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鳥靠翅膀獸靠腿,人靠智慧魚靠尾】(諺)鳥靠翅膀飛翔,獸靠四肢奔跑,人靠智慧謀生,魚靠尾巴游動。指人和動物都要憑著自身的特有條件謀求生存。
【第2句】:【三句話不離本行】這一俗語指人們在說話時,常常離不開與自己本行業密切相關的事物。這句俗語源于民間的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小村,村子里有四個能說會道的人,一個是廚師,一個是裁縫,一個是車把式,還有一個是使船的。他們不僅技藝好,而且都為人忠厚,辦事公平,不論誰家有了糾紛,都愿意請他們去給說和。 有一次,村里有戶兄弟要分家,爭來爭去沒有結果,就請來這四個人去給當“說和”。可任憑這四個人怎樣勸說,兄弟倆誰也不肯讓對方半分。無奈,四位能人先到廚師家開個“碰頭會”商討解決方案。 廚師說:“我看還是快刀斬亂麻,要不鍋啦碗啦咋分得清。” 裁縫說:“咱們說話辦事都不能有偏,要針能過得去,線也能過得去才行。” 車把式又接著說:“過去咱們也管過這樣的事,前有車,后有轍,只要不出大道就行。” 使船的聽著聽著不耐煩了,便說:“我看咱們不如到他家,見風使舵,不管怎么給他們劃拉劃拉得了。” 廚師的老伴聽到這里,噗嗤一聲笑了起來,說:“我看你們四個人真是三句話不離本行,賣什么吆喝什么。”她的話音剛落,引得全屋的人大笑起來。 原來,廚師的老伴是個做小買賣的。 從此,“三句話不離本行”的俗語便流傳開來。
【第3句】:【說漏了嘴】(慣)指無意中把隱瞞的事實透露出來。
【第4句】:【王八掉進灶坑里——又憋氣又窩火】(歇)氣:本指氣息,轉指怒氣。火:本指火兒,轉指火氣。指心里有怨氣或怒氣而發泄不出來。
【第5句】:【苗怕蟲咬,兒怕娘嬌】(諺)指禾苗怕的是害蟲咬,咬過的禾苗不能正常生長;孩子怕的是娘親溺愛嬌慣,嬌寵的孩子沒出息,成不得人。
【第6句】:【表面上仁義道德,骨子里男盜女娼】見“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
【第7句】:【家貧顯孝子】(諺)指家境困窘時,才能顯出真正的孝子。泛指在艱難困苦的關鍵時刻,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優秀品質。 也作家貧出孝子。 家貧出孝子,國亂顯忠臣。
【第8句】:【過了閏月年,走馬就種田】 釋義:閏月年:閏年的新年,閏年指農歷有閏月的一年,這一年十三個月。閏年春天來得早,新年一過就開始春耕。 例句:你想,過了閏月年,老馬就種田。按理說,緊打緊就該種今年莊稼。
【第9句】:【一人作罪一人當】(諺)自己犯下的罪行,由他自己承擔。指刑罰只處分直接犯罪的人,不得株連他人。 也作一人有罪一人當。 一人犯法一人當。
【第10句】:【只有千日做賊,那有千日防賊】(諺)指人的防患意識往往難以長久。
【第11句】:一回經蛇咬,三年怕草繩。
【第12句】:【不怕肚不飽,就怕氣不平】(諺)不怕受餓,就怕受氣。指受人凌辱比挨餓更難忍受。
【第13句】:【馬不知臉長,牛不知角彎】(諺)比喻人總是缺乏自知之明,或總是為自己護短。 也作馬不嫌臉長,羊不嫌角彎。 牛不知角彎,馬不知臉長。
【第14句】:【狗還向主人三分】 釋義:罵人不知向著主人,不如狗。 例句:他媽的,狗還向主人三分。你們端著掌柜的碗,掌柜的遭了難,一點都不著急,簡直是沒良心。
【第15句】:【刨樹要刨根】 釋義:比喻解決問題要尋根究底,要徹底。“刨根”又作“尋根”。 例句:刨樹要刨根,要不,根大成樹,樹大成林,林大藏虎,虎大傷人。所以不殺便罷,一殺就來個斬草除根,以免后患。
【第16句】:【虎死留皮,人死留名】見“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第17句】:【老虎戴念珠,假裝善人】 釋義:念珠:數珠,佛教徒誦經時用來計算次數的成串的珠子。比喻偽裝成好人。“戴”又作“掛”。“假裝”又作“假充”。 例句:韓寶根又說:“錢萬利是老虎戴念珠,假裝善人。咱使他的錢,就等于用他的高利貸呀!”
