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不管兔子怎么叫,該種豆子還得種豆子】 釋義:比喻不管別人怎么說,事情還是照樣做。“兔子”又作“野兔”。“豆子”又作“黃豆”。 例句:育武拖著長腔不慌不忙地回答:“咱莊稼人有句俗話,不管兔子怎么叫,該種豆子還得種豆子。”
【第2句】:【三百六十行】俗語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三百六十行”是前人對各種行業的通稱。那么,“三百六十行”究竟指的是哪些行業呢?三百六十行是從“三十六行”中衍生出來的。 自唐朝就有“三十六行”的記載。宋代周輝《清波雜志》中,記有肉肆行、海味行、鮮魚行、酒行、米行、醬料行、宮粉行、花果行、茶行、湯店行、院肆行、成衣行、絲綢行、顧繡行、針線行、皮革行、扎作行、柴行、棺木行、故舊行、仵作行、綱罟行、鼓樂行、雜耍行、彩輿行、珠寶行、玉石行、紙行、文房行、用具行、竹木行、陶土行、驛傳行、鐵器行、花紗行、巫行。 后來怎么會變成三百六十行呢?到了宋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行業成倍增加,改稱為七十二行,成為流行市語。至元代,人們又把七十二行擴為一百二十行。大約到了明代變為三百六十行。三百六十行之稱,首見于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書中日:“為杭州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語也。”《通俗篇》云:“元人但云一百二十,增多為三百六十,乃明人言耳。”據此,明代以來,以“三百六十行”俗稱各種職業。其實,三百六十行是個約數,各行各業的總稱。此俗語一直沿用至今。各種行業增加無數,約定俗成的“三百六十行”卻固定不變。
【第3句】:【逃出了黑店,又搭上了賊船】(慣)黑店:壞人開的殺人劫貨的客店。比喻逃脫了一個災難,又遇上了另一個災難。
【第4句】:【佛多不靈,眼大無神】 釋義:佛爺多了不靈驗,眼睛太大了沒有精神。也比喻人多干事互相依靠,不盡職。 例句:這龍門山上共有十萬多尊佛像,大的幾十丈高,小的有落花生那么大。 常言說,“佛多不靈,眼大無神”,海老清和雁雁轉了半天,把這些佛像只好當作景致看了。
【第5句】:【好鞋不踩臭狗屎】 釋義:比喻品行端正的人不招惹思想行為不好的人,不跟他們一般見識。 例句:不過,話得往深處說,壞人盡管搖頭擺尾地得意,好人還得做好人!咱們得忍著點,不必多得罪人,好鞋不踩臭狗屎,你明白我的話吧?
【第6句】:【吃飯穿衣■家當】(諺)家當:家底。指平時吃什么檔次的飯食,穿什么檔次的衣服,都要根據家底的薄厚來決定。也泛指凡事要根據經濟情況量力而行。
【第7句】:【人生面不熟】(慣)指彼此沒見過,不認識。
【第8句】:【烏狗吃食,白狗當災】(慣)烏狗:黑狗。黑狗偷吃了東西,卻懲罰了白狗。比喻懲罰錯了對象。 也比喻代人受過。
【第9句】:【貓咬尿泡空喜歡】 釋義:好事并不存在,白高興。 例句:你看那娘娘一片云情雨意,哄得那妖王骨軟筋麻。只是沒福,不得沾身。可憐!真“貓咬尿泡空喜歡!”
