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蝎子的巴巴——毒糞兒】(歇)蝎子:節(jié)肢動物,口部兩側(cè)有一對螯,胸部有四對腳,后腹部細長,末端有毒鉤。巴巴:方言,屎,糞便。 毒:諧“獨”。糞:諧“份”。指只此一份或只此一家。 也作蝎子巴巴——毒一糞。 蝎子屎——毒一糞兒。
【第2句】:【外行看熱鬧,行家看門道】見“行家看門道,力把看熱鬧”。
【第3句】:【水過地皮濕】(慣)1形容事情只是走個形式和過場,不能根本解決問題。2指從所經(jīng)手的事情中撈到了好處。 也作“雨過地皮濕”。
【第4句】:【有一句說一句】(慣)指實話實說,沒有虛假成分。
【第5句】:【開天辟地頭一遭】 釋義:比喻自古以來頭一次,是空前的。 例句:太陽從西邊出,月兒往東邊落,開天辟地頭一遭兒。
【第6句】:鳥惜羽毛虎惜皮,為人處世惜臉皮。
【第7句】:【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成年男子未成家,或過單身生活。 類似的:吃飽了餓不死小板凳。趙樹理《李有才板話》:“他 只有一身一口,沒有家眷。他常好說兩句開心話,說是吃飽 了一家不饑,鎖住門也不怕餓死小板凳!”
【第8句】:【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慣)形容人因生氣而臉色非常難看。 也作鼻子不是鼻子,臉子不是臉子。 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 鼻子不是鼻子,嘴不是嘴。
【第9句】:【真理】知識能與真實情況相符合,或不悖于邏輯法則,都可以稱為真理。在佛教顯教中,對于有為的事相而稱無為的真如(萬法之體)為“真理”。密教以有為的事相各攝持其體而不亂不雜謂之“理”,其法之本不生謂之“真”,也就是胎藏界的十界曼荼羅。唐·方干《游竹林寺》詩云:“聞僧說真理,煩惱自然輕。”后來,真理一詞得到了普遍的應(yīng)用。如: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我國藏族地區(qū)有“陽光之下陰影藏不住身;真理面前謬誤站不住腳”的諺語。蒙族有“鹽是咸的,但對菜肴不可少;真理是苦的,但對未來有益處”的俗諺。(無名氏)
【第10句】:【傍生不如傍熟】(諺)傍:依靠。 指人到窘困時,向生人求助,不如向故舊投靠有希望。
【第11句】:【五百世冤家】謂犯殺業(yè)重罪者,在許多生輪回中冤冤相報,結(jié)成無休無止的冤家。“五百”,泛指極多。多指結(jié)冤極深的冤家對頭。《經(jīng)律異相》卷四六十六引《出鈔毘曇婆娑經(jīng)》謂:“嘗聞有一女人,為餓鬼所持,即從咒術(shù)而向鬼言:‘何以惱他女人?’鬼答言:‘此女人是我怨家,五百世中常殺我,我亦五百世中斷其命。若彼能舍舊怨心,我亦舍。’”俗語中也用以指緣份極深的有情人。如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一:“(張生)與那五百年前疾憎的冤家,正打個照面兒。”俗語中昵稱情人為“俏冤家”。如元·關(guān)漢卿《一半兒·題情》曲:“罵你個俏冤家,一半兒難當一半兒耍。”(李明權(quán))
【第12句】:【不癡不聾,不作家翁】長者對于家庭里面的小事,應(yīng)該裝 著沒聽見,不知道,不去過問。指不必計較小事。錢鐘書 《圍城》:“人全貪小利的,不癡不聾,不作家翁,就算了吧。”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謂關(guān)系親密的人,能夠同心協(xié) 力。老舍《四世同堂》:“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非求大哥 幫忙不可。”
【第13句】:【不知井落在吊桶里,還是吊桶落在井里】(慣)比喻爭斗雙方誰敗在誰的手里,尚難預(yù)料。
【第14句】:鳥往明處飛,人往高處去.
【第15句】:【遇方便時行方便,得饒人處且饒人】 釋義:要盡量幫助別人,原諒別人。 例句:三藏扯住道:“徒弟,常言說得好:遇方便時行方便,得饒人處且饒人。操心怎似存心好,爭氣何如忍氣高!”
