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羊肉饅頭沒得吃,空教惹得一身膻】(慣)比喻好處沒得到,還惹下了麻煩。 也作羊肉不曾吃,空惹一身膻。 羊肉沒吃到,先惹一身騷。 羊肉沒吃到,弄得一身臊。
【第2句】:【同心結】“同心結”是青年男女的定情之物,意為永結同心。那么,“同心結”源于何時呢? “同心結”源于《詩源》里的一個故事:文胄與相鄰的女子姜氏相愛,文胄送給姜氏一枚百煉水晶針,作為定情的信物。姜氏打開箱子,用雙針穿上連理線,織成同心結回贈文胄。縷縷絲線織進無限情思,從此“同心結”成為男女定情的最好信物。“同心結”是用兩股彩繩或彩帶,綰成連環回文樣式再抽緊而成,因其形態是兩股彩繩交相盤于“結”的中心,代表著男女愛情的心心相印,而被看做“永結同心”之意。 “同心結”有真實記載的首見于南北朝。南齊歌妓蘇小小作《西陵歌》說到了“同心結”:“妾乘油壁車,郎乘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 南朝梁武帝在《有所思》詩中也有“腰中雙綺帶,夢為同心結”的記述,可見,從歌妓到最高統治者,都知道這種表示愛情的信物了。如今,男女青年仍舊對“同心結”情由所鐘,一旦成為定情之物,則永久珍藏,以作紀念。現代人還把它作為一種裝飾品帶在身上,作為束發的帶飾、腰帶的結飾、身上的佩飾,此形影不離。
【第3句】:【水潑不進,針插不進】封鎖嚴密。張賢亮《河的子孫》:“老 實說,魏家橋大隊是他水潑不進,針插不透的獨立王國。” 私憑文書官憑印公私往來交涉需有憑證。李英儒《野 火春風斗古城》:“冰天雪地,爬溝過界,我舍生忘死地趕到 這兒,還會有差錯兒!罷呀!私憑文書官憑印,你往外瞧著 點,我掏給你點東西看。”
【第4句】:【—個天聾,一個地啞】雙方都不善言談。清代《紅樓夢》: “林之孝兩口子,錐子兒扎不出一聲兒來的;我成日家說他 們倒是配就了的一對兒:一個天聾,一個地啞。”
【第5句】:【東河里沒水西河里走】(諺)指東河里沒小時,就去西河,總會取到水的。比喻做事貴在靈活通變,一處不通,還可另找途徑。
【第6句】:【家人犯法,罪及家長】(諺)家里的下人觸犯了法律,家長要受罪罰。指家長對子孫后代及傭人不但負有教養責任,還要承擔法律責任。 也作“家奴犯罪,罪坐家主”。
【第7句】:【未窮先窮不窮,未富先富不富】(諺)家業將窮時,趕緊作過窮日子的打算,便不至于窮倒;家業未富時,就按富家的排場過活,肯定富不起來。指早作窮打算不受窮,早作富打算必不富。
【第8句】:【吃不死的痢疾,餓不死的傷寒】(諺)痢疾:一種腹痛、腹瀉的傳染病。傷寒:中醫指多種發熱的病,或由風寒而引起的病。指痢疾病患者不怕多吃,傷寒病患者不怕受餓。 也作“餓不死的傷寒,吃不死的痢”。
【第9句】:【識人識面不識心】(諺)認識人的外貌容易,了解人的內心卻很難。 指人心難測。
【第10句】:【挨當頭棒】(慣)比喻意外受到沉重打擊。
【第11句】:【大樹底下無豐草】草長趕不上樹長。謂環境不利,無法 競爭。類似的:茂林之下無豐草。政論圖書:“不是不進則 退,而是慢進則退。人家長得比你快得多,大樹底下無豐 草,大塊之間無美苗。”
【第12句】:【寧走十步遠,不走一步險】謂做事要有把握,不能冒險。 清代《三俠五義》:“咱們與其涉險,莫若繞遠。俗語說得好: 寧走十步遠,不走一步險。小弟意欲從五峰嶺的山后上去, 大約再無妨礙。”
【第13句】:背媳婦走獨木橋——又喜又憂
【第14句】:【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慣)六路:指上、下、左、右、前、后。八方:指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眼界開闊,聽覺靈敏。形容人機警靈敏,信息靈通,遇事能迅速作出反應。
【第15句】:劉伯溫的八卦——神機妙算
【第16句】:放學回家,我只顧玩耍,很晚了作業還沒做,媽媽狠狠地批評了我。爸爸在一旁說:“趕前不趕后,趕后有氣受。”(河南·孟津)
