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土居三十載,無有不親人】(諺)在同一塊土地上居住了幾十年的人,沒有不親密的。指共同的勞動生活容易使人們親近和睦。
【第2句】:【張家長,李家短】(慣)1指議論別人家的瑣事。2指閑聊天。
【第3句】:【拉住黃牛當馬騎】(慣)比喻讓能力差的人擔當重任。
【第4句】:【龍生龍子,鳳生鳳兒】(諺)龍生下的是龍,鳳生下的是鳳。比喻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會有什么樣的兒女,家庭傳統會通過血緣關系得到繼承。 也作龍生龍,鳳生鳳,賊養兒子掘壁洞。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
【第5句】:【擊鼓鳴冤】“擊鼓鳴冤”是戲曲和影視中常見的情節,擊鼓者常能鳴冤,所以觀眾津津樂道。它出自何處,真的一擊就靈嗎? “擊鼓鳴冤”有著悠久的歷史,傳說在堯舜之時,就已出現了“敢諫之鼓”。周代時,出現“路鼓”,并有官員守護,供百姓擊鼓申冤。古代帝王為了表示樂于聽取臣民諫議或冤情,會在朝堂外面懸掛一張大鼓,允許臣民擊鼓上聞,這面大鼓因為有“用下達上而施于朝”的作用而被稱為“登聞鼓”。 晉代以后,朝廷設置登聞鼓成為一種制度。宋、元、明、清等朝代還設有登聞鼓院或鼓廳,以受理四方吏民申訟為主要任務。登聞鼓最重要的作用是使案件直達圣聽,直接由最高司法機關裁決。《唐律疏議·斗訟》中記載:“有人……撾登聞鼓,……主司即須為受,不即受者,加罪一等。”唐代柳宗元《先侍御史君神道表》中也說:“有去登聞鼓以聞于上,上命先君總三司以聽理,至則平反之。”可見,擊鼓鳴冤使不少案件得以平反。最有名的是南朝梁天監年間中,吉翂的父親被人誣陷入獄,被判死罪。年僅十五歲的吉扮“撾登聞鼓,乞代父命”,梁武帝蕭衍聽到后非常感動,“乃宥其父”(《梁書·吉翂傳》。 可到了宋代,皇帝的想法發生了變化,認為擊鼓鳴冤破壞安定團結,因此對百姓擊鼓鳴冤作了許多限制,使擊鼓鳴冤出現了大倒退,如明代規定“登聞鼓……非大冤及機密重情不得擊”《明史·刑法志二》;清代時規定“必關軍國大務,大貪大惡,奇冤異慘”才可以擊鼓。擊鼓人要挨打三十大板。
【第6句】:【久病成醫】(諺)指患病時間長了,對病因、病情以及用藥治療等都有切實的了解,幾乎算得個醫生了。
【第7句】:【梨園】“梨園”是戲劇界的雅稱,不過它真的和梨樹有關,它源自兩種說法,但都與唐玄宗有關。 其一,清朝學者孫星衍在《吳郡老郎廟之記》中記述:“余往來京師,見有老郎廟(以唐玄宗為祭祀對象的廟宇)之神。相傳唐玄宗時,庚令公之子名光者,雅善霓裳羽衣舞,賜姓李氏,恩養宮中教其子弟。光性嗜梨,故遍植梨樹,因名日梨園。后代奉以為樂之祖師。” 其二,現代學者李尤白《梨園考論》認為,梨園位于長安城北皇家禁苑中,后來該園為唐玄宗李隆基所利用,將其變成一座演習歌舞戲曲的專用場所。 不過,無論哪一說,把“梨園”演化成戲曲界的代稱,無疑與唐玄宗有直接關系。《新唐書》中《禮樂志》記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 史書記載,“梨園”起于唐無異。可見唐玄宗李隆基是音律戲曲的專家。在他的大力倡導下,唐朝政府發展了太樂署的職能,以梨園為場所開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專門培養文藝人才的藝術學院。從學生來源上講,除了最初應招的宮女之外,玄宗還將太樂署里面的優秀人才選拔過來。經過籌備,當時梨園里僅樂工就有數萬人。像這樣龐大的皇家藝術學院出現在一千多年前,可以說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大奇跡。所以,后世戲曲界共同推戴唐玄宗李隆基為其鼻祖,當之無愧。“梨園”就是當時最大的戲園子。
【第8句】:【沒請來財神,卻請來太歲】(慣)太歲:傳說中的神名,迷信認為在太歲出現的方位掘土建屋,會遭受禍殃,后比喻兇惡的人。比喻沒得到好處,卻招來了壞人。
【第9句】:【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諺)縱然樹長到千百丈高,樹葉總還是要落到樹根下。比喻人不可忘記根本。 多指久居外地的游子,到年老時總想回歸故里。 也作樹高千百丈,葉落要歸根。 樹高干丈葉歸根。 葉落歸根,人老還鄉。
【第10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釋義:天地間只有你我知道這個秘密。 例句:你想自首,那是自投羅網。錢你拿著,話回肚里,這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就算啦!