【第18句】:【一只蠓蟲兒飛過去,也能分出公母】(慣)蠓蟲兒:昆蟲,體小翅短。 公母:雄雌。形容人眼力極好。
【第19句】:【牙齒上刮下來的】(慣)比喻舍不得吃用省下來的。
【第20句】:【打幌子】(慣)幌子:店鋪門外面表明所賣商品的標志。1比喻某種跡象顯露在外面。2比喻打著某種旗號,暗中卻做著另外的事情。
【第21句】:【多一位菩薩多一爐香】(諺)多供奉一位菩薩,就得多燒一爐香火。比喻多設立一個部門,就得多增加一層開支。也比喻多添一位領導,辦事就多一道手續。
【第22句】:【沒眼兒悶葫蘆】(慣)比喻沒有心眼的人。
【第23句】:年輕跳跳蹦蹦,到老沒病沒痛。
【第24句】:【滿腦袋高粱花子】(慣)從莊稼地里走出來,頭上還帶著高梁花兒。 形容人士氣。 也作“滿身高梁花子”。
【第25句】:【把火往懷里扒】(慣)扒(ba):撥動。比喻引火燒身,自招禍患。
【第26句】:【整簍灑油,滿地撿芝麻】見“大簍灑油,滿地撿芝麻”。
【第27句】:【閨女】“閨女”指未婚女子,也指女兒。其來源與古代女子居住的地方有關。 未婚女兒的住處稱作“閨閣”。原來,古代住宅,在大門與堂室之間,還有一個小門,叫做“閨”,相當于后來的二門。《公羊傳》宣公六年寫晉靈公派人刺殺趙盾的情況:“于是使勇士某者往殺之。勇士人其大門,則無人門焉者(門:守大門);人其閨,則無人閨焉者;上其堂,則無人焉;俯而闚其戶,(盾)方食魚飧。”這段描述準確地勾勒出了勇士經過的路線:大門——閨——堂。閨門以內即主人起居之處,因此,后來稱內宅為閨。枚乘《七發》日:“今夫貴人之子,必官居而閨處。”后來才引申為女子的住處。明代湯顯祖《牡丹亭·閨塾》:“……閨門內許多風雅。”《宋史·涂端友妻傳》日:“吾聞貞女不出閨閣。” 古人沒有滿足于將女人的居室稱為閨閣、閨房,而進一步將不少有美女人的稱謂與閨掛上了鉤:稱女兒為閨女,稱富貴人家的女兒為閨秀,婦女品德高尚的叫閨范,京劇中演少女的演員叫“閨門旦”等。女兒出嫁叫“出閣”,不出閨閣的女子(未婚女子)當然就叫“閨女”。
【第28句】:【老虎還有個打盹的時候】 釋義:比喻本事再大的人也難免有時疏忽。 例句:兒子又說:“老虎還有個打盹的時候,誰辦事還能不灑湯漏水?人家給算錯賬,你悄悄叫人家重算算也就罷了。”
【第29句】:【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古人講究“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特別強調了“無后為大”,所以大多數人知道“無后為大”,而很少有人知道其他兩大不孝是什么。那么,完整的“三不孝”是什么呢?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源自《孟子·離婁下》。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十三經注疏》對此作了解釋:“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諛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后為大。”孟子認為,為人子,若不娶媳婦,不傳宗接代,過年過節,無后代為祖先掃墓、祭拜,是為“三不孝”之最不孝的。其他兩不孝分別是:若阿諛曲從,陷父母于不義,為一不孝;當父母年老,為人子,若因家里沒錢,無法侍奉父母,使其三餐無法溫飽,生病無錢看醫,或者無功名,不能中舉、進士,求得一官半職,為家族揚眉吐氣,為二不孝。 當然,我們不能用現代人的眼光去衡量古人,但也不能一味生搬硬套。