【第10句】:【將軍肚】“將軍肚”就是我們所說的大肚子,也有叫“啤酒肚”的。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將軍肚越來越多。在過去很多人以將軍肚為榮,認為有氣派。其實,將軍肚對身體健康危害很大,所以現在時興減肥。 將軍不一定都是大肚子,那么,為什么把大肚子稱為“將軍肚”而不稱作宰相肚呢?這和清末一位著名的將領有關,他就是湘軍統帥之一的左宗棠。 左宗棠身材魁梧,喜歡開玩笑,詼諧幽默,他曾指著自己的大肚子說:“將軍不負腹,腹亦不負將軍。”“將軍肚”因此廣泛流傳開來。 左宗棠尤其喜歡拿自己的大肚子開玩笑。左宗棠領兵駐甘肅時,炎夏的一天,他躺在榻上,撫摸著自己的大肚子,問身邊的侍從:“你知道這大肚子里裝的是什么嗎?”侍從回答說:“都是燕窩魚翅。”左宗棠聽后,笑斥道:“你說的是什么話?”侍從又說道:“那裝的是甲魚、火腿了。”左宗棠聽后大笑:“你不知道這里面裝的是絕大侖嗎?”侍從不解,卻又不敢直言左帥,出來對人說:“什么樣的金輪,將軍能吞到肚子里,何況還是絕大的。”人們聽了被逗得捧腹大笑。 還有一次,左宗棠向左右說:“你知道我肚子里裝的是什么東西嗎?”有人說是滿腹經綸,有人說是甲兵百萬,也有人說是包羅萬象。左公聽后搖頭說都不對。忽然一小校站起來大聲說:“大帥的肚子里沒有裝東西,都是屎。” 此語一出,驚壞了四座,人們都為這個膽大包天的小校捏了一把汗,不料左公不但沒有處罰這個小校,還帶著喜色地說:“這話還差不多。”像這樣的故事在左帥身上發生過不止一次,每次都是以溫和幽默的方式處理,可見左帥為人之率真。
【第11句】:【公門好修行】(諺)公門:舊時的衙門。修行:本指學佛學道的修煉,此處指行菩事。指在衙門里供職,固然做傷天害理的歹事容易,但要為百姓做好事也很方便。 也作公門里好修行。 公門好修德。
【第12句】:【天下第一菜】蘇州一碗“鍋巴湯”競有“天下第一菜”之名,這是怎么回事呢? 相傳清朝康熙年間,江蘇巡撫宋牧士春游蘇州城西南的鄧尉山時,被山上的梅景所傾倒,遂在崖壁上題名“香雪海”。康熙皇帝聽說此事,很感興趣,于是便微服私訪前往蘇州鄧尉山游玩。康熙拋開隨從,獨自暢游在梅花盛開的世界里,沉迷忘返。不知不覺已到中午,康熙感到饑腸轆轆,可偏偏他卻迷了路,饑渴難耐的他只好朝一個方向拼命走去,直走到一個小村子里。 他遇到一個中年農婦,便迫不及待地問人家“可有東西充饑”。善良的農婦將康熙領進屋內替他找吃的,可是飯菜都差不多吃光了。農婦看見鍋里的幾塊焦黃的鍋巴,便隨手將一些剩菜湯倒入,燒煮開后,盛起來端給康熙吃了。 誰料,饑不擇食的康熙吃后竟覺得美味可口,贊賞不已,一時興起,將此菜題為“天下第一菜”。于是,這不起眼的鍋巴湯就這樣成為“天下第一菜”了。
【第13句】:【不看僧面看佛面】 釋義:僧:和尚。佛:佛教徒信仰的對象,一般指釋迦牟尼。即使不看和尚的面子,也要看佛的面子。意謂要講情面。 例句:聽說那五落魄,云奶奶跟哥哥商量,要把他接來同住。她說:“不看僧面看佛面。不能讓街坊鄰居指咱脊梁骨,說咱不仗義。”
【第14句】:【善神相逢,惡神遠去】(諺)善不容惡,惡也不容善;善神相聚到一處,惡神自然就遠遁了。比喻好人受到重用,邪惡者自然被疏遠。