【第11句】:【烏龍球】“烏龍球”指自進本方球門的球,特指足球等得分方式的球類比賽。 “烏龍球”源自英語,是音譯。由香港球迷將其稱為“烏龍球”。其實,它是音譯和意譯相結合的產物。中國自有“烏龍”,有個成語叫“自擺烏龍”。它源于廣東的一個民間傳說:久旱之時,人們祈求青龍降下甘露,以滋潤萬物。誰知青龍未至,烏龍現身,反而給人們帶來了災難。“擺烏龍”引用到足球賽場上,指本方球員誤將球弄人自家大門,不僅不得分,反而失分,這與民間的傳說主旨十分吻合。香港又屬粵語方言,從語言的角度說,粵語“烏龍”有搞錯、糊涂等意思,自此,“烏龍球”便流行起來。
【第12句】:【頭頂上長瘡,腳底下流膿——壞透了】(歇)壞:本指身體情況惡劣,轉指人的思想品質惡劣。透:本指穿透,轉指透頂。指人壞到了極點。含責罵意。 也作頭頂長瘡,腳跟流膿——壞透啦。 頭上長瘡,腳心底流膿——壞透了。
【第13句】:【化干戈為玉帛】(慣)干戈:武器。玉帛:玉器和絲織品。比喻平息戰爭或爭斗,實現和平。
【第14句】:【連鍋端】(慣)1比喻徹底消滅。2比喻全部出動。
【第15句】:【夏走十里不黑,冬走十里不亮】見“冬走十里不明,夏走十里不黑”。
【第16句】:【劈柴看柴勢】(諺)指要劈開木柴,先得看清木柴的紋理走勢。比喻著手做事或解決問題,必須首先弄清它的來龍去脈,審時度勢,注重方法。 也作“劈柴要看紋理”。
【第17句】:【豆芽菜長不成大樹】 釋義:諷刺人沒有出息,不成材。 例句:趕明日叫那幫害人精都給轟去……呔,那小子還一勁窮倒騰,我看呀一“豆芽菜長不成大樹”。
【第18句】:【狗肉上不了筵席】(諺)指狗肉雖然好吃,但檔次不高,上不得酒席。 常比喻素質差的人經受不起別人的抬舉,或見不得世面。 也作狗肉上不了大席面。 狗肉上不了茶盤。
【第19句】:【狗長犄角——羊相】(歇)犄角:牛、羊等頭上長出的角。狗頭上長出角,想裝扮成羊的樣子。羊:諧“洋”。譏諷人出丑,鬧笑話。
【第20句】:【打官司】“打官司”一詞是個俗語,就是現在的訴訟。那么,“打官司”一詞是怎么來的呢? “官司”一詞原來泛稱舊時的官吏或官府,最早見之于春秋時期的《左傳》:“皂隸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于是秦始征晉河東,置官司焉。”西晉學者杜預解釋說:“官司,百官也。”這里說的官司,是指官吏。 “官”是處理國家事務的人;“司”是掌管、負責的意思,后來人們稱“官司”是官事。為什么將訴訟稱作“打官司”呢?有三種說法。其一是訴訟的雙方即原告與被告很少能夠心平氣和地解決其訟事,常常為此大打出手,鬧個你死我活,故將訴訟稱為“打官司”,時間一長成為口頭俗語。其二是說“被官打”。從戲劇當中的“擊鼓升堂”看確實是被官打。告狀人不管有理沒理,有冤無冤,只要擊鼓,上堂后先打三十大板,然后再遞狀子。“打官司”一詞是主謂語倒置,應當是“官司打”,就像戲曲《三打陶三春》一樣,陶三春是打的主角,不是被動挨打。因此,上官府訴訟稱為“打官司”。其三是說與“打”的詞義有關,左邊偏旁是手(扌),右邊偏旁是人(丁),做什么事情都離不開手,所以“打”是個廣義詞,如打醬油、打電話、打籃球等,所以,“打官司”也類同,打官司就是請官吏公斷。以上三說都有一定道理,觀者自判。
