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畫彩蛋的習俗是怎樣由來的
百度百科:清代,彩蛋畫已在江蘇、湖南、北京等地流行。
嘉慶、道光年間(1796~1850),蘇州民間有制作螢火蟲燈的習俗,即在鴨蛋殼上粘五色紙,再加以彩繪成魚形,蛋殼上打一小孔,孔內納螢火蟲,在夜間,透過蛋殼,隱約閃爍發光,供兒童嬉玩。
道光、咸豐年間(1821~1861),湖南黃熙在雞蛋殼上用蠅頭隸書小楷淺刻唐太宗《小山賦》。
光緒年間(1875~1908),北京有彩繪京劇臉譜和“十二生肖”的彩蛋在市肆出售。
20世紀40年代以來,彩蛋畫主要產于蘇州,并成為當地傳統的民間工藝品。
1950年,蘇州藝人周公度在傳統彩蛋的基礎上,在鴨蛋殼上彩繪虎丘等名勝風景,設色鮮麗。
虎丘寺僧果巖也參與彩繪,提高了彩蛋畫的藝術水平。
后來,彩蛋畫生產逐漸發展,有50多個花色品種,并銷往國外。
1973年,周公度又創作鏤空彩蛋畫,即在蛋殼上鏤空圖案,與彩繪相互輝映,更豐富了彩蛋畫的藝術。
鬼門大開是什么時候
滿族——滿族 滿族人很早就信奉薩滿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薩滿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鈴,擊鼓起舞,邊禱邊跳。
滿族人重禮節,有一個時期,小輩對老輩是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三天見長輩要請安,五天見長輩要“打千”。
男人打千要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像拾東西一樣;女人打千要扶膝下蹲。
滿族男人留發梳瓣,穿馬蹄袖袍褂,系腰帶;婦女頭頂盤髻,穿寬大直統旗袍,不纏足。
今天,旗袍已經成為典型的東方婦女服飾,風靡全球。
我國的滿族人有一半以上居住在遼寧省,其它散居在吉林、黑龍江、河北等省,以及北京、西安和成都等大城市。
壯族 壯族人喜歡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魚片為佳肴,婦女有嚼檳榔的習慣。
壯族人信仰多神,除祭祀祖先外,最早還膜拜巨石、高山、土地和龍蛇等。
壯族人有歌圩的習俗,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日,大家聚集到山坡上,搭起賽歌臺,參加唱山歌的男女青年們先唱“見面歌”、“迎客歌”。
唱過山歌之后,就開始拋繡球、碰彩蛋、搶花炮等娛樂活動。
大的歌圩有上萬人參加,他們常以唱山歌來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布依族 風俗習慣 建國前,布依族地區還盛行“趕表”習俗。
未婚男女可以利用節日、趕場或外出勞動的機會,聚集在一起對歌,女的看中男的 就把自己事先精心繡好的繡球,拋給對方,如男的同意,即相約到會場不遠的地方,對唱山歌,傾吐愛情。
但在封建制度下,情人們很難結成終身伴侶,建國前締結婚姻須門當戶對,重彩禮。
父母包辦的早婚稱“背帶親”。
布依族有些地區還盛行“轉房”的婚姻制度。
流行“不落夫家”。
或稱“座家”的習俗。
布依族的葬禮在近代實行棺葬,須請巫師開路,有砍牛辦齋超度死者的,謂之“打嘎”。
侗族 風俗習慣 月也”,是這一村群眾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蘆笙或唱歌、唱戲為樂的社交活動。
農閑斗牛,是集體娛樂之一。
屆時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歡聲四起,鑼鼓喧天,鐵炮震動山谷。
有外寨客人途經本寨,則阻之于寨邊,以歌對答,謂之“塞寨門”。
“行歌坐月”又稱“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進行社交和談情說愛的通稱。
北部侗族地區稱為“玩山”,青年男女在勞動之余,三五成群,相約在山坡上對唱情歌。
南部侗族地區稱“走寨”,或稱“走姑娘”,晚上姑娘們結伴在屋里作針線活,客寨男青年攜帶樂器前來伴奏對唱,互相傾訴愛情,深情時男女互相“換記”(送禮物)定情,約為夫妻。
