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六月六,貓兒狗兒同洗浴】(諺)六月六:農歷六月初六。舊時民間習俗,每逢六月六,要給貓狗洗浴,謂此時洗浴,可免生跳蚤和虱子。 也作六月六,貓狗浴。 六月六,家家貓犬水中浴。
【第2句】:我吃飯前總不愛洗手,爸爸說:“吃的干凈,少生疾病。機器不擦要生銹,人不衛(wèi)生要短壽。應該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才對。”(重慶·榮昌)
【第3句】:【前人種樹,后人歇涼】釋義:比喻前人為后人造福。例句:小炮彈咯略笑起來:“說你農民意識,多想不開。莊稼熟了,終歸有人收、有人吃就行了。你操那個心千什么?古語說:‘前人種樹,后人歇涼’,咱們是專管開荒下種的。”
【第4句】:【自己的耳朵——看不見】(歇)指事情明擺在那里,卻沒有看見。
【第5句】:【蝎蝎螫螫老婆漢像】(慣)螫(shi):蜂、蝎等用毒刺刺人。蝎蝎螫螫:指在小事上過分留意。形容人畏畏縮縮、膽小怕事,雖是男人,卻一副婆婆媽媽的樣子。
【第6句】:【好漢做事好漢當】(諺)指好漢敢做敢為,更敢承擔責任。 也作好漢做事,一人承當。 好漢做事,敢做敢當。 漢子做事漢子當。
【第7句】:【丑八怪】“丑八怪”這一俗語形容某人長相丑陋。說起丑陋,人們就聯想到豬八戒。其實這個詞原來并不是指相貌的,它源自“揚州八怪”。 “揚州八怪”指的是趣味相投畫風相似的一批人,“揚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畫家,說法不盡一致。有人說是八個,有人說不止八個,所指人物也不盡相同。據各種著述記載,計有十五人之多。其中李玉芬《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是記載“八怪”較早而又最全的,所以一般人還是以清末李玉芬所提出來的八人為準,即汪土慎、鄭燮、高翔、金農、李鱔、黃慎、李方膺,羅聘。八怪中尤以鄭燮、金農、汪士慎最為有名。這些人在當時所謂正統(tǒng)畫派眼里一是做人不合時宜.我行我素。二是作畫我從我法,推陳出新,標新立異。所以被蔑稱為“丑八怪”。然而,他們的怪異又人情人理,很被廣大百姓喜愛,因此,一方面被主流畫家和上層社會所攻擊、所不容,一方面又深受大眾喜愛,名氣大振。特別是鄭燮(鄭板橋),愛民如子,他有詩句為證:“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占聲。” 后來被人們喜愛的“揚州八怪”竟然演變出“丑八怪”一詞,簡直是對揚州八怪的褻讀。不過,人們把這種藝術上的怪異當做相貌了,與揚州八怪已無干系,約定俗成,就流傳開了。
【第8句】:【一腳踩不死個螞蟻】(慣)形容人走路慢悠悠的。
【第9句】:【身上有屎狗跟蹤】人有弱點,被壞人利用。韓志君等《古 船·女人和網》:“得了吧!自個兒臉丑,別怨鏡子。要不是 你身上有屎,狗會跟著你?”