【第30句】:【占上風】(慣)指占有優勢。
【第31句】:【寧管千軍,莫管一夫】(諺)寧可管理干軍萬馬,也不管理一個散漫成性的人。指有組織有紀律的群體好管理,散漫成性的人最難治。
【第32句】:【水甕里捉鱉,手到擒來】 釋義:比喻捕捉的對象絕對跑不了,輕易就能捉到。“擒“又作“拿”。 例句:觀音保說:“到那時,不管他是金銀財寶,還是人命血案,我們就會是水甕里捉鱉,手到擒來。”
【第33句】:【換湯不換藥】(慣)比喻只改變外表或形式,內容或實質卻不變。
【第34句】:【搟面杖吹火——一竅不通】(歇)竅:本指窟窿,轉指竅門。比喻對某件事一點兒也不懂。
【第35句】:【天子避醉漢】(諺)連皇帝也要躲開喝醉酒的人。指醉漢已失去理智,不能再和他打交道。
【第36句】:【龜走龜路,鱉走鱉路】 釋義:比喻各走各的門路。 例句:張刀柱一個人在房里左思右想,想起了一個補救的辦法;“對,找朱局長去。兒子搶了頭功,我去搶個二功吧!他報告團長,我報告局長,龜走龜路,鱉走鱉路。”
【第37句】:【石臼里搗水——白費力】(歇)搗:舂。指白花力氣,收不到成效。
【第38句】:【樹大分權,人大分家】(諺)樹長大了,自然要分權:人長大了,自然要分家。指兄弟長大成人,各分門戶各成家是順理成章的事。 也作樹大開權,男大分家。 樹大分枝,家大分居。 樹大分權,女大離家。
【第39句】:【快刀斬亂麻】 釋義:問題復雜,必須采取果斷措施。 例句:她雖是個女流之輩,卻是個風來雨就,快刀斬亂麻的人。
【第40句】:【張和尚的帽子,抓給李和尚戴】 釋義:比喻弄錯了對象或事實,張冠李戴。 例句:你老東西聽明白:那是竹子錢!我賣竹子給你們紙廠的錢!莫張和尚的帽子,抓給李和尚戴!
【第41句】:【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諺)尺比寸長,但要和丈比,它就短了;寸比尺短,但要和分比,它就長了。比喻人和事物的優勢都不是絕對的,有所長,也就必定有所短。
【第42句】:【至親不過爹娘,至近不過夫妻】見“近不過夫妻,親不過父母”。
【第43句】:【丟飯碗】(慣)比喻失去了賴以生存的職業。
【第44句】:【君子動口,小人動手】(諺)指發生爭端后,修養好的人講道理,沒有修養的人往往會動武。 也作君子動口不動手。 君子動言,小人動拳。
【第45句】:【落一葉而知秋】 釋義:比喻從某些細微跡象,可以看出整個形勢的發展趨向。 例句:事情雖然發生在個別人的身上,但是俗話說:“落一葉而知秋”,他深知這不是個別戰士的事情,趙鐵牛想離隊的行為,王永祥和肖應良同意黃國信的錯誤主張,說明在部隊中有一種錯誤思想在發展著、散布著。
【第46句】:【人怕傷心,樹怕剝皮】(諺)指人不怕窮愁困苦,只怕心受創傷。 也作人怕傷心,樹怕傷皮。 人怕傷心,樹怕挖根。
【第47句】:碾谷要碾出米來,說話要說出理來。
【第48句】:【人多一技有益,物裕一備有用】(諺)人多掌握一種技能,總是有好處的;器物能多準備一件,總有用得著的。指人的本事不嫌多,物的備件不可少。
【第49句】:【病老虎的爪子還能搭死健牛呢】 釋義:比喻任何時候不能小看、輕視強大者。 例句:哦,哦,老弟,八路總歸是八路,莫看他們人少,又是傷號,病老虎的爪子還能搭死健牛呢!