【第16句】:如《維摩詰經(jīng)·佛國品》說:“忍辱是菩薩凈土。”《法華經(jīng)·序品》說:“又見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惡罵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這就是說,修忍辱的人,能夠忍受外來的一切侮辱和惱害而不生嗔恚之心,真正能做到像《大集經(jīng)》中所說的“忍辱如大地”,能承受一切。
【第17句】:【蒺藜子拌草——不是好料】(歇)蒺藜子:蒺藜的果實,有毒,皮上有尖刺,俗稱蒺藜狗子。料:本指飼料,轉(zhuǎn)指材料。指人不是好東西。常含責罵意。
【第18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見“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第19句】:【孩子沒娘,說來話長】見“從小離娘,到大話長”。
【第20句】:【老鴉嫌豬黑】 釋義:比喻只知嫌惡別人的缺點毛病,不知自己的缺點毛病也和別人一樣。 例句:俗語道:“……老鴉嫌豬黑,烏龜笑鱉跛。”
【第21句】:【老鴉占了鳳凰巢】(慣)比喻卑賤的人霸占了高貴人的位置。
【第22句】:【見所未見,聞所未聞】見“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第23句】:【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 釋義:比喻不能被一種行不通的辦法難倒,還要想別的辦法。 例句:沒關(guān)系,陸路不通水路通,反正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咱們趁早另想辦法。
【第24句】:【到了山里再砍柴,到了河邊再脫鞋】(諺)指到了該拿出行動的時候再行動也不遲,得看準時機,不可貿(mào)然行事。
【第25句】:【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釋義:寓言故事:蚌張開蚌殼曬太陽,水鳥鷸見了用嘴啄它,蚌殼緊緊鉗住了鷸的嘴,雙方都不肯相讓,結(jié)果,兩個都被漁翁捉住了。故事載于《戰(zhàn)國策·燕策》。比喻兩方相爭,讓第三者得了好處。“漁翁”又作“漁人”。“相爭”又作“相持”。 例句:那些地方官員都知道這個“活閻王”的厲害,誰敢說個不字!他們只得忍痛割愛,白吃一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啞巴虧。
【第26句】:【姜桂之性,到老愈辣】(諺)姜桂:生姜和肉桂。指生姜和肉桂越老越辛辣。借指老年人閱歷廣,經(jīng)驗豐富,待人處世越發(fā)精明老練。 也作“姜是老的辣,醋是陳的酸”。
【第27句】:衰為盛之終,盛為衰之始
【第28句】:【身在福中要知福】(諺)身處在幸福之中,要知道珍惜這幸福生活。 指人必須知足惜福。
【第29句】:【瞎子磨鐮刀——快了】(歇)快:本指刀刃鋒利,轉(zhuǎn)指不要多長時間。指事情快有結(jié)果了。
【第30句】:【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在給老人或長輩祝壽時,常用“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作為祝詞。它作為完整的一句話最早出自明代洪楩《清平山堂話本·花燈轎蓮女成佛記》:“壽比南山,福如東海……從今后,兒孫昌盛,個個赴丹墀。”可是,“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這兩句話原本并不在一起使用。 先說“壽比南山”。南山之名最早見于《詩經(jīng)·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大致意思是說,如同上弦的月亮,好比初升的太陽,恰似南山之壽,不會崩塌陷落。因為《詩經(jīng)》是中國最古老、最知名的經(jīng)典,好多成語典出《詩經(jīng)》,《詩經(jīng)》被稱為典故的搖籃。 “壽比南山”源出于此,應(yīng)十分確定。 再說“福如東海”。比喻福氣像東海那樣浩大,一望無際,永無盡時。此是泛指東方的海。祝詞中借用“東海”,就是祝愿老人或長輩富足、長壽,福氣像東海那樣浩浩蕩蕩,無邊無際。 到了明代,人們才把“壽比南山,福如東海”連起來用,自有道理,壽長福大,才為幸福,缺一不可。