【第10句】:【橫挑鼻子豎挑眼】釋義:挑:挑剔,找毛病。比喻百般挑剔。例句:這樣一來,冷鐵冰的很多行為,都不受胡區(qū)干的喜歡,他覺著有冷鐵冰這么個說直理又認死理、橫挑鼻子豎挑眼的人,給工作帶來許多麻煩。
【第11句】:【上賊船】(慣)1指受人蒙蔽,上了當。2比喻自愿加入壞人的團伙,一起干壞事。
【第12句】:紙上畫大炮——打不響
【第13句】:柳樹花兒落地——不動聲響
【第14句】:【吃得筵席打得柴】釋義:筵席:酒席。即能在宴席上做客,也能去深山打柴。比喻既能享受,也吃得起苦,能上能下。例句:開門七事:吃得筵席打得柴,言窮達因時者也。
【第15句】:【家將敗,出妖怪】(諺)指家庭將要衰敗時,往往會出現離奇古怪的事。也指國家將耍衰敗時,往往會出現非常怪異的人事現象。
【第16句】:【門外漢】“門外漢”即外行人,不論男女。“門外漢”的直接出處來源于僧人之口。唐代僧人慧能寫的《壇經·自序品一》云:“祖日:汝作此偈闡釋佛教道理的詩句),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到門內。”到了宋代,才有完整的“門外漢”一詞。蘇東坡仕途坎坷,遂篤信佛教,多與僧人交友。有僧人對他加以評論。《五登會元》卷六:證悟法師與庵元禪師二人評論蘇被的佛學修養(yǎng)。證悟認為蘇東坡很有修養(yǎng),庵元的評價卻是“尚未見路.……是門外漢耳。”由此可見,蘇東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門外漢”。后來,“門外漢”泛指外行和對某種業(yè)務技能所知甚少的人。
【第17句】:【黃昏不得睡,五更不得眠】起早睡晚,忙碌。明代《西游 記》:“越不停當!但說要了田,就要養(yǎng)馬當差,納糧辦草,黃 昏不得睡,五更不得眠。好倒弄殺人也!”
【第18句】:【春忙夏忙,繡女下床】(諺)春忙:春耕春種大忙時節(jié)。夏忙:夏收夏管大忙時節(jié)。指在農業(yè)生產的大忙季節(jié)里,繡花的閨女也要走出閨房參加勞動。
【第19句】:鬧區(qū)做買賣——生意興隆
【第20句】:飛機上擺手——高招
【第21句】:兩口子的賬一算不清
【第22句】:【閻王】在民間傳說中,閻王是陰間最大的官,閻王主管著人間的生死簿,并負責對死者的審判。閻王源于佛教。在許多佛經中,的確都可以見到關于閻王的記載。在佛教傳人之前的中國,盡管已有了人死之后下黃泉的說法,但卻沒有閻王的概念。佛教初人中國時,土生土長的道教對其排斥得十分強烈,但到了魏晉時代,講佛學的引用了老莊,講老莊的引用了佛經,二者相互借鑒。道教典籍也日益完備,在許多方面都取材于佛教,“地獄”即“閻王”的觀念也被道教接納并運用,“地獄”、“閻王”從而本土化。閻王是由人類編造演繹出的神話人物,有關他的故事令人感到陰森恐怖,卻豐富了人類的想象,并成為許多人膜拜的偶像,令人敬畏。文學作品塑造的閻王有兩重性,一是那些平日作威作福,缺少仁義,殘害百姓的人為閻王。一是用來比喻鐵面無私,為民請命的好官。如《宋史·包拯傳》日:“關節(jié)不到,有閻羅包老。”
【第23句】:閻王爺講故事——鬼話連篇
【第24句】:【自搭梯子自下臺】(慣)比喻給自己找借口擺脫窘境。
【第25句】:【兩把鑰匙掛在脖子下——開心又開心】(歇)開心:本指打開心房,轉指高興。形容非常高興。
【第26句】: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第27句】:【獨子得惜】(諺)獨子:獨生兒子。 指獨生子特別容易得到父母的寵惜溺愛。
【第28句】:媽媽夸我普通話講得標準,寫文章有條理,我也喜滋滋地說:“常說口里順,常寫手不笨,這是我勤奮的結果。”(廣東·龍門)
