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開國大典》后的感受50字
《開國大典》寫的是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門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
當我讀到“五星紅旗”升起來了,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時候,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想起了那些為祖國的解放而拋頭顱,散熱血的革命先烈們。
我為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紅軍長征》寫最深的感受50字 急死了
因為長征,我們完全領略了紅軍高度樂觀的革命精神和英雄豪氣——“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我們充分領會了紅軍戰士跨越雄關、踏平險阻的堅強決心和無畏勇氣以及藐視艱辛的雄勁、豪邁的革命情懷——“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我們深刻理解了紅軍不怕犧牲的大無畏革命精神——“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銘記歷史珍愛和平作文
將深刻體會到,春聯的: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舊的一年,我們收獲了沉甸甸的果實,新的一年,我們即將放飛自己的夢想,努力學春聯能告訴我們的還有很多。
春聯貼上了,預示著新的一年始,我們以這種方式來鼓勵自己要有所成就。
春僅僅是擺設,它不是裝飾,而是一種吉祥的象征。
它是家家,奮發向上的標志。
英雄人物故事及感想
抗日小英雄王樸 王樸,也作王璞。
王樸生于1928年,犧牲于1941年,河北省完縣人。
他生長在太行山下的河北省完縣野場村,11歲時被大家推選為兒童團團長,犧牲時只有13歲。
王樸誕生在村里一戶貧苦農民的家庭里。
在他開始懂事的時候,日本強盜發動了“七七”盧溝橋事變, 侵占華北,戰爭的火焰燒到了他的家鄉太行山。
日寇燒殺搶掠的兇殘行為,在王樸幼小的心靈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有一次,野場村的鄉親們全被日寇趕到村子里,王樸也是其中一個,日寇拿著一份由漢奸金珠子提拱的村干部和抗日軍屬名單,叫漢奸翻譯把他們一個一個拉出來,然后狗漢奸齜牙咧嘴地問王樸:“你就是野場村的兒童團團長王樸吧
”。
王樸理都不理這個狗漢奸。
“你一定知道八路軍的東西藏在那里, 說出來就放你回家。
”“不知道
就是知道也不會告訴你鬼子和狗漢奸
”王樸面不改色得回答。
日寇猛地抽出了東洋指揮刀,指著王樸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快快的說,你不說死了死了的
”王樸面對日本鬼子強盜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張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領著兒童團團員宣言的誓言“頭可斷,血可流,秘密不可泄
”于是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對死亡,毫不畏懼。
就這樣,王樸英勇的為自己的祖國獻出年輕的生命。
自古英雄出少年。
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涌現出了一批少年英雄。
在民族危亡的時刻,他們跟父輩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擔起了沉重的抗爭。
他們的傳奇事跡經過藝術家們的演繹,成了經典的歌曲、小說、電影,幾十年來被人們傳頌,經久不衰。
[編輯本段]銀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張嘎 抗日戰爭時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張嘎與奶奶相依為命。
為了掩護在他家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長鐘亮,奶奶英勇地犧牲在日軍的刺刀下,而鐘亮也被敵人抓走了。
為替奶奶報仇和救出老鐘叔,嘎子歷經艱辛,找到了八路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電影《小兵張嘎》講述了一個小八路戰斗成長的過程。
這部兒童軍事題材影片,通過寓意豐富的細節安排和少年兒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動的描寫,真實自然地塑造了一個性格鮮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響了幾代小觀眾。