三江縣富祿等地侗族群眾常于夏歷3月3日或2月2日匯集于廣坪上,用一特制火包沖一鐵環騰空而起,降落時,讓大家搶奪,獲得者受重獎,叫做“搶花炮”。
蒙古族民間傳統節日有“白節”、祭敖包、那達慕等。
達斡爾族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特別是青年人之間要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達斡爾族也過中秋節,吃月餅。
藏族“雪頓節” 每年藏歷七月一日,原意為“酸奶宴”,屆時家家都要制作大量的酸奶食用,后來又增加了演藏戲的內容。
雪頓節很多人都要提酥油筒、茶壺、保溫瓶,帶上食品到風景優美的地方飲茶喝酒。
“望果節” 在每年秋收以前,過望果節時要互相宴請并進行各種野餐活動,以迎接秋收。
還要過“沐浴節”、“降冬節”等傳統節日。
毛南族毛南族的節日是農歷五月的廟節,清明節“趕祖先圩”和元宵節“放飛鳥”也是他們獨有的紀念活動。
毛南族的節日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開展唱歌對歌活動。
毛南族民間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龍節。
過分龍節時,家家戶戶都要蒸五色糯米飯和粉蒸肉,有的還要烤香豬。
折回柳枝插在中堂,把五色糯米飯捏成小團團,密密麻麻地粘在柳枝上,以表示果實累累,祈望五谷豐登 德昂族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
如: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節日,都要敬佛。
開門節時有寺廟的村寨要進行“格聽祭”(慶祝豐收,喜嘗新米之意),要從傣歷12月13日開始準備,有舂新米、煮新飯、做年糕等活動,并要選出兩塊年糕送入本寨的公房(專供全寨祭祀用的房屋),次日全寨開祭,要由本寨里的能工巧匠用竹篾做成小房(傣語稱格聽),內裝年糕,由眾人抬著小竹房到寺廟朝拜。
燒白柴這天,各家要殺雞備酒,全寨共聚一餐,各家還要制作各式糯米糕點,用芭蕉葉包好,蒸熟并隨身攜帶相互贈送,相互品嘗各家的風味,新婚夫妻要帶上加糖的年糕到本寨頭人和長輩家中告拜。
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
一般選在春季,屆時要殺豬、殺雞,由祭司畫紙龍,眾人叩拜,然后一起飲酒野餐,醉酒后相互打罵,發泄平時相互之間的不滿。
此間不許別人勸阻,直到雙方斗得精疲力盡為止,第二天再相互道歉 僳僳族人使用自然歷,借助花開、鳥叫等,把一年分成花開月、鳥叫月、燒山月、饑餓月、采集月、收獲月、煮酒月、狩獵月、過年月和蓋房月等10個季節月。
傳統節日主要有年節、收獲節、火把節、中秋節和刀竿節。
急求關于民族風俗文化的論文四篇,每篇2000字左右即可。
。
江西省是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有的仍保留著濃郁的民族傳統風俗.江西為我國畬族的主要分布區之一。
畬族主要分布于貴溪和鉛山等縣山區,有自己獨特的服裝和民族風俗習慣,分布于全南等縣的瑤族,居住在深山老林,擅長打獵,使用本族語言而無本族文字。
江西的居民以漢族為主,但在許多山鄉農村保留著各自的傳統鄉土風情習俗。
南豐縣遍布各鄉、村的民間儺舞,為國內所罕見,鄉人于春節期間頭戴面具、身穿仿樹皮或樹葉狀舞衣,走村串戶“跳儺“(即儺舞),據考為“中國原始舞蹈活化石”,對旅游者吸引力較大。
此外,鄱陽湖畔的漁村風情,貴溪河上漁翁與鷺鷥捕魚、竹排載客以及古越族懸棺葬俗,宜春地區偏僻山鄉的傳統廟會以及物資交流集會,清江縣樟樹鎮的“藥墟”,南昌市西山萬壽宮廟會,進賢縣文港筆市和皮毛市,萍鄉市的煙花節,贛南興國縣的山歌賽會,等等。
招郎是井岡山土籍人傳統婚俗。
招郎即是男嫁女方,既無三查、六禮,也無繁瑣的結婚程序,男女各方亦沒禮物過往,一般各人自理。
婚前訂立合同書 (俗叫合字),寫明以后子女和財產的繼承問題。
解放前女方必須請家族長輩前來商議招贅有關事宜,其中有關條件是男方必須改稱女方姓氏,取個女方的輩份,這樣才可以得到女方家族兄長的認同,獲得本族男人同等待遇。
解放后,新事新辦,廢除了這些不平等的人生權利。