【第50句】:【話傳三遍假變真,藥方子抄三遍吃死人】(諺)傳言流傳多遍,假的也能傳成真的;藥方抄來寫去,容易把藥名弄錯,吃死病人。指謬誤流傳,害人不淺。
【第51句】:【葫蘆內賣出什么藥來】 釋義:葫蘆:一年生草本植物葫蘆的果實,可以掏空做器皿,過去常用來裝藥。比喻不知人肚子里到底打算搞出什么名堂來。 例句:“你們都退去,只留朝云在此。”眾人領命,一齊都散,不留一人。元普便叫朝云閉上門,朝云正不知劉元普葫蘆內賣出什么藥來。
【第52句】:【書中自有黃金屋】此語一般兩句連用:“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在過去封建時代,用來激勵人們上進好學,形容讀書的重要性和好處。那么,它源自何處呢? 它源自宋真宗的《勸學詩》,詩中寫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使他沒有想到的是,后來人們受其啟發,又續貂一句“書中自有顏如玉。”也不知道人們是有意逢迎皇帝,還是寒磣皇帝,反正“顏如玉”不如“黃金屋、千鐘粟”格調高雅。不管怎么說,為后世留下了一句俗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倒把皇帝的杰作給冷落了。 以上三句詩,無非是說明讀書學習的重要性,讀了書,有錢花;讀了書,有飯吃;讀了書,有嬌娘。有的少年為此追逐名利享受,誤入歧途。毛澤東也曾向少兒勸學:“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才是正道。
【第53句】:【到了三月三,薺菜可以當靈丹】 釋義:薺菜:一種野菜,一年或多年生,可吃。靈丹:靈驗有效的藥。農歷三月三日以后,薺菜可以用來治病。 例句:用薺菜還可以治療痢疾、腸炎、腎炎、水腫等疾病。所以民間有諺語說:“到了三月三,薺菜可以當靈丹。”
【第54句】:【包子有肉不在褶上】(諺)褶:包子上端的折紋。指包子的肉餡在里面,好看的褶上卻沒肉。比喻看人與物要看實質,不要看表面。
【第55句】:【肚子里有貨】(慣)比喻人有學問或有主意。
【第56句】:【仨核桃倆棗】(慣)形容很少或很小。 也作“三個核桃兩個棗”。
【第57句】:【英雄惜英雄,好漢惜好漢】(諺)指英雄好漢總是彼此愛慕,互相敬重的。 也作英雄惜英雄,好漢愛好漢。 英雄戀英雄,好漢愛好漢。
【第58句】:【蒙在鼓里】(慣)比喻受蒙蔽,不明真相。 也作蒙在鼓肚里。 蒙到鼓里邊。
【第59句】:【肚饑吃好飯】(諺)指人在饑餓時食欲最盛,吃什么飯都香。
【第60句】:【無顏見江東父老】這是一句常用的俗語,指因自疚而羞于見鄉親或熟人。它源自《史記·項羽本紀》:秦朝滅亡后,劉邦和項羽之間爆發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垓下一戰,楚軍兵少糧盡,慘遭失敗,退到烏江邊。項羽看了看身后幾十個盔甲凌亂、神情落魄的將士,苦笑一聲說:“當初我率領江東八千子弟兵渡江爭戰,現在竟無一人生還。即使家鄉父老愛憐我,依然稱我為王,我又有什么臉面去見他們呢?”這就是“無顏見江東父老”的來由。
【第61句】:【賣片兒湯】(慣)片:諧“騙”。指騙人。
【第62句】:【冷練三九,熱練三伏】(諺)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第63句】:【下夾子】(慣)比喻設下埋伏抓人。
【第64句】:【打啞謎】(慣)指不直接把意思說明白,故意讓對方猜。
【第65句】:【蘿卜白菜,各有所愛】 釋義:比喻各人有各人的愛好。 例句:常言:“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大干世界,盡管人們的喜愛各不相同,但卻很難想象哪一個人會喜歡“失敗”。
【第66句】:【拿著趕狗棒兒罵皇帝——貴賤也不自量】(歇)趕狗棒兒:乞丐討飯時用來打狗的木棍。指人不知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自以為了不起。含譏諷意味。
【第67句】:【騎著驢吃燒雞——這把骨頭還不知道扔在哪兒】(歇)本指雞骨頭不知會扔在什么地方,轉喻人死后尸骨還不知埋在哪里。
【第68句】:【黃鱔泥鰍不一樣長】 釋義:比喻兩種人不一樣,有區別。 例句:“那不同啦,有區別的。”季交恕放下酒杯,聲音稍為大一點。“帝國主義是洋人那邊橫行霸道的大財主。‘黃鱔泥鰍不一樣長’罷,你知不知道?”