【第29句】:【黃道吉日】“黃道吉日”一詞,《現代漢語詞典》作了這樣的解釋:“迷信的人認為宜于辦事的好日子。其實,“黃道”原是個科學術語,是天文學上對太陽直射地球而在地球上形成的軌跡的特稱,它對天體氣候的變化,人體感官的功能都有一定影響。充分利用這些因素,對航天、航海、軍事、農業(yè)等方面都有顯著作用。所謂“吉日”,是根據黃道上六大星辰的運行來確定的。這六大星辰是:青龍、明堂、金匱,天德、玉堂和司命。此六大星辰,得之為吉,不得為次,悖之為兇。星相學家就是根據這些星辰的運行,來推算天氣、潮汐、地質及其對人體生理、心理影響,并以此來判定吉兇的。天體運行,本循自然規(guī)律。但經星相學家以此判定吉兇,人為制造了神秘面紗,變成了迷信。帶黃道吉日的舊黃歷,處處暗藏吉兇,步步設防,使人們無所適從。實踐證明,按黃道吉日行事,吉兇不定。如1941年12月8日,是個罕見的“黃道吉日”,是經過日本星相家精心選擇的,而這一天,處在西半球的美國日歷卻是12月7日,此乃兇煞之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成功,美國損失慘重。而1986年9月20日漢城亞運會就沒有那么靈驗,開幕式那天,是根據多年氣象資料選定的“黃道吉日”,可漢城開幕式會場大雨如注,影響了人們的情緒,晦氣籠罩著漢城。這個黃道吉日沒有選好。那么,是不是黃道吉日一點作用也沒有呢?那倒不是。生活中人們習慣辦事選擇黃道吉日,如喜慶之日、結婚聘女、修房蓋屋等,選個黃道吉日,人們此舉為圖個吉利,心理得到寬慰,心情舒暢,有利于喜事辦好,進展順利。
【第30句】:【打春】為什么把“立春”叫“打春”?據傳,自從神農氏嘗百草分五谷,開始了農業(yè),前三皇后五帝都很重視,到周朝的時候,把務農的事提到朝議上,一面制歷,一面責令地方官每年要舉行迎春儀式。立春的前一天,地方官員來到郊外,聚集鄉(xiāng)民,設上供桌,燒香磕頭,在供桌前做一個土牛,讓扮作“勾芒神”的人舉鞭打土牛,把這土牛稱作“春牛”,意思是打去春牛的懶惰,迎來一年的豐收。后來出現了打紙牛,用紙糊條牛,里面裝著五谷,就把這紙牛叫春牛,仍舊在立春前一天,叫“勾芒神”打紙牛,牛倒了,紙爛了,五谷四下流,象征打出了一年的五谷豐登。后來,據說一個清廉的大官犯了罪,把他貶下去做小官。上任那天,正是迎春的日子,他看到地方官在郊外聚眾舉行迎春儀式,鞭打紙牛,覺得可笑,提筆寫了《春牛榜子》詩半首:“不得職田譏欲死,兒儂何事打春牛?” 他上任后,不再做那種可笑的事了,真心地關心起農事來。來年他把迎春儀式移在了立春那天,不再糊紙牛,搬來了犁子,拉來了黃牛,立春時刻到來時,他迎天扯了個大響鞭,牛走了,犁動了,春耕開始了。他的改革措施得到百姓的擁護。他回到衙里,有了詩興,提起筆來,在上年寫的《春牛榜子》下邊又添了兩句:“歲首常思盤中餐,脆鞭一響打出春。” 就從這兒開始,人們把立春那天叫“打春”。雖然現在不再舉行迎春儀式了,可是,“迎春”、“打春”的叫法依然如故。
【第31句】:清水拌石子——合不攏
【第32句】:爸爸領了稿費,買了一口新樣式的飯鍋。媽媽看了看很高興,笑容滿面地說:“當家人置當家貨,浪蕩人講的是吃喝。”(河南·新蔡)
【第33句】:【人來投主,鳥來投林】見“鳥來投林,人來投主”。
【第34句】:【 金剛怒目,不如菩薩低眉】謂發(fā)脾氣吵架,不如好說好道 解決問題。羅旋《南國烽煙》:“金剛怒目,不如菩薩低眉,我 們有的先生逞兇使蠻,不擇手段,實在愚蠢之至!”
【第35句】:媽媽去洛陽給我買了一件款式不錯的短袖襯衫,我急忙穿上讓奶奶看。奶奶看著我笑得合不攏嘴:“人稱衣裳,馬靠鞍;一是長相,二是穿。我孫子穿上這件衣服,真是越看越帥氣!”(河南·盂津)
【第36句】:【虎死皮還在】釋義:比喻雖然垮臺,威風還在。例句:諾阿浦木梭,“虎死皮還在”,怎么這樣說,不說以前你們有過部落聯盟,現在單說你們的親戚關系,你想想,你的三家親戚垮了,你阿侯家會有好結果?
