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名獲獎發言稿怎么寫
張海迪,女,1955年9月生于山東濟南1960年在幼兒園的一次文藝表演中,張海迪突然跌倒,經醫生反復檢查后,診斷為脊髓血管瘤。
10歲前曾動過3次大手術,摘除了6塊椎板,嚴重高位截癱,自第二胸椎以下全部失去知覺。
1970年隨父母下放至西北農村--莘縣十八里堡公社尚樓大隊。
由于當地農村缺醫少藥,農民常受病魔的折磨,為了緩解百姓的痛苦,張海迪自學了針炙,她通過大量動物的解剖,甚至不惜以自己的身體為代價,獲得了豐富的醫學知識和精湛的針灸技術,為百姓帶去了福音。
1979年隨父母遷到莘縣后,張海迪曾有一段時間待業在家。
她閱讀了大量的醫學專著,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病人診治疾病。
同時,她閱讀了大量的中外名著,并自學了外語,為以后的文學翻譯和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81年被分到莘縣廣播局當無線電修理工1983年調至山東聊城地區文聯創作室工作至今。
多年以來,張海迪以保爾?柯察金的英雄形象鼓舞自己,用驚人的毅力忍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同病殘作頑強的斗爭,同時勤奮地學習,忘我地工作。
她自修了小學、中學的主要課程,自學了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翻譯了近20萬字的外文著作和資料。
她還用自學的醫藥知識和針炙技術,為群眾治病達1萬多人次,治好了許多疑難病癥,被群眾譽為“80年代的新雷鋒”,被團中央評為“優秀共青團員”。
張海迪已出版翻譯《海邊診所》、《麗貝在新學校》、《小米勒旅行記》等作品,著有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已在日本、韓國出版。
1994年獲中國作家協會莊重文學獎。
1994年獲全國奮發文明進步圖書獎長篇小說一等獎。
1993年張海迪獲吉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
張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東半島文登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里。
5歲的時候,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覺,生活不能自理。
醫生們一致認為,象這種高位截癱病人,一般很難活過27歲。
在死神的威脅下,張海迪意識到自己的生命也許不會長久了,她為沒有更多的時間工作而難過,更加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用勤奮的學習和工作去延長生命。
她在日記中寫到:“我不能碌碌無為地活著,活著就要學習,就要多為群眾做些事情。
既然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把一切奉獻給人民。
”1970年,她隨帶領知識青年下鄉的父母到莘縣尚樓大隊插隊落戶,看到當地群眾缺醫少藥帶來的痛苦,便萌生了學習醫術解除群眾病痛的念頭。
她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來了醫學書籍、體溫表、聽診器、人體模型和藥物,努力研讀了《針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書。
為了認清內臟,她把小動物的心肺肝腎切開觀察,為了熟悉針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畫上了紅紅藍藍的點兒,在自己的身上練針體會針感。
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終于掌握了一定的醫術,能夠治療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病,在十幾年中,為群眾治病達1萬多人次。
后來,她隨父母遷到縣城居住,一度沒有安排工作。
她從保爾?柯察金和吳運鐸的事跡中受到鼓舞,從高玉寶寫書的經歷中得到啟示,決定走文學創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筆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啟迪人們的心靈。
她讀了許多中外名著,寫日記、讀小說、背詩歌、抄錄華章警句,還在讀書寫作之余練素描、學寫生、臨摹名畫、學會了識簡譜和五線譜,并能用手風琴、琵琶、吉他等樂器彈奏歌曲。
現在她已是山東省文聯的專業創作人員,她的作品《輪椅上的夢》問世,又一次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認準了目標,不管面前橫隔著多少艱難險阻,都要跨越過去,到達成功的彼岸,這便是張海迪的性格。
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來一瓶進口藥,請她幫助翻譯文字說明,看著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張海迪便決心學習英語,掌握更多的知識。
從此,她的墻上、桌上、燈上、鏡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寫上了英語單詞,還給自己規定每天晚上不記10個單詞就不睡覺。
家里來了客人,只要會點英語的,都成了她的老師。
經過
【第7句】:8個年頭的努力,她不僅能夠閱讀英文版的報刊和文學作品,還翻譯了英國長篇小說《海邊診所》,當她把這部書的譯稿交給某出版社的總編時,這位年過半百的老同志感動得流下了熱淚,并熱情地為該書寫了序言:《路,在一個癱瘓姑娘的腳下延伸》。
以后,張海迪又不斷進取,學習了日語、德語和世界語。
海迪還盡力幫助周圍的青年,鼓勵他們熱愛生活、珍惜青春,努力學習為人民服務的本領,為祖國的興旺發達獻出自己的光和熱。
不少青少年在她的輔導下考取了中學、中專和大學,不少迷惘者在與她的接觸中受到啟發和教育變得充實和高尚起來。
張海迪在輪椅上唱出了高昂激越的生命之歌,這支歌的主旋律是:一個人生命的價值在于為祖國富強、人民幸福而勇敢開拓、無私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