【第69句】:【十里長亭】在戲曲、影視中常常見到“十里長亭”送別的場景,但只見一亭,不見長亭,是怎么回事呢?原來,“十里長亭”不是十里,而是每隔十里設一個亭子。秦漢時每隔十里設置一亭,以后每五里有一短亭,供行人歇腳,親友遠行也常在此話別。秦制三十里一傳,十里一亭,亭設有住宿的館舍。按秦法,亭應及時負責信使的馬匹給養、行人口糧、醬菜和韭蔥,類似驛站。 “十里長亭”原意并非送別,后來表示送別,這是怎么來的呢?古人長途遠行,或乘車船,或騎馬,或步行,山河阻障,跋涉艱難,風餐露宿,路上有各種風險,一旦離家,很多事情都難以預料,通訊又不發達,所以,親朋遠行是件大事情。送有餞行,到有洗塵接風。特別是送行,必須先祭祀路神而后登程,其意是祈求一路平安,稱之為“祖”。后來這種風俗一直延續下來,一般都是在路旁亭舍或路邊臨時設立帷帳,準備酒肴送別行人。 餞行送別是古人悵惋興悲、觸動心靈之事,在古代詩詞、戲文中有很多吟詠。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三折:“今日送別張生赴京,十里長亭,安排下筵席”,是在十里長亭;中國名劇《梁祝》送別一場,也是在十里長亭,雖然沒有筵席,卻送了一程又一程,謂之“十八相送”,場景感人淚下。文人墨客多用“長亭”這一特定場景表達離情別緒,逐漸為世人所接受,所以,一般送別時都安排在十里長亭。
【第70句】:【過河的卒子——只能進不能退】(歇)卒子:象棋棋子之一,過河后,按規則能向前或橫著走一步,但不能退。指某事只能繼續做下去,不能退縮走回頭路。 也作過河的卒子——只能進,無法退。 過河的卒子——沒法退。
【第71句】:【射幸數跌,不如審發】(諺)幸:僥幸。審:審慎。射箭偶爾中了一次,卻多次失落,不如審慎發射。 指凡做事不可只圖僥幸,要精心慎重為好。
【第72句】:【念完經打和尚】(慣)比喻事成之后,打擊有功勞的人。
【第73句】:【前留三步好走,后留三步好行】 釋義:做事留有余地有好處。 例句:“我們不要占便宜,前留三步好走,后留三步好行。”
【第74句】:運動在身,用意在心。
【第75句】:【谷雨三朝看牡丹】(諺)谷雨:二十四節氣之一,在農歷三月下半月。三朝:三天。指谷雨節過后,牡丹花盛開,此時正是觀賞牡丹花的最佳期。
【第76句】:【丫環拿鑰匙——當家不主事】(歇)丫環:舊時婢女,也叫丫環女。 指雖掌管家務事,但得聽從別人,自己不能做主。 也作丫環帶鑰匙——當家不做主。 丫環拿鑰匙——當家做不了主。