【第37句】:玻璃菩薩——神明
【第38句】:【有錢常記無錢日】(諺)指有錢時必須常常記取沒錢時的困苦,只有如此,才能厲行節(jié)約,才能保持人在清貧中的種種美德。
【第39句】:鳥過拉弓——錯過時機
【第40句】:地球繞著太陽轉——周而復始:東方不亮西方亮
【第41句】:重打鼓來重開張——從頭來
【第42句】:吃中午飯了,我一看還是面條,就說:“不愛吃面條,我不吃。”媽媽說:“想吃啥?我給你做。”爸爸在一旁生氣了,說:“不吃偏食,身體結實;挑飯揀菜,身體變壞。”(河南·鄢陵)
【第43句】:【繡花枕頭一肚子草】外表好看,其實是個草包。借指沒有 真才實學。成語:虛有其表。類似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從維熙《大墻下的紅玉蘭》:“他雖有秀才之相,實無一點才 情,屬于繡花枕頭一肚子草的類型。”
【第44句】:【千年紙墨會說話】釋義:紙墨:指文據契約。指文據契約時間再長也能作為憑證。例句:他一想,“不成,賬上還欠支了四斗米,千年紙墨會說話,還得寫個文約落住一筆。”又一想:“空口無憑,有字據為證,你不識字,千年紙墨會說話,還可以請旁人給念念聽聽。”
【第45句】:【白紙寫黑字】(慣)指有了可靠的文字憑證。 也作白紙上畫著黑字兒。 白紙黑字。
【第46句】:【耗子栽進書簍里——咬文嚼字】見“老鼠鉆書箱——咬文嚼字”。
【第47句】:【若將容易得,便作等閑看】謂容易獲得,便不被重視。清 代《十二樓》:“世上反目的夫妻,大半都是早婚易娶,內中沒 有幾個是艱難遲鈍的。古語云:‘若將容易得,便作等閑 看。”’
【第48句】:【河里無魚市上取】(諺)河里沒有魚,到市場上就能買到。指出產的地方缺貨,聚賣的市場上卻有的是。也指這里沒有那里有,要把眼界放寬點。 也作“河里沒魚市上看”。
【第49句】:【逼牯牛下仔】要求苛刻,辦不到。類似的:逼公雞下蛋/ 逼雞下金蛋。成語:強人所難。《艾蕪短篇小說選》:“這簡 直是逼著牯牛下兒啦!你們睜眼看著,這鬼地方會出一顆 半顆谷子么?要五斗米,不是要人家的命?”
【第50句】:【漏風信】見“露風聲”。
【第51句】:【打油詩】“打油詩”指內容和詞句通俗詼諧而不拘平仄韻律的舊體詩。打油詩的起源與打油活動無關,“打油”是一人名,姓張,當然,打油詩源自張打油。據宋代錢易《南部新書》載,在唐代,南陽有個讀書人名叫張打油,平時很喜歡民間俚曲,雖然文字俚俗,登不上大雅之堂,但由于它明白如話,卻也受到了村民的歡迎。有一年冬天,村里下起了鵝毛大雪,村民們很高興,便請張打油寫首詠雪詩。張打油望著紛紛揚揚的大雪,吟了一首詩:“江山一籠統(tǒng),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 又有一次,張打油在一個衙門的墻上也寫了一首詠雪詩:“六出飄飄降九霄,街前街后盡瓊瑤。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掃帚的使掃帚,使鍬的使鍬。”縣官一見大怒,立刻派人把他抓來。張打油說,他可以寫出更好的詩。縣官便以當時南陽被圍為題,命他作詩。張打油當即吟道:“天兵百萬下南陽”。縣令一聽,大喜道:“有氣魄!”張打油接著吟道:“也無救援也無糧,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爺的哭爺,哭娘的哭娘。”從此,張打油遠近聞名。當然,這些都是趣談,詠雪詩才是張打油的代表作,整首詩沒有一個“雪”字,卻把雪景寫得活靈活現,生動活潑,有動有靜,看得見,摸得著,如臨其境。不然也不會流傳至今。張打油為我們創(chuàng)造的這種“打油體”,至今為人們喜愛和模仿。
