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若要健,天天練。
【第2句】:【安詳】見《法華經·方便品》:“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隋·吉藏義疏:“安詳者,示大人之相,欲明大法,故先示大人相。又安詳者,動寂無礙也。故論云:顯如來定力自在,無人驚動,故稱安詳。”唐代窺基《法華經玄贊》:“安者徐也,詳者審也。……佛定殊勝,入已,余人不能驚佛令從定起。非佛自出,余不能令出,故自從定起,又顯于定中入出縱任,得自在故。”后以安詳表示穩重,從容不迫,言語行動自如。如清·洪昇《長生殿·舞盤》:“安詳,徐開扇影露明妝。”又如:舉止安詳。(禹振聲)
【第3句】:【打家雀喂小貓,積一家損一家】 釋義:積:指積德,迷信的人為了求福而做好事。比喻有利于這方卻害了另一方。 例句:斗爭地主時,他反對兒子出面,也認命;說那是“打家雀喂小貓,積一家損一家。”
【第4句】:使心用心,反害自身。
【第5句】:【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歇)指事物明擺在那里,看得非常清楚。 也作禿頭上的虱子——明擺著。 禿子頭上跑個虱——明擺著。 禿子腦瓜頂上的虱子——明擺著。
【第6句】:【千日吃了千升米】(慣)比喻住的日子已多,花銷很大。
【第7句】:【捉大頭】(慣)比喻捉弄、哄騙老實人。也比喻哄別人花冤枉錢。 也作“抓大頭”。
【第8句】:【傻瓜】人們把愚蠢的人稱為“傻瓜”,這是怎么回事呢?其實,瓜本沒有傻與智,此“瓜”非彼“瓜”,要溯本探源,可追溯到春秋時期。 據《左傳》記載:范宣子對晉國國君說:“姜戎氏,昔秦人追逐乃吾祖離于瓜州。”意思是說,姜戎氏的祖先吾離被秦軍趕到瓜州。瓜州在今秦嶺一帶。后來人們把聚居在瓜州的這些姓姜的人稱為“瓜子族”。這一族人非常誠實講信用,也很能吃苦耐勞,每當受雇于人時,他們總是不聲不響地埋頭苦干,從不偷懶。這樣人們便誤認為他們愚蠢呆傻,又因他們是“瓜子族”,所以稱他們是“傻瓜”或“瓜子”。 清代《仁恕堂筆記》有記載:“甘州(今甘肅)人謂不慧子曰瓜子。”于是“傻瓜”就這樣產生了。
【第9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釋義:跟上等的比,不如人家;跟下等的比,比人家還強。處于中等水平。多用來表示基本滿足,沒有更高的追求。 例句:再說,當護士雖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倒也樂得逍遙自在,她卻偏不服氣。
【第10句】:【經師不名,學藝不高】(慣)學藝拜師,如果不經名師的指點,技藝就難以達到高標準。指未經名師指點,因而技藝不高。 也作“經師不到,學藝不高”。
【第11句】:【現在揮不動棒槌,將來不能舉起長竿來】 釋義:比喻小事干不好,無法干大事。 例句:今天的事要壞在我的頭上,這怎么得了?雪娟哪,雪娟哪,人家是天,你怎么就是塊磚哩!現在揮不動棒槌,將來還能舉起長竿來?
【第12句】:【天涯何處無芳草】 釋義:天底下到處都有芳草。比喻到什么地方都一樣生存。 例句:其實我也是個傻瓜,天涯何處無芳草?只要有錢有勢,金屋何患無嬌藏?何必那樣死心眼呵?