【第77句】:【坐堂醫】在我國,中藥店大多稱“堂”,如“同仁堂”、“樂仁堂”、“同德堂”等,“同仁堂”的藥全國馳名。在藥鋪候診的醫生叫“坐堂醫生”,這是怎么回事呢? “坐堂醫”源于醫圣張仲景。張仲景是東漢時期的名醫,他曾任長沙太守,當時傷寒等疫病流行,為了拯救黎民百姓,他身為太守仍孜孜不倦地鉆研祖國醫學,為民治病。尤其是公然打破官府的清規戒律,坐在辦公的大堂上行醫,為病人診脈開方,辦公行醫兩不誤,還常在自己的名前冠以“坐堂行醫”四字。后人寫詩贊頌他“官隨民愿守長沙,心涵胞于千萬家。興亡盛衰同禍福,坐堂行醫惠無涯。”為了紀念張仲景崇高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后來許多中藥店都冠以某某堂,并把坐在藥鋪里診病的醫師稱為“坐堂醫”。這種稱呼一直沿用至今。
【第78句】:【烏鴉叫不祥之兆】烏鴉,俗稱老鴰,是一種常見的益鳥,“烏鴉反哺”是出了名的。這么好的鳥類,人們反而嫌棄它,原因何在?完全是人們對它的生活習性的誤解,烏鴉長得一身黑(天下烏鴉一般黑),叫聲難聽,喜食腐肉,又總在寒冷的冬天和曠野里出現,形成一幅枯木寒鴉的凄涼景象,故人們就把烏鴉與悲慘氣氛聯系起來。 人們為了貶斥烏鴉,還給它編了一個故事。傳說春秋戰國時期,有個文人叫公冶長,他能聽懂鳥語。有一天他在樹林里看見一只烏鴉,烏鴉對他說:“公冶長,公冶長,南山有一狼拖羊,快點去,莫慌張,你吃肉,我吃腸,腸子掛在樹枝上!”公冶長趕到南山,果見一惡狼拖著一只羊。他把狼趕走了,把羊帶回家。由于興奮過度,吃完肉后忘了把羊腸給烏鴉掛在樹上。記仇的烏鴉發誓報復他。后來,烏鴉又唱了同樣的歌騙公冶長去另一個地方,公冶長趕去一看,原來是強盜剛殺了人的作案現場。正當他嚇得要走開時,公差來了,把他捉去了公堂。這件事傳出去之后,人們都知道公冶長坐牢是被烏鴉害的。從此,就認為烏鴉叫是想要害人,是不祥之兆。
【第79句】:【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 釋義:舊時用葫蘆裝藥。比喻弄不清真相。 例句:王工作員雖然也來過幾次,可惜人年輕,識不透人家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見人家表格細致,訓練忙碌,反以為人家工作認真,大大稱贊。
【第80句】:【前人躓,后人戒】(諺)躓(zhi):被絆倒。前邊的人被絆倒了,后邊的人就要提防戒備。喻指人要善于總結歷史教訓,加強防范意識。
【第81句】:【山里說話有鳥聽,屋里說話有鼠聽】(諺)在山里說話,緊防鳥兒聽去;在屋里說話,緊防老鼠聽去。 指人們說話,尤其是秘密的話,要緊防有人竊聽。
【第82句】:【瓜從瓤里爛】 釋義:比喻從內部開始瓦解。 例句:沉住氣!老子什么關口沒闖過?管你文來武打,有這口氣,老子就要招兵買馬,教你瓜從瓤里爛!
【第83句】:【牛不吃水強按頭】 釋義:比喻強迫人做不愿做的事,例句:家生女兒怎么樣?“牛不吃水強按頭”?我不愿意,難道殺我的老子娘不成?