但婚禮一般還是由女方承辦。
并提倡獨女戶家庭男到女方落戶。
贛南自古盛產名茶,廣大茶區和鄉村,向有民歌性質的采茶歌和民舞性質的采茶燈活動。
明代中晚期,在安遠縣九龍山一帶茶區,由采茶歌、采茶燈發展成為采茶戲,其始祖劇目是《九龍山摘茶》。
因此,俗稱“茶燈戲”、“燈子戲”,又因它的角色過去一般是由三人(兩旦一丑或生旦丑)組成,故又稱“三腳戲”、“三角班”,至二十世紀中葉統稱為采茶戲。
儺舞是我國古代長江流域流行的一種舞蹈,舞者戴著各種質樸而夸張的面具,帶有鮮明的巫術色彩,最早是一種祈福和禱告的儀式,后來逐漸發展成為民間舞蹈。
在《論語》、《古今事類全書》和《后漢書禮儀志》等書籍中均有記載。
儺舞在婺源段莘鄉慶源村、秋口鄉長徑村和李坑村一帶頗為盛行. 每當喜慶佳節,為增添歡樂氣氛,希冀美好愿望的實現,人們舞龍燈、采蓮船、挑花燈、打蚌燈,場面熱鬧,喜氣洋洋。
鄱陽湖漁民迎婚嫁娶,別有風韻,迎新娘的漁船彩綢圍篷,山花插滿船舷,彩電置于船頭,鑼鼓,嗩吶一路高奏。
源于歷史的圖騰,在節令時祭儀所跳的儺舞俗稱“跳鬼臉”。
所戴面具如惡魔,變形夸張,色彩鮮明,舞蹈動作簡潔剛勁。
龍舟競渡,激人情懷;茶藝表演,沁人心脾;自行車登山賽,心潮迭起. 自古南昌人喜歡四季釣魚,四季下釣,叫做四季得鮮。
民間普遍有春釣鯽魚,夏釣草魚,秋釣鳊魚的習慣。
據傳古時的南昌,家家有網,戶戶有鉤,老少皆喜歡在垂柳掩映的湖中垂釣。
“萬家燈火舞,漁船釣不收”。
便是當時悠悠垂釣的寫照。
千百年來,南昌人們的釣魚習俗被沿襲至今。
今天的南昌,江邊湖汊到處可見垂釣者的身影。
他們之中不僅有年過花甲老翁,也有著迷的青年人,甚至還有婦女。
“釣魚之樂不在魚,而在治心遣興也。
”現在南昌市成立了不同層次的釣魚協會并且經常辦別開生面的釣魚比賽。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主要聚居在廣西、云南省文山,廣東連山、貴州從江、湖南江華等地也有分布。
人口1700余萬(2005年)。
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分南北兩大方言。
南宋時,曾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出“土俗字”,但使用范圍不廣,多使用漢字。
1955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
1957年11月,由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召開的政務院第63次全體會議批準了《壯文方案》,結束了壯族人民沒有自己合法文字的歷史。
在集中本民族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技藝的基礎上,壯族人民創造了壯戲。
銅鼓是壯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間樂器。
用壯錦工藝織成的披肩 飾品。
壯錦主要產自廣西,是壯族民間流傳下來的一種獨特的織錦藝術,已有一千年的發展史,與南京的云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并稱“中國四大名錦”。
壯族在宋代史籍中稱為“撞”、“僮”、“(彳+童)”。
解放后稱“僮”。
1965年10月12日,經廣西僮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報請國務院批準,改族名為“壯族”。
壯族人民曾多次發動反封建、反壓迫的農民起義,廣西桂平金田村是太平天國的發生地。
1929年12月到1932年,在廣西建立的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為中國革命作出貢獻。
壯族人忌諱農歷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里串門。
壯族以農業為主,馳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壯族地區素負盛名的特產。
甘蔗產量居全國首位。
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