【第13句】:【河邊無青草,不用多嘴驢】(慣)斥責人多嘴多舌。
【第14句】:【刮大風吃炒面——張不開嘴】(歇)炒面:炒熟的面粉。本指張不開嘴巴,轉指礙于某事,不好或不能開口說話。
【第15句】:【黃牛過河各顧各,斑鳩上樹各叫各】 釋義:比喻只管自己,不管別人。 例句:當然嘛,沒有相同的利害關系,當然只能是“黃牛過河各顧各,斑鳩上樹各叫各”噦。
【第16句】:心口如一終究好,口是心非難為人
【第17句】:【犯牛脖子】(慣)牛脖子:即牛脾氣,執拗倔強的脾氣。指表現出倔強、不服氣的樣子。 也作犯牛脖子脾氣。 犯牛脾氣。
【第18句】:【恩愛】于父母、夫妻間相互感恩溺愛之情,謂之恩愛。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活活的把一對熱刺刺的恩愛夫妻拆開。”佛教提倡知恩報恩,教人報酬四恩(據《心地觀經》: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應盡心致力。佛教對于愛,基本的分為有污染和無污染二種。有污染即貪愛,如女色錢財等;無染污即信愛,如師長、父母等。佛教主張斷愛,但所斷的是有染污的貪愛。同時以斷除愛念為實踐佛法的基礎。《圓覺經》說:“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又說:“輪回愛為本。”《楞嚴經》卷四說:“異見成僧,同見成愛”。又說:“愛河枯干,永令斷絕”。《后漢書·襄楷傳》上說:“浮屠(佛教僧徒)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這就是佛教徒把斷愛貫徹于日常生活中之一例。
【第19句】:【人情若像初相識,到底終無怨恨心】(諺)人和人的相交,最后如果能夠保持初識時的那股熱情,就不會彼此怨恨了。指人情往往善始不能善終,開始相親,久后相怨。
【第20句】: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第21句】:【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釋義:要從大的方面考慮問題,從小的事情上做起。 例句:“……俗話說,杯杯酒吃垮家當,毛毛雨打濕衣裳。咱辦廠就得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一點一滴地節約。”
【第22句】:【在江邊上賣水】(慣)比喻向行家或有本事的人挑戰。
【第23句】:南朝梁《慈悲道場懺法》卷第六:“身口業粗易遣,意地微細難除。如來大圣一切智人,于身口意始得不護。況凡惑愚夫而不守慎?若不折挫,未見其善。
【第24句】:【兩物相形,好丑愈見】(諺)人或物,只要兩兩放到一起比較,好的丑的,自會看得很分明。指比較是識別人與事物的最好辦法。
【第25句】:【數核桃打棗】(慣)比喻責罵這個,訓斥那個。
【第26句】:【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諺)指早餐要講究營養、注重質量,午飯要吃飽一些,晚飯少吃為好。
【第27句】:【依樣畫葫蘆】(慣)照著葫蘆的樣子畫葫蘆。比喻單純模仿,不加改變。 也作依本畫葫蘆。 依葫蘆畫瓢。 照葫蘆畫瓢。
【第28句】:走不完的路,知不完的理。
【第29句】:人越嬉越懶,嘴越吃越饞。
【第30句】:【樹大招風】(諺)樹木高大了,就容易招來大風。常比喻名聲大或權勢重了,就容易招來非難、嫉妒與仇恨。 也作樹大招風,官大招禍。 樹大招風,錢多惹事。 樹大招風,名高招忌。
【第31句】:路不平,眾人踩;事不平,大家管.
【第32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
【第33句】:【危難見人心】(諺)在危急艱難之中,最能看清一個人的本質。指人心難測,只有在危難關頭,才能識別人心的善惡真偽。 也作“危難關頭見人心”。
【第34句】:【財助精神酒助膽】(諺)有了錢財,人就心情愉悅,精神振奮;喝了酒就會增添人的膽量。指有錢就有精神,有酒就有膽量。
【第35句】:【河有九曲八彎,人有三回六轉】(諺)九曲八彎:形容彎彎曲曲。三回六轉:形容曲曲折折。指人生的道路和河水的流程一樣,曲折多變,絕非一條直線。