這部影片榮獲了1980年中國第2屆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一等獎。
后來,小兵張嘎的故事又被改編成了電視劇。
[編輯本段]送雞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雞毛信》是一部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家喻戶曉的電影。
影片的主角是十二歲的兒童團團長海娃,他的任務是一邊放羊,一邊放哨,發現敵人,給村里人打信號。
海娃的父親是民兵中隊長。
有一天,父親讓他送一封有關攻打敵人炮樓的“雞毛信”給八路軍。
海娃以放羊作掩護,攜信上路。
不料途中卻遭遇敵人…… 故事的情節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廣大觀眾特別是孩子們的喜愛。
這部上世紀50年代拍攝的黑白片不僅在國內影響很大,而且在國際電影節上兩次獲獎。
1955年,在英國第9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榮獲優勝獎,是新中國在國際上獲獎的第一部兒童故事片。
[編輯本段]小說里的抗日小英雄—雨來 蘆花村里有個叫雨來的男孩,他喜歡游泳,也喜歡讀書。
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進了雨來家,挪開了水缸,跳進了缸下面的地洞。
雨來將水缸挪回了原位,這時,鬼子也到了…… 這是小說《雨來沒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來是抗日戰爭年代冀東少年兒童的一個縮影,這其中也包括小說作者管樺本人在內。
管樺從小就和村里的兒童一起站崗放哨,給八路軍送雞毛信,上樹
盧溝橋觀后感,400字以上
參觀了盧溝橋后,我既對日軍侵略者的言行感到忿忿不平,同時也被中國士兵這種不怕犧牲、與日寇決以死戰的頑強精神所振撼。
你知道,這場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后果是什么嗎
中國士兵和中國人民傷亡慘重,經濟蕭條,人民流離失所,背井離鄉,這一切一切的罪行都是由日寇一手造成的。
試想,如果沒有中國士兵在沙場上浴血奮戰,我們能有現在這樣美好的生活嗎
顯然是不可能的,沒有了他們,中國就會變成日本的殖民地,中國人民也沒有人身安全,淪為亡國奴,更談不上祖國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這一美好的景象了。
這場戰爭也證明了一句話:落后就要挨打。
半個世紀前的舊中國在腐敗無能的滿清政府統治下奄奄一息,中國人民被別國稱為“東亞病夫”,中國從而成了帝國主義的“盤中餐”,個個都要來咬一口,這就是落后的中華民族所付出的血的代價。
如今,我們中國這頭威猛的雄獅以經覺醒,不僅成功地加入了WTO,獲得了2008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申辦權,而且還成功發射了“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中國的實力。
歷史,警醒世人;歷史,催人奮進。
我們一定要吸取教訓,不能忘記1937年7月7日。
我相信未來的中國將更加繁榮富強
烈士的英雄事跡50字
姓 名: 趙一曼學 籍: 黃埔軍校六期黨 派: 中國共產黨籍 貫: 四川省宜賓生 卒: 1905—1936軍 職: 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二團政委趙一曼(1905-1936),原名李坤泰,學名,又名李一超,四川宜賓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著名的女民族抗日英雄。
五四運動期間,趙一曼受到革命思想影響。
1924年,大姐夫鄭佑芝用通訊的方式介紹她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6年夏,她加入共產黨,曾任共青團宜賓地委婦女委員和縣國民黨黨部代理婦女部長。
1927年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學習;7月,武漢政府反共,她轉移到上海,隨即去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翌年與同學陳大榜(陳達邦)結婚。
1928年冬,她因疾病和身孕,奉調回國,先后到宜昌、上海、南昌等處做地下工作。
1932年春,她被派到東北地區工作,更名為趙一曼,先后在奉天(沈陽)、哈爾濱領導工人斗爭。
翌年,為掩護身份,她曾同滿洲總工會負責人老曹(黃維新)假稱夫妻。
1934年7月,她赴哈爾濱以東的抗日游擊區,任珠河中心縣委委員,后任珠河區委書記,一度被抗聯戰士誤認為是趙尚志總司令的妹妹。