【第17句】:溫度計掉在冰箱里——直線下降
【第18句】:張飛穿針——粗中有細;大眼瞪小眼:有勁無處使
【第19句】:口渴打井——來不及
【第20句】:一串銅錢九百九——不成吊(調)
【第21句】:【好時是他人,惡時是家人】(諺)人在春風得意時,外人自會來百般奉承結識;到了逆境困厄時,全靠自家人扶持關照,共渡艱難。
【第22句】:【往腦袋上扣屎盆子】(慣)比喻栽贓、陷害。
【第23句】:針鼻不叫針鼻——線(顯)眼
【第24句】:曹操諸葛亮——脾氣不一樣
【第25句】:【躲一棒棰,挨一榔頭】(慣)比喻躲過了一場打擊,又遭受另一場打擊。
【第26句】:【病好打太醫】將恩人當仇人。成語:恩將仇報。汪幸福 《浪跡臺灣島》:“狗婆子,過河丟拐杖,病好打太醫。過去, 你男人為升官想方設法巴結我。今天,我浪跡到這里,你卻 忘恩負義拒我于門外,做了幾天和尚,連肉味也忘了。”
【第27句】:【戴大帽子】(慣)比喻夸大別人的錯誤,給人加上不實的罪名。
【第28句】:【國難顯忠臣】(諺)指國家到了危難之際,才能顯出誰是真正的忠臣。 也作國難見忠臣。 國亂顯忠臣。
【第29句】:【抱成一團】(慣)指緊密團結在一起。
【第30句】:【看不見自己的后腦勺】看不見自己的缺點。后腦勺,也 說:后頸窩、脖子后面的灰。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后 腦勺上長瘡,自己看不見以為別人也看不見,那才笑話咧。”
【第31句】:【亮底牌】(慣)比喻把別人不知道的底細公開出來。
【第32句】:不怕年老,就怕躺倒。
【第33句】:【櫻桃好吃樹難栽】指好事開頭難。李季《王貴與李香 香》:“小曲好唱口難開,櫻桃好吃樹難栽;交好的心思兩人 都有,誰也害臊難開口。”
【第34句】:【有錢男子漢,無錢漢子難】釋義:難:與“男”諧音。意謂有錢能成為男子漢,沒有錢就難于處世了。例句:“家底子空了,我是去那里借債,想借十塊錢來應付你們。哪曉得‘有錢男子漢,沒錢漢子難’,借不到錢,我自然不敢回來。”
【第35句】:群眾是根莖,是海洋;個人是樹葉,是滴水。
【第36句】:老虎離了山林——抖不起威風來
【第37句】:叔叔花錢大手大腳的,毫不節儉。婆婆見了便說:“勤似搖錢樹,儉如聚寶盆。勤勤儉儉糧滿倉,大手大腳倉底光。到老了,又沒有積蓄,你就有苦日子過了!”(廣東·龍門)
【第38句】:范進中舉——喜瘋了
【第39句】:【草根】“草根”現在比喻生活在社會下層的群體。草根,世界各地除沙漠海洋外遍地都是,但作為一個比喻,它卻源于英文,產生于19世紀的美國尋金熱流行時期,盛傳有些山脈土壤表層、草根生長的地方就蘊藏著黃金。從廣義上看,“草根”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和政府或者決策者相對的勢力,這層含義和意識形態聯系緊密一些。我們平常說的一些民間組織、非政府組織等等一般都可以看做是“草根階層”。有學者就把非政府、非官方組織稱作草根性人民組織。另一種含義就是和主流的或者說是精英的文化階層相對應,弱勢階層群體。所以,“草根化”也就是平民化、大眾化。 “草根”有兩個特點:一是頑強,二是廣泛。草根性具有強大的凝聚力,更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獨立性和大眾性。從草根的喻義和特點來看,西方的“草根”和中國的“草民”很相似,都是下層弱勢群體。如中國古代的貪官污吏把百姓看做草民,把農民起義稱作草寇。老百姓有時也自稱“草民”,這是長期受奴化的結果。至于草根的頑強生命力,唐代的大詩人白居易作出了高度概括: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要真正理解“草根”的含義,追究淵源,恐怕將中西、古今結合起來更全面。 “草根”一詞,在2011年春節像春風一樣傳遍中國大地,傳向世界。因為在2011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出現了許多“草根”演員,如農民工“旭日·陽剛組合”、“西單女孩”等,一夜成為“草根明星”。