【第21句】:【有麝自然香,何必當風立】(諺)麝(she):又名香獐,似鹿而小,無角,腹部有香腺,分泌物名麝香,可入藥。麝自然帶有香味,不必借助風力張揚。比喻人的德才名聲貴在深孚眾望,不在于自我炫耀。
【第22句】:【貓咬尿泡空喜歡】 釋義:好事并不存在,白高興。 例句:你看那娘娘一片云情雨意,哄得那妖王骨軟筋麻。只是沒福,不得沾身。可憐!真“貓咬尿泡空喜歡!”
【第23句】:【扳開竹子看梅花】 釋義:比喻看個究竟。 例句:“小伙啊,我們嘴說無用,到地頭再說,貨到地頭死!”“好!我們扳開竹子來看梅花。”
【第24句】:【圣人面前賣字畫】 釋義:比喻在內行人面前逞能。 例句:我可不敢在圣人面前賣字畫呀!
【第25句】:【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諺)指不識貨物的優劣真偽,最好的鑒別辦法是進行比較;經過比較,自然優劣分明。也泛指對人、對事、對物,有比較就有鑒別。
【第26句】:【誠無垢,思無辱】(諺)垢:污穢。 指為人誠實無欺,就不會招來壞名聲;做事謀算周到,就不會招致羞辱。
【第27句】:【年紀活在狗身上】(慣)指人白活了一大把年紀。
【第28句】:【舍不得金彈子,打不下鳳凰來】(諺)鳳凰:傳說中鳥中之王。不用金彈子作代價,就打不到鳳凰鳥。 指所付的代價不大,所取得的收獲也不會大。 也作舍不得金彈子,打不住銀鳳凰。 舍不得金彈子,打不著鴛鴦鳥。
【第29句】:【晴天打傘——有備無患】(歇)指事先做好準備以防禍患。
【第30句】:【光棍遇著沒皮柴】(慣)沒皮柴:剝了皮的木柴,一根光光的棍子。 光棍遇到光棍。比喻遇到了對手。 也作“光棍撞到沒皮柴”。
【第31句】:【不暗不聾,不成姑公】(諺)喑(yIn):啞。姑公:婆婆與公公。指不會裝聾作啞,就當不了公婆。也泛指當家人就得要裝得糊涂些。 也作不癡不聾,不做家翁。 不癡不聾,不作阿家阿翁。
【第32句】:出勁長勁,歇著沒勁。
【第33句】:不要虛胖,但求實壯。
【第34句】:【抱佛腳】“抱佛腳”比喻平時沒有準備,臨時慌忙應付。 “抱佛腳”是佛教禮拜的一種形式。佛教徒禮拜時,雙膝、雙肘和頭部都著地,叫五體投地;雙膝、雙肘著地而頭頂尊者之足叫頂禮;雙膝著地而舉手加額叫膜拜;雙膝著地而手捧尊者之足叫抱佛腳。 然而,“抱佛腳”的源頭還有一個故事。明代張誼的《宦游聞》記載了一個故事:云南之南有個國家,官民都崇尚佛教。有一個罪犯應判處死刑,當局追捕的急,他驚慌地逃到佛寺內,抱住佛腳痛哭,表示愿意出家當和尚,痛改前非,悔過自新,終于得到了官府的赦免。這個故事說的是悔改還不晚,后來演變為“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語義變為臨時應急是來不及的。
【第35句】:【花不好,是自家栽的】(諺)花兒縱然不好,也是自己親手栽下的。 比喻兒女不好,也總是自己養的,只怪自己沒教育好,該關愛時還得照樣關愛。
【第36句】:【襖子沒绱線——搞到夾層里去】(歇)襖子的里子邊上沒绱線,手或其他物件就容易進入夾層。比喻弄錯了或理解錯了。
【第37句】:【狗嘴里長不出象牙,雞窩里藏不住鳳凰】 釋義:比喻壞人說不出好話,不良環境中產生不出好人。 例句:當時她聽胡杏講完。略一思索,就判斷道:“狗嘴里長不出象牙,雞窩里藏不住鳳凰。依我看,她是使黑心!”