1935年秋,她兼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一師二團政委,被當地戰士們親切地稱為“我們的女政委”。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趙一曼被中國共產黨派到東北地區領導革命斗爭。
1934年擔任中共珠河中心縣委委員兼鐵道北區委書記,組織抗日自衛隊,與日軍展開游擊戰爭。
1935年擔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第1師第2團政委,11月,與日偽軍作戰時不幸因腿部受傷被捕。
日軍為了從趙一曼口中獲取到有價值的情報,找了一名軍醫對其腿傷進行了簡單治療后,連夜對其進行了嚴酷的審訊。
面對兇惡的日軍,將生死置之度外的趙一曼忍著傷痛怒斥日軍侵略中國以來的各種的罪行。
兇殘的日軍見趙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馬鞭很戳其腿部傷口。
身負重傷的趙一曼表現出了一個共產黨員堅強的意志和誓死抗日的決心,痛的幾次昏了過去,仍堅定地說:“我的目的,我的主義,我的信念,就是反滿抗日。
”沒說出一字有關抗聯的情況。
1935年12月13日,因趙一曼腿部傷勢嚴重,生命垂危,日軍為得到重要口供,將她送到哈爾濱市立醫院進行監視治療。
趙一曼在住院期間,利用各種機會向看守她的警察董憲勛與女護士韓勇義進行反日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兩人深受感動,決定幫助趙一曼逃離日軍魔掌。
1936年6月28日,董憲勛與韓勇義將趙一曼背出醫院送上了事先雇來的小汽車,經過輾轉后,趙一曼到了阿城縣境內的金家窩棚董憲勛的叔叔家中。
6月30日,趙一曼在準備奔往抗日游擊區的途中不幸被追捕的日軍趕上,再次落入日軍的魔掌。
趙一曼被帶回哈爾濱后,兇殘的日本軍警對她進行了老虎凳、辣椒水等更加嚴酷的刑訊,但她始終堅貞不屈。
日軍知道從趙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報,決定把她送回的珠河縣處死“示眾”。
8月2日,趙一曼被押上去珠河縣(現尚志市)的火車,她知道日軍要將她槍斃了,此時,她想起了遠在四川的兒子,她向押送的警察要了紙筆,給兒子寫了一封催人淚下的遺書:“母親對于你沒有能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
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斗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
希望你,寧兒啊
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
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中國人民會永遠牢記女民族英雄趙一曼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跡。
新中國成立后,朱德為趙一曼題寫了“革命英雄趙一曼烈士永垂不朽”的題詞,哈爾濱市將她戰斗過的一條主街命名為一曼大街。
1962年4月9日,郭沫若為趙一曼題寫了一首充滿革命激情的詩篇:蜀中巾幗富英雄,石柱猶存良玉蹤。
四海今歌趙一曼,萬民永憶女先鋒。
青春換得江山壯,碧血染將天地紅。
東北西南齊仰手,珠河億載漾東風。
趙一曼烈士的晚輩校友之子楊將軍曾題詩紀念:家母有師姐,宜賓曾入學。
尚志無此妹,神州有斯杰。
黃埔精神振,黑土碧血喋。
臨刑告獨子,芳華意何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四川宜賓建立了趙一曼紀念館。
狼牙山五壯士“視死如歸本革命軍人應有精神;寧死不屈乃燕趙英雄光榮傳統。
”這是當年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為狼牙山五壯士紀念塔題的詞。
抗戰時期,晉察冀軍區一分區一團七連戰士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五位英雄,為掩護群眾和主力撤退,毅然決然地把敵人引上了狼牙山棋盤陀峰頂絕路,在子彈打光了的情況下,縱身跳下了萬丈懸崖,用生命和鮮血譜寫出一首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
1941年,日軍對河北易縣的狼牙山地區抗日根據地進行了連續的“掃蕩”,制造了田崗、東婁山等多起慘絕人寰的慘案,妄圖以兇殘的“三光”政策,“蠶食”我抗日根據地。
9月23日,日軍分三路向易縣進軍,妄圖包圍楊城武司令員指揮的晉察冀軍分區一分區。
24日,3000名日偽軍突然包圍了狼牙山地區,將邱蔚團、易縣、定興、徐水、滿城四個縣的游擊隊以及周圍人民群眾共2000多人圍住,形勢十分嚴峻,邱蔚團長急速將此情報告楊城武司令員,為解救游擊隊員與當地百姓,楊城武司令員制定了“圍魏救趙”的作戰方案,命令3團、20團佯攻管頭、松山、甘河一帶日軍,促使日軍從狼牙山東北方向調兵增援,以便于被圍的游擊隊員與人民群眾從狼牙山東北方向突圍。
邱蔚團長根據此作戰方案將掩護部隊轉移的任務交給7連。