【第36句】:【成家猶如針挑土,敗家好似水推沙】(諺)指創立家業就像用針挑土一樣艱難緩慢,敗壞家業卻像大浪淘沙一樣迅猛容易。
【第37句】:【頂著鵝毛不知輕,壓著磨盤不知重】見“放著鵝毛不知輕,頂著磨子不知重”。
【第38句】:【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慣)但:只。不求有功勞,只求沒有過錯。 指要求不高,態度不積極。
【第39句】:【饑時得一口,強似飽時得一斗】(諺)指人在饑餓時得到一口飯,比吃飽時得到一斗糧食珍貴得多。 也借指在最困難時得到小的資助,比平時得到大的資助有用得多。 也作饑時一粒,勝似飽時一斗。 饑時一口,飽時一斗。
【第40句】:【笑破不笑補】(諺)指人們嘲笑的是衣服破了不補的懶人,而不是穿補丁衣服的窮人。
【第41句】:【吹牛皮】人們常用“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這句話來諷刺那些說大話的人。為什么把說大話稱為“吹牛皮”或“吹牛”呢?有兩種說法。 先說吹牛。關于牛,認為它與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有關。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最重要的財產就是牛和馬。因此,人們聚在一起時總喜歡談論自己的牛和馬,其中就難免有夸大的成分,特別是到了提親年齡的小伙子,托媒人夸富,夸富的內容就是有很多牛馬。能說會道的媒婆樂此不疲,領著女方的親戚指著別人家的牛群,說成是小伙子家里的財產,反正游牧也沒有定所,多說點比少說點強。日久天長,“吹牛”之說流傳開來,成了說大話的代名詞。 再說吹牛皮。古時候,我國黃河上游一帶居民,還沒有學會造船技術,他們用牛皮縫制成一種皮筏子當做渡河的工具。下小時得靠人用嘴巴把皮筏子吹起來,筏子才能在水面上當船使用。可是沒有足夠的力氣,皮筏子是吹不起來的。因此,對那些光會說大話沒有真本事的人,人們便會對他說:“你有本事把牛皮吹起來!”這就是吹牛皮的來歷。
【第42句】:【臉丑怪不著鏡子】(諺)比喻做錯事受到懲罰,只怨自己,怨不得別人。
【第43句】:【蛇入竹簡——曲性猶在】(歇)曲性:彎曲的本性。本指蛇爬行時總是身體彎曲前進,轉指人的壞本性還在,改變不了。
【第44句】:【人不入,鬼不鬼】不像人樣。或說: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袁靜孔厥《新兒女英雄傳》:“人家把 我弄得人不入、鬼不鬼的,我不干了!此處不養爺,自有養 爺處。”
【第45句】:【時來逢好友,運去遇佳人】(諺)佳人:美貌女子。好運來時會遇到好友,霉運來時會遇到美女。指艷遇給男子帶來的往往是不幸。
【第46句】:飲食貴在節,鍛煉貴在恒
【第47句】:【雞飛蛋打一場空】 釋義:比喻兩頭落空,毫無所得。 例句:隊長,謝滿豐卻不同意,說就怕新渠修不成,老渠也扔了,落個雞飛蛋打一場空。
【第48句】:防意如城《法句譬喻經》里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龜從河中出,來至樹下。復有水狗,饑行求食,便欲啖龜。龜乃縮其頭尾及與四足,藏于甲中,遂不能啖。于是道人問沙門日:“此龜有護命之鎧,水狗不能加害。”沙門答云:“吾念世人,不如此龜,不知無常,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即說頌曰:“藏六如龜,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勝則無患。”意思是:世人修行之時,也要像這只烏龜那樣,把眼、耳、鼻、舌、身、意收藏起來,不受外物誘惑,如同關閉城門一樣封閉心扉,要嚴格防范各種魔的誘惑,運用大智慧能戰勝諸魔,就能獲得解脫。“防意如城”與守口如瓶類似,指的是遏止私欲,如守城防敵一般。宋代朱熹《敬齋箴》:“守口如瓶,防意如城,洞洞屬屬,罔敢或輕。”宋代周密《癸辛雜識別集下·守口如瓶》:“富鄭公有‘守口如瓶,防意如城’之語。”
【第49句】:【屎殼郎戴花——臭美】(歇)本指又臭又美,轉指人故作姿態顯示自己漂亮,惹人厭惡。常含譏諷意味。
【第50句】:【爬格子】(慣)指在有格子的稿紙上寫作。