【第15句】:【乍入蘆圩——不知深淺】(歇)乍:剛剛。蘆圩:周圍有岸堤的蘆葦湖。深淺:本指水的深淺程度,轉指事情的底細。指初到一地或剛做某事,不了解情況。也指說話、做事不知高低。
【第16句】:【量體裁衣,看菜吃飯】見“看菜吃飯,量體裁衣”。
【第17句】:【促織不吃癩蛤蟆肉——都是一鍬土上人】(歇)促織:蟋蟀。比喻都是地位低下或命運相同的人。
【第18句】:【潑出的水,收不回;咽下的米,吐不出】 釋義:比喻事情已做了,不可挽回。 例句:有的說:“潑出的水,收不回;咽下的米,吐不出。接受教訓,互相監督,今后別犯這樣的錯誤就是了。”
【第19句】:【惡龍不斗地頭蛇】(諺)地頭蛇:盤踞在地方上的惡勢力。比喻外來的勢力再兇惡,也惹不起當地成氣候的惡勢力。 也作惡龍不斗當方蛇。當方蛇:當地蛇。 惡龍不敵地頭蛇。
【第20句】:【胖子的褲帶——全不打緊】(歇)打緊:本指系緊褲帶,轉指事情要緊。指一點兒也不要緊,不必在意。
【第21句】:【戴著木頭眼鏡——只看見一寸遠】(歇)形容目光短淺,缺乏遠見。
【第22句】:【好莊稼長不到好土上】(慣)比喻好孩子沒有生在條件好的家庭。
【第23句】:【親戚遠來香,隔房高打墻】(諺)指親戚鄰居都必須保持距離,不過熱過近,才能持久。 也作親戚遠來香,隔壁高打墻。 親戚遠來香,近鄰高搭墻。 親戚朋友遠來香。
【第24句】:【補漏趁天睛,練功趁年輕】(諺)屋頂漏雨,要趁天晴時修補;練習功夫,要趁年輕時花力氣。指凡做事貴在抓緊時機早辦,錯過時機就難以補救。
【第25句】:【老不以筋骨為能】(諺)指人到了老年,筋骨弱化,不能再憑力氣逞能。 也作老不以筋骨為力。 人老不以筋骨為能。
【第26句】:【糞堆上長出靈芝草】(慣)比喻條件、環境差的地方出了優秀的人才。
【第27句】:【孩兒不嫌娘丑】見“兒不嫌母丑”。
【第28句】:【打起來沒好拳,罵起來沒好言】(諺)廝打起來,就不會有留情的拳頭;罵詈起來,就不會有文雅的語言。指打架罵詈的雙方,一般都很難冷靜。 也作打人沒好手,罵人沒好口。 罵人無好口,打人無好手。
【第29句】:【扶不起的阿斗】(慣)阿斗:三國時蜀漢后主劉禪的小名,生性懦弱、無為,雖有諸葛亮盡心輔佐,但在諸葛亮去世后仍沒有保住蜀漢的基業。比喻軟弱、無能,別人扶持不起來的人。 也作“扶不起的劉阿斗”。
【第30句】:【呼蛇容易遺蛇難】(諺)舊時民間傳說,有術士能用咒語聚蛇遣蛇,一旦咒語失靈,蛇來不走,術士受害。比喻人招惹是非容易,排解是非卻難。
【第31句】:樹老根多,人老識多.
【第32句】:【朝里有人好做官】(諺)舊指在朝中有權勢者作后臺與靠山,做官就穩當,升官也容易。
【第33句】:【鋤花要趁黃梅信,鋤頭落地長三寸】 釋義:花:此處指棉花。黃梅信:江南四五月間黃梅成熟。信:定時而至。鋤棉花地要趁黃梅成熟之時,鋤頭一落地,棉苗長三寸。 例句:蠶桑廣類:鋤棉須七次以上,又須及夏至前多鋤為佳。諺日:“鋤花要趁黃梅信,鋤頭落地長三寸。”
【第34句】:【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 釋義:極言人對故鄉的深厚感情。 例句:“‘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啊!吳鉤慨嘆一聲‘想當年咱倆常常頭并頭睡在院里;院里風大沒有蚊子咬,整宵半夜地掏心窩子呀!’”