【第40句】:鄰居張爺爺辛勤耕作一年,莊稼獲得了好收成。他高興地對我說:“錢不會枉花,工夫不會枉搭。這學習和種地一樣,一分耕耘,就會有一分收獲。”(河南·登封)
【第41句】:小菲的字寫得歪歪扭扭的,奶奶不是說它們“像螞蟻爪子,鉤鉤巴巴的”,就是說它們“像老太太打太極拳,伸胳膊撩腿的”。(浙江·紹興)
【第42句】:打針吃黃連——痛苦
【第43句】:【老皇歷】“老皇歷”比喻陳舊過時的規矩。那么,“皇歷”是怎么來的呢?它有個演變的過程。我國自古重視歷法。西漢以前,我國使用六種古歷法,即黃帝歷、顓頊歷、夏歷、殷歷、周歷和魯歷。傳說黃帝歷最為古老。唐朝詩人盧照鄰《中和東·歌登封章》:“炎圖喪寶,黃歷開璇。”黃歷就是黃帝歷的簡稱,所以人們習慣稱歷書為黃歷。另外,“黃歷”也叫“皇歷”。因“皇歷”的封面多用黃色紙張,故也被稱為“黃歷”。歷朝歷代都有歷法,不過都是以黃歷為基礎。到了唐朝,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唐王下令編制了我國第一本雕版印刷的歷書《宣明歷》,并宣布今后歷書必須由皇帝親自審定,官方印刷。從此,歷書就被稱作“皇歷”了。 “皇歷”里面記載的歷法,一般是以年為限,第二年就應更新,如果拿去年的“皇歷”來查看今年的歷法,那一定是錯誤的。因此,過時的“老皇歷”是使用不得的(yipinjuzi.com)。不能與時俱進,堅持舊觀念,拿老規矩辦事,往往容易出錯,就被人們譏笑為“老皇歷”。
【第44句】:上課時,教室鬧哄哄的。曹老師說:“你們看看,你們多像池子里抽干了水的魚兒,個個都是活蹦亂跳的。”(四川·達縣)
【第45句】:【殺回馬槍】(慣)回馬槍:古時一種槍法,兩人交戰時,一方詐敗而走,待對方追至切近,回過馬來給追擊者以致命一擊。1指先撤退,待對方麻痹后,回過身來進行突然襲擊。也指假裝離開,出其不意突然回來。2指揭發自己同伙的問題。
【第46句】:【_一家人說兩家話】(慣)指對自家人太客氣,說見外的話。
【第47句】:【人心都是肉長的肉長的】心軟,謂人是有感情的。曹禺 《日出》:“我好些年沒有眼淚了。我跟你說,人心都是肉長 的。”
【第48句】:【鬧戲還在后頭】見“好戲還在后頭”。
【第49句】:【一條線兒拴倆螞蚱——飛不了我,迸不了你】(歇)迸:同“蹦”,跳。比喻對方與自己命運緊緊相連,誰也離不開誰,出了事誰也跑不了。 也作一根繩拴倆螞蚱——跑不了我,也蹦不了你。 一根繩上拴兩個螞蚱——跑不了我,也少不了你。 一條繩拴著倆螞蚱——誰也跑不了。
【第50句】:早上,我無精打采地走在上學的路上,爸爸從后面趕上來催促道:“三斤重的豺狗子,卻長了條九斤重的尾巴,你拖呀拖地走得怎么這么慢?”(湖南·醴陵)
【第51句】:【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各種意見不一致,行動不協調。 成語:各自為政。類似的: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各拉各 的弦兒,各唱各的曲兒/各打鑼鼓各唱戲。陳登科《赤龍與 丹鳳》:“唉!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弄得本縣神魂顛 倒,摸不著門道,不知依誰是好。”
【第52句】:【疑心生暗鬼】謂多疑,疑神疑鬼。成語:杯弓蛇影。海外 張愛玲《連環套》:“梅臘妮與霓喜做一房歇宿,一夜也沒睡 穩,不時起來看視,疑心生暗鬼,只覺得間壁墻頭上似乎有 燈籠影子晃動。”
【第53句】:【包子有肉不在褶上】釋義:褶:指包子頂部折皺的面皮。比喻錢財或優點不露在表面。例句:掌柜的,你別瞧我們穿的破,包子有肉不在褶上,招好主顧,財神爺來了。
【第54句】:【好兒女志在四方】青年人應該經風雨見世面,不應留戀 某一個地方。類似的:男兒志在四方。香港梁鳳儀《千堆 雪》:“對呀,男兒志在四方,何必要死守在女友的身旁,受那 裙帶尊榮所帶來的層層壓力?”