午夜,邱蔚團長指揮部隊及當地群眾從盤陀路安全地轉移到了田崗、牛崗、松崗一帶。
清晨,日偽軍誤以為邱蔚團已經被包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500多日偽軍兇猛地向狼牙山方向攻來。
7連戰士早就在敵人必經的路上埋下地雷,炸的日偽軍丟下五十多具尸體慌忙地逃了回去。
日軍指揮官深信邱蔚團已被圍住,命令部隊再次瘋狂地向狼牙山方向進攻。
激戰中,7連戰士大部分犧牲,連長劉福山身負重傷。
為了讓大部隊再走遠些及7連受傷的戰士能安全地轉移,指導員蔡展鵬命令馬寶玉班留下堅守。
為了拖住并吸引日偽軍,馬寶玉帶領葛振林、宋學義等5名戰士邊打邊向棋盤陀方向撤退,把日偽軍引向懸崖絕路。
當他們退到棋盤陀頂峰時已經剩下5個人了,并且子彈已經全部打光,他們只好舉起石塊向日偽軍砸去。
日偽軍發現他們已經沒有子彈了,蜂擁向山頂沖來,并叫到“捉活的,捉活的
”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五人寧死不屈,為了不讓日偽軍活捉與武器落到日偽軍手中,提著槍縱身跳入懸崖。
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壯烈犧牲,葛振林、宋學義被山崖上的樹枝掛住,幸免于難。
馬寶玉等五名戰士的英雄壯舉迅速傳遍全軍全國,被譽為“狼牙山五壯士”,1942年5月,晉察冀軍區舉行了“狼牙山五壯士”命名暨反掃蕩勝利祝捷大會,晉察冀軍區領導機關授予3名烈士“模范榮譽戰士”稱號,并追認胡德林、胡福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通令嘉獎葛振林、宋學義,并授予“勇敢頑強”獎章。
狼牙山五壯士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和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受到聶榮臻司令員的高度評價,他說:“他們身上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優秀品質,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
”為紀念和表彰5位抗日英雄,當地革命政府在棋盤坨主峰建起了紀念塔。
新中國成立后,狼牙山五壯士的英勇事跡被收錄進小學課本。
1978年,宋學義因病逝世,長眠于沁陽市烈士陵園。
2005年3月21日,在即將迎來抗戰勝利60周年之際,葛振林病逝于湖南衡陽,至此,狼牙山五壯士中最后一位在世者也永遠離開了人們。
楊靖宇(1905~1940)楊靖宇將軍簡介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民族英雄,鄂豫皖蘇區及其紅軍的創始人之一,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原名馬尚德,字驥生。
1905年2月26日(清光緒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三)生于河南省確山縣李灣村。
父親馬錫齡是一窮苦農民。
楊靖宇八歲時進私塾讀書。
1918年入確山縣高等小學讀書。
1923年進開封紡織染料工業學校,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
192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27年3月,為迎接北伐軍勝利北進,領導了確山農民起義。
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8年初調到中共河南省委工作,在洛陽、開封等地先后三次被捕入獄。
1929年奉中共中央之命赴東北,任中共撫順特別支部書記。
同年秋被捕,在獄中堅持斗爭。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出獄,任哈爾濱市委書記,滿洲省委委員、代軍委書記等職,積極領導東北人民的抗日斗爭。
1933年任中國工農紅軍三十二軍南滿游擊隊政委、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獨立師師長兼政委。
1934年任南滿抗日聯軍總指揮、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兼政委等職。
1937年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指揮兼政委,基本隊伍有六千余人,分布南滿一帶開展抗日斗爭。
盧溝橋事變后,楊靖宇發動西征,經常出擊日軍,支援關內的斗爭。
1938年5月,召集南滿黨和軍隊干部開會,討論堅持游擊戰爭策略。
會后,在通化、臨江一帶開展抗日斗爭,給敵偽軍以沉重打擊。
同年冬,日寇實施慘無人道的歸屯并戶政策,并勾結日本武裝屯田移民,加強對南滿抗日根據地的摧殘,抗日聯軍的處境更加艱難。
楊靖宇率第一路軍一部一千四百多人,進入長白山密林中。
