來。借指出了事情,應由當事人自己去解決。成 語:解鈴系鈴。錢鐘書《圍城》:“這都是汪太太生出來的事, 解鈴還須系鈴人,我明天去找他。”
【第32句】:【以書為御者,不盡于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于事之變】(諺)御:駕御。制:裁斷。以書本上的知識駕御馬,不能盡情發揮馬的性能;以古代的法制治理當今社會,不能適應時代的變化。指不能迷信書本,泥古不變。
【第33句】:【刀快不怕脖子粗】(諺)只要砍刀鋒利,哪怕脖子再粗也能砍斷。比喻只要具有無堅不摧的力量,就不怕敵手強硬,不怕困難重重。
【第34句】:【三斤鴨子兩斤嘴】(慣)三斤重的鴨子有兩斤重的嘴。形容極會說話。
【第35句】:【軍無糧自亂】(諺)指行軍打仗,最要緊的是保證糧草的供給。 也作“軍無糧草,不戰自亂”。
【第36句】:【歪嘴吹喇叭——一股斜氣】(歇)斜:諧“邪”。氣:本指氣體,轉指風氣、作風。指不正當的風氣或作風。 也作“歪嘴和尚吹喇叭——一股邪氣兒”。
【第37句】:【 既在江邊站,定有望景心】謂來者有意,有目的而來。類 似的:既在神前站,就有看佛心。劉云若《小揚州志》:“老弟 你既在江邊站,定有望景心,必定是花錢找樂兒來的。”
【第38句】:夢幻泡影人生無常,世事虛幻,不可捉摸,常常謂之“夢幻泡影”。語本《金剛經》巾的著名的“六如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除“夢幻泡影”外,還有“露”、“電”二喻,故稱“六如”。明才子唐寅號“六如居士”,即本于此。《大日經》所說“十緣生句”中也包括“夢幻泡影”(“泡”作“浮浪”)。其他佛書上引用這個比喻的也很多見。“夢幻泡影”比喻的對象是“一切有為法”,即世間所有可以感知的事物,有形有相,有聲有色。佛教認為,“有為法”無不虛妄。“夢”喻夢中所見本無,“幻”喻幻術所化不實,“泡”喻易生易滅。“影”喻從(光和形)緣而現。《維摩詰經·方便品》載,維摩詰大士“示疾”,說人身虛幻無常。謂人身如夢,“為虛妄見”;如幻,“從顛倒起”;如泡,“不得久立”;如影,“從業緣現”。后在文學中運用如元代楊景賢《西游記》雜劇第五出:“生呵,一心懷遠恨,千丈系游絲;死呵,如夢幻泡影,那有再來時!”
【第39句】:【和氣生財】(諺)指待人和氣,彬彬有禮,自然就能得到顧客的滿意,生意好,多賺錢。為商業場中的常語。
【第40句】:【千變萬變,官場不變】(諺)什么事情都會發生變化,只有官場的陳規陋習難以改變。指舊時官場的習慣勢力代代傳承,流毒千載。
【第41句】:【扁擔是條龍,一生吃不窮】(諺)指扁擔是個寶,靠它能維持一生生計。
【第42句】:【馬奶奶見了馮奶奶——差兩點】(歇)“馬”字比“馮”字少兩點。點:本指漢字的筆畫“點”,轉為量詞,表示少量。指還有一些差距。
【第43句】:【吃奶的勁都拿出來了】指使出了全部力氣。柳青《創業 史》:“莊稼人啊!當他們專心發家創業的時候,說增產,吃 奶的勁都可以使出來;說節約,肚里可以不覺得饑餓啊!”
【第44句】:【說一句是一句】說話真實可信,有分量分明代《水滸》: “我說一句是一句,并不會撒謊。”
【第45句】:【眾生好度人難度】佛教認為:佛、菩薩以普度一切眾生出離生死苦海為己任。普度眾生不但要具備大慈、大悲和大智慧,而且還要有“六通”。有了六通,就能出入自在,能知眾生宿世今生之事與心中所想,能了解眾生種種聲音和言語的意義,能幫助眾生解除任何煩惱。用六通去度化眾生,謂之“游戲神通”。從佛、菩薩的角度來說,自然是“眾生好度”了。為什么說“人難度”呢?因為凡人不具備智慧、神通等,要去度化一個人,往往也很難,不能如愿。俗語“眾生好度人難度”,意思是人心險惡叵測,難以理喻。如《水滸傳》第三十回:“常言道:眾生好度人難度。原來你這廝外貌像人,倒有這等賊心賊肝!”(李明權)
【第46句】:【穿連襠褲】(慣)比喻串通、勾結,相互包庇。
【第47句】:【父子無隔宿之仇】 釋義:父子之間有隔閡會很快消除。 例句:“‘父子無隔宿之仇’!你傷害我師父,我怎么不來救他?”