>>>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中的長者和新客尤其熱情。
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后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后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飯。
路遇老人,男的要稱“公公”,女的則稱“奶奶”或老太太;路遇客人或負重者,要主動讓路,若遇負重的長者同行,要主動幫助其代負并送到分手處。
壯族姑娘的繡球 解放后,1952年12月9日在廣西的西半部建立桂西壯族自治區,1956年春改為自治州。
1958年3月5日建立以原廣西省地區為范圍的廣西壯族自治區。
1958年4月1日建立云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1962年9月26日建立廣東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日常食俗 多數地區的壯族習慣于日食三餐,有少數地區的壯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間加一小餐。
早、中餐比較簡單,一般吃稀飯,晚餐為正餐,多吃干飯,菜肴也較為豐富。
大米、玉米是壯族地區盛產的糧食,自然成為他們的主食。
制作方法多種多樣,比如大米有秈米、粳米、糯米等品種。
平時用于做飯、煮粥,也常蒸成米粉(類似面條,有湯食、炒食之分)食用,味道鮮美可口。
粳米、糯米還可泡成甜米酒即醪糟(方法與漢族同)。
營養豐富,在冬天常吃,能起御寒滋補作用。
糯米常用做糍粑、粽子、五色糯米飯等,是壯族節慶的必備食品。
玉米也有機玉米與糯玉米之別,機玉米用于熬粥,有時也煎成玉米餅。
玉米粥乃山里壯族人最常吃的。
有些地方還有吃南瓜粥的習慣,即先將瓜熬爛,加玉米面煮熟即可。
糯玉米磨成面后,可做糯玉米粑,或捏成雞蛋大小的面團(內可包有糖、芝麻、花生等餡料),再用水煮熟,與其清湯同吃,相當于漢族元宵、色味俱美。
甜食是壯族食俗中的又一特色。
糍粑、五色飯、水晶包(一種以肥肉丁加白糖為餡的包子)等均要用糖,連玉米粥也往往加上糖。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葉、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藍、蕹菜、蘿卜、苦麻菜,甚至豆葉、紅薯葉、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為菜。
以水煮最為常見,也有腌菜的習慣,腌成酸菜、酸筍、咸蘿卜、大頭菜等。
快出鍋時加入豬油、食鹽、蔥花。
壯族對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豬肉、牛肉、羊肉、雞、鴨、鵝等,有些地區還酷愛吃狗肉。
豬肉也是整塊先煮,后切成一手見方肉塊,回鍋加調料即成。
壯族人習慣將新鮮的雞、鴨、魚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熱鍋中稍煸炒后即出鍋,可以保持菜的鮮味。
壯族自家還釀制米酒、紅薯酒和木薯酒,度數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過節和待客的主要飲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雞膽稱為雞膽酒,配以雞雜稱為雞雜酒,配以豬肝稱為豬肝酒。
飲雞雜酒和豬肝酒時要一飲而盡,留在嘴里的雞雜、豬肝則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當菜。
“三月三”歌圩 節慶、禮儀食俗 壯族最隆重的節日莫過于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三月三、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幾乎每個月都要過節。