【第31句】:【兩口子】“兩口子”指夫妻,如“小兩口”、“老兩口”。源出清代。 清朝乾隆年間,山東某縣有個才子叫張繼賢,他與惡少石萬倉之妻曾素箴一見鐘情,后夜夜來往。不料,石萬倉因酗酒過度而亡。石家人懷疑是曾素箴所害,便告到官府里,硬說是“奸婦害本夫”。官府也不問個青紅皂白,就將張繼賢和曾素箴抓進大牢,問成死罪,從府里押解到京城。 一個偶然的機會,乾隆皇帝看到了張繼賢的供狀,見文筆不俗,十分驚訝,便親自到獄中,看望張繼賢的相貌,試過了他確實有才,遂起惻隱之心。 乾隆下江南時,途經(jīng)微山湖,逗留過幾天,熟知那里的地理環(huán)境,便御批張繼賢發(fā)配臥虎口,曾素箴發(fā)配黑風口。張、曾二人來到“兩口”之地,依然情不斷、心相連。今天他去黑風口,明天她來臥虎口,你來我往,自由自在,故被人稱為“兩口子”。據(jù)說,被稱為夫妻的兩口子,就來源于此。
【第32句】: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
【第33句】:寧伸扶人手,莫開陷人口。
【第34句】:氣度要宏,言行要慎
【第35句】:寧可一日沒錢使,不可一日壞行止。
【第36句】:【樹怕皮薄,人怕體弱】(諺)指樹憑的是皮的脈絡(luò)向上輸送養(yǎng)料,樹皮薄了養(yǎng)料供應(yīng)就會不足;人憑的是身體強壯長精神,體質(zhì)衰弱就會百病纏身,無所作為。
【第37句】:【寧撞金鐘一響,不擂破鼓千通】(諺)寧愿撞一下金鐘,也不去擂干通破鼓。比喻寧可和能人作短暫的接觸,也不要和平庸低劣的人多打交道。 也作寧撞金鐘一下,不打破鼓三干。 寧打金鐘一下,不敲鐃鈸三千。鐃鈸(na。b。):銅鑄的打擊樂器。
【第38句】:【踹渾水】(慣)踹:踩。渾水:不正當?shù)哪信隆1扔髯プe人搞不正當兩性關(guān)系的短處,趁機占便宜。
【第39句】:鷹飛千里靠翅膀,貓捉老鼠靠眼力
【第40句】:【土地廟里長草——荒神】(歇)土地廟:供奉土地神的小廟。荒:荒蕪,諧“慌”。神:本指神靈,轉(zhuǎn)指心神。形容人心慌意亂。
【第41句】:【撐船撐到岸,幫人幫到底】(諺)撐船運送乘客,一定要送到對岸;幫助危難中人,一定要幫他徹底解除危難。指幫助人要有始有終,不可半途而廢。
【第42句】:窮家難舍,熱土難離
【第43句】:如清代王有光《吳下諺聯(lián)》卷三:“道高一尺,魔高十丈。到得登峰,則魔自退。”有時也反其意而作“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謂總有壓倒勝過對手的一招。如雪克《戰(zhàn)斗的青春》第八章五:“敵人魔高一尺,我就來個道高一丈。”
【第44句】:【刀山劍樹】險惡的情景,謂之“刀山劍樹”。《宋史·劉[鐵-失+長]傳》載:酷史“作燒煮剝剔、刀山劍樹之刑,或令罪人斗虎抵象”。又如京劇《烏龍院》:“縱然是刀山劍樹,俺劉唐何懼!”刀山劍樹本是佛家所說的地獄中的慘苦境象之一。經(jīng)中說:“淫為穢惡,死入惡道,刀山劍樹,火車爐炭。”(《菩薩處胎經(jīng)·行定不定品》)謂造邪淫、殺生等惡業(yè)的罪人,死受極苦的“報應(yīng)”,直入阿鼻地獄。那里有一處,山上以刀為樹,樹上以劍為葉,密密麻麻。罪人穿行刀山劍樹間,忍受剖腹剜心、割截肢解的劇苦。此說源于佛家的因果報應(yīng)之說。也作“劍樹刀山”。《五燈會元·灌州羅漢和尚》:“曰:‘如何是法?’師曰:‘劍樹刀山’。” (李明權(quán))
【第45句】:【二虎相爭,必有一傷】見“兩虎相斗,必有一傷”。
【第46句】:只圖快活,定無快活;能耐苦勞,才有快活
【第47句】:【街死街埋,路死路埋】指人在外流浪,長期不歸,客死他 鄉(xiāng)。明代《金瓶梅》:“隨他,明日街死街埋,路死路埋,倒在 陽溝里就是棺材!”