【第38句】:【敵不可縱,縱敵患生】(諺)縱:放縱,寬容。對于敵人,絕不能寬容,以免留下無窮的后患。指對敵對勢力不能心慈手軟,必須徹底消滅。
【第39句】:【老鼠急了會咬貓】(諺)比喻人到了無可忍耐時,什么樣的冒險事都會做。
【第40句】:【狗攆鴨子呱呱叫】 釋義:形容好得很。“攆”又作“趕”。 例句:好,好,真是狗攆鴨子呱呱叫,帶勁。
【第41句】:【不怕麻糖棍棍,就怕黃米包粽】 釋義:舊時北方民俗,臘月二十三用麻糖祭灶,端午節吃黃米包棗做的粽子。 指過了端午青黃不接,窮人日子難熬。只有過了臘月二十三,日子才會好過一些。 例句:人常說:“不怕麻糖棍棍,就怕黃米包粽。”一過五月端午,窮人就又該受冷挨凍。要是一過臘月二十三,吃了祭灶王爺的麻糖棍棍,話說就又是春暖花開,窮人也就又熬出頭來。
【第42句】:【跌個狗吃屎】(慣)指跌倒時嘴碰到了地面。
【第43句】:【趁臺階下驢】 釋義:比喻趁機會擺脫。 例句:“干脆,趁臺階下驢,不干這個炊事員算了,也省得得罪人生閑氣。”
【第44句】:【親者割之不斷,疏者續之不堅】(諺)關系親密的,用刀也割不斷;關系疏遠的,強連到一起也不堅牢。指人際關系是親是疏不可強求。 也作“親了割不斷,假了續不上”。
【第45句】:【老虎屁股摸不得】 釋義:比喻不可觸犯。 例句:張作霖十分緊張。他想派人到日本領事館去搜,又覺得老虎屁股摸不得。
【第46句】:【農歷】“農歷”又稱夏歷,又名舊歷,民間也有稱農歷為陰歷的。相傳起源于我國夏代,其科學性、實用性都很強,因此流傳至今,還在沿用。它用嚴格的朔望周期來定月,又用設置閏月的辦法使年平均長度與回歸年相近,兼有陰歷月和陽歷年的性質和特點,因此實質上是一種陰陽合歷。夏歷把日月合朔(太陽和月亮的黃經相等)的日期作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平均約【第29句】: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天,稱月大;有的月份是29天,稱月小。 夏歷以12個月為一年,共354或355天,與回歸年相差11天左右,所以隔三年安排一個閏月,再過兩年又安排一個閏月,平均19年有7個閏月。 農歷即依據地球回歸年所用時間,又依據月相變化而制定,而且以身邊的氣象與物候條件、農事活動力參照,實用性強,因而成為四季分明、便于記憶的歷法。在我國,農歷歷法尤其適用于中原的廣大地區。特別是二十四節,指導農時的作用十分準確。如:谷雨前后,種瓜點豆;芒種三天見麥茬;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的麥子(指種麥)正應時。
【第47句】:【谷鋤八遍餓殺狗】 釋義:八遍:形容遍數多。種谷多鋤,顆粒就飽滿,沒有秕谷可喂狗。 例句:第一遍鋤,未可全深。第二遍,惟深是求。第三遍,較淺于第二遍。第四遍,又淺于第三遍,蓋谷稈大,則根浮故也。諺云:“谷鋤八遍餓殺狗,為無糠也。”
【第48句】:【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釋義:公開的打擊容易對付,暗中的襲擊難以防備。 例句:“偷魚的要是個行家,就該從咱們爺兒倆眼皮下把魚偷走,不到那;面\魚塘去。”“為什么?”“明槍容易躲,暗箭最難防呀!”