【第35句】:【沒見過大陣仗】(慣)陣仗:陣勢,軍隊打仗的場面。比喻閱歷少,沒見過大世面。 也作沒經過大陣勢。 沒見過大世面。 沒見過世面。
【第36句】:【嘴里念彌陀,心里賽毒蛇】(慣)彌陀:即阿彌陀佛,信佛的人用作口頭誦念的佛號,表示祈禱或感謝神靈。指人嘴上說的是慈悲的話,內心卻非常狠毒。
【第37句】:【禮多人不怪】(諺)對人多講究禮貌,人不會見怪。指禮貌是文明的舉止,以禮待人,謙恭有禮,人們總是樂于接受的。 也作禮到人不怪。 禮多不罪人。
【第38句】:【一退六二五】本是一句換算口訣,比喻推卸責任。它始創于民國初年。 之前的老秤,每斤為十六兩,如成語“半斤八兩”即來源于此。后更換為十兩一斤的新衡器,為了換算方便快捷,有人編了《斤秤流法》普及推廣。第一句就是“一退六二五”,也稱“一推六二五”,說的是舊稱的一兩,等于新秤的六錢二分五厘。此口訣一誕生,伴隨生出新的意蘊。久而久之,其原意隨著舊秤的退出,被人遺忘,而次生的新意,卻落地生根,甚至可以永久流傳。在于以此形容當事人逃避責任,唯妙唯肖。“退”也,腳底抹油,溜之大吉;推也,嫁禍他人,找替罪羊。恰好“一退六二五”諧音“一嘟嚕”,多少麻煩事,悉數向下推諉,比起“踢皮球”,意象更從容瀟灑。
【第39句】:【老鴰等死狗】(慣)比喻沒有希望地等待。
【第40句】:【拿柳條當棒槌】(慣)比喻輕信別人,把別人隨便文案的話當成真的。
【第41句】:【路是人開的,樹是人栽的】(諺)指事業的成功全靠人的努力,不努力就無法創造輝煌。
【第42句】:【民無糧要反,兵無糧要散】(諺)老百姓沒糧吃就會起來造反,軍隊中沒糧吃就會各自走散。指糧食是安定與治軍的首要問題。
【第43句】:【火車不是人推的,牛皮不是人吹的】(諺)火車不是靠人推著跑的,牛皮不是靠人吹著漲的。指大話、空話無用,有真本領、干出成績來才能使人信服。 也作“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
【第44句】:【活人眼里伸拳頭】(慣)比喻太欺負人了。
【第45句】:【蛇大窟窿粗】(諺)窟窿:指蛇藏身的洞。蛇要是大了,它藏身的洞自然就粗。比喻家大業大收入多的人家,經濟開銷自然就大。 也作蛇粗窟窿大。 蛇大眼兒大。眼兒:指蛇洞。
【第46句】:【婚紗】現在,結婚典禮上新娘都要穿白色的婚紗,這是對傳統觀念和禮俗的徹底顛覆。在以前,結婚時新娘要穿一身紅,頭上蒙頭紅,身上紅衣服,腳下紅繡鞋,白色是結婚的大忌。人們稱結婚是紅事,埋人是白事。 中國古代本沒有婚紗,顯然,婚紗是外來的。婚紗起源于歐洲的服飾習慣。新娘所穿的連衣裙款式,下擺曳地的白紗禮服,原來是天主教的典禮服。 在古代歐洲一些政教合一的國家,人們結婚必須到教堂接受神父或牧師的祈禱和祝福,這樣才算合法婚姻。新娘穿白紗禮服是向神主表示虔誠與純潔。 中國新娘穿婚紗,不拜神主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對拜,是中西結合式的婚典。
【第47句】:【摸不著門兒】(慣)比喻弄不清情況,不知究竟。
【第48句】:【管天管地,管不著拉屎放屁】(諺)指不論權力多大,職位多高,也管不得人們的生活細事。
【第49句】:【水淺藏不住魚】 釋義:比喻條件不好,無法躲藏。 例句:我們這里就沒有這個條件,除了平原就是丘陵,丘陵雖說也有點用,到底水淺藏不住魚。
【第50句】:【抱佛腳】“抱佛腳”比喻平時沒有準備,臨時慌忙應付。 “抱佛腳”是佛教禮拜的一種形式。佛教徒禮拜時,雙膝、雙肘和頭部都著地,叫五體投地;雙膝、雙肘著地而頭頂尊者之足叫頂禮;雙膝著地而舉手加額叫膜拜;雙膝著地而手捧尊者之足叫抱佛腳。 然而,“抱佛腳”的源頭還有一個故事。明代張誼的《宦游聞》記載了一個故事:云南之南有個國家,官民都崇尚佛教。有一個罪犯應判處死刑,當局追捕的急,他驚慌地逃到佛寺內,抱住佛腳痛哭,表示愿意出家當和尚,痛改前非,悔過自新,終于得到了官府的赦免。這個故事說的是悔改還不晚,后來演變為“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語義變為臨時應急是來不及的。