【第48句】:【千錘打鑼,一錘定音】(諺)敲鑼的雖多,敲打的時間雖長,但最后收尾憑的是一錘之音。比喻討論問題,不妨大家爭鳴,但最后作決定,還得主持人說了算數(shù)。 也作千聲鑼鼓,一錘定音。 千錘擊鼓,一錘定音。 千人打鼓,一錘定音。
【第49句】:【成大事不記小仇】 釋義:要成就大事業(yè),就不能在小事上計較。 例句:“他的左右人都巴不得一下子攻破城市,替他報仇。……他說,成大事不記小仇。”
【第50句】:【 只愁不養(yǎng),不愁不長】指兒童生長很快,也指事情有基礎(chǔ) 就容易發(fā)展。明代《醒世恒言》:“張權(quán)自到蘇州,生意順溜, 頗頗得過。卻又踏肩生下兩個兒子。常言道得好:只愁不 養(yǎng),不愁不長。不覺已到七八歲上。”
【第51句】:【唱反調(diào)】(慣)比喻發(fā)表相反的意見或采取相反的行動。
【第52句】:【灑熱血,拋頭顱】見“拋頭顱,灑熱血”。
【第53句】:【二六時】中國古代用十二地支記晝夜十二時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晝夜各六個時辰,故稱“二六時”。這是佛門的一句熟語,猶言一整天,整日整夜。佛門勸人要在“二六時”中保持正念,精進正道。如明·佚名《贈書記·假尼入寺》:“將來墮落知何地?因此上情愿焚修二六時。”現(xiàn)代亦偶有運用者。如魯迅《華蓋集·雜感》:“只有糾纏如毒蛇,執(zhí)著如怨鬼,二六時中,沒有已時者有望。”(李明權(quán))
【第54句】:【拉關(guān)系】(慣)指為了某種目的而有意和一些人親近。
【第55句】:歲寒知松柏,患難是交情
【第56句】:【門外漢】“門外漢”即外行人,不論男女。“門外漢”的直接出處來源于僧人之口。唐代僧人慧能寫的《壇經(jīng)·自序品一》云:“祖日:汝作此偈闡釋佛教道理的詩句),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到門內(nèi)。”到了宋代,才有完整的“門外漢”一詞。蘇東坡仕途坎坷,遂篤信佛教,多與僧人交友。 有僧人對他加以評論。《五登會元》卷六:證悟法師與庵元禪師二人評論蘇被的佛學修養(yǎng)。證悟認為蘇東坡很有修養(yǎng),庵元的評價卻是“尚未見路.……是門外漢耳。”由此可見,蘇東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門外漢”。 后來,“門外漢”泛指外行和對某種業(yè)務(wù)技能所知甚少的人。
【第57句】: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第58句】:【毀巢之下,勢無完卵】見“覆巢之下無完卵”。
【第59句】:僧大笑歸眾。”指本欲取巧,結(jié)果反而壞了事。宋代黃庭堅《拙軒頌》:“覓巧了不可,得拙從何來。打破沙盆一問,狂子因此眼開。弄巧成拙,為蛇畫足。
【第60句】:【寧穿朋友衣,不戲朋友妻】(諺)指朋友的東西不妨借用,但對朋友的妻子不能輕浮隨便。 也作“寧穿朋友衣,不占朋友妻”。
【第61句】:【熬粥要有米,說話要講理】(諺)就像鍋里不下米就熬不出粥一樣,說話不在理就不能使人信服。
【第62句】:【欺軟不欺硬】(慣)指欺負軟弱的,不敢惹厲害的。
【第63句】:不摸鍋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膩。
【第64句】:【在蜜罐里長大】(慣)比喻在優(yōu)越的生活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
【第65句】:【早知燈是火,飯熟幾多時】(諺)能早領(lǐng)悟到油燈點燃的也是火種,也可生火做飯,飯早熟了。指人對問題如果領(lǐng)悟得快,事情早就辦成了。
【第66句】:【英雄出于少年】(諺)英雄好漢往往出自青年中。指年輕人血氣方剛,敢作敢為,最有活力創(chuàng)造英雄業(yè)績。。 也作“英雄出于少壯”。
【第67句】:【拿著螞蚱喂老虎】(慣)比喻東西太少,滿足不了需求。