【第52句】:【使出渾身解數】拿出全部本領。海外陳若曦《突圍》:“為 了今晚的菜,她可真使盡了渾身解數。”
【第53句】:【熱灶一把,冷灶一把】釋義:熱灶燒一把火,冷灶也燒一把火。比喻待人處世,不趨炎附勢,不因人而異。例句:古亭劉端簡公居鄉(xiāng),邑大夫或慢之。值宴會,端簡公出令佐酒,各用唐詩一句,附以方言,上下相屬。劉云:“一枝紅杏出墻來,見一半不見一半。” 含有誚意。邑大夫云:“旋斫松柴帶葉燒,熱灶_把,冷灶—把。”
【第54句】:【開著眼做,合著眼受】見“睜著眼做,合著眼受”。
【第55句】:【 脫了賊船,來到賊店】連續(xù)遇到困難,仍未脫離困境。或 說:逃出了黑店,搭上了賊船。清代《三俠五義》:“俺剛脫了 他的賊船,誰知卻又來到你的賊店,這才是躲了一棒槌,挨 了一榔頭呢。”
【第56句】:外婆剛開始炒花生時,表弟就饞得一個勁兒地咂嘴巴。炒好的花生還沒端上桌,他就津津有味地吃上了。外婆點著他的腦門兒說:“你呀,真是饞貓鼻子靈,饞人胳膊長。”(廣西·玉林)
【第57句】:【四菜一湯】“四菜一湯”當前是指全民或集體企、事業(yè)單位用公款招待賓客的菜肴規(guī)格,以防止用公款大吃大喝,鋪張浪費,產生腐敗現象。實際上,“四菜一湯”并非現在的創(chuàng)造,古已有之,且出發(fā)點和舉措也是防止官員腐敗,它源出朱元璋。相傳,明太祖朱元璋于元至正廿八年(即公元1368年)當上明朝第一位皇帝后,全國范圍內遇上天災,糧食歉收,加上戰(zhàn)爭帶來的創(chuàng)傷,百姓生活非常困苦。那些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卻終日花天酒地,大吃大喝,百姓極為不滿。出身貧苦的朱元璋對此非常惱火。他下決心要整治一下這種腐敗現象。一天,適逢馬皇后生日,朱元璋趁眾大臣朝賀之機,設宴答謝文武百官,當十桌客人的席位坐齊后,傳令侍女上菜。第一道菜為紅燒蘿卜,朱元璋對群臣說:“蘿卜百藥之本,民諺就有‘蘿卜進了城,藥店都得停’之說,請眾卿品嘗。”第二道是炒韭菜,朱元璋又說:“韭菜剪而復生,有蓬勃的生命力,四季常青,象征著長治久安。”然后是兩道青菜,朱元璋提醒眾臣道:“為官要清正廉明,兩袖清風。”寓意明白。緊接著朱元璋指著最后一道蔥花豆腐湯說:“只有清廉,大明江山才能傳萬代。”宴后,朱元璋問侄子朱濤,“這次你的賀禮是什么?”朱濤說:“……翠珠兩串,玉鐲一雙,金佛八座……”朱元璋又問:“你年奉多少?此物何來?”朱濤不語,太祖喝令:“拿下!”眾大臣見皇上先拿自己的親侄子開刀,個個嚇得面如土色,斂聲屏氣。此時,朱元璋當眾宣布:“各位所送來賀禮一律用于賑濟災民,各位大臣從政務須潔身自律,多為百姓著想,凡今后祝壽待客,只能是四菜一湯,誰若違犯,嚴懲不貸。”從此,四菜一湯形成了規(guī)定,并由宮內傳到宮外,從官方傳到民間,從古傳到今。
【第58句】:爸爸突然心血來潮,要檢查我的作業(yè)。媽媽在一旁說:“你呀,就是這樣,冷水里發(fā)熱,熱水里結冰!”(江西·九江)
【第59句】:【有錢男子漢,無錢漢子難】(諺)有了錢可以像像樣樣做個人,沒了錢任憑是英雄好漢也低頭為難。 指錢財能左右人的行為。
【第60句】:【雞急上房,狗急跳墻】(諺)雞逼得急了,會飛上屋頂;狗逼得急了,會跳躍過墻。比喻人被逼到走投無路時,會做出意想不到的冒險事。 也作“雞慌了上房,狗急了跳墻”。
【第61句】:媽媽叫我把盆子拿到鋪子里修,而我自己卻把盆子補好了。媽媽風趣地說:“現在黃鼠狼能拉磨,驢子也不值錢了。”(四川·成都)
【第62句】:【緊行無好步】太快了辦不好事。緊,也說:快。明代《三 國演義》:“緊行無好步,當緩圖之。” 盡人事,聽天命盡力而為,碰運氣。臺灣瓊瑤《心有千 千結》:“以后的事,我們只能盡人事,聽天命了!”