【第49句】:【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釋義:不經歷某種事情,就不能增長某方面的知識。說明實踐能使人增長知識。 例句:“小蹄子,你走罷!俗語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我如今知道了,你又該來質問著我了!”
【第50句】:【千滾豆腐萬滾魚】(諺)指豆腐和魚多煮些時間才能入味。
【第51句】:【看菜吃飯,量體裁衣】(諺)比喻做事要從實際情況出發,不能主觀臆斷。 也作看菜吃飯,量布裁衣。 量體裁衣,看菜吃飯。
【第52句】:【縛虎容易放虎難】見“伏虎容易縱虎難”。
【第53句】:【山與山不相遇,人與人總相逢】 釋義:人終究會有相見的時候。 例句。梅臘月一步步走近,坦坦蕩蕩地說:“山與山不相遇,人與人總相逢。 鷹嘎副縣長,當真是我紅痣娃回來了。”
【第54句】:【免死牌】在傳統的戲劇、小說當中常常能看到“免死牌”的情節,據說,犯了死罪皆可赦免,多者免九死,少者免三死。那么,歷史上真有“免死牌”嗎?答案是肯定的,有。它是怎么來的呢? “免死牌”是俗稱,史料中稱為丹書鐵券,又名“誓書鐵券”、“丹書鐵契”等,是古代帝王賜給功臣世代保持,使其享受免死的特別證件。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免死牌,《周禮·秋官·司約》載有“書于丹圖”之事。這就是今天俗語所說的“鐵券丹書”。可見,這種特權證件在漢代以前就有了。 也有人認為丹書鐵券源于漢初。據《漢書-高帝紀下》載:“(劉邦)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券,金匱石寶,藏之宗廟。”這種鐵券從中剖開,分為左右兩塊,左頒功臣,右藏內府,如果功臣本人及其后代犯了死罪,取兩半券合二為一,可獲赦免。頒發鐵券要舉行典禮,領取者要鄭重宣誓,誓詞為“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礪),國以永存,愛及苗裔。”南朝梁改為“丹書銀券”,隋改為“金書鐵券”,唐代又把“丹書”發展成嵌金,遼代繼續升級為“丹書金券”,變得越來越珍貴,越來越不容易造假。明代朱元璋一登寶座就制作出一批“免死牌”,賜予二十八位功臣。 丹書鐵券究竟是什么樣子?各代不盡一致,但大同小異。清雍正年間編寫的《浙江通志》記載一塊鐵券很詳細“長一尺八寸三分,闊一尺一寸,厚一分五厘,重一百三十二兩;其文嵌金,共三百三十三字。”清代《臺州府志》中,還刊有鐵券嵌金文詞和誓詞。文詞部分主要是所封的官職爵位、封地和功績簡要介紹。誓詞為:“長河有似帶之朝,泰華有如拳之日,唯我念功之旨,永將延祚子孫,使卿長襲寵榮富貴。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可加責。” “免死牌”真的管用嗎?得看皇帝的臉色,比如朱元璋殺害的那些開國功臣——胡惟庸、李善長、藍玉等,他們都有免死牌。可見,這種丹書鐵券也非萬能的護身符,如果超過朝廷允許的限度,這種東西形同虛設,皇帝可發免死牌,也可以收回免死牌,因為皇帝是“金口玉牙”,伴君如伴虎。
【第55句】:【老母雞不吃白大米——喂啥】(歇)喂:諧“為”。詢問某事的原因或目的。
【第56句】:【出其不意,攻其無備】 釋義:行動出乎對方意料之外,趁對方沒有防備發動進攻。 例句:要是里面真有人躲著,那就應該趁這夜里給他來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這樣才能手到擒來。
【第57句】:【拿到一根金剛鉆,勝過一箱鐵釘子】 釋義:比喻要抓住主要的,重要的。 例句:你可挑揀那大而珍貴的,捉住一個打鐵的,頂一群小爐匠;拿到一根金剛鉆,勝過一箱鐵釘子。