過春節一般在臘月二十三過送灶節后便開始著手準備,要把房子打掃得窗明幾凈,二十七宰年豬,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糍粑。
除夕晚,在豐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雞,家家必有。
壯族人認為,沒有雞不算過年。
年初一喝糯米甜酒、吃湯圓(一種不帶餡的元宵,煮時水里放糖),初二以后方能走親訪友,相互拜年,互贈的食品中有糍粑、粽子、米花糖等,一直延續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個春節才算結束。
三月三按過去的習俗為上墳掃墓的日子,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派人攜帶五色糯米飯、彩蛋等到先祖墳頭去祭祀、清掃墓地,并由長者宣講祖傳家史、族規,共進野餐。
還有的對唱山歌,熱鬧非凡。
1940年后,這一傳統已逐步發展到有組織的賽歌會,氣氛更加隆重、熱烈。
其他節日食俗也都各有講究,各具特色,比如中元吃鴨、端午吃粽、重陽吃粑等等。
壯族的粽子分為包米粽(用浸泡后的糯米包扎)和包糕粽(經浸好的糯米水磨成漿和過濾成“糕”后再包扎。
“包菜”也稱“包生飯”,是三月三、四月八(牛魂節)許多壯族地區人們愛吃的節日食品。
其方法新鮮別致,即用“包生菜”的寬嫩葉包上一小口飯,放入口中嚼吃。
頗有獨特風味。
壯族歌舞 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過去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作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
不管遠親近鄰來家做客,都要以禮相迎,熱情接待。
平時即有相互做客的習慣,比如一家殺豬,必定請全村各戶每家來一人,共吃一餐。
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方顯隆重。
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
兩人從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飲,眼睛真誠地望著對方。
婚喪嫁娶、蓋房造屋,以及小孩滿月、周歲等紅白喜事,都要置席痛飲。
一般要有扣肉、米粉肉、清煮白肉塊、豬肝、白斬雞、烤乳豬、豆腐圓、油炸蓉(用油豆腐加工而成)、筍片、魚生等8或10道菜。
實行男女分席,但一般不排座次,不論輩分大小,均可同桌。
并且按規矩,即便是吃奶的嬰兒,凡入席即算一座,有其一份菜,由家長代為收存,用干凈的闊葉片包好帶回家,意為平等相待。
每次夾菜,都由一席之主先夾最好的送到客人碗碟里,然后其他人才能下筷。
壯族喪葬酒席多為素菜,只有出殯以后才能吃葷。
祭祀食俗 壯族過去信仰多神,崇拜自然,認為萬物有靈,如果村寨中有一棵參天大樹,往往被視為全村的保護神而加以崇拜,誰家有人病重必定要到樹前燒香焚紙,祈求保佑;村后有個懸崖龍洞也被認為是顯靈圣地或鬼神棲息之所,而常去焚香超度,祭鬼消災。
更多的是祭土地神,壯族地區幾乎每個村寨都在離村不遠的山腳下立一土地廟,每逢過節或是平時殺豬,都要以整煮豬頭去那里超度一番,若做烤豬則抬著整豬前去敬祭。
家神更是每節必祭,擺上酒、肉、整雞等供品,祭罷方能食用。
一年之中最大的祭祀活動是農歷七月十五日的中元節。
過中元節時,家家都要殺雞宰鴨,蒸五色糯米飯,祭祖、祭鬼神,以求免除災禍。
牛魂節祭牛魂,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有的地方固定于農歷四月初八進行。
這天,各家都帶著一籃五色糯米飯和一束鮮草,到牛欄旁祭牛魂,然后把一半食品及鮮草給耕牛吃。
過去,桂西南一帶壯族要在霜降節殺雞宰鵝,做糍粑,蒸糯米飯,聚集在玉音廟宇供祭。
相傳霜降節是紀念反抗外來侵略的英雄的節日,已有360多年的歷史。