【第48句】:【有其父必有其子父子】母女有相似之處。臺灣瓊瑤《月 朦朧鳥朦朧》:“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女!我現在才知道為什 么你女兒那么蠻橫無理,原來是遺傳!”
【第49句】:放生“不殺生”居佛教戒律之首。殺生的人,當墮落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中,受無量苦;僥幸為人,亦受短命等惡報。戒分“止持”與“作持”。就止持而言,殺生為最大的惡業;從作持而言,則放生為最大的功德。放生典出《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品》。謂釋迦佛過去世為流水長者子。一次.長者子經一空澤,見池水涸竭,萬魚被曝曬將死。長者子先取樹葉遮住陽光。后來發現,惡人為了捕魚,在源頭處截斷了水流。長者子即向國王借了象隊,到上流用皮囊盛水,運到空澤,傾瀉池中,救活了萬魚。巾國行放生,當始于隋代天臺大師智顗。《佛祖統記》卷二三載,智顗“買斷簏梁,悉罷江上采捕”,讓漁人放生在天臺山海隅。唐肅宗乾元二年,詔令天下置放生池八十一所,顏真卿作《天下放生池碑銘》。宋代周烽《清波雜志》載:宋哲宗“與輔臣言及放生,云‘天地大德日生’,后苑故事有釣魚荷苞會,比令罷之”。放生成為朝野的風氣。且舉杭州為例:宋代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社會》載,“西湖每歲四月放生會,其余諸寺經會各有方所日分。”清代趙翼《陔余叢考》卷三j記載,四月八日佛誕日,杭州數萬人會集西湖放生,縱魚鳥以百萬計。可見放生歷久不衰。后來俗語亦稱把人放掉為放生。如《海上花列傳》第i八回:“耐膽倒大哚,放生仔俚轉來哉!”
【第50句】:花的盛開在夏天,人的健壯在青年。
【第51句】:【不吃涼粉騰板凳】 釋義:比喻不干工作就別占職位。 例句:“你這是什么話!不想當干部,就早吭聲,不吃涼粉騰板凳,離了你這塊云,天也照樣下雨。”
【第52句】:【一根線上拴兩個螞蚱】互相牽制,無法脫離。老舍《駱駝 祥子》:“咱們倆的事,一條繩拴著兩螞蚱,誰也跑不了!你 等等,等我說明白了!”
【第53句】:【 藝多不壓身壓身】指成為負擔。技能多沒有壞處。壓, 也說:礙。姚雪垠《李自成》:“藝多不壓身。日后你們要是 不愿跟著老子打江山,可以到南京去跑馬賣解,餓不了肚 皮。”
【第54句】:【 百思不得其解】想不明白。葉辛《蹉跎歲月》:“杜見春百 思不得其解,她的心隨之抽緊了。”
【第55句】:【人比人,氣死人】同樣是人,有人幸運,有人倒霉,沒有公 平可言。王蒙《相見時難》:“人比人,氣死人,你不服行嗎?” 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人的出身、經歷、氣質、機遇等 不同,富貴貧賤不一,差別太大,無法相比。《血祭黑河》: “中國人總是這樣安慰自己: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人 不和人比,你怎么知道差距呢,你怎么知道哪點不如人家 呢?”