次年,在蒙江縣境與敵人戰斗中受重大損失,隊伍剩四百多人。
1940年1月,為解決部隊給養問題,命部隊主力北上,自己帶領一支小部隊東進。
2月23日,孤身一人在吉林蒙江縣(今靖宇縣)保安村前三道崴子遭遇幾位村民,其中一人回大屯泄密給日偽當局;關東軍討伐隊包圍了將軍,并緊急召集由抗聯叛徒組成的偽滿特工隊參戰;經過數小時激戰,將軍被叛徒機槍點射命中要害,壯烈殉國。
經日軍解剖,發現他竟以軍大衣中的棉花、樹上的樹皮為食。
兇手迄今仍茍活人世;特工隊的領隊叛徒于抗戰勝利后混入山西省的八路軍隊伍,并于1950年代初被發現鎮壓。
楊靖宇將軍生平事跡楊靖宇將軍是我國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姓馬名尚德,乳名順清,號驥生。
1905年2月26日(農歷正月初十)出生在驛城區古城鄉李灣村(原確山縣)一個農民家庭里,幼時在村私塾就讀,1918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確山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堂;1919年的“五四”青年運動席卷全國,年僅十四歲的楊靖宇投身于火熱的斗爭中;1923年秋,他考入河南省開封織染學校;1926年在該校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冬奉黨團組織的指示,回確山縣領導農民運動;1927年春被選為確山縣農民協會會長;四月領導了震驚中外的豫南農民起義,即“確山暴動”,組織了五萬農民武裝圍攻確山縣城,經過四天的激戰,占領了縣城,打垮了北洋軍閥第八軍的一個旅,活捉了縣長王少渠,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縣級人民政權——確山縣臨時維持治安委員會,楊靖宇被選為常務委員;6月1日在確山縣城關鎮老虎籠(地名)由共青團員轉為中國共產黨員。
7月15日國民黨武漢政府叛變革命,新生的革命政權遭到確山縣地方頑固勢力的反對,楊靖宇和張家鐸、張耀昶、李鳴岐等同志率部轉移到縣東劉店一帶繼續堅持斗爭,開辟新的根據地。
9月30日他和李鳴岐、張家鐸、張耀昶等領導了劉店秋收起義,重新組織中國共產黨確山縣委員會,并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豫南游擊隊,楊靖宇任總指揮。
這一時期曾與數倍于我的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搏斗,打退了國民黨反動武裝的進攻和地方頑固勢力的騷擾。
這支部隊當時控制了東至馬鄉、南至明港、西至縣城、北至水屯一百多里的大片地區,并建立了蘇維埃政權。
在黨中央的指示下,為了開展長期的游擊戰爭,建立鞏固的革命根據地,把勝利引向全國,后來部隊離開平原,奔赴山區,開辟了四望山革命根據地。
1927年秋末冬初楊靖宇調往河南省委工作,在此期間曾三次被捕入獄,均被黨營救獲釋,隨轉上海。
不久由上海調往東北。
他在東北期間先后曾任中共撫順特別支部書記、中共哈爾濱市道外區委書記、哈爾濱市委書記、反日總同盟會會長、中共滿洲省委軍委書記、磐石游擊隊政治委員、中國工農紅軍三十二軍南滿游擊隊政委、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獨立師師長兼政委、南滿抗日聯軍總指揮、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長兼政委、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軍長兼政委、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指揮兼政委等職。
1940年2月23日在蒙江縣(即現在的靖宇縣)保安村三道崴子與日偽軍激戰中陣亡,年僅三十五歲。
楊靖宇的頭顱與軀體合葬于通化烈士陵園。
尋訪紅色足跡為題的作文
今天是黨的九十歲生日,沒有料到,九十年前的一道曙光將閃耀蒼穹;誰也沒有料到,九十年前的星星之火可成燎原之勢;誰也沒有料到,九十年前的一聲槍響竟開革命新章。
是的,當時的人們都沒有料到。
但九十載的流光,風雨兼程,滄桑巨變,無疑見證了一個政黨的成長和發展!無所謂黑暗,無所謂心酸,中國人民從不畏懼強權。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
黎明前的黑暗,振奮人心的歌曲,一群群衣衫襤褸的人揮動著鐮刀和鋤頭,為民族的獨立與解放抗爭著。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一輪嶄新的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曲折蜿蜒的探索,起點于嘉興南湖的一艘小船。
共-產主義的先驅者們,用滿腔的熱血與堅定的信念,懷著對祖國的摯愛,引導著人們不斷向前。