【第51句】:一宿覺《二程全書》卷十八中有一段問答。問:“釋氏有一宿覺、言下覺之說,如何?”答:“古人云: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若于言下即悟,何啻讀十年書!”這是理學家借用禪宗公案,謂迅速領悟。“一宿覺”出于《壇經·機緣品》。唐代有位精通天臺宗止觀法門的玄覺禪師,誦《維摩詰經》有悟,到曹溪求六祖慧能大師印可三玄覺機鋒迭出,頗受慧能贊許。玄覺欲告辭,慧能更進一步,以雙關語問道:“返太速乎?”玄覺答道:“本自非動,豈有速耶!”謂就實相而言,事物原無動靜去來。于是,兩位高僧口吐蓮花,又展開了一番精彩的問答。當玄覺說出“分別亦非意”時,慧能嘆道:“善哉!”留玄覺住了一宿。這段故事,在叢林中流傳,被稱為“…宿覺”,成為禪宗“頓悟”的著名公案。
【第52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教語,謂停止作惡,立成正果。后成為一句勸人改惡從善的俗諺。如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夫佛法廣大,容人懺悔,一切惡業,應念皆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汝不聞之乎?”原來,在宋代的禪宗“燈錄”中,已經廣泛引用這句俗諺了。最初,《景德傳燈錄》卷二五謂“拋下操刀,便證阿羅漢果”,到了《續傳燈錄》和《五燈會元》中,改成了“飚下屠刀,立地成佛”,意義升格了。其實,“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北涼譯出的《涅檗經·梵行品》:“波羅傺國有屠兒名日廣額,于日日中殺無量羊。
【第53句】:定性佛教謂在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中,只具唯一種子的眾生叫“定性”;具兩種或三種種子的眾生叫“不定性”。不具三乘之無漏種子,但有有漏種子者,稱“無種性”。定性之中有三性,加以不定性、無種性,則為“五性”,此為法相宗所立的教義。后謂安定心神。如《初刻拍案驚奇》卷六:“隨手關了門,悶悶坐著,定性了一回。”又如《三俠五義》第四回:“等我家相公定性養神,二鼓上壇便了。”也指事物固有的特性。如清代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參兩》:“陰陽有定性而無質也,故獨言陰而不言陽。”亦指確定事物的成分或性質。如郭沫若《(奴隸制時代)改版書后》:“我國自來是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國家,故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的劃分除依據生產奴隸的定性研究之作,土地所有制的形態也應該是一個值得依據的很好標準。”化學上也分有“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
【第54句】:【墻頭的冬瓜——兩邊滾】(歇)比喻兩頭討好。
【第55句】:【吃葷飯】(慣)比喻靠敲詐勒索為生。
【第56句】:法與時變,禮與俗化
【第57句】:前世燒了斷頭香信徒為了表示虔敬,在禮佛等場合,一般不燃折斷或污染過的香。如《三世因果經》云:“今生臭氣為何岡?前世污香供佛前。”如《兒女英雄傳》第二二回:“我是怎么了呢?沒修積個兒子來罷了,難道連個女兒的命也沒有?真個的我前世燒了斷頭香了。”
【第58句】:【心領神會】不必明言,心中已完全明白、徹底領會,謂之“心領神會”。出于禪語,原作“心融神會”,見《續燈錄》卷九:“入室扣請,心融神會。”原來,禪宗反對執著語言文字,主張內心的證明,所謂“單傳心印,開示迷途,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碧巖錄》第一則)。不假文字而“心融神會”,這就是禪宗參悟的關鍵。后在詩文中運用,如元·吳海《送傅德謙還臨川序》:“讀書有德,冥然感于中,心領神會,端坐若失。”又如劉心武《班主任》四:“謝惠敏對他們的‘教誨’并不能心領神會,因為她沒有絲毫的政治投機心理,她單純而真誠。”(李明權)