【第68句】:伸手不見五指《續(xù)傳燈錄》卷七:“伸手不見掌。”這句禪語的意思大致是:悟道的人見一切事物,不加以主觀的虛妄分別與憎愛,因為一切事物在本質(zhì)上是平等不二的。正如禪家常說的:“了了見,無所見;無所見,了了見。”
【第69句】:【軸承脖子彈簧腰,頭上插個風向標】 釋義:形容人頭腦靈活,善于隨機應(yīng)變。貶義。“脖子”又作“腦袋”。“風向標”又作“試風標”。 例句:希望他今后再不要“軸承脖子彈簧腰,頭上插個風向標”,要“老老實實承認錯誤,用毛澤東思想武裝頭腦。”
【第70句】:【巧妻常伴拙夫眠】(諺)心靈手巧的妻子常會和笨拙的丈夫生活在一起。指舊時婚姻由父母之言而定,很不合理。
【第71句】:【臭皮囊】“皮囊”又稱“革囊”,就是皮革制成的袋子,比喻人身。“臭皮囊”這句俗語源于較早譯出的《四十二章經(jīng)》:“天神獻玉女于佛,欲以試佛意、觀佛道。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以可誑俗,難動六通。去,吾不用爾。天神愈敬佛,因問道意。佛為解釋,即得須陀洹(小乘初果)。”佛把天仙美女視為盛滿污穢之物的皮袋子,這叫做“不凈觀”,專用以破除淫欲。明·屠隆《曇花記·超度沉迷》:“任他天女,覷為革囊;豈放摩登,毀吾戒體。”即為直用此典。佛教還認為,人身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的,虛幻不實,污穢不凈,不值得貪戀,故喻之為“臭皮囊”。(可參見隋·智顗《禪波羅密次第法門》卷二。)俗語中應(yīng)用例如《紅樓夢》第八回:“失去幽靈真境界,幻來新舊臭皮囊。”亦可作“臭皮袋”。如清·王世禛《池北偶談·談異四·善慶庵老僧》:“(老僧)遂升座而寂,壁間留偈云:者個臭皮袋,撇下無掛礙。洪爐烈焰中,明月清風在。”(李明權(quán))
【第72句】:【抄化子不見拐棒兒——受狗的氣】(歇)抄化子:叫化子。拐棒兒:叫化子討飯時手中拿的打狗用的棍子。指受壞人或小人的氣。 也作“叫化子丟拐棍——受狗氣”。
【第73句】:【高鳥盡,良弓藏】(諺)指高飛的鳥射盡,良弓就收藏起來不用了。 比喻功臣良將出生入死打天下,及至政權(quán)穩(wěn)固,最高統(tǒng)治者便會排斥殘殺他們。 也作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
【第74句】:【處貧賤易,耐富責難】(諺)貧賤與富貴相比較,安心于貧賤生活比較容易,在富貴中能不驕奢淫逸則很難。指身處富貴而保持廉正的品質(zhì)是難能可貴的。
【第75句】:【天地之大,無所不有】(諺)指世界是非常廣大的,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都會發(fā)生,什么稀奇古怪的人與物都會出現(xiàn)。 也作天下之大,無奇不有。 天下事無奇不有。
【第76句】:常使用,鐵不生銹;常鍛煉,人不生病
【第77句】:【轉(zhuǎn)不過彎來】(慣)比喻想不通,思想上轉(zhuǎn)變不過來。 也作轉(zhuǎn)不過磨盤來。 轉(zhuǎn)不過軸來。
【第78句】:【老虎借豬,有進沒出】 釋義:強行奪取,不付代價。 例句:“連個價錢也不容說定,就硬逼著把豬宰了。可是至今,連一文錢也不給。”說到這里,她揩著眼淚說:“大老板呵,你替我們想想,這不是合著了那句老話‘老虎借豬,有進沒出’么?”
【第79句】:耕者離開牧者,耕者要凍死;牧者離開耕者,牧者要餓死。
【第80句】:【好男不吃婚時飯,好女不穿嫁時衣】(諺)好男兒不吃結(jié)婚時的現(xiàn)成飯,好女子不穿出嫁時的現(xiàn)成衣。 指有志氣的青年,貴在能獨立生活,不靠祖業(yè),不享現(xiàn)成福。 也作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 女人不穿嫁時衣,男兒不吃分時飯。
【第81句】:【大江大河都過啦】 釋義:比喻闖過大風險,經(jīng)受適磨難,什么也不怕。 例句:兒子為這類的事兒挨過打,挨過罵,大江大河都過啦,還怕你喊哪?他照舊那句:“我沒錯!”