典型食品 壯族有許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馬腳桿,云南文山地區壯族特有食品,用糯米加臘肉絲及其他調料制作而成,形壯如馬腳得名;魚生,過去是壯族節日或待客的上肴;烤乳豬,壯族名菜,用小豬烤制而成;五色糯米飯,也稱花糯米飯、五彩糯米飯,用優質糯米和各種植物色素或食用色素蒸制而成,是壯(瑤)族傳統節令食品,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每逢節日,親朋之間都要相互贈送五色糯米飯,以表示盛情和敬意,祝福吉祥如意,愉快幸福, 成品并具有清熱解毒、健胃強身的功效;寧明壯粽,壯族春節特制傳統食品,是用糯米、豬肉等煮制成的一種大粽粑,以廣西寧明一帶的粽粑最具特色,故名,居住在廣西西靖西岳圩、湖潤一帶的壯族,每逢春節也有吃這種大粽粑之習,當地稱“風莫飯”。
相傳吃風莫飯之習,始于北宋,常在春節前幾天開始制作。
做好的寧明壯粽年初一時用以祭祀祖先;狀元柴把,用鹵熟的鴨肉等經韭菜捆扎而成。
白切狗肉,廣西壯族名菜,用狗肉煮熟拌以佐料而成,朋友聚會,有時僅憑此一菜猜拳敘飲,故有戲稱:“獨腳菜”(壯族有吃狗肉的習慣);壯家酥雞,廣西中部地區壯族傳統名菜,以雞為主要原料,經炸后再加工而成,是壯家逢年過節常備菜式,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清燉破臉狗,云南壯族傳統名菜,用破臉狗肉放入砂鍋內隔水燉熟而成。
(破臉狗:又名圍子、花白臉,全身毛以黑白兩色組成,頭部黑白紋路突出,故名破臉狗,屬山中小野獸);⑩龍泵三夾,廣西西北部地區壯族傳統名菜,壯族有用豬小腸釀進豬血制成的食品稱“豬龍泵”;用豬龍泵配上豬肝、豬粉腸制成冷盆菜,食用時各拈一塊共三件,夾在一起吃,因而得名。
已有300多年歷史,是當地辦喜慶筵宴的壓席菜。
此外還有豆腐肴,廣西河池地區壯族流行菜,也是仫佬族、毛南族的風味菜。
壯族的居住 干欄式的建筑,這種“干欄”建筑不單是我國南方許多民族普遍傳統居住的一種建筑,在南太平洋不少國家也有。
“干欄”是什么意思呢?用壯族語言來翻譯,“干”是“上面”的意思,“欄”是“房屋”的意思,連接起來就是“上面的房子”。
這種意思與文獻記載:“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欄”,“人棲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相符合。
(參考黃現璠著《壯族通史》 ) 壯族的節日 蛙圖騰與螞節 同許多民族一樣,壯族也曾普遍存在過圖騰崇拜。
其圖騰物像種類很多,如太陽、月亮、星星、雷電、鱷魚、蛇、犬、牛、虎及榕樹、竹、木棉等。
蛙類也是其中之一。
蛙最早是壯族先民甌部落的圖騰,春秋戰國時代,在西甌人中已占據保護神的地位。
直到近現代,一些地方的壯族人對蛙仍然敬若神明,認為它是雷王公子,被作為天使派到人間來的。
所以壯族先民鑄造的銅鼓鼓面上常有蛙的立體雕塑,東蘭、巴馬、天峨、鳳山等地還保留有祀蛙的“螞節”。
北流型六蛙銅鼓 “螞節”也稱“青蛙節”、“敬蛙節”、“蛙婆節”等。
“螞”為方言,即“青蛙”。
節期在農歷的正月。
正月初一一大早,人們便奔赴田野,拔草翻石,四處尋找冬眠的螞,第一個找到者被尊為“螞郎”(即天女之婿),并成為節日的首領。
人們把螞拐接回村,裝入“寶棺”(即竹筒),放入花樓(彩色紙轎),送往螞亭(涼亭)。
從這一天開始至正月二十五左右,白天由孩子們抬著花樓寶棺,游村串戶,唱古老的《螞歌》。
晚上全村男女老少聚集涼亭為螞守靈。
人們敲起銅鼓,歡歌勁舞。
從二十五日起,各村先后葬螞。
在埋葬螞前,還要打開上一年的螞寶棺驗看。
如果尸骨呈黑色或灰色,便認為這是年景不佳的征兆,人們立即焚香叩頭,祈求新螞上天后務必多多關照。
而若呈金黃色,則是風調雨順的吉兆,頓時,歡聲雷動,銅鼓、地炮齊鳴。
在歡樂的氣氛中,人們將新螞拐安葬。
之后,螞郎要邀請各家的長者一起聚會,歡慶螞順利上天。
晚上,全村人還要通宵達旦地歌舞狂歡,共慶螞節的結束。
六郎節 文山州境內壯族的六月節(農歷6月初一。
因地域不同,有的地方是過農歷7月初一)又叫過小年,亦有“六郎節”、“七郎節”的不同稱謂。
是境內壯族儂支系一年一度最為隆重的節日。
節日期間,三天不做任何農活(和春節一樣),村村寨寨、家家戶戶宰牛殺雞、染五色糯飯,進行祭祀活動,極為熱鬧、歡快。