【第59句】:【教師節】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新中國成立后,經國家教育部和中華全國教育工會商定,廢除了6月6日這個舊教師節,并在1951年規定:教師節和“五一”勞動節合并在一起。可實踐證明,“五一”節并沒有教師的特點。時間一長,人們只知道“五一”是勞動節而逐漸把教師節忘記了。為了提高教師的地位,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體現教師的特點,1985年1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每年的9月10日為教師節。
【第60句】:【親戚遠來香,隔房高打墻】(諺)指親戚鄰居都必須保持距離,不過熱過近,才能持久。 也作親戚遠來香,隔壁高打墻。 親戚遠來香,近鄰高搭墻。 親戚朋友遠來香。
【第61句】:【瞞人沒好事,好事不瞞人】(諺)正大光明的事不會瞞哄人,瞞哄人的事不會是正大光明的。指做好事光明正大,做壞事偷偷摸摸。
【第62句】:【門子(門路)】現在,老百姓把在政府里或某些部門里有熟人、能辦事的人稱為有“門子”。這些門子如果不堅持原則,便會為以權謀私等不正之風大開方便之門。那么,“門子”是怎么來的呢? 門子,是古代衙門中的差役,相當于現在的門衛。古代的門子屬于賤役,地位很低,甚至談不上什么地位,但是位置卻不可小視。他們把守著官衙門口,誰要想進衙辦事,首先要經過大門關口。不管什么人,也不論什么事,哪怕火已上房,只要不經門子批準,休想與老爺見面。尤其是那些熟知官場規矩、心地貪婪的門子,常常把這一特殊位置,當成撈外快的福地。外人要想入見官員,先要拿銀子說話,這叫“送門包”。所以古代的門子又被看做“門路”,要想順利辦成事,不走門子,恐怕十有八九會辦砸了。可見,“門子”的作用何等重要。 對外來辦事的人是如此,對深居簡出的官老爺,有些門子同樣會耍些手段,或成人之事,或壞人之事。官老爺該見的人或阻擋在外,不該見的人或不速之客放人,或任意擴大事態,或刻意隱瞞真相。他們深諳本衙大人的喜好,也摸透了外來人員的心思,常以點撥、誘使、欺騙、夸大等種種手段為自己撈取好處。比如京劇《鍘美案》中陳世美的門官給秦香蓮出主意:你在前面跑,我在后邊攆,扯下一片衣衫。將秦香蓮放入駙馬府中。 可見,官府有了“門子”,也就有了“門路”。“門子”也就有了全新的含義,那就是走后門,辦私事,以私損公。
【第63句】:媳婦堂前拜,公婆背利債。
【第64句】:【嘴上沒把門的】(慣)形容人嘴不嚴,不該說的也隨便亂說。
【第65句】:【喝涼水也長膘】身體發育健壯。《被愛情遺忘的角落》: “真是吃樹葉也長肉,喝涼水也長勁。十六歲的生日還沒 過,她已經發育成個健壯、豐滿的大姑娘了。”
【第66句】:【安谷則昌,絕谷則亡】 釋義:安谷:能吃得下米飯。絕谷:斷絕飯食。病中食物不減,生命力就旺盛;絕食斷粒,命就不會長久。 例句:五臟更相平也,—臟不平,所勝平之。故云:“安谷則昌,絕谷則亡。”
【第67句】:【七情六欲】“七情六欲”一詞,源于儒家典籍。“七情”是儒家所指的人的七種感情,語出《禮記·禮運》,指人的喜、怒、哀、懼、愛,惡、欲,是與生俱來的,不用學習。中醫講的七情是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感的總稱。七情的變化,一般屬于生理活動范圍。而“六欲”是指人的各種欲望,《呂氏春秋·貴生》對六欲作了解釋,東漢高誘作了注釋,認為所謂六欲,是指生、死、耳、目、口、鼻。佛教引進后,從佛家角度對六欲作了新的概括,佛家以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為“六欲”。后來,人們把“七情”和“六欲”聯系起來,用來泛指人的各種感情和欲望。如《金瓶梅詞話》“單道世上人,營營逐逐,急急巴巴,跳不出七情六欲的關頭,打不破酒色財氣圈子。”直到現在,“七情六欲”一詞還經常被使用。
【第68句】:【千日琵琶百日琴,告化胡琴一黃昏】(諺)告化:叫花子,乞丐。學好琵琶需要三年工夫,學琴只需百日,至于乞丐拉的胡琴,一晚上就能學會。指琵琶難學,胡琴容易。
【第69句】:【騎驢看唱本——走著瞧】(歇)唱本:記錄曲藝或戲曲唱詞的小冊子。本指邊走邊看唱本,轉指事情結局如何,等著看以后的發展變化。 也作騎在毛驢上看唱本——走著瞧。 騎著毛驢看書——走著瞧。
【第70句】:字要習,馬怕騎。