【第63句】:樹倒猢猻散——徹底垮臺;各奔前程
【第64句】:【 官清民自安】官吏清廉,人民自會安居樂業(yè)。社會不安 定,來自官吏的腐敗。明代《警世通言》:“這一斷,滿昆山人 無有不服。正是: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
【第65句】:【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歇)張飛:《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性格暴烈剛強。形容事情輕而易舉。 也作張飛吃豆芽——一盤小菜。
【第66句】:【賊是小人,智過君子】(諺)做賊的人雖然品格卑下,但機智計謀往往勝過正人君子。指智力的高下,不受品格的限制。
【第67句】:【得了便宜還賣乖】釋義:乖:乖巧,討人喜歡。既得了好處,又討人喜歡。例句:“行啦,你別得了便宜還賣乖,保險三分利!孫掌柜!” ……一
【第68句】:菜籽里的黃豆——數它大
【第69句】:【 功勞記在自己賬上】功勞全歸自己。夸大自己的作用,抹 煞別人的成績。類似的:功勞歸自己,錯誤推旁人。張濤之 《中華人民共和國演義》:“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個人是渺小 的,不管作出多么大的成績,都不要把功勞記在自己賬上。”
【第70句】: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走如風。
【第71句】:二姐收拾好行裝要去南方打工,大姐送她到車站,買好車票準備上車時,二姐猶豫了。大姐勸她說:“開弓沒有回頭箭,去就去吧,別這么難舍難分啦!”(河南·內鄉(xiāng))
【第72句】:公公見我每天放學回家都玩棋子,就對我說:“不要一到家就玩棋子,勤有功,戲無益,你應該去學習。”(廣東·韶關)
【第73句】:【豆腐里挑出骨頭來】(慣)形容檢查得十分仔細、嚴格。也比喻過分挑剔。 也作“豆腐里尋骨頭”。
【第74句】:【是騾子是馬,牽出來遛遛】(諺)騾子能負重,但比不上馬善跑;是騾子還是馬,拉到大道上跑一跑便知。比喻人的才能是高是低,放到實踐中檢驗一番便見分曉。 也作是騾子是馬,遛一遛看吧。 是騾子是馬,上陣遛遛。上陣:上戰(zhàn)場。
【第75句】:逮兔打狐貍——舉兩得
【第76句】:【歪嘴吹喇叭——一股斜氣】(歇)斜:諧“邪”。氣:本指氣體,轉指風氣、作風。指不正當的風氣或作風。 也作“歪嘴和尚吹喇叭——一股邪氣兒”。
【第77句】:【一不做,二不休】做事下狠心,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底。 茅盾《子夜》:“到這地步,一不做,二不休,我是打算拼一拼 了!”