屆時,一般按族規規定,酒肉飯菜備辦就緒之后,先由寨主在村頭祭獻壯族首領儂智高,爾后各家各戶可在門前擺上竹榻祭獻、祈祝禱。
這天晚上,還要舉行掃除“楊鬼”的活動。
以村為單位,殺雞、豬、鴨、狗和用谷草捆成形形色色的魔鬼,敲鑼打鼓,由“仆摩”念咒語進行驅趕。
在某些壯族村寨還舉行隆重的體育運動,如:搶花炮、打籃球、賽馬等等。
在這一天,壯族婦女染五色糯飯,互相比較所染的顏色,看誰的顏色最鮮艷。
第二天以后還要將自己所染的五色飯背到娘家拜年,其表達的意思和春節差不多。
隴端節 富寧壯族農歷一至四月間的隴端節又叫隴端街,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
”相傳隴端節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起源于對壯族英雄儂智高的紀念活動。
節日期間,人們盛裝歌舞,熱鬧非凡,一臺臺壯戲連日連夜地表演,白天演武戲,夜里演文戲,俗話說:無戲不隴端。
除了看戲對歌,年輕人在節日里異常活躍,他們通過對歌跳舞互相認識,加深情誼,并根據才貌人品等的比試,推薦本年度最佳“風流人”,所以,隴端節又被稱為“趕風流歌會”。
高山族是臺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高山族民族來源是多源性的,但主要來自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
自漢族居民移居臺灣后,原住民族分化為兩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與漢族融合,稱為平埔人,另一部分仍定居于山區,受漢族影響較少,至今保留著原住民族語言、風俗、習慣等特點,現在所說的高山族,一般指這一部分少數民族。
大多分布在中央山脈和東南部的島嶼上,少數散居在福建、上海、北京、武漢等地。
高山族有自己的語言,沒有自己的文字。
居住在臺灣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他們口頭文學很豐富,有神話、傳說和民歌等。
高山族人大多數從事農業,少數捕魚、狩獵。
有雕刻和編織等手工藝。
習俗 婦女懷孕后忌用刀斧,忌食猿肉、山貓肉、穿山甲肉和并蒂果實等;婦女用的織布機男人不能隨便摸弄。
在歡慶的日子里常用一種木質的、雕刻精美的連杯,兩人抱肩共飲,以表示親密無間,如有客至,必定要殺雞相待。
宴客時先把雞腿留下來,待客人離去時讓他們帶在路上吃,意為吃了雞大腿,走路更有氣力。
婚俗 婚慶時,將小米磨成粉,加水攪糊,包入魚蝦(蝦露出尾巴),捏成雞蛋大小的團,置于沸水鍋中燒,熟后撈出食用慶祝。
食俗 以稻米為日常主食,輔以薯類和雜糧。
在主食的制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米煮成飯,或將糯米、玉米面蒸成糕與糍粑。
高山族蔬菜來源比較廣泛,大部分靠種植,少量依靠采集。
常見的有南瓜、韭菜、蘿卜、白菜、土豆、豆類、辣椒、姜和各種山筍野菜。
高山族普遍愛食用生姜,有的直接用姜蘸鹽當菜;有的用鹽加辣椒腌制。
肉類的來源主要靠飼養的豬、牛、雞,在很多地區捕魚和狩獵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種補充,特別是居住在山林里的高山族,捕獲的獵物幾乎是日常肉類的主要來源。
高山族過去一般不喝開水,亦無飲茶的習慣。
泰雅人喜用生姜或辣椒泡的涼水做為飲料。
據說此種飲料有治腹痛的功能。
過去上山狩獵時,還有飲獸血之習。
不論男女都嗜酒,一般都是飲用自家釀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
節慶 高山族性格豪放,喜在節日或喜慶的日子里舉行宴請和歌舞集會。
每逢節日,都要殺豬、宰老牛,置酒擺宴。
高山族節日宴客最富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用各種糯米制作的糕和糍粑。
不僅可作節日期間的點心,還可作為祭祀的供品。
也將糯米做成飯招待客人。
高山族各族的祭祀活動很多,諸如:祖靈祭、谷神祭、山神祭、獵神祭、結婚祭、豐收祭等種種,以五年祭最為隆重。
屆時除擺酒席供品外,還伴以各種文體活動。
婚禮及宴請的場面十分豐盛和壯觀,尤其要準備大量的酒,屆時參加者都要豪飲,并有不醉不散的習俗。