【第58句】:【橫插一杠子】 釋義:比喻橫加干涉。 例句:我起先跟老崔不錯,本來說好要跟他結婚的,沒想到郭三麻子橫插一杠子。三麻子在那邊是個隊長,誰惹得起呀!
【第59句】:【數核桃打棗】(慣)比喻責罵這個,訓斥那個。
【第60句】:【熬過九九八十一難】 釋義:中國古代著名神話小說《西游記》中說,唐僧去西天取經,經過了八十一難。比喻經受了種種艱苦的磨煉。 例句:自己常覺著好像上西天取經的唐三藏似的,為了要成正果,只好咬著牙;去受罪吃苦,去熬過那九九八十一難。
【第61句】:【掉書袋】(慣)指愛引經據典,賣弄才學。 也作“調書擔”。
【第62句】:【往臉上抹黑】(慣)比喻丑化人,使其名譽受損。 也作朝臉上抹黑。 給臉上抹黑。
【第63句】:【露馬腳】(慣)比喻隱瞞著的事露出了痕跡。
【第64句】:【公羊換母羊,換藥又換湯】 釋義:比喻徹底更換或改變。 例句:蘆金鼎呲著牙,心懷叵測地笑道:“這叫公羊換母羊、換藥又換湯! 哈哈!”
【第65句】:【紅軍】建軍初期,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并不叫“紅軍”,1927年八月的南昌起義和九月的秋收起義,都不叫紅軍。毛澤東詞《西江月·秋收起義》開頭兩句為證:“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只點明了軍隊的性質,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革命軍,沒有出現紅軍字樣。最早稱“紅軍”的是之后的廣州起義,起義領導機關發布《紅旗號外》,公開宣稱組織工農紅軍,“工農紅軍總司令葉挺,工農紅軍總參謀徐光英。”此次起義失敗后,根據廣東省委指示,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 1928年5月25日,中央發布《中央通告第五十一號——軍事工作大綱》明確指出:“可正式命名為紅軍,取消以前工農革命(軍)的名義。”6月4日,中央在給井岡山前委的信中,又具體指示四軍:“關于你們的軍隊,你們可以正式改為紅軍。”從此,“紅軍”這一名稱正式成為我黨領導的革命武裝的稱號,各地工農革命軍也相繼改稱為紅軍。
【第66句】:【上臺容易下臺難】(諺)指受任官職,有職有權,自然容易;罷免丟官,無職無權,自然難堪。
【第67句】:【典田賣地——兩家愿意】(歇)指所做的事情雙方自愿。
【第68句】:好人爭理,壞人爭嘴。
【第69句】:【老貓不在家,耗子上房笆】 釋義:房笆:鋪在房椽子上面的葦箔(b。)、秫秸等。比喻沒有人管束了,便任意胡來。 例句:牛大嬸:“對!‘帥不離位’真不假,看你們這‘老貓不在家,耗子上房笆’了。”
【第70句】:【女人不穿嫁時衣,男兒不吃分時飯】見“好男不吃婚時飯,好女不穿嫁時衣”。
【第71句】:【鏡里的花,水里的月】(慣)1比喻只是傳聞,沒有真憑實據。2比喻看得見卻摸不著、得不到。 也作“鏡里看花,水中撈月”。
【第72句】:【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這一俗語比喻觀察人要看他的實質,不能以貌取人。典出明馮夢龍《醒世恒言·賣油翁獨占花魁》。 古時候,一個年輕人叫秦重,他癡情一個叫花魁娘子的妓女,她本是一個苦命人,卻被妓院視為搖錢樹,要十兩銀子才能宿一夜。秦重是個賣油郎,本錢只有三兩銀子,有什么辦法才能接近她呢?只有拼命攢錢。一年有余,他便有了一大包銀子,于是走到對門銀鋪里,借天平對銀。他的銀成錠的很少,散碎的就很多。銀匠是小輩,沒見過什么世面,見了這么多銀子,心中很是吃驚,想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慌忙架起天平一稱,不多不少,剛剛十六兩。秦重如愿以償,花魁娘子感激他的癡情,跳出火坑,嫁給了秦重,成了一對恩愛夫妻。