【第56句】:【泥菩薩也有個土性兒】(諺)用泥土捏成的菩薩偶像,也還有個土性兒。比喻是人總有自己的脾氣和個性,不可能人人都一樣。 也作泥人還有個土性子。 泥捏的啞巴羅漢也有土性子。
【第57句】:【沒把你孩子丟到井里】沒做過對不起人的事,沒有冤仇。 李準《龍馬精神》:“芒種,我又沒把你孩子丟到井里邊,你怎 么和我這么大冤仇!你小大是個干部,說話不能血口噴人 啊。”
【第58句】: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眾生要得道度化,出離生死苦海,必須要同佛法“有緣”,才能“感應道交”。這個“緣”,包括善根、慧根、慕道向善之心、勇猛精進的精神以及有機會聽聞佛法等。什么人同佛法“無緣”呢?這就是經上常說的“八難”。“八難”可以分作四類:一是苦障之難,包括地獄、餓鬼、畜生和盲聾喑啞。二是樂障之難,包括北洲和長壽天。該兩處的眾生壽長樂多,但缺乏智慧,甚至誤以為已入“涅檗”。二:是惡增之難,即“世智辯聰”,自以為是,妄執堅同。四是善微之難,即生在“佛前佛后”,不知佛法。值此“八難”者,便與佛法無緣。靈丹妙藥,只能醫治命不該絕的病癥;同樣,佛法廣大,只能度化有緣的人。這就是俗語“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的含義?如《醒世恒言》第十回:“先生,常言道:‘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你且不要拘泥古法,盡著自家意思,大了膽醫去,或者他命不該絕,就好了也未可知。”
【第59句】:【貓下的貓疼,狗養的狗愛】見“狗養的狗親,貓養的貓愛”。
【第60句】:【褲兜子鉆蝎子——愛昨蜇咋蜇】(歇)咋:方言,怎么。蜇:蝎子用毒刺刺人,諧“著”。指任憑事態發展,結果是怎樣就怎樣。
【第61句】:【人多出圣人】(諺)圣人:品德極高、智慧極廣的人,此處偏指智謀深遠的人。指人多出智慧。也指群眾中蘊藏著大智大慧。 也作人多是圣人。 人多出智慧。
【第62句】:【戴高帽子】(慣)比喻對人說恭維、吹捧的話。 也作“頂高帽子”。
【第63句】:有斧砍得樹倒,有理說的不倒.
【第64句】:【名師出高徒】(諺)名師:德藝深孚眾望的師傅。指高明的師傅培養出來的,一定是才藝出眾的弟子。 也作名師手下出高徒。 名師自有高徒。
【第65句】:【比死人多出一口氣】(慣)形容人無能,不起作用。 也作比死人多半口氣。 比石頭人多一口氣。
【第66句】:【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為人光明磊落,敢作敢當,無須改名 換姓,躲避隱藏。古華《浮屠嶺》:“想過了,我行不改名,坐 不改姓,到時候壞了事,左不過我一人去領罪,坐牢,決不牽 連旁的叔伯、老表!”
【第67句】:再舉一例,如《五燈會元》卷十七:“其或見諦不真,影像仿佛,尋言逐句,受人指呼,驢年得快活去。不如屏盡塵緣,豎起脊梁骨,著些精彩,究教七穿八穴,百了千當,向水邊林下長養圣胎,亦不枉受人天供養。”體現出佛家所提倡的“勇猛精進”的精神。朱熹亦好用禪語,其《語類》卷-O五謂:“道夫辭拜還侍,先生日:更硬著脊梁骨!”今亦常用此語,謂提起正氣,振奮精神。如:我們要豎起脊梁骨,不怕威脅,不怕利誘,為建設繁榮公正的社會而奮斗。
【第68句】:憂愁煩惱,催人衰老
【第69句】:【母豬不大,牌子不小】(慣)諷刺人本事不大,派頭卻不小。
【第70句】:【睜眼一抹黑】見“兩眼一抹黑”。 玩笑。
【第71句】:【上刀山,下火海】 釋義:比喻奮不顧身,進入危險境地。“下火海”又作“跳火海”。 例句:蝦仔痛心地說:“我有錯,我有罪,要改正錯誤,戴罪立功,只要用得著我,上刀山,下火海,我蝦仔都敢去+。”
【第72句】:【不見魚出水,不下釣魚竿】(諺)比喻辦事情不見端倪,沒有把握,就不貿然采取行動。
【第73句】:【不站人前,不落人后】謂甘居中游,隨大溜。《川行隨想》: “你以后不會學奸點?不走人前,不落人后,比什么都強。”
【第74句】:不看人親不親,要看理順不順.