【第51句】:【若要安樂,不脫不著】(諺)如果想要康寧,最好在春夏之際、秋冬之交,不要加減衣服。指乍暖乍寒季節,加減衣服容易生病。
【第52句】:【冤殺旁人笑殺賊】(慣)殺:表示程度深。指冤枉了無辜的人,讓壞人高興。
【第53句】:【家有三件寶,丑妻薄田破棉襖】(諺)丑陋的妻子,不惹禍;不肥沃的田地,沒人爭奪;破舊的棉襖,能御寒。指丑妻、薄田、破棉襖,是舊時農家的三大寶。
【第54句】:【樹林子大,什么鳥兒都有】 釋義:比喻人多,情況復雜,什么樣的人都有。 例句:“不是說,樹林子大,什么鳥兒都有嗎!”俞秋蘭感嘆地說,“人也是—樣呵!并不都像馬俊友那樣,用感睛叫報感睛,冷冰冰的人也還是有的。”
【第55句】:【秋蟬落地——啞了】見“落地的秋蟬——啞了”。
【第56句】:【拿著銀碗討飯吃】(慣)比喻自己有極好的條件不知利用,卻伸手乞求別人施舍。 也作“捧著金碗討飯吃”。
【第57句】:【銅錢攥出綠水】(慣)綠:指銅綠。形容人過于吝嗇。
【第58句】:【大旱三年,餓不死廚官】(諺)廚官:管理伙食的人。指即使連遭三年旱災,發生大饑荒,也不會餓死做飯的廚師。泛指務的什么營生,就會在這方面得便宜沾光。 也作“荒旱三年,餓不死廚子”。
【第59句】:【擊鼓鳴冤】“擊鼓鳴冤”是戲曲和影視中常見的情節,擊鼓者常能鳴冤,所以觀眾津津樂道。它出自何處,真的一擊就靈嗎? “擊鼓鳴冤”有著悠久的歷史,傳說在堯舜之時,就已出現了“敢諫之鼓”。周代時,出現“路鼓”,并有官員守護,供百姓擊鼓申冤。古代帝王為了表示樂于聽取臣民諫議或冤情,會在朝堂外面懸掛一張大鼓,允許臣民擊鼓上聞,這面大鼓因為有“用下達上而施于朝”的作用而被稱為“登聞鼓”。 晉代以后,朝廷設置登聞鼓成為一種制度。宋、元、明、清等朝代還設有登聞鼓院或鼓廳,以受理四方吏民申訟為主要任務。登聞鼓最重要的作用是使案件直達圣聽,直接由最高司法機關裁決。《唐律疏議·斗訟》中記載:“有人……撾登聞鼓,……主司即須為受,不即受者,加罪一等。”唐代柳宗元《先侍御史君神道表》中也說:“有去登聞鼓以聞于上,上命先君總三司以聽理,至則平反之。”可見,擊鼓鳴冤使不少案件得以平反。最有名的是南朝梁天監年間中,吉翂的父親被人誣陷入獄,被判死罪。年僅十五歲的吉扮“撾登聞鼓,乞代父命”,梁武帝蕭衍聽到后非常感動,“乃宥其父”(《梁書·吉翂傳》。 可到了宋代,皇帝的想法發生了變化,認為擊鼓鳴冤破壞安定團結,因此對百姓擊鼓鳴冤作了許多限制,使擊鼓鳴冤出現了大倒退,如明代規定“登聞鼓……非大冤及機密重情不得擊”《明史·刑法志二》;清代時規定“必關軍國大務,大貪大惡,奇冤異慘”才可以擊鼓。擊鼓人要挨打三十大板。
【第60句】:【只看見活人受罪,沒看見死人扛枷】(諺)活人受罪是常事,死人扛枷從來無。指受罪的當然都是活著的人,人們的一切努力,應該是只為了活人少受罪。
【第61句】:【瞌睡給了個枕頭】(慣)比喻正需要什么就得到了什么。 也作“正瞌睡,來了個枕頭”。
【第62句】:【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諺)無門:沒有門徑。指禍或福的到來,是人自身招引的。 也作禍福無門皆自取。 禍福無門人自攀。
【第63句】:【英雄所見略同】(諺)指分析形勢或設計謀略,英雄豪杰的觀點見識,往往是不謀而合的。 也作英雄所見,畢竟相同。 英雄之士,所見略同。
【第64句】:【虎死不倒威】(諺)指猛虎雖然死去,但威風依然存在。比喻英雄豪杰身處厄運之中,仍然表現出昂揚的斗志,凜凜不可犯。 也作虎死不落架。 虎倒雄風在。
【第65句】:【喊人不費本,舌頭打個滾】見“叫人不蝕本,舌上打個滾”。
【第66句】:【染房里的捶布石——經過大家伙的】(歇)比喻人見過大世面,經歷過大場面。