【第73句】:【毛筆】毛筆是文房四寶之第一寶。相傳,蒙恬是毛筆的始祖。 《史記》記載:“秦始皇命太子扶蘇與蒙恬筑長城以御北方匈奴,蒙恬取山中之兔毛以造筆。”《文房四譜》上也記載:“昔日蒙恬造筆,以拓木為管,鹿毛為柱,兔毛為被,此乃謂蒼毫也。”《博物志》云:“秦之蒙恬取狐貍毛為柱,兔毫為被以書。”史書言之鑿鑿,稱蒙恬是毛筆的發明者。 其實,在蒙恬之前就已出現了毛筆。從出土的秦之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上就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在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了春秋時期的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其后,湖南省長沙市左家公山出土了戰國筆,這些實物都比蒙恬早。可見,史書因局限性也偶有疏忽。
【第74句】:【煩惱皆因強出頭】(諺)強出頭:不該出頭管的事偏愛插手管。惹出煩惱,都是由于愛出頭管閑事招來的。指不該管的事不要插手,就可避免煩惱。 也作“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第75句】:【水從源流樹從根】(諺)水流總有它的源頭,樹木總有它的根柢,世上不會有無源之水,無根之樹。比喻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它的起因。
【第76句】:【大姐做鞋,二姐有樣】(諺)大姐做好鞋,二姐就有樣可學著去做。 指前人做出榜樣,后人跟著學。也指前人取得經驗教訓,可供后人借鑒。 也作“大姐做鞋,二姐照樣”。
【第77句】:【吃一看二眼觀三】(慣)吃著這個,看著那個,還望著第三個。形容人貪心不足。
【第78句】:【趁渾水摸魚】 釋義:比喻趁混亂之機撈取好處。 例句:我剛才了解了一下:有些人是怕“自由借貸”,以攻為守;有些人想趁渾水摸魚,多少撈幾個。
【第79句】:【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諺)君子:道德學問雙優的人。家里有君子,外面的君子就會來訪。指君子自會招致君子。也泛指同一層次的人總會相互往來。
【第80句】:【插杠子】(慣)比喻局外人插進來干擾。 也作插一杠子。 橫插一杠子。
【第81句】:【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釋義:殃:災禍。池:護城河。城門失火,要到護城河里打水救火,河水干了,魚也就死了。比喻無緣無故受到牽連。 例句:在另外一部分無所謂的士兵,覺得皂白不分,勢必“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第82句】:【進面糊盆】(慣)形容十分糊涂。
【第83句】:【船頭怕鬼,船尾怕賊】(慣)形容膽小怕事,顧慮重重。
【第84句】:【搶風揚谷——秕者先行】(歇)搶風:迎風,頂風。秕:子粒不飽滿。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倒占了先。
【第85句】:【求人須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諺)指求助于別人,必須求那以濟人為樂、慷慨大度的豪杰之士;救濟別人,必須是在他處境窘困、急需救助的關鍵時刻。 也作求人須求大丈夫,救人須救急時無。 求人須求英雄漢,濟人須濟急時無。