【第84句】:【寧失一人喜,不結千人怨】(諺)寧可失去頂頭上司的歡心,也絕不使群眾抱怨懷恨。指做事不能為了討好當官的而坑害群眾。
【第85句】:【全福人】結婚前請“全福人”幫忙,結婚時請全福人操持是結婚時的一種風俗。所謂“全福人”,一般指此人自己的父母健在,老公及公公婆婆也健在,她自己還需要兒女雙全。這是為什么呢?它來源于要借“全福人”的福,非全福人不能到跟前。 縫被子需要全福人幫忙,被子的四角要放上紅棗、桂圓、花生、蓮子,寓意早生貴子;新娘子吃的餃子、長壽面需要全福人來做;結婚這天,娶親太太需要由全福人來充當;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同坐,并由全福人喂沒有煮熟的餃子,邊喂邊問:“生不生?”新娘定要回答:“生。”(生孩子與水餃生同音);睡前要由全福人給新人鋪好被褥,放上栗子、花生、棗,意為“早立子,花搭著生。”至此,全福人的任務圓滿完成。
【第86句】:【井水不犯河水】“井水不犯河水”比喻各管各的,互不相犯。“井水不犯河水”源自我國先民的居住環境。 我國古代先民最早是生活在河水旁邊,因此,長江、黃河孕育了勤勞善良的中華民族。臨河而居,汲水方便,而且河谷地區土壤相對肥沃。先民以游牧為主,生活地點基本上是因氣候或自然環境而定的,所以經常遷徙。 井的發明在人類歷史上具有偉大深遠的影響。有了井之后,先民擺脫了依賴自然氣候的制約,以往僅僅居住在河谷,現在基本可以居住在任何地方了。而且有了井水,人們逐漸聚居在一起,可能出現城鎮,以至于出現大的城市。由傳統的游牧生活逐漸轉變為農耕生活,社會向前邁進了一大步。而從事游牧的少數民族部落繼續崇尚游牧生活,沒有發展農耕,不打井,繼續逐水草而暫居。因此,有的歷史學者認為“河水”其實代指的就是游牧民族,是依賴于部落之間酋長的聯盟制度建立王朝的。而“井水”則代表的是定居,是農耕文明。 歷史上游牧的少數民族經常侵擾中原的農耕民族,所以中國古代王朝一直邊患不斷。而以“井水”為代表的農耕民族則基本上不會主動侵擾“河水”為代表的游牧民族,所以,有“井水不犯河水”一說。
【第87句】:【油瓶倒了不扶】見“推倒油瓶不扶”。
【第88句】:【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諺)在錦緞上再繡上花容易,往雪地給受凍的人送炭取暖很難。舊指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越是有錢有勢的,奉承的越多;越是貧賤失勢的,越沒人接濟。 也作錦上添花到處有,雪中送炭幾多無。 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
【第89句】:【豁唇騾子賣了個驢價錢——吃虧就在嘴頭子上】(歇)豁唇:唇裂,上唇直著裂開。指入吃虧是因說話不注意。
【第90句】:【以五十步笑百步】 釋義:作戰時逃跑五十步的人譏笑逃跑了一百步的人。比喻自己也有同樣的缺點錯誤,只是程度稍輕,就去譏笑別人。 例句:想到這里,他覺得即使自己的手不是那么軟,也不能去打瑞豐了;他和瑞豐原來差不多,他看不起瑞豐也不過是以五十步笑百步罷了。
【第91句】:【大象口里拔生牙】(慣)比喻冒險去觸犯強者。
【第92句】:【出門人,三輩小】(諺)指出門在外的人,對人要謙虛恭謹,言談舉止要放低身份,切切不可妄自托大。 也作“出門人,三輩小,不叫哥,便叫嫂”。
【第93句】:【過頭飯難吃,過頭話難講】見“鍋頭飯好吃,過頭話難說”。
【第94句】:【頂著石臼做戲——費力沒討好】見“背了石臼做戲——吃力不討好”。
【第95句】:【關門打狗】(慣)比喻把敵人死死包圍住,然后殲滅掉。
【第96句】:【得意走官場,失意寫文章】(諺)舊指文人的兩條出路:要么是稱心如意,做官為宦,揚名顯勢;要么是失意落魄,寄情山林,著書立說。
【第97句】:不挑擔子不知重,不走長路不知遠。
【第98句】:【走后門】(慣)比喻利用私人關系或行賄等不正當手段達到個人目的。
【第99句】:【與鳳同飛,必出俊鳥;與虎同眠,沒有善獸】(諺)和鳳凰同飛的自然是善鳥,和猛虎同穴的必定是惡獸。比喻與英雄豪杰在一起,就會變得勇敢、智慧;與壞人在一起,就會變成壞人。
上一篇:鳳直播最火的諺語俗語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