【第55句】:【 秋風掃落葉】形容來勢迅猛,迅速掃除。張孟良《兒女風 塵記》:“救濟院的傳染病還在流行,孩子們像秋風掃落葉一 樣接連著死去。”
【第56句】:星期天,我和姐姐去車站接二姑婆。二姑婆一下火車就拉著姐姐的手說:“真是毛頭姑娘十八變,臨上轎了還要再變三變。幾年不見,長得這么水靈了。”(浙江·紹興)
【第57句】:【破罐子破摔】(慣)比喻犯了錯誤而不想改正,任其發展。
【第58句】:【五更】中國有個習俗,每年正月初一大人小孩都要起五更,吃餃子拜年。那么,“五更”是怎么來的呢?我國古代把夜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或梆子打更報時,所以叫“五更”、“五鼓”或“五夜”。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相當于一個時辰,也就是現在的兩個小時。在秋分時分,“初更”正是月牙正偏西,“五更”也就是拂曉時分,正所謂“雞鳴五更”。
【第59句】:【吃眼前虧】(慣)指立刻就受到傷害。
【第60句】:連天的陰雨——少睛(情)
【第61句】:【 神仙下凡問土地】借指深入調查。古華《姐姐寨》:“神仙 下凡問土地公。這狀子就是寄到州里,省里,京里去,也要 轉回來,轉到你阿爸手里,這是如今辦事的規律。”
【第62句】:【鑼齊鼓不齊】(慣)形容行動不一致。
【第63句】:灶王爺伸手——穩拿糖瓜兒
【第64句】:螞蟻啃象鼻——不識大體
【第65句】:破船過江——人人自危
【第66句】:【一沒有殺父之仇,二沒有奪妻之恨】沒有深仇大恨。言外 之意:不應該作對。《小說月報》(1980,2):“可是,自己和別 人一沒有殺父之仇,二沒有奪妻之恨。誰和他結這么大的 冤仇?”
【第67句】:暑假里,哥哥自學了漢語大專課程,我卻整天和小伙伴玩耍。爸爸戳著我腦袋說:“一日讀書一日功,一日不讀十日空。你呀,得好好向你哥哥學習!”(浙江·紹興)
【第68句】:【三天兩頭歇】經常中斷,停止。歇,亦可換用其他動詞, 意思也隨著改變,如:忙、跑。茅盾《子夜》:“然而目前天津 八介大廠倒有七個停工,剩下一家也三天兩頭歇!” /虱多不癢,債多不愁借指事多解決不了,只好由它去。 臺灣梁實秋《雅舍小品三集》:“即使命不該絕,明天還有明 天的事,事越積越多,越多越懶得去做。虱多不癢,債多不 愁,那是自我解嘲!”