【第75句】:【黑客】“黑客”是現代網絡信息時代經常遇到的一個詞,特別在新聞媒體上常見。“黑客”是英文Hacker的譯音,原意“劈砍”,經引申后用來稱呼那些熱愛探詢計算機深層技術的“電腦高手”,就像美國西部牛仔一樣,到處行俠仗義。 最早的黑客出現在麻省理工學院校園里,他們是計算機的狂熱愛好者,喜歡深入地探索計算機奧妙,而不像一般人那樣只是規規矩矩地去學習一般的計算機知識。他們在學習和工作之余,利用電腦玩自編的游戲,開玩笑或是搞惡作劇。那時的“黑客”是帶有褒義的。 “黑客”們對互聯網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但后來隨著計算機的普及,黑客隊伍變得越來越復雜,部分人開始利用黑客技術窺探別人隱私,發泄私憤,破壞網絡資源,謀求私利,甚至進行計算機犯罪等活動,嚴重的可危及國家安全或造成國際影響,黑客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變得復雜起來。
【第76句】:【甩袖子】(慣)形容什么也不管不顧。
【第77句】:【父母官】古代老百姓稱為民請命、關心百姓疾苦的好官為“父母官”。 它源自何處呢?源自漢代正史。 《漢書·循史傳》載:西漢元帝時期,南陽郡治安狀況非常糟糕,盜賊猖狂,百姓逃離,田園荒蕪,境內一片狼藉。一個名叫召信臣的到這里任太守,此公為政勤勉,很有計謀,首先嚴厲打擊盜賊,穩定社會秩序,勸說人民發展生產,對游手好閑、不干農活的浪蕩子弟毫不客氣,像嚴父一樣督促他們搞好農桑。因為召信臣治理有效,經濟和社會環境大大改善,流離百姓紛紛回到家鄉,過上了好日子,人們十分感謝這位好官,被大家稱為“召父”。 另據《后漢書·杜詩傳》載:東漢武帝劉秀建武七年(31年),南陽郡新任太守杜詩也是個好官,清廉節儉,勤政為民,任期內興修水利,開墾荒地,恢復生產,增收糧食,像慈母那樣細心關心百姓疾苦,大家有吃有穿,日子過得很開心,被當地人尊為“杜母”。 事有巧合,同是漢朝(西漢東漢),同是南陽,“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由此,人們把關心百姓疾苦,推動生產力發展,保護人民群眾利益的州縣好官尊為“父母官”。從此相沿成俗,這個稱呼流傳下來,直到現在仍有這種稱呼。當今的“父母官”夠格不夠格,老百姓心里有數。
【第78句】:【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慣)任何時候都不改變自己的姓名;表示自己光明磊落,無所畏懼,對事情敢于負責任。 也作行不改名,坐不改姓。 行不更名,住不改姓。 行不改姓,坐不改名。
【第79句】:【見怪不怪,其怪自敗】遇到怪異之事,無須自相驚擾。清 代《紅樓夢》:“見怪不怪,其怪自敗。不用砍他,隨他去就是 了。”
【第80句】:【酒】酒,對中國人來說,是太重要了。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曹操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李白反諷日:“借酒澆愁愁更愁。”李白還說:”舉杯邀明月”。蘇軾說“把酒問青天”。就是在平民百姓當中,也是“無酒不成席”。那么,酒是誰發明的呢? 關于酒的發明,說法很多。 一種說法是“猿猴造酒”。傳說猿猴將采摘的蘋果儲存起來,時間一長,蘋果發酵成酒,醉倒猿猴。 一說始于大禹時代的儀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朱翼中的《酒經》記載,上古用桑葉包飯的發酵方法造酒,是指儀狄用此法造酒,獻給大禹而言的。儀狄是個官員,他造酒是為了獻給大禹邀功。 另一種說法是始于周朝的杜康,也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據《說文解字》記載,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秫即高梁。傳說杜康生于周朝,是個牧羊人。有一天,他把高梁粥裝進竹筒里帶著去牧羊,竹筒放在一棵樹下忘記帶走。半個多月后,他趕羊回來又在那棵樹下找到了他遺忘之物,打開一看里面高粱粥已經發酵變成液體了。村里人喝了都夸這種液體好喝,于是他不再牧羊,改行釀酒了,并辦起了杜康酒店。