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星星之火,頓成燎原之勢,照耀了飽經滄桑的大地,覺醒的民族在鮮艷的黨旗下,人們肩并著肩,心連著心,緊緊凝聚,用信念筑就了一道鋼鐵長城,用鮮血和生命繪成理想藍圖!“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秋收起義的槍聲,伴隨著領袖的揮毫潑墨,演奏出一曲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英雄壯歌!湘江血戰的情形還依稀可現,瀘定橋上的英姿仿佛歷歷在目,饑寒交迫的士兵們橫跨荒無人煙的大草地,翻越終年積雪的夾金山,這無疑是人類革命史上的一個奇跡。
它播下了革命的火種,吹響了沖鋒的號角!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木前頭萬木春。
歷經八年抗戰,中國人民終獲勝利,三年解放戰爭,人民解放軍摧枯拉朽。
日本帝國主義投降了,南京蔣家王朝覆滅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沒有了!我們不會忘記,盧溝橋上的烽火,南京城里的白骨;我們更不會忘記,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平型關百團大戰來之不易勝利。
我們不會忘記,是誰不講信義撕毀了戰后和平協定,又是誰不顧人民反對執意發動了內戰;我們更不會忘記,那個以天下蒼生為念毅然赴渝談判的人,那個在北京天-安-門前莊嚴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人!是黨,是黨帶領我們走上了這條民族獨立與解放的道路,雖然荊棘重生雜草滿布,始終步履堅定,不斷向前。
從來沒有一個政黨,有如此博大的胸懷,把為人民謀利益看得比天高,比地厚!馬克思主義的一次次中國化,帶來了華夏民族翻天覆地的變化。
“槍桿子里面出政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為人民服務”的賬本上,“實事求是”地揭開了“改革開放”的新篇章;“科學發展觀”的神筆,描繪了一幅“以人為本”的宏偉藍圖。
一個接一個的五年規劃,一個又一個的成功喜悅,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社會各方面全面發展,中華民族開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黨的照耀下,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
在祖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春天的故事越唱越響,改革開放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三個代表”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科學發展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三峽大壩的濤聲中,在神舟飛船的航艙里,收獲的是科學技術的優美旋律;在機聲隆隆的工廠里,在紅藍閃爍的屏幕上,展示的是現代化建設的蓬勃生機;在廣袤的田野,在一望無垠的山崗,描繪的是農村脫貧致富的甜蜜畫卷;在書聲瑯瑯的課室,在與時俱進的大學,書寫的是堅定不移緊跟黨走的信念!曾經,以絲綢之路和四大發明聞名于世的祖國國;如今,乘坐“科學發展”的“和-諧號”駛入了信息化建設的快車道!歷經風雨,終見彩虹!九十年的蹣跚前行,九十年的風雨兼程,我們沒有理由不為這火紅的事業歌唱;九十年的辛勤澆灌,九十年的滄海桑田,我們沒有理由不為這沉甸甸的事業喝彩!黨旗飄飄,今天我們沐浴在黨的陽光下,深情謳歌黨的輝煌歷程,表達對黨的無盡忠誠和擁護。
值此黨的九十華誕之際,讓我們面對黨旗莊嚴宣誓,大聲喊出:“親愛的黨,我們已經準備好了,時刻接受您的檢閱!曾經一度的想知道黨究竟是什么。
黨——對我來說很神秘,看不見,摸不著。
可是在她的光輝下我覺得滿足、幸福、充滿希望。
我多么想知道她究竟是什么樣的。
于是,我開始踏上了尋找黨的足跡的旅途。
我曾幻想她一定擁有一雙羽翼,護佑著中華十三億的兒女;她一定擁有光環,照亮前面的路;她一定有著天使般的面孔,和藹可親。
曾聽老一輩的人講他們小時候的故事,那段不為人知的屬于他們自己的艱苦青澀的時光。
年輕的我們根本想象不出那段苦日子,甚至有時候還認為是天方夜譚。
玉米、紅薯是早中晚飯的主打歌,飲料則是玉米粥,多種做法的大白菜,可是卻沒有什么油,連鹽都放得很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即使吃得反胃也還是這些。
我突然想起軍訓回來,我曾抱怨,軍訓的飯菜比豬食還難吃,天天都是那些。
但是卻沒有想到,早飯里天天有煮雞蛋,午飯里天天有原來一年才吃幾次的饅頭晚飯里天天是解暑的綠豆粥埃我們的餐桌上多了許多那時沒有的佳肴,我們的衣柜里多了許多那時沒有的衣裝,我們的書包里多了許多那是沒有的書本,我們的腦海里多了許
上一篇:獨寵農門小嬌娘完結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