【第71句】:發財不是人生的目的,貧困不是窮人的恥辱
【第72句】:【圓通】智慧神通,圓融無礙,稱為“圓通”。據《三藏法數》解釋:“性體周遍曰圓,妙用無礙曰通。乃一切眾生本有之心源,諸佛菩薩所證之圣境也。”《楞嚴經》中介紹了二十五位大士“一門深入”、各證“圓通”之事,至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為止。因此,觀世音菩薩又稱“圓通大士”。如宋·沈遼《奉贈行師參慎禪師》詩:“觀音二十五圓通,止在禪師一指中。”俗語中用以指通達事理,處世靈活。如《梁書·處士傳·陶弘景》:“弘景為人,圓通謹慎。”也指圓滑世故,含貶義。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這撫臺是個極圓通的人,雖然疑心他,卻不肯去盤問他。”(李明權)
【第73句】:做功德隋代吉藏《勝鬟經寶窟》說:“惡盡言功,善滿日德。義德者,得也。
【第74句】:【放屁都不會放個響的】(慣)譏諷人沒本事,說話、做事沒有分量。
【第75句】:【鮮花插在牛糞上】見“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
【第76句】:【冰出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釋義:冰是由水凍成的,但是比水涼;青顏色是從蓼藍提取的,但是比蓼藍的顏色深。比喻學生勝過先生,后人勝過前人。 例句:對我這老一代的工程技術人員來說,你們年輕一代應該是冰出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第77句】:【有理三扁擔,無理扁擔三】(慣)不管對方有理沒理,都打一頓。指不問是非曲直,有理的沒理的都一樣懲處。 也作“有理沒理三扁擔”。
【第78句】:【爭名者于朝,爭利者于市】(諺)朝:朝廷,泛指官場。舊指爭奪名譽地位,要在官場;爭奪財富利潤,要在商場。
【第79句】:親兄弟,明算賬。
【第80句】:佛家用“剎那”這一概念表達世間一切事物生滅變化的連續性和迅速性,謂之“剎那無常”。如《景德傳燈錄·僧那禪師》:“無一塵許間隔,未嘗有一剎那頃斷續之相。”
【第81句】:人怕理,馬怕鞭。
【第82句】:【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諺)在每天早上安排一天大事時,首先考慮的是吃飯問題。指吃飯問題是民生壓倒一切的重大問題,每一天都必須認真對待。
【第83句】:【留得在,落得怪】(諺)主人好意留客,留住了,自然大家高興;留不住,就不免見怪生嗔。指客隨主便,主人既然挽留,就不必執意辭行。
【第84句】:【一塊石頭落地】(慣)比喻所牽掛的事不要緊了,終于放下心來。
【第85句】:【偷吃禁果】“偷吃禁果”多指未婚男女青年發生性行為而導致懷孕,它源于西方的一個傳說。 伊甸園是上帝創造的供亞當與夏娃居住的樂園。上帝警告亞當不能偷吃“分辨善惡的智慧樹”上的果子,不然就會馬上死去。但亞當和夏娃在狡猾的蛇的引誘下偷吃了禁果,他們的眼睛打開了,看見自己赤身裸體。上帝懲罰蛇,讓它吞食塵土,用腹部在地上爬行。而沒有服從他指示的夏娃則將在懷孕分娩時遭到痛苦,并永遠受亞當的管轄。亞當則將終生為每日的口糧在大地上辛苦操勞。上帝用獸皮將二人遮身并把他們逐出樂園,避免他們再吃生命之果而獲得永生。并派了一個天使守在樂園的東方,防止人類再進去。原來偷吃禁果就意味著付出代價,人生就是受苦也是上帝安排的。
【第86句】:味同嚼蠟《楞嚴經》卷八:“我無欲心,應汝行事。于橫陳時,味同嚼蠟。”渭修行人清心寡欲,淡于世味:后世以此比喻寡淡無味,了無情趣。如《儒林外史》:“但世人一見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及到手之后,味同嚼蠟。”義如魯迅《兩地書》三二中:“滬案經后,周刊上常有極鋒利肅殺的詩,其實是沒有意思的,情隨事遷,即味同嚼蠟。”
【第87句】:艄公不努力,耽誤一船人。
【第88句】:【獨龍難斗群蛇,雙拳難敵四手】 釋義:比喻一個人勢孤力單,再勇猛,有本事,也敵不過兩個人或一群人。 例句:他嘆了口氣,像是替徐東來解圍似的,對大家說道:“唉!俗話說:‘獨龍難斗群蛇,雙拳難敵四手。’他,只有孤孤單單的一個人哩!”