【第67句】:【拍馬挨了踢,上勁崩了弦】(慣)比喻想討好人卻遭人冷待,想干好事卻辦成了壞事。
【第68句】:【在一棵樹上吊死】(慣)形容人心眼兒死,不知變通。 也作在一根樹枝上吊死。 一棵樹上吊死。
【第69句】:【上山八條路,下山路八條】(諺)指有多少去的路,也就有多少回來的路。常比喻有多少問題,就會有多少解決問題的辦法,用不著發愁。
【第70句】:【麒麟送子】“麒麟送子”是古代一種生育觀念。據說,祈禱麒麟的出現就能夠得到兒子,保證香火的順利傳遞。這種風俗源自孔子的誕生。 麒麟,傳說中的一種神獸,象征著祥瑞,最早出現在《禮記》中,與鳳、龜和龍并稱為“吉祥四寶”。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是這樣介紹麒麟的:麒麟分雌雄,雄的名麒,雌的名麟,性情溫和,從不傷害人和牲畜,更不任意踐踏花草,因而被人們稱為仁獸。它的形狀像鹿,尾如牛尾,雄的長獨角,雌的沒有角,口中可以吐火,聲音如雷聲。它的出現能給天下帶來太平,給人們帶來好運,使家族人丁興旺。因而在民間有麒麟送子的說法。 據傳,孔父和孔母只有一個兒子,腿腳有疾病,活動起來不方便,不能繼承祀事。夫妻二人感到非常遺憾,想再生個兒子,于是到尼山祈禱,希望能再為孔家增加人口,保證孔家香火能永不熄滅。有天夜里,一頭麒麟踱進闕里,舉止優雅,不慌不忙從嘴里吐出一方帛,上面寫著文字:“水精之子孫,衰周而素王,徵在賢明。”第二天麒麟不見了,孔家有個孩子呱呱墜地,這就是仲尼,于是麒麟送子的消息在民間也就傳開了。哪家有不育的婦女,就扶著載有小孩的紙扎麒麟在庭院或堂屋里轉一圈,就能喜得貴子了。這一傳說,代代相傳,至今還能看到“麒麟送子圖”。
【第71句】:【大暑在七,大寒在一】 釋義:最熱天在七月,最冷天在正月。 例句:“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補更小事,何乃成災?原其所以,正月之時,天甫凄栗,里語:“大暑在七,大寒在一。”一謂正月也。
【第72句】:【無事家中坐,禍從天上來】見“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
【第73句】:【矮子看戲——見人道好,他也道好】.(歇)矮子擠在人群里看戲,并未看見,只好隨人說長道短。多指自己沒有主見,附和他人意見。
【第74句】:【以一當十,以十當百】(慣)當:抵擋,阻擋。一人抵擋十人,十人抵擋百人。形容軍隊士氣大振,士兵奮勇拼殺。
【第75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釋義:屠刀:宰殺牲畜的刀。立地:立刻,馬上。原是佛教勸人悔改的話。比、喻改惡從善,做好人。“立地”又作“立刻”。 例句:海蠻毫不畏縮,“你跟產:豐特務外逃,當然不是為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第76句】:【開方子】(慣)原指醫生給病人開處方,比喻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建議或辦法。
【第77句】:【三心二意,永不成器】(諺)三心二意:主意不定,意念不專。指人做事拿不定主意,永遠難有成就。
【第78句】:【過頭飯吃得,過頭話說不得】 釋義:話不能說過頭,要留有余地。 例句:人,過頭飯吃得,過頭話說不得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強中還有強中手。
【第79句】:【不敢越雷池一步】(慣)雷池:古雷水自今湖北省黃梅縣界東流,經今安徽省宿松縣,至望江縣東南,水積成池,稱雷池。語本晉·庾亮《報溫嶠書》:“吾憂西陲,過于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意思是勸溫嶠坐鎮原防,不要越過雷池向東。指不敢超越一定的界線或范圍。