【第69句】:【石敢當】在我國的許多地區,若家門口或墻正對橋梁、路口就要立一石碑,上刻“石敢當”三字,可以禁壓不祥,防止兇煞長驅直人家門作祟。除此之外,石敢當也立于沿海、山區作平浪、壓風之用。石敢當的這些作用,據考證出自西漢黃門令史游的《急就章》,唐顏師古注釋說:“敢當,所向無敵也。”又宋王象之在其書《輿地紀勝》中指出,石敢當用來“鎮百鬼,壓災殃”,可使“官吏福,百姓康,風教盛,禮樂強。”石敢當制成石碑狀,尺寸在《魯班經》中有記載:高四八寸,寬一尺二寸,厚四寸,埋人土中八寸。上刻“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字樣。那么,石敢當的傳說是怎么產生的,有二說。一說民間傳說在黃帝時代,蚩尤聯合南方苗民企圖推翻黃帝,蚩尤有八十一個銅頭鐵額的兄弟兇猛無比,頭角所向,玉石難存,黃帝迎戰屢遭失敗。一日蚩尤登泰山,自稱“天下誰敢當?”女媧遂投煉石以制其暴,上鐫“泰山石敢當。”于是黃帝遍立泰山石敢當,蚩尤軍隊膽戰心驚,望石而逃,終于兵敗涿鹿。另一說民間傳說石敢當為一人名,山東泰山人氏,他膽大勇猛,善捉妖邪。四方鄉鄰請其捉拿妖邪,石敢當應接不暇,遂想出石刻其名立于當沖處辟邪。立石敢當辟邪這一風俗,現在尚存,“泰山石敢當”碑民間小販有售。
【第70句】:【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句俗語現在形容某人有主意就是不說。此俗語源自《三國演義》。在三國故事中,徐庶是個傳奇人物。他任俠使氣,善擊劍,遍訪名師,有謀略。劉備駐守新野,他來輔佐,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斬呂曠、呂翔,破八門陣,計取樊城,殺得曹仁丟盔棄甲逃回許都,可謂戰績輝煌。正因為如此,才引起了曹操的注意,便以徐母為人質,逼徐庶來降。徐庶是大孝之人,無奈只得投奔曹操。在臨行前,徐庶鄭重向劉備承諾:“縱使曹操相逼,庶亦終生不設一謀。” 徐庶真的信守諾言,盡管曹操想盡辦法拉攏他,他都不為所動。不過,他破例為曹操出過一謀:長坂坡趙云為救二位皇嫂(準皇嫂)及幼主劉禪,獨闖曹營,連殺曹操數員大將,身處險境。在旁觀戰的曹操問徐庶:“此人勇猛過人,誰歟?”徐庶答日:“此人乃常山趙子龍,莫非丞相有愛將之心?”曹操日:“然”。徐庶獻計日:“只要活趙云,不要死子龍。”曹操采納,結果,是徐庶暗中救了趙子龍。只此一謀,還是替劉備出力。從此留下“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一俗語。其實,這只是小說家言,《三國志》中,徐庶在曹營中先任中郎將,后升任御史中丞。
【第71句】:【賊吃賊,越吃越肥】(諺)指賊偷賊,比偷盜其他人得到的更多。
【第72句】:【左說左有理,右說右有理】(慣)指人善于詭辯,怎么說都有理。
【第73句】:懷胎婦女——肚里有貨
【第74句】:【銅錢攥出綠水】(慣)綠:指銅綠。形容人過于吝嗇。
【第75句】:皇帝不稱皇帝——孤家寡人
【第76句】:老天爺的拐棍——天地之別
【第77句】:【 黃花菜涼了】拖延過久,失去時機。類似的:湯冷了,菜 涼了。成語:事過境遷。賈平凹《廢都》:“我早讓你去找院 長,后來才知道你沒有去,現在再不抓緊,黃花菜就涼了!”
【第78句】:【瘸子擔水,一步一步來】事情逐步進行,不可急躁。袁靜 孔厥《新兒女英雄傳》:“你老人家別著急,咱們這些兵是什 么兵呀,都是拿鋤頭把子的手,猛不乍的拿起槍就會打仗 啊?這可是瘸子擔水,得一步一步來么!”
【第79句】:敲鑼賣糖——各干各行
【第80句】:【險道神撞著壽星老兒——你也休說我的長,我也休嫌你的短】(歇)險道神:迷信稱出殯時的開路神,身材細長。壽星老兒:民間傳說中長壽的神,身材矮胖。指彼此都有缺點,不要互相嫌棄。
【第81句】:【貧無本,富無根】(諺)本:根。 窮也沒個窮根,富也沒個富根。指窮富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窮人勤奮也可致富,富人驕惰也可變窮。
【第82句】:【把別人的棺材拾到家里哭】沒事替別人操心,自找麻煩。 明代《西游記》:“八戒近前道:你是怎的起哩?專把別人棺 材抬到自家家里哭!不要煩惱!他傷的是他的子民,與你 何干!”