【第81句】:【井水越打越來,力氣越使越有】 釋義:人越干活、越鍛煉,越有勁。 例句:石山說:“我一點也沒感到苦。井水越打越來,力氣越使越有。下鄉來,順便挑點東西算什么。”
【第82句】:【粉絲】現在,“粉絲”是個使用頻率十分高的熱詞,相當于追星族。粉絲是個外來語,與粉絲、粉條這種大眾食品沒有任何關系。 “粉絲”是英文fans的音譯,原意是“熱心的追隨者”的意思。因為在中文里,說“我是他(她)的迷”這樣的話是不通的,必須在“迷”之前再加一個字,如“歌迷”、“影迷”、“球迷”等。在許多場合,這樣用起來還是繁瑣,為了方便,干脆就把“熱心的追隨者”——“粉絲”拿來使用,不管是歌迷、影迷、球迷,都可以直稱“我是某某的粉絲”。并迅速流傳開來。
【第83句】:【玻璃罩里的蒼蠅——眼見光明,沒有出路】(歇)指雖然看到光明的前景,卻找不到現實的出路。
【第84句】:【有一搭沒一搭】說閑話,可有可無,無關緊要。清代《紅 樓夢》:“寶玉有一搭沒一搭的說些鬼話,黛玉總不理。”
【第85句】:【薄餅從上揭】(諺)薄薄的面餅,要一層層從上到下揭取。比喻做事不能亂來,必須按照順序,依次而行。
【第86句】:【騎驢不知趕腳的苦】 釋義:比喻體會不到別人的苦處。 例句:“坐車的都是有錢的,他們哪兒知道拉車的苦!一個錢也不肯多給,你跑慢了他還不樂意,哎,真是騎驢不知趕腳的苦哇!”
【第87句】:【不吃魚,口不腥】見“沒吃鮮魚口不腥,沒做壞事心不驚”。
【第88句】:【做手腳】(慣)指暗中作弊,或暗中進行安排布置。
【第89句】:【豆腐拌成了肉價錢】(慣)比喻由于某種原因,本來不值錢的東西成本提高,價格大幅提升。
【第90句】:【一手托百家】(慣)一手:指一人。比喻一個人所做的事關系到眾多人家的利益。
【第91句】:【小孩兒口沒遮攔】(諺)指小孩子的嘴巴無禁無忌,想到就說,不懂人情世故,也不計說話后果。
【第92句】:休爭三寸氣,白了少年頭
【第93句】:【好借債,窮得快】(諺)喜歡借債的人,借得容易花得快,加上付出的利息,必然很快變窮。指生活中寧可艱苦度日,不可輕易借債。
【第94句】:【師范】中國歷來重視教育,而“師范院校”是培養教師的殿堂。那么,“師范”一詞是怎么來的呢? “師”的名稱,在夏、商、周時代就有了,而“師”的最早出現是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有“文師”之稱。春秋時期,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司馬遷用了“師表”一詞,他們都著重在師的表率作用這點上。西漢末年,楊雄在言論集《法言》中說:“師者,人之模范也。”他第一個將“師”和“范”聯系起來,明確強調了教師所負有塑造教育對象的重大責任。《后漢書-趙壹傳》報皇甫規定:“君學成師范,縉紳歸慕。”“師范”第一次作為一個完整的詞出現了。后世有“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的說法,也是強調德才兼備的為師。
【第95句】:【 只愁不養,不愁不長】指兒童生長很快,也指事情有基礎 就容易發展。明代《醒世恒言》:“張權自到蘇州,生意順溜, 頗頗得過。卻又踏肩生下兩個兒子。常言道得好:只愁不 養,不愁不長。不覺已到七八歲上。”
【第96句】:【花木瓜——外看好】(歇)花木瓜:即木瓜,果實成熟時呈橘黃色,味道很澀,不供食用。宋代以宣城花木瓜最有名,相傳宣城人刻花紙粘于木瓜上,成熟后以果面花紋供玩賞。本指花木瓜外表好看而無實際用處,轉指人徒有其表。常含譏諷意味。
【第97句】:【酒后吐真言】(諺)人在酒后,常常吐露出真情實話。指人酒喝多了,思想失去控制,平時不愿說或不敢說的話都能說出。 也作酒后吐真情。 醉漢嘴里出真言。
【第98句】:【牛欄里關貓】(慣)比喻采取的防范措施漏洞太大,不管用。
【第99句】:【人不知己罪,牛不知力大】(諺)人犯了錯,往往自己認識不到;牛的力氣有多大,牛自己并不知道。 指人在錯誤面前,總是缺乏自知之明。 也作“人不知己過,牛不知力大“。
上一篇:有哲理的文案關于人生簡短干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