“豐收祭”這天,族人自帶一缸酒到場,圍著篝火,邊跳舞、邊吃邊飲酒,慶賀一年的勞動收獲,每年舉辦一次。
身體毀飾 過去在高山族各支系中普遍存在著身體毀飾的習俗,如拔毛、鑿齒、穿耳、束腹、紋身等。
40年代中期以后,這些習俗逐漸趨于衰退,但其殘余影響還在。
拔毛,指的是拔除體毛,有的支系是男性拔除,有的是女性拔除,有的是男女皆拔。
男性用竹片夾子拔,女性以細麻線絞拔,有的甚至以火炭燎燒,并不覺得痛苦。
鑿齒,是在十二歲至十六歲時,拔掉左右兩個門牙或兩個犬齒。
有的直接用小鐵棒抵在牙上用石頭敲掉欲拔之牙。
有些無拔牙缺齒習俗的支系,愿將牙齒染成黑色,以黑齒為美。
穿耳,尤以排灣人與阿美人的男子最為突出。
他們耳垂穿孔較大,一般用鉛盤,貝殼和竹管做耳飾,并將琉璃珠用絲線連在雕有花紋的竹管一端,結扎在腦后的頭發上,來防止擺動掉落。
束腹,是一些支系男子的特殊習俗。
束腹帶是用厚竹片彎成的,兩端鉆孔,穿麻繩以勒緊,勒扣在后腰。
從十二三歲起直到五六十歲停止,晝夜都緊束在腰腹,以使胸部和腿部肌肉發達健康。
紋身,各支系具體情況不同,有的男紋女不紋,有的女紋男不紋。
有的以紋身為美飾,有的以紋身為勇武的象征。
受原始宗教的影響,認為紋身可以得到祖先靈魂的保佑,去災免禍。
除紋身外,還有紋面的。
無論以什么方式毀飾身體,其共同的目的都是為了美觀、勇武、聯姻、紀功、尊貴。
西藏是以藏民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區。
藏民族有一些獨特的風俗習慣,進藏游客應尊重。
獻哈達是藏民族最普遍也是最隆重的一種禮節。
當好客的藏族主人向客人敬獻哈達時,客人應躬腰接受;走進普通藏民的家,切記不可用腳踩門檻;要稱呼人名時,一般在名字后面加“啦”字,以示對對方的敬重、親切。
主人如請就坐,可盤腿而坐,切勿伸直雙腿,腳底向人。
此外,不能隨便用手去撫摸藏族人的頭頂。
三口一杯是藏民族在會客時最主要的一種禮節。
三口一杯的程序大概為這樣:客人先用右手無名指沾點酒,向空中、半空、地上彈三下,以示敬天、地和祖先(或者敬佛法僧三寶),然后小喝一口,主人會把杯子倒滿,再喝一口,主人又會把杯子倒滿,這樣喝完三次,最后把杯子中的酒喝完。
在西藏,馬肉、驢肉和狗肉是從來不吃的。
有些地方的藏民連魚肉都不吃。
因為藏族人認為狗和馬是通人性的,是不能吃的;而驢被視為一種很不干凈的東西,也不會食用。
所以,在西藏千萬不能提起吃驢肉、狗肉等事情。
西藏主要的旅游景點是寺廟。
目前,西藏對游客開放的很多寺廟都是藏傳佛教寺廟,藏民族普遍信仰藏傳佛教。
所以,在轉經時一定要按順時針方向行走,切不可逆時針方向行走。
很多藏族老者在轉經的時候,身后會跟著一些掛著紅綢子的羊,這種羊被稱做“放生羊”,不可對這些羊進行騷擾。
同時,在寺廟佛殿之內,不可大聲喧嘩和隨意觸摸佛像,在沒有允許的情況下,更不能在佛殿內錄像、照相等。
藏族人伸舌頭是一種謙遜和尊重對方的行為,而不是對他人不敬。
雙手合十表示對客人的祝福
從前有兩只小白兔 ,一只叫我愛你 ,一只叫我不愛你 ,一天, 我不愛你出了門 ,剩下了誰
如果有人真心對你說這句話,你就嫁(娶)了吧我愛你唄我不知道腦筋急轉彎的答案是不是這樣的
手機qq彩蛋詞語大全
么么噠,生日快樂,恭喜你,我也愛你,清明時節雨紛紛,兩只老虎跑得快,早生貴子,屌爆了,保重 世界杯
基督教 對清明節祭祀的看法
基督徒可以去掃墓,但不會對墓碑磕頭燒香或者燒紙錢。
可以獻上一束鮮花,效法我們的先祖的善行、紀念先祖的恩德,舉行感恩禮拜,述說他們的恩德、繼承先祖的良愿,這是基督徒可盡的孝道等等,現在不也正是提倡文明祭掃么
大喬靚 諸圣日是紀念所有為信仰而殉道的圣徒的。
諸圣節又稱為萬靈節或者諸圣瞻禮”,為紀念殉道的圣者,以及紀念所有得救的圣徒。
這是天主教的節日之一。
“是要效法諸圣芳表,努力克勝三仇,偕同諸圣,榮享永福。
”這一節日雖然信徒會掃墓追思先人其也是一個傳統的節日,其意義并不僅限與此與清明節有所不同,其中更是顯示弘揚基督的愛也是歌頌諸圣英烈、效法他們的芳表,遵循基督的教導。
就好象現在有很多人不知道復活節的意義,只知道有彩蛋和兔子。
現在亦有很多國人也過圣誕節。
上一篇:請你對祥子的遭遇寫幾句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