【第80句】:【趕熱灶】(慣)比喻湊熱鬧。
【第81句】:【江河千百條,條條歸大海】 釋義:比喻遲早要歸到某處去或要走某一條路。 例句:江河干百條,條條歸大海。今日言別,明日重逢,這也是常有的事。
【第82句】:【棗不濟儉】(諺)儉:谷物歉收。 棗不能接濟歉收年。指棗一旦歉收,當年糧食也必然歉收;棗豐收,當年糧食也豐收。
【第83句】:【打腫臉充胖子】(慣)比喻裝門面,說大話,硬充好漢。
【第84句】:當家才知鹽米貴,出門才曉路難行。
【第85句】:【羊毛出在羊身上】 釋義:給某人的錢物,是從某人身上得來的,別人并沒有受損失。 例句:“但是有一句俗語,叫做‘羊毛出在羊身上’,無非還是拿著老爺的錢貼補他舅老爺罷了。”
【第86句】:【逼公雞生蛋】 釋義:比喻要求苛刻,強人所難。 例句:袁廷發頭也不回,抵塞他:“你們簡直在逼公雞生蛋噦。”
【第87句】:【狗咬刺猬,無處下口】 釋義:比喻事情難辦,無處下手。“無處下口”又作“無從下口”、“沒處下牙”、“下不得口”等。 例句:他只笑笑,啥也沒說,這就叫“狗咬刺猬。無處下口了”。
【第88句】:【一肚子苦水】(慣)指心中有說不完的痛苦辛酸的事。
【第89句】:【獅舞三趟無人看,話說三遍沒人聽】(諺)三:泛指多數。重復多次舞獅,就沒人愛看;重復多次說話,就沒人愛聽。指說話沒有新意,一味重復,必定惹人膩煩。
【第90句】:【做耳目】(慣)比喻替人刺探消息。
【第91句】:【糠菜半年糧】(慣)指生活貧寒,一年中有半年吃糠咽菜。
【第92句】:【獅子鎮邪】我國盛產老虎,不產獅子,而被稱為百獸之王的老虎沒有被尊為鎮邪之獸,反而由獅子來擔當,這是為什么呢?這與獅子的傳人和宗教傳人有關。 首先,獅子作為物種傳人中國的最早記載出自《后漢書》,提到在漢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5年),安息國王遣使進獻獅子以及符拔等奇異猛獸。伴隨著中外交往的日益頻繁,更多的獅子被使節們帶到中國來。魏晉南北朝也有幾次西域國家進獻獅子的事例,不過仍舊為數尚少。到了唐代,中國古代史上這個最為發達的對外交往時代,獅子才頻繁傳人中國。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中國人開始熟悉獅子,并撰寫詩詞歌賦來描寫這種來自草原的百獸之王。當時,人們以能一睹雄獅風采為驕傲。 其次,異域宗教的傳播大大豐富了中國獅子文化。特別是佛教的傳人,與獅子的傳人幾乎是同時。西域多種宗教與獅子有關密切的關聯。佛教以獅子吼來形容佛祖佛法的威嚴,用獅子來充當菩薩羅漢的坐騎;波斯古代宗教則以獅子為護法神獸,身帶雙翼守護著神壇或殿堂。這些內涵通過宗教傳播影響了中國的民間信仰和生活習俗。借助傳人中國的佛教,尤其是祆教、摩尼教等,獅子開始在中國承擔起護法鎮邪的重任,在中國人眼里,獅子成為威嚴尊貴的象征。從此在皇家陵闕、權貴門前,紛紛樹立起一對對門獅;在宮廷舞臺盛大慶典上,不斷上演氣勢磅礴的“五方獅子舞”。甚至民間也以獅子為吉祥物,用來驅邪,房頂、墻頭放有石獅子,門洞的門墩也雕刻成石獅子,用來鎮宅。
【第93句】:【將嘴騙舌頭】(慣)指用花言巧語去欺騙身邊的人。
【第94句】:【人不知,鬼不覺】(慣)形容非常隱秘,誰也沒有發現。 也作人不覺,鬼不知。 神不知,鬼不覺。
【第95句】:【綁雞的繩子,捆不住大象】(諺)比喻用制伏弱小者的方法,根本無法制伏強大的對手。
【第96句】:【傷筋動骨一百天】(諺)指凡是筋骨折損的病痛,治養沒有一百天,就無法康復。 也作傷筋斷骨一百天。 傷筋害骨一百天。
【第97句】:紙做花兒不結果,蠟做芯兒近不得火.
【第98句】:只可勸人家圓,不可勸人家離。
【第99句】:【大象口里拔生牙】(慣)比喻冒險去觸犯強者。
上一篇:發朋友圈禪意的文案【512】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