【第86句】:【破籃裝泥鰍——走的走,溜的溜】(歇)本指泥鰍裝在破籃子里會滑溜走,轉指入悄悄地走散、離開。
【第87句】:【打鐵先得本身硬】(諺)指鐵匠自身強壯有力,才能把鐵打好。比喻處理問題或從事工作,必須自身的思想作風、才學技能過硬,才能得心應手。 也作打鐵得要鐵砧硬。 打鐵先得鐵錘硬。
【第88句】:【你嫌我的臉黑,我嫌你的腳大】(慣)比喻互相嫌棄,互不買賬。
【第89句】:【廟里豬頭——有主】(歇)指女子已經有了婆家。也指東西已經有了主人。
【第90句】:【冷水澆頭懷抱冰】(慣)形容人的情緒一下子非常低落、失望。
【第91句】:【癩蛤蟆上腳面,不咬人膈應人】 釋義:腳面:腳背。膈應:厭煩。比喻人行為讓人惡心、厭煩。“上腳面”又作“爬到腳背上”。 例句:小瑩一甩辮子沖了過去:“癩蝓蟆上腳面,不咬人膈應人!”說完,唾了一口,扭頭走了。
【第92句】:【婆娘做鞋——一針一線往前錐】(歇)錐:諧“追”。指一點一點地深入追問。
【第93句】:【元旦】現在指公歷一月一日,公元是國際通用的公歷紀元,是從國外引進的歷法。那么“元旦”也是外來的嗎? “元旦”最初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年。“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詩人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元旦又稱元日、元正、元春、元朔等。我國歷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臘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代在十月初一。漢武帝時又恢復夏歷,以正月初一為元旦,自此,相沿未改。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農歷正月初~稱春節,將公歷1月舊定為元旦。
【第94句】:【八字沒見一撇】(慣)比喻事情剛剛開了頭,還沒什么進展。也作“八字還沒一撇”。
【第95句】:【蔫牛不下磨,快牛門前臥】(諺)蔫(nian)牛:慢慢騰騰不起性的牛。同樣拉磨,蔫牛拉得慢,下不了套;快牛早早拉完,臥在門前歇息。比喻干活利落的人,總顯得輕松;干活不起性的人,什么時候都顯得忙碌。 也作“快牛門前臥,蔫牛不下套”。
【第96句】:【名師出高徒】(諺)名師:德藝深孚眾望的師傅。指高明的師傅培養出來的,一定是才藝出眾的弟子。 也作名師手下出高徒。 名師自有高徒。
【第97句】:【七十三、八十四】民間有所謂“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的說法。“七十三、八十四”對上歲數的人是一個忌諱的歲份。其實,“七十三、八十四”這兩個年歲并不神秘,也不可怕,它只不過是我國歷史上兩個圣人歸天的虛齡罷了。一個是春秋時期的圣人孔丘,一個是故國時代的亞圣孟軻。 正巧孔子年僅七十三虛歲時命歸于天,孟子活到八十四虛歲。因為孔孟都被尊為“圣人”,誰也不敢活過圣人,所以,他們歸天的年齡也就成了不吉之年了。 實際上,在我們周圍的老年人中,死在七十三或八十四歲的,其實完全是一種巧合,如果比其他年齡段稍多一點的話,也是因為心理壓力過重導致的,并非迷信所致。
【第98句】:【蝎蝎螫螫老婆漢像】(慣)螫(shi):蜂、蝎等用毒刺刺人。蝎蝎螫螫:指在小事上過分留意。形容人畏畏縮縮、膽小怕事,雖是男人,卻一副婆婆媽媽的樣子。
【第99句】:【肩膀頭子扛著一張嘴】(慣)指只知道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