【第89句】:【有人愿意出柴,有人愿意點火】(慣)指有人想制造事端。
【第90句】:【蘿卜上扎刀,不是出血筒子】 釋義:蘿卜_上扎刀,流不出血來。比喻人一毛不拔,是個吝嗇鬼。 例句:到底李鴻云葫蘆里裝的什么藥,一下還摸不準,不要又上了李鴻云的當吧?蘿卜上扎刀,李鴻云也不是什么出血筒子。
【第91句】:【交游滿天下,知交有幾人】(諺)知交:知心的朋友。結交的朋友雖然很多,可知心的朋友能有幾人? 指知己難得。 也作交遍天下友,知心有幾人。 相交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第92句】:活著為眾人,生命值千金;活著為個人,不如一根針
【第93句】:【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人們久別重逢,有時會用老眼光看人,一旦發現此人進步很大,便會感慨地說:“真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那么,這個“士”最早是說誰呢? 呂蒙是三國時期東吳著名的大將。但自當兵以來,不愛讀書學習。有一天,孫權對呂蒙說:“你從十五歲起,一年到頭打仗,沒有時間讀書,現在做了將軍了,不能再不學習啦!”呂蒙說:“我實在因為軍務太忙,沒有時間讀書啊。”孫權擺擺手說:“你雖然很忙,但能有我忙嗎?我每天還能抽去點時間讀書,覺得大有好處。” 呂蒙聽了大受啟發,開始發奮讀書,知識大有長進。 后來魯肅做都督的時候,以為呂蒙還是那么無知。有一日,魯肅路過呂蒙的駐地,同呂蒙聊天。呂蒙十分誠懇地向魯肅闡述了吳、蜀兩國的形勢,提出了五點建議。魯肅聽了,非常佩服,不禁走到呂蒙身邊,拍著他的肩膀贊揚道:“我一直認為老弟只會帶兵打仗,今天同你談話,才知道你還是有學問、有見識的人,真是文武全才呀,已不是當年的阿蒙了。”呂蒙也笑著說:“人們離別三天,便要用新的眼光來看待;咱們兩個人隔了這么久的日子沒見面,老兄怎么能再用老眼光來看我呢?” 呂蒙果然不負眾望,用計巧取荊州,逼迫關羽敗走麥城。魯肅、呂蒙二人的對話,便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源頭。
【第94句】:【嫌吃嫌穿沒吃穿】(諺)在吃穿上過于挑剔,必然造成無度的揮霍浪費,最終落得吃不上穿不上的結局。指在吃喝上追求奢侈是注定要貧困的。
【第95句】:【水過千網魚不盡,鐵經百煉必成鋼】 釋義:比喻經過艱苦斗爭磨煉會變得非常堅強。 例句:水過千網魚不盡,鐵經百煉必成鋼。像梁永生這個從財主、官府、日本鬼子結成的羅網中間過來的人,一旦投入革命的大熔爐里,經過戰斗實踐的千錘百煉,必將成為一塊響當當的好鋼!
【第96句】:【吧】“吧”字在中文中只是個語氣助詞,無意。但這里講的“吧”,卻是個名詞,多指一些小生意的處所。 “吧”字是個外來音譯詞,音譯英文ba了時用了“吧”稱“酒吧”,使得“吧”字有了新意。不過英文的ba了只指賣酒的地方。想不到構詞功能強大的現代漢語將“吧”大大發展了,“吧”如雨后春筍般遍布天南海北,走在城鄉大街小巷,“吧”堪和“店”、“鋪”比,什么“網吧”、“話吧”、“茶吧”、“氧吧”,好山好水的大自然也冠以“天然氧吧”之稱。老外們走進中國“吧”,會奇怪地攤開雙手驚訝不已,慨嘆洋吧中國化的再創造。
【第97句】: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第98句】:【老先生】“老先生”這一稱呼,感情比較復雜,一般是對年事已高有學問的人的一種尊稱。特別民間把有經驗的老中醫尊稱為“老先生”。這種稱呼最早見于《史記·賈誼傳》。到了明朝,把當翰林官的人稱為老先生,盡管有的翰林年齡不大,但仍稱之為老先生。到了清朝,則把做相國或兩司撫臺官員也統稱為老先生。時至今日,老先生這一稱謂有多種含義。它不只尊稱,有時還含有戲謔和譏諷的味道。如有人在會上發言冗長且不著調,旁人勸他說:“老先生,你少說兩句吧!”
【第99句】:【咬耳朵】(慣)比喻湊近入耳旁小聲說話,不讓他人聽見。
上一篇:史上最經典心情短文案,有感而發!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