【第83句】:【縮著脖子】(慣)喻做人老實、謹慎、膽小。
【第84句】:裱糊匠開糟房(釀酒作坊)——酒少話(畫)多
【第85句】:【鉆空子】(慣)比喻利用某種漏洞,進行對已有利的活動。
【第86句】:小兵要用自己漂亮的泡沫文具盒去換小強的米老鼠文具盒。奶奶說:“你啊,何必用會下蛋的母雞去換不下蛋的公雞呢?”(四川·汶川)
【第87句】:【好事全歸花大姐,壞事全怪禿丫頭】(諺)花大姐:富貴人家的小姐。禿丫頭:侍候小姐的丑丫頭。 好事情全都歸在小姐的名下,壞事情全都扣在丫頭頭上。借指有功勞都是頭頭們的,有錯誤都是手下人的。 也作“好事總歸花大姐,壞事總怨禿丫頭”。
【第88句】:【不為五斗米折腰】此語比喻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不向惡勢力低頭,有強烈的正義感。典出唐房玄齡等著的《晉書·陶潛傳》:“潛嘆日:‘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發生在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陶淵明身上。公元405年秋,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鄉不遠的彭澤縣當縣令。這年冬天,潯陽郡派遣督郵劉云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劉云是一個貪婪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驛館,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陶淵明素來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鑒于上司的面子,也不得不去見一見,于是馬上動身。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這時陶淵明再也忍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說:“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 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從此隱居南山,終身不仕。才有了“種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山水田園詩。后人很欣賞陶淵明這種不向小人低頭的品質,于是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BBB便流傳開來。
【第89句】:【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謂沒有做不成的事情,就看是 否用心鉆研。有心人處處留心,善于學習,就能克服困難, 取得成功。天下,也說:世上。清代《紅樓夢》:“這首不但 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語說的: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 人。社里一定請你了!”
【第90句】:【大意失荊州】“大意失荊州”形容一個人因小的疏忽而造成巨大損失。這個俗語來源于三國時期關羽喪失荊州的史實和《三國演義》文學作品。赤壁之戰后,吳蜀兩國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但荊州既是蜀漢的重要戰略要地,更是孫吳免遭魏、蜀雙重威脅的國家生命線。孫吳為了要回荊州,無所不用其極,包括使用美人計;劉備為了保住荊州,派出蜀漢第一名將關羽鎮守荊州,可見荊州的重要性。然而,關羽驕傲自滿,從不把孫權放在眼里,才為“大意失荊州”埋下了伏筆。起先,“權遣使為子索羽女”,本義是想通過聯姻鞏固聯盟,也有討好關羽之意。但“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搞得孫權灰頭土臉下不了臺。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向曹軍發動大規模的襄樊戰役,斬龐德,擄于禁,軍威所及,長安為之動搖,更不把孫權放在眼里。關羽曾說:“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孫權)邪!”孫權乃轉而與曹魏密謀,聯合夾擊關羽。孫吳大將呂蒙用計,自稱染病,換小將陸遜代之。關羽不知是計,更不把陸遜放在眼里,放棄了警惕,在呂蒙偷襲下,荊州失守,關羽敗走麥城。大意失荊州,不是一時大意,而是長期大意的結果。由此,“大意失荊州”常被人們引以為戒。
【第91句】:【說風涼話】“說風涼話”比喻別人遇到困難或麻煩,不但不幫助或鼓勵,反而說些推波助瀾的諷刺話。 “說風涼話”起源于《舊唐書》,書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在一個炎熱的夏天,唐文宗和他的大臣們聚在宮廷里乘涼,那時沒有電扇和空調,天子和百姓同熱,皇家的優越性也不過是“公子王孫把扇搖”。君臣們一邊乘涼一邊吟詩。唐文宗首先吟了一句:“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大臣柳公權馬上接了一句:“熏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人們都認為盛夏天熱太難熬,君臣們卻一起說著涼快的話。從此就留下了“說風涼話”這個俗語。
【第92句】:眼望玻璃窗——看得過去
【第93句】:【三春不趕一秋忙】(諺)三春:農歷正月、二月、三月的總稱。不趕:比不上。春季的春耕春播,比不上秋收忙碌。指農家在一年四季中,數秋收時節最忙。
【第94句】:鄰居王某很不孝順,對他父親想罵就罵。后來他兒子長大了,對他也是如此。別人都說:“好種出好稻,壞種出稗草。”(山東·蒼山)
【第95句】:【深一腳,淺一腳】(慣)形容路面不平,走起來不平穩。 也作“深一步,淺一步”。
【第96句】:賣了褲子買鐲子——窮講究
【第97句】:鵝行鴨步——磨磨蹭蹭;磨蹭;大搖大擺
【第98句】:司馬遷的名著——史(死)記
【第99句】:【小廟難敬大佛】(諺)廟太小,供奉不了大的佛座。比喻規模小條件差的單位,容納不下高層次的人才。有時也作為一種婉言謝絕的托詞。 也作小廟供不住大菩薩。 小廟容不得大神。 小廟請不來大神。
上一篇:彩禮文案(關于彩禮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