【第78句】:【站干岸兒】(慣)比喻冷眼旁觀或站在一旁不介入。
【第79句】:高粱稈當柱子——難頂難撐
【第80句】:一道數學題,哥哥做了半個小時也沒做出來,爸爸走過去,看了一眼說:“暗里搖樁,越搖越深,不要鉆牛角尖。這條路不行,換個解法試試。”(江蘇·丹陽)
【第81句】:毛驢下騾子——變了種
【第82句】:狗頭長角——裝羊(佯)
【第83句】:【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句俗語比喻不知究竟,弄不清底細或緣由而心中納悶。那么,這句俗語是怎么來的呢?有兩種傳說。一說源自蘇州西園寺,寺里有座羅漢堂建成一個“八卦”形,五百多個羅漢布置得往返循環(huán),上上下下,將房屋的角角落落全部利用了起來,實在高妙。據說,設計這種奇特建筑的人,是本寺一個老和尚,他身高丈二有余,大家不喊他法號,都喊他“丈二和尚”。施工中,他一不畫圖紙,二不將施工計劃告訴大家,只管招呼大家干活。一個“八釙”式的建筑,左拐右拐,東彎西彎,把一般工匠弄得暈頭轉向,都嘆息:“丈二和尚弄得我們摸不著頭腦。”等到竣工那天,大家細細一看,這個八卦形的羅漢堂精美極了,大家稱贊:“難怪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實在是本領太高了。”從此,“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句話就傳開了。二說來源于山西普救寺。普救寺在今山西省永濟縣城西北,這里曾經發(fā)生過著名的《西廂記》故事。元代時,普救寺的香火旺盛,僧人們除了化齋念佛就是吹拉彈唱,很喜歡關漢卿的昆曲戲,一個俗名叫張耳的和尚尤其著迷,演唱起來廢寢忘食,常常忘記到齋堂吃飯。盡管師兄師弟好心提醒,張耳依然如癡如醉。有時想起吃飯了,可到了齋堂以后,別的和尚早已吃過,第一個拿勺盛飯的從來沒有張耳。寺里有個僧人愛開玩笑,說“張耳和尚摸不著頭勺”。這句話傳到普救寺外,日久天長就成了“丈二(張耳)和尚摸不著頭腦(頭勺)”,一直流傳至今。
【第84句】:【泥佛勸土佛】(慣)比喻勸說或勸慰與自己情況相似或遭遇相同的人。 也作“泥菩薩勸土菩薩”。
【第85句】:【拉完磨殺驢】釋義:利用完了就迫害。例句:“你是唱的‘貴妃醉酒’?還是表演的‘太后罵殿’?咋拉完磨殺驢,跟我賀志彪干上了?!”
【第86句】:【揭不開鍋】(慣)形容家里非常窮,經常挨餓。
【第87句】:【警察打他爹——公事公辦】(歇)指公家的事按公家規(guī)定的章程辦理,不徇私情。
【第88句】:爸爸檢查弟弟的家庭作業(yè)時,看著弟弟寫的字皺著眉頭說:“經你這小手寫出的方塊字,可真是老雕會家雀——大的大來小的小!”(河北·豐寧)
【第89句】:【花枝葉下猶藏刺,人心怎保不懷毒】(諺)花的枝葉下還藏著刺,誰能保得住人沒有毒害人的心思呢。 指人心莫測,要時時提防。
【第90句】:【聾子的耳朵,樣子貨】聽不見。謂徒具形式,不起作用。 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我沒個講的,人家兩口子啥也鬧 好了,才拉了我;咱這是聾子的耳朵,樣子貨。我只管吃油 糕!”
【第91句】:【來者不善,善者不來】(諺)來的人不會懷好意,懷好意的人不會前來尋事。指對惡意尋釁的來人,要加倍防范。 也作“善者不來,來者不善”。
【第92句】:【遠處燒香,不如門前積德】(諺)跑遠路去朝拜燒香,不如就近在門前做些實實在在的善事。指行善積德應從身邊的平凡小事做起。
【第93句】:【糠了的蘿卜——沒大辣氣】(歇)糠:蘿卜因失掉水分而中空。 本指蘿卜變得不辣了,轉喻人變得不那么厲害了。
【第94句】:【涼了半截】(慣)1指因受到打擊或失望而感到灰心喪氣。2因某種原因而事情辦不成。 也作涼了大半截。 冷了半截。
【第95句】:【月亮底下打燈籠——空掛明】(歇)空:本指空中,轉指虛而不實。 明:諧“名”。指只掛個虛名。
【第96句】:【鵝蛋子——又圓又滑】(歇)本指鵝蛋外形圓、表面滑,轉以形容人圓滑。
【第97句】:【敢攬瓷器活,定有金剛鉆】(諺)瓷器活:修補瓷器的活計。金剛鉆:用金剛石做鉆頭的鉆子。有金剛鉆,就敢攬修補瓷器的活計。借指有某方面的專長,就敢承辦某方面的事情。
【第98句】:快樂的撒錢——旅游
【第99句】:【勝者王侯敗者賊】見“成則為王,敗則為虜”。
上一篇:穿越火線上比較火的鼓勵人的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