【第82句】:【高山見官遠】 釋義:偏遠的地方離官府遠,見到當官的很難。 例句:你到俺們這山上來,可夠辛苦啦!過去人說高山見官遠,現(xiàn)在你這個官都親自走上山來了。
【第83句】:【露馬腳】現(xiàn)代人們用“露馬腳”來比喻暴露了隱蔽的事實真相。關(guān)于露馬腳,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明太祖朱元璋原是布衣,家境十分貧寒,參軍后與一位在軍中長大的姓馬的姑娘結(jié)婚。馬氏聰明賢惠,相貌也不錯。朱元璋當了皇帝,馬氏夫人被封為皇后。馬皇后苦盡甘來,盡享榮華富,但也有令她苦惱的隱衷。她深居簡出,每當與外人接觸時,總是長裙拖地,把雙腳蓋住。原來這位皇后,沒有纏足,長有一雙“天足”。在封建時代,女子大腳,本來就是一大忌諱,何況皇后呢?一天,馬皇后坐轎到金陵街頭,當然她不會忘記隱藏那雙“天足”,不料一陣大風掀起了轎簾,馬皇后的腳露出來了。消息不脛而走,轟動了金陵城。于是“露馬腳”一詞就像一陣風刮到了民間。這是“露馬腳”一詞來源的主流說法,影響很廣。
【第84句】:【止寒莫若重裘,止謗莫若自修】見“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修身”。
【第85句】:【餓得死懶漢,餓不死窮漢】(諺)指人不怕窮,只怕懶,勤勞苦干,就不愁生活不下去。
【第86句】:【化緣和尚大手腳】(諺)化緣:和尚、道士向四方求布施。大手腳:大手大腳,即花錢毫不心疼。指不是靠辛苦勞動掙來的錢,往往容易揮霍掉。
【第87句】:打人兩日憂,罵人三日羞。
【第88句】:【不怕不賣錢,就怕貨不全】(諺:指生意場中不愁賣不了錢,只愁貨物不齊全,滿足不了顧主的需求。 也借指手藝行業(yè)要想使事業(yè)興盛,就必須盡力滿足人們的需求。
【第89句】: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才是春
【第90句】:【成衣不敵段兒價】見“裁衣不值緞子價”。
【第91句】:得之不為喜,失之不為憂
【第92句】:八字沒見一撇源于禪宗。《續(xù)傳燈錄·太平勤禪師法嗣》:“若問是何宗,八字不著/。”意為不露端倪。后作“八字沒見一撇”、“八字還沒有一撇”,比喻事情還沒有一點眉目。如《兒女英雄傳》第二九回:“不然,姐姐只想,也有個八字兒沒見一撇兒,我就敢冒冒失失把姐姐合他畫在一幅畫兒上的理嗎?”又如老舍《四世同堂》九四:“雖說救錢先生的事兒八字還沒有一撇,可他總算有了指望。”
【第93句】:【百能百巧百受窮】(諺)在技藝上樣樣能樣樣巧的工匠,沒有不受窮困的。指技藝貴在精一,不在多能。
【第94句】:【冷飯好吃,冷語難受】(諺)冷湯冷飯倒也吃得,冷言冷語卻叫人難以忍受。指冷嘲熱諷的話最傷害人的自尊心。 也作冷湯冷飯好吃,冷言冷語難受。 冷泡飯好吃,冷面孔難受。
【第95句】:【山河易改,本性難移】 釋義:移:改變。山河容易改造,人的本性卻很難改變。比喻多年形成的思想、習慣、作風等不易改變。“易改”又作“好改”、“可改”。“本性”又作“秉性”、“稟性”、“狼性”。 例句:高大泉說:“山河易改,剝削階級的本性難移。惡毒兇狠,不知羞恥,只認金錢不識人,就是他們的本性。”
【第96句】:【鴉浴風,鵲浴雨,八哥兒洗浴斷風雨】(諺)浴:鳥兒在天空飛翔。 指烏鴉在空中飛翔,是將要起風的征兆;喜鵲在空中飛翔,是天要下雨的征兆;八哥兒在空中飛翔,是無風無雨的征兆。
【第97句】:【一蟹不如一蟹】(慣)比喻一個不如一個。
【第98句】:【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慣)指雖然沒有成績,卻也付出了辛苦,多少做了些工作。 也作“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沒有苦勞,也有疲勞”。
【第99句】:佛家用“剎那”這一概念表達世間一切事物生滅變化的連續(xù)性和迅速性,謂之“剎那無常”。如《景德傳燈錄·僧那禪師》:“無一塵許間隔,未嘗有一剎那頃斷